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互相尊重 平等互利 和平合作
苏联代表在联大谈和平共处原则
各国都予遵循就能促进国际信任和合作
据新华社14日讯 据塔斯社纽约讯:苏联出席联合国大会代表团在12日晚间的联合国大会政治委员会上提出了一项关于“和平共处原则宣言”的提案,要求联合国大会通过。苏联代表库兹?佐夫并就“和平共处原则宣言”和苏联的和平外交政策,作了长篇发言。他说,苏联政府把和平共处原则宣言草案提交联合国大会讨论,是基于当前国际局势对普遍和平蕴藏着严重危险性这一确定的看法。世界各国的国家领导人,如果想在现实世界里生活,就不能不考虑今天同资本主义制度并存的还有一个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一明显事实。他说,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变成一个自由人民的世界大家庭,变成从易北河延伸到黄海、拥有世界三分之一以上人口、三分之一领土和三分之一世界工业总产值的国家的世界体系。
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也产生了新的爱好和平的外交政策。这种外交政策是以承认和尊重其他国家的主权、平等互利以及和平合作的原则为基础的。
对苏联和一切社会主义国家来说,爱好和平的外交政策不是暂时的现象,而是这些国家一切政策基础的基础。
苏联代表回溯了苏联立国四十年来,一贯执行同其他国家和平合作的政策。在这方面,苏联代表引用了1957年11月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庆祝会上发表的告世界各国人民、全体工人和农民、科学文化界人士、政治和社会活动家、议会和政府书,还提到最近赫鲁晓夫同赫斯特谈话时说过的话:如果苏联不受到攻击,就永远不会进行战争。
库兹?佐夫说,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致函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以及英国、法国、西德的政府首脑,就缓和现有紧张局势和停止军备竞赛采取必要手段方面提出重要建议,这是我们苏维埃国家抱着爱好和平的宗旨的又一证明。
库兹?佐夫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决不是幻想,或者只是理论而是当前历史时期的活生生的现实。这位苏联代表提到中国和印度于1954年联合提出的著名的和平共处原则,他同时指出亚非国家万隆会议在团结和加强和平力量方面的重大作用。
他说,苏联完全支持各国和平共处和友好合作的纲领,并且认为这是社会制度不同的各国建立正常关系的最好的基础。
他说,现在欧、亚、非三洲的许多国家郑重宣布把这些原则作为本国外交政策的基础,这对这些国家之间的关系的发展产生最有利的影响。
苏联代表特别强调指出了不干涉他国内政这一原则的重要性。他说,不许因经济、政治或意识形态原因而互相干涉内政并且把互不干涉的原则作为建立各国之间关系的基础,这是极其必要的。
库兹?佐夫强调指出,全部问题在于必须承认每一个国家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愿望生活,意识形态的斗争应该通过交流思想进行,而不应该用武力进行。至于苏联,它从来没有拿起武器来强迫任何人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库兹?佐夫强调指出,哪种社会制度优越的问题应当在各国正常交往的情况下通过和平的经济竞赛来决定。
库兹?佐夫指出,消除现在西方国家在经济和文化合作方面人为制造的障碍对改善国际关系和加强国际信任有着特殊的意义。他说,现在是时候了,应该用更现实的态度来观察国际经济联系,应该看到国际经济联系不是对这个或那个国家的政策施加压力的工具,而是维护持久和平的可靠保证,在互利和互相考虑对方利益的基础上团结各国的工具。
库兹?佐夫强调指出,苏维埃国家过去和现在都主张全面地、互利地扩大同各国的经济贸易联系和文化联系。他号召打开平等贸易的大门,从而对扩大和巩固各国和平合作作出重要贡献。他还说,在当前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这种联系对于实现和平共处的主张有着重大意义。
苏联代表说,苏联政府对于达成裁军协议的问题极为重视。他说,苏联准备立刻就裁军的有效措施进行商谈。由于参加裁军谈判的各国间没有建立必要的信任,苏联政府认为应当促进这种信任的建立,并提出下列作为建立这种信任的措施:
苏联、美国和英国暂时先承担一项义务:不使用核武器和从1958年1月1日起宣布停止一切类型的这种武器的试验爆炸,最初那怕是停止两、三年也好。
苏联、美国和英国应当就不在东德和西德境内安置任何核武器达成协议。如果在这项协议之外,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还能就不生产核武器和不在德国境内配置这种武器达成协议,那末正如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已经正式声明过的,这两个国家也将不生产和不在本国境内配置核武器。这样一来,在欧洲中部就会出现一个拥有一亿多人口的、非原子武装的广大地区。
必须拟订一个联合建议,来签订北大西洋联盟成员国和华沙条约成员国这两个国家集团互不侵犯的协定;
为了使中近东局势正常化,必须约定不采取任何破坏这个地区的国家的独立的步骤,并且必须不使用武力解决有关中近东的问题。
各国领导人的直接接触可以促使各国同心协力,为巩固和平和发展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这一崇高目标而奋斗。有鉴于此,苏联政府表示,愿意就各国领导人直接会谈各项问题达成协议,需要讨论的问题由会谈参加者商定。
库兹?佐夫说,如果实现上述建议,信任一定会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终于着手实现裁军方面的一些根本措施,就可能使世界摆脱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东南亚条约组织、巴格达条约、华沙条约,就可能用集体安全体系代替这些军事集团。在这种条件下,和平共处和合作将会成为不言而喻的事实。
库兹?佐夫最后说,在目前国际局势紧张的情况下,我们共同的首要职责是,保卫和平共处的崇高的原则,因为这些原则使我们有可能沿着和平和制止新的毁灭性战争的道路发展国际关系。


第5版()
专栏:

和平共处是当代最重要的问题
缅波芬三国赞成苏联提案
据新华社讯 据塔斯社纽约讯:联合国大会政治委员会12日会议在听取了苏联代表库兹?佐夫的发言后,即就苏联的提案进行讨论。
缅甸代表团团长吴丹发言。他表示确信,各国和平共处是当代最重要和最迫切的问题。他说,他的代表团完全同意苏联提出的宣言草案。除了和平共处没有其他的选择,这就是说,人们不管信仰如何,都应当学会同自己的所有邻居和平相处。缅甸代表举出了缅甸同中国的关系作为有成效地实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例子。他说,“我们坚信,如果所有国家都在自己的关系中遵守这五项原则,和平将会得到保证。”
波兰代表维尼维奇指出,虽然有许多国家的努力,但在本届联大会议上甚至连裁军协议的第一个步骤也没作到。他呼吁联大各国根据和平共处原则通过谈判来解决一切悬而未决的问题。波兰代表还谈到会议开始时,波兰代表团提出的东德、西德、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不生产和不储存核武器建议的重要性。
芬兰代表鲁·恩克尔在发言中指出,苏联和芬兰之间的友好关系是不同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的关系的榜样。他说苏芬友好、合作和互助条约反映了互不干涉国家内政的原则,也反映了芬兰的中立原则。


第5版()
专栏:

  布尔加宁分别致函土意挪三国政府首脑
呼吁采取措施缓和紧张局势
一旦被外国用作侵略工具必有危险后果
据新华社14日讯 塔斯社莫斯科14日讯:莫斯科报纸今天刊载了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给土耳其总理曼德列斯的信件的全文。
布尔加宁在信中指出,即将在巴黎举行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理事会会议,将要讨论目的在大大加强这个军事联盟成员国进行原子战争的军事准备工作的新军事战略计划,其中包括美国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其他成员国境内建立新的核武器和火箭武器基地的计划。  布尔加宁说,如果联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巴格达条约和东南亚条约组织的计划一旦实现,参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任何一个国家,就会受到同和它相隔数千公里的远东、东南亚和太平洋沿岸的许多国家共同承担的军事义务的约束。
布尔加宁问道:土耳其在这些遥远的地区是否有着使它有理由承担这些新义务的利益呢?这种义务只会大大扩大使土耳其卷入军事冲突的危险。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提醒说,苏联非常关心维护中近东的和平。苏联政府才不得不向土耳其政府说明,它对有土耳其在内的一些国家所组成的军事集团的活动可能引起的后果表示忧虑。
布尔加宁写道,从美国的军事代表和土耳其的官方人士的声明中可以看出,在土耳其领土上建立的军事基地和飞机场到一旦发生战争时,便将交由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司令部全权支配,并且把它们用来打击苏联的一些极为重要的中心。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司令部在自己的军事计划中规定要利用国际海道黑海海峡来反对苏联。同时土耳其政府已经同意在土耳其领土上建立和配置美国原子军队。
苏联政府提请土耳其政府注意,外国利用土耳其的领土进行旨在反对土耳其邻国的战争准备,将使土耳其处于极其危险的地位。
苏联政府以最友好的方式警告土耳其,土耳其参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战争准备会招致什么样的后果,并且要它注意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理事会会议准备研究的计划对于和平事业的危险性质。
布尔加宁在信中阐明了能够保障世界和平的建议。他接着指出,各大国放弃在别国领土(其中也包括土耳其领土)设置任何类型的核武器,这会具有重大意义。
布尔加宁的信最后说,苏联政府认为,土耳其政府如果在促进解决加强国际信任这个迫切任务方面表现出主动精神,将会是巩固中近东和平和世界和平事业的一个宝贵贡献,而且这样做也将有助于建立苏联和土耳其之间的真正睦邻关系。
据新华社14日讯 据塔斯社莫斯科14日讯: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写信给意大利总理佐利。苏联驻意大利大使12月13日把这封信交给了意大利总理。莫斯科报纸今天发表了这封信。
布尔加宁说:冷战使国与国之间愈来愈不信任,使国际局势极端尖锐化。载着原子弹和氢弹的美国轰炸机今天在英国和法国上空、也可能在意大利上空飞来飞去这一事实的唯一解释,就是有人一心想加剧战争狂,想使局势进一步尖锐化。
布尔加宁在信中再度提到苏联的建议:有关国家约定不使用核武器,停止一切核武器试验,哪怕是为期两三年也好。布尔加宁同时希望苏联的这些建议能得到意大利的支持。
布尔加宁说,我们过去和现在从不曾对意大利人民的爱好和平表示过怀疑。他说,但是也不能忘记,意大利是一个军事集团的成员国,而事实证明,这个军事集团正在准备侵略战争。信中说,如果加紧准备新战争的计划一被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理事会会议通过,那么,意大利的手足就会被束缚起来了。
布尔加宁继续说,在意大利的基地上驻扎有配备着热核武器的外国陆海空军对意大利人民的安全是严重威胁,这一点难道能否认吗。
苏联政府首脑说,如果从保障世界和平的利益出发,就必须十分肯定地承认今天世界上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并存的局面。想要强行改变疆界的一切企图都会得到悲惨的结局。
布尔加宁在信中还提到大国不在别国境内(当然也包括在意大利境内)配置任何种类的核武器具有的重要意义。
布尔加宁在信中谈到了苏意关系。他说,改善苏联和意大利之间的关系不仅符合两国的利益,而且还将有助于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巩固和平。
布尔加宁表示相信,意大利无疑能对巩固世界和平的共同事业作出重大的贡献。
据新华社14日讯 据塔斯社莫斯科14日讯: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写信给挪威首相基哈德森说:我们相信,挪威假如考虑到它的地理位置和国际联系,就会在实现缓和紧张局势和建立国际信任的措施方面起重要作用。
在苏联大使12月13日交给挪威首相的这封信中,包含着一些目的在于防止国际局势进一步尖锐化和防止加紧扩充军备的建议。
布尔加宁指出,在当前的情况下,大国不在其他国家境内、包括挪威境内配置任何种类核武器一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提请注意这一事实:如果苏联、美国和英国就不在西德和东德境内配置核武器一事达成协议,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以及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都不生产和不在本国境内配置核武器,就会在中欧出现一个有一亿以上居民的没有原子武器的辽阔地区,这将成为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原子战争威胁的因素。
布尔加宁说,我们一方面提出自己的关于改进国际局势的建议,同时准备本着最善意的精神来研究其他国家可能提出的保障国际和平、特别是保障中欧和平的建议。
布尔加宁希望挪威竭尽努力,以便同其他国家一起促进防止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尖锐化,防止加强扩充军备。


第5版()
专栏:

  大大增加生产实习时间
苏联试行新的中学教学计划
新华社莫斯科14日电 为了加强对中学生的劳动技术教育,使学校教育和生活更加接近,苏联已经开始在五十所中等学校中试行新的教学计划。
由于今后苏联的大部分中学毕业生都将参加生产,新教学计划的特点是大大增加学生生产实习的时间。新教学计划规定,中学高年级学生在工厂、农庄、农场、机器拖拉机站进行生产实习的时间占总学习时间的一半。城市中学九年级和十年级学生每周只上三天课,其余时间参加劳动生产。农村学校的学生主要是在冬季上课,其它时间参加农业劳动。
在新教学计划中,完全保存了过去的课程,但是整个教学时间要相应地延长一年或两年,即从十年改为十一年或十二年。
在学生进行生产实习时,将由工人、技师、工程师来担任指导教师。学生除了参加学校中一般的考试外,还要经过劳动技术考试。学生在毕业后可以留在他们实习的单位工作或者到适合于他们的技术水平的工作岗位上去。


第5版()
专栏:

社会主义建设中功绩卓著
苏联工会获列宁勋章
据新华社14日讯 据塔斯社莫斯科讯:为了庆祝苏联工会成立五十年,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13日授予苏联工会列宁勋章,以表彰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卓越功绩和作为共产主义学校所起的重要教育作用。授勋的仪式在莫斯科工会大厦圆柱大厅全苏工会中央理事会全体会议上隆重举行。
伏罗希洛夫在会上讲了话。他说,共产党要求工会组织劳动人民,教育劳动人民,教他们管理生产,教他们参加管理国家,培养自觉的苏维埃劳动者——共产主义建设者。共产党是通过工会来联系最广泛的职工群众的。
他希望,苏联工会要最积极地宣传莫斯科会议的两项宣言。
同一天,伏罗希洛夫还授给一大批工会积极分子和工会工作者以勋章和奖章。


第5版()
专栏:

根据华沙条约
苏联赠波五艘军舰
新华社华沙14日电 波兰报纸报道,根据华沙条约关于同盟互助的规定,苏联海军把五艘新型军舰(其中包括驱逐舰、潜水艇等)赠给了波兰。
波兰海军15日将在琴尼亚军港在这五只军舰上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


第5版()
专栏:简讯

  简讯
苏捷签订长期换货协定
据塔斯社莫斯科讯: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13日签订了1958—1960年的三年换货协定和1958年的换货议定书。根据三年换货协定,1960年,两国间的换货量将比今年大大增加。
我化学工业考察团到达东京
东京消息:中国访日化学工业考察团一行十四人,在团长侯德榜率领下,13日晚上乘飞机到达东京。代表团是应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和化学工业团体等的邀请访问日本的。
匈判处两个反革命分子死刑
布达佩斯消息:匈牙利最高法院军事委员会判处了反革命分子、前陆军少校帕林卡什·安塔耳死刑,因为他积极参加了去年十月的反革命暴乱。最高法院最近还判处了反革命分子塞尔特舍伊·伊斯特万死刑。塞尔特舍伊过去曾因刑事罪被判刑十九次,在去年反革命暴乱期间,他积极参加了武装袭击和杀人事件。 (新华社)


第5版()
专栏:伦敦通讯

  英国工业水平怎样?
  本报记者 潘非 苏蓝
“在十五年后,苏联的工农业在最重要的产品的产量方面可能赶上或者超过美国,我们应当争取在同一期间,在钢铁和其它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或者超过英国。”——刘少奇
打开英国地图,人们可以看到:在面积不大的英伦三岛上,紧密地排列着一个又一个的城市。而每一个城市,往往又是巨大的工业枢纽。伦敦,集中着电气、化学等工业企业,它的产值占全英国工业产值的29%。在伯明翰周围,密布着矿井和冶金工厂;考文垂是汽车和航空工业的中心;格拉斯哥是著名的造船工业基地;而在曼彻斯特周围,则是密布着的纺织工厂……。
尽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作为一个工业国家的地位已经降低,但是人们不能不承认,它仍然是一个工业水平相当高的国家。英国全部就业人数,包括政府机构的职员在内,共计二千二百八十九万人,但在工业部门中工作的人数是一千一百九十三万人,即占一半以上。
当我们提出“十五年内赶上英国”的口号以后,伦敦的新闻界对此保持缄默态度。只有为数极少的报纸,在不显著的地位发表了简短的报道。但是,即使在英国的统治集团中的人士也不能不对中国人民的豪迈气概感到吃惊。
在这篇通讯里,我们想提供一些数字和资料,来说明英国的工业目前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英国几种主要工业产品1956年的产量,根据官方的统计是:钢 二千零六十六万吨铁 一千三百十七万吨煤 二亿二千二百七十万吨石油 十五万吨(1955年产量)电力 八百八十五亿瓩时棉布 十六亿一千二百万码
英国钢的产量,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占第三位。远在1895年,它的钢产量就接近我国现在的水平,为四百二十六万吨,以后即逐年增加。铁的产量较少,这是因为英国是个老大的工业化国家,有大批废铁可以回炉的缘故。第二次大战以后,由于继续扩军备战和更新战时破坏的装备,对金属的需求增加了,钢铁产量也很快增加。按照英国当局的计划,到1962年时,英国钢的年产量将达二千八百万吨。
钢铁工业是英国工业中技术水平较高的工业之一。据统计,由战后重建和新建的现代化的工厂生产出的铁占整个铁产量的24%;钢占21%。
在英国工业的发展中,突出的事实是金属制造工业特别是汽车制造业及轻金属工业的迅速增长。从1935年到1948年,金属制造业提高了208%;1954年金属制品、机器、车辆的生产,比1948年又提高了37%。在1955年,英国的各种机车产量为一千二百二十九辆;各种汽车为一百二十七万零九十辆;工作母机为十五万吨。
在电力生产方面,近几年来的发展也是相当快的。英国的水利资源有限,所以主要是用火力发电。第一所原子能发电站在1956年开始发电,发电能力为九万二千瓩。
英国工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平衡的。钢铁、化学、汽车等工业部门,在英国被称为新的工业,采煤和纺织工业,则被称为旧的工业。前者技术设备较新,发展较快,后者则几十年来一直处于萧条状态。
英国的煤矿工业已经存在了七百多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半个世纪,煤的产量增加了三倍多,直到1913年的最高峰——年产二亿八千七百多万吨。这样,英国的煤就占据了世界市场,约为世界煤总出口的55%。但是,自从1913年以后,这个工业就逐渐衰退了。它经历着长期的危机。这种衰退是由于以下原因引起的:第一,劳动力缺乏;第二,技术设备落后;第三,其它国家的煤、石油、电力产量的增加,使英国煤的出口日益减少。英国当局虽然把煤矿收归国有,但这只不过被用来为私人垄断组织发财致富,因为在把陈旧的矿井“收归国有”后,对旧矿主支付了巨额的补偿费,而煤矿本身的情况并未改善,劳动条件十分恶化(在1952年一年中,英国煤矿工业中每三名工人就有一名遭到人身事故)。直到1955年,英国煤的产量也只不过二亿二千一百多万吨,它不但远远落后于1913年的水平,而且还不及1938年的水平。据说,英国已经有了一个新的“发展计划”:争取到1965年达到年产二亿五千万吨煤。
和采煤工业一样,纺织业也在急剧衰退中。现在的棉布产量,还不及1937 年的二分之一。从1951年以后的几年中,棉布的产量几乎是逐年减少。
英国的工业是经历了漫长的道路发展起来的。如果从资产阶级的共和国成立之日算起,那么到现在已经有三百零八年;如果从英国开始产业革命算起,到现在也有二百多年。同西欧其他的资本主义国家比较起来,英国的工业水平不能算低,发展的速度不能算慢。相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一直享有
“世界工场”的称号。但是,如果同社会主义国家工业的发展速度比较起来,那么就不能同日而语了。在1890到1940整整的五十年中,英国的钢产量仅仅增加了九百四十四万吨。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工业水平只有很少几年高于1913年的水平,而绝大多数年份则是低于这一水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如技术设备的更新,德、意、日等退出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竞争舞台,以及英国经济的军事化等等因素,使得它的工业一直处于所谓战后“繁荣”状态;但是,英国工业的发展仍旧是有限的,而且这些有利的因素正在日渐消失,不利的因素却正在增长。
从下面的表中,可以看出战后英国工业的发展速度是怎样的。
战后英国工业生产指数
(1948年等于100)
比上一年增
年份 指数 加的百分比
1949 106.3 6%
1950 113.6 7%
1951 117.2 2.5%
1952 114.1 -2.5%
1953 121.1 6%
1954 129.6 5.6%
1955 136.6 5.4%
1956 136 -.4%
在说到英国工业发展速度的时候,不能不看到英国经济的特点:第一,英国工业是依靠残酷地剥削殖民地人民与掠夺殖民地国家的财富发展起来的。英国在殖民地和落后国家有着大量的投资,从这些国家里获得高额的利润。这就相对地减少了英国本国工业的投资。第二,英国工业对世界市场有特别大的依赖性。战后英国工业产品中有20%以上是出口的。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竞争日益尖锐的时候,当西德已成为英国工业可怕的劲敌的时候,英国工业的发展速度势必要受到深刻的影响。第三,英国本土资源贫乏,国内生产的原料只有10%,而许多重要原料则完全依靠进口,战后殖民地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对英国工业来说不仅丧失了重要商品市场,同时也丧失了重要原料市场。
还应该提到,伴随着英国工业发展的,是连绵不断的经济危机。它使生产力遭到巨大的破坏,给英国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从1920到1935年,纺织工业中有一千四百万纱锭被毁坏,造船工业中有三分之一的工厂关了门。在1929—1932年危机期间,失业者占全国职工总人数的22%。
在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和平竞赛中,资本主义有着无法克服的、先天的弱点。我国经济建设的飞跃进展,是出于英国统治集团的想像之外的。十五年后,他们更会惊异地看到:中国人民创造了多么伟大的奇迹。


第5版()
专栏:

  苏联各种矿藏储量居世界首位
能保证工业产量十五年内超过美国
新华社莫斯科14日电 苏联地质和矿藏保护部部长安特罗波夫最近在“真理报”发表文章说,苏联拥有一切足够的矿藏资源,来保证苏联在最近十五年内在最重要的工业产品的总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
安特罗波夫指出,目前苏联拥有头等的矿产基地。在全世界已经探明的许多矿藏中,苏联都占很大的比重。现在,苏联已经探明的铁矿储量占全世界已经探明的铁矿总储量的41%,锰矿占88%,钾盐占54%,磷酸盐原料占将近三分之一,泥炭占60%,煤矿储量占全世界煤矿的地质总储量的57%。此外,在全世界已经探明的石油资源中,也有很大一部分集中在苏联。
就已经探明的铁、锰、煤、铜、铅、锌、镍、铝土、钨、汞、云母和钾盐等矿产的储量来说,苏联都占世界第一位。在石油储量方面,苏联也位于世界的前列。可以认为,苏联现有的一切矿产资源已经能够满足国民经济迅速增长的需要。
安特罗波夫举出了煤、石油、天然煤气、铁矿这样一些最重要的矿藏储量迅速增加的情况,来说明苏联在勘查矿藏资源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苏联发展工业生产的雄厚潜力。
他说,十月革命以前,俄国探明的煤矿储量只有两千三百亿吨,而现在,苏联煤矿的地质储量达到了八万六千七百亿吨;单是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初期发现的彼乔拉煤区的煤矿储量现在就有两千六百亿吨。在苏维埃政权年代中,还勘查出了比彼乔拉煤区大得多的卡拉干达煤区,储量达一万二千亿吨以上的坎斯克——阿契斯克煤区,储量达一万五千亿吨的通古斯煤区,以及储量在几万亿吨的勒拿煤区。原有的老煤区如顿巴斯、库兹巴斯和莫斯科煤区的范围也大大扩大了。就现有的煤矿储备来说,顿巴斯和库兹巴斯的采煤企业的生产能力还可以再扩大一倍。
这位部长说,苏联的石油和天然煤气资源也大大增加了。苏联已经在中亚细亚、哈萨克、北高加索、库页岛、乌克兰、特别是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发现了许多储量丰富的油田和天然煤气,单是在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地区发现的油田就有一百个以上,其中已经开采的有六十八个。天然煤气的开采量在最近十五年内将增加十二倍到十四倍。
安特罗波夫又说,苏联的铁矿储量现在已经由革命前的二十亿吨增加到三百五十亿吨以上,即增加了十多倍。在全国所有的重要工业区都发现了巨大的铁矿藏,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库尔斯克地磁异常区的铁矿,以及哈萨克的库兹坦奈州铁矿、西西伯利亚的科尔帕谢沃铁矿。据估计,科尔帕谢沃铁矿的储量可能达到几百亿吨,它同戈尔纳雅—绍里雅铁矿和库兹?茨克的阿尔塔乌铁矿(都在西伯利亚)一起,将能够充分保证将来在西伯利亚大力发展钢铁工业的需要。
安特罗波夫接着指出,苏联目前仍继续大力进行矿藏的勘查工作,以便在短时期内建立足够国民经济用四十年到五十年的矿产资源。目前和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在东部地区为新的巨大钢铁工业中心勘查出它们所需要的一切资源,并且在安加拉河、叶尼塞河和阿穆尔河的电力工程建设地区发现和建立矿产基地,以便在那里发展耗费电力大的工业。此外,还要在全国各地特别是东部地区勘查稀有金属、放射性元素、石油和天然煤气资源。


第5版()
专栏:蒙古通讯

  建设中的友谊煤矿
  本报记者 彭逢烨
我们已经两次去过那来河煤矿了,这个蒙古目前最大的煤矿——友谊的煤矿,变化真快,一年一个样子,不久就要正式投入生产了。
去年冬天,在下雪的日子里,我们第一次到了这里。建设中的煤矿基地被白雪掩盖着,在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里,工人们一个劲的劳动着。那时,煤矿管理局局长冈布扎布同志在一间临时的办公室里接待了我们。这个屋子不大,挤满了人,大家满有兴致的听他按着一张草图讲解这个矿的过去和未来。那时,正在往地下挖掘一对新的竖井,我们还只能在地上参观一些附属工程。
今年的冬天来得迟些,但是地势较高的那来河早就降雪了。我们在煤矿工程就要结束的初冬,又一次访问了它。
那来河煤矿在乌兰巴托的东边,距离四十多公里,有一条窄轨铁路连接蒙古首都。这是蒙古最早修筑的一条铁路,是那来河的运煤专用线。我们沿着这条铁路坐汽车前行,在右边,另一条宽轨铁路蜿蜒在草原上,那就是连接蒙、中、苏三国首都的“友谊铁路”。新建的煤矿已修筑了专用线连接这条干线,准备把煤运往首都,原来的窄轨铁路已经担负不了这运输任务了。
夹在两条铁路中间的公路,也正在翻修。其中的一段柏油路和一座公路大桥的兴建工程,是中国援助蒙古的建设项目,中国工人们在不停地施工。
那来河煤矿,早在蒙古人民革命胜利前就有人作过零星开采,革命胜利后,煤矿属于国家所有,曾经用人工和部分机械开采,供给人民使用。由于蒙古城市建设和工业生产的发展,需要煤的数量也逐步增多,于是,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经过勘测设计,从1955年起开始在这里兴建一对自动化的煤矿竖井,这就是现在我们要参观的煤矿。
整个煤矿的建设过程,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相互帮助的兄弟情谊。煤矿从勘测、设计、施工到安装,各项工程都是在苏联专家的直接帮助下进行的,全套设备也是苏联供应的,苏联为此贷给蒙古一亿多卢布,作为兴建煤矿的费用。
1955年,几百个中国工人来到这里,他们根据两国协议,帮助修建地面工程。眼前这个漂亮的煤矿大楼和几十幢职工宿舍的建筑工程,都交由他们兴建。现在,这些楼房一座座的从草原上升起来了,三十几座楼房组成的职工宿舍,占据了原来荒凉草原的几万平方公尺面积。这些新房,像蒙古首都的楼房一样,外表都涂着美丽的颜色,映着蓝色的晴空,远远看去,真是一座漂亮的矿工新村。
局长领我们在煤矿大楼的上层参观。这是工人们的洗澡间,几乎占去一层楼,里屋按着淋浴斗篷水龙头,外边是放衣服的柜子,每间的样式一律,设备很周全。
井下工程还没有全部完工。但是局长给我们一个参观的机会,领我们下矿井去。我们换过防湿的下井衣服,带上保险帽子,便分批坐滑车往井下去。
矿井深一百几十公尺,井下的电灯还没有装好,凭着每个人携带着的矿工用灯也能看个明白。井底四周有无数横道向里边辐射,这是运输道,铁轨已经铺设好了。沿着铁轨我们向一条横道走去,巷道又宽又高,道壁涂着水泥。在途中,随时可以遇到工人们推着装土的车子迎面而来,灯光照见彼此的面孔,大家亲切地互相招呼。
在井下工作的有蒙古工人,还有苏联同志和中国工人。他们在工作中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在一个巷道的顶端,工人们正在挖土,作为技术指导的苏联同志,让工人们用自动掘土机挖土给我们看,蒙古工人们熟练地操纵着机器,满满地掘起一车土来。在另一个巷道里,我们遇见了中国工人。在这里的马得福小组,在我国国庆节前完成了一项出色的任务,他们在一个月内打进五十二公尺,比平常的深度多了二十公尺左右,说起这件事来,局长同志表示很满意。这个矿井就要和另一个井的运输道连接起来了,在那边的蒙古工人往这里伸延,这边的中国工人向对方前进,打通的时候,他们还要在井下会师呢。
地下道曲曲弯弯的,走着走着我们连方向也分辨不清了。运输道还没有接着煤层,我们未看到煤,但是局长表示投入生产的时候,欢迎我们再去参观。
走上井来,我们注视到一号井上的一座高耸的大铁塔,这是在苏联工程师的帮助下,由中国工人安装的。工人们原来不是做这一行的,但是由于专家的指导,终于完工了。为此,矿里还为他们举行了一个庆祝会。
局长告诉我们说,煤矿的蕴藏量达四千多万吨,这一对竖井的设计能力,每年能够开采六十万吨。这样,这个煤矿可以开采七十年左右。
目前,煤矿工程的进度怎样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负责生产计划的丹巴达尔加同志和一位苏联专家,把我们领到办公室里,告诉我们说,全矿工程分三个部分,到现在完成的情况是:矿井部分已完成84.3%,建筑部分94.3%,安装部分81.6%。全矿建设所用的材料,仅钢筋、钢材就达三千吨,水泥一万吨,都是从苏联运来的。现在,工人们正积极劳动,争取今年年底完工。
在这个现代化的煤矿里劳动着的蒙古工人,是在苏联专家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已经逐步地掌握了生产技术。丹巴达尔加告诉我们,新生的矿工是从三个方面来培养的:苏联专家们用带徒弟的办法,一边工作,一边就教会工人们掌握技术;另外,在煤矿开办短期训练班,由专家指导学习;第三个办法是每年派实习生到苏联的煤矿去进行生产实习。就这样,已经培养了生产需要的一千多名蒙古矿工,到正式投入生产时,操纵两百多台机器的技术人员也都培养起来了。
走出煤矿大楼,我们留恋地在矿区四周回巡,这里洋溢着紧张工作的气氛,洋溢着的三国职工共同协作的兄弟情谊,给我们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