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杜勒斯大言不惭
本报评论员
杜勒斯在评论北大西洋集团首脑巴黎会议的结果时,又一次提供了他的出名的大言不惭的例子。他说会议“创造了目的的一致性”。
我们不妨略微考察一下事实。
正如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委员汉弗来说的:“他们(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到巴黎去并没有抱着任何想同苏联人进一步谈判的目的。”相反,他们到那里去,实际上主要是为了消除苏联在科学上的伟大成就和新的和平创议在西方国家公众中所发生的巨大影响的。这种影响如此之大,以至涉及大多数北大西洋集团的欧洲成员国的政府的态度。华盛顿原定的计划是要用加紧冷战鼓声来转移公众对苏联科学成就和和平创议的注意,用在西欧设置中程导弹(虽然实际上美国还没有这种东西)基地和核弹头储存来挽回美国侵略阵营的颓势。
巴黎会议的宣言和公报中曾重弹了冷战的老调。如果要把这一点说成是杜勒斯的成就,那倒也未始不可。不过仅仅为了这一点,却并不需要劳大病初愈的美国总统的大驾。而且这一点成就除了再一次证明美国政府仍然顽固地坚持“鸵鸟外交”以外,并没有更多的意义。而对于华盛顿来说,困难的是在东风已明显地压倒西风的情况下,如何继续使西欧国家亦步亦趋地跟着华盛顿走,或者说,稳定大大动摇了的所谓“美国领导”。恰恰是在这方面,杜勒斯是可悲地失败了。
“纽约先驱论坛报”说:“会议的结果代表各种不同的意见。”这句话倒比杜勒斯的话稍为接近于实际。在这些不同的意见中,最主要的不同就在于美国的上述主意和西欧国家的要求之间。关于这一点,可以拿西德总理阿登纳在会上的态度来看。这位曾为华盛顿大加赏识的“冷战的最后一个骑士”,在会上第一个主张同苏联进行谈判。这个主张受到除美国以外的差不多全体参加国的支持。阿登纳因此一时成了“欧洲的代言人”。
大家都知道,杜勒斯是最反对同苏联谈判的。他为了配合他在会议中的活动,曾特地选定在会议期间在美国“生活”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力陈同苏联谈判没有任何意义。可是当文章出来的时候,这个文章的作者在会议上却不得不从他自己宣告的这块不可放弃的阵地上退了下来。不只是退了一步,还退了两步。巴黎会议公报表示“愿意促进”同苏联之间的谈判,“最好是在联合国的范围内”(这是第一步),如果办不到,也“欢迎”召开外长会议(这是第二步)来解决裁军僵局。
挪威“日报”说,在巴黎是“要谈判的愿望取得胜利”。这话不算过分。这是十四对一的“胜利”。至于杜勒斯原先为巴黎会议拟定的、以在西欧设置导弹基地为中心的计划,经过美国运用巨大压力,才算得到会议“原则的”同意。可是,杜勒斯自己在12月10日就曾经尖刻地嘲笑过这种“原则的协议”,认为这同废纸差不多。从会后西方资产阶级舆论的反应也可以看出,实际上除了美国官方及其宣传机器之外,普遍重视的不是这个“原则的协议”,而是关于同苏联举行谈判的那一点协议。甚至于在美国国内,也有一批议员立即要求杜勒斯“毫不推延地”执行会议公报中的这一决定。看来杜勒斯还得大费手脚来应付正在增大中的这种压力。正是这种情况,使得西德的亲政府报纸“一般新闻”也说:“事实上布尔加宁的信和苏联政府的照会对巴黎的谈判起了巨大的影响作用。”
社会主义的优势和和平外交创造了这样一个新的形势,美国在西方阵营中独断独行地发号施令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了。英国工党外交问题专家赫莱脱说,巴黎会议的特色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中欧洲较小的成员国第一次公开拒绝美英领导。西德有影响的“世界报”刊载了它的随政府代表团赴巴黎的特派记者施罗德写的一篇社论,其中解释阿登纳在会上的态度说,这件事的意义在于:“德国的车辆将不再是自动地排在美国火车头的后面了。”他又说:“我们有义务来考虑,什么是对德国和欧洲有好处的和我们应该走何种道路。”“现在是一个清醒的时候了。”
巴黎会议显示:在新的形势下,西欧国家统治集团中愈来愈多的人逐渐清醒过来,不愿意再盲目追随美国的冒险政策了。在这个意义上,巴黎会议的确是北大西洋集团中“空前的”会议。看来杜勒斯只能够从梦中去求得“美国对自由世界的领导”的黄金时代了。


第6版()
专栏:

欧洲兄弟国家在和平竞赛中前进
捷克斯洛伐克轧钢设备水平同美国相等,波兰煤产量比法国多两倍,民主德国是世界最大褐煤生产国家,罗马尼亚石油产量居欧洲第二位,保加利亚煤和电力都居巴尔干第一位……。
新华社20日讯 欧洲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工业生产在蓬勃发展。
目前,捷克斯洛伐克输出的机床数量相当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机床输出总量的十分之一。捷克斯洛伐克现在的硬煤产量居欧洲第七位和世界第十二位,钢居欧洲第八位和世界第十位。按人口平均计算,捷克斯洛伐克生产的电力超过了法国和意大利,轧钢设备达到了和美国同等的水平,机器脚踏车、洗衣机都占世界第一位。
同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波兰和民主德国的工业产量都仅次于英国、法国和西德。去年波兰生产的煤约比法国多两倍。波兰的机器产量已经超过意大利一倍。按人口平均计算,波兰的工业品生产超过了法国。由于机器制造业的巨大发展,民主德国现在是社会主义国家中仅次于苏联的机器制造和出口量最大的国家。它还拥有强大的化学工业,这个部门的生产现在居世界第六位。民主德国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褐煤生产国家,单在去年一年中就生产了两亿多吨褐煤。
以石油蕴藏和生产著名的罗马尼亚的石油产量,已经从1947年的三百九十万吨增加到1956年的一千零九十二万多吨,仅次于苏联而居欧洲第二位。罗马尼亚的机器制造工业和化学工业正在迅速发展中。现在这两个部门所生产的产品,不仅能够满足本国需要,而且还向国外输出。保加利亚的煤产量现在已经居于巴尔干半岛各国的前列,按人口平均的电力生产居巴尔干半岛国家的第一位。
欧洲七个人民民主国家去年总共生产了八百亿度电力(为战前的三点三倍)、四亿一千七百万吨煤(为战前的二点二倍)、一千五百万吨钢(为战前的二点五倍)。同一年,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生产的电力是二千九百三十五亿度(占全世界的17.4%)、煤是九亿七千万吨(占全世界的37.8%)、钢是六千八百二十万吨(占全世界的24.5%)。
欧洲各人民民主国家除捷克斯洛伐克和民主德国外,战前工业都不发达,其中多数是落后的农业国。现在,波兰和匈牙利已经发展成为工业国,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已经成为工业—农业国。阿尔巴尼亚也已经发展成为农业—工业国,它的工业生产已经占整个国民经济的44%以上。
为了进一步迅速地发展工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目前都正在执行着从1956年开始的新五年计划。根据计划规定,这些国家的工业生产在五年中将增加约50%到90%多。保加利亚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将在今年结束。已往四年零十一个月的总结材料表明,这个五年计划的工业生产任务有可能超额14%完成,单是超额的部分就相当于战前工业总产值的60%。这个五年计划执行的结果将使保加利亚今年的工业生产比1952年增加74%。


第6版()
专栏:

莫斯科发表叙政府代表团访苏公报
苏叙两国决定加强友好关系
新华社21日讯 据塔斯社莫斯科讯:这里在20日发表了以副总理兼国务部长阿泽姆为首的叙利亚政府代表团访苏公报。
公报指出,叙利亚政府代表团在访问期间同苏联政府举行了会谈,在会谈中,双方认为,进一步加强苏叙友好关系以及扩大两国经济和贸易关系将有助于巩固中近东的和平和安全。
在会谈期间,双方就国际问题,特别是近东局势问题和阿拉伯问题,以及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问题坦率而广泛地交换了意见。双方在所讨论的一切问题上,意见完全一致,并且是相互谅解的。在会谈中,双方都表示希望在完全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加强友好关系。
代表团还同苏联举行了贸易会谈,就两国相互购买许多货物问题达成了协议。关于这个问题的相应协定已经在19日签字。
代表团在访问期间拜会了伏罗希洛夫、赫鲁晓夫、布尔加宁、米高扬等苏联领导人。
公报最后说,叙利亚政府代表团代表叙利亚共和国总统、叙利亚政府和人民对苏联人民和政府在叙利亚因外国阴谋反对叙利亚共和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而面临侵略威胁时所坚决给予的友好支持表示感谢。


第6版()
专栏:

叙政府代表团到布拉格
据新华社布拉格21日电 由叙利亚副总理兼国务部长、国防部长和财政部长阿泽姆率领的叙利亚政府代表团,20日乘图—104式喷气式专机由莫斯科到达布拉格。
阿泽姆在机场上讲话说,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和政府一直是支持埃及和叙利亚反帝国主义的斗争的。他表示坚信,在爱好和平的国家的支持下,和平事业一定会战胜一切侵略者。


第6版()
专栏:

向我国读者系统介绍苏联
“苏中友好”杂志元旦出版
据新华社莫斯科21日电 苏中友好协会创办的一份新的中文刊物“苏中友好”杂志将在明年1月1日出版。
这个杂志的编辑部设在红场附近的一座楼房的第四层楼上。现在,编辑人员正在为筹备第一期的出刊而紧张地忙碌着,十四名新从中国来的工作人员也已经开始工作。
本社记者在这个杂志的编辑部遇到了杂志的主编、著名的汉学家罗果夫。他说,“苏中友好”杂志是一本综合性的周刊,是专门为中国读者创办的。这个刊物将有系统地向中国广大读者介绍苏联人民的生活、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经验,以及苏联人民为保卫世界和平和发展苏中友谊而进行的努力。
罗果夫拿出未来杂志的样本给记者看。这本杂志像“新观察”一样大小,四十页厚薄,彩色封面。读者们看到的将是一本印刷精美、图文并茂的杂志。其中图片、漫画以及苏联画家名画复制品要占全部篇幅的四分之一。这本杂志还将广泛地介绍苏联各族人民的历史、生活状况和风土人情,登载苏联各种代表团访问中国后的观感和印象。
为这个杂志撰稿的将有苏联政府的部长、著名社会活动家、科学家、作家和劳动者。
中国读者可以在中国向附近邮局订阅。订价每月一元,零售每期二角五分。第一期将发行六万份。


第6版()
专栏:

苏联人民纪念斯大林诞辰
据新华社莫斯科21日电 今天是约·维·斯大林诞生七十八周年纪念日。莫斯科各报发表了一些新闻,报道在斯大林生前曾经工作过和生活过的地方人们纪念这位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家的诞辰的活动情况。“真理报”还发表了一篇题为“在斯大林的故乡”的通讯。
来自格鲁吉亚的消息说,这几天来,人们纷纷前往共和国首都第比利斯,参观那里的和斯大林的革命活动有关的地点。参观者在列宁中央博物馆格鲁吉亚分馆观看了许多陈列品,这些陈列品证明伟大的列宁所建立和教养起来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光荣历史,证明苏联人民在实现列宁的关于在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计划中所获得的历史性胜利,这些胜利是在苏联共产党和多年来以斯大林为首的党中央委员会的领导下获得的。
在斯大林的诞生地——哥里,这几天来越来越多的人前往瞻仰斯大林诞生并且度过他的童年的那座小屋子。


第6版()
专栏:

我国和南斯拉夫互换文化合作协定批准书
据新华社贝尔格莱德21日电 12月20日,中国和南斯拉夫在贝尔格莱德互换了两国文化合作协定的批准书。这个协定是今年6月7日在北京签订的。
这一协定曾分别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总统于11月1日和15日先后批准。协定经双方互换批准书后即行生效,有效期为五年。有效期满前六个月如无任何一方提出要求终止,协定将自动延长五年。


第6版()
专栏:

大家都来帮助观测人造卫星
苏联科学院天文委员会呼吁业余爱好者
协助进行观测并将所得材料电告莫斯科
新华社莫斯科21日电 苏联科学院天文委员会副主席库卡金最近在“苏维埃俄罗斯报”上发表文章,要求业余爱好者协助观察苏联人造卫星。
库卡金说,天文台虽然拥有完善得多的工具,可以获得比较精确的结果,但有时这些天文台上空会被云雾遮蔽,这时业余爱好者的帮助就会是特别有益的。
现在,在第一个卫星进入其存在的最后阶段,进入越来越密的大气层的时候,这种观测是特别重要的。
文章指出,天气晴朗时,这些人造卫星都有可能用肉眼看到。中纬地区在日落后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之内和日出前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之内观测卫星是特别方便的。两个卫星经过上空的时间都有五分钟左右。
库卡金说,为了获得有充分价值的材料,应当了解自己所在地的经纬度,有一份星图和一个校准的表。发现了卫星以后,要记下它在某一对星之间通过的时间。库卡金还要求把观测结果立即用电报发给“莫斯科—卫星”。
库卡金说,用“基辅”、“卓而基”、“费德”等照相机(都是普通照相机)可以拍摄卫星的照片。在拍摄时,要把照相机牢牢地固定在三脚架或固定的物体上,对光对在“无穷远”上,镜头一直开到卫星从视野中消失后为止。无论如何也不要调整镜头的光圈。要使用高感光度的底片。在看到卫星以后,摄影者应当做出时间标记。方法是,不时用手掌把镜头遮住,每次遮一秒钟,并且准确地记下遮住的时刻。这样卫星在底片上留下的痕迹就会是一条有许多与遮住镜头时间相应的中断处的细线。两次遮镜头动作的间隔时间应当是不一样的,这样便于分析时间标记。文章指出,用这种方法可以获得关于卫星运行的珍贵的科学材料。


第6版()
专栏:简讯

简讯
缅甸政府代表团到达乌兰巴托
乌兰巴托讯:缅甸政府代表团由副总理吴觉迎率领,21日中午坐飞机到达乌兰巴托。代表团应蒙古政府邀请,将在这里访问三天。
我敦煌艺术将在日本展览
东京讯:中国敦煌艺术展览会访日工作团一行四人,在团长常书鸿率领下,在20日傍晚乘飞机到达东京。工作团是为了协助筹办将在今年年底在东京举行的中国敦煌艺术展览会。
我“八一”足球队第二队访问越南
河内讯:应越南体育运动委员会和越南人民军总政治部的邀请,中国“八一”足球队第二队21日到达河内,将参加为庆祝越南全国抗战日和建军节(12月19日到22日)而举行的全国性体育运动。


第6版()
专栏:

福冈县知事在追悼中国殉难烈士会上说
日本人民要求加强日中友好
东京华侨总会宴请来自祖国的亲人
据新华社福冈21日电 福冈县人民五千多人20日下午在松源寺举行中国殉难烈士追悼会。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出席了追悼会。
福冈县知事的代表、福冈县副知事向坊英文在祭文中说,今天的世界已经从原子时代走向人造卫星时代,我们必须废弃军事力量,保卫和平,使世界成为一个没有战争的世界。他说,我们今后要加强日中友好亲善,以使烈士瞑目。
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团长李德全对福冈县人民搜集和送还中国殉难烈士遗骨的友好行动表示谢意。她接着指出,中日两国应该永远结束互相对立和仇视的历史,从今以后,应该进入友好合作、和平共处的历史阶段。
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在参加福冈县追悼会以后,已经在20日晚乘飞机回到东京。
据新华社东京21日电 东京华侨总会21日中午举行盛大酒会,欢迎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和中国农业技术代表团。东京华侨总会副会长吴普文在酒会上致词,表示了华侨热爱祖国的心情。
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团长李德全向侨胞报告了祖国建设的情况。
中国农业技术代表团团长王震和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副团长廖承志也在会上讲了话。


第6版()
专栏:

银白色世界上红旗飘扬
苏联在南地磁极附近建立科学站
鄂毕号等考察船又送去大批援军
南极美国科学家遭到政府的冷待
杜费克说可能放弃全部科学基地
新华社20日讯 在有十一个国家参加的南极科学考察工作中,苏联科学家又获得了一项新的成就,12月16日在人迹从来没有到过的南地磁极附近建立了“东方”科学站。这是南极大陆上距离海岸最远的地方。从陆路走,比到达南极点要困难得多。
10月上旬,一个由二十七个科学家组成的苏联科学考察队,带着充分的给养和仪器,离开了苏联在南极的科学考察基地“和平村”。他们经过了两个多月的努力,穿过了暴风雪终日咆哮的雪原,在途中建立了一个“共青团”辅助站,他们跋涉了一千四百公里的路程,克服了无数困难,终于到达了目的地。12月16日这一天,在苏联新的南极科学站举行了隆重的升旗仪式。一面鲜红的苏联国旗,飘扬在一片白茫茫的银色世界上。苏联科学家到达这个地区后,立即开始了科学观测工作,并且同“和平村”南极观测站建立了定期的无线电联系。
根据国际地球物理年的计划,“东方”科学站将在今冬对气象、大气、日光辐射测定、冰川、地磁、电离层和极光等各方面进行定期的科学观测。
苏联考察船“鄂毕号”最近已经到达“和平村”。“鄂毕号”除了载来苏联科学工作者以外,还载来了四千多吨给养和装备。另一艘考察船“合作号”也已经在11月上旬离开苏联,前往南极。船上载着一百六十多个科学工作者以及大量给养、科学设备和运输工具。
美国在南极的科学工作者遭到了美国政府的冷遇。美国南极科学基地的领导人杜费克在12月上旬说,他长时期来一直没有接到华盛顿关于将来工作的指示,这使他处在进退维谷的境地。他丧气地说,如果在八星期中还得不到这种指示的话,他将要放弃美国在南极的全部科学基地。
在南极的美国科学基地上,还连续不断地发生了事故。自从7月中旬发生过一次直升飞机事故后,10月26日,一架飞机又因故障被迫降落在南极大陆上。机上七个人被困在茫茫的雪原上无法回返基地。美国基地曾派飞机前往营救,接连两次都没有成功,一直到11月中旬,才把他们救出来。
英国横渡南极的考察队正在前进。考察船“沙克尔敦号”在11月底在南极海面上曾因碰撞浮冰而遭受损伤。
日本在南极的三个科学工作者在10月下旬用六天的时间,爬上了哈拉德王子海湾附近的拔海约一千六百公尺的博脱奴登山峰。据说这是人们第一次登上这个山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