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切削能手盛利提出新保证
四年干完五年的活
据新华社上海21日电 著名高速切削能手、上海机床厂车工盛利,20日以不到五年的时间完成了九年的工作量。他提出了新的保证:将以四年的时间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量,而且使产品质量指标达到99.5%。
盛利在上月随中国劳动人民代表团去苏联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时,曾经访问了加里宁工厂、阿米拉杰斯基造船厂和基辅高尔基机床厂。他说,在苏联访问了他的同行以后,使他明确了今后进一步提高切削效率的方向。今后他将不单纯依靠提高切削速度来提高工作效率,而是在已经达到的高速切削基础上,研究改变刀具的几何形状,加大走刀量,来提高切削效率,并且采用多刀多刃的新技术来缩短辅助时间。他对实现自己的新保证满怀信心。


第3版()
专栏:

农业需要什么就尽可能地生产什么
玉溪专区积极勤俭地发展工业
本报讯 记者陈勇进报道:1952年以前,云南玉溪专区十二个县才有两个发电能力二十瓩的小发电机,共有十个工人。马掌钉也要从外地运来。这里虽然有丰富的煤矿,可是烤烟却烧木炭。解放前,这里有个造枪炉,那是因为这里的土匪多。现在,玉溪专区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小型的工业网,生产的煤和铁,除了满足本地需要外,还可以外调。
在最近两三年里,玉溪专区建立了七十多个地方工厂和矿山,加上粮食加工厂,不下百个。其中有炼铁厂、煤矿、汽车马车修配厂、小五金制造厂、炼焦厂、石棉厂、伐木厂、酿酒厂、榨糖厂、印刷厂、砖瓦厂等等二十七个行业,共有七千多产业工人。他们为了发展地方工业,还特别注意发展机械工业。现在全专区有四十部机床。(龙云统治时期的昆明机床厂才有十八部机床,比现在玉溪铁工厂还少两部。)现在专区的机械工业能制造榨糖机、打谷机、抽水机、水闸、山地步犁等农具。一句话:农业需要什么,他们就尽可能地自己制造什么。为了满足农民生活的需要,玉溪专区也建立了一些消费品工厂,如糖果厂、咸鱼加工厂、酱菜厂等。
玉溪专区的地方工厂,是按各县的资源条件建立的。如江川是油菜的产地,就在江川建立榨油厂。如深山夹谷中的新平县有森林,有铁矿,有樟脑,就在那里建立伐木厂、小型炼铁厂和樟脑制造厂。在那些出产甘蔗的地方都建立了榨糖厂。现在玉溪地区的发电能力有九百瓩。一个小型的工业网已在玉溪专区初步形成了。
玉溪地区的地方工业是在中共玉溪地委的领导下发展起来的。玉溪地委会在农业合作化的发展中,深切地感到没有相适应的地方工业,农业的发展就受到影响。比如种植甘蔗,近两三年来全区的甘蔗发展到四万多亩,如果用过去的土法榨糖,一年出产的甘蔗要一年时间才能榨完,这就使甘蔗的糖分减少。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榨糖机。榨糖机从哪里来呢?到外地买,因路程远,价格太贵,农民买不起,同时外地也难买到这么多榨糖机。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制造。制造机器需要铁,铁怎样解决呢,从外面运来价格太贵,也很困难。这样,就需要自己从山上挖矿石,用土法炼铁。玉溪地区的一些县,多是种植烤烟的经济作物区,过去种植的烤烟少,烤烟时多用木炭。现在烤烟种植面积发展到三十万亩,再用木炭烤,一两年就会把山上的树木砍光。因此他们积极地开了四个煤矿。我曾询问这里的负责同志,开这四个煤矿用了多少钱?他们说,主要是干部带头,搭几个窝棚就干起来了,用钱有限。开采了煤,没有公路,他们就动员群众自己修公路。江川的咸鱼厂,国家一个钱没拿就建立起来了。
在建立厂房时,他们因陋就简;在购买机器时,他们也多是购买旧机器。为了购买旧机器、破机器,他们派人到上海的一些老工厂里去摸底子。有些老工厂把旧机床作洗衣服架子,有的厂把旧机床堆在仓库里好几年没人管。有些工厂的同志把破机器当废铁卖给他们。这些旧机床、废铁,到他们手里,修理修理又成了好的了。
玉溪铁工厂是按照勤俭办企业的方针建立起来的一个典型工厂。这个厂去年才建立起来,但已制造了够全区榨糖用的榨糖机。这种榨糖机如果从外地运来,要九千多元一台,他们制造的才三千多元一台。过去,这里的农民榨糖,用牛拉磨榨,榨出的糖叫牛粪糖,价钱虽便宜,但卖不出去。自从改成机器榨糖后,糖都成了很好的黄沙糖了,每百斤甘蔗还多出20%的糖。群众反映:只要有了榨糖机,我们就乐意种甘蔗。盛产甘蔗的元江,去年安装了三台榨糖机,今年打算再安装十三台。榨糖机的动力设备都是用破汽车的发动机改装的,还可用来轧棉花、碾米、抽水。元江有台榨糖机的发动机,半年里面只休息了三天。这个铁工厂制造了大批的打谷机、碾米机、花生剥壳机。碾米机每天能碾三万多斤米,比外地买来的多碾二万多斤。现在,这个厂正在试制水轮机和水闸,以满足农村发展水利的需要。他们试制的水轮机,只要有两公尺水的落差,就可以发电。在玉溪和云南的其他地方,可以广泛地使用这种水轮发电机。
玉溪专区在发展地方工业中感到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高级技术人员。比较复杂的机器坏了,还要运到昆明修理,有些机器修理的时间很长。现在他们经过串连,已找到散布在农村的过去的老工人,在工业学校里找到了技师。
第二个问题是运输力量不足,不能及时地把生铁、煤、烤烟、糖运出去。为了补救运输力量的不足,他们已发展了两千辆马车。不过因为路较远,成本还很高。他们还需要一定数量的汽车。
第三、这些地方工业规模都比较小,农忙时很忙,农闲时有的厂就没有活干。如滑泞糖厂,一年虽然可获得利润十万多元,但一年只开工三个月。他们打算采取两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使这些工人掌握多种技术,生产多种产品;二、生产时就集中工人,不生产时就把工人分散到农业社里做农活。


第3版()
专栏:

“多”和“快”要实事求是、合乎实际
陈之衍
读了今天本版发表的中共玉溪地委领导发展地方工业的消息,是很令人高兴的。从中除了看到一种积极的促进的精神以外,还有几点值得提出来。一是根据农业的需要,为农业生产服务;二是根据本区各县自然资源的条件,确定发展些什么工业;三是因陋就简,勤俭办企业。因为能做到这几点,所以玉溪专区就能在两三年以内从一块工业上的“不毛之地”——只有两个二十瓩的小发电机和十个工人,发展到一个拥有九百瓩电力和近百个厂矿的小型工业网。
从这条新闻看来,玉溪专区贯彻了多、快、好、省的方针。他们的做法对于一些地方工业很不发展的地区是有参考意义的。
写到这里,想起了本月12日本报的社论“必须坚持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里的一段话:“……我们所要求的多和快,是实事求是的、合乎实际情况的多和快,盲目的主观主义的多和快,并不能真正达到多和快的目的。那种做法,不但不能有效地促进建设事业,反而会给它带来损害”。引这段话的目的,一方面是想说明玉溪专区在发展地方工业中既有革命的促进精神,又注意了实事求是和合乎实际;一方面也想提醒一下过去某些地方出现过相反的情况。
地方上的同志对于发展本地方的工业,一般说来兴趣还是大的。但过去有些地方有过一些偏向。具体说来,一是服务的对象不明。不是着眼于本地方人民的实际需要,特别是农业的需要,而是看市场上那些产品畅销、那些产品利润大,于是趋之若鹜,其结果往往是产品积压,或者并不解决本地方的问题。另一个是条件不明。这就是对本地的资源条件调查研究不够,盲目建厂,结果是原材料不足,或者从远地购买原材料,使得产品成本很高。再就是贪新贪大、讲求排场、不务实际,结果是有限的资金,没有办多少事情。总括这几点,就是说违背了实事求是和合乎实际的精神。也就达不到多和快的目的。
反过来看看玉溪专区,情况就不同了。这就是我们想在这里说几句话的原因。


第3版()
专栏:

长春汽车配件厂职工倡议
今年多增产 明年大跃进
全市机械工业部门职工积极响应工会“八大”号召
本报讯 长春汽车配件厂职工积极响应工会“八大”的号召,最近向全市机械工业部门的职工提出倡议:争取今年年底更好地完成生产计划,在明年做出更大的生产成绩。
这个厂保证在提前一个月零三天完成今年国家计划的基础上,争取到今年年底再为国家增产九十万元的财富;1958年要给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总产值要比1957年提高31%,产品出厂价格要比1957年降低30%以上;并且要积极试制新产品,完成1958年试制一百二十种新产品的任务,以便满足国家多方面的需要,并使本厂由生产单一车型配件,过渡到生产多种车型的配件。
这一倡议得到全市二十多个机械工厂的热烈响应。长春度量衡厂的职工,保证完成今年生产计划,到年底再增产八万元财富;同时要制订好1958年的生产计划,在生产总值方面比今年提高5.8%,劳动生产率提高2.45%,并要试制六种新产品。
长春市机械工业部门的职工为了促进明年生产的大跃进,正在紧张地、创造性地劳动着。长春汽车配件厂已经着手进行一百多种新产品的试制工作。老工人于景明在试制工作中认真贯彻多快好省的方针,钻研各种操作方法,大大缩短了试制期限,并节约了大量优质钢材。


第3版()
专栏:

全总发出通知
广泛宣传工会“八大”精神
新华社21日讯 中华全国总工会在21日发出关于工会“八大”的宣传和学习的通知,要求工会各级组织结合整风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广泛地、深入地向全国职工宣传这次大会的内容和精神,并组织全体工会干部认真地学习这次大会的报告和文件,以便通过这一宣传和学习,进一步提高广大职工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并把工会工作水平和工会干部的思想水平提高一步,掀起一个新的生产高潮,迎接和实现第二个五年计划。
通知中说,工会各级组织在进行关于工会“八大”的宣传和学习时,应当根据中共中央的祝词,李富春副总理“关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和今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方针的报告”,赖若愚同志“团结全国人民,勤劳节俭,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的报告,“中国工会章程”和“关于修改中国工会章程的报告”,“关于工会财务工作的报告”及“中国工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告全国职工书”等文件的精神。
通知中说,这一宣传应当集中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工会各级组织应当组织出席工会“八大”的代表,向工会干部和职工群众传达这次大会的内容和精神,力求全体工会干部和广大职工群众都能听到这一传达。在进行这一工作时,应该充分发挥工会各项文化事业的作用,通过工会俱乐部、图书馆、电影队、广播等宣传阵地和宣传工具,举办各项活动,向职工群众进行宣传。
通知要求工会各级干部在学习“八大”文件时,结合整风,联系实际,认真地检查工作,总结经验,以便提高思想,改进工作。


第3版()
专栏:

争取生铁产量跃进两倍
马鞍山兴建五座中型高炉
新华社合肥21日电 马鞍山铁厂五座中型高炉最近正式动工兴建。
这五座中型高炉的设计能力比马鞍山铁厂现有的六座小型高炉的生产能力大得多。
这五座中型高炉到1959年陆续投入生产以后,马鞍山的生铁年产量将为现在的三倍。


第3版()
专栏:

下乡生产 利国利己
南京五千多职工家属回农村
新华社南京20日电 南京市机关、工厂企业职工的家属五千七百多人将回乡生产,南京市各界三千多人今天下午举行了欢送大会。中共南京市委第一书记、南京市长彭冲在会上讲话,他勉励职工家属回到农村努力生产,服从农业社的领导,团结群众,勤俭持家,争取在农业生产战线上做模范。
南京市工厂企业和机关的整风运动进入整改为主的阶段后,结合整编机构下放干部,在职工和家属中广泛展开了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学习。广大职工通过学习认识到从六亿人口出发,发展生产、勤俭建国和巩固工农联盟的道理,纷纷动员家属回乡生产,许多职工家属也主动提出回乡生产的要求。中国水泥厂的职工根据自己的切身经历讨论了动员家属回乡生产的问题。工人周元正的妻子原来参加农业生产,一家四口生活过得很好。他买了一辆自行车,还有一百多元余款。后来他的妻子脱离农业生产住到厂里,家庭开支增加,生活逐渐困难,卖掉自行车,积蓄也用光了。另一工人黄文彬工资比周元正多五元,家庭人口多两个,可是由于家属一直参加农业生产,生活过得很好。这两个人的不同情况给这个厂的职工很大教育。目前全市正在形成一个职工家属回乡生产的热潮。


第3版()
专栏:

不满三年工龄不得探亲
我热烈地拥护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回家探亲的假期和工资待遇的暂行规定(草案)。我深深感到党和政府对职工的关心是无微不至的。为了使这个规定更完善、更符合我国当前和最近将来的实际情况,我认为规定中应加上这一条:“一般工龄不满三年的工人、职员不应享受本规定的待遇。”
我认为国家制订这个规定的原则,既要适当满足职工探亲的要求,又要符合节约精神,做到有利于生产,又不过多地增加国家开支。因此,这个制度实行的对象应该是参加工作三年以上的老职工。新参加工作的人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还不大,不宜享受国家过多的优厚待遇。同时按照一般情况,这些人都是刚离开学校不久的青年,没有结婚,工资收入也不多。这么作,可以为国家节约很大一笔开支。
电机制造工业部 龚宝山


第3版()
专栏:

探亲假日不等于休假
不同意周志的意见
周志同志认为“探亲假期太笼统”,建议对家远的应根据旅途的长短适当延长假期。(见11月29日本报三版)
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我认为,草案的规定在目前来说还是比较合理的。理由是:第一、规定往返旅途在十日以上的可以每两年给假一次,假期为五个星期至六个星期,这样,家远的和家近的就有了适当延长或缩短假期的余地。第二,探亲假日不等于休假。国家在工作时间给假期探亲,目的是使远离家乡、长时间不能与家人团聚的职工,和父母、爱人团聚,而不是休假,所以只要达到团聚的目的就可以了。周志同志要求家远的和家近的职工在家逗留的天数保持基本相等。我不客气地说,这里有一定的平均主义思想。第三,目前各单位的人员有一定,假日过于长,要是一个车间或科室里有几个家较远的职工,每人每两年都要请很长时间的假,那末,就会影响生产和工作。要不然,就得增加编制,这是跟勤俭建国,勤俭办企业的方针相矛盾的。
河北省邯郸市工会联合会 李存璋


第3版()
专栏:

面向农村,路子越走越宽
刘如绵 申扶民
苦闷的日子
1955年底到1956年初,山西省沁县联合加工厂进行了生产改组:由原来的专区经营下放为县营;由经营蛋品一种业务转为经营发电、农具修配、颗粒肥料、榨油、磨面、印刷等多种业务。
当时实行生产改组的目的,本来是为了更好地直接为当地农业生产服务。但是,这个厂的领导人员和部分职工在服务观点上却没有很快扭过来,总是向外看,不向内看;愿做固定活,不愿做杂活;愿制造,不愿修理;愿做大活,不愿做零星活;愿生产机器,不愿修理农具;愿做现成活,不愿试制新产品;愿向大工业看齐,不愿为农业服务。在产品销售方面,也只希望上级包销,而不愿意直接同农民打交道。有的人还错误地认为农民购买力低,资金不多,农村市场狭小,为农业生产服务没啥可干,地方工业没有前途。结果大活干不了,小活看不起,生产上经常处于“挨饿”状态。去年一年生产停工日有四千二百八十四个,等于现在全厂一百零四个工人四十一天没有生产。买材料没有资金,月终发不了工资,欠下银行六万多元贷款;从去年5月到今年3月的十一个月中间,赔钱八万七千六百八十八元。这样一来,职工思想混乱了:干部要求调动工作,工人要求转厂,个别领导干部也说:“赔钱买卖不好干,迟早得收摊,不如早点走了好,要干就到大厂矿。”
找到了出路
正当走头无路的时候,今年2月间,中共长治地委工业会议明确提出了县营企业的经营方针:“就地取材、就地加工,既做整批大活,又做零星小活,要积极为农村经济服务,面向农村,面向市场,生产人民群众急需的产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上的需要。”县委也提出:要全力以赴,支援农业生产。
把上级党委的指示拿来同本厂的实际情况一对照,这个厂的领导人员的头脑开始清醒了。他们检查和批判了在经营方针上脱离农村、脱离市场需要的错误,开始明确树立了为农村经济服务的观点。今年春天,县里召开三级扩大干部会和农林水牧等专业会议的时候,这个厂邀请了四千多个人到厂里参观,了解了农民的迫切要求,听取了许多改进工作意见。随后,这个厂由党政领导干部和技术工人组织了七个访问组,先后四次到二十一个乡、一百八十一个农业社进行了调查访问,在访问中了解到许多农村中急待解决而农民又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郭村、南仁等八个乡有四十多部新式步犁,因为零件坏了不会修理,成了“挂犁”;二十五部水车有一年多安装不起来;农业合作化以后,农民的要求大大增加,如开发水利要求水利工具,为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要求开辟肥料来源,养猪事业发展以后要求供应猪饲料代用品,等等。
通过访问,他们同十七个农业社订立了安装、包修锅驼机、柴油机、水车、双铧犁的协议,同二百七十九个农业社订立了七十万斤马料和二千五百八十斤野生油料的加工合同……同时承揽了迎春河水库和后泉水力发电站两项工程的机械设备。这些事实都说明,为农村服务并不是没啥可干,而是有越来越多的活;对于地方工业来说,也只有真正面向农村,才是正确的发展途径。
成了农民的好朋友
在了解了农村的需要以后,这个厂就把全部力量集中到为农业生产服务方面来了。他们的口号是:“全力以赴支援农业生产”。办法是:“生产同农村市场相结合,创造发明同老农实际经验相结合,新产品试制同当地群众的需要相结合”。
在水利方面:迎春河水库工程开始就需要钻探,但是大规模钻探不需要,小型钻探没有工具。这个厂就根据钻探机的原理,创造了一种能钻十公尺深的小型手搬地层钻,六个人一天能钻四十公尺。工程第一步困难就这样解决了。接着而来的是积水排不出去,民工无法操作。这个厂就抽出四个技术工人,长时间住在工地,用机器日夜排水,保证了挖土筑堤的顺利进行。他们还制成了一个三吨重、带有滚珠的大石滚,一天可夯堤八千平方公尺,比人工提高效率十三倍多。5月上旬工程进入紧张阶段,民工拥挤赶不出活来,他们便抽出三个电焊工人,把厂内七点五瓩的发电机在工地安装起来。工地上有了电灯,施工改为日夜两班,结果使工程提前一个月完成。但是,水库建设中的一项最艰巨的任务,是制造控制和调节水量的机械设备。他们抽出九个技术工人组成研究试制小组,并派人到长治幸福水库参观。经过三个月的苦心钻研,终于在今年6月下旬把四吨重的起闸机、高压水闸等全套机械设备试制成功。7月21日,水库开始放水,正赶上抗旱保苗需要用水灌溉田地。结果,水库周围四个村庄的秋粮每亩增产六十一斤,获得了第一年的大丰收。农民们称赞说:“工农团结一条心,人定胜天有保证。”
这个厂还在后泉帮助农民建起一座小型水力发电站。除电机以外,整个机械设备如水轮机、水轮开关、起闸机等都是这个厂制造的。后泉、漫水两个村庄一百一十六户农民以及供销社、学校等都在9月15日点上了电灯。水电站附近还安装起了两部小钢磨,代农民加工粮食,一年就可以顶替下一万五千多个人力和畜力,投入农业生产。农民们兴奋地说:“天旱不发愁,点灯不用油,磨面不用驴和牛。”
在肥料方面:这个厂利用当地的泥炭配上化学肥料,制造成一种颗粒肥料;利用硝土和柴灰,制造成卤水肥料。今年他们已经供应到农业生产上的颗粒肥料有一百一十吨,卤水肥料有一万五千斤。据这个县的农场和五个农业社实际使用的结果,每斤颗粒肥料等于一石土肥。
此外,他们还试制成功了玉米轴磨粉机,帮助农民解决了扩大猪饲料的问题;试制成动力小钢磨、碾米机、筛麦机等小型机械,节省了农民在杂务劳动方面的人力和畜力;同时为农民修理了大批农业机械。这都受到了农民的热烈欢迎。
前途无限好
由于认真执行了为农村经济服务的方针,这个厂不但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企业的面貌也有了很大改变。生产任务由原来的“吃不饱”,变成了“吃不了”;由过去月月赔钱,变成了月月盈余。半年来,他们已经试制成功了四十五种新产品,其中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有二十八种。产品品种由今年7月的十三种增加到九十四种。产值如以去年为一百,今年已扩大为166.58%,劳动生产率比去年提高了73.59%。全体职工也从实践中体会到,地方工业不是没有前途,而是有无限美好的发展远景。
随着农村新的生产建设高潮的到来,这个厂的职工支援农业的热情更加高涨。现在他们正在进一步提高技术,改进企业管理,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争取更好地协助农民兄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第3版()
专栏:

真不愧是工人老大哥
洪滔
每一个星期天,上海卷烟四厂加油工人张吉元都回到自己家里——上海县三林乡王家村去。
张吉元回到家里,第一桩事情就是到三林镇上去替家里买好足够一个星期的生活必需品,接着就忙着帮助妻子洗衣裳,烧饭,屋里屋外大扫除一遍。大扫除结束,他就把刚从上海买回来的铅笔、小本本拿出来,教大孩子认字。
农业社里的一些工人家属,一到星期天便坐在家里陪丈夫,不下田,使社里有些已经分配好的活没人做。因为张吉元主动做家务活,他的妻子薛锡珍一逢星期天反而多干活。今年到秋收为止,一般农村妇女做了一百二十工,一般工人家属(指妇女)才做六十多工,薛锡珍,一个带着三个孩子(小的四岁,大的九岁)的妇女,却做到一百八十工。
张吉元还在政治上不断帮助自己的妻子,告诉她只有勤劳生产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才能过幸福美好的日子。当他发现社里的一些工人家属透支较多,影响工农关系的时候,他要妻子有计划地用钱,坚决不要透支,不要为了个人利益损害集体利益。薛锡珍在丈夫的帮助下,很快地成为农业社的积极分子。
有一次星期天,社里正在讨论和检查粮食统购统销工作。薛锡珍思想上有些疙瘩,吃午饭的时候,唠叨几句:“如今粮食比以前紧了,就怕口粮不够吃。”张吉元一面吃饭,一面就跟妻子讲起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利国利己的意义,同时说明只要不浪费、会打算,口粮一定够吃。他认为几个小囡一天吃几次拌冷饭是个漏洞,建议以后到吃饭时让小囡吃饱,饭后再不要让他们拌冷饭。最后夫妻俩又共同订出节约粮食的计划。张吉元对妻子说:“我们是工人家庭,应该在农村里带头节约粮食,做个样子。”当他们正在谈论粮食问题的时候,隔壁厢房的老妈妈胡翠金过来谈天。她说:“四百八十斤口粮总归不够,种田人不如上海人。”张吉元连忙告诉她:“乡下口粮不比上海少。你们社里每个劳动力每月吃到四十斤口粮,我们厂里除一部分体力劳动很强的工人吃到三十多斤,一般只吃到二十八斤,工人家属只吃到二十五斤。”接着,他又用自己家里刚刚订出的节约粮食计划,证实四百八十斤口粮够吃有余。他终于把这位老年妇女说通了。
下午,张吉元常常跟妻子一起下地,一面帮助农业社做些零碎活,一面跟农民们谈谈。见到熟悉的农民,他总是笑嘻嘻地先打招呼。薛菊祥的丈母娘见到他,就笑着说:“回到乡下,就晓得我们农民苦了吧?”张吉元知道她平时不大劳动,并埋怨“入社不自由”,就诚恳地对她说:“今天这种日子不能再算苦了,若要过得更好一些,只有勤劳动,多做活,办好农业社。合作化道路就是幸福的道路。”农民陈福其接上来说:“我们农民生活再好,也没有你们工人好。”张吉元笑了笑,解释说:“总的说来,我们工人生活要比农民好一些,但工人当中也不是水一样平,也有不少人收入少,负担重,生活不如农民的。”接着他又给农民弟兄介绍工厂里的生产、积累情况和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成就,使农民了解目前工人农民创造的财富不一样,收入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末了,他又补充说:“我们工人搞工业建设,不光是为了改善自己生活,工业发展了,支援发展农业生产,就也能帮助农民提高生活水平。”
张吉元和本村农民结成了深厚的友谊。每个星期天回乡时,农民总喜欢找他谈天。农民薛林生说:“吉元真是个好工人,爱劳动,懂道理,回到乡下从不摆阔气,不搭架子,对我们农民就像亲兄弟。”生产队长薛云福也说:“回乡工人中,要算吉元最好,艰苦朴素,勤俭当家,星期天回农村,事事起带头作用,给我们帮助也很大,真不愧是工人老大哥!”(附图片)
靳尚谊插图


第3版()
专栏:光荣的劳动 光荣的人

建筑工人最关心的是如何保证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使新厂矿早日投入生产。建设太原重型机器厂的郑长义和他领导的瓦工队,把推广先进经验作为解决这个问题的窍门。他们已提前两年零六个半月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现在他们正在作1960年的活。这是郑长义在铸钢车间工地上砌砖。 新华社记者 周树铭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