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1月2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社论

争取明年小麦大丰收
今年种麦季节,黄河流域、淮河流域主要产麦区遭到了几十年来少有的干旱。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发动群众,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旱种麦运动。现在,全国冬小麦播种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受旱严重的河南省并且超额完成了种麦任务。这是我国人民向大自然进军的一次伟大胜利,是在我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奇迹”。在反动统治时代的1938年和1939年,陕甘大旱,种不上冬麦,以致“农民初则食树皮,继则卖儿鬻女,终则裂?死尸,易食生人”。当时受灾严重的武功县,人口从十八万减少到九万多;灾后两年,荒废的耕地仍达80%。今年旱区更广,遍及黄河、淮河流域及华北各省;旱情也更重。以陕西为例,今年种麦前8、9两月雨量,仅及常年的四分之一,较1938年和1939年同时期更少。今年秋季估计,全国因水源缺、不下雨、土太干而难以种上的麦田有一亿亩左右(全国冬小麦田共约三亿六千多万亩)。如果不是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如果不是全党动员、全力以赴地领导群众开展全民性的抗旱种麦运动,今年干旱的后果就会不堪设想。
抗旱种麦的胜利,已经为明年夏粮增产打下了基础。但是,应当看到,完成抗旱种麦任务仅仅是突破了争取明年夏粮丰收的第一关。为了实现明年夏粮生产计划,为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粮食生产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在我们面前仍然摆着许多艰巨的战斗任务。特别应当看到:由于季节已晚,各地都有若干冬麦播种不上;已经种上的,由于抗旱抢种,质量较差,缺苗断垅的现象相当普遍。山东省有30%的麦田缺苗,其中缺苗率严重的达50%至80%;河南省抗旱抢种的六千多万亩麦田,一般缺苗20%,也有的缺苗在50%以上;山西晋南专区小麦缺苗也约达20%。同时,由于全力以赴地抗旱抢种,不少麦田来不及上基肥就种上了。河南省麦田施基肥面积约比去年减少10%;山东省约有20%的麦田未施基肥,白地下种。
为了弥补今年秋旱对明年小麦产量可能发生的影响,必须继续保持和发扬抗旱种麦的劲头,坚持抗旱保苗,加强麦田管理。中共山东省委和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已经作出了“关于力争明年小麦全面丰收,创造两千万亩小麦丰产田的决定”,要求在这两千万亩麦田上开展“五水三肥”运动,要使这两千万亩高额丰产田等于四千万亩一般麦田的收成,来弥补因为种麦面积减少和播种质量不高所造成的损失。这个决定是正确的,适时的。这是争取明年小麦丰收的一个最有效的措施。各地都应该根据当地情况,开展一个小麦大面积丰产运动。这不仅是为了克服当前困难,争取明年小麦丰收;在这个运动中,还可以逐步从根本上改变生产条件,取得大面积丰产的经验。
目前,北方有六千万亩水浇麦田,南方有八千万亩水地小麦,生产条件较好,播种质量较高。在这些地区,应该发动群众,争取大大地提高小麦的产量。去年北方的河南省孟县有五万亩麦田实行了“五水三肥”,每亩产量由二百六十斤提高到四百斤;南方的江苏震泽县推广了“普施腊肥春肥,宽畦深沟排水”的办法,全县小麦平均亩产量由一百一十四斤提高到二百二十七斤,增产一倍。这两项行之有效的丰产经验,应该分别在北方和南方条件相同的地区认真推行。
一般抗旱播种的麦田,播种较晚,质量较差。应该大力提倡拨粪水,使幼苗生长健壮;还要利用一切水源,实行冬灌、春灌,抗旱保苗;尤其要多施和早施追肥,普遍提倡冬季积尿浇麦,催苗发苗。
开展小麦大面积丰产运动,力争明年夏季丰收,对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有重要意义。今年有些地区秋粮因灾歉收,为了缩短灾荒,早接口粮,必须保证明年夏粮丰收。增产小麦对全面提高粮食产量也有重要意义。去年已经达到四十条纲要规定的1967年粮食生产指标的山东黄县,陕西长安、高陵,河南孟县,河北正定、蒿城,麦田面积都占粮食耕地50%以上,小麦每亩产量大都在二百五十斤以上,高出全国平均产量一倍多。这是这些县份全年粮食产量迅速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山东黄县1956年比1952年增产粮食八千多万斤,其中有四千多万斤是小麦。由于北方各省麦田占耕地比重大而目前产量较低,要提高全年粮食产量,必须在提高小麦产量方面多下工夫。在南方,不少地区还有“重大春轻小麦”的情况。这对完成全年增产任务也是不利的。四川省几年来粮食增产速度很快,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加强了全年生产的领导,既重视了大春,也重视了小麦等冬季作物。这个省1957年小麦平均亩产达到一百六十九斤,比1952年增加了48.25%,小麦的总产量比1952年增加了98.1%。但南方还有不少省小麦产量较低。几年来全国小麦产量逐年上升,但南方有些省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始终停留在六、七十斤的水平。这些省只要重视小麦生产,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就能够迅速提高小麦的产量,从而也使粮食产量获得全面的提高。
水利和肥料是一切农作物丰收的主要保证,对小麦来说自然也不例外。开展小麦丰产运动,必须同今冬明春兴修水利和积肥的活动密切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小麦丰产运动来推动兴修水利和积肥,另一方面通过兴修水利和积肥,尽量扩大麦田浇水、追肥面积。前些时候既然可以利用一切水源抗旱种麦,现在也一定可以利用一切水源来扩大浇麦;前些时候既然可以挖掘一切水源来抗旱种麦,现在也一定可以挖掘一切肥源来争取小麦丰收和准备明年春播足够的肥料。
目前,各地农业合作社正在讨论“四十条”纲要,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在一切产麦区,都应把如何争取小麦丰产,列为讨论和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对油菜和其他冬季作物,也要加强管理,冬耕和冬季治虫工作也要按照预定计划积极进行。有种植春小麦条件的地区,还要准备好春播的种子。总之,要从多方面一齐动手,争取明年夏季小麦大丰收。


第2版()
专栏:当前农业生产上应注意的事情

大规模开展冬灌运动
据新华社讯 陕西、山东、青海等省已经先后发出关于开展冬灌工作的号召,并且强调冬灌工作要和目前各地大规模兴修农田水利运动紧密结合起来,互相配合,把有季节性的冬灌工作大力作好。
据河南、山东、陕西、青海四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初步统计,这些地区计划冬灌八千万亩。其中,河南要求冬灌小麦四千万亩,约占全省截止今年9月份灌溉面积的89%;山东省的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等二十八处大型灌区目前已经灌溉了九十万亩,约占全省渠灌面积的50%,其中冬小麦冬灌近十万亩。陕西省将在大地结冻以前,浇完七百多万亩的冬禾和棉田。内蒙古自治区秋浇比往年提早,到十月份已浇灌四百三十六万亩,目前正在抢时间完成七百万亩的浇灌任务。


第2版()
专栏:当前农业生产上应注意的事情

山东加紧查苗补苗浇水追肥
力争二千万亩小麦高额丰产
本报讯 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创造二千万亩小麦丰产田的号召,得到了全省各地的热烈响应,各地提出高额丰产田的计划已超过二千万亩,并已在许多地区掀起了加强麦田管理的热潮。各地围绕着明年能否争取小麦丰收等问题,进行了大辩论,许多县、区、乡领导干部亲自搞试验田和选派干部总结群众小麦大面积丰产经验。范县在三级干部会议上经过热烈辩论,由原计划全县搞六万亩丰产田提高到三十二万亩。阳谷县已组织县、区、乡、社、队干部三千五百多人,搞起六千亩(要求平均亩产达到六百九十斤)高额丰产试验田,县委第一、第二书记亲自带头,分别在农业社里搞了五亩试验田,要求亩产八百斤以上。据省农业厅初步统计:全省各地共计提出创造二千一百三十四万亩小麦丰产田,已超过省里的计划一百三十四万亩。在最近召开的全省农业积极分子会议上,徐建春等十位社主任提出分别在自己的社,创造亩产四百、六百、八百斤以上的小麦高额丰产田的倡议,也得到了全省农民的响应。
各地为力争明年小麦增产,查苗、补苗、浇水、追肥等麦田管理活动,十分活跃。泰安专区在80%的缺苗麦田里补了苗。目前浇麦、追肥、保苗工作,各地正在大力加强。黄县太阳升农业社,为将二千六百亩小麦赶浇一次水,每晚有70%的劳力以歇人不歇井的办法轮班浇麦。


第2版()
专栏:当前农业生产上应注意的事情

安徽小麦大面积丰产的事实说明:
加强田间管理就能增产
本报讯 安徽省今年因为提倡培养小麦大面积丰产的结果,淮北及沿淮河南岸的寿县、凤阳等二十个县,有一百零三万亩小麦,平均每亩产量比当地的小麦平均产量提高了一倍以上。丰产小麦的平均产量是二百零八斤,而这些县的小麦平均产量才是一百点一斤。小麦丰产的原因是在培养时抓住了春季田间管理。蚌埠专区的四十二万亩丰产小麦中,在4月中下旬普遍追施了一次肥料,其中有三十四万亩锄了杂草,此外,各地对丰产小麦还作了防旱、防涝和防治病虫害等工作。这些丰产措施,都是经常提到的一般措施,只是在别的麦田里没有作到,而在这些丰产麦田里认真地作了。
安徽省这种大面积连片丰产和在一般技术条件下提高小麦产量一倍以上的事实,对农民挖掘小麦增产潜力的鼓舞很大,说服力很强。今年秋种时,各地都加强了领导,扩大了培养丰产小麦的面积,一般都占到小麦面积的20%以上。这些小麦从今年秋种时即注意了深耕细耙,增施基肥,并从今冬起即开始注意进行田间管理,预计明年将可有更大收获。安徽省委于本月发出指示,要求各地继续加紧进行培养大面积丰产小麦的工作,要求把全省小麦的平均亩产量由今年的一百斤左右,提高到一百五十斤以上。


第2版()
专栏:名辞解释

什么是“五水三肥”?
“五水三肥”是河南省孟县小麦增产技术措施的一部分。“五水”是指对麦田灌溉五次。当地农民根据灌溉的时间和作用,分别叫这五次灌溉的水为:底墒水、冬水、返青水、拔节水和灌浆水。“三肥”是指向麦田施肥三次,即一次基肥、两次追肥。


第2版()
专栏:当前农业生产上应注意的事情

碧蚂一号为什么感染黄锈病?
西北农业科学家研究原因和挽救办法
本报讯 抵抗黄锈病能力很强的小麦良种碧蚂一号,今年在陕西地区普遍感染了锈病;陕西从1952年全面推广碧蚂一号以来年年丰产,今年却因锈病普遍减产15%左右。全陕西二千三百四十七万多亩麦田中,其中碧蚂一号占一千六百万亩,而且这一优良品种在全国推行也广,大约共三千五百多万亩。因而研究碧蚂一号感染锈病的原因和挽救的办法,就是全陕西以至全国很多麦产区人民十分关怀的重大问题。西北农业学院和西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目前正在努力从事这一研究工作。日前本报驻陕西记者在西北农学院邀请几位科学家座谈了他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情况。
参加这次座谈会的有碧蚂一号的主要培育人赵洪章教授、仇元教授、孙万祥教授、西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王玉成和许志鲁先生、西北农学院康迪副院长。
关于碧蚂一号感染锈病的原因,参加座谈会的科学家们一致认为,主要原因是锈病菌种情况发生了改变,不是碧蚂一号品种退化。关于菌种的改变,有两种可能:一是菌种在生存斗争中通过适应性的变异,变为新的对碧蚂一号有侵染力的菌种;一是侵染碧蚂一号的菌种原来就已存在,随着碧蚂一号推广面积的扩大而发展起来。但究竟是那种可能性大,正在研究中。至于品种本身虽可能有所退化,目前还未得到任何可靠的证明,尤其是以品种退化作为感染锈病的原因更未得到任何证明。
科学家们一致的意见,认为任何一种优良的抗锈品种,根据中外各国的经验,都不能永远抗锈、一劳永逸。因而必须改变推行单一品种的办法,应该因地制宜地播种一些其他的优良品种。目前碧蚂一号在全国推广得很宽,科学家们希望其他地区应该早些提起注意。
科学家们认为,摆在眼前的重大任务,第一是努力培育新品种。他们培育的六○二八号新品种,已经在关中较大范围内推广,证明抗锈力比碧蚂一号强,但抗旱力、抗寒力和品质都不如碧蚂一号。已经培育出尚未大量试种的六一二和一三四号,抗锈力也比碧蚂一号强,但抗寒抗旱力弱,成熟期也较晚。目前他们正在着重用碧蚂一号和其他抗锈品种进行回交,希望能产生一种新品种,既保存碧蚂一号抗旱抗寒的优点,又增强其抗锈的能力,但这种回交,在温室内试验,一年也只能进行两代,如果能够成功,也要几年后才能大量推广。科学家们还提出,希望各地应注意推广优良的农家品种,如“红大头”等,在这次也表现了抗锈能力。
第二,逐步缩小碧蚂一号的播种面积,特别是在有利于锈菌生长的低温地区,可以先改种六○二八号或其他抗锈品种。
第三,应改变“种子万能”忽视栽培的作法。首先应注意选肥大的籽种,有些人认为只要是碧蚂一号就不必选种,这样作是不对的。其次是在麦苗明春返青以后应注意进行仔细检查,如发现锈菌,应早用药剂防治。再次是要注意锄麦,特别是下雨以后,锄地可以松土防潮,不利于锈菌滋生。
第四,找寻锈菌过夏的地方。陕西夏天温度较高,锈菌不能生存。据已经查明,夏收以前在冬小麦上寄生的锈菌就随风吹到甘肃、青海去过夏,寄生在野生麦和春麦上,到秋天又随风吹回陕西。所以如果甘肃青海地区今年春麦也有锈病,或者今年秋季和明年春季关中地区雨水多(适于病菌繁殖),明年陕西麦子重新感受锈病的可能性就更大。因而陕西的农业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如何和甘肃的农业科学家共同努力在发病的中心地区进行防治,以减轻病害。
第五,学习苏联经验,建立推广优良品种的制度,使今后推广良种工作密切和科学研究工作结合。
在这次座谈会上,科学家们表示决心加紧研究和试验工作,努力使陕西小麦锈病问题得到早日解决。


第2版()
专栏:

积尿浇麦
叶超麟
今年冬麦播种季节,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山西、安徽、江苏、湖北、甘肃等主要麦产省遭到了一、二十年来少有的干旱。
由于大家全力以赴地抗旱播种,无暇积肥送粪,因此许多地区的麦田,普遍施肥不足。减低基肥不足的影响的好办法,是及早追施速效性肥料。一般基肥较足,播种质量较好的麦田,及时追肥、浇水,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
对麦田说,人尿是一种最好的速效性追肥。根据科学分析,每一千斤人尿含氮五斤左右,约相当于二十五斤硫酸铵的肥效。河南省1952—1954年三年试验结果,每亩浇尿五百到一千斤,就能增产24%到45%,也就是每百斤尿增产小麦四斤多。山东省部分地区和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也都作过多次试验,结果证明麦田浇尿可以增产不少。
近年来,虽然已有不少地区采用了积尿浇麦的办法,但是推广工作一般作得不好。河北省去冬今春用尿追肥的麦田只占全省麦田面积的3.1%。其他麦产区也有这样的现象,把肥效很好的人尿都废弃了。
有人认为人尿有限,它的作用不大。其实不是这样。据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调查,一个二百五十户到三百户的农业社,在冬季每天约可收集人尿二千斤,在冬春浇尿季节(11月—3月)可积尿三十万斤。这样多的尿能浇三百亩地。怎么能说它的数量有限,用处不大呢?
有些地区农民认为尿里含有盐分,浇后怕浇坏麦苗。科学试验证明,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人尿中含盐1%左右,每一千斤尿只含有盐十斤左右。这些盐分布在一亩地里是不会使庄稼受害的。
目前,正是积尿浇麦的适宜季节。这是因为冬季天寒尿多,无需腐熟,也无需兑水,可以随积随浇。浇的方法也是简而易行的。
农业合作化实现以后,农民增产的积极性提高了,开展积尿浇麦已有了条件。河北省衡水县小辛集农业社以往没有积尿习惯,由于通过对比试验,社员们看到了积尿浇麦的好处,准备了盛尿的家俱,社里修建了尿池,制造了拉尿的车和制定了合理的积尿报酬。全社二百五十一户,每天所积的尿,就可以浇两亩多麦地。由此可见,只要很好地发动群众,积尿浇麦的工作就能得到迅速开展。(附图片)
隆尧县杨河村农业社社员们正在麦田追施尿肥。 郅璟笙摄


第2版()
专栏:当前农业生产上应注意的事情

适时冬灌 保证丰收
冬灌是保证小麦增产和明春适时播种的重要措施。根据许多地区的经验,冬灌不但可以积储水分,防止春旱,同时有疏松土壤、提高地温、防止冻害等作用。实施小麦冬灌的地区,普遍有增产效果。如陕西省泾惠渠灌区,1956年在八个农业社的调查,经过冬灌的小麦,较未冬灌的每亩增产一百零八斤。山东济南郊区扬庄虹吸引黄灌区的小麦每亩增产一百三十斤。这种增产事例,其他地区也有很多。
今年自入秋以来,雨量稀少,全国许多地区发生干旱现象。经过大规模的抗旱种麦,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种麦任务。由于抢时种植,和播种的时候土壤底墒不足,而播后许多地区又没有降雨,因此大部麦田有缺苗断垅和麦苗瘦弱等现象。为争取已种麦田明年获得高额增产,大力开展冬灌就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应该把冬灌工作,当作一项冬季农业生产上的重要任务加以安排,大力组织群众,尽量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水源,普遍浇灌麦田和冬闲地,把抗旱种麦的劲头,贯彻到冬灌工作中去。对正在兴修的工程,可以根据可能条件,采用边修建、边使用的办法,开挖沟渠、准备提水工具,平地打畦,进行冬灌;对于已有的灌区,有的还可按照地形和当地具体情况,增修一些临时工程,扩灌原灌区以外的土地。
为了保证冬灌质量,提高冬灌效益,应该加强技术指导,掌握时机。提高冬灌效果的另一重要措施,是密切结合农业措施,作好灌后的耙耱滚压保墒工作。
目前已经入冬,根据气候时令,正是开展冬闲地储水灌溉的时候,各地党政领导及水利、农业部门,要抓紧冬灌工作的领导,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交待办法,做好技术指导,动员群众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使冬灌工作做到浇的多,质量好,以保证明年丰收。
在南方水稻地区,虽然冬季不需灌溉,但早些作好冬季蓄水,对保证来年早稻及时栽插,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一些容易发生春旱的地区,更应该加以注意。做好蓄水保水工作,首先是及早整修塘坝等蓄水工程,其次要农业社指定专人,负责蓄水工作。对于一些麻痹大意,坐等春雨的思想,要注意克服。


第2版()
专栏:

农民在创造
本报记者 林韦
有些人总以为在社会主义时代,在共产党领导之下,自由好像不多,而人们的创造力也得不到充分发挥的机会。这些人如果跑到合作化以后的农村去仔细看看,就会发现自己的想法是多么荒谬!
东坪的“自来水”
这里先谈谈胡秀德。胡秀德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五十来岁。在共产党没有来的时候,他所能够找得到的活路就是给地主家当长工。他从小就干这行业。他和别的长工差不多,几十年中没有表现出自己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和创造力。那时候他有些什么自由呢?——穿一身补钉重重的破烂衣服,吃红高粱,山药蛋,还有炒熟的谷子磨成面拌以开水的稀汤,当地叫“糊糊”。白天上地给地主作活,晚间回家给地主作活,切草,喂牲口,挑水……。他特别喜爱水田,他时常可以站在地主家的水田旁边感叹,“多好啊!一亩水地胜过十亩旱地!”可是这里水地只有四百来亩,大半属于地主。像他这样的人,甚至一亩没有。
胡秀德所在的东坪乡(属河北省宣化县),包括东坪、西坪、西崖底、塔院等几个山区村庄,都在桑乾河北岸。河水长年不断地向东奔流,但岸边绝大部分耕地却从来沾不到它一点光,因为河床低。当地民歌说:“坪下流水坪上旱,山上红土石头蛋,天旱把雨盼,下雨冲一半。”这道出了当地农民的最大悲哀。
胡秀德在当长工的时候就想过要从西面山上开渠引水,把本村旱地变成水地。西面九里的水磨沟有一股不小的清水河,日日夜夜向桑乾河倾注清水,白白地向东流去。如果从半山把这股水截住,引到东坪一带来,那该有多好啊!可是他连说也不敢对人说,他怕人家说他是发疯,做梦。他的自由就是在心里想想。他的本分,是两只手养一张嘴,悄悄地活几年,悄悄地死去。
共产党来了,地主打倒了,时代变了,这个农民的蜷曲着的心随着舒展开来。他的潜伏着的智慧和精力活跃起来。他像春天里的草木一样充溢着生机,蓬勃生长。他每次上山打柴,总是攀藤附葛,爬到高高的石崖上用肉眼观测,决心要找出一条渠线,引水过山。他开始向周围的农民群众宣传他的计划,鼓动大家自动起来开渠。他说,一年不成二年,二年不成三年,总会成功的。周围的人也都有过这种愿望,但谁也不以为这会成为事实。在他们看来,工程是这样的浩大,而自己的力量是过于渺小了。他们害怕白费工夫修不成,耽误了当年生计,孩子老婆要挨饿。
农业合作化给农民群众带来了从来未曾有过的力量和信心。从1955年起,这几个村庄联合成了一个大型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时候,农民们忽然发现自己腰杆子硬了,胳膊粗了,腿壮了。他们的胆量和勇气大大增长,什么都敢尝试。胡秀德这时候已经是共产党员,又是农业社的副主任。以他为首,农业社在生产的队伍以外组成了专业的开渠队伍。农闲的时候,生产队伍也参加修渠。这样,开渠所必不可少的二、三万人工的难题解决了。在岩石上凿渠需要许多炸药和别的工具工料,则由国家拨款二千五百元、贷款一千元来解决。政府水利部门也派来了技术指导人员。胡秀德这个大老粗总指挥所不能解决的一些技术问题,由派来的人员帮助解决了。
经过1955年的秋季和严冬,经过1956年的春季和初夏,坚持施工九个半月,河水就穿过悬崖流进村来。社员们给水渠起了个名字,叫“悬空渠”。村前一千亩旱地从此变成了水浇地,亩产从一百多斤激增至三百来斤。最高的达到八百多斤。世世代代的缺粮村庄,变成了余粮村庄。
今年10月上旬记者访问东坪农业社的时候,街道上到处有闪烁发光的流水,顺着小小的水道流动,水边有孩子们在玩耍,妇女们在洗东西。农户如果需要,随时都可以从街道上把水引进自己院里,用以浇菜,浇树,饮牲畜,饮猪,也可以洗衣、做饭。农民把它称作“自来水”。站在村北的高处,可以看到几乎家家院里都长着繁茂的白菜、萝卜、山药、蔓菁和葱韭,还有的种了葡萄或别的果树。这不很像是一些江南的村庄么?
在东坪和西坪之间,今年有两盘大水磨修建起来,整日轰隆轰隆作响,它代替了几百个妇女的磨面和碾米的劳动,使她们可以腾出手来喂猪积肥,或者参加其他生产和建设。
沿着水渠西行,渠道两旁凡是有土的地方,都栽了杨柳树或果树。但是走不多远,就尽是石头了。桑乾河道也好像越来越低,渐渐成了深渊。往下看,头就发晕。领路的人解释说:开渠的时候,共产党员带头,在山顶打下钢橛,用大绳把人捆住腰吊下来在石头上钻洞,装炸药。过大年的前后,气温降到零下三四十度,大家都坚持施工。过了大年,初二就上了工……。农民们在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和前途的时候,他们的勇气和毅力实在是惊人的!
开渠引水只是这里农民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自然、创造幸福生活的开始。他们现在又在规划若干劈山改河、闸沟淤地的工程,计划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用各种方法再增加水地一千亩,绿化荒山一千六百亩。同时要大大发展养猪养畜事业,使肥料赶上水利,使水利发挥更大的作用。他们计划到1962年要使社员每人每年平均收入达到一千五百多斤原粮。
哪朝哪代农民能够这样自由地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什么时候他们曾经这样充满希望和信心?
胡秀德呢?他现在还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但也可以说已经不是普通的农民了。记者会见胡秀德是在宣化县城参加粮食问题和冬春生产问题的会议,马上就要动身到保定参加省里召开的水利会议。他现在生活得兴致勃勃,有声有色。
我曾经请他谈一下过去的经历,但他对于自己个人的事情显然没有谈的兴趣。谈不了三句,就又折回到水利工作上来。他对于有关水渠的各种数目字记得非常清楚,随口都能回答得出。他有一个小本子,上面记着各个工段的进度,要解决的问题,做什么样式,用多少工,用什么料,等等。尽管写字有点歪歪扭扭,但他俨然是一个水利专家的样子。他快活,热烈,机敏,单纯。他的一切动作和表情都像是一个不大懂得世故的青年人。而且像赵树理写的李有才一样,随时都能把要说的话编成快板,顺口溜。他对党和人民政府有无限的信任,对一切革命同志一见如故,如同亲人。谈到将来时,他说:“能干多少年就干多少年,老得不能动了就去看管渠道,看管树木,我就是爱这些东西。”
在某些人看来,像胡秀德这样只知道修条水渠、改变个把山村的人,实在只能算作渺小的俗人。但是,真正创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人,恰好就是胡秀德这样一些平凡的人。而在这些平凡的人看来,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的时代,正好是最自由和最能发挥人们创造力的时代。 让山洪为人们服务
山洪并不是注定要为害于人的。合作化了的农民,正在以艰辛的劳动制服山洪,让它为自己创造幸福。宣化县的山区,现在正在进行着这一斗争。祁家庄和响水铺两个农业合作社做得特别好。
响水铺在京包铁路上的辛庄子车站附近。祁家庄在北面十多里,要翻过一架大山。这一带的山村过去都非常穷苦,耕地多半是零零碎碎的小块山梁,一亩打不到一百斤粮食。光秃秃的山坡本来就没有多少肥土,而又年年被雨水冲刷而大量流失,所以产量越来越小,人民生活越来越困难。许多农家长年吃糠,遇灾年就出外逃荒。“光秃山坡草不长,沟多地薄不产粮,冬缺衣,夏缺粮。”当时的情景就是这样悲惨。
如今,农业合作化仅仅二、三年,情形就大大地改变了。在响水铺村西,领路的同志指着走向火车站的大道旁边大片低洼的耕地告诉记者:前年这里还是一条很宽的河沟,经过去年大修,现在都淤平了,种玉米一亩收二百来斤。旁边那条窄窄的渠道,是人们给山洪留下的仅有的地盘。洪水太大的时候,它可以顺渠而东。
由此往西北走,是一大片平整的梯田。领路的人说:这里以前是坡,庄稼年年被冲。现在修成一节节梯田,就不再受冲了。旁边挖了水渠,可以按照人们的意愿随时浇。今年灌种山药(甘薯),一亩收到二千四百斤。
水源在哪里呢?顺着山沟,不,应当说是顺着低地,往里走,越走越高,我们发现了一片被谷坊拦住了的清澈的河水,五六株高大的垂柳和它们的倒影,都浸在水里,很像一片美丽的风景区。再往里走,有一条六、七公尺高,十来公尺长的水泥和石头砌成的拦水坝。这是一个新修的小水库,这里有更多的清水。下面耕地需要水浇时,水就从这里放下去。
小水库两边是很高的山坡。社员们在山坡上到处挖了鱼鳞坑,水平沟,拦截小量的水,并且在里面种植了杏树,苹果树,柳树,有的已经有一人高。坡上荆棘杂草丛生,红熟了的酸枣满坡都是,引人垂涎。
据乡里同志谈,响水铺社原来只有一百一十亩水地。合作化二年来装了一架锅驼机,打了十五眼井,修了一个小水库和四道消水渠,使水地增加了六百多亩。新挖的十一道洪水渠,能浇灌将近三百亩。这社有三百多条山沟,其中十三条主沟已经治理成我们看到的那条一样。
据乡里一个年青的文书谈,去年这社社员平均吃粮四百来斤,一般农户一日三顿都吃干的。他说:只要不浪费,粮食不但够吃,还能有点节余。
谈到闸沟垫地时,响水铺的人异口同声称颂祁家庄农业社。祁家庄社做的量更大,质也更好。在我们翻过大山去祁家庄参观的时候,映入眼帘的很像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动画片上的山田。地堰和谷坊既平整,又光亮,都是新土筑成。映着明净的秋天的阳光,显得格外好看。远处近处,一望好几里,根本没有什么荒坡和荒沟,而只有一层层的高地和低地,紧紧连接在一起,没有空隙。社里的同志领着我们走了两三个钟头,我们的眼前和脚下全是很好的耕地,长着很好的玉米,长的穗子有尺把长。领路的人不爱多说话,我起初老在找沟而找不到。后来问领路的人,他说:“咱们走的这些地从前都是河沟,现在看不出来了。”以后我发现,凡是同周围比起来较低的耕地,两面或者一面有切崖的痕迹,地堰(谷坊)较高而又特别整齐干净的地,都是原来的河沟修成的。谷坊长的有数十公尺,短的也有七八公尺。左右把崖切齐,再把切下来的土摊平,然后正面筑起谷坊,这就把历来只能供山洪奔泻的狭窄的山沟变成了宽展的一层层的耕地。夏秋雨季山洪暴发时,水小一点就根本出不了沟,而被一层层的新田吸收了。洪水很大时,也有渠道可以宣泄,为害有限。相反的,山洪所带到新田里来的泥沙和羊粪,肥土,茅草,对于庄稼却等于浇水又上粪。
据带路的同志谈,祁家庄农业社有八十九道沟。以前就有人提倡过闸沟垫地。但在个体经济时代,一般农民必须时常为自己当年的吃穿而奋斗,成绩极微。一直到1955年全面合作化了,这一工作才大规模地开展起来。经过二年来的努力,花费了六万多人工,祁家庄社取得的成绩是:用筑坝闸沟垫地的方法,把四十四里长的荒沟初步变成了洪水淤地;大量挖鱼鳞坑、水平沟、蓄水池,修梯田,植树,使过去经常流失水土的地带,有21%已能控制;山沟外平地上的山洪灾害也大大减少了。每亩地的平均产量解放前是九十来斤,1956年已经达到一百六十四斤。沟里新垫的地,一亩能收到三四百斤。解放前按人口平均分配吃粮是三百斤,1956年达到五百二十斤,独身汉七百六十二斤。1956年一户增加收入一百元的有三百一十七户,增加五十元的有二百九十七户,增加五十元以下的一百五十户。1953年当地供销社的销售额是七万四千元,1956年增至十三万六千多元。最近一、二年,几乎家家户户都做了新被子。
现在乡里正在规划今冬明春再闸沟垫地。他们初步的计划是集中力量治理一、二道最大的沟,再增加耕地五百多亩。同时要更大规模地造林,使山沟山坡统统变绿。 “幸福井”和其他
发展水利的活动,近二年超过历史上若干世纪。前边记下来的这些,并不能包括全貌。就在响水铺农业社,值得写的也还很多。张家庄打井就是一例。
张家庄七八十户人家,不傍河流而又从来没有水井。村民吃水,要到二里外的沙坑中去挑。沙坑中水很少,人们时常要等得很久很久才能渗出一担水来。村民为吃水而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简直无法计算。牛羊为山区农业生产所绝对必需,但也因缺水而不能喂养。村内地下有没有水源呢?老年人都知道有,但地下有几丈厚的石头层,要费很多的工和黄色炸药等工料。在过去,这是办不到的。现在合作化了,他们就抽出一部分有打井经验的农民来专业打井。人民政府又帮助了几百斤黄色炸药。这样,今年春季他们花费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炸开层层岩石,打成了三丈八尺深的活水井。水源充足,水面离地面经常不到一丈。社里紧接着拨来二十头牛,一百多只羊,生产也随着有了发展。社员们非常高兴,给井起了个名字,叫“幸福井”。现在社里还准备在一丈多深的地方挖沟分水,灌溉耕地,充分利用这个水源。
许多祖祖辈辈缺水吃的山地村庄,合作化以后都用集体的力量在政府资助下解决了水源问题。有许多农业社是用水泥管子从地下把水引来。陈达沟和回回庄是从七、八里地以外引水进村。徐家堡和乾庄子的引水管长达十好几里。后两个村现在不仅有了充足的吃用水,而且已经开始用水浇地、种菜。历史遗留给他们的自然面貌,被合作化给改变了。
前面写到的东坪社的水渠,并不是最大的。大堡子农业社去年新修的水渠,能浇地一万五千亩。至于一、二里三、五里的小水渠,到处都有,很难算清。
能浇地数十亩以至一百来亩的小水库,各乡社也修建不少。记者在宣化城北四十里所看到的殷家庄农业社的水库,装满时能容水三十万立方,浇地三千亩。为了修坝,群众出了四万多工,政府投资一万七千多元。很明显,没有合作化,没有党的领导和支持,这样大的工程是决不可能做成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