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3月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出席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的几位代表座谈春耕准备情况
对今年争取农业大丰收充满信心
要求领导机关对农业社加强领导但不要控制太死 要求商业部门及时供应生产资料并简化购买手续
本报讯 出席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的几位先进农业社的主任,2月25日晚在本报编辑部召集的座谈会上,谈到了他们领导的农业社今年春耕生产的准备情况,并对领导工作和商业工作提出许多宝贵意见。
这几位劳动模范对于争取今年的农业大丰收有很高的信心,一致认为今年的春耕准备得比去年早,也比去年要好。去年这时候才并成大社,土地、劳力情况都不熟悉,播种计划、劳力调配等都没有做好。有的社去年这时候还在打井,还在动员社员出饲草、出种子;今年,这些问题都不存在了。生产规划去年秋后就订好了,种子、饲草也留够了,井也打成了,肥料也不成大问题了。有的社正在检修农具,有的社已经修好。山东莘县劳动模范曾广福说:“现在只剩下一心一意领导生产了。”
这些先进农业社的生产热情高,增产信心强,可以从他们社里订的生产指标和一些生产安排上看出来。例如曲耀离领导的山西解虞县国光社,今年棉田面积虽然同去年差不多,但是,单位产量却比去年提高五十市斤,计划平均每亩产籽棉二百六十斤。赵林成所领导的山东临邑县建国社,今年棉花的计划产量是籽棉二百五十斤,比去年提高四十斤。尽管辽宁建昌县无霜期很短,影响棉花生长,但是这个县由黄元龄所领导的先锋农业社,今年棉花产量仍计划在去年的二百七十八斤的基础上再提高20%。赵黑孩、何绍和所领导的河南郑州市郊区沟赵社和湖北随县星旗社,也都制订出今年的先进可靠的增产指标。他们为实现今年增产棉花的任务,已经作了许多准备工作。
在他们看来,今年春耕生产中还是有困难的。许多老社感到资金很紧,新社资金困难更大些。耕畜不足也是个大问题。陈永康说:这场大雪对牲口很不利。他们认为新社有些遗留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备耕工作不怎样好,需要加强领导。
在谈领导工作的时候,劳动模范们提了许多建议和意见。曾广福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在视察的时候看到很多三类社、二类社没人帮助,要求党委对这些社加强领导。他们都要求快把干部往下放,现在回到社的还很少。有的干部下乡还有包办代替、强迫命令的作风。劳动模范们要求报纸上多介绍些民主办社的经验。
湖北浠水县十月社主任饶兴礼感到上级交来的任务,常常不切合社里的实际情况。不搞吧,又没完成“重点社”的任务,很为难。会议也仍然太多,应该减少一些。四川内江县顺江农业社主任郑文和认为:对于入社的地主富农分子仍然不可放松注意。有的劳动模范迫切要求有机会学习使用新式农具的技术。饶兴礼说:1956年经常打夜工,活还是干不完,农具不改进,技术不提高是不行。
他们谈到生产资料的供应往往不及时,认为商业部门的工作还应当再加改进。广东揭阳美德乡第一社主任汪汉国说:去年揭阳县六十多万亩晚稻,因为化学肥料少,又来得晚,每亩至少要少收几十斤。饶兴礼说:去年旱了几个月,我们有水车,就少个皮带,我从浠水跑到汉口,汉口明明有也不卖,说是要造计划,造计划还要经过很多手续。不光买皮带是这样,买农药还要求订一年的合同。年初谁能知道虫害多大,要多少农药?订了合同不买还要受罚。因此,他们希望生产资料供应部门要尽快安排这些工作。黄元龄说:今年用的是毒性极大的“一六○五”,希望及时供应喷雾器。曲耀离也希望把预计供应给棉区的化学肥料,早些调运到棉区。


第3版()
专栏:

谈谈饲料基地
胡兴宗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饲料基地”一词的认识不同,往往形成意见纷歧。不少人认为:为每头牛或猪留几分耕地生产饲料,就叫做饲料基地。这是不完全正确的。“饲料基地”这个名词是从俄文翻译过来的。它的原意是指饲料作物的生产、天然草原草地以及可作饲料的副产品的组织利用的制度。如果仅把饲料基地理解为拨出一定土地播种一些饲料作物,那就未免把它过于简单化了。
现在来谈谈我国的饲料基地及其潜力。
秸、蔓、糠、落叶以及荚类是我国目前主要的粗饲料。我们如果单纯地认为这些粗饲料营养价值低而不加以很好利用,却要栽培牧草,这是我们一时难以办到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改进利用方法。例如玉米青秸、甘薯秧和花生秧蔓,都可做成质量优良的青贮饲料,饲养各类牲畜。同时,刚收获后的稻草等亦可作成青贮饲料或采用碱化处理以提高其消化率。根据1956年部分省区统计,仅青贮玉米青秸,就够六十多万头大牲畜全年粗饲料的需要,如果把全国玉米秸青贮起来,就可解决三千万头大牲畜全年粗饲料的需要。因此,青贮饲料是今后改进和增加牲畜饲料的重要途径。
牧区牲畜终年在草原上放牧,在占全国总面积三分之一的草原上,放养着千万头以上的牲畜;同时农区也有大量的草地,尤其南方的大部分牲畜主要靠放牧。无论草原或草地,都能终年供给牲畜以各种营养丰富的粗饲料和青饲料,据估计仅农区的草地就可以放养六千多万头大牲畜,还能生产大量的质量好的干草。几年来党和政府提倡改善放牧和打草,取得很大的成绩,1956年打的干草就够三百多万头牲畜的全年粗饲料,如果用耕地来生产,就得将近二千万亩的耕地。由此可见,充分利用草原、草地、割贮干草也是饲料基地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后我们应当改进利用草原草地的方法和提高其质量。
我国劳动人民对于野生饲料植物的利用具有丰富的经验。很多地方的农民利用池塘水面生产饲料、解决很大问题。近年来,广东省推广水浮莲,每一亩水面的水浮莲可产一百头猪全年所需的青饲料,该省自推广了水浮莲后,青饲料问题基本解决了。其他如浮萍、满江红等水生植物都被广泛地利用着。各地的野草野菜种类很多,营养价值也高,产量很大,素来是农民养猪粗饲料的重要来源。例如野生植物种类较少的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去年夏天有两个农业社采野草种子一百八十石、橡子四十石,可饲养二百多头肥猪。南方野生饲料更为丰富,例如可作精饲料的橡子,估计浙江宁波县山区所产橡子足够五千多头大肥猪所需的精饲料。因此,规划饲料基地时,应充分估计到当地的野生饲料植物资源,予以充分利用,这是扩大和巩固饲料基地的重要方面。
在精饲料方面,每年由粮食加工,榨油以及各种粉坊、酒坊等所出产的渣、糠、油饼、糟等精饲料,其数量远比作精饲料的杂粮多得多,据估计全国粮食与油料副产品足可饲养五千万头肥猪,其中尤以油饼是优良的精饲料。在规划饲料基地的时候,绝不能忽视这一潜力。
如果一个生产单位在规划其饲料基地时,发现其饲料数量与质量不能满足生产上的需要,就应当从栽培生产来解决。在栽培生产的时候,必须选择产量高、营养价值好、生长期短、有多种用途的饲料作物。特别在目前我国粮食还不宽裕的时候,安排生产饲料应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栽培技术:如饲料作物与粮食作物的混作、套作、间作或利用短期休闲地以及荒坡、滩地等来生产。例如南方冬季利用休闲地种蚕豆,其茎叶作饲料,豆制粉,渣又可作饲料。种过蚕豆的田地,增进了地力,对于后槎具有良好的效果。这样,对农业社生产和收益来说是最大的。北方利用小麦与豌豆混作,既可使小麦增产,又能收获豌豆及其蔓秸作为良好的饲料;也可用夏闲地种绿豆,以增产饲料,它对后槎小麦有显著的增产作用。其他如玉米间作大豆,高粱套作绿豆都可增产饲料。总之,生产的方法是多样的,效果也是显著的。在我国耕地少人口多的条件下,如果不从这些方面来扩大饲料基地,而把饲料基地只是固定在一定的耕地上,对于农业合作社来说显然是行不通的;同时,这样也会妨碍粮食生产,妨碍劳动力和土地的合理使用。


第3版()
专栏:

财政部发布通知
降低屠宰税免征牲肉营业税
新华社1日讯 为了发展牲畜,尤其是养猪事业,国务院决定降低屠宰税率,不再征收牲肉营业税。财政部据此发出通知,规定:
一、屠宰猪、羊、牛等七种牲畜的税率一律为8%。凡已纳屠宰税的,不分批发、零售或者自食、分食,都不再征收营业税和任何屠宰税附加。
二、对屠宰税的计税价格规定:不论自食、出售、批发、零售、内销、出口、调拨、加工、价格高低和销售对象,一律按照当地国营公司或供销合作社的零售牌价计征;无零售牌价的,按当地市场零售价计征。
三、对农民自养、自宰、自食的牲畜,除年节时期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掌握予以适当免税外,平时不予免税。
四、屠宰税计税标准,应当在屠宰牲畜时按照牲肉的实际重量计征。实际重量包括牲畜头、蹄、下水的折肉重量。如果在偏僻地区按实际重量计征确有困难时,仍可按照标准重量计征,但订定标准重量必须力求切合实际,避免偏高或偏低。
以上规定自3月1日起实行。


第3版()
专栏:

陕西省积肥转入经常化
新华社西安28日电 陕西省各地在去冬今春开展突击性的积肥后,已经把积肥工作转入经常化。
去冬以来,陕西省各地农业社采取起井台和挖粪堆底等方法积肥,并通过积肥运动周、运动旬,开展了短期积肥竞赛,使积肥工作有了一定成绩。据蓝田、渭南等四十多个县的统计,目前已积肥九十多亿斤。但是,过去这一段时间里,各地多偏重于突击性的积肥,由于时间短、积肥范围小,积肥数量还远不能满足春播的需要,另外肥料质量也较差。郃阳县原定在春耕前积肥九亿多斤,但截至目前,只积了六亿多斤,陕南、陕北许多山区每亩耕地仅有肥料一百多斤。肥料质量也差。岐山县去冬所积的肥料,粪土是一与六之比,形成黄土搬家。
为了弥补突击积肥量少、质差的缺点,目前这个省各地正在采取各种措施扩大肥源和提高肥料质量,并把积肥工作转入经常化。陕南汉中专区的农业社为了多积肥料,目前已养猪五十四万多头,较去年秋季增加了五万多头;陕北榆林专区今年计划养猪达十四万多头;志丹、宜君等县境内过去从来不养猪的地方也开始喂养起猪来。柞水、绥德等五县为了经常积攒人粪尿,已经增设厕所四千多个,有些县还添置了粪坑和沤肥坑等。留坝、华阴、长安等县的农业社准备推行牲畜、猪和厕所包干耕地用粪,这样,能够解决大部分农田所需肥料问题,大荔县采取这个办法,全县67%的农田种植面积缺肥问题已能解决。


第3版()
专栏:

四川湖南等省生猪产量增加
据新华社1日讯 1956年下半年以来,部分地区的生猪产量已经开始增长。据初步统计,到1956年底全国各地共养猪九千五百万头左右,比同年6月份增加一千多万头。养猪最多的四川省去年年底比上半年增加近二百万头,全省达到了二千万头;湖南省增加一百二十万头;河南省增加七十四万头;河北省也达到五百万零五千头,比1955年增加了一百一十六万头。许多省份并且提出了今年增产生猪的指标。河北省在2月份的中共地、市、县委书记会议上提出今年再增加一百二十八万头的计划。广东省要求今年全省养猪累计达到一千五百万头;全国猪只密度最大的江苏省今年也计划达到一千万头。
自中共中央八届二中全会对养猪的问题作了专题讨论后,不少地区的党政领导机关都加强了对养猪生产的领导,贯彻了“私有、私养、公助”的养猪方针,提高了生猪的收购价格和推广了各种解决饲料问题的经验。去年毛主席对山东阳谷县石门宋乡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养猪经验,加了批语发表以后,大大地鼓舞了广大农民养猪的积极性。
石门宋乡农业社,从去年秋季以来,已经供应给阳谷、寿张、东阿等县的八百二十个农业社猪仔七千二百多头,小母猪和种猪一千一百五十多头;据1月底统计,阳谷、寿张、东阿等县的许多农业生产合作社也已经达到每户养一头猪。


第3版()
专栏:

把防疫技术传授给群众
黑龙江防治猪瘟成绩很大
本报讯 黑龙江省去年开展的大规模防治猪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这一年内,全省因猪瘟死亡的猪,仅相当于1955年死亡数的20%。海伦、绥化、望奎、呼兰、阿城、依安、讷河、双城、克山、拜泉十个县的猪,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在个体农民经济时期,这些县猪瘟最严重。1955年讷河县的猪因猪瘟死亡了将近一半。但去年这十个县由于依靠农业社进行了防治工作,基本上消灭了猪瘟。许多社员也消除了怕猪病死的顾虑,大量养猪。因而去年全省很多地区在饲料很困难的情况下,养猪数量仍然比1955年增加了15%。
黑龙江省的猪瘟,通常在每年4月间开始流行,防治工作一向全由兽医干部包下来做,防治效果不大。去年,在农业合作化的高潮中,还在猪瘟将要流行的一个多月以前,各地都开始了防疫准备工作,并普遍开办训练班,用七、八天时间给农业社训练防疫员,传授防疫注射技术,使防疫工作由农业社去办。
在普遍进行预防注射的基础上,组织农业社和社员采取了多项综合性防疫措施。例如改变散养为圈养,减少传染疫病的机会。做好猪舍环境卫生,和病猪隔离等。
这个省今年的猪瘟防治工作已经开始。他们要做到防疫工作走在疫病前面,给每头猪注射一次以上,严密控制疫病流行。
(杨振华)


第3版()
专栏:对批评的反应

对批评的反应
黑龙江省商业厅副厅长史治平同志来信:
1956年10月6日人民日报第三版所载“此风不可长”的批评,对我有很大的教育和帮助。我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是有毛病的,需要进行检查。对有些情节,也须作一些说明。
在我的倡议下,并经过与哈尔滨市商业局研究,9月初曾由哈尔滨百货公司和秋林公司举办过一次商品展览会。当时,我想通过商品展览会,确切地了解一下购买力较高的一些人需要商品的情况,以便于准确地组织货源,作好工资改革后的市场供应。原来计划分两步进行:先向有关部门少发一些请柬,作为试验,请大家提出意见;然后再多请一些同志参观。后来据市商业局同志向我讲,展览的第二天,报社记者提出了意见,就没有再继续举办下去了。
因为在主观上是想调查购买力较高的人的需要,所以展览会上也有意识地多摆了一些高级商品。所摆的东西大部分是当时哈尔滨市场上有的东西,只有一部分手表和毛衣是新采购进来的商品。
举办这次展览会的毛病在于我们事先考虑不周到,某些作法不当;去参观者不应有限制,或者应当光参观不卖货。
关于在百货公司批发站买表的问题,事实是这样的:商业厅代一部分负责同志买了五十块表。买表者都付了现款,款皆由商业厅秘书科收存保管。问题是没有分期地送到批发站去,到9月末才将款一次送给了批发站。商业厅本来是一个行政机关,不应该直接办理商品的交易,更不应将款长期积压在秘书科,以致影响了资金的周转,这是我们的错误。


第3版()
专栏:读者来信

读者来信
不要杀能生小羊的母羊
自由市场开放以来,山西省有些农民借口搞副业生产,乱杀母羊,牟取暴利。
清徐县大常村以生产队长毕振全为首,组织了一个所谓副业生产小组,在去年12月初先后共买母羊六十一只,屠宰了四十二只,据调查,其中有口轻母羊(能生小羊的)六只。后来查验了剩余的十九只母羊,内中五岁、六岁、四岁、二岁等,并有当年的母羊羔。
北丰润村刘全锁等为了避免检查,把杀母羊的时间放在夜间十二点以后。其他如五答、大寨、孟村、孔村、桃花营、韩武等村和徐沟镇都有偷杀母羊的人。
希望各地注意教育社员,不要再乱杀母羊了! 郭语
采购马匹要严格检疫
近年,各地为了支援农业生产,各省间广泛调剂牲畜。但有些省份,在采购马匹中,忽略了检疫工作。甚至把别省检出来的鼻疽马也运回去了。如河北省束鹿县去年从吉林大赉县运回四十二匹鼻疽马,就是曾经辽宁省检出不要的。本溪市运输社去年采购的二十匹马,因未经检疫,运回后,发现有十六匹是鼻疽病马。我们建议各地在当前牲畜调剂旺季中,应加强检疫工作,以防止牲畜传染病蔓延。张殿忠
白凤岐


第3版()
专栏:

牲畜配种站的女站长
——访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代表宋桂香
新华社记者 扈庄
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代表宋桂香来北京的前几天,记者访问了她。这位三十七岁的农村妇女,在河南省栾川县内首先响应党的号召,勇敢地选择了别人所不愿从事的牲畜配种这个职业。现在,她是庙子乡北沟农业社牲畜配种站的站长。
栾川县位于伏牛山下,这个地区过去广泛地流行着一种观念:牲畜配种是一种最“下贱”的职业。因此,1951年当地中共党委和政府为了准备使用新农具号召大家改良牲畜品种的时候,许多人都不愿意从事牲畜选种配种这种职业。但是,宋桂香却自告奋勇地报名参加了。宋桂香和她丈夫老姜都是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他们认为:改良牲畜品种,是改变山区贫穷面貌的办法之一,这对大家有好处,自己应该带头干。于是,老姜帮她到黄牛的产地——南阳买回了一条体躯高大、四肢粗壮的种牛,以后,老姜在外,宋桂香就一个人来作配种工作了。
宋桂香作牲畜配种这件事,曾引起远远近近许许多多乡邻们的议论,许多人都说:她这个不缺吃不缺喝的人家为什么要作这种脏活呢!有的人简直就在宋桂香面前讽刺她;有的更是恶言恶语地嘲笑她,背后骂她。连她只有八、九岁的孩子在学校读书时都引起同学们无聊的戏弄。这使宋桂香精神上感到极大的痛苦。她谈到当时的情形时说:“简直就有些支架不住!”但是,当时她在县、区领导上的安慰、鼓动下,终于战胜了怕“丢人”的旧观念,坚持下来了。
做牲畜配种工作,由于业务不熟,对宋桂香来说,困难是很多的。过去她不但没有作过配种工作,连看也没有看到过。在这种情况下,她便虚心地向老农学习和询问,细心地观察牲畜的习性和反应,并且搜集人们的意见,力求做好工作。就这样,她终于成为一个能干的配种人员了。在很短的时间内,母畜受胎率大大提高,到1951年年底,所有配种的母畜便都怀了胎。
她在这个熟悉业务的过程中,喂养牲畜是一个非常繁重的工作。她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这条种畜。她喂牲畜做到“定时定量”,把牲畜的生活安排得非常有规律。为了使牲畜身上终年保持清洁,每天早晨都要将牲畜的身上刮刮扫扫,天冷时,不让牲畜饮一口冷水,夏天到来了,她给牲畜搭个凉棚,让牲畜在浓荫下乘凉,有时并拉到河中洗澡去暑。由于她的长期耐心喂养,她的牲畜一直非常健胖,到现在没有闹过一次病。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在宋桂香实际行动的影响下,人们鄙视喂养种畜的观念渐渐改变了。由宋桂香的种畜配种所繁殖的黄牛在成长着,吸引着人们要求改良牲畜品种。许许多多的人都开始自愿作配种工作。宋桂香并帮助大家开展这一工作。栾川城附近一家姓党的农民,买了一头南阳黄牛,因为不会喂养变瘦了,送到宋桂香家里请求帮助,宋桂香一直把这条牛喂得肥肥胖胖的,才让这位农民牵回去。四道沟村陈小娃也喂了一头种牛,但他的老婆“嫌丢人”,闹着要离婚。宋桂香便把他老婆请到自己家里来,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帮助他老婆纠正了错误认识,陈小娃也乐呵呵地作起牲畜配种工作来了。
从1951年到现在,经宋桂香的种畜配种繁殖的牲畜已有四百二十八头。这些牲畜体躯硕大,耕地有力,农民个个满意;宋桂香也在农民中有了很高的声誉。
宋桂香在1955年就参加了农业社,社里专门成立了牲畜配种站,选她当站长。如今,这个配种站已经发展为四个人,有二条种牛,并准备再买一头种猪,帮助大家繁殖仔猪。今年,这个配种站已和八十多个单位订了配种合同,准备继续帮助各农业社改良牲畜品种。


第3版()
专栏:

下垂的红箭头一定会昂起头来
——记全国农业展览会畜牧馆
王一平
走进全国农业展览会的畜牧馆,讲解员就把我们带到一幅地图前面,那是我国几种主要家畜的分布图,牛、马、羊、猪、驴、骆驼各自站在自己出产的地方。在图上几乎找不到我国哪个地方是没有家畜的。要是再把鸡、鸭、鹅、兔等等都放在上面,图上就会挤得更加满满的了。再往前走,展品台上放着许多漂亮的毯子、皮鞋、皮箱,玻璃柜里有各种皮毛,有使人一见就想吃的熏鸡、板鸭、牛奶、猪肉,还有日常生活中不可少的梳子、牙刷、皮带……。这些东西都直接来自牲畜身上。
牲畜的用处远远不止这一些。这里有几张照片:浙江宣平县先锋农业社1955年比1953年多养了十四头牛,多积了一万四千多担厩肥,每亩就多收了二百斤粮食。讲解员还告诉我们:一头牛的粪尿可以肥田八亩到十二亩,一头猪的粪尿可以肥田两三亩。如果没有这么多活的“造肥机器”,要保证农业增产是不可想像的事。还有一块图版,表明各种畜产品出口能够换回来的建设物资。从总的数字看,1950年到1956年出口的畜产品,共可换回九百七十九万吨钢材。这个数字比我国1957年计划的产钢量要多出一倍多。
在我国国土上大约有二分之一是牧区,那里是发展畜牧业的良好基地,我们在畜牧馆的优良畜禽场里,看到了产毛又细又多的新疆细毛羊,高大俊俏的三河马,还有产二毛羔皮的滩羊。这些都是牧区的宝贝。畜牧馆里陈列着许多照片和图表,介绍几年来牧区的生产情况和牧民的美好生活。许多牧民组织起来以后,定居下来,不用再过那种“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了,儿童们也能上学了。打草机、奶油分离器等等在单干的时候买不起的机器,现在也有了。这里有在新疆前进牧业社拍的照片:一个女社员正在用奶油分离器提取奶油,另一些社员在用机器铡草。他们的愉快通过照片传给了观众。
许多观众围在一个小玻璃柜前面,柜里放着一篮鹅蛋和两盘鸡蛋。鸡蛋有普通的鸭蛋那么大,鹅蛋却大得有点惊人。一只鹅蛋和成人的手掌差不多长,最重的一个有十二两重(在北京市场上卖的鸡蛋要七、八个才有十二两)。有经验的观众估计:那篮子里最小的每个也有半斤多重。吃过这种蛋的人就自动当了讲解员,说一个蛋能炒一大碗,饭量小的一个人还吃不完。在畜禽场里我们看到了生这种蛋的鹅——广东狮头鹅,它比一只小羊小不了多少。同狮头鹅作邻居的有羽毛纯白的北京鸭、红嘴花毛的台湾鸭和以产双黄蛋闻名的高邮鸭。
畜禽场里还有各地培育成的许多优良品种,一匹铁岭当地马和阿尔登马杂交的后代,才两岁,个子就像一匹大马一样高大。这种杂交马能拉四千斤到六千斤,而当地马只能拉两三千斤。蒙古牛和荷兰牛杂交以后,第一代就能比她母亲多产三倍牛奶。
一个羊栏里住着蒙古羊,这种羊每年只能剪一点二公斤羊毛,毛也很粗。可是,她如果同新疆细毛羊杂交以后,就大大不同了。她隔壁住着这样的后代:杂交第一代每年能剪毛三公斤半;第二代就能剪六公斤,而且毛还变细了。这就是“万里赶羊”的人们要跋山涉水从内蒙古到新疆去运羊的原因。
河南南阳牛和山东西部大黄牛也吸引着很多观众。个子稍为矮一点的人,站在它们身旁就看不见它们的脊。两头南阳牛拉双轮双铧犁,每天可以耕七、八亩地。
鸡舍外面女观众最多,看到这些又大又肥的鸡真舍不得离开。普通的大鸡每只不过二、三斤重,这里展出的江苏浦东鸡,公鸡十斤零六两,母鸡九斤重,说明牌上写着:最重的有十二斤。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培育的新狼山鸡,一年最多能生三百二十三个蛋。本地狼山鸡一年只能生一百五十个蛋。
× × ×
在综合馆大厅里,有许多图表用红色的箭头来标明各种产品历年的发展情况,大多数红箭头都是逐年直线向上升的。可是,关于畜牧业的一组图表上,红色箭头却仿佛在提醒人们:不要盲目乐观,还得加倍努力才行!在这组图表里,有几种主要家畜的发展数字,从1949年到1952年的一段,每个图上红线都是往上升的。在1952年到1956年的一段,只有马和羊是上升的;骡子和牛上升得有限;驴的两段红线看起来似乎是平的,图上的绝对数字却标明1956年比1952年少了一万头;猪的箭头有点朝下,上面写着1952年全国的猪是八千九百七十七万头,而1956年只有八千四百四十一万头。畜牧馆里还有一组图片,是几年来人民对畜产品消费量的增长情况。这里,每一种数字都是上升的。不光是牛、羊、猪肉消费得多,牛奶、蛋类、毛织品的消费量也上升得很快。若是再到增产措施馆里走一遭,就会看到农业增产对牲畜的需要量也是越来越多。这种现状向农牧业生产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任务:要大力发展畜牧业,特别是要发展牛、驴和猪,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馆里介绍了不少发展牲畜的具体经验。除了闻名全国的石门宋乡农业社养猪的经验之外,还有一些地区发展耕畜生产的经验。湖南南县在1955年有89%的母牛空怀;1956年许多农业社开始重视了耕牛繁殖工作,选养了好的种公牛和母畜,订了繁殖计划,结果空怀率下降到21%。辽宁省昌图县大兴农业社从1953年到1956年母牛每年的配种、受胎、育成率都是百分之百,母马每年的受胎率是80%左右。有整套的照片介绍了从配种到幼畜出生、成长的全部过程中,如何饲养管理的经验。许多做畜牧工作的观众,对这一部分很感兴趣。
饲料不足是当前很多地方发展牲畜的主要障碍。畜牧馆里陈列的多种多样饲料,展示了这方面的巨大潜力。洋槐叶、杏树叶、浮萍、菱角禾……,许多不被人注意的东西都是好饲料。除了野生的以外,还有许多可以种植的高产量饲料。玻璃箱里装着水浮莲,碧绿的叶子像甘蓝菜,下面伸着许多须根,有一尺多长。在广东,一亩池塘所收的水浮莲足够一百头猪吃一年。北方栽的苜蓿,种一次就可以连收几年。一斤苜蓿能抵得上半斤高粱的养分。有一张照片:棚架上结着累累的佛手瓜,一亩能收四万斤到六万斤。云南还有一种薯皮树,叶子能喂猪;这种树很奇怪,叶子越摘越长得快。
“粗料精做”也是一门学问。有一位观众看了展出的饲料样品之后,对他的同伴说:“花生秧子铡得这样细,牛当然爱吃了。我们喂牛,放一大抱草让它自己去啃,又浪费草,牛吃了也不上膘。”在一个玻璃匣子上放着青贮的玉米秸,走近的时候还可以闻到一阵清香。墙上有一幅画:一亩玉米秸晒干以后,只能供一头牛吃十五天;青贮起来就能供一头牛吃六十天,养分也比晒干的好。如果全国所产的玉米秸、甘薯藤、花生藤、马铃薯叶子都青贮起来,真是一笔可观的财产。
疫病是牲畜最大的敌人。畜牧兽医工作者(包括千千万万民间兽医在内)对畜疫作斗争的成就也在这里展出了。牛瘟是一种死亡率很大的急性传染病;由于我国发明了消灭牛瘟的疫苗,这几年又采取了许多防疫措施,1956年全国就没有发生过牛瘟。有一组照片摄下了制造这种疫苗的整个过程。现在许多地方都可以就地取材,就地制造。养猪的人也最怕猪瘟,有时候一条猪得病,一村的猪都会死光。黑龙江省去年订了规划,全省要在三年内基本消灭猪瘟,去年一年就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55年全省由于猪瘟,死了六十五万头,1956年就下降到二十万头。馆的尽头,还有我国科学工作者试制预防猪瘟疫苗的照片。
看完了这些以后,人们就不再为综合馆里那个有点下垂的箭头耽心了。我国发展畜牧业有着无穷的潜力和广阔的前途,这些红箭头一定会昂起头来的!


第3版()
专栏:

为了大丰收
河南省新乡市郊区“八一”农业社为争取今年全面大丰收,提出了每亩地上两大车半粪肥的计划。这是社里的二十多辆胶轮马车送粪的情形。 王世龙摄(新乡日报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