1957年4月1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印度尼西亚非常事务内阁就职
无党派人士朱安达任总理兼国防部长
政纲包括成立民族委员会等五大任务
新华社雅加达9日电 由苏加诺总统亲自组织的印度尼西亚超国会非常事务内阁今天上午十点钟在雅加达独立宫宣誓就职。
参加宣誓的有二十三名阁员中的二十二人,包括总理朱安达(无党派)、第一副总理哈迪和第二副总理查利德。财政部长斯拉梅特目前在国外,没有参加仪式。
苏加诺总统在仪式举行的时候说,这届内阁是真正的工作内阁。他很高兴看到这届内阁的政纲,因为它是正确的,并且简短而明确,容易为人民所理解。他说,这个政纲包括五大任务即:一、成立民族委员会,二、使目前国家情况正常化,三、继续实现废除圆桌会议协定,四、继续收复西伊里安的斗争,五、加速进行建设。总统希望内阁努力工作,以期实现这些任务。他说,如果没有全体人民的协助,内阁是不能完成任务的。
参加宣誓仪式的有上届内阁阁员,三军领导人,国会议长,检察总长,党派领袖以及新闻记者。
新旧内阁将在明天早晨举行移交仪式。
新华社雅加达9日电 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组织的超国会的非常事务内阁已经在4月8日晚上组成。
苏加诺总统4月8日在茂物总统别墅宣布了这个第十七届的印度尼西亚内阁名单,并且接见了被邀请入阁的政治领袖。
新总理兼国防部长是无党派人士、前任国家计划部长兼财政部长朱安达。第一副总理是印度尼西亚国民党国会党团主席哈迪。第二副总理是伊斯兰教师联合会主席查利德。
外交部长是前任外交部秘书长苏班德里约。内政部长是印度尼西亚国民党的哈贾迪纳塔。无党派人士、印度尼西亚全国和平委员会主席普里约诺担任文教部长。曾经是印度尼西亚农民阵线的领导人之一的萨雅沃担任农业部长。马斯友美党的努尔担任公共工程和动力部长。社会事务部长一职到今天才公布,由基督教党主席来梅纳担任。
这个新内阁共有二十一部、二十四个席位,由二十三个阁员组成(国防部长由总理兼任)。
这个内阁新设海运部、人力动员建设部、地方关系部等部,经济部分为工业部和商业部两部。
这个不是以党派关系为基础组成的事务内阁的特点是无党派人士最多,许多阁员是从地方上来的。


第6版()
专栏:

西哈努克组成新内阁
宣布坚守中立政策 要求议员同政府合作
新华社金边9日电 柬埔寨国民议会昨天晚上一致通过了以西哈努克亲王为首的新内阁,从而结束了柬埔寨的十天的内阁危机。
西哈努克亲王曾经一度拒绝出任新首相。4月5日,曾经有大批议员去会见他,要求他重新执政。
西哈努克亲王组成新内阁以后在向国民议会发表的一篇演说中宣布:“他的政府将坚决维护中立政策。爱国的柬埔寨公民必须爱护和平共处和中立。”
西哈努克说,他的施政计划已经在4月5日公布。
在说明如何解决经济问题的时候,西哈努克特别提到了水泥和农业生产问题。他说,他的政府将开办一所高等技术学校,来训练技术人员和专门人材。
谈到内政问题的时候,他强调了全国人民的团结。他说,将成立一个社会主义青年组织来对青年进行理论和技术上的训练。这个组织将吸收青年学生、青年工人参加。
西哈努克最后要求议员们同政府合作,共同谋求国家的进步。
西哈努克首相在新内阁中兼任外交、内政、计划大臣。这次内阁人员有很大的变动,上届内阁阁员只有五人留任,其中有国家安全和宗教事务大臣莫舒皮。新阁员有来自国民议会的,如财政委员会主席方桑(任首相府负责议会和政府联系及负责农民事务国务秘书)、毛赛(任社会工作和劳工大臣),有来自人民社会同盟或皇廷最高会议的,如库隆(任国家经济大臣)。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桑·萨里担任首相顾问,但是不是内阁阁员。
这里人士认为,这次内阁人员变动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调和议会和政府之间长期存在的对立,二是为了加强经济方面的领导力量。


第6版()
专栏:人物介绍

朱安达
新任印度尼西亚内阁总理兼国防部长朱安达是无党派人士,他是印度尼西亚十七届内阁中以无党派人士身份担任总理的第一个人。
朱安达在1911年7月诞生在西爪哇的打横。1933年在万隆工科大学毕业,获得工学士学位。在进入政界以前,他曾担任过穆罕默利亚伊斯兰教中学校长和西爪哇水利局的工程师。在印度尼西亚独立斗争时期,他历任交通部副部长、交通部长、公共工程部长等职。他曾参加过1947年联合国主持下的印度尼西亚荷兰在“伦维尔”运输舰上的谈判,和1949年在海牙举行的印度尼西亚荷兰圆桌会议,在后一次谈判中,他担任财经问题小组委员会主席。
在印度尼西亚过去的十六届内阁中,朱安达曾入阁十二次,主要是担任交通部长或经济部长。在去年3月间组成的第二届阿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内阁中,他担任国家计划部长;在马斯友美党的韦比梭诺辞去财政部长职务后,朱安达兼代了这一部长职务。他是印度尼西亚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1956—1960)的主要决策人。
近几年来,朱安达参加了多次外交活动。1951年12月,他率领印度尼西亚代表团到日本,就日本对印度尼西亚的赔偿和两国经济贸易问题举行谈判。同年,他应西德总理阿登纳的邀请,访问过西德。1955年5月,朱安达曾以当时印度尼西亚国家计划局局长身份随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访问过我国。 (新华社)


第6版()
专栏:

埃及指责美油船侵犯领海
抗议以色列连续侵扰加沙地带
新华社9日讯 据塔斯社开罗8日讯:埃及人士在评论美国“试探性”地派遣油船通过亚喀巴湾的埃及领海时指出,这是对埃及权利的侵犯。
这些人士指出,在美国油船通过的亚喀巴湾目前没有埃及的武装部队,因此,埃及不能控制这个地区的属于埃及的领海。亚喀巴湾的入口处目前为联合国紧急部队所控制。
“埃及金融市场报”写道,美国派遣油船通过亚喀巴湾是美国企图证明亚喀巴湾具有“国际性质”,但是,大家都知道,亚喀巴湾入口处是在埃及的领海之内。
这家报纸指出,以色列接纳美国油船,就是以色列对亚喀巴湾的野心得到美国的支持。
新华社开罗9日电 据中东通讯社报道,埃及和以色列混合停战委员会的埃及副主席今天向委员会主席提出两项抗议,抗议以色列两次侵扰加沙地带。
以色列的一个巡逻兵在4月8日上午越过加沙地带东边的停战线,绑走在田地中耕作的一个阿拉伯农民。在4月7日也有一个以色列武装巡逻兵越境进入加沙地带东北部,绑走一个阿拉伯人。
埃及方面在4月7日还曾经就以色列武装人员在4月1日潜入阿拉伯领土提出类似的抗议。
据中东通讯社报道,联合国紧急部队司令伯恩斯4月8日下午曾经向以色列当局提出信件,要求他们注意以色列飞机在过去几天内屡次飞越加沙地带这样一个事实。


第6版()
专栏:

苏伊士运河全部清理完毕
新华社开罗9日电 苏伊士运河已经全部清理完毕,协助埃及清理运河的联合国代表惠勒将军的助理昨晚在伊士美利亚宣布了这一点。他当时宣布,阻碍运河通航的最后一艘沉船“阿布赫尔号”已经由联合国的打捞队拖往运河中段的大苦湖。
在这个消息宣布以前几小时,惠勒将军在伊士美利亚他的总部中接见了记者们。他说,由于清除了“阿布赫尔号”,运河将恢复到它通常的深度——三十三英尺到三十四英尺。
他说,运河的各方面的恢复工作已经完成。只有三艘没有妨碍的沉船仍然留在塞得港,它们并不影响通航,因此可以在以后打捞。电讯和灯光设备也已经全部恢复,并且得到了一些改进。运河的工场恢复了90%,还有一些装备正在运来途中。
他说,埃及当局将继续进行疏浚工作,由联合国支付一部分费用。
惠勒将军说:“埃及当局同我们合作得很好。我个人认识了许多埃及技术人员,他们的能力给了我非常良好的印象。”


第6版()
专栏:

世界工联亚澳联络局声援阿尔及利亚人民
要求法国政府立即停止肮脏战争
据新华社9日讯 世界工联亚澳联络局今天写信给法国总理摩勒,要求法国政府立即停止对阿尔及利亚的战争并完全承认阿尔及利亚的独立和主权。
信中说,阿尔及利亚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斗争已进行两年。
全世界的人类通过联合国宪章承认和同意这个要求。特别是亚非人民,他们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与阿尔及利亚人民一样的要求,并且表示完全支持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斗争。
但在这个时期,法国政府却动员了约六十万兵力企图镇压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斗争并对阿尔及利亚各界人民采取惨无人道的措施。数万个人,不分民族和政治见解,被捕入集中营。数千名进步爱国人士和工会领袖遭到残酷的迫害。
鉴于上述情况,世界工联亚澳联络局向法国政府提出严重抗议并要求:
(一)立即停止战争并完全承认阿尔及利亚的独立及阿尔及利亚人民的主权。
(二)立即释放被捕的阿尔及利亚工会领袖和会员及全体爱国人民。
(三)在阿尔及利亚恢复基本人权、工会权利和民主自由。
同一天,世界工联亚澳联络局致电阿尔及利亚工会,支援阿尔及利亚工人和人民的正义斗争。
据新华社开罗9日电 阿拉伯联盟秘书长哈苏纳8日向世界的各慈善救济组织呼吁,请求救济阿尔及利亚遭受法国残暴军事行动的受难者。


第6版()
专栏:

老挝双方政治代表团开会
确认必须具体实现已签订的协定
新华社河内9日电 据万象电台广播:老挝王国政府和寮国战斗部队双方的政治代表团在4月6日举行了一次会议。
会议指出,双方五个月来的谈判已经在一些重要的问题,达成协议,如关于停止敌对行动、和平中立、保障寮国战斗部队的公民权等方面。
会议认为,这些已经达成的协议是解决同双方有关的政治问题的过程中的一个进展,这些协议符合于日内瓦协定和富马首相及苏发努冯亲王共同签订的联合公报的内容。会议认为,必须进一步努力,以便具体实现这些协定的各项条款。
会议还认为,双方正在进行研究的保障自由民主权利等问题将会达成协议。联合政府的政治纲领的研究工作也必须得出结果。
这次会议是在亲密和互相谅解的气氛中进行的。


第6版()
专栏:

国际拾零
南朝鲜新学年的悲剧
南朝鲜的新学年从4月份开始,最近在报纸上不断出现学生和家长因为缴纳不起巨额学费而发生悲剧性事件的新闻。
有这样两个例子。在汉城,有一个六十岁的父亲在3月间自杀,因为他付不出他女儿进学校的七万圜(官价为五百圜合一美元)学费。在汉城附近的永登浦,有一个十六岁的学生向一个商人勒索款项来缴纳学费,结果被警察逮捕。
东京空头支票多
据东京票据交换所最近发表,在东京票据交换所3月份每天平均要出现二千一百二十三张空头支票,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2%。
“东京新闻”说,空头支票的大量出现,反映了在日本经济形势中潜伏着的危险。
吸烟和肺癌
据4月1日的“时代”周刊报道,美国的全国癌症研究所、全国心脏病研究所、癌症学会和心脏病协会最近发表的一个报告说,一个每天抽半包或半包以上的烟的人患肺癌的可能性比不吸烟的人平均大五倍到十五倍,每天吸两包烟的人患肺癌的可能性比不吸烟的人平均大二十七倍。但另外有些科学家都抱怀疑态度。


第6版()
专栏:国际知识

法国对阿尔及利亚的经济掠夺
法国殖民主义者一向喜欢高谈他们在阿尔及利亚的“成就”,然而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成就”呢?法国的报刊为它提供了很好的解释,那就是法国对阿尔及利亚进行的残酷的经济掠夺;需要说明的是这还只是法国对阿尔及利亚进行经济掠夺的一部分情况。
阿尔及利亚的工业不发达,因为法国殖民者主要把它当作自己的工业原料基地和工业品的销售市场。目前,阿尔及利亚主要的工矿业例如磷酸盐、铅、铁、锌等采矿工业和制烟工业几乎全部为法国殖民集团的乌翁沙、君士坦丁、莫可达—阿迪、米里阿那和庞纳罗雅等几家大公司所垄断。乌翁沙铁矿公司垄断了铁矿砂生产的80%;君士坦丁磷酸盐公司垄断了亚磷酸盐生产的80%;另有三家大公司垄断了铅生产的75%;二家大公司垄断了硫化锌矿砂和碳酸锌生产的80%。至于制烟工业则为法国烟草、纸烟、雪茄公司独占。法国在阿尔及利亚的公司都集中在为数极少的几个金融集团手里,如:巴黎联合银行、洛希尔银行、巴黎荷兰银行、米拉波—马雷银行和矿业委员会等。
法国垄断资本在北非的投资为法国全部国外投资的40%,占第一位;在北非的投资中又以阿尔及利亚占第一位。自1949年至1954年间,法国在北非投资为九千六百八十亿法郎,其中对突尼斯一千四百五十亿(占15%);对摩洛哥三千七百二十亿(占38%);而对阿尔及利亚则为四千五百一十亿(占47%)。法国对阿尔及利亚历年投资的情况是:1945年十六亿;1946年四十八亿;1951年四百三十五亿;而1955年至1956年为五百三十亿,相当于1945年投资的三十三倍。
法国垄断资本在阿尔及利亚每年获得了巨额利润。根据一些公司公布的数字,有十四家公司的利润,自1947年到1951年,从四亿一千三百万法郎增加到二十七亿五千二百万法郎,增加了六点七倍。有二十四家公司自1947年到1953年,从四亿六千万法郎增加到六十五亿八千万法郎,增加了十四点三倍。乌翁沙公司每年的利润达二十五亿法郎;莫可达—阿迪公司每年的利润近十亿法郎;烟草、纸烟、雪茄公司每年的利润达四亿法郎。
法国殖民统治者还在阿尔及利亚占据着大部良好的土地。在阿尔及利亚二千万公顷的可耕地当中,殖民者就侵占着一千一百六十万公顷,剩下那些贫瘠的土地归阿尔及利亚人耕种。而某些大公司,如阿尔及利亚公司占有七万公顷土地,日内瓦公司占有二万公顷。在农业生产的收获方面,据统计,六千个法国殖民者就取得了阿尔及利亚全部农业产品的二分之一。
阿尔及利亚的农业具有典型的殖民地性,农业生产几乎完全为法国垄断资本的经济利益服务。法国地主不让阿尔及利亚农民大量生产他们所需要的粮食,却广为种植葡萄来酿酒,以便对外输出。如今,葡萄生产占阿尔及利亚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其它水果、蔬菜之类产品的90%,也为法国人所有。
由于法国殖民者长期残酷的压榨,阿尔及利亚人民的生活日益贫困。一个阿尔及利亚的农民每年收获的谷物还不到二百公斤。阿尔及利亚有一百五十万到二百万失业和半失业者,经常有将近三百万人挨饿。
在贸易上,阿尔及利亚70%以上的贸易是同法国进行的。法国垄断资本以低价收购大量的矿产和农业原料,以高价输入工业制成品。1955年法国向阿尔及利亚输出总值二千亿法郎;阿尔及利亚向法国输出总值一千三百零五亿法郎。
其他方面,如关税、银行、商业、交通运输业等,也大都为法国控制,它从中获取着巨大的利润。 (西)


第6版()
专栏:

在“老朋友”之间
——关于美英百慕大会谈——
袁先禄
百慕大会谈结束已经十多天了。在这段时间里,美国和英国的报刊报道了不少有关这次会谈的背景情况。现在,可以对这次会谈作一个比较详细的观察了。
麦克米伦的“本钱”
在会谈开始以前,麦克米伦就表示他要同艾森豪威尔“坦率地”谈一谈。麦克米伦懂得,在同大洋彼岸这个“老朋友”打交道的时候要想少吃点亏,必须要有一些本钱才行。因此,在会谈开始前的一段时期中,伦敦曾煞费苦心地作了不少安排。当麦克米伦动身到百慕大去的时候,他在皮包里总算已经装着一些东西:
英国从欧洲撤军的计划。英国在2月份提出了这个计划,并且设法使得西欧联盟在百慕大会谈前夕同意了英国在1957—58财政年度从西德撤回一万三千五百人的军队。西欧联盟还建议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就军备规模进行全面审查。这是麦克米伦在百慕大时手里拿着的一张重要王牌。因为,华盛顿担心:英国的先例会在其它西欧国家中引起“连锁反应”,结果可能使美国的北大西洋政策垮台。
英国同西欧加强联系的方案。“自由贸易区”计划正在讨论中,把西欧现有组织合并成一个统一议会的“宏大计划”也已经提出来了。这些计划究竟能否实现还是问题;但是华盛顿毕竟不能不考虑,如果对英国逼得太凶,伦敦是否会通过“英欧联合”的办法来另找出路,从而使得对美国说来还是颇为需要的“英美联盟”散伙。所以,这是麦克米伦的另一张王牌。
放松禁运、发展同中国的贸易和扩大东西方经济往来等等要求。在会谈前夕,这方面的呼声在英国国内正在高涨着。这些也是麦克米伦可以提起华盛顿注意的事情。
本来,麦克米伦还曾经向氢弹求助。按照他的说法,掌握氢弹是英国“维持大国地位”所必需的。华盛顿迄今把关于原子武器和核武器的制造技术对它的伦敦“朋友”严格保密,这一直是英国大感不快的事情。可惜的是,当麦克米伦到百慕大去的时候,英国的氢弹还没有能够制造出来。
虽然麦克米伦满脸晦气,但是无论如何,他总算多少有了一些本钱可以同艾森豪威尔“坦率地”谈一谈了。就是怀着这种半忧半喜的心情,英国首相到百慕大去修合英美“联盟”了。
艾森豪威尔的打算
同麦克米伦比较起来,艾森豪威尔的心情就要泰然自若得多。他所要策划的,主要是怎样从他的“老朋友”身上榨出更多的东西,这首先是要让英国首相忘掉大英帝国过去显赫的历史,而满足于当美国顺从的合伙者这样一种地位。
所以,在会谈前夕,美国就来了一个“下马威”。
“大英帝国正在没落和衰亡!”“英国已经不是一个强国,甚至算不得一个次等强国了!”“现在,英国必须依靠美国才能维持自己的世界地位!”很多美国报刊这样齐声叫嚷,来提醒伦敦的“伙计”。
不过,华盛顿也考虑到,如果麦克米伦在会谈以后回国交不了账,使得早已不得人心的保守党政府垮了台,对美国未必是最有利的。就是在中东,在不束缚美国手脚的情况下暂时保留一些残存的英国势力,让它继续承受中东国家反殖民主义的压力,也未始不是得策的。
这样,艾森豪威尔在会谈开始以前就拿定了主意:要恢复像麦克米伦就职演说中所期望的那种平等的伙伴关系,并且按照伦敦所要求的那样来调整美国的政策和步骤,这是根本办不到的。在符合华盛顿利益的情况下,美国和英国可以“言归于好”,甚至可以让麦克米伦得到一些他所需要的政治资本。当然,这也要以英国承认美国的领导地位——特别是在中东地区的领导地位为条件。
如此“友谊”
就这样,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在百慕大谈了三天。两国官方人士宣布,这两个“老朋友”的会谈是十分“友好”的。但是,西方国家的通讯社却透露说,在会谈中充满着争吵、讲价钱,甚至互相威胁。
会谈的结果怎样呢?
在中东问题上,美国宣布参加巴格达条约军事委员会。这就是说,在英国把它在中东的很多地盘让给美国之后,华盛顿允许英国在那里保持一块立足之地。同时,英国表示“支持”联合国有关中东问题的决议。这是麦克米伦作出的一个明显让步。大家知道,对于华盛顿利用联合国在中东单干,排挤英法势力的做法,伦敦一直是很不满意的。美国虽然也同意两国设立一个常设的中东计划委员会来协商中东事务,但是同时强调了美国将保持行动的完全自由。
在“防御”问题上,会谈公报只说美国同意提供导弹给英国,而对英国撤军计划的问题只字未提。据西方通讯社透露,在英国从西德撤军的问题上,争吵是非常激烈的;甚至连会谈公报的发表时间都因而推迟了。结果是折衷的。美国默认了英国的计划;而英国同意把执行计划的进程放慢,并且保证无意削弱英国根据北大西洋公约承担的在大陆的军事义务。
此外,在欧洲问题上,美国空洞地表示承认英国同西欧国家加强联系的重要性,而英国却向美国提出了不使自由贸易区计划导致高关税集团的保证。在远东问题上,两国之间的分歧也没有解决。
这就是会谈的主要情况。
会谈后,英国不少报刊把美国参加巴格达条约军事委员会和同意供应英国导弹这两件事说成是麦克米伦巨大的胜利。华盛顿在这两点上付出了一些价钱,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从实质上说来,这两笔交易究竟是那一方占了便宜是大可研究的。因为,导弹尽管将存放到英国,但是原子弹头却仍旧要由美国自己掌握。所以,有些英国报纸不满地指出,这实际上是交出了英国的国防主权。至于美国参加巴格达条约军事委员会的决定,连美国的报纸也不讳言,这并不是为报偿英国在百慕大的某些行动而作出的。艾森豪威尔在百慕大作了一个同意参加巴格达条约军事委员会的姿态,麦克米伦固然可以大吹大擂,把这说成是对英国在中东地位的一种支持。但是正如某些资产阶级舆论所指出的,更重要的倒是美国实际上从英国手里接收了巴格达条约中的领导地位。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关于会谈的一篇评论是意味深长的。它把这次会谈所取得的“成就”归功于麦克米伦的“现实态度”。这家报纸说,麦克米伦“没有把时光浪费在留恋已经过去的帝国荣誉上”和承认“美国作为联盟中的大伙伴,从今以后将在中东起主导作用”。由此看来,英国在这次会谈中,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在百慕大会谈结束以后不久,英国保守党领导集团中的有势力人物索尔兹伯里因为不同意政府的塞浦路斯政策而辞职了。据英国报纸说,原因之一就是对麦克米伦在百慕大向美国作过多的“妥协”感到不满。
当然,这决不意味着英国对它美国“伙伴”的排挤已经采取了甘心退让的态度。英国外交大臣劳埃德在3月末谈到百慕大会谈结果的时候就说,英国并“不是在每一个问题上都机械地表示同意或对任何事项立即让步”的。目前,伦敦正在多方筹划,想加强自己的实力。4月4日英国政府在国防白皮书中宣布的新的五年“防御”计划,是这方面的一个步骤。
在美英这两个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特别是在中东地区,这种矛盾已经发展得非常尖锐。表面的“友谊”和暂时的妥协都掩饰不了这种矛盾。随着“艾森豪威尔主义”的推行和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各地进一步的扩张,英国势必要加紧进行对抗,这种矛盾就会益趋尖锐。这是从美英百慕大会谈应当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
一丘之貉
但是,不能够说美英两国在百慕大会谈中没有任何重要的一致之点。至少在两个大问题上,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向全世界宣布了他们的一致立场。这就是,他们都要坚持维护殖民主义,都要继续奉行“冷战”政策。
长期以来,华盛顿一直竭力隐藏起自己殖民主义的狰狞面目,狡诈地施展着两面手法。它一面贪婪地在中东进行掠夺,一面又把自己装扮成中东人民的“好朋友”。“艾森豪威尔主义”就是这种假冒伪善的一个标本。这副华盛顿出品的殖民主义的枷锁,却带着“帮助中东人民维护民族独立”的包装,并且是用美元精心装饰起来的。
在百慕大会谈中,美国宣布参加巴格达条约军事委员会,使它的殖民主义的狐狸尾巴露出来了。尽管华盛顿还企图使人相信,参加巴格达条约军事委员会并不等于成为巴格达条约的正式成员国;但是事实正如美国参议员汉弗来所说的,美国已经“从后门偷偷进入”了巴格达条约。中东人民完全看得清这一点。约旦首相纳布西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也指出,美国的这个行动,揭开了它的假面具,暴露了它要干涉中东地区事务的意图。据英国“每日快报”记者麦科尔透露,美英两国在会谈中还商定要共同干涉约旦和叙利亚的内政。美国“华盛顿邮报”在评论会谈这方面的意义时写道: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对中东问题“既然得到了领导权”,“他们也得对英国人的安全,实际上是对西欧的安全,对在运河的重大利益以及对中东的石油负同样的责任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百慕大会谈证明,华盛顿已经承担了在中东维护殖民主义的主要责任,但是决不是为了伦敦、巴黎或者其它西欧殖民集团的利益,而是为了美国石油垄断集团的利益。
美英两国政府首脑在会谈公报中,又公然鼓吹“原子核威慑力量”,并且宣称“继续进行有效的原子核试验是必要的”。这就表明了他们粗暴地蔑视全世界人民要求消除原子战争的破坏和放射线的毒害的强烈愿望。这种要使原子军备竞赛和原子核试验合法化的声明,自然要受到国际公众舆论的谴责。前印度总督拉贾戈帕拉查理说:百慕大会谈公报关于核子武器试验的主张是一个“毁灭或毒化的通告”;“这种通告可能有助于参加者进行他们的竞赛,而对世界却没有裨益。”
帝国主义尽管相互之间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但是在反对殖民地附属国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和反对和平事业方面却是一丘之貉。这是从英美百慕大会谈应当得出的另一个重要结论。(附图片)
卧薪尝“弹” 江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