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开展友谊竞赛 争取全面跃进
麻城向湖北全省农业社发出社会主义竞赛挑战书
据新华社武汉电 今年粮、棉大丰收的湖北省麻城县,向全省各县发出了开展社会主义竞赛的挑战书,争取明年在农业上来一个大跃进。麻城县的挑战书已刊登在23日湖北日报上。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写的题为“向麻城看齐”的文章中,号召各县和麻城县进行友谊竞赛。
这个县在给全省各县挑战书中提出的竞赛条件是:一、粮食:195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比1957年提高27.5%,达到每亩平均产量九百五十斤,争取一千斤。其中六十八万亩水稻1957年每亩平均产量是六百六十六斤,1958年达到八百斤,比1957年提高20%;三十万亩小麦保证平均亩产三百斤,比1957年提高50%,并创造小麦千斤亩三万亩。
二、棉花:每亩平均产量保证一百三十斤皮棉,比1957年提高26%,争取达到亩产一百五十斤皮棉;创造平均亩产皮棉二百斤的丰产社二十个,培育一万亩平均亩产籽棉一千斤的丰产田。
三、发展山区多种经营:1958年茶园扩大到二万七千五百亩,比1957年增加二万二千亩;发展杉木九万亩;养蚕量比1957年增加15%,蚕丝产量比1957年提高22%。挑战书说:“上述指标除了特大的自然灾害以外,在一般年景下,都要保证作到。”
为完成上述任务,挑战书说,他们决定从三个方面来努力:
首先,要改造自然。(1)决定在今冬明春抽出60%的劳动力大干三个月水利。拦住六道河,开渠长度达二千二百华里,修建灌溉三百亩以上的小型水库二百三十七个,把河水、雨水积蓄起来,把地下的水挖出来,向水利合作化、系统化,排灌自动化的目标前进一步。1958年保收面积扩大三十四万亩,使水田达到85%保收。(2)在今冬明春抽出30%的劳动力大搞积肥,从县委到社干部,都有专人负责领导。1958年春节前全县要完成下述积肥的基本建设:户户有猪圈,有牛栏,队队有大粪窖,丘丘田有粪坑,村村有厕所。每亩田施肥的数量和质量要比1957年增加50%,达到每亩田施足相当于一百五十斤豆饼的自然肥料。(3)全县的低产田地十二万亩,今冬明春改造五万亩,使这五万亩田每亩平均比1957年增产50%,甚至一倍。
第二,改进生产工具提高耕作技术水平。1958年平畈地区基本上全部使用新式和改良农具,全县推广轻便胶轮板车四千部。抓住今冬明春作好选种和除虫等准备工作,坚决地、彻底地贯彻综合技术措施,努力争取让庄稼按照人的要求生长。
第三,进一步改进领导方法,放手发动群众,充分发挥广大群众向自然进军的英雄气概和无穷的智慧。(1)抓住规划作为动力,开展全民大辩论,把实现规划的好处算账到户推行“一年早知道”图表工作方法(按“一年早知道”工作方法是山西省襄垣县前进农业社创造的。这种方法是把全社生产、劳力安排、收入等方面计划制成一张图表发给社员贴在自己家里,使社员了解全年的生产、收入安排和应出的劳动工数,促进社员的劳动积极性),使规划变成群众自己的意志和行动,然后经过田的站队(分类),把每一块田地1958年的作物、产量、肥料、技术措施都确定下来,使每个干部和社员都明白每一块田的增产办法,使群众的行动一切为了实现规划,事事不离规划,今年要分段分季对照规划进行检查。(2)要求全体干部搞试验田,参加生产领导生产,做到五会:会整田,会中耕除草,会造肥施肥,会除虫,会使用新式农具。要求全体干部都要做到:一切技术措施首先在自己的试验田里亲手作好样子,以事实教育群众。干部不仅要由外行变为内行,还应当逐步地由内行变为专家。(3)层层领导作好重点地区工作并带动一般地区工作,突击改造落后地区的面貌。1958年搞三—四次全县范围的参观评比,县委分片亲自带队,每次参观对全县每一个社都要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表扬先进,鞭策后进。
挑战书最后写道:“我们决心虚心学习全国、全省各地的经验,戒骄戒躁,以移山填海的干劲,争取农业全面大跃进。”


第2版()
专栏:在冬季生产战线上

完成八亿土方 再搞八亿土方!
安徽兴修水利劲头大
本报讯 安徽省一千多万个农业社社员和干部经过两月的艰辛劳动,已经超额完成了全省今冬明春的兴修水利任务——八亿土方,大大超过合作化后两年来兴修水利的总和。现在,他们又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再接再厉再做八亿土方。已完成的八亿土方,包括各种水利工程七十三万多处。这些工程可以扩大灌溉面积五百五十四万多亩,改善灌溉面积六百十八万多亩,减轻和免除涝灾面积八百八十七万多亩,初步控制水土流失面积一百六十平方公里。在血吸虫病流行地区,还结合兴修水利消灭钉螺六百二十一万平方公尺。
安徽省各级党委在兴修水利工程开始起就很重视工程质量和效益问题,各级党委第一书记都亲自抓水利,并抽调八万三千多干部深入到乡、工地去掌握这一工作。各地对保证工程质量和效益的办法首先是加强思想教育。舒城县南港区通过辩论解决了群众重量不重质的错误思想,提出了许多保证质量的办法,并展开了竞赛。鹿起社在竞赛中提出“比清基,比平土碎土,比层土层夯”,全社完成的水利工程都合乎标准。各地也很重视兴修中的技术工作。他们除了依靠水利技术员外,还组织有经验的农民来指导工作。凤阳县大庙余乡组织了有经验的老农和社主任参加的研究组,专门讨论挖塘的效益和保证质量问题,提出解决全乡基本水利的办法。枞阳县各乡社吸收农民技术员和有经验的农民成立技术指导组。这些指导组提出了许多保证质量的办法,如“三服从”——挑工服从锹工,平土工服从硪工,挑土工服从平土工;“三不打”——土不碎不打,土不平不打,上土超过一市尺不打等。全省大部地区都采用了包工的办法来保证质量,并进行严格的检收制度。目前省、专、县三级组织了四百多个检查组在各地进行检查。
一千万人日夜劳动
江苏
江苏省农村以积肥、兴修水利,保养耕畜、培植大小元麦为主的冬季大生产运动,已经全面形成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到11月20日为止,日夜战斗在各个战线上的劳动大军已经超过一千万人。共计完成水利一亿二千多万公方;积肥近二十亿担;成片造林十八万亩;四旁绿化四千多万株;夏熟作物也都普遍施了追肥,小麦、绿肥出苗齐壮;耕畜保养也有新的气色,许多地区通过检查评比,不断改进了饲养方法,整修了畜舍。全省许多地方的冬季生产都是各项生产全面行动的,并表现了出勤高,速度快,质量好,花钱少的特点。
进度又快质量又好
江西
江西省兴修农田水利进度很快。截至目前止,已扩大灌溉面积三百三十万亩,超过原计划一倍。已开工的万亩以上的水利工程有三十四座,万亩以下、千亩以上的水利工程有六百七十三座。圩堤培修、排水除涝、水土保持、机械排灌等工程计划任务都比去年大大增加。今年工程质量都比往年好。工程一般经过了查勘设计,并普遍训练了农民技术员,弋阳、武宁、都昌等县,还召开了土工程师会议,总结推广群众经验,大部分地区都进行层土层夯,质量比往年坚牢巩固。
积肥成为生产重心
甘肃
甘肃省百万劳动大军投入积肥运动。现在已积肥一千九百多亿斤,完成明年全省积肥任务60%。
甘肃省从12月份开始,各地冬季生产的重心,就由兴修农田水利和水土保持工作逐渐转入积肥。
今年全省的积肥工作,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比去年好。大部分地区明年的施肥计划都较今年增多20%左右,平凉专区明年计划川、塬地施肥达到100%,山地达到80%。据清水、甘谷、古浪、礼县等县的材料,现在所积的肥料上等肥和中等肥占到80%到90%以上,基本上消除了过去“黄土搬家”的现象。 (据新华社讯)
在严重干旱地区广修水利
广东
目前广东省千千万万劳动大军正以革命的英雄气概进入工地。
广东历年大兴重要水利工程都在新年以后。今年在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鼓舞下,各地普遍提早动工。从11月下旬起,在粤北山区,在珠江、韩江、鉴江平原,便有成千上百的民工,展开了清理基地,开沟挖渠等紧张的劳动,为全面施工作好准备。
据初步统计,全省计划今冬明春兴办的二万元以上的工程共达五百多处,可以扩大和改善排灌面积四百三十多万亩,等于1957年全部大小工程受益面积的四分之三。
这些重点工程大多数分布在历年严重的干旱地区。工程完成以后就将促使这些地区逐步组成纵横交错的灌溉网,从而使大片地区根除苦旱的威胁,并为农业生产大跃进创造前提。 (新华社讯)
水肥赛跑 高潮赶高潮
湖北
湖北省每天投入兴修水利的劳动大军达五百多万人。全省今冬明春计划兴修受益万亩以上的大型水利工程三百八十七处,受益万亩以下、千亩以上的中型水利工程十多万处和许多小型水利工程等,绝大部分已经动工,有一部分已经竣工。
群众性的积肥运动已由点到面地迅速开展起来,参加积肥运动的群众达二百五十万人。群众把这个运动称为“水肥赛跑,高潮赶高潮”。
山区的冬季生产也非常活跃;除了兴修水利、积肥和副业生产外,还积极进行修筑梯地、植树造林、防火护林和对各种越冬的土特产作物加工培育。


第2版()
专栏:

向麻城看齐!
——学习麻城县委的领导方法
中共湖北省委第一书记 王任重
麻城县今年取得了大丰收,成为皮棉百斤和水田粮食亩产八百斤的县,提前十年实现了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麻城县粮食和棉花的产量都是跳跃式的向前跨进了一大步。为什么麻城县能够得到这样大的胜利呢?是不是他们得天独厚呢?不!麻城今年是战胜了两次严重干旱才取得丰收的。是不是麻城的土质气候条件或者其他客观条件特别优越呢?不!麻城县是一个半山半平原的地区,自然条件并不很好。那么他们棉粮生产大跃进的“秘诀”是什么呢?麻城县委书记赵金良同志在他写的文章里会给你解答。
有些生产比较落后的地方,不是从领导上检查原因,取得教训,而是“怨天尤人”。他们像麻城县王集乡的某些落后分子一样:“棉花长不高,老是怪土地”。但是王集乡的干部不是这样,他们接受了批评,采取了措施,纠正了缺点,发动了群众。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转变了落后状态,全乡今年实现了平均亩产皮棉一百二十斤。对于那些自然条件大致相同而生产落后的地方,我们应当说:天无过,地无过,群众无过,领导有过!无数的事实证明,一切先进地区,先进单位,都是领导有方,领导有力的结果。因此改变生产落后状态的关键,在于改变领导机关的领导方法,领导作风。
我们认为麻城县的领导方法是符合中央关于领导方法的决定的,是正确的、先进的领导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方法,不是官僚主义的领导方法。他们采取了县委提出农业增产指标,发动群众讨论制订规划的方法,避免了主观主义,采取了领导干部搞试验田的方法、实现了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典型示范,由点到面,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群众路线,避免了官僚主义命令主义。这样从领导干部到广大群众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增产指标),都逐渐学会了农业增产的技术措施,一步又一步地战胜困难;一个接一个地取得胜利,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同甘共苦,同心同德,干劲十足,终于取得了大丰收、大胜利。麻城县的农民把今年农村干部的工作作风总结成为:“三少”“四多”。三少是会议少,空话少,硬话少(强迫少)。四多是示范多,实干多,吃苦多,说理多。群众很喜欢这种良好的作风,我们希望全省从上到下,各级党的组织和干部都学习这种良好作风。通过整风运动去掉那些会议多、空话多、硬话多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命令主义。通过领导干部搞试验田的办法,实行参加生产领导生产,使领导和群众相结合。我认为一切要想在生产上向麻城县看齐的地方,应当首先学习麻城县委的领导方法。麻城县委认为:“领导和群众相结合,党和群众一心一意是我们取得生产大跃进的力量”。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此外,还应当指出麻城县委1957年对生产的领导,抓得很紧,一贯到底,不是麻痹自满,前紧后松。(还有红安、孝感、新洲、谷城、浠水、天门等一部分县,也是这样做的,但是,多数县还没有这样做,或者做得还不够好。)由于县委领导同志有这样一股干劲,带动了全县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制订规划,实行三包四到田,分段检查,参观评比,突击落后,到抗旱保丰收,秋后验收评奖,全年都是一个接一个紧张的战斗;这样才取得了全县农业生产的大丰收。不像有些县委那样,时紧时松;一有点成绩就骄傲自满,或者一遇到灾害就悲观失望。我们有些县委满足于若干乡,若干社的丰产典型,忽视了对于落后乡落后社的领导,因而不能取得全县大面积的平衡增产。麻城县委及时发现和帮助落后乡落后社向先进看齐的方法,是值得学习的。领导机关对于落后地区或单位单纯批评指责是不对的,必须予以切实的帮助,从加强干部、技术指导到必要的物质支援。
麻城县向全省各县发出了挑战书。他们在1958年要使全县棉花的产量达到亩产皮棉一百三十斤——一百五十斤,全县水田亩产粮食九百五十斤——一千斤,并且说明了增产的根据和措施,这是在大跃进的基础上,再来一个大跃进。现在麻城县的党组织和人民群众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以兴修水利、积肥造肥和改良土壤为主要内容的冬季生产运动,已经为实现1958年的生产规划而开始了紧张的战斗。各个县委的同志们,你们敢不敢接受这个挑战?你们那里的农业生产能不能向前跃进一大步?我想,人们应当勇敢地接受挑战,和麻城县进行友谊比赛。在这场社会主义竞赛中,有些县可能超过麻城,有许多县可能赶上麻城。各县应当互相学习互相督促共同前进。我们希望那些比较落后的地区赶上来。
向麻城看齐!赶上并超过麻城,应当成为各县的战斗口号。
(编者注:这篇文章是王任重同志为麻城县委书记赵金良同志所写的“麻城领导方法”一书作的序言,原载湖北日报。)


第2版()
专栏:编后随笔

赶上去,超过她!
提前十年实现农业纲要指标的百斤皮棉县——湖北麻城县,向全省各兄弟县发出了友谊挑战书。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战斗的号召,它将推动其他县份在这场社会主义大竞赛中共同实现农业大跃进!
麻城自然条件并不很好而能大跃进,其根本原因在于领导得法,在于领导上和全县人民那股一致的干劲;也就是说麻城的成绩不是自然的赐予,而是人为的结果。学习麻城就要学习他们的领导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那股干劲!能不能跃进?就看你有没有革命精神,有没有那股干劲!
每一个地方的领导者,应当有这样的雄心壮志:他们能办到的,我们也能办到!用革命的战斗精神,响应麻城的挑战!赶上去,超过她!


第2版()
专栏:

可喜的消息,英雄的气概!
这是一个多么使人欢欣鼓舞的消息:安徽省已经超额完成兴修水利的任务——八亿土方。这又是多么使人为之激动的消息:他们又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再做八亿土方。
八万万土方,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一方一方,都要靠劳动的双手,把土挖出来,把土砌上去,筑成各种各样的拦水蓄水的“长城”,让涝区的水排出来,让干旱的地方能得到灌溉,让水顺从人的意志流动,让水为人民造福……一个八亿,又一个八亿,这是多么宏伟的英雄的气概!
在这不平常的冬天里,我们不断听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水利战线的捷报,这是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的丰收的预报!我们希望所有的省份所有的地方都能发出这样的预报!


第2版()
专栏:

利用自然变水患为水利
十一个省市代表集会杨柳青讨论洼改治涝方针任务
据新华社讯 中央水利部和农业部联合召开的十一个省市洼改治涝会议26日在河北省天津专区驻地杨柳青开幕。这次会议主要交流洼改治涝经验,制定今后洼改治涝的方针、任务和长远规划。
水利部副部长何基沣在会上讲话说:华北平原和松辽平原,是我国主要的涝灾地区,一般年份受涝面积九千五百多万亩,占全国易涝面积的92%,涝灾成为农业生产的严重威胁,生产不稳定,而且产量低,因此,在这些地区必需大力开展洼改治涝运动,变低产为高产,实现农业生产大跃进。他说:解放以后特别是从1956年实现农业合作化后,由于各地党政领导的重视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洼改治涝工作已取得了很大成绩,创造了许多典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洼改治涝运动目前已由一乡一社的活动推向一个县、一个专区以至一个流域,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出现了新的高潮。现阶段的问题是:有些地区对内涝灾害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对于摸清自然规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变水患为水利体会不够;忽视改变耕作制度,改种适应性作物等农业措施在治涝上的作用。其次,认为治涝主要依靠排水,对蓄泄兼施、以蓄为主的方针还有怀疑;重大型轻小型,重点轻面,有的工程缺乏全面规划、通盘考虑,上下游要求不一致,步调不统一,增加了矛盾,给生产带来损失。这些偏向必须及早纠正。在谈到今后洼改、治涝工作时,何基沣提出以下三大任务:(一)大力进行洼改、治涝的工程建设,提高防涝能力,要求在十年内基本消灭普通涝灾;(二)增加稻谷种植面积,在北方地区,十年内需扩大水田一亿三千万到一亿五千万亩,海河流域和山东半岛地区,也应该根据水源可能,在洼涝盐碱地区积极发展水稻;(三)改良土壤。晋、冀、鲁、豫和苏北、皖北的九千六百万亩低洼地和晋、冀、鲁、豫四省的一千七百万亩盐碱地、东北地区的一万九千多万亩草原沼泽地,以及渤海沿岸苏北沿海的一千七百多万亩盐碱荒地,都要积极加以改良利用。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吉林、黑龙江、辽宁九个省有关专区、县和北京、天津两市的农林、水利部门负责人二百多人。


第2版()
专栏:

完全可以跃进!
——中共黑龙江省第一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旁听记——
本报记者 康伟中
四百斤指标完全可以实现
在最近举行的中共黑龙江省第一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代表们充分地讨论和研究了全省1958年——1967年农业发展规划(草案)。根据这个十年规划,全省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要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翻,即单位面积亩产量由今年的一百九十二斤提高到四百斤,达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所规定的指标,粮食的总产量由现在的七百八十五万吨提高到一千八百万吨。这是黑龙江省农业增产史上空前未有的大跃进。从1949年到1957年这八年中,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增加了45%,而全省农业规划(草案)规定的1958年到1967年这十年中,全省粮食总产量增加129%。两者相比,增产幅度相差一倍多,这种跃进的速度是令人振奋和惊异的。
两种不同的看法
对于在十年内实现单位面积产量四百斤的指标,曾有着两种迥然不同的看法。绝大多数人认为这个指标是符合全省农业的实际情况的,对完成指标表示有信心有把握,有的还认为可以争取超过。但是,也有少数有右倾保守思想的人,否认农业生产有跃进的可能性,怀疑这个指标能完成。他们认为:一两项作物(稻子、玉米)完成指标行,几种作物平均起来不行;小块面积(丰产田)行,整社、整乡、整县不行;个别的甚至认为生产已经到顶,再无潜力可挖等等。因此,在会上结合学习欧阳钦、冯纪新和杨易辰书记给大会作的报告,连系实际,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集中地批判了右倾保守思想,使有右倾保守思想的人猛省过来,同时也使更多的人增强了完成农业增产指标的勇气和信心。爱辉县委第一书记说:“过去因为有保守思想,干劲不足,没有愚公移山的精神,而是遇高山低头,遇河水让路。”望奎县代表王景义说:“我们对1956年工作缺点的估计超过了成绩,对全县的农业生产潜力认识不足,对‘人定胜天’认识不足,因此思想保守,举步不前。”肇源县胜利乡党委书记王崇文说:“这几天我琢磨着明年我们全乡每公顷产量可达到七千斤(每公顷六千斤就达到农业增产指标),心里总像有朵花没有开似的。”接着县委第一书记巴彦胡说:“我心里倒没有想到有朵花,但总觉得有股劲没有使出来。明年全县要来个每公顷五千斤。”他并且说:“这几天夜间想到十二点,早晨起来还不困,不知怎么的,总像满身是劲。”肇源县委书记这番话,正反映了绝大多数农村干部那种勇于克服困难、朝气勃勃的思想品质和作风,反映了他们对实现全省农业规划的无限勇气和信心。
大跃进条件已成熟
就目前实现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客观条件来说也已经成熟。全省农业合作化以后,特别是经过农村社会主义大辩论,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已经从全省今年秋收打场、征购粮食(两者比去年进度加快二至四倍)和冬季生产活动的事例中表现出来。黑龙江省又是一个新兴的重要工业地区,机械制造工业很发达,可以制造更多更好的农业机械和化学肥料支援农业。广大农村干部也积累了领导集体生产的经验。特别是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党在农村的领导重心已由领导社会主义改造转入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来,最近又根据三中全会精神,动员组织大批干部下乡,上山。所有这些,都为实现农业大跃进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就黑龙江省丰富的土地资源来说,蕴藏的潜力很大,这可以从全省县与县、乡与乡、社与社之间单位面积产量增长的不平衡的情况看出来。以1953年为例,县与县相较,每亩平均产量最高和最低的相差二百二十二斤。乡和乡、社与社之间,产量的悬殊更大。绥化县宝山乡全乡平均亩产由1953年的一百五十五斤增加到1957年的二百八十斤,五年中增长80.5%。肇东红光合作社由1953年的亩产一百八十六斤提高到1957年的三百九十七斤,五年中增长了117%。而一些乡社则增产不多,或没有增产甚至减了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根据调查研究,主要原因是高产的单位和地区进行了农田水利建设,耕作较细,上粪较多,种籽较好,此外,并没有得天独厚的地方。这些事例说明,黑龙江省农业增产潜力无穷无尽,只要我们善于发挥合作化以后的集体力量,积极采取增产措施,就可以使它充分发挥出来。前冬去春的生产高潮中,发展了等于四十年来发展总和的水田,施肥面积增加了20%,许多看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短短的时间内得到了解决。这表明合作化制度在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地力方面有无限的威力,这种威力在今后的农业生产发展中将表现得更加显著。
实现亩产四百斤的指标,当然也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黑龙江省气候寒冷,无霜期短,一年只有一季收成;同时因为开发较晚,人少地多,劳力畜力不足。在这种条件下,必须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进行多方面的努力。会议认为:必须在巩固农业合作化制度,继续反对农村中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基础上,认真解决以下增产关键问题:
抓住几个增产关键
一是水利建设问题。黑龙江省一方面水利资源极为丰富,年总流量约为九百三十六亿公方,可灌溉水田六百万公顷,按利用三分之一计算,亦可灌溉二百万公顷,每年可增产四百万吨粮食,等于今年全省粮食总产量一半以上。可是现在只利用了水源的4%左右。另一方面,由于对水土保持工作重视不够,加上近几年降雨量较大,洪涝灾害非常严重。1953年到1957年中间就发生了三次大的水灾,受灾面积二百零二万公顷,等于今年耕地面积29%,减产粮食一百七十八万吨,等于今年粮食总产量的22.7%。可见水患是黑龙江省的主要灾害。因此,兴修水利,减少和消除洪涝灾害是实现四百斤指标的中心环节。
根据全省农业规划,要在十年内基本上消灭洪涝灾害。目前,根治松花江的规划工作正在加紧进行,预计在1959年可提出规划方案,开始进行根治工作。根据黑龙江省有关单位估计:如果作好消除内涝和减少水土流失两项工作,每年全省就可以增产粮食一百五十万吨以上,根治好松花江之后,粮食增产的数量就更多了。
更重要的是要从积极方面去利用水,变水害为水利,变涝地为稻田,发展水稻事业。在黑龙江省种植稻田,不仅农民有经验,土质和气候条件也适宜,而且产量也很高,一般年景,每公顷产六、七千斤。它的产值相当于旱田的两倍多。根据全省农业发展规划(草案),在今后十年内,稻田面积要由目前的二十五万公顷扩大到一百万公顷。这样,每年仅这一项就增产粮食四百万吨,按全省现有耕地七百万公顷计算,光这一项措施,平均每亩就可提高产量将近一百市斤。
二是增施肥料问题。从目前全省土地施肥情况看,这方面的潜力也是很大的。过去,黑龙江省的农民凭借着这里人少、地多、土质肥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养成了种地不施肥的习惯。“吊儿浪当北大荒,不上粪也打粮”,正是这种情况的写照。党和政府虽然年年号召各地多积肥多上肥,但是从总的方面来说,施肥面积和数量仍然不算多。据合江专区农业试验站调查记载:在黑钙土地区,每公顷施农家肥料四百斤,可提高产量20%到30%;在灰化土区,施同样肥料,提高产量达40%以上。肇东县的联合农业合作社,施大粪种植的谷子比不施粪的增产粮食66%,高粱在同样情况下也增产42%。调查材料证明,黑龙江肥源是丰富的。全省每年可产人、畜粪肥总数在七千八百万吨以上,而目前实际利用的数量尚不足半数。为此,会议要求各地合作社要建立常年的积肥制度,规定合理代价,发动农民社社积肥,户户积肥,人人积肥,把一切肥源都利用起来。还要组织农民大量养猪,在近五年内作到一埫地养一口猪。此外,要充分搜集城镇肥源,供应农村。同时,要根据工业供应能力,逐步扩大化学肥料的使用地区。
三是改革耕作技术问题。精耕细作是我国几千年来的增产经验,但黑龙江省许多干部和农民还没有这种习惯,长期地靠“广种薄收”吃饭。整地不细致,不翻不耙,缺苗断垅,不重视选种、间苗,只砍树不造林等等,这是单位面积产量不高的根本原因。在解放以后,特别是合作化以后,这种情况已有了不小的改变,但耕作仍很粗糙。必须以革命气魄迅速改变耕作粗放的状况,坚持精耕细作,多铲多趟,全苗保苗,保证播种、铲趟、收割“三适时”“三细致”,以增加粮食产量。
解决劳畜力不足的问题
为了作好兴修水利、积肥施肥、精耕细作,必须解决全省人力、畜力不足的问题。目前,全省平均每一个劳动力负担耕地面积三公顷以上,每一畜力负担五公顷以上。根据改进农业耕作的要求,每一劳动力一般地只能平均负担二公顷,多一些也不宜超过三公顷;每一畜力只能负担三点五公顷左右。几年来,由于垦荒面积增加和多种经营的发展,人力、畜力更感不足。这是耕作粗放和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不快的主要原因。为了解决人、畜力不足的问题,目前主要的办法是改进现有人、畜力的组织,做到合理使用,充分发挥潜力。同时,一方面必须迅速劝阻农民盲目流入城市,一方面精简机构、组织干部下乡上山,并发动不能升学的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把城市闲余人口和家在农村的干部职工家属动员回乡。估计这样作的结果,全省每个合作社至少可增加二十户的劳动力,再加上有计划地、适当地安置一些外省移民,劳动力不足的情况可以有所缓和。在畜力上必须迅速扭转耕畜瘦弱、死亡的现象;训练散马、散牛变为役畜;提倡使用老牛老马;推行使用、喂养合一和分组喂养的经验,保证使好、喂好。同时要大力繁殖耕畜,五年内要求增加马四十八万多匹,并注意改良畜种,提高耕畜质量。要彻底解决人畜力不足的问题,必须逐步实行农业机械化。现在要立即着手选择若干乡,集中一部分现有的农业机器进行大面积机械化的试点,积累经验。
在实现农业生产大跃进的过程中,迫切需要组织工、农、商、文教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支援农业。目前全省各有关部门正在遵循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精神,根据本省农业需要,考虑和制订各自支援农业的规划。各方面的巨大支援逐步实施之后,全省农业生产将出现崭新的局面。
会议指出:全省和各地农业发展规划的拟订,仅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始。和自然作斗争,在某种意义上讲,比和阶级敌人作斗争要更加艰巨一些。因此决不能把十年农业发展规划的实现,视为轻而易举的事情。要求各级党组织加强对农业的领导,全党动员,全力以赴,像支援工业那样,抽调大批干部去支援农业,动员机关、学校、企业中能够动员出来的干部下乡上山,到农业生产最前线去,加强农业生产战线。同时还要求各级党委狠狠地改进工作作风,坚决地克服三大主义,树立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培养典型,善于总结群众的经验和创造,为提前实现全省农业规划规定的各项指标而努力。


第2版()
专栏:

广东澄海县管陇农业社,几年来由于大力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开展技术改革,年年获得增产。今年全社水稻每亩平均产量达一千四百多斤。这是社员们收刈后乘船回家。 郭伟祺摄(南方日报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