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到山区去!
胡绩伟
我国国土面积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开发占国土十分之八的山区,就是我国今后发展农业生产的一个主要方向。而蕴藏着丰富矿产的我国的深山,更是我国发展工业的宝库。但是,很多人不了解山区的可爱,特别是不了解山区人民的可爱。
山区人民充满着革命的乐观情绪,充满着艰韧不拔的战斗精神,充满着对山区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热爱。
有人说山区苦,那就要看他是怎样去理解。
陕西商雒专区建设山区的模范乡商县龙王庙乡,七星农业社第三队的女社员们,在修梯田运动中,为了在一块半亩大的石滩上搬走所有的石头,她们大的抬、小的担、碎的拾,把手磨烂了、肩抬肿了,这是苦事吗?她们不这样看。她们原来包工八百分,结果花了一千二百多个工分才把石头搬干净,这是倒霉事吗?她们也不这样看。当她们加快速度、男队员炸石头赶不上她们搬运的时候,她们多么高兴。当她们为了完成任务付出了巨大的义务劳动,她们多么骄傲。当看到那块石滩变成梯田、每亩收麦三百七八十斤,比周围麦地多收一百一二十斤,她们真乐得心花怒放了。
开发秦岭宝藏的地质勘探队四○七队的同志们,冒着倾盆大雨,站在淹到胸部的急流里为钻探机搭架,冲走了又搭,再冲走再搭,终于保证了按时开钻,这也是苦事吗?为了帮助四○七队把一个重达千斤的机器部件运进深山,当地农民三四十人抬着它,沿着崎岖峻险的乱石小路上翻山过河,抬了三十多里才送到工地,难道这也是苦事吗?他们都不这样看。钻探机的轰隆响声就是他们的胜利的笑声,那些新出土的矿石的闪闪光芒,就是他们快乐的眼珠里发射出来的炯炯目光。
说山区苦的人其实并不懂得什么是苦。
人们的人生观决定着他们的“苦乐观”。革命者的最大快乐,是为革命的理想而奋斗,是革命理想的实现。革命斗争包括同自然界的斗争,当然不是逢场作戏,也不是迎着晚霞在海滨散步,当然不如某些人想像那样“有趣”和那样“轻松”。这中间确实充满着一般辞典上那种“艰难困苦”和“辛酸苦辣”,甚至有极大的“痛苦”和“牺牲”。但是革命的乐观主义者并不是从字面上去理解这些辞汇的真义,他们能够在这种困苦中求得人生最大的快乐,能够在这种苦中尝到真正的甜。
山区真的苦吗?有些人喜欢拿山区同平原和城市来比较,这样来看山区苦。但是为什么不拿今天的山区和过去的山区来比呢?解放前,龙王庙乡被地主恶霸“剥开肉皮抽干油,肥山变成瘦骨头”,人民过着“吃饭照影影、睡觉看星星”的穷苦生活。经过解放后,特别是最近短短两年的努力,辛勤的劳动结了丰硕的果实,贫瘠的山地变成了水浇的梯田,缺粮乡变成了余粮乡,人人有新衣,破草房绝了迹,暖水瓶、手电筒、胶鞋、自来水笔成了普遍的日用品,全乡每户的平均收入达到了当地富裕中农的水平。难道这也叫苦吗?看看山区人民怎样回答这个问题。你说他们现在生活苦,他们说:“只有从旧社会地狱里受过煎熬的人才知道今天的好日月。”你说他们现在斗争艰苦,他们伸出小指头说:“同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比,这是小不点!”你说山区条件比平地困难,他们更是哈哈大笑,打趣地说:“平川只有一个财神(农业),山区却有四个大财神(农业、林业、牧业、副业)哩!”这就是山区人民看问题的方法。有些人不用山区今昔来对比,总想用山区同平原和城市来对比。这样的人同英雄的山区人民比起来显得多么渺小和近视啊!
当然,在山区里像龙王庙乡这样的生活是比较好的生活,但是龙王庙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平原搬去的,更不是在富裕的基础上承继下来的,而是山区人民凭着勤劳的双手把十分贫苦的环境改造过来的。这就说明,我们的责任,就是如何使不及龙王庙乡的山区建设得赶上龙王庙,而且使所有的山区大大超过目前龙王庙的水平。要做到这点,首先就应该从一些人的内心去掉那种轻视山区和怕到山区吃苦的思想。
我们应该学习像龙王庙这样的山区人民那种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应该热爱占祖国国土面积80%的山区,应该大力支援开发山区和建设山区。在各级机关整风和紧缩机构的时候,下放的干部应该响应三中全会的号召,怀着满腔热情到山区去,参加建设山区的光荣的劳动大军去。冶金工业部地质局鞍山分局的地质勘探队四○七队第四分队的同志们,离开了现代化的鞍山市来到了秦岭的荒山丛中。当今年6月他们到达时,睡席篷、吃粗粮,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开始工作。山区的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热烈地欢迎他们,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就为他们修起了住宅。他们的困难环境正在改善着。现在,筑路工人为了他们的工作顺利进展,正在准备修筑公路。他们的困难环境将得到更大的改善。当勘探成功、进行开采时,他们将和开矿工人同志一起,在那个荒山里,用自己的双手创建起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市。“在秦岭安家落户,把穷秦岭变为富秦岭!”就是表示他们决心的豪语。
山区的开发和建设需要大力的支援。山区需要很多朝气勃勃的青壮年劳动力,特别需要有文化知识的劳动者,需要大批农业、林业、牧畜业、副业和矿藏开发的科学技术人员,需要大批交通运输、供销贸易、医药卫生和文化教育等等各方面的人才。“把平地人不愿意上山的不良风气改变过来!”“到山区去安家落户!”这些目前已经成为许多下放干部响亮的口号。但是仍然有一些人不了解山区,不相信山区群众的力量,对山区建设缺乏热情。不仅有人仍然不愿意到山区去,还有少数原来在山区工作的干部也不安心在山区工作。我们相信,祖国的千万优秀儿女一定会响应党的号召,踊跃参加山区建设的行列,掀起一个伟大的建设山区的高潮。上面所说的那些错误思想,一定会被这股潮水冲洗干净的。
在山区人民中,已经流传着许多关于建设山区美丽远景的赞歌,我们综合编写在下面,这无疑是对愿意参加山区建设的一切人们的莫大鼓舞。谁能不为这种灿烂的前途而向往呢?
远山高山森林山,近山低山花果山。山腰坡地变梯田,河滩变成米粮川。
山上山下兴水利,消除水灾和天旱。猪羊鸡鸭家家养,牛驴骡马挤满圈。
地下宝藏大翻身,矿山工厂大兴建。电灯电话电气化,大小机器跑田间。
交通发达行车船,供销收购都健全。文化教育大发展,医药卫生大改善。
社会主义进了山,山区建设成乐园。


第3版()
专栏:

陡坡变梯田 山地成水地 绿树遍山川
龙王庙争取明年全乡“三化”
经过两年辛勤劳动落后乡跃进为建设山区的模范
农户平均收入已达富裕中农水平缺粮乡变余粮乡
本报陕西商雒专讯 在建设祖国山区的辛勤劳动中,一个充满着坚强意志的乡村,在陕西省商雒专区的秦岭深山中,竖起了英雄的旗帜,这就是由一个落后乡跃进为模范乡的商县龙王庙乡。该乡经过短短两年的努力,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穷困落后的面貌,今年又战胜了严重的旱灾,使全乡总收入仍然超过去年,今年每户农户的平均总收入已经达到当地富裕中农的水平。11月份以来,该乡人民在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的鼓舞下,正展开着劲头更大的兴水利、修梯田和植树造林运动,该乡负责同志经过初步研究,很有信心地提出:争取明年在全乡实现绿化、梯田化和水利化!
龙王庙乡离商县城东北四十多里,处于秦岭的丛山峻岭中,全乡石山林立,88.5%的耕地都是坡地,一般坡度四五十度,原来土地十分贫瘠,水土流失严重,耕地面积年年缩小。解放前在地主、高利贷者和军阀官僚的残酷压榨下,“剥开肉皮抽干油,肥山变成瘦骨头”,该乡人民过着“吃饭看影影,睡觉看星星”的穷苦日月。解放后,恶霸地主的土匪武装盘据深山,虽经多次清剿,仍然暗中活动,因而该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镇压反革命运动都进行得很不彻底,直到1955年春季商雒专区开始改造落后乡运动以后,该乡人民才彻底肃清了反动势力。当年10月在60%的互助组流于形式的基础上建立了初级合作社,1956年春,高潮接高潮,全乡完全合作化,成立了八个高级合作社(现为十五个),并在热烈讨论“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以后,作出了建设山区的七年规划,掀起了大生产运动。该乡男女老少锁门上山,十天之内就兴修了梯田千多亩和植树造林一万多亩,抓着了山区增产粮食的主要关键——水土保持。以后更改变了广种薄收为精耕细作。这样该乡人民就开始改变了贫瘠的土地,使1956年全乡粮食总产量达到一百六十七万零五百二十九斤,比1955年增加三十五万多斤,提高26%。该乡共一千零八十四户,四千五百三十九人,耕地九千五百九十四亩,一年就由缺粮乡变为余粮乡。
从去秋到今春,该乡人民展开了规模更为巨大的修梯田和兴水利运动。又新修梯田一千零八十五亩,修水渠三十五条,使七百三十多亩坡地变为水地。今秋抗旱斗争中,又修水渠二十一条,扩大灌溉面积三百七十多亩。在这一运动中充分表现了该乡群众战胜困难的顽强的战斗精神。
在修梯田斗争中,该乡群众的战斗口号是“使石头搬家,让土地翻身”;在四五十度的陡坡上,打钎放炮,搬石填土,修成了一块一块的平整梯田。七星社六队在北坡上花了一百多个劳动日炸碎了一块比一间房还要大的石头,把炸碎的石头修成了一道四尺五高、三尺宽、三十二丈长的石埝。该队终于在北坡修成二十七亩梯田,使“狼都不(去)拉(屎)的山坡长出了又粗又长的玉米”。该社第三队的女社员,在庙塬修梯田时,为了搬净半亩大石滩上的石头,大的抬、小的担、碎的拾,手都磨烂了也不休息。这样,该社男女队员把这块石滩上的石头搬了出来,修成了高二丈五、上宽六尺的十八丈长的石埝,他们还填了一个两丈多宽、两丈多深的山沟,使两小块坡地连成一片,变成一块六亩多的梯田。
在修水利斗争中,该乡群众打破了水利不能上高山的传统思想,一连发动了三次向高山进军。七星社在抗旱种麦的斗争中进行了水利大辩论,大家终于一致认为“三十六条计,修渠是第一”。他们行动的口号是:“全社社员总动员,四面八方找水源,多浇一亩是一亩,早种一天是一天,水利修上山,遍山水浇田”。他们在修麻坡东渠时,炸开了一百多丈长的石崖,在二十多天中,修成一条三百八十多丈长的水渠,引水绕过了三个山岭,灌溉了七十多亩地,及时种上了麦。
今年秋季天旱,玉米又遭到了一场大冰雹,在周围各地区粮食普遍减产的情况下,该乡粮食仍然比去年增产七万六千多斤。今年全乡仍余粮二万五千多斤,十五个社中五个社余粮,八个社自给,只有两个社缺一部分粮。加上该乡二十三种林业、牧业和副业生产的收入,今年全乡总收入二十五万七千九百九十九元四角,每人平均收入五十七元三角(去年每人平均收入四十三元八角,1955年三十五元六角,1954年三十三元五角)。大大超过全商雒专区今年每人平均三十元的收入,使全乡群众平均达到当地富裕中农的水准。
在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修正草案公布以后,该乡在热烈讨论今冬明春的修梯田、兴水利计划的同时,对明年的奋斗目标作出了初步规划。县上原来估计该乡今冬明春可扩大梯田四百亩,乡上研究后初步确定为一千亩,经过各社主任讨论、经过和四十九位老人研究后,各社提出的总数已达一千七百七十五亩。完成这一任务后,该社坡地变梯田的面积,就由28.9%增至50%以上。据该乡负责人初步研究,计划明年秋冬两季,可能再扩大三千亩,就可达到80%以上的坡地变为梯田,实现全乡坡地梯田化。在水利建设方面,经过社员反复讨论和多次提高计划,决定今冬新修水渠四十九条,扩大灌溉面积一千零一十二亩,挖涝池五十九个,浇地四百零七亩,完成以后,连以前总共有水渠一百零五条,共有水地二千五百三十九亩,使全乡耕地26%变为水地,使每户平均有水地二亩三分。他们计划明年用延长旧渠和修新渠的办法,充分发挥山上山下水源的作用,可能再扩大水地四千多亩,使全乡耕地70%以上成为水地,实现耕地水利化的任务。
在植树造林方面,该乡原有林地二万五千多亩,两年来封山育林一万六千七百多亩,植树造林一万二千四百多亩,已占宜林面积89%。今年秋天,商雒地委号召每户种一升核桃,该乡积极响应,今年春秋两季该乡每户已经平均种一升四合。他们计划经过明年一年的努力,就可达到绿化全乡的任务。
由于该乡在植树、修梯田和修渠筑坝方面的迅速进展,水土保持工作已收到显著效果。今年6月16日开始一连几天的大雨,山洪比1954年大得多,但庄稼和房屋都未受到损失,而1954年却完全冲毁了一百零三亩庄稼,冲垮了堤埝六百九十五丈,冲坏了十六间房。往年大雨后,横贯该乡的石鸠河河水要混浊三四天,现在大雨以后,当天或者第二天就清了。因而到明年梯田化、水利化和绿化以后,该乡将在基本上战胜水灾和旱灾。
今年全乡平均亩产一百八十二斤,比合作化前的1954年(亩产一百零四斤)提高42.8%。该乡在注意修梯田兴水利的同时,也很注意养牛养猪增加肥料,这也是该乡增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该社已由1954年的一千四百三十五头牛和八十五头猪增加到今年的二千一百七十头牛和一千五百零一头猪。明年梯田和水地大量增加,如果肥料能大量增加,单位面积产量还可大大提高。目前该乡送粪上高山全靠人背,农民除牛以外又没有其他力畜,而当地牛从来没有驮运的习惯,所以该乡负责干部正打算如何训练用牛把大量的肥料驮上高山。如果能办到,他们还打算把原定明年平均亩产由今年的一百八十斤提高到二百五十斤的计划,再向上提高。因而明年原计划每人平均收入增加到七十五元的指标,也将相应提高。
龙王庙乡是商雒地委和专署直接培养的建设山区的典型乡,地委和专署合组的工作组从1955年改造落后乡起,一直在该乡坚持工作。工作组的同志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对该乡工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对当地干部的培养还应更加注意。同时该乡各社之间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如何使后进社赶上先进社,就是使该乡工作提高一步中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附图片)
龙王庙乡的一角               本报记者 朱波摄


第3版()
专栏:

秦岭深山中的模范乡
本报记者 朱波
初冬,我们来到了陕西省商雒县的龙王庙乡。
当我们刚刚翻过黄沙岭时,眼前就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山区景色。满山满谷的森林,有的已经长大成材,有的还是幼小的树苗,其中有松、柏、桦、白杨、杨柳、栗子、柿子和核桃树,有的橙黄,有的鲜红……把这个山区打扮的万紫千红。一股一股的山泉,像是一条白色的飘带,从山上拖了下来,沿着山腰的水渠,流过层层叠叠的梯田,歌唱着向山谷流去。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已经不是过去的贫困的山区,而是幸福的乐园。但是,龙王庙乡的人民,并没有忘记那艰苦的过去,他们常常把那黑暗的岁月和今天的幸福时光作对比,用来教育自己和年青一代。
过去的龙王庙乡是个偏僻而又贫困的山区。到处都是高耸的山峰和纵横的山谷。全乡一千零八十四户,共有耕地九千五百多亩,分散在近四十里地长的丛山中,而且大部分都是一镢捣着石头的薄瘠土地,一场大雨过后,就会把禾苗和泥土全部冲光,好年景每亩平均产量最多也只有一百斤,常常是一年收下的粮食还不够一季吃,因此,人们不得不常年为吃饭而奔波,有些农民就出去逃荒或讨饭,有人甚至一年内搬两三次家。当地农民形容这种生活是“春满堂,夏一半,秋冷落,冬不见”。就在这样困苦的生活里,土匪、地主还经常对农民进行抢夺和剥削。解放前,又曾遭蒋介石匪帮的劫掠。解放后,人们陆续回来了,人民政府帮助他们重新安家立业,但因土匪没有彻底肃清,地主也没有被斗垮,一直到1955年改造落后乡的工作时,才把压在人们心头上的石头搬掉。接着开展了互助合作运动,开始了以建设山区为重点的大生产运动。
两年来,已经改变了山区的贫困面貌。在我们经过的地方,到处可以看到新修的层层梯田,很多股泉水被拦腰截断,引到水渠里。水土流失现象基本上被制止住了。过去每年发洪水时,总要冲垮很多良田和房屋,今年,这里曾遇到一场很大的山洪,但是却没有受到什么损失。
在七星社里,我们参观了新修的梯田和水渠。这是一个基本上实现梯田化、水利化的农业社。据该社主任和党支部书记介绍,这里原来有80%以上的是四五十度的坡地。过去只有三十九亩水地,从去年开展大生产运动以来,已经有80%以上的坡地修成了梯田,特别是今年连续三次向水利进军,共修成了二十八条水渠,共浇地八百多亩,85%的耕地成了水地。
在向大自然进行斗争中,社员们表现了令人感动的英雄气概。该社在去年冬季曾修过一块梯田,这块地中间有块半亩大的石滩,上边都是奇形怪状的巨石,有的像房子那么大。坡地的右边有一条二丈多深两丈宽的大沟。修这块地就要把这块石滩铲掉,把沟填平,并修筑一道巨大的石埝。这样一个工程困难当然是很多的,社员们说再困难也要修成它!
目前正在施工的麻沟西渠也是非常艰巨的工程。但社员们并没有退缩,而是高呼着“山高没有镢头高,石硬没有锤头硬”的英雄口号。在悬崖陡壁上,社员们几乎是爬着、跪着用锤头打眼放炮,特别是当修到沙岭时,工程更加艰巨了,他们要在这里炸开一条一百二十公尺长的石岭,这里石质非常坚硬,一锤打下去,只打出一个白点,一炮只能炸开一个小石窑窑,崩掉一些白石面,就是这样困难也没有把他们吓倒,他们每天都有七、八个人,爬上沙岭打眼放炮,用了八天的时间把这个石岭炸开了,把水渠修上了沙岭。现在,西渠的主要工程已经快要完工了。还有二十多条水渠要修,这些水渠都要盘山越谷,有的要炸掉房间大的巨石,有的要填平三十多公尺深的山沟。但是,工程虽然这样复杂和困难,却并没有花费多少钱,人民政府只贷给了二十八件洋镐,火药是社筹资买的,共用了不到一百元。
据该社支部书记说,建设过程中最大的困难要算是和那些顽固守旧的思想作斗争。有这种思想的人总是强调困难,找各种理由来反对修梯田,他们说“要想坡地有梯田,除非太阳出西山”。这种思想严重地影响了大家的热情,不驳倒这种思想,建设就不容易进行。
龙王庙乡的群众就像七星社的社员们那样,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了显著的成果。梯田、水利建设都已经发挥了作用,做到了“分大水为小水,拦猛水为缓水”,达到“步步控制,节节蓄水,使水不出沟,土不下坡,又抗旱又防涝”的目的。去年起,这个历史上一贯缺粮的地方,变成了余粮乡。
在龙王庙乡到处可以看到搞副业生产活动的人。这里副业生产门路很多,有林业(又包括用材、烧木炭、果树等树林)、牧畜、挖药材、打猎、养蚕等。今年全乡副业收入增长到十一万元以上,全乡每人平均收入二十五元。
由于该乡农业、副业发展较快,收入比过去增加了,1954年每人平均收入三十三元五角;今年全乡每人平均收入五十七元三角,全乡农户平均收入超过了当地富裕中农的生活水平。龙王庙乡各村,绝大部分都换成了新瓦房,过去那种破烂的草房已经绝迹了。据七星社统计,近几年来,全社共增加了二百六十多间新瓦房,今年冬季又有二十多户农民要盖新房。
但是,龙王庙乡的人民对目前生活并没有感到满足,他们提出明年在全乡范围内完成梯田化、水利化和绿化的任务。


第3版()
专栏:

揭开化学世界的窗帘
——参观化学工业综合展览会
本报记者 范荣康
诗、谜语和魔术它像金属一样坚牢,却像竹子一样轻巧;它像玻璃一样透明,却不像玻璃一样容易破碎;它像纸张一样薄,却像牛皮一样坚韧,有弹性。
这不是诗,也不是谜语;却把人带到像诗一样美好,像谜语一样奥妙的境地中去。是什么东西同时兼有如此多样的优异性能呢?这就是塑料,化学产品的一种。
塑料在国民经济中的用途极其广泛,它几乎像“千手佛”一样具有无限的能耐。用塑料可以代替木材、也可以代替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还可以代替牛皮。用塑料可以制造飞机、坦克的零件,可以制造汽车的车身、变速器、方向盘,可以制造机械的轴承和齿轮,可以制造电缆、开关等绝缘器材,也可以制造人民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用品。普通所说的“化学梳子”、“玻璃皮包”、“赛璐珞笔杆”等等,都是塑料制品。
塑料,性能这么好,用途这么广,究竟是用什么宝贵的原料制成的呢?说来你也许不信,塑料是用一些不大被人注意的原料制成的。例如聚氯乙烯塑料的主要原料,就是常见的焦炭、石灰石和盐。
焦炭、石灰石和盐,经过化学处理,竟变成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物质——塑料,这是多么奇妙的事情。
化学工业就是这样一个奇妙的工业部门。通过化学工业部门的工作,无用的物质可以变为有用的物质,用途不大的物质可以变为用途很大的物质,只有这几种用途的物质可以变为又有那几种用途的物质。因而有些人把化学工业譬喻为“魔术家”。这个譬喻当然也不十分恰当。魔术家只是利用熟练的技巧,瞒过了观众的眼睛,而化学工业却真能把一种物质变为另一种物质。
11月20日在北京开幕的化学工业综合展览会,用大量的图表、模型和实物,把我们带到一个像诗一样美好、像谜语一样奥妙、像魔术一样神奇的化学世界中去,各式各样为外行人不知是用什么原料制成的化学产品大放异彩。从综合馆开始,到橡胶馆为止的全部展览会,揭开了化学世界的窗帘,让我们看到许多化学产品是怎样生产的,和它们在国民经济中有怎样的作用,也让我们看到,这些年来我国化学工业的面貌是在怎样地改变着。
吃、穿和其他
化学工业的领域极其广阔,它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综合馆展出的一幅图表表明,化学工业的产品,供应着包括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国防工业、建筑工业在内的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基本化学馆的一些图表更表明了这种影响有多么深远。
不久以前,中共中央公布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中,提出“中央和地方都应当积极发展化学肥料的制造工业,争取到1962年生产化学肥料五百万吨到七百万吨左右,1967年生产一千五百万吨左右”。这是一个极为可观的数字。今年,我国化学肥料的产量预计还只能达到七十多万吨,要在五年的时间内,把化学肥料的产量提高到年产五百万吨到七百万吨左右的水平,并进而在十年内提高到一千五百万吨左右的水平,真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为什么要这么快地发展化学肥料工业呢?基本化学馆的几张图表做了最有力的解释。一张图表表明:一斤氮肥可以增产稻谷三斤半或棉花一斤;一斤磷肥可以增产稻谷一斤半或棉花半斤。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内生产的化学肥料,用于粮田就可以增产稻谷一百七十六亿斤,用于棉田就可以增产棉花五千零七十万担。另一张图表对使用化学肥料和开垦荒地的经济效果作了具体的比较。同样二十亿元,用来发展化学肥料工业,可以建设大小二十个化学肥料厂,年产四百五十万吨化学肥料;用这些化学肥料每年可以增产粮食二百五十五亿斤,可供六千四百万人食用一年。同样二十亿元,用来开荒,只能开垦荒地二千八百五十七万亩,每年只能生产粮食四十三亿斤,只能供给一千一百万人食用一年。
在这两张图表附近,陈列着各式各样化学肥料的样品。其中有新投入生产的吉林肥料厂出产的硝酸铵,有南京磷肥厂的新产品粒状过磷酸钙。各式各样的化学肥料,在明了了它对农业增产的重大作用之后,给人的印象已经不只是一颗一颗的化学肥料,而是一颗一颗宝贵的粮食和棉桃。吃饭穿衣是人人关心的问题,难怪观众在化学肥料的展览品面前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有机化学馆展出的合成纤维产品,虽然数量不多,却吸引了很多观众。“尼龙袜子”等等,对于城市人民说来,并不是什么很陌生的东西。展览会展出的用合成纤维织成的布匹、衬衣、袜子等都是外国的制品,我国目前还不能生产。但国内好几个单位试制的合成纤维样品,已出现在展览会上,给了观众很大的鼓舞。合成纤维的织物,不但比天然纤维的织物美观、耐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另一条解决人民穿衣问题的出路。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可以自己生产合成纤维织物了。
解决吃饭穿衣的问题都需要发展化学工业;但发展化学工业的意义决不只限于解决吃饭穿衣的问题。展览会的六个展览馆所陈列的全部展览品,都说明了建设化学工业对发展国民经济的深远的影响,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过去,现在和将来
展览会着重介绍了八年来我国发展化学工业的成就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化学工业发展的趋势。
这八年来,化学工业的发展速度是空前的。综合馆说明1956年主要化工产品的产量都数倍于解放前的最高水平,1957年化学工业的总产值预计为1949年的十七倍多。化学工业的品种,以1949年为一百,1957年已增为四百八十一。有机化学馆说明,解放前我国的有机化学工业生产水平很低,只使用进口原料生产质量低、数量少的油漆、染料和塑料产品。现在,油漆的品种已由十六种增为二百一十二种,染料和中间体的品种已由十八种增为二百一十种,质量要求较高的航空漆,船底漆,坚牢度优良的冰染染料和重要的塑料如有机玻璃,都能自己生产了。医药馆说明:解放前我国的医药工业主要是依靠进口原料加工成制剂和成药,解放后逐步发展了原料药的生产,现在已经生产的原料药共有一百八十多种。橡胶馆说明:我国橡胶工业从1919年在广州建立第一个小型手工业工厂开始,仅有三十八年历史,在旧中国时代橡胶工业发展很慢,大部分橡胶制品是外国货。解放后橡胶工业的品种增加了三倍多,各种产品的产量也增加很快。基本上满足了需要,同时还有某些产品可以出口。
不仅是这些对比鲜明的数字,还有一些生动的展览品,对我国化学工业八年来的发展,作了有力的说明。锦屏磷矿是一个有三十多年历史的矿场,可是规模很小,设备简陋,年产量只两万吨左右,到日本侵占时期,产量更降为一万吨。解放后,锦屏磷矿开始了规模巨大的扩建工程,展览会陈列的锦屏磷矿的模型和生产过程的模型,告诉我们现在的锦屏磷矿已经是一个规模巨大,设备先进的现代化的企业了。解释员说,锦屏磷矿的全部改建工程完成后,年产量可以比解放前提高三十倍至五十倍。大连化学厂等化工企业的模型和一些化工企业的新设备的模型表演,也说明我国的化学工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橡胶馆陈列的一种新产品——无内胎轮胎,引起了观众的注意。这种轮胎减少了轮胎的发热性,经得起高速行驶,能够提高行驶的安全,如果被钉子和其他的东西刺破,不致泄气,或者泄气缓慢,能够继续使用。有几幅照片说明,曾经对无内胎轮胎进行过一种有趣的实验:把直径三公厘,长六十公厘的钉子扎入无内胎轮胎,安着这种轮胎的汽车,依然安全地从北京的颐和园驶到天津的橡胶工业研究所。这说明我们在掌握化学工业的生产技术上也有很大的提高。
整个化学工业综合展览会贯串着这样一个精神:虽然八年来化学工业发展很快,但仍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展览会表明,化学工业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将有更大的发展,一支强大的化学工业的队伍已经成长起来,群众所报告的磷矿、黄铁矿、石膏矿等发展化学工业的矿产资源的线索,遍布大江南北,许多建设化工企业的重要设备国内已能生产,我们又有苏联和其他兄弟国家的无私援助,我国的化学工业必能日益强大,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附图片)
展览会上展出的合成纤维织品吸引了观众。
        本报记者 纳一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