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3月2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安利化工厂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苏南
苏州安利化工厂是生产有机玻璃的塑胶工厂。目前全国能够制造这种产品的只有三个工厂。这个厂经过自己的努力经营,已经成为一个粗具规模的塑胶工厂。
这个工厂早在1954年就开设起来了。那时,生产一直不正常,也没有固定的产品。从1955年开始,才利用废塑胶回炉试制有机玻璃。那时厂里全部资金不到一千元,资本家、职员、工人全部只有十一人。每个人都是身兼数职,既要做管理工作,也要参加生产,既要上街买米买菜,还要轮流为大家烧饭。全部厂房,只有三开间,二隔厢。唯一的大厅,就是生产车间。生产设备只有几只缸甏和零零散散的玻璃器皿。在这种情况下,要生产有机玻璃,困难是很多的,但是,它们在困难中坚持下来了。它们究竟是怎样克服困难的呢?
首先,工厂没有能力添置新的设备,就用瓶瓶罐罐进行改装。裂化灶的外锅是用颜料桶改装的,内锅是用旧货摊上买到的一只美制炮弹桶改装的。没有酸洗缸,就用原来装蒸馏水的空瓶来代替,因为买不起新的模型玻璃,就到处去借或者到旧货摊上去收买合用的旧玻璃镜子。就这样东拼西凑,弄成了一套不成样子的所谓生产设备。
其次,设备这样差,生产技术当然不容易掌握。当时工程师一面摸索一面就把每道工序的操作技术教给工人。有时为了一种操作技术,要摸索几遍,教上几十次。工程师很忙,白天要同工人一起操作,晚上也经常要被工人从睡梦中拉起来解决生产技术上的问题。
再次,是资金上的困难,工厂开办时只有资金一千元,由于经常停工,弄得资金越来越少。职工的工资也不固定,有盈余的时候大家分一些,赚不到钱,就只好大家委屈一下。为了把生产维持下去,只要有一点钱,首先就买原料,买到原料之后,再来考虑吃饭问题。工厂经常卖掉一批产品以后,一边买原料,一边买点米。当时,公司的废塑胶,每公斤要七、八元,而上海的旧货摊上的废胶,每公斤只要三、四元。工厂发现这条门路,就派一个人专门到上海旧货摊上零碎收买。每到一个旧货摊上买到原料之后,就和他们建立关系。由于资金少,工厂经常派人到上海买了几斤原料,就立即坐火车到苏州,把原料投入生产,再把产品带到上海出售,买回原料。
1956年初社会主义革命高潮到来了,这个工厂实行了公私合营。政府为了满足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给了工厂流动资金,还给了八千多元的投资进行基本建设。从此,工厂企业面貌大大变样了。大家从原来的“鸡棚里”搬进了有四十多间房屋,水电设备俱全的新厂房里。职工也由原来的十一人增加到七十八人。产量也从去年1月份的三十公斤提高到一千九百公斤。职工的工资能够按月发了。去年一年工厂为国家积累了建设资金二十余万元。这时,政府要求工厂用原始原料进行生产。经过几个月的刻苦钻研,终于在实验室里试制成功了。从去年7月份,就开始兴建新的车间,用原始原料进行生产。这时工厂不再像过去那样贫困了。但是工厂所有的职工并没有忘记“安利化工厂原是穷光蛋,苦出来的”。因此在这个车间的基建过程中大家始终发扬了艰苦奋斗勤俭办企业的优良作风。克服了技术上、施工上、五金器材供应上的种种困难。
用原始原料制造有机玻璃,在我们国内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技术资料。为了解决技术设计上的疑难问题,技术人员、工程师经常到上海图书馆去翻书、抄材料,同时经常向科学研究机关写信请教。
对于原材料供应上的困难,特别是五金建筑材料的困难,是用下面几个办法来解决的:
(1)千方百计寻找代用品。不是先搞好设计,照设计的规格去找建筑材料,而是把设计去凑材料。买不到合规格的,只好把设计作一些修改。现在车间里70%的设备都是用旧材料拼拼凑凑改制成功的。如厂里的大烟囱,看上去黑漆漆的很漂亮,这是用旧的颜料桶,一节一节焊接起来的,车间里要用很多管子,新的买不到,就用自流井里拔出来的自来水管改装,管子不够长就用焊接的办法,有一根管子就接了十几节。又如工厂的四号锅,按规格要求很严,要求放在百分之百的浓硫酸中不腐蚀,要经得起从摄氏零度到一百三十五度之间的骤冷骤热的变化,而不爆裂。这种锅本来应该用硅铁来做,因为买不到材料,就只好以半节不锈钢的锅子来代替。
(2)争取别的工厂帮助。凡是来这个厂订购有机玻璃的,就问他们厂里有没有本厂需要的基建材料。如果有,就要求帮助,有些厂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也愿意帮助。有一次,就用这办法从南京一个厂里找到了三块钢板。
(3)和旧货摊建立“购销关系”,专门派了一个人住在上海淘旧货。这个厂成了上海北京路、虬江路、顾街弄等一带五金器材旧货摊的老主顾。厂里要什么,旧货摊就帮收购什么,不适用的也可以随时退货。差不多用这个办法解决了80%以上的材料。
这个厂就是这样七拼八凑把一个自动化操作的封闭车间建立起来了,经过试验,完全合格,生产情况很好。
当然,这个厂还是一个初生的婴儿,还要成长,在很多方面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努力。


第2版()
专栏:

  适当发展中小型工业
  辽宁兴建和改建二十二个厂矿
本报沈阳电 今年辽宁省将在法库、康平、新宾、凤城等二十一个县内,新建和改建二十二个工厂和矿山。这些工厂和矿山将生产煤炭、铁矿石、滑石、硼矿石、氯化钾、盐酸、纸浆、苹果酒等满足人民生活、支援农业生产和国营企业的产品。二十二个建设单位中,有七个是小型煤矿,它们分布在法库、康平、建昌、北票、凌源、西丰和喀喇沁左旗等地。法库的煤矿,除供应当地城乡烧火用外,每年还可用土法炼出数万吨焦炭,今后辽宁省地方机械工业和铁工工业所需用的焦炭供应,就有了保证。在新建和改建的这些厂矿中,有不少是为了支援国营企业的。营口县白土矿生产的白土粉,将供应安东、吉林、牡丹江等地七个造纸厂和两个农药厂的。新宾铁矿今年将以数万吨铁矿石来供应鞍钢。冶炼工业、无线电工业、玻璃工业所不可缺的硼砂,过去都是从国外进口的,现在凤城就要建成一个硼矿。这些工厂矿山的建立工程,大部已经动工,预计年末都能建成。
(辽宁日报编辑部)


第2版()
专栏:

  乌鲁木齐扩建苇湖梁发电厂
据新华社讯 乌鲁木齐市苇湖梁发电厂为了改变工业和城市发展造成的电量供不应求的情况,从1956年8月开始扩建工程。扩建后总发电量为二万五千瓩。(附图片)
下图是正在扩建的厂房。
新华社记者 李义芳摄


第2版()
专栏:

  河南各地筹建小型炼铁厂
据新华社讯 河南省正在筹建一批小型炼铁厂,目前确定建设的有焦作、安阳、伊阳等三处。信阳附近有一些较大的铁矿,有关部门正在积极勘测,蕴藏量探清以后,也将建立中型或小型的炼铁厂。
这些小型炼铁厂的设备简单,投资不多,但是收效很快。河南省工业厅正在焦作筹建的一个日产灰生铁三十吨的小型炼铁厂,预计七、八个月就可以建成。将来根据铁矿的蕴藏量,还打算扩建两个日产三十吨的小型炼铁炉。这样一年就可以出产生铁三万吨,而它的全部投资只不过五十万元左右。安阳专区手工业联合社正在安阳兴建的日产七吨的小型炼铁厂,全部投资不到十万元,三、四个月时间便能建成。


第2版()
专栏:

  拉萨建立小型铁工厂
新华社拉萨21日电 国务院决定帮助西藏地方建立的小型铁工厂,已在拉萨市北郊动工兴建。
藏汉族工人正在这里忙着打地基,运送着建筑材料。三千多平方公尺的厂房和附属建筑物,预计6月间可完成,全套机器设备也正在运拉萨途中。
这个厂建成后,主要制造农、牧、手工业生产工具和简单机器的配件。


第2版()
专栏:

  包头一座食品工厂投入生产
据新华社讯 一座每年可以生产一百多万公斤面包、蛋糕、饼干、糖果的食品工厂,最近在包头市建成投入生产。
这座工厂大多数工人是过去上海多多糖果厂、时代饼干厂等食品工厂的工人,他们是去年前来支援包头建设的。


第2版()
专栏: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兴建一批工厂
据新华社讯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正在兴建一批中、小型工厂。这些工厂中包括即将完工的天柱机器榨油厂,黄平的石膏厂,和四个酒厂。
这些工厂建成投入生产后,自治州缺乏油、酒的天柱、黎平、榕江、台江、丹寨等县的苗、侗族人民,可以得到充足的油、酒供应。
自治州在解放初只有四个破烂的电厂,现在,全州十六个县都有了发电厂、碾米厂,六个县有了酒厂。还有清水江两岸盛产苗杉的锦屏、剑河、炉山等县设立了机器锯木厂。过去认为是荒凉的苗岭山区,现在也有了许多炼铁厂、煤矿,和一个规模较大的汞矿。为了逐步改变山区苗、侗族农民在生产上的落后状态,农具厂、肥料厂也陆续建立。


第2版()
专栏:

  黑龙江兴建玻璃纸等三个工厂
据新华社讯 黑龙江省工业厅以少量投资和利用地方工业企业间的协作,开始兴建玻璃纸、酵母花、玻璃丝等三个小型工厂。
这三个新厂的厂址都设在现有地方国营工厂余下的厂房里;参加生产的职工将从现有工厂中抽调。玻璃纸的主要原料漂白木浆板,将由省内牡丹江、齐齐哈尔两个造纸厂供应,辅助原料也由省内化学工厂代为制造。玻璃丝厂和尚志酵母花厂的主要原料,也将由当地工厂协作供应。


第2版()
专栏:

  为工农业建设服务
  民航局增加专业飞行任务
本报讯 中国民用航空局已经完成1957年度专业航空的生产准备工作,为工农业建设服务的各种专业飞行即将全面展开。
根据民航局和林业、地质、农业等部门商订的专业飞行计划,按飞行小时计算,今年的任务比去年又有增加。今年春秋两季的航空护林除在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进行外,四川、云南和贵州等省也有二十多万平方公里的森林首次试用飞机护林;航空调查和航空测量的工作量比去年增加42.8%。小兴安岭、完达山、秦岭、大巴山一带都将进行森林调查,天山、祁连山和黄河河套地区以及北京市规划工作都将采用航空测量;为了扩大地质探矿飞行,地质部跟民航局协同把原有的三个地球物理探矿队扩充为五个队,其中有一个队在冬季困难情况下,仍坚持在东北、华东等地进行勘探飞行;其他各队从3月中旬起将分别在长江中下游、秦岭、南岭寻找地下矿藏,今年航空探矿面积比去年增加约70%。此外,为农业服务的飞机灭蝗灭虫的面积将在三百万亩以上。
为了安全超额完成今年的专业飞行任务,民航局专业航空队去年冬季曾用三个月的时间进行全面总结和整顿组织的工作,同时在群众中讨论了今年的生产计划并提出劳动竞赛的保证条件。


第2版()
专栏:

  伊春林区坑木外运
据新华社讯 伊春林区职工在3月15日超额7%完成了第一季度坑木供应计划。现在运输部门已经开始从伊春紧张地往鹤岗、双鸭山等地煤矿提前运送第二季度的坑木了。
今年以来,伊春林区把供应煤矿坑木放在首要地位。职工们从山场都尽先抢运坑木;在贮木场造材的时候,也先把坑木造出来。
过去伐木场乱扔梢头木的现象现在已经很少看见。工人们把能做坑木的梢头木和枝桠都从山场拉下来或扛回来。伊春林区今年仅是利用梢头木和枝桠这一项,全年将能增产五万立方公尺二级坑木。


第2版()
专栏:

  挖掘潜力实现合理运输
  郑州铁路管理局组织货主交换对流运输物资
新华社郑州20日电 郑州铁路管理局组织货主互相交换对流运输的物资。在今年头两个月里,他们帮助河南、陕西、甘肃等省煤建公司,交换了四百六十五车相对方向运送的煤,还帮助河南省建筑公司和洛阳工程局交换了一批砖瓦。这些对流物资是由于地方物资调运计划和中央物资调运计划对流以及某些单位之间的运输计划对流等形成的。现在,已经交换的对流物资共有七百二十四车,这样不仅减少陇海铁路西段通过列车十一对,还给国家节省了运费十二万多元。
组织货主互相交换对流物资,已经成为郑州铁路管理局推行合理运输、挖掘运输潜力、缓和铁路运输紧张局面的重要方法之一。


第2版()
专栏:

  勘测松花江和嫩江
本报讯 水利部哈尔滨勘测设计院最近派出十个测量队共一千多人,分赴松花江上游和嫩江流域进行测量工作。
他们冒着严寒,将从哈尔滨至嫩江、松花江上游的干流和支流下游的拉林河、洮儿河、雅鲁河、诺敏河等河流进行冰上的河道断面测量,为进一步开发松花江水利资源的勘测工作创造条件。


第2版()
专栏:对批评的反应

  对批评的反应
发补助金要掌握原则
中华全国总工会总务部福利委员会来信:人民日报在1月17日发表了“不是我的、是公家的”一文的批评后,我们即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检查的结果发现有八个人的补助处理得不完全正确,也有错发了补助费的。这说明我们在进行这项工作的时候,无论在思想上和工作方法上都有较严重的缺点,我们愿以此作为教训,克服缺点,在今后工作中改正。
努力克服生产中的混乱
大同水泥厂来信:人民日报在1月16日登载的“不能用老经验对待新企业”的批评,对我厂改进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厂自去年9月以来一直处在竣工验收和试运转的阶段中,科室与车间确实存在着一些混乱现象,以致发生了一些事故,给国家带来了损失。但发生的事故中有些问题是与设计有关的。如烧成车间地下管道设计在冰冻线以上,以致水管冻裂,使第一台大窑点火拖了一天。我们正在上级党的帮助下,逐渐纠正缺点和错误。
  整顿组织机构
建筑工程部来信说:1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上行下效各搞一套”一文所述情况基本属实,我们接受这样的批评。精简机构是个极其复杂和细致的工作,现我部正根据国务院的指示研究整顿我部各地区的组织机构。中南工程管理局的存在的问题当一并考虑解决。


第2版()
专栏:

  工地食堂
  本报记者 林沫
在包头的新工业区,我访问了华北包头工程总公司第一工程处的一个食堂。一个从天津来的工人说,“当然啦,这地方是平地起家,条件困难,要处处和大城市比怎么能行?可是拿饮食上来说,叫我看比那里都强,吃的又好,花钱又少,职工们最满意不过了!——你没听说吗?咱们这里有个好食堂。”
关于这个食堂,我曾听到人们的许多评论。
有的说:两三千人吃饭的工地食堂,还能常给你作包子,捏饺子,饭菜比馆子里都全!你见过吗?——更难得的是,五分钱一份的菜,也能给你作出几十种不同的花样来。咱们的炊事员,真是“巧媳妇过日子”,又能干,又俭省!
在工地干活,要是有谁偷懒耍滑了,人们会说:对得起咱们的炊事员吗?去瞧瞧咱们的炊事员怎么过日子吧!
有个老工人说:“干建筑业,吃工地饭,在我少说也有三十年了,遇到这样的食堂,还是头一次。过去工人下工地,人人腰里装上碗筷;说声下工开饭了,十个、八个人一堆,一桶开水,一筐馒头,一盆菜,蹲在地下就吃开了。这几年有了食堂,饭菜样数也多了。——说起食堂,可也有伤脑筋的事:吃饭人多,时间又短,到时候电铃一响,有饭也不卖了。为了赶吃饭时间,有的人就偷着提前下班。在咱们食堂,你半夜下班也有饭吃(有专人值班);工地离的远了,还有炊事员给送饭去。”
吃午饭的时候,我走进这个工地食堂。全工程处的工人、职员、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干部都在这里吃饭,一排有十几个卖饭的窗口。这个食堂的特点是,既有一般职工所欢迎的经济饭菜,又有质量较高的菜肴。
我走近一张饭桌,在这张桌子上吃饭的是几个青年技术人员。他们大概是事先联络好的“吃饭组合”。各人要的菜都不同,有红烧牛尾、油菜炒肉、南乳豆腐、海米烧白菜、溜肝尖、虾子烧腐竹、黄焖鸡,真是晕素齐全,凑在一起是很好的一桌。他们说,吃这样的饭菜,一个人每天有六、七毛钱足够了。
一般工人的吃法又不同。有的俭省的,吃的是黄窝窝头、豆稀饭,花几分钱要两碟小菜。有的隔几天吃上顿好的,就要一大盘烙饼或包子。更多的是五分钱一份的丙种菜,但也样样不同:有大碗烩菜,还有“炸藕夹”、“溜肝尖”、“炒干贝丝”……。后来和炊事员谈起来,才知道这些菜各有讲究:“炸藕夹”并不是用藕作的,而是把土豆去了皮,切成片,再用铁丝打了眼,夹上肉皮、豆芽、豆腐,滚上面糊,过油炸的。“溜肝尖”原来是把莜面上锅蒸了,切成碎块,油炸了,放上葱花、调料炒出来的。这些菜虽然原料粗些,但经过细致地加工烹调,吃起来也很好。
我统计了当天写满几个黑板的菜单、食谱,饭菜的名目总共不下百种。但管理员同志还一再向我说明,因为冬季蔬菜缺乏(这时正是寒天冻地的一月),菜的花样已经减少了。
参观之后,我问管理员梁守同志,为什么能把食堂办得这么好?他谦虚地笑了笑说:“其实也没啥,都是大家的努力;工作好坏,都在人,在乎人的思想。”
“这话说的对,就在乎人的思想!”坐在旁边的炊事员乔吉仁接口说:“就以我来说吧,过去我总觉得当炊事员没出息,谁也瞧不起。过去人常说:‘唱戏不唱旦,干活不作饭。’我就是不愿干,混一天算一天。那时候我们也找窍门:怎么省事怎么干,土豆一切四块,放锅里一煮,爱吃不吃。顿顿是一锅馒头,一锅饭,白菜萝卜大杂烩,只要不误开饭就行。”
炊事员不热爱自己的工作,饭菜作的不好,食堂里一片怨言,有时工人就和炊事员吵起来了。这么一吵一骂呵!职工更不满意了,炊事员更是满腹牢骚。
怎么办呢?梁守找党、团员来商量。大家一致的意见是:要得到众人的尊重,必须先把饭菜作好。——工人干了一天活,又累又饿,看见那老一套的饭菜,就不耐烦,还能好言相待吗?
梁守常下厨房帮大家干活,和炊事员谈心,处处启发大家。面食第三组的组长杨本贤,过去在天津的饭馆里干过。解放后,他一家人的生活过好了,口口赞扬新社会。作饭的时候,梁守去给他当帮手,左说,右劝,杨师傅心眼里一高兴,把他的老本事拿出来了。那天,食堂里出现了甜丝丝的米面窝窝头,当地人爱吃的莜面卷,还有糖三角、肉包子、花卷……。食堂里气色不同了,个个喜笑颜开。
其实,面食组的刘万祥在饭馆里干的年数更多,技术更高明。在这里天天作些米饭、馒头,自己也觉得没意思。现在见杨本贤这么干了,大家满意,领导上表扬,他再也忍不住了,就跑去找管理员说:“只要领导上撑腰,咱们也干!”梁守拍手欢迎说:“好,刘师傅!我早就知道你有两下子,干吧!有什么困难你找我。”梁守就组织人帮他修炉灶,准备材料,面食组全体大动员。不两天,烙饼、馅饼、芝麻烧饼、饺子、面条,一样接着一样上市了。
面食组的大革新哄动了厨房。梁守又去发动丙菜组。这时正是建筑工程最紧张的时候,工地添了许多临时工,食堂里吃丙种菜的人最多。那天,丙菜是炒西胡芦,切的大块大块的,说是炒菜,同煮的也差不多,谁也不爱吃。梁守从饭桌上收拾了很多剩菜,拿回厨房,他难过地说:“同志们!看这菜,吃的还没蹧蹋的多呵!”
做菜变花样,丙菜组的人最没信心。大家常说:一分价钱一分货,手艺再高,五分钱的材料,还能作出什么好菜来?但这时大家见面食组作出花样,人人说好,自己的菜作出来却没人吃,也有些着急了。有人说,他们自己家里吃西胡芦,可不是这么吃,而是把它切成丝,加上豆芽、葱花、调料,和上面,蒸成丸子,吃起来就满好。有的说,在他们家乡,还可以用白萝卜丝、黄豆芽和上绿豆面,炸成丸子,再加些白菜、粉条、作成丸子汤。大家扯来扯去,终于找出了一条办法,叫作“粗菜细作”。每人都把自己作过的、吃过的、听人说过的和现在想出的办法,统统提出来,再讨论、实验,看那种办法作出的菜,既好吃,又便宜。经过这么一闹,还是西胡芦、白菜、土豆、萝卜那几种材料,用蒸、炸、烹、炒的办法,却作出几十种不同的花样来。
五分钱的菜,菜名能写上一黑板,吃饭和做饭的人都说,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甲菜和乙菜组的菜还只有两三样,他们自己也不好意思把菜牌挂出来,很快也就赶上来了。
最后,只有早餐还是老一套:馒头、米饭、老咸菜,连稀饭都不常有。梁守召集大家一开会,杨镇华说,如果能安上一盘小磨,他能作豆浆和老豆腐。景玉华说,有了磨,也能作杏仁茶。刘万祥提出,要包馄饨,他可以教大家赶皮。还有酸辣汤、炸油条、八宝饭,一样一样都作出来了。
食堂开展了热烈的竞赛,公司和工程处给以奖励,包头市工会又请他们向全市的职工食堂介绍经验,炊事员同志个个兴高采烈。
但这时,管理员梁守同志却担心起来。他想起过去多次的经历:往往是竞赛起来,伙食改善,大家心满意足,领导上无形中一放松,竞赛逐渐从高潮走向低潮,饭菜也就一天不如一天了。
所以,当大家情绪热烈的时候,他却冷静下来,进一步寻找缺点和漏洞,引导群众的积极性去多方面地改进食堂的管理制度,杜绝浪费,降低成本。
管理员和炊事员经常诚恳地向职工搜集意见,改进饭菜的质量和口味。有些当地来的临时工说,他们离开家很久了,就想吃上顿家常的酸饭。炊事员就跑七、八里路去找酸浆,给他们作酸饭吃。河北省来的工人想吃玉米面“嘎嘎”,他们也设法给做。工人吃到了家乡饭,乐得不知说什么好,大家赞叹着:这工地食堂,真像咱们的家一样!


第2版()
专栏:

  郑州砂轮厂
我国第一座新型的综合性的研磨工具制造厂——郑州砂轮厂正在紧张施工。这个厂是民主德国帮助我国建设的,建成后将生产砂轮、金钢砂等产品。
        沙莎摄(郑州日报社稿)


第2版()
专栏:

  架桥(套色木刻)
亢珑 (全国青年美展作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