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3月20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有计划地生育孩子
邵力子谈关于节制生育的几个争论问题
这次大会,比上两次大会更充满欢欣鼓舞的气氛。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指示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真理;周总理关于访问亚欧十一国的报告,加强了巩固社会主义阵营团结的信心;这是使大家非常兴奋的主要因素。分组讨论和大会发言越来越热烈,更实现了继续发扬民主传统的希望。尤其是节制生育问题得到大会的特殊注意,我更感到兴奋。
节制生育的正确解释,是有计划地生育孩子。现代的人,在生活、学习、工作各方面都可以有计划,在生育方面也必须有计划。如果生育没有计划,孩子生得过早,过快,过密,过多,自己受累受苦,孩子又养不好,教不好,整个家庭也弄不好,就必然把生活、学习、工作的计划全都破坏,间接也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建设计划和其他计划。生育计划在从前是没法拟订的,有了科学的避孕方法便很容易制订,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条件和愿望,想在什么时候生孩子,想有几个孩子,预先定出计划,按计划办事,还可以随时修改计划。有计划地生育的好处显而易见,正在北京中山公园举办的避孕展览会,有一组题为“早有打算”的图片,显示有计划地生育的好处,最富有教育的效果。目前宣传节育已很容易为群众所接受,而我们做得还不够,有待于大力开展;避孕药物更是群众所迫切需要,而我们不能普遍地及时供应,有待于大量制造并进口一部分;群众还要求更简便更经济更有效的内服避孕药物,而我们还不能提供,有待于医药专家积极研究。这些都是艰巨复杂的工作,但我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由有关部门共同努力,都一定可以做好。目前还有一些问题,看法未能完全一致,应当充分而坦率地进行讨论,下面提出我的意见,请求同志们指正。
不赞成以法令或权力限制人工流产
一、正确地看待人工流产问题。我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言,引用列宁的话,原以废弃惩罚堕胎法律与传播有关避孕理论并提,而我接着却说:“在我国,堕胎问题可以撇开不谈”,我当时实在缺少勇气。但三个月以后,我在光明日报刊出的一篇文章里,已有一段 “附谈人工流产问题”,客观情势的发展,足使我们思想进步。中央卫生部最初限制人工流产很严,以后逐渐放宽规定,这次大会发言,李德全委员说:“对人工流产及绝育手术的施行,今后当主要取决于个人自愿,废除一些限制”;我完全拥护这样的措施。与此同时,李健生委员的发言,采取另一种看法,大概是代表北京市一些医师的意见,可惜这种意见是片面的。说人工流产浪费国家财力,造成医院病床拥挤和大夫忙乱,看去很对;却没有想到这些做人工流产的人如果都住院生产,国家财力要耗费更多,医院拥挤的时间要更长,大夫忙乱也不会稍减。当然,这些人如果早能避孕,不要求人工流产,是最好不过的;问题是这些人已经怀了孕,不给她们做人工流产,她们会用更危险的方法私自堕胎。新华社上海2月28日讯:“不少的女工怀孕以后,吃奎宁,喝痧药水,喝烧酒,乱轧电车,搬重物”,这些女工都是想做人工流产而不得的。所以我不敢苟同李健生委员的主张:“做人工流产不能单以妨害工作和学习为借口,而要以身体健康的条件作决定,一般仍应遵照医师的指导”。这是要把中央卫生部已经放宽的规定重新抽紧,甚至不管工作和学习上的困难,一切取决于医师;这更是医师们片面的意见。“妨害工作和学习”,是人人看得见的事实,不能说是借口。所谓“身体健康的条件”,过去是限于患有若干严重病症的妇女始得申请人工流产,这完全基于“人越多越好”的观点,要身体健康的人多生孩子;倘基于人工流产有危险的观点来看,那就十分不通,有严重病症的人不怕做人工流产的危险,为什么身体健康无病的人反而怕出危险呢?目前医师们不愿多做人工流产,他们很辛苦,工作忙不过来,希望各机关领导上少批准一些,是可以谅解的;但如果想到申请人工流产而被拒绝的人将有无限痛苦,更想到私自堕胎的严重危害,医师们便一定能以忘我劳动的精神做人工流产;同时,中央卫生部和各级卫生机构应当多多培养能胜任人工流产手术的医师。今天人们已能看清“人太多也不好”,不必再执持过去的成见了。
必须说明:我并不否认人工流产有害处,我更同意在大力宣传节育避孕的同时也大力宣传人工流产的害处,我只是不赞成以法令或权力禁止或限制人工流产。让我们看看苏联的样子吧!苏联卫生部长科夫里根娜,在去年9月莫斯科举行的“苏联妇女平等权利国际讨论会”上作报告,谈到堕胎问题。她从苏联政府在1920年颁布在医院中免费进行人工流产的法令讲起,说到1936年停止此项法令有效,而代以惩罚堕胎的法令,从1938年起私自堕胎的数目又开始增加,常常导致严重的妇科病和不孕症,到医疗机关时已开始流血,且不能全都救活,为了保护妇女的健康和生命,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在1955年又颁布了取消禁止堕胎的法令,统计材料证明:在医疗机关施行堕胎,死亡率已等于零。她最后说:“许可堕胎并不意味鼓励堕胎,在医疗机关施行堕胎对妇女的健康也不是毫无影响的,苏联卫生部建议各地保健机关加强卫生教育,向妇女广泛地解释堕胎的害处,同时保证有完全的可能来使用避孕方法。”她又说:“可惜目前还没有足以保证妇女避孕的用品,许多科学研究所正在寻找更有效的避孕用品。”要查对原文,请看“苏联妇女”杂志1956年12月份副刊第三十页)这是对人工流产问题最正确的认识和处理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康同璧委员也举了苏联的例子,可惜她未注意到1955年苏联取消禁止堕胎的法令,否则她或者也不主张用法律禁止人工流产。)
建议开展修改婚姻法第四条的运动,征求群众意见,进行提倡迟婚的宣传
二、适当地修改婚姻法第四条。提倡节制生育,必然要提倡晚婚。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早结婚的害处,推迟一点结婚,不只可以减少一些生育,对于学习、工作、生活都有好处。但是提倡晚婚,是否要修改婚姻法第四条,提高男女结婚的法定年龄呢?这还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不少的人认为提倡晚婚只应从宣传教育方面着手,不必修改婚姻法,婚姻法规定“男二十岁,女十八岁,始得结婚”,是兼顾社会习惯和合理要求的,特别是照顾广大农村;目前加以修改,提高婚龄,或将导致多数人触犯法律,不好处理;这出于很郑重的考虑,很有理由。另一种意见认为婚姻法公布施行已将满七年,这七年中各方面都有极大进步,修改婚姻法规定的结婚年龄不会引起毛病;同时,提倡晚婚,必须修改婚姻法,始能收事半功倍的效果,单靠宣传教育是不够的。我个人在去年会议,曾建议征询全体委员意见,应否提高婚姻法规定的男女结婚年龄为男二十三岁女二十岁,征询结果,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这次会议,共有六个提案,建议提高男女结婚年龄,修改婚姻法;在分组讨论中,几乎每个小组都谈到节制生育问题,赞同修改婚姻法的人也很多。提案审查委员会对于六个提案的审查意见,都是“建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核办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得到本会议建议以后,必将郑重处理,是否即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提出修改婚姻法第四条的建议?以及男女结婚年龄究应如何修改始为适当?(六个提案对于男女结婚年龄的主张不同)必将有妥善的决定。这次会议以后,我们如果展开一个修改婚姻法第四条的运动,先从政协各级地方委员会做起,广泛地征求群众意见,即使暂时不修改婚姻法,也会对于提倡晚婚的宣传教育工作有很大帮助。
大力向农村推行节育工作;不要对持久性避孕手术进行限制
此外,我还谈三点意见。一、农村谈不到节育的想法早已过去了,农村妇女也深感过多过快生育孩子的痛苦,要求避孕很迫切,这是视察农村中都能看到的,其他各方面的反映也都相同;我们不要再说节育工作应先着重城市,农村可以稍慢一些。目前农村已是有组织的,宣传工作并不太难做,供应药品则供销合作社可以担任。我特别同意侯德榜委员发言中所说“节育对农村有更大意义”的话。我们应当克服一切困难,大力向城市推行节育工作,也以大力向农村推行节育工作。二、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不进行节育工作,是对的,我也同意;但是有计划地生育的好处,主要地是可以调整生育孩子的密度,同是生几个孩子,生得不太密,对母体健康有很大好处,对子女教养也有很大好处;我希望少数民族出席大会的委员们,列席同志们,也对于有关计划生育的知识和方法进行研究。节育避孕本应在尊重各人自愿的条件下进行,绝对不能用强迫命令的手段,强制任何人采用避孕方法,在这方面是不必有什么顾虑的。三、关于持久性的避孕手术,卫生部负责人本月2日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曾说:“结扎输卵管和输精管是安全可靠的持久性避孕方法,不会影响性机能和身体健康”,当然可以消除各种错误的说法和顾虑。有些医师曾因结扎输卵管手术过忙,而说这种手术也有危险,应加限制,并抱怨“批准太宽太滥”,现在多提倡结扎输精管,便可以减少医师们的困难,“因为这种手术简便”。我很赞同十九位委员的联合发言,对持久性避孕手术,作了详尽而正确的说明,又郑重地说: “应该由夫妇双方慎重考虑”,这是最全面的合情合理的说法。总之,对持久性避孕手术采取限制,我认为是不适当的。
各位同志:我的发言是向十九位联合发言的委员学习,“从保护妇女儿童,更好的教养后代,以利民族健康繁荣,有利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出发”。但我缺少医学专门知识,有什么错误之处,请求指正和批评。


第4版()
专栏:

张东野说
我在潜山看到了一些新鲜事物
我在会议中听到了周总理、李副总理、陈副主席的报告,受到了无限的鼓舞和教育;尤其见到了英明伟大、慈祥仁爱的毛主席,并听到了毛主席的指示。毛主席在指示中好像家人骨肉一样的亲切,这实在是使我更受到无限感动,无限温暖。毛主席所指示的各项问题,我们应该好好的学习,作为我们工作中的指针。
各位委员,各位同志,在1955年的冬季,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到来的时候,大家都热烈高兴的说合作化的优越好处;到了1956年秋冬间有人对农业合作化又有些不同的看法。由于这些言三语四,把我这个旧意识的人也搞模糊起来了。在今年春节后安徽组织了省人民代表和省政协委员分别视察,我也视察了合肥郊区淮联农业高级社,同时又看了我的故乡潜山县罗汉乡中心高级等社。这个社是千斤社,我看过这些社以后,才感觉到那些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说法,多是未从全面看问题,以耳代目,结合自己的旧意识主观想像而传说的。毛主席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我这才有了真正的领会。我现在先说一说合肥郊区的淮联社。淮联社是1956年春高潮时建立为高级社的,有农户六百六十四户,社员三千零二十人,耕地七千五百亩(该社原有土地八千余亩,因建水库减为七千五百亩,内除园地二百余亩,实有七千二百余亩),耕牛二百四十四头,大型农具四百五十三件。它1956年粮食总产量三百一十二万零一百三十五斤,1955年总产量二百五十九万一千四百八十四斤,1956年比1955年要增产五十二万多斤,1955年平均每亩三百一十三斤多,1956年平均每亩四百三十三斤多,这说明1956年成立高级社后比1955年平均每亩增产一百二十多斤。1956年农副业总产值三十三万八千六百八十五元,分与社员二十四万四千七百三十七元,占总收入72%。每个劳动日九角,平均每户收入三百六十八元五角,每人平均收入约八十一元。最突出的一户,阮贞庆家十四口人有七个劳动力,全年收入一千七百一十五元。
淮联社自合作化推行“三改”办法以后,社员的收入按照上面所说情况,的确都大大提高了。我想农村里每个人平均每年能收入八十一元,在现在的条件下,生活也就不算坏了,而且像阮贞庆劳力多的这一户,竟收到一千七百一十五元,这个生活还有什么不快活呢?总之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我们是用不着丝毫怀疑的。但在前进过程中缺点自然难免的,淮联社因为种西瓜,社干没有掌握好因地制宜,它在1956年生产中,把三十亩黄土旱地种了西瓜,有经验的社员和有些社干说黄土种不得西瓜,只能种胜利百号山芋,他们不听,结果只结了几个小饭碗大的西瓜,大家就在地里打着哈哈摘着吃掉了。这位社干,深知自己错了便开大会作了检讨,吸取了这个经验教训,今年就决定种胜利百号山芋。
各位委员,各位同志,我们对淮联社如若不说全面的成绩,只说这三十亩西瓜种坏了,我们就把淮联社全面的好处一概抹煞,以耳代目,甚至连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也推翻了,这是不是合理呢?我想我们决不会这样看问题的。现在我要谈谈我的故乡潜山县农业合作中人民兴高彩烈的生活情况。我到潜山看到了一些新鲜事物,使我作梦都想不到的。潜山是个山县,过去很穷苦,在1956年才全部实现高级农业合作化,1956年农民生产情绪空前高涨,充分发挥了合作化的有利条件,积极推行了农业三项改革。耕地复种指数达到234%,种双季稻十三万七千亩,为1955年的二十倍。1956年粮食总产量为二万三千六百五十四万斤,比历史上产量最高的1955年多收五千一百五十一万多斤,即增产27.8%。全县并出现了三个千斤社,内中有个罗汉乡中心社,平均每亩,年产量一千零三十九斤十四两。这个罗汉乡中心社是在1955年冬由两个小社和五个互助组合并组成的高级社。全社一百三十八户,五百九十三口人,男女整半劳动力一百七十个,有水田八百零九点四五亩,旱地二十亩,这个社在罗汉乡十四个社当中土地要算最孬。由于成立高级社,集体经营,发挥了合作化的优越性,突出的表现在粮食增产,这个社的1956年生产成绩,达到了安徽省里所提出来的土地、猪、牛三增产的要求。单以粮食耕地七百二十八点八五亩计算,共收粮食七十三万一千六百八十八斤,平均每亩产量一千零三十九点一四斤,比1955年粮食总产量增加58%,因此他们便成了千斤社。但还有油菜子、花生没有计算在内。在副业中养猪工作也有很大的发展,猪的头数比1955年增加了233%,除超额完成国家派购肥猪任务二十五头外,社内还公宰肥猪二十二头,私人自宰的还很多,现在全社养猪一百五十六头又小猪七十九头,耕牛1955年原有三十四头,1956年增加到四十二头,比1955年增加八头。
这个中心社里有个万家花屋,离县城十五里,这屋里共有十七户人家,解放前穷的出奇,那个村子里有十八根半讨饭棍子,其中有个名叫万凤楼的,他现在有四十多岁,是贫农出身,家有五口人,过去种了桂家公堂的几亩田,每年除缴租请东家大吃大喝外,家中就没有了余粮,一家人每年都是靠讨饭过活,他家就有二根半讨饭棍子(老婆一根,媳妇半根,他自己一根),儿子帮人看牛,仅仅糊口,一家人饥寒困苦不堪。解放后,他照五口人分得了田和房子,由互助组到初级社,渐渐的解决了他的困难。1955年他的二根半棍子算是全都丢了,但在生活上还有小困难。到了1956年他算大翻了身。万凤楼的儿子叫万银南,在社里喂牛,得了二次劳模,他的儿媳聂满兰,也得了二次劳模。因此大家都说:万银南、聂满兰夫妻二人双戴花。万凤楼一家人做了四百多个劳动日,连三定粮以及多劳多得增产等等每人分粮七百二十斤,五口人共得三千六百斤粮,另外还分了二百六十多元。9月里杀肥猪一口,过年又杀肥猪一口,两口肥猪又卖得了一百多元,因此就做了直贡呢新棉袄、裤两套,打了十二斤重的被絮一床(潜山习惯被条都是十二、三斤重名曰七幅被),龙头洋布里子,花被面子,又做了单夹衣二十八件,胶皮靴两双,开会用的自来水笔,日记簿等等都买了一个全新,他还说:“我从来未刷过牙,我还买了牙刷子、牙膏,来刷刷牙齿”。这是万凤楼在视察座谈会上亲自对我说的,他说话时眉开眼笑,欢天喜地,全场参加座谈的人都证明万凤楼大大翻了身,并说万凤楼现在当了监察主任,说到这里全场的人和万凤楼都兴高彩烈鼓掌欢笑。
在座谈会上社长万明生、万俨然等还拿出一本账来给我看,说:“全社一百三十八户由社里统筹做衣的裁缝工花了七百二十元,全社添置了十二斤重的新被絮四十床,被里子都是龙头洋布,被面都是印花直贡呢做的,又做了单衣七百五十三件,夹衣一百六十八件,棉衣一百七十五件,还买了胶鞋十五双,胶靴十双,绒布褂裤二百一十件,袜子一百零三双,手套二十八双,帐子三床,围巾十三条,除此以外每户自找裁缝做衣的还很多。1956年全社还买了公债三百八十五元”。因为扫盲,大家读书学习,全社买了每支一元多的自来水笔四十多支。开了座谈会后,我又到万家花屋一带访问,正好万凤楼的儿子万银南、媳妇聂满兰和许多社员都在田里挑肥工作,大家见我来了,都高兴的和我谈话,互相问好,大家说,我们在国民党反动派时过的是黑暗痛苦日子,实在一言难尽,中国共产党来过以后,我们才渐渐走上了光明幸福大道,我们都知道了单干不如互助组好,互助组不如初级社好,初级社不如高级社好,组织起来人多力量大,灌溉、防洪、排涝、救灾、抗旱、战胜自然灾害,互助互济,都有特别好处。我们在1955年冬成立了高级社才只一年,就真正大翻身了,毛主席好像太阳一样,照得遍地光明,我们感谢共产党和毛主席,过去过了正月十五就要拿讨饭棍子,现在就拿今年说,我们每人都分得七百多斤粮食,还分了许多钱,做了许多衣,买了许多东西,是稻接麦,麦接稻,真是走路都带跳,睡觉都带哈哈笑。有人把现在的合作社比做春天的竹笋节节高。他们还说:根据1956年改种双季稻的经验证明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第一季稻必须插六十天旱,第二季稻必须插伏脚晚,第二季稻收割后必须种油菜或三月黄大麦,才能赶上季节,我们1957年业已做好计划,巩固和发展1956年的优点,改正1956年的缺点,要保证我们的年产量超过1956年一千零三十九斤十四两,1957年秋收后或1958年,你再来视察时,我们的社一定要比今年好,五年内我们就要大大的好起来了。
各位委员,各位同志,我们中国过去是一个落后的国家,解放以来才只有短短的八年,那一样不是一日千里成绩惊人呢?我们安徽的进步也与全国一样建设一新,即拿合肥来说,解放前是个破烂不堪的小城市,人口不到四万,现在人口已达三十万强,街市、马路、房屋、工厂、学校、农业、佛子岭梅山水库等等,确实突飞猛进成绩显著,到过合肥的一定都可证明我这些话不是虚言。即如农业合作高潮才只有一年,而农业社已有了这样优越的成绩,这已经是很难得的事了。我们如拿旧眼光来看新事物,那就真正错误了。我是个旧人员,常常感到过去没有参加革命为人民作一点好事,相反的还在反动派下面混饭吃,而党还是这样高厚的培养我,实在令我良心上既感且愧。就在这个感愧当中遇到一位党的领导同志,他对我说,你这样想法是好的,但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了,也不必追悔,革命的事业才开始,只要你不怀疑,坚定立场为人民服务还是来得及的,你的前途还是光明而光荣的,望你努力吧。这几句话使我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教育,我衷心的感谢他。我想我们既已贻误于前,决不可再错误于后了。如一误再误,那就真正不堪设想了。我们要对国家负责,要对自己负责,我们要全心全意忠诚老实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把社会主义优越性肯定起来,我们要坚决的永远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周围,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到底,我们还要为和平解放台湾而奋斗到底。我们共同前进吧。


第4版()
专栏:

进一步发挥地方政协的组织作用
陈光藻介绍雅安政协的工作和成绩
我完全拥护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重要讲话和周总理、李副总理的报告,同意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并将大会的精神带回去,在今后工作中尽一切力量加以贯彻和实现。
前几天列席了最高国务会议,现又列席了全国政协全国二届三次会议,我衷心感到万分兴奋和荣幸。生在伟大的毛主席时代真是又光荣又幸福!雅安虽是一个较偏僻的城市,可是几年来,特别是近一年来,在党和政府正确的领导下,经过不断的努力,我们也和全国各地一样,经历了一个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变化。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其他方面也获得了一定成就。农业现在已成立四十五个高级社。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2%,据第一高级社的调查,本社平均每个社员全年收入约为八十多元,较1955年增加了30%左右;私营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已有94%完成了企业改组和人事安排;手工业组织起来的人数占总人数的97%,生产总值和劳动生产率都有很大的提高。我们处在这千军万马奔向社会主义,一切为了社会主义的时代,怎叫人不兴奋和鼓舞!虽然我已经年近七旬,但我觉得我越活越年轻,越活越有意义,我常常在想:我还算不得老,我要将我后半生的精力贡献给人民,能够做啥,就尽量的去做啥,为社会主义的庙堂,我愿为一瓦一石。我们社会人士绝不能存一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颓丧悲观的消极情绪,只要我们认清了时代的伟大和与个人的关系,那么我们就可化“黄昏思想”为力量,热情积极,心甘情愿地为社会主义作一瓦一石了。
其次,我想谈一下地方政协的组织作用,我认为更好的去发挥地方政协的组织作用,对于地方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有很大的益处。比如我们雅安市政协成立以来,几个月时间虽短,的确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去年8月间,私营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后,企业改组,人事安排前,一般工商业者七上八下,意见和问题很多,我们了解后,通过工商工作组召开了一次大型的座谈会,吸收群众的意见,及时向党政和机关作了反映和建议,使存在的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协助了党和政府贯彻了对私改造。同时还激发工商界人士的经营积极性。
又如去年10月间我市猪肉供应稍有点紧张,饮食行业,就借此滋长减质减量、贪图暴利的资本主义经营作风,一般反映很坏。我会了解后赓即邀请有关单位,组成访问工作组,深入各户访问,通过访问进行检查和宣传教育,这样才及时地得到克服和纠正,使人民感到满意。另外还召开过一次老人座谈会,他们反映说,“过去我们有话莫适合的地方说,现在政协联系关怀我们,有地方可以说话了”。组织学习,对化包袱为财富,化消极为积极,促进各界人士自我思想改造的作用也是很大的。我们应该深入学习统战政策方针,钻研政协工作,为进一步发挥地方政协的组织作用而奋斗。
我不会讲话,有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正。最后祝贺大会胜利!各位健康!


第4版()
专栏:

侨务工作中的情况和问题
方方的发言
过去一年,在政府正确侨务政策指导下,在政府其他机构各方面工作配合下,侨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年来侨务工作的成就
“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的政策,对国外华侨工作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政府提出“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的号召,对国外华侨工作起了巨大的推动。许多老国民党员,许多受蒋介石集团欺骗的华侨团体负责人和老侨领,深受感动,都纷纷举行座谈、集会、发表通电声明,拥护祖国。这一政策,也给广大爱国侨胞以深刻的教育,主动去争取对祖国尚未理解的人物,体谅对尚有困难、不便公开表明他们爱国立场的侨胞的处境,向他们伸出长期而耐心的团结之手。因此,许多过去对祖国不够了解有疑虑的华侨,对祖国有了进一步新的认识,回国观光的人数,超过了过去五年的总和,总理和国家其他代表团出国访问,获得了华侨空前热烈动人的欢迎,充分表露了华侨爱国情绪更加高涨,团结面有了很大的扩展,绝大部分华侨已经团结在爱国的旗帜下。
华侨与当地人民的友谊也大大地发展了。在许多所在国和我国的友好关系的增进之下,华侨的爱国团结更益扩大了。在当地人民遇到困难的时候,华侨也能与当地人民开展互助互济。通过华侨与当地人民的亲密友好相处,祖国的文化、经济和侨居地的文化经济交流,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少华侨由于愿意和当地人民长期共处而自愿地选择了当地的国籍,这自愿选择国籍的自由和权利,是符合华侨的愿望,和增进我国和华侨众多的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的利益的,这也就是我国政府与印度尼西亚政府之间签订的双重国籍条约的精神,以及周总理去年12月18日在缅甸华侨欢迎会上的讲话的精神。周总理更号召华侨从事对当地有利的工业建设,给华侨指出了明确的经济出路,更进一步促进了华侨与当地人民的友好关系。
这些正确的政策,都将更加促进华侨的爱国大团结,促进华侨和侨居国人民的长期友好。
侨眷和归侨积极地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
在国内方面,一年来,国内侨眷、归侨也和全国人民一道,积极地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在农业合作化中,土改后的遗留问题,已大部分获得解决,广东、福建二省改变华侨地主、富农成份的侨户有三万八千多户,占土改时划为华侨地主、富农的95%以上。农业合作化运动中,侨眷、归侨(包括改变了成份的华侨地主和富农)已有90%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生活困难不能参加劳动的侨眷,获得一定的土地报酬,侨户中的鳏寡孤独逐步地得到“五保”照顾。侨区生产有了发展,许多入社的侨户收入有了增加。如广东潮安县的幸福社,在一百五十四户侨眷中,有一百三十一户增加了收入,占侨户总数的85%。福建晋江县红星等五个高级社的侨户,也有89.8%增加收入。在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华侨工商业者的资产得到合理的估价,职位得到适当的安排,解放后华侨投资兴办的企业,合营后股息比合营前也略有提高。许多侨眷、归侨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产、供、销方面纳入了计划,减少淡季停工。因而,一年来华侨投资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也更加提高,如以1951年华侨投资额为一百计算,则1955年为七百一十七,1956年为一千一百四十四。华侨对家乡福利事业的兴建也有增长,去年广东、福建两省华侨在家乡兴办中学共十四所,福建兴建扩建的华侨小学二十多所,晋江专区华侨捐款兴办学校、医院、农田水利和其他公益事业达四百多万元。去年侨汇收入除广州区略有减少外,其他地区都有上升,从全国来说,侨汇基本上是稳定的。侨区的物资供应,首先是粮食方面,比之前年不仅稳定,而且还得到特别照顾,如去年第二季度福建就增拨一千二百三十万斤大米,广东就增拨一千万斤大米作为侨眷、归侨的特殊用粮,今年春节猪肉、食油及其它副食品,也给予调拨照顾。建筑器材,虽然去年上半年解决得迟了一点,但下半年以后也逐步得到了解决。此外对归国华侨和华侨学生的接待与安置,中央各有关部门和各地党政机关,也协助侨务部门做了许多工作。
但是,目前侨务工作,比较突出应解决的问题也还不少,如在农业合作化中对侨眷、归侨如何能普遍增加收入;如何便利侨汇,改进对侨眷、归侨的物资供应,使侨眷安于乡居;对归国华侨的安置和归国华侨学生与侨眷子女的就学问题,如何使他们感到祖国的温暖,发挥他们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有计划有步骤解决土改遗留问题中的房屋问题等等。目前侨务工作中的几个问题
推广先进经验,使侨眷和归侨能普遍增加收入
一、为着使侨眷、归侨在参加农业高级合作社以后,更能普遍地增加收入,应当推广揭阳汪汉国社、海澄黎明社、台山李球伯社、潮安幸福社的经验,根据侨乡一贯的生产特点,因地制宜;既增产主粮,又安排多种经营,安排副业,既使全社劳动力强的社员得以发挥劳力,又使劳动力弱的侨眷也有工作安排,发挥其特长,使80%—90%的侨户社员,和农民社员一样增加收入。在争取今年主粮大丰收的基础上,安排多种经营,安排副业,安排劳动,使人尽其能,材尽其用;还应当在各地整社中,合理调整侨眷入社基金,调整果树、鱼塘入社,使能合理经营、合理分益;必须允许没有劳动力而生活有困难、或生活虽有侨汇帮助而国外仍有人准备回来参加合作社的华侨的土地,能保留一定的分红。我们将协助侨乡的各级党政部门,在他们领导下解决这些问题。
改进对侨眷、归侨的物资供应,使侨眷安于乡居
二、改进侨乡的物资供应和辅导华侨投资工作。建议国家计划部门对侨眷、归侨的物资供应,在去年的指标的基础上略为增加。将侨汇很多的侨区,所必需供应的物资指标适当增加(粮、油、糖、布、副食品、建筑材料),并纳入国家的计划之内;努力改进物资的调拨工作,使不急需的地区的物资不积压,需要的地区有得销(如糖、花布、及其他高档品)。我们已将华侨投资于国家经营的华侨投资公司的优待办法(草案)呈上国务院审核,并建议成立投资总公司,加强对全国各地华侨投资的领导,发挥华侨爱国爱乡的热情;鼓励和协助华侨开垦荒山荒地,引导他们更多地经营热带及亚热带作物,贡献他们的特长以配合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做好接待、安置和教育归侨的工作
三、为着使归侨安心工作及回国就学的华侨子弟安心学习,必须做好接待和安置的工作;同时又必须教育归侨及华侨学生,不仅要了解国家在建设中的伟大成就,还要了解国家在前进中的困难,发挥主人翁的精神,和全国人民共同刻苦地为克服困难而工作、学习,不应该要求过高。总之,要做到使他们一到祖国,就像是进入温暖的大家庭,和祖国人民一道地勤俭建国,休戚与共,共同工作和学习。
估计今年各地考不进初、高中学和大学的侨眷子弟为数不少。应当对侨眷子女积极进行劳动生产的教育,使他们安心参加生产建设,这是主要的。同时也建议有关部门研究在侨区中,将侨办学校巩固扩大,侨区中学尽可能开办二部制的班级,并多设语文、数、理、化以及技术等补习班,适当收容考不上学校的侨眷子弟。
逐步解决土地改革后的遗留问题
四、还要继续处理好过去的一些遗留问题。
提早改变华侨地主、富农成分问题,两年来广东、福建两省已经基本上解决,其他各地也在陆续处理中。现在问题是应如何消除过去隔阂,加强侨农的团结,互相帮助,安居生产。
土改时,华侨户不应没收、征收而被没收、征收的房屋,几年来一部分已退还华侨。但房屋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方面,应当采取积极办法,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解决。另一方面,也不能采用生硬的办法。如果处理不当,将会使农民不满,影响侨农团结。应当本着人民内部团结的精神,慎重研究,有步骤有计划地妥善解决。土改时依土地法不应没收、征收而已没收、征收的华侨房屋,未分配给农民居住的(包括机关、团体、部队、企业、学校使用的华侨房屋),应清理退还原业主。若用房单位,一时退还有困难,应商得业主的同意,立成租约,议定租金,写明租期,保证交租,期满如约归还。如业主不愿出租,用房单位应设法解决用房困难,定期退还或分期归还。凡租用房屋,均须爱护,有损坏者应依价赔偿。至已分配给农民居住的房屋,应本着双方兼顾、互助互让精神,从实际出发,分别情况,逐步解决:(1)合理调整:充分利用机动房屋(可以修补的空屋,机关、企业使用的土改时没收、征收的地主富农的未分房屋等),分给农民居住,退出华侨房屋;(2)本着互助互让的精神,采取协商办法,退还华侨所必需的,和主要的房屋,或者协助农民解决困难搬回原屋;(3)以乡、村(或生产社)为单位结合建乡建社的规划,和侨乡归侨日多,农村人口增加房屋不够居住的情况,充分发挥农民和华侨爱乡建乡的积极性。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分期分批建筑新房,逐步解决归侨和农民居住的困难。
归侨、侨眷在过去几年中,和全国人民一道参加了社会改革运动以及社会主义改造,今后也一定能和全国人民一道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国家对于华侨和归侨、侨眷,既根据他们的特点予以照顾,归侨、侨眷也一定能本着自己的克服困难、勤俭兴家的光荣传统,响应国家的各种号召,为未来的繁荣幸福而努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