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3月2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批判右倾思想 充分挖掘潜力
  广东普遍检查和修订了生产计划
本报讯 广东各地最近经过传达和贯彻中央关于“想尽一切办法,争取今年农业大丰收”的指示后,批判了右倾思想,对原定的生产计划进行了检查和修改,使生产计划能够真正切合实际,起到计划指导生产的作用。
惠阳专区原计划今年粮食总产量四十一亿八千万斤,现在改为四十三亿五千五百万斤;花生原计划种植面积五十五万亩,现提高至六十五万亩,总产量九十九万五千担;生猪生产要求今年内发展到二百十万头,平均每户养猪二头。汕头专区提出今年粮食总产量要达到五十一亿一百四十八万斤。其它地区也都对今年的各项生产指标作了修改。
各地修订生产计划,都是以“想尽一切办法”的精神,经过认真的讨论,充分挖掘潜力的基础进行修改的,所以比原定计划更加切合实际。如博罗县委根据去冬今春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新建九宗大型水利工程和一百八十八宗中型水利,受益面积达二十多万亩;小型水利四千五百多宗,可消灭去年受旱面积二十六万亩的80%;今年将改良土壤提高低产田的亩产量,以及采取其它措施适当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等,总共今年可增产稻谷四十万担等条件,将原订生产稻谷三百二十八万零六十七担的计划,改为三百三十五万三千八百零三担,比去年增产12.8%,比原计划增产2.2%。
各地在修订生产计划的同时,都提出了保证完成计划的措施。韶关地委决定派出九个地委委员、部长、副部长、副专员到九个县担任县委书记,切实加强对农业生产的领导,抽调地、专机关四百多名干部下乡长期帮助工作外,并提出当前突出的任务是:改造低产田,单造改双造,增加积肥量,和积极推行技术改革等措施,来保证达到增产增收的要求。
(汤戈夫)


第3版()
专栏:

  济宁专区各供销社
  深入农村检修农具
本报讯 山东济宁专区各地供销合作社,深入农村帮助各农业社检修新式农具。
据汶上、滋阳等七个县的统计,各地供销社已对三千四百五十七个农业社现有的各种大型农具进行了检修,并帮助农业社配零件四千五百三十一件。如滕县各区供销社下乡的三十七个干部,在三十五天内,帮助二千五百多个农业社检修的水车占全部水车数的17%,修好了双(单)铧犁七十三部。
各地供销社在帮助农业社检修农具的时候,采用了“边修边教”的方法。如滋阳等县供销社干部,在检修农具的时候,帮助农业社训练技术员,现在已有二百七十八人学会了检修工作。供销社的这种做法,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第3版()
专栏:

  准备早 动手早
  湖南省春耕生产全面开展
新华社长沙24日电 今年湖南省春耕生产的特点是准备早,动手早,农民战胜困难有信心。
湖南省农业厅负责人23日对新华社记者的谈话中着重指出了这点。他说,现在正是南方雨季。全省各地农民正在冒雨春耕、整秧田和积土肥,一般出勤率都在80%以上。由于去年冬季干旱,全省不能翻耕的过冬板田约有一千二百万亩。目前各地正在推广早灌水、早耕、多耕、多耙、多施肥料等办法,来改造过冬板田。有些地区牛力不足,就组织人力突击挖板田。全省肥料仍感不足,各地农民正在想办法多积肥。在主要稻谷产区常德专区,平均每亩田已经积肥九十多担。季节较早的湘东醴陵县,有七十九个农业社已经在春分(3月21日)前后浸种,一般比往年提早半个月。再过十来天,全省就要普遍播种了。
这位负责人说,今年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吸取去年的经验教训,因地制宜地采取各项增产措施,增强了农民争取大丰收的信心。去年全省单是推广把单季稻改种双季稻一项,就增产了十多亿斤稻谷。但是,也有少数地区在扩大种植双季稻的时候,没有充分估计到当地的水源、肥料和劳动力等具体情况,以致造成损失。今年全省双季稻种植面积便稳定在去年一千二百万亩的基础上,适当作一些地区上的调整。各地还将根据不同条件,分别推行水稻和其他作物的两熟制或三熟制,继续提高复种指数,争取增产更多的粮食、油料等。
这位负责人指出,全省约有一千万亩左右的“低产田”,每亩所产稻谷一般比全省稻谷每亩平均产量低一百多斤。这些“低产田”的增产潜力很大。去年衡阳专区改良一百零四万亩“低产田”,在大旱之年仍增产了八千三百多万斤稻谷。他说,现在各地农民已经开始改良“低产田”。中共道县委员会曾经总结当地农民改良各类“低产田”的十八种经验,加以推广。今年这个县计划改良六万多亩“低产田”,目前已经改良了一万四千多亩。
关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这位负责人指出,已经引起各地的重视。最近,湖南省农业厅抽调负责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四十五人,分别长驻在五个重点乡,协助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和摸索领导集体农业生产的经验,以推动农民争取农业大丰收。


第3版()
专栏:

  解决城市猪肉供应的一个新办法
  通县专区划作首都生猪供应基地
据新华社23日讯 首都生猪生产基地会议在今天结束,确定把北京市郊区和河北省通县专区的十三个县划为首都的生猪生产基地,在三几年内做到年产肥猪一百二十万头,以八十万头供给北京,其余四十万头留给基地以内的居民食用。
北京全年约需肥猪一百万头,去年从好几个省调运了六十四万头。将来北京需要的猪肉除由周围基地供应以外,不足的部分将由其他生猪产地补足。
参加会议的北京市和河北省代表认为,北京郊区和通县专区的农民向来有养猪的习惯,如果按照会议所确定的措施,增加仔猪和饲料来源,适当调整生猪价格,以及做好防治猪的病疫等工作,要求基地内的八十万户农民年养生猪二百万头是完全可能的。今年内就可以供应北京二十万头肥猪。
城市服务部负责人说,在城市和工矿区周围培养生猪和蔬菜等副食品的生产基地,能够保证城市和工矿区人民得到比较充足的副食品。天津市正在准备这样做,其他城市和工矿区也可以看具体情况仿效。


第3版()
专栏:

  解放军某部事务长培育出一种新品种猪
  架子大、好喂养,平均每天长肉一斤四两
本报讯 本报记者连云山报道:解放军武汉军区某部用“约克夏”猪种(俗称白猪)和湖南猪交配所产生的十二头新品种猪,在三百七十五天内,最小的已长到四百斤,最大的重六百斤,平均每天长肉一斤四两。培育这种新种猪的武汉军区某部事务长苏贵发同志,现正在北京出席解放军总后勤部积极分子大会。
苏贵发同志说:“约克夏”种猪身架大,长的快,但它需要较多的精饲料喂养。湖南猪种皮薄、肉细、长的快,需要的饲料较粗,但缺点是架子小、长不快。“约克夏”猪种和湖南孟云市的猪交配,生出的新种猪集中了这两种猪的优点:架子大,好饲养,长肉很快,又适应我国气候。据估计:饲养两年,每头可重一千多斤。
他们饲养这种猪用的饲料是:湖草占65%左右,谷糠占30%,另外喂5%左右的骨粉或蛋壳粉。猪食要煮烂,成稀饭状。冬天喂热食,以插手不烫为宜。夏天喂凉食。大、中、小猪分别喂。管理方面,猪圈须干燥、卫生、阳光充足。圈内分成猪睡觉、粪便、吃食三处地方,对猪稍加调教就可习惯。对生产的母猪在饲料上要有所照顾。母猪给小猪喂奶期以两个月为宜,过早断奶影响发育。
现在苏贵发同志正在总结这种新品种猪的培育和饲养办法,解放军总后勤部准备首先在驻南方地区的部队中适当推广。


第3版()
专栏:

  老农当参谋 青年打冲锋
  刘九涛
  两股劲
去年4月份以前,如果你到河北卢龙县“山丰”农业社去,一提起老农,小伙子们就摇头说:“又保守,又落后,死脑筋。”一提青年,老头子们也摆手说:“毛毛糙糙,干不出好活计来。”各持己见,相互抱怨。
为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这样坏呢?原来是这样:去年春播以前,全社有一百多名青年社员经过训练当了社的技术员,当他们宣传采用新技术的时候,有些老农就在一边念叨。青年们实行白薯浸种,老农张洛七就有气地说:“这是坑人,好好的白薯都让你们煮坏了!”一提玉米密植,老农们就说:“等着吃大甜秆(不结穗的玉米秆)吧!”你说“抗旱”,他说“靠天”。一来二去,老农在青年们的心目中就成了“保守落后”了。有时候他们虽然对生产提出了正确意见,有些青年也不理了。老农杨殿升建议撒下棉种后用脚踢土,有些青年妇女偏用脚踏土。结果,踢土的棉苗出的齐,脚踏的不是没长出苗来,就是苗出的不齐。
老农们看到青年这样对待他们,又看到社里的事多是青年们干,特别是不少男女青年当了社干部,加上有的乡、社干部对他们也冷淡,他们就想:现在是青年们的天下,我们这土埋半截子的人,再也上不去摊了,倒不如呆够了干点,干够了睡点,什么也不问了。
一根线
去年春天,社里发动社员搬土山垫河套,六天工夫,山搬家,河挪位,垫出六十亩好地。一些老农见了,真是从心眼里高兴,每个人也都愿意出些好主意,把社办好。可是,连说句话都讨人厌,虽有这份心事,也只好闷在心里了。
头春播的时候,社里号召每个社员都要动脑筋,想办法发掘肥源。老农周世兴脑筋一动,想到高荣的院子里年年挖白薯窖,窖拆了以后,院里的四户人家就往坑里倒脏水和脏土,日积月累,经过发酵,已成了一坑好肥料。他打破顾虑,建议社里挖出这些肥料。果然,一下挖出四十多万斤好肥料。
周世兴的事例,使乡党总支部体会到,如果把全社九十多名老农积累的经验用到生产上,这作用该有多么大。当天就召开了总支委员会,讨论如何发挥老农的生产积极性,会上检查了过去乡、社干部特别是青年社员对待老农的错误态度。决定会后所有总支委员分头登门拜访老农,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诚恳承认错误,请他们多为社出主意。
拜访开始了。乡总支副书记赵普先拜访了倪有金,说明来意以后,得到的回答是:“我这糟老头子,今后别找我了,不中用啦!”副书记耐心地向老人说:社是大家的,只有大家齐了心,才能把社办好,大家才能过上好日子。可是现在出头的都是些青年人,他们虽能够冲锋陷阵,但经验少,智谋浅,如果能有你们这些好‘参谋’,我们在生产上就会有勇有谋,准能打胜仗。
“你们动动嘴,胜过我们跑断腿。”这些话,句句打动了老人的心,老人欢喜地说:“我的土地入社了,这回我这把老骨头也交给社里吧!”其余的总支委员的拜访也很成功,老农们心里的疙瘩初步解开了。
接着党总支和团总支又分别向全体党员、团员和青年进行了尊重老农、向老农学习的教育,青年社员的思想也搞通了。
老参谋
从此,山丰社变了一个天地,人人都高兴,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拿出来。
八十多岁的老农张珍,看到土山搬家垫好河套以后,他想:地垫得怎么好,要是不修坝,“蛤蟆一撒尿”,地还是被冲跑,他向社建议修一些拦洪缓水坝。社里认为这条意见很宝贵,当时就召开了老农座谈会,研究怎样备料勘测和修建,老农们出了很多好主意。接着党、团总支又分别召开了党员、团员和青年积极分子大会,动员修坝。会后,组织劳力、开山打石、勘测坝址等工作就开始了。对修坝有经验的老农张福全担任了总指挥,加上另外几位老农,就组成了个修坝参谋部。一百五十多名青年小伙子和青年妇女则成了修坝的主力军。就这样,他们开山打石八千方,在沙金河上游修建了拦洪坝二十二道,顺水鱼鳞坝五道,并修建大小谷坊工程一百四十处。全部工程共用了六个月。使沙金河下游的土地免除了水害,去年一年多收粮食三万多斤。
老农陈海、马月明经过钻研,提出了引水过宅建议。这项工程完成后,浇了五亩玉米,每亩平均产量高达一千五百五十八斤,创造了河北省唐山专区山地玉米丰产新纪录。
这些事使全社的人都认识到:只有青年和老农结合起来,才能把社办好。全社九十五名老农都行动起来了,仅在十一次老农座谈会上,他们就提出了一百多件大宗的有价值的建议。青年们干活更带劲了,因为他们既有新技术,又学到老经验,就成为生产能手了。他们向老农学会了农田管理、栽培果树等二十多种技术。大多数青年妇女由于向老农学习,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劳动工分也不断增多。老农们整天跟青年打交道,不断接受新事物,思想也大有进步。特别是经过一年的实践,一些新技术确实增了产,所以老农们也都相信新技术了。这样,青年和老农的隔阂就渐渐消除了。
光荣榜
天不亏人,一年来的辛勤劳动,换来了从来未有的大丰收。1955年,这社的粮食平均每亩产一百六十六斤(最高年产量),1956年就达到三百二十四斤。过去祖祖辈辈缺粮的山丰社,今年不光粮食达到了自足,还卖给国家余粮二万九千多斤。林木、果树和畜牧等也得到很大发展。
人人都知道,这些成绩跟老农和青年社员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所以在社里评选劳动模范的时候,十名老农和十名青年社员都上了光荣榜,分别受到了乡、社的物质奖励。为了庆祝丰收,当时人们编了这样一段顺口溜:
党掌舵,
团拉篷;
老农当参谋,
青年打冲锋。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
人人逞英雄;
我们能搬山倒海,
赛过当年的老愚公。


第3版()
专栏:

  我国唯一的仫佬族聚居区
  广西罗城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据新华社南宁22日讯 聚居在广西省罗城县的仫佬族人民,在3月17日用粽粑和酒肉欢度他们传统的春社节之后,立即开始了早稻育秧的春耕活动。
罗城县是我国唯一的仫佬族聚居区,全县有仫佬族人民一万人,在县城周围的三十六个乡,他们一向是靠种田为生。
目前除个别的几户仫佬族农民外,其余的全部参加了高级农业社。全区共有仫佬族农业社三十五个,有仫佬族参加的民族联合社三十七个。去年仫佬族农民实现了高级合作化之后,虽然受到几十年所未有的严重旱灾,但大部分社仍然增加了产量。龙岸区榕山社由于农副业增产,一年内社里的公共积累达到一万四千多元,每户平均能得到一百二十元。被认为全县旱灾特别严重的章罗仫佬族农业社,去年增产51%,有80%的社员增产增收。
仫佬族人民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有着本民族的言语——仫佬话。据老年人介绍,他们刚迁来罗城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山野岭,经过一代代勤恳培植,现在已经变成阡陌相连的稻田、畬地。这些田地,过去因水源缺少,很易受旱减产,高级合作化以后,仅四把区一个区就兴修水利二百一十七处,使一万六千多亩“望天田”变成了水浇田。
今年仫佬族地区共扩大早稻面积二万三千亩。正在播种的早稻田平均每亩施肥十担。全部采用石灰选种,因而改变了仫佬族农民一向“种田不用粪、只要大兜顿”的落后生产习惯。农业合作化涌现出八、九百名仫佬族的农业社管理干部和生产队长。
现在每个农业社都有一个党支部,三百四十八个仫佬族党员带动全体社员开展劳动竞赛运动、争取今年的农业大丰收。


第3版()
专栏:

  齐齐哈尔市建立副食品生产基地
据新华社哈尔滨24日讯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着手在市郊建立一个副食品生产基地。
按照齐齐哈尔市人民委员会的安排,郊区今年新建立了九个蔬菜生产合作社。利用工业废蒸汽而建立的大型蔬菜温室,也扩大蔬菜品种。市内两处孵化站今年计划孵化鸡雏五十万只,这个计划实现以后,鸡和鸡蛋也就可以有充足的货源。市郊的农场和农业生产合作社还确定在年内增产生猪六万头,并注意繁殖仔猪。到1958年下半年,预计全市育肥的生猪就能够满足全市居民的食用需要。


第3版()
专栏:

  新疆生产兵团养禽场投入生产
本报讯 新疆生产兵团第一个养禽场,在乌鲁木齐郊区建成。该场预计今年下半年可供给乌鲁木齐市鸡蛋和鸭蛋八十万到一百万个。养禽场今年还计划饲养奶牛一百五十到二百头,大量供给城市居民的牛奶。这个养禽场已于3月上旬正式投入生产。(新疆生产战线报)


第3版()
专栏:

  修订了保守的生产计划
  ——九江县委领导农业社修订生产计划的经验
  本报记者 李连斌
还在去年9月的时候,中共江西省九江县委会就开始发动农民群众着手制定1957年的生产计划。到年底,绝大多数农业社的生产计划都订完了。今年1月初县委对农业社进行检查,发现许多农业社的生产计划偏低,有的社计划产量甚至低于去年的实收产量。如十里乡星爱社1956年早稻每亩平均实收四百九十斤,而1957年计划产量每亩平均却只订三百八十斤,低于实收产量25%以上。又如妙智乡龙门社第五生产队1956年每亩平均实收五百三十四斤,1957年计划产量平均只订四百六十四斤。九江县在开始制订生产计划的时候,正是反对农业生产上的左倾冒进偏向的时候。从检查结果看出,在反左当中,又偏到右的一面去了。
产生这种偏向的主要原因,是一部分干部和农民在去年全县空前大丰收以后,产生了“生产到顶”的思想。九江县去年粮食总产量比1955年增长40%;皮棉产量增长138%。有的农民说:“去年借了今年的粮,今年不会增产,而且要减产。”也有的说:计划是“订在纸上,贴在墙上,种在地上,收在天上”,意思是说,计划订得再好,年成不好也没有用。另一个原因,是某些乡、社干部在反对主观主义,强迫命令的思想作风以后,对工作不敢大胆负责,产生了跟着群众跑的尾巴主义。如三区涧泉乡党总支副书记胡叶兴到赛阳社领导订计划,怕犯主观主义,不敢提具体意见,开了十多个会也不解决问题,使这个社订生产计划的工作陷于放任自流。
为了纠正上述偏向,顺利开展今年的农业大增产运动,九江县委指示全县对计划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同时修订生产计划。县委并亲自抓这一工作,县委书记、县委委员分头深入农业社,亲自领导社员制定和修订生产计划。事先,召开了全县千余人的农业活动分子大会,进行思想动员,交流先进的生产经验,为修订计划工作打下思想基础。
去年空前丰收,今年能否增产?县委给农民们算了一笔大账,解决了这个问题:1952年年成最好,不旱也不涝,全县产量只达一亿零六百斤,1956年部分田受了旱,但产量达一亿四千四百万斤,比1952年高得多。为什么呢?因为1956年实现了农业合作化,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革。但去年还是合作化的第一年,工作经验还不多,今年有了去年的经验教训,合作社必然会办得更好。这说明去年大丰收,今年仍然可以增产;同时也说明丰收不光靠天,主要还是靠人。
县委又总结典型实例教育群众。县劳动模范刘友松领导的垟坪农业社第十二生产队,种植水稻一百五十八亩,平均达到亩产一千零二十五斤。全县水稻平均每亩产量只不过四百七十二斤。可见全县田地的增产潜力还是很大的。这使群众认识到生产没到顶,只要找门路、挖潜力,还是可以增产的。
  接受去年的经验教训
那么,计划应该怎样订呢?
县委强调总结去年的经验教训,把计划制定在积极而又可靠的基础上。在生产方针上,必须坚持以粮棉为重点同时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1956年上半年重农业轻副业,使副业生产受到很大损失;在订1957年计划的时候,又产生重副业轻农业的现象。这两种倾向,要在这次修订计划中注意纠正和防止。去年许多地方违反因地制宜的种植原则,扩大棉地的工作盲目性很大,全县有四千亩地不适于植棉而种了棉,今年必须接受这一教训。经过调查研究,除把不适于植棉的四千亩棉地改种其他作物外,全县还可扩大一万亩棉田。去年过分强调国家计划,对群众需要照顾不够,今年强调国家计划与群众需要相结合。如许多地方农民要求种黄豆,就应该满足他们种黄豆的要求。此外,还强调挖掘生产潜力,提高增产指标。
群众订,逐丘订
去年订计划大多数从上往下分任务,分指标,今年强调从下而上,从组到队,从队到社,从社到乡,从乡到县;过去以种植计划数字套田亩,今年强调逐丘订出种植数字。过去计划多由干部订,很少征求群众意见,今年干部和群众在一起订。龙岗乡农民描写过去订生产计划的情景说:“干部订计划,群众不讲话。”龙岗乡狮子社过去订计划分任务,计划过大,党员不接受,用上党课的办法强使他们接受,积极分子不接受说不让他们入党,一般群众不接受扣上“落后分子”的帽子。这样订出来的计划起不了指导生产和提高农民积极性的作用。今年县委特别强调订计划要走群众路线。这样作的结果,发挥了群众的积极性,群众提出很多增产办法。以十里乡星星社为例,原来订计划没有充分发动群众,计划晚稻只种七百亩,比去年少种三百七十亩。这次修订计划,逐丘叫群众自己订。在修订过程中,群众不但考虑到现有条件,还考虑到可能的条件,积极挖掘潜力,结果扩大晚稻种植计划达一千四百九十亩。计划订好后,社员积极为实现计划而努力,每天出勤率都是百分之百。现在,农民对订计划的反映是:“说在嘴里,订在丘里,安在心里。”他们把计划看成了自己的奋斗目标。
三找三算
在修订计划中,为了使计划订得积极可靠,还普遍推行了“三找三算”。三找是:一找去年粮棉增产原因及典型田地的种植经验;二找去年减产失败的教训;三找1957年增产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三算:一算去年增加收入账;二算去年的欠收账;三算今年如何增加收入账。
“三找三算”使社员们更具体地接受了1956年的经验教训,明确了奋斗的目标。龙岗乡狮子社在修订计划之前,社员们反映“三有三无”,即:有计划无措施、有指标无物质基础;有任务无信心。通过“三找三算”,社员们普遍明确了去年增产的原因是:一、春季大力兴修了水利,增施了肥料;二、扩大了双季稻;三、耕作精细;四、防虫工作做得好。去年部分队、组少收的原因:一、底肥不足,追肥少;二、应种双季的田没有种;三、重副业轻农业;四、不重视晚稻,对晚稻抱着“有就收,无就丢”的消极态度。社员们认为今年生产的有利条件是:一、经过一年办社,社员和干部都有了一些经验;二、社员对办社和劳动热情提高了;三、对土地潜在能力摸了底;四、掌握了一些先进技术。
最后,狮子社1957年计划粮食总产量比1956年增长23.1%;棉花总产量比1956年增长44.8%;油料作物总产量比1956年增长52.82%;副业总收入比1956年增长80%。
现在全县各农业社修订计划的工作已基本结束。中共九江县委在各农业社计划的基础上,订出了县的生产计划:粮食总产量比1956年增产11.6%,超过省里分配的指标。皮棉比1956年增产32%,油料比1956年增产88.63%。棉和油料作物也略超过国家计划。


第3版()
专栏:

  “减产计划”
  柳梆
1956年甘肃省定西专区的农业生产获得了空前大丰收。二百二十多万人口的地区,粮食总产量达到二十亿零六千多万斤,较1955年增产36.17%。今年,在订制生产指标的时候,中共定西地委根据上级指示的精神,提出:基本上保持去年产量的水平,在这个基础上再适当地增产一些。但是,实际上全专区十二个县竟有一半的县订了减产计划。不仅永登、榆中、靖远等干旱县份订了减产计划,甚至像渭源这样属于半阴湿地区的常年产量比较稳定的县,也在订制减产计划。当然,我并不了解这些县订制减产计划到底是估计了哪些“有利”和
“不利”的条件,不过,从永登县大通农业社订制和修改生产计划的过程中却看到一些可供有关部门参考的情况。
永登县大通农业社去年丰收了,今年初次订生产计划的时候,粮食总产量只订了四百二十万斤,比去年减产2%。社员们看不到经济繁荣的目标,因而生产情绪低落了,他们失望地表示:反正“增产到顶”啦,再干,每个劳动日也不过八角五分。从此,有些人宁愿经常在街头巷尾晒太阳,聊闲天,不去积极干活;年轻一点的就想进工厂,或者到外地找事做。这样一来,领导干部也慌了手脚。后来,他们在中共定西地委工作组的帮助下,发动群众找增产门路。结果,仅修水利一项就可以把三千亩旱地变成水地,每亩能增产粮食二百斤。又发现有三年以上未拆过的土炕一千五百个,如果充分加以利用,就可以增加肥料四千五百车,使原来订每亩地施肥四车半的计划增加到每亩施肥七车。此外,还找到铺砂压碱改良土壤和推广优良品种等几项增产措施。在挖掘了这些潜力以后,大通农业社修改了今年的生产计划,粮食的总产量达到五百五十万斤,比去年增产27%;副业的产值也可以比去年增加一倍。社员们的生产情绪高涨了。他们说:这次不但修改了计划,同时还修改了思想。早先认为“增产到顶”的时候,许多增产门路虽然明摆在眼前,可就是瞧不见!
这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这使我想起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要巩固已经获得的丰产成绩,究竟是提出一个能够继续鼓舞群众前进,使他们看到奔头,既积极又可靠的较高的生产指标好呢?还是提出一个轻易可以达到,然而却遮拦了群众的视线,挫折他们的劳动热情的偏低的指标好呢?另一个是,已经订了减产计划的单位,究竟是在认真总结去年的生产经验,挖掘了今年的增产潜力的基础上慎重订出来的呢?还是在这样或那样的思想的束缚下,虽然也一般地算了算增产门路的账,但并没有做到像党中央要求的那样——千方百计地争取今年大丰收。这两个问题,是值得那些订减产计划的县的领导同志们特别注意的;甘肃省的各个县都来重视这问题,也会大有好处。


第3版()
专栏:

  大陈岛上兴建蓄水库
解放两周年的大陈岛,今年已成为一个繁荣的渔港。为了解决渔民吃水用水的困难,浙江省人民委员会拨款兴建一座水库,预计4月初可全部完工。这座水库建成后,渔民们只要把渔船驶到码头,就可以用水管把水引到船上,不必再爬山过岭地挑水、抬水了。
新华社记者 伊心恬摄


第3版()
专栏:

  山东蓬莱县矫格庄红旗第二农业社的社员们向麦田追施灰肥。
郑华、戚道茂摄(大众日报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