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57-12-22

1957-12-22新闻联播 文字版

怎样使冬季生产运动深入、健康开展 山东省委书记谭启龙谈几个带关键性的问题

第2版()<br/>专栏:<br/><br/> 怎样使冬季生产运动深入、健康开展<br/> 山东省委书记谭启龙谈几个带关键性的问题<br/> 据新华社济南20日电 如何使已经轰轰烈烈开展起来的冬季农业生产建设运动持久、深入、健康地坚持下去?中共山东省委18日晚上召开了各地委、市委和省级有关部门负责干部参加的电话会议,省委书记处书记谭启龙对此作了指示。<br/> 谭启龙说,山东全省的冬季生产高潮已经开始形成,目前每天约有一千五百万劳动大军投入生产运动,今冬明春扩大灌溉面积一千万亩的任务,到12月6日就已经完成四百四十万亩。虽然还有少数地区没有行动起来或行动迟缓,总的说,运动的发展是健康的。但是从各地汇报和省委派出工作组检查的情况看,有几个问题值得及早注意:一、出勤率高,生产效率低。很多合作社出勤率达到90%以上,这种劲头自然是好的。但有些社生产组织得不好,干活时乱轰轰,有的数千人在一个工地干活,影响到效率的提高。二、光想搞大的,不愿搞小的。不是由小到大,先易后难,而是伸手向上要钱,要技术干部,要各种物资。没有很好贯彻依靠群众兴修水利的方针。三、安排使用劳力上,对发展多种经济注意不够。如有的社不准社员搞副业,有些社员已经反映没钱花,没柴烧,生活困难。有一部分社开展了红旗竞赛,劲头很大,但有拼体力的现象,白天干一天,夜里又接着干。社员反映受不了。因此,有些人盼着下大雪、封冻,好歇一歇。四、干部、群众对长期的艰苦奋斗的思想还不够明确,没有领会省委提出的忍受十年艰苦,为山东人民造福的真实意义,以致取得一些初步成绩,就麻痹自满起来,“突击月”过去了,就想松劲。五、生产、整社以及其他工作的互相结合问题,有些地区还没有解决,有顾此失彼的现象。<br/> 谭启龙说,为了解决上述五个方面的问题,领导上必须抓住下列几个带关键性的问题:第一、既要突出地抓住以水、肥、土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同时又要全面安排各项生产。他认为寿张县组织水利、改良土壤、积肥、麦田管理、副业等五路大军,由领导分工掌握的做法是好的。对于社员在社内和社外的劳动时间,也应当适当安排。要给社员料理家务的时间,也要有适当休息时间。否则,运动持久下去是有困难的。第二、要进一步搞好系统的具体的生产规划。社有规划很重要,但从目前情况看来,一乡一社的规划已经不够了。必须根据不同地区,如一个山区、一条河流、一块平原、一片涝洼、一片沙碱,实行几个社,几个乡,以至几个县的统一规划;在统一领导、统一组织之下,专人负责,协同进行。他认为,历城县把全城分成山区、平原、丘陵、沙碱四大片,分别成立指挥部,由书记分工挂帅的经验是好的。他要求各地认真规划,把地图画出来,做到由粗到细,由简到繁;方向明确了,就可以减少盲目性。第三、各级领导,特别是地委、县委领导应当十分清醒、十分慎重地指导当前运动。要及时掌握全面情况,注意深入生产前线,分析研究运动的趋向,在发现问题的萌芽时,就及时加以解决。在领导方法上,要注意抓两头。第四、生产要和其他工作结合。通过社会主义大辩论推动生产,各地一般都这样做了,但是对全年决分、统销安排工作有些地方还注意不够。据了解:全省决分已经结束或基本结束的社仅占四分之一左右,这种情况,必须迅速安排力量予以改变。灾区的生产救灾工作也必须进一步加强领导。要明确认识,这些工作做不好,对运动深入、平衡和持久的发展,是会有很大影响的。

教育群众比先进不比历史 领导冬季生产中要注意改变那些以先进自居的死角

第2版()<br/>专栏:<br/><br/> 教育群众比先进不比历史<br/> 领导冬季生产中要注意改变那些以先进自居的死角<br/> 据新华社昆明21日电 中共云南省委负责人在检查了当前农村工作后,18日对有关工作人员就如何组织和领导冬季生产高潮问题,作了重要指示。<br/> 省委负责人说:省的党代表大会和四级干部会议以后,现在全省每天约有七十万劳动力投入水利建设,积肥运动也正在展开。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要进一步发动群众,发扬群众的积极性,在全省范围内掀起冬季生产的高潮。因此,必须注意一些死角,从各方面发动群众,推动那些自以为积极性已经很高而其实还很不够的地区,必须教育大家要和好的比,要比先进,不要比历史。他说,到年底或下月初,应该把运动推向第二个高峰,主要是交流经验,表扬和介绍先进,使运动少走弯路。要表扬那些一个工能顶两个工的,一块钱能顶两块钱用的好经验。同时,也要公开批评那些劲头不足,麻木不仁,自己讲先进、比别人就落后的个别的人、社、乡和县。<br/> 省委负责人说:必须贯彻执行多快好省的方针,“多快好省”的方针是统一的。但是,指导上要有重点。如果只讲扩大灌溉面积多少亩,就不准确。应该说明:一,有了多少水,二,能灌多少田,三,用了多少工,四,花了多少钱,五,质量如何。当然要看各地的自然条件,不能一般的比,但也不能笼统地只讲能灌多少亩,而不计算好和省。因此水利设计,要注意尽量少淹田地。而最重要的是要善于组织劳动力,组织得好,效率可以提高一、二倍。钱和劳动力都是有限的资源,必须宝贵,不能浪费,要防止积极性一起来,可能出现的浪费。<br/> 省委负责人说:肥料问题,和水利一样,也要求多和快。下月初,就要介绍一些主要的经验,把那些适合于平地或山区的办法加以总结,明春就在若干县内试验,看草灰、绿肥、厩肥、老土墙泥,究竟起多大的作用。省里还要积极发展化学肥料,特别是氮肥。因为愈到后来,肥料就愈有困难,非发展化学肥料不可。<br/> 省委负责人说,冬季生产中,除了水利和积肥,还应当注意到副业和小春加工,并要分出一定力量来讨论发展纲要四十条。春耕工作也要早作准备。因此,各级都要组织指挥部领导冬季生产,充分利用电话会议,要组织督促和检查,派工作队下去帮助交流经验,并应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指导。机关下放的干部,应当及早到达生产岗位。

领兵在前 生产在先 安徽农民赞扬社干部参加劳动

第2版()<br/>专栏:<br/><br/> 领兵在前 生产在先<br/> 安徽农民赞扬社干部参加劳动<br/> 本报讯 安徽省一万五千多个农业社的脱产干部中,已有占脱产干部总数85%,计七万五千多人参加了劳动。他们在生产中帮助群众及时解决了各种各样问题,推动了生产。潜山县星光社监察主任范兵同从今年4月参加生产以来,发现瞒产私分等的行为十五起,其中大部分都是他和群众一块劳动生产中群众向他反映、揭发出来的。<br/> 社干部在参加生产的同时也锻炼和提高了自己,太湖县红星社主任陈国元说:“参加生产后,给我领导生产增加了不少本钱。实际情况掌握得多,开起会来问题就好解决些。”<br/> 社干部参加生产后也改善了干群关系。过去社员对不参加生产的干部意见很大,肥东县红星社副主任张秀兰没有参加生产前,社员们嫌他不劳动光吃饭。他参加生产后,社员们把他当亲人看待,队队欢迎。群众赞扬这些参加生产的干部说:<br/> “白天生产,晚上工作;领兵在前,生产在先;能文能武是我们的好当家,是人民的好干部”。<br/> 干部参加生产后对社会风气的影响也很大,繁昌县东江三社有很多青年轻视农业劳动,要求社介绍上矿山进城市去做工人。现在看见干部都参加生产,才改变了看法,安心农业生产。<br/> 此外,干部参加生产的劳动成绩也很大,蚌埠专区十四个县的二千多个干部,今春参加生产以来,已做了六十五万多个劳动日,减少了社的开支。<br/> 许多农业社干部参加生产都采取因人制宜的办法。如潜山县新光社因会计员的业务关系,不能远离,就采用固定在附近的生产队参加生产。监察主任经常要到各处去进行检查,就采用流动生产的办法。<br/> (于风)

一项大胆的革新措施

第2版()<br/>专栏:<br/><br/> 一项大胆的革新措施<br/> 本报讯 缩小小麦的播种面积,多种玉米和马铃薯等高产作物,增加复播面积,这是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在农业增产措施上一项大胆的革新。小麦和棉花在生产建设兵团所属农场各种作物中占很大的比重。每年到了枯水期,这两种作物却同时需要灌水。而玉米和马铃薯等高产作物在枯水期间却不急需要水。最近召开的生产建设兵团党委会议决心采取这一措施,这样不但枯水期间棉花所需要的水得到解决,全兵团的粮食产量也将上增。

东海捕鲸鲨

第2版()<br/>专栏:<br/><br/> 东海捕鲸鲨<br/> 前些日子,由福建福鼎县转移到浙江生产的水产社,在东海捕到了一条稀有的大鲨鱼(渔民叫它蛤蟆鲨,即鲸鲨)。这条大鲨身长二丈七尺五寸,体高三尺四寸,体重一万零八百二十斤,是舟山群岛和东海区首次发现的大鲨鱼。浙江省博物馆曾派工作人员准备把大鲨运往杭州展览,但因鱼体笨重等原因未能起回。<br/> 渔民们在捕捉这条大鲨鱼的时候,是费了很大气力的,钩绳放了四十多公尺长,但当钩绳慢慢地往回收只剩十多公尺的时候,大鲨猛然掉转了身又想潜逃。这一掉转,钩绳缠住了舢板,把小舢板都弄翻了,四个人都掉下了海。幸亏渔民们水性熟练,没有受险。他们跳上了另外的小舢板又继续工作。同大鲨鱼经过五、六个钟头的战斗,大鲨精疲力竭后,才从海水中层浮了上来。渔民们用了一根大棕绳拴住鲨鱼的鳃和嘴,顺着水面扬帆拖回。<br/> (李发南、赵景琪)(附图片)

国务院关于调整获利较大的经济作物的农业税附加比例的规定(一九五七年十二月七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十七次会议通过)

第2版()<br/>专栏:<br/><br/> 国务院关于调整获利较大的经济作物的农业税附加比例的规定<br/> (一九五七年十二月七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十七次会议通过)<br/> 最近根据不少地区反映,农民种植某些经济作物比种植粮食作物获利较大,而经济作物的农业税负担比例,同粮食作物的农业税负担比例相比较,则显得过低,需要加以调整;同时,若干急需兴办的地方性公益事业的支出又日益增加,因此,地方政府要求提高某些经济作物的农业税附加比例,以平衡负担,并且解决地方的一部分实际需要。根据关于改进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第四项中“经济作物区的农业税附加可以酌量提高”的原则,国务院同意地方政府的这些意见,现在作如下规定:<br/> (一)种植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比较集中而获利又超过种植粮食作物较多的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对于这些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的农业税附加比例可以酌情提高,但是最高不得超过正税税额的30%。<br/> (二)对于零星种植的经济作物、在山地种植的经济作物、刚开始推广的经济作物、或者种植虽然比较集中但是获利超过粮食作物不多的经济作物,农业税附加的比例不要提高,或者少提高一些。<br/> 为了鼓励农民特别是山区农民积极发展生产,对于新开辟的、新垦复的和新栽培的桑园、茶园、果园以及其他经济林木,应当按照国务院1956年11月20日发布的“关于新辟和移植桑园、果园、茶园和其他经济林木减免农业税的规定”执行。<br/> (三)提高经济作物的农业税附加的具体比例,提高的范围和开始实行的时间,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在不影响经济作物正常发展的前提下具体规定。如果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认为没有必要提高的,也可以不提高。<br/> (四)在提高经济作物的农业税附加比例这一工作当中,要注意妥善安排,加强宣传,对农民讲清道理,不要简单从事,以免伤害农民对经济作物生产的积极性。

为什么要调整获利较大的经济作物的农业税附加比例

第2版()<br/>专栏:<br/><br/> 为什么要调整获利较大的经济作物的农业税附加比例<br/> 本报评论员<br/>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调整获利较大的经济作物的农业税附加比例的规定”。这个规定贯彻执行以后,将会在平衡农业经济内部各部分间的税负方面发生作用,从而可以促使农民更加努力提高经济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有利于农业生产计划的全面实现。<br/> 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国家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在农业税收方面,自1953年起,实行了将农业税征收指标稳定在1952年实际征收水平上的增产不增税的政策,大大鼓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由于农业税负担的稳定和农业产量的逐步提高,农业税负担的比例也就逐步降低。总的来说,目前农民无论种粮食作物或者种经济作物,农业税的负担都是比较轻的;而对于经济作物,由于国家采取了按照同等粮田征收农业税的政策,许多经济作物的收入超过粮田很多,因而经济作物的农业税负担比例,比粮田还要轻得多。1952年,粮食作物的负担(农业税正税占实产量的比例,下同)为12.8%,经济作物的负担为7.9%;到1956年,粮食作物的负担为10.1%,而经济作物的负担则降低到5.2%。这就鼓励了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的积极性,对促进经济作物生产计划的完成和保证轻工业原料的供应,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作物的负担显得过低,也就使得粮食作物地区的农民感到农业税负担不够合理。因此,在当前就有必要加以适当调整。国务院规定,对获利较大的经济作物,提高其农业税的附加比例(由原来最高不超过正税的15%,提高到最高不超过正税的30%),以适当平衡各种作物之间的农业税负。这就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并将促使农民内部更加团结。不但有经济意义,而且有政治意义。<br/> 提高经济作物的农业税附加比例,会不会影响经济作物生产的正常发展和山区建设呢?回答是不会的。国务院规定,经济作物农业税附加比例的提高,主要是在种植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比较集中而获利较大的地区实行。对于零星种植地区,是不加征的;对于种植虽然集中但获利不超过粮田或者超过很少的,可以不加征或者少加征;对于根据农业生产发展计划开始推广种植经济作物的地区,也不加征。为了发展山区经济,促进山区的建设,国务院还规定在山地种植的经济作物,其农业税附加的比例,一般不予提高或者少提高一些。山区新开辟的新垦复的和新栽培的桑园、茶园、果园以及其他经济林木,按照国务院1956年11月20日发布的“关于新辟和移植桑园、果园、茶园和其他经济林木减免农业税的规定”办理。即在没有收益时,一律免征农业税;在有收益的最初几年,也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减税或免税的优待。对于在山地培植的经济林木,也要给予较多的优待。根据这些规定来看,提高经济作物的农业税附加比例,是不会影响经济作物的正常发展和山区建设的。<br/> 对于获利较大的经济作物的农业税附加比例,由原来的不超过正税15%,提高到最高不超过正税30%,是不是增加的过多了呢?回答是不多的。因为经济作物的正税负担原来就很低,所以在农业税附加比例提高以后,其负担仍然不会增加很多。以河北省棉田和粮田负担的典型调查为例,棉田正税负担占实产量的4.99%;附加按正税的15%计算,正税和附加合计负担比例为5.74%;如果附加提高到正税的30%,则正税和附加负担比例为6.49%,仅仅增加了0.75%。而粮田的正税和附加合在一起的负担比例则为11.8%。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调整税负以后,种植经济作物获利仍然较粮田大得多。<br/> 国家因提高经济作物的农业税附加比例而增加的财政收入,将完全用于兴办地方性公益事业,主要是举办农田水利及其他增产措施。这对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有很大的好处。<br/> 国务院的这个规定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意见,因而是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的。各地在贯彻执行中,还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拟定妥善的办法,事先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加强宣传教育,对农民讲清道理;并注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能认为经济作物负担增加不多,问题不大,而简单从事,以免伤害农民生产经济作物的积极性。

不要让粮食继续遭受损失

第2版()<br/>专栏:读者来信<br/><br/> 不要让粮食继续遭受损失<br/> 湖北荆门县境内某些集镇到处都是粮食露天仓库。这些露天仓库存放了一万五千多囤粮食,但是,露天仓库都是用稻草打围盖顶的,安全性很差。就现有的四十七个散堆来看已倒堆的有九个。目前露天仓库的粮食被雨打湿而发芽的现象很严重,如子陵乡七个堆中,已被雨打湿的八百多斤粮食中有七十六斤发了芽;南桥乡三个堆,被雨打湿的五百多斤粮食中已发芽变质的有八十多斤。<br/> 荆门县粮食局曾数次向专区粮食局和省粮食厅请示,在12月2日又向省粮食厅写了紧急报告,但仍未及时来解决这个问题。难道让这些粮食继续遭受损失?所以,希望上级党、政领导赶快督促各有关部门快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吧。<br/> 鄂荆泉

修水利不要损坏公路

第2版()<br/>专栏:读者来信<br/><br/> 修水利不要损坏公路<br/> 京塘国道是我国现有的一条完全是高级路面的公路干线,这条干线是首都直通新港海防的要道。但是,在兴修水利的运动中,沿路许多地方不注意保护公路,把公路的排水沟当成了灌溉渠,使路基土壤的安全稳定受到很大威胁。特别是今年放水晚,流水进入公路边沟以后即行冰冻,到明年春季,就会引起严重的翻浆,使路面遭受大量破坏,甚至造成行车困难。为了保护路基,希望京塘国道沿线的有关部门向群众讲清道理,在兴修水利的时候不要破坏公路。

复员军人段继模带头上山 一座荒山变成幸福乐园

第2版()<br/>专栏:<br/><br/> 复员军人段继模带头上山<br/> 一座荒山变成幸福乐园<br/> 本报讯 中共大理县委第一书记郭溶廷报道: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点苍山上,有一块一万多亩的小平坝,原来是没有一个人住的“荒甸”,现在却出现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农业合作社。<br/> 1954年以前,这个富饶美丽的荒甸,还是一块未经开发的处女地。1955年春,有一个叫段继模的人,才第一次走进了荒甸。段继模是大理周城村的复员军人。1954年春,他从志愿军复员回家。那时,镇上还没有办社,他参加了互助组。可是,这里人多土地窄,于是他记起了老人们常说的荒甸,到那里去开垦;可是有人对他说:“苍山不出粮,去不得。”段继模没有听他们的话。3月的一天,段继模走进了荒山。他抓了一把沉甸甸的黑土,闻了又闻,看了又看……。他想:任凭你再艰苦,也艰苦不过朝鲜战场。他跑遍了荒甸,瞅好了阵地,就下山了。隔几天,他背着行李,带着锅碗农具,以及洋芋和荞麦种子,独自上了山,搭了个小草棚,就住了下来。他开垦了五亩荒地,栽下洋芋,撒下荞麦,又下山了。他想动员几个人去和他作伴,可是谁也不愿去。他又独自上山了。白天,他继续开荒;夜里,野猪、老熊、马鹿来吃洋芋,他就点起野火来吓唬它们。眼看洋芋和荞麦一天天的长大,他下山去告诉人们,说洋芋长得很不坏,人们还是半信半疑。只有几个好奇的年青人,跟他上了山,果真看到了洋芋,一个个高兴得了不得。这几个年青人愿意留下来,和段继模一起成立了互助组。<br/> 段继模互助组的人,一背背一筐筐地把洋芋背下山,轰动了整个周城村,男女老少都赶来看,人们说洋芋长得比坝区的还强,有人抱起一个三四斤重的大洋芋看了又看。<br/> 1955年冬的农业合作化高潮中,中共大理县委召开了全县党支部书记会议。县委在会上提出,组织垦荒队向荒山进军,向大自然索取财富,并且表扬了段继模开发荒甸的事迹,当场展览了他试种的洋芋。不几天,荒甸旁的九个乡,就组织了个一千二百人的垦荒大队,县委派了县委委员李运光、李龙文亲自率领,由段继模担任响导,一起上山了。他们在山上搭起草棚,赶跑野兽,清除了荆棘,开垦了荒地二千四百亩,当年就试种了荞麦、燕麦、大麦、洋芋、萝卜子等,而且获得了丰收。这一年,垦荒队每人平均收入七十元以上。<br/> 1957年初,荒甸正式成立了农业社,又集体饲养了牛、马、骡、驴一百三十九头,猪一百三十四头,还经营木柴、木炭、石灰、油房、编篮子、挖药材等十多种副业生产。每个社员平均收入达三百四十五元,超过平坝地区富裕中农的生活水平。农业社还修了一条四尺宽三十多里长的通往县城的道路,盖了四十三间楼房和九十九间草房。明年,还要安设电话、广播;修筑一条大水沟,把水引向六十多华里远的坝区,为平坝增灌四千多亩水田;建立一个造纸厂,利用山间的竹子造纸。(葛维墨插画)(附图片)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第2版()<br/>专栏:资料<br/><br/>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br/> “一滴水,一粒粮”“水就是粮食”“向水要粮食”这是我国农民对水和粮食关系的切身感受。<br/> 历史上水旱灾情频多<br/> 水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威胁,是普遍、严重而有历史性的。据历史记载,我国自公元前206年到1936年共二千一百四十二年间,发生过较大水灾一千零三十一次,旱灾一千零六十次,几乎平均每年一次水灾或旱灾。据不完全资料统计,1928年华北、西北、西南等区十三个省普遍遭旱,受旱县占全国县份四分之一强。灾民达一亿二千万人,农产品收获量平均不足二成,很多地方颗粒未收。1931年全国大水,仅长江、淮河流域即有一亿二千万亩,水稻损失占常年总产量的38%,棉花损失占常年总产量的24%。在清代二百六十七年中间,就发生了旱灾二百零一次。到了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水利失修,山林破坏,旱灾更加严重。解放以后,由于水利建设大规模开展,部分地区灾害情况已有显著减轻,但还未能全部消除。下面是历年因水旱灾造成的粮食减产数字。(单位:亿斤)<br/> 1949年 114, 1953年 150,<br/> 1950年 52, 1954年 177,<br/> 1951年 63, 1955年 128,<br/> 1952年 —, 1956年 244,<br/> 旱灾可以战胜<br/> 人们通常认为,旱灾的原因是由于气候干燥,降雨量少。我国绝大部分农业区均处于季风带内,由于受季风的影响,雨量大部分集中在夏季,因而易于发生春旱,秋旱。但是雨量少不一定就会造成旱灾。请看下面的事实。<br/> 在国民党反动统治年代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雨量分布不匀,加上水利失修,全州有水利设施的稻田只有30%左右,因此经常发生旱灾,年年要从外地运进粮食。今年,全州虽然遇到了严重的旱象,但由于党领导群众兴修水利,粮食不但自足,并且还有大批余粮外运,支援国家建设。<br/> 今年,湖北全省旱灾比1952年更严重得多,但因兴修了农田水利和进行了农业生产的技术改革等工作,粮食产量却比1952年增产30%,棉花增产60%。甘肃省皋兰县阳洼窑农业合作社,是十年九旱的山村,过去六千三百多亩地,无一亩水地。解放后经历了四个旱年,头三个旱年都需待国家救济。在合作化后,这个社兴修了农田水利,使一千一百一十七亩旱地变为水地,第四个旱年不但不用国家救济,而且卖出五万斤余粮。广西省1956年合作化后,灌溉面积增加到四百九十四万亩,战胜了几十年没有的大旱灾。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广东省大力兴修了农田水利,有十七个县三个市基本消灭旱灾,二十一个县、四个市初步消灭旱灾。可是,在1943年敌伪统治时期,一次旱灾广东全省就有80%的地区受旱,失收歉收,饿死三百万人。1955年全省又遭到近六十年所未有的严重旱灾,却增产粮食二十一亿斤,并出现了全国闻名的澄海、潮安、潮阳、揭阳、普宁、南澳等六个千斤县,五百零二个千斤乡,八百七十个千斤社。我国历史上干旱严重的甘肃省,解放前二百多年中发生旱灾一百多次,而解放后由于兴修农田水利,基本上战胜了旱灾,由缺粮省变成为粮食自供自足省份。这些事实说明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并且依靠农业合作化的力量,才能出现战胜旱灾、增加农业生产的奇迹。<br/> 变水害为水利<br/> 关于水灾,一般都包括洪水和内涝。有些地区和有些年份的水灾,内涝比洪水更为严重。如河北省1949年至1954年间,内涝灾害面积平均占水灾面积的66%;淮河平原内涝和洪水灾害几乎相等;长江圩堄如洞庭湖区五百余万亩耕地中就每年经常有一百多万亩农田因内涝而不能生产。在河北省及东北、华东、华中等十三个省一个市的地区,经常有涝灾发生;一般年份易涝面积九千多万亩。其中以河北省为最甚,平常易涝面积有二千五百万亩,最大时达四千五百万亩。因之河北省低洼地区人民过去称自己家乡为“蛤蟆地”“后悔地”“苦海”。<br/> 几年来,各地依靠农业合作的力量积极兴修农田水利,在防洪排涝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绩。辽河下游的营口县(辽宁省)水源区有一万三千公顷土地,过去除五百公顷较高地外,全部受涝。解放前因年年受灾,农民依靠织席打草鞋为生,有的甚至生活无着而卖儿女。1949年解放后全县农民开始修筑辽河堤防等工程,基本上解除了涝害。农业合作化高潮的1956年,稻田面积已增加到一万一千二百四十垧。这个区现在不仅不再每年需要国家供应百余万斤粮食,而且全区能卖出余粮九千多万斤。河北省天津专区在1955年在总结群众的治涝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变水患为水利”的方针,向涝灾展开斗争。每年发动十五、六万劳动力兴修农田水利,同时根据低洼地区的具体情况发展耐水高产作物,经过三年的艰苦斗争,改变了低洼区的贫困面貌。据一百四十七个农业社调查,这些社都已经赶上或超过当地富裕中农水平。河南、河北等十一个省,从1949年到1955年所完成的防涝排水工程受益面积就达五千八百多万亩。1956年十个省又在四千多万亩耕地上进行了防涝排水的工程措施。<br/> 山西省由于山洪暴发,泛滥成灾,七年来,全省平均每年有一百二十多万亩耕地遭受洪灾。并给下游的河北、河南等省造成更大洪水灾害。该省截至1956年底,共修成防洪排涝工程七万多宗,造林和封山育林一千九百八十万亩,修梯田一千零七十万亩,种牧草五百二十一万亩后,可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四千二百八十五万亩。例如洪赵县十五万亩洪水地每亩产粮平均还达三百斤。水土流失最严重的中阳县金罗乡金星农业合作社,原有三百多亩平均每年遭水灾,1955年因灾减产二万多斤;1956年进行水土保持之后,虽经十四次较大暴雨,水土均未出沟,平地未遭冲蚀,因而获得丰收。<br/> 灌溉事业的发展<br/> 大力发展农田水利不仅仅是为了防灾保产,更主要的是为了增产。据许多典型调查,农田得到灌溉以后,结合其他农业措施,一般增产50%到一倍,有些地区增产两三倍。<br/> 重点灌区作物增产情况<br/> 地区 灌区 作物 灌溉地 非灌地<br/> 亩产(斤) 亩产(斤)<br/> 山东 冶源渠 小麦 260 120<br/> 陕西 泾惠渠 棉花 285 195<br/> 陕西 渭惠渠 玉米 417 220<br/> 四川 官宋硼? 水稻 585 360<br/> 河北 荣臻渠 小米 200 90<br/> 由于兴修农田灌溉工程,辽宁省水稻面积1956年比1949年增加三倍,产量增加了六倍。在内蒙古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把五百七十万亩旱地变水田,五年增产达十一亿斤。广西邕宁西云江灌溉区兴修水利前后产量由一百万斤,增加到五百万斤。浙江省兴修农田水利后,二百零五万多亩“靠天田”变良田,二百八十三万多亩单季稻变双季,二千万亩田提高抗旱能力,八百四十八万多亩积涝田改变,一千多万亩地得到保产。江西省随农田水利设施的逐年增加数百万亩一季稻变成双季,产量由1949年七十七亿零五十四万斤上升到一百三十亿斤。湖南的苗族自治州解放前粮食总产量只有四到六亿斤,年年要由外地运来粮食。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连年兴修水利,今年全州虽然遭受了旱灾,但粮食总产量仍然高达十一亿多万斤,并能把大量余粮外运。云南的独龙人、苦聪人等地区,由于兴修了水利,第一次出现了水田,当地人民第一次尝到大米饭的香味。湖北监利县农民流传着的歌谣:“有水无肥一半谷,有肥无水望天哭。”<br/> “人少不得血,田少不了水。”“兴农田,修水利,为国家,利自己。”这些事实更体现出毛主席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意义。<br/> 全国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农田水利有了大发展。在治水思想上也扭转了“水是灾害”的旧观念,改变了把水快送到海里或推到别的地方的作法。现在很多人都认识到水是人民的财富,要爱惜它,充分利用它,要“变水害为水利”全国灌溉面积已由解放时二亿三千多万亩发展到五亿二千万亩(到今年7月底统计)。解放几年来所增加的数字比解放前几千年积累的灌溉面积多一倍以上。仅合作化大发展的1956年就扩大了一亿一千多万亩。<br/> 目前我国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已由1949年的16.3%上升到30.5%。<br/> 下面是解放以来全国灌溉面积历年增加的情况(单位:万亩)<br/>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7月<br/> 1,204 2,796 4,017 1,802 1,602 2,2261 1,869 3,663<br/> (本报国内资料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