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经过几年艰苦建设 今年生产全面跃进
红安县样样丰收社社增产
据新华社武汉电 湖北省红安县今年的农业生产跃进了一大步。反复核算产量的结果指明:十五种农作物都获得了丰收,七百三十二个农业合作社都增加了生产。
这个县播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今年的丰产情况很突出。它的总产量比丰收的去年增加了将近两成,单位面积产量平均八百三十四斤,比去年增加近18%,已提前达到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粮食产量最高指标。同时,在全县的粮食作物方面还涌现了大量的高额丰产和大面积丰产的典范。
除了粮食作物外,这个县的其他农作物和畜牧业在今年也发展得很快。其中花生比去年增产达二成半以上,棉花比去年增产一半以上,猪、羊、鸡、鸭、兔等家畜都比去年增长了一倍到两倍(只有牛比去年增长7.6%)。
今年是红安县全面合作化后的第二年。在合作化后的头一年内,占农户总数99%强的七百三十二个合作社,有90%的社增加了生产,但也有10%的社没有增产甚至减产。今年,全县所有的合作社都增产了,其中有一百零六个社增产30%到50%,有十九个社增产50%以上。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全县七百三十二个社中,91%以上的生产已经达到和超过了当地富裕中农的水平。
由于农业大跃进和副业大发展的结果,今年红安县农民收入和合作社公共积累都显著增加。全县农民今年的农、副业总收入比去年增加了约三分之一。据对十个合作社的调查,今年这些社的公共积累都增加了。有的社增产特别显著,社员收入较多,公共积累约占总收入的33%左右。增加生产和增加收入的事实大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爱国热情。例如全县今年征收公粮的任务比计划提前一个多月完成;农民交售的余粮比去年增加了将近一倍;农民认购公债的时间由去年的四个月缩短到十多天,而且认购数字比去年还大。
今年红安县的大丰收,是全县农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向自然灾害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和在耕作技术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的结果。全县农民曾经向持续八十天的旱灾进行过胜利的斗争。在这个斗争中,每天平均出动九万多人,动员抗旱工具仅水车就有一万五千多部,另外还有大量的挑水桶和十多台抽水机。有的地方用八、九十部水车甚至二百多部水车连在一起车水,使水翻越高山,灌溉山上和山那面的缺水田地。在耕作技术改革方面,除在全县四十多万亩水田和旱地上普遍地增施了肥料,并且对几万亩土质很差的田、地进行了土壤改良外,还大力地在水稻、花生、棉花等主要作物中推行了深耕、密植的技术,加强了田间管理工作。此外,这个县今年在水稻方面大量地推广了一季晚粳和双季稻,在棉花方面推广了岱字棉品种,对稻、棉的丰产也起了极大的作用。
为了组织大规模的农业、副业生产运动,在中共红安县委的统一领导下,这个县曾在去冬今春先后调出一百几十名县、区干部下放到农村中去,充实基层领导力量;在县委第一书记程鹏的亲自带头下,全县有一千多名农村工作干部,采用培育试验田的方法,参加生产和领导生产,钻研农业技术,丰富了领导经验;并且一贯地坚持实行了抓重点、抓新事物、抓落后环节、抓全面的所谓“四抓”的工作方法,并利用各种时机向干部和群众进行了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工作。
红安县是革命老根据地,早在1927年就曾建立过苏维埃政权。大革命失败后,这个县的农民曾经同反动统治者进行过英勇的斗争,有些地区的斗争一直坚持到解放。在这些年代里,这个革命老根据地的生产力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农村中一片荒凉,到解放时,这个县的粮食产量已经由最盛时期的亩产六百斤下降到三百多斤;花生产量下降得更多。但是,经过几年的艰苦建设,特别是今年的全面大跃进后,这个县的面貌已经完全改观了。


第2版()
专栏:

与河争地 向水索粮
发动群众 大兴水利
黑龙江
全省掀起兴修水利高潮
据新华社讯 黑龙江省农民在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水利建设指标的基础上,又掀起了群众性的全面发展水利事业的高潮。
目前各地农业社纷纷提出:“向水索取粮食”、“洼地变良田”的口号。不论山区、平原到处可以看见兴修水利的人群,据全省半数县的统计,兴修水利的人数已达十万,完成土方量一百余万公方。佳木斯市郊修筑的四丰山水库的土方工程即将完成,它将灌溉一千多公顷水田,养一百万尾鱼。
黑龙江省农民由于发展水利建设而获得的利益,一年比一年大。全省五年来在沿江修建和补修的二千八百多公里的防洪大堤和三千五百多公里的排涝水渠,战胜了近年来三次大洪水,保证了沿江城市、农村的安全和农田的收成。同时由于有计划的进行了水土保持工作和修建了防涝工程,在今年雨量比去年多,洪水比去年大的情况下,保证了二十四万公顷农田免遭涝灾。特别是由于建设了五千余处大、小型各种灌溉工程,使这个原来稻田很少的省份,县县出现了稻田,而且稻田一直发展到北纬五十度的孙吴县。全省稻田从1953年的十二万公顷发展到二十五万公顷,增加水田的数字相当于过去四十年发展水田的总和,为国家增产了大量的粮食。现在省有关部门正在拟定有关这方面的全面规划。根据初步计划:十年内发展水田一百二十五万公顷,每年即可增产粮食四百万到五百万吨,等于现有耕地面积每亩提高产量一百斤。而消除内涝和减少水土流失两项,又可增产粮食一百五十万吨左右。
吉林省
已经完成二百多项水利工程
本报讯 吉林省兴修农田水利高潮已经初步形成。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农民,冒着晨雾和深夜的寒风,紧张地参加工作。仅据十九个市县在10月末的统计,峻工的水库塘坝、拦河坝等工程已有二百六十多座,可灌溉水田三千六百多公顷;正在动工的水库塘坝五百六十多座,拦河坝有一百三十多处,另有机械抽水站、小型塘坝多起。这些工程完成后,可灌溉一万多公顷水田。
最近吉林省各县普遍召开了水利工作会议,批判了各种消极情绪和保守思想,修订了1958年水田开改计划。在磐石县召开区委书记和乡总支书记会议上,有些干部暴露出严重的消极保守思想。中共磐石县委针对这些情况,全面地总结了几年来水利建设对农业增产的巨大作用,并且发动群众算四笔账:一算水源账;二算土地账;三算劳动力账;四算工程量账。经过算账,鼓舞起干部实现水利建设计划的信心。东辽县委通过三级干部会议和深入摸底算细账的办法,有力地批判了保守思想,使全县明年开改水田计划达到一万一千七百多公顷,超过原计划(三千五百公顷)的两倍多。
新疆
天山南北大兴水利
本报乌鲁木齐电 兴修农田水利的高潮正在天山南北展开。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今年冬季群众兴修的小型水利工程有一百余项,民办公助的水利工程有十一项。伊宁、昭苏、博乐等地农业社提出:“兴修水利不要国家投资,社的集体力量可以解决,只要政府派技术人员来指导就行了。”今年冬季兴修的水利工程完工以后,除保证全州五百六十七万亩耕地的用水外,还可扩大灌溉面积二十万亩。和阗专区召开的县委书记、县长联席会议,对明年农业生产作了规划,决定从今年冬季到明年,完成十九项中、小型水利工程,积肥造肥一亿口袋,保证明年增加播种面积三十万亩,粮食总产量要比今年增加21%。喀什专区召开的水利工作会议,决定从今年冬季到明年,兴建和扩建十七项水利工程。喀什专区农田灌溉主要靠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的雪水,每年春季需水时,积雪不化,河水流量很小,不能满足需要,严重影响春播,到7、8月,积雪融化,水却大量浪费。这十七项水利工程可把全专区几条主要河流的水拦蓄起来,可扩大灌溉面积六十四万余亩,改善灌溉面积三十六万多亩,估计可增产粮食一亿多万斤。
甘肃省
白龙江两岸大量筑堤淤地
据新华社讯 甘肃境内白龙江两岸的农民,正在进行“与河水争地”的斗争。这条江水流过的甘肃宕昌、武都和文县一百二十公里范围内,沿岸各农业社今冬明春将筑堤淤地九千多亩,基本上把这一地区内沿江被冲毁的良田争取过来。
白龙江这一段沿岸住着约八万多人,虽然这里气候温和,稻子一年可以两熟,但因白龙江有“三十年河北、三十年河南”的移动之害,许多沿江村庄粮食收获不能自给。因此,他们以坚毅不屈的精神要“与河水争地”。
现在沿江广大农民已掀起了筑堤淤地的浪潮,在宕、武、文三县一百多公里范围内,有三十多处险滩已经全面动工。
白龙江流过的宕、武、文三县一百二十公里内,可以筑堤淤地的较大工程共四十三处,其中截河工程十处。经过这些年的努力,现在已经淤出近二万亩良田。白龙江沿岸共可淤出三万多亩地,如果按亩产四百斤计算,这一段江岸八万多人口,每年每人可以从新淤出的土地上收入一百五十斤粮食。
*云南省*
因地制宜自筹经费
新华社讯 云南省群众性的冬季兴修水利工作,已经提前开始。目前秋收已经基本结束的曲靖、玉溪、文山、昭通、楚雄、思茅等专区和红河哈尼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以及昆明市郊区,已经提前一两个月开始,各地组织了大批劳动力投入水利建设。
云南各级领导部门,自传达、学习了三中全会文件和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后,进一步克服了保守思想,重新修订今冬明春水利建设的计划,曲靖专区已由第一次规划的扩大灌溉面积三十万亩增加到四十六万四千多亩;思茅专区原来计划扩大灌溉面积十一万四千多亩,现在计划争取超过二十万亩。昆明市郊今冬明春计划扩大的灌溉面积,比以往五年的总和还多。各地在规划中,一般都能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山区都以兴修小型水利为主,坝区以兴修中型水利为主。
各地农村在社会主义大辩论中,对水利和增产的关系、“民办公助”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后,广大群众不仅打破了消极保守情绪,还设法寻找兴修水利的窍门。去年认为找不到水利工程对象的巍山县,经过群众的辩论和查勘,今冬明春计划修筑的中、小型水利工程就有三百八十八处。丘北、玉溪、江川等县今冬明春兴修水利工程的投资问题,经过讨论、算账,全部可由地方经费和农业社的公共积累中筹集解决,杞麓县的各个乡,也自筹经费单独或联合兴修中型水利。
各地领导部门,在10月份就先后设立了专门机构领导群众性的兴修水利工作,大多数县指定了县委书记或县长亲自负责,同时训练了大批水利技术人员,组织有经验的技术干部下乡巡回指导。各地供销部门也及时供应了水利工程所需的物资和器材。省级和各专、县的机关干部,也正分批下乡帮助农业社进行水利建设。


第2版()
专栏:

丰产战线上的红安县人民
新华社记者 田庄、方堤
湖北省红安县今年在农业生产上是社社增产,样样丰收。对于一个曾经遭受过敌人长期摧残的革命老根据地来说,这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最近我们到这里作了访问,这里人民争取农业增产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决心和热情,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人人献计,个个出力
我们跟红安县的人们接触时,常听到人们说:“要为社会主义出把力”。这句话成为鼓舞红安县人民在农业生产上大踏步前进的巨大动力。那些有着丰富生产经验的老农们,对今年的生产更是作出了出色的贡献。
今年5月下旬,水稻已经插秧好些时候了,但是这个县不少地方的秧禾,却长得又黄又弱。就在这个时候,老农们积极献计,迅速地改变了这种令人烦恼的局面。两道乡红光第三农业社八百多亩水稻中当时有将近三百亩生长得不好,老农耿咀刚等看到这种情况,就向社里献了追肥、除虫等十条好计,使秧苗变好了,秋收后一计算,总共增产了七万斤。台南乡老农金孔堂在今年花生播种时,传授了过去自己由于增施底肥、追肥年年高产的经验,改变了全乡不施肥的习惯,使这个乡今年创造了大面积高额丰产记录,其中有三个农业社每亩平均产量达到了一千斤。新寨乡由于接受了七十二岁老农宋继富的建议,在全乡水库、塘堰附近的二百多亩空田里,栽种了晚稻,今年多收了一万八千多斤粮食。
河水移道,山岗低头
入秋以来,这个县没有下过一场透雨。持续八十天的干旱,严重地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在这种严重的情况下,红安县人民没有畏缩,一场紧张的抗旱斗争便在全县迅速地展开。田野里到处是人,他们中间有:抱病坚持工作的干部,那里有困难就赶到那里的青年,鬓发皆白拿着瓢浇水的老人,和双目失明还参加车水的社员。在那些不寻常的日子里,人们就是用这种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征服了今年罕见的干旱。
这是我们到红安县不久听到的一个故事。9月上旬,水岩乡的水塘干涸了,小河绝流了,大片大片的庄稼眼看着枯萎了。在这个紧张的时刻,全乡三百多个青年积极分子,整整花了三天三夜的时间,在县境内的一条大河上筑了一道五十丈长、八尺高、一丈五尺宽的拦水大坝。全乡出动了三千五百多人,七百五十多部水车,摆了十多里路长,硬是把大河水搬到了小河里,又从小河里搬到塘里、田里,解除了全乡干旱的威胁。
这种战胜自然灾害的英雄气概,还使这个县的人民克服了缺乏肥料的困难。他们捡树叶、青草,捞浮萍积了大量绿肥,使原来长得黄弱的禾苗,经过施追肥以后慢慢茁壮起来了。
勤俭持家,爱社如家
从艰难岁月中走过来的红安县人民,至今还保持着过去的优良传统。今年,这个县虽然在农业生产上取得了空前大丰收,但是人们仍然是克勤克俭。记者在访问这里时,看到许多人家的饭里掺有杂粮和蔬菜,据了解,他们为了节省主粮,几乎把所有的田埂地边都利用起来,种植了高粱、泥豆等杂粮作物,还开了许多荒地,种植了大量南瓜、白菜、萝卜等。这个县今年仅收的杂粮就有四百万斤,加上种类繁多的蔬菜,估计能够节省主粮七百万斤。
这个县节省饲料的成绩也很大。许多农业社社员找窍门、挖潜力,采集了八、九十种野生饲料用来喂猪。枣林乡今年喂猪四千四百多头,全靠野菜、菱角禾等作饲料。野生饲料较少的地方,社员们就把红薯梗、花生秆晒干磨成粉喂猪。记者曾经访问了长春农业社社员刘国清。这位将近五十岁的老婆婆,今年已经卖给国家和合作社共二十八头猪,家里还养有十九头猪。她常常不顾疲累到山上、地里采集豆叶、野菜、树叶等作饲料,因此节省下许多粮食。她还在山坡上开了荒地,种植了十多种蔬菜,每天三顿饭、顿顿都掺些南瓜、白菜和萝卜,这样节省下来的口粮,除留一部分储备防荒以外,还卖给国家二百多斤。
坚持革命三十年,被红安县人民称为“光荣妈妈”的徐正修,今年已经七十一岁了,但是她仍坚持参加劳动。农忙时,她跟年轻人一块下田,并且还带领着妇女开展劳动竞赛。她常常对人说:“过去流血牺牲还革命,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更得积极工作。”
保持光荣,发扬光荣
红安县是我国最早的革命老根据地之一。在解放以前艰苦斗争的年代里,红安县被敌人摧残得到处荒芜凄凉。解放以后,人们才在国家的扶持、帮助下,重建家园。实现了农业合作化以后,这个地区的面貌才大大改观。人们现在这样歌唱着自己的生活:“花果山,米粮川,牛羊成群猪满圈,鸡鸭满湾,家鱼满塘堰,社会主义生活幸福又美满。”但是,红安县人民十分懂得珍惜自己美好的光景。还在庄稼没有收割的时候,许多农业社就已作好交售公粮、余粮的计划。粮食一到手,他们便晒干扬净,把头等粮卖给国家。天马乡安河农业社为了作到“坏粮不出社,好粮送进仓”,许多社员连夜把已经晒干扬净的粮食,又筛得干干净净;赵河乡十五个农业社提出不送湿谷、芽谷、瘪谷、虫谷、烂谷的口号,展开了送粮竞赛,全县只用了两天时间,就超额完成了三十四万斤的公粮任务。


第2版()
专栏:

丰收
油茶
湖南省七百多万亩油茶丰收。根据许多地区的典型调查,预计今年全省茶油产量将比去年增产一成以上。收成较好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将产九万四千六百担,比大丰收的去年增产一成左右,比1952年增产约二倍。
江西、广西两省今年油茶生产获得丰收。江西省六百万亩油茶林,现在已有四百万亩采摘了茶籽。预计今年能产五十万担茶油,比以往最高年产量增产一万担。这个省在解放以来垦复了二百零八万亩油茶山,垦复后的油茶林生长茂盛,结籽又多又壮实。
广西省的茶籽也已开始收摘。据各地汇报材料估计:今年全省可收油茶两千六百多万斤,比去年增产70%。现在油茶区农民,一面采摘茶籽,一面在选种留种,为明年的生产作准备。(新华社)
苧 麻
湖南省苧麻丰收。据几个主要产区收成的情况估计,今年可收到十九万担,比1950年增长387.5%,比历史上收成最好的1936年还多三万担。
苧麻是湖南主要特产之一,每年外销数量很大。解放以后,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扶持麻农生产,去年全省苧麻种植面积已扩大到二十六万亩,比1950年增长了三倍。(新华社)
柑橘
江西省柑橘丰收,估计产量可达到四千六百多万斤,比去年增产一百万斤左右。其中驰名全国的南丰蜜橘,今年产量有二百二十万斤。现在,蜜橘已经上市。今年,橘农对柑橘树的培育管理工作比往年做得好。蜜橘的果形大而均匀,果皮光滑,麻斑很少。(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参加和领导生产的好办法——培育试验田
——记湖北红安县干部培育试验田的经过
本报记者 古维进
粮食产量超过农业纲要八百斤的指标
初冬,我来到老苏区红安县。这里那里,都听到人们兴致勃勃地谈论丰收。一些老农民说前几年的丰收,自己还能从七八十年的记忆里找到类似的年景,可是今年的丰收,却是记忆里找不到的。当我到了中共红安县委会,才知道今年是全县空前的全面大丰收。粮食平均亩产八百三十四斤,超过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指标,比1952年增加约116%,比1956年增加约18%。全县出现了十六万三千亩粮食千斤田(占粮食耕地面积44.3%),三个粮食千斤区(去年没有),十七个粮食千斤乡(去年只有四个),三百一十三个粮食千斤社(去年只有二十二个)。花生平均亩产六百二十五斤,超过中共湖北省委提出的1962年的计划指标,比1955年增产71.6%,比1956年增产31.9%。全县出现了一万一千亩花生千斤地(占花生耕地面积23.4%),十五个花生千斤乡,二百五十九个花生千斤社。其他作物:棉花平均亩产五十斤,比1956年增产56.3%;油菜平均亩产五十七斤,比1956年增产159%。生猪由去年底到今年9月中旬从六万一千八百头发展到十三万头,增加了113%,全县平均每户养猪一头半(今冬可以实现每户养猪二头),牛羊鸡鸭等也比去年增加很多。今年全县的多种经营和各项副业的收入总值比1956年增加142.6%。
全县七百三十二个社,社社增产。全县八万户社员的收入总值比1956年增加39.98%,每户平均实际收入二百五十四元,比1956年增加31.96%。合作社的公共积累比1956年增加将近一倍。全县四十八个乡,乡乡有余粮。农民留用粮(包括增产粮)由去年六百零一斤增至今年六百四十斤。售给国家的余粮比去年增加一千七百万斤,售给国家的油脂比去年增加六十万斤。
解决了干部参加生产领导生产的矛盾
在中共红安县委会里,我问县委书记程鹏今年取得丰收的原因。他说原因很多,从领导方面来说,主要的是培育了试验田。他瞅我有点诧异的样子,解释说:“培育试验田就是每一个工作干部结合技术干部、老农等,种上一亩八分土地,搞出成绩,向群众示范,指导群众生产。
“那是怎么一回事呢?”我问。
程鹏想了一想,慢斯条理地说起培育试验田的经过:
今年春耕开始,全县干部在县委提出“参加生产领导生产”的号召下,每个人自备一把工具(锄头等),一本劳动手册,参加了合作社的生产劳动。但是当时出现一个问题,即大部分干部缺乏生产知识——生产环节怎样抓,生产质量好不好,生产技术搞得怎么样,生产计划贯彻执行得如何等,都搞不清楚。于是出现这样一种局面:干部每天带着工具,听凭社里分派活路,单纯地被当作一个劳动力使用,整个生产领导陷于被动,就是说,干部参加生产没有发挥领导生产的作用。
“这时候,我们真焦急呵!”程鹏皱眉说。
“就在这种万难的情况下,我们摸索到领导生产的门路——培育试验田。”
程鹏微微一笑,谈到培育试验田的开始:在县委工作重点杏花乡建苏社五房港(湾子的名字)生产队的一间房子里,保存了各省赠送的花生品种。技术干部祝翼鸿搞了一块花生试验地种植这些品种。这引起了程鹏的兴趣。他邀了祝翼鸿、建苏社主任郭李太和老农等也搞了一块花生试验地,种植本地品种。他们采取了新的技术措施——施底肥,根瘤菌拌种、密植。施底肥,群众过去没有这个习惯,认为施底肥会结“气壳子”(即子粒小,壳皮厚),但是,他们总结富裕中农陈必权的经验,施底肥可以增产25%;又如密植,群众过去也没有这个习惯,认为这样做费工,不如稀植(一蔸下一、二粒种子),现在他们和老农研究,发现过去有时偶然密植(即一蔸下三粒种子),结的花生要由过去的二三十颗增至八九十颗至二三百颗。……当花生播种季节到来,他们采取新的技术措施播种了。本乡的干部和各区指导组的干部听说县委书记程鹏亲自培育了花生试验地,都来参观。程鹏和技术干部等一面宣传实行新的技术措施对增产的好处,一面当场表演。这引起了干部的重视。他们回去,都在自己的重点社采取施底肥、密植等新的技术措施培育花生试验地,推动了社里进行技术革新。
这件事情给了程鹏很大的启发。他原来是缺乏生产知识的,现在和技术干部、老农等培育花生试验地之后,开始懂得花生在播种期间,何时该上底肥,何时该拌种,何时该种植;一亩地该上多少底肥,底肥里面的氮、磷、钾肥各占多少,根瘤菌拌种和密植是怎样进行的,等等,更重要的,是通过试验地的示范,推动群众克服保守思想,采取新的技术措施。程鹏开始认识到干部亲自培育试验田,是解决领导生产问题的好办法。
成了推进生产的动力
4月间,县委研究程鹏等培育花生试验地的经验以后,号召各地干部学习。5月间,全县掀起了培育试验田的热潮。全县十八个县委委员有十四个委员培育了试验田,二百七十六名区干部中,有一百九十五人培育了试验田,四百九十名乡干部中,有三百二十四人培育了试验田。试验田的种类很多:有花生试验地四百九十六亩,水稻试验田六百四十三亩,棉花试验田一百二十五亩,此外,还有红苕试验田等。
试验田对于推动生产起了很大作用。
水稻密植,曾经是全县许多地方长期不容易解决的问题,可是,经过试验田的示范,密植的问题解决了。例如在新寨乡姜牌社,去年推广水稻密植,群众思想不通;尽管干部带着尺子到田间去量,把不合密植尺寸的一律加以纠正,但干部走后,群众还是稀植。结果,全社的水稻有80%是稀植。今年干部推广水稻密植,首先从自己的试验田做起。他们事先总结去年有些水稻密植比稀植增产72%的经验,到了栽秧季节,就在田头举行群众会议介绍这些经验,发动群众讨论,同时进行密植表演。群众认识到了密植的好处,都同意密植。全社的水稻有95%推广了密植。
水稻的深耕、除虫、花生的培土壅蔸、根外施磷肥、棉花的整枝打杈等技术措施,都通过试验田的示范得到普遍推广。
通过试验田的示范,还消灭了许多落后田。台南乡干部总结老农金共堂过去消灭一亩五分花生落后地获得亩产八百斤的经验(即翻耕、施足底肥等),在落后地试验,取得很好的成绩,于是推动全社消灭花生落后地二十二亩,接着推动全乡消灭花生落后地五百零五亩。花生由平均亩产四百斤增至六百四十斤。据县委办公室统计,全县通过试验田的示范,消灭花生落后地约一万亩、水稻落后田四万一千亩、夏收作物落后田八万四千亩。
在广大干部培育试验田的推动下,全县出现了培育丰产田的热潮。不管在什么地方,凡有干部培育试验田的,群众都培育丰产田和干部比赛。太平乡有八个社看见工作干部培育水稻千斤试验田,八个社的社委就组织了“培育丰产畈联合委员会”,领导群众培育了万亩千斤水稻丰产畈。杏花乡建苏社看见工作干部培育花生千斤试验地,他们培育了四个花生千斤丰产岗、两个花生千斤丰产畈(共计三百多亩)。中和乡和八里乡有四个社看见工作干部培育百斤皮棉试验田,他们联合起来培育了百斤皮棉丰产洲(共计三百五十亩)。这些合作社由于积极采取新的技术措施,增产指标全部实现了(有的社还超过)。
人们对农村发生了深厚的感情
听了老姜上面的谈话,引起我注意一个问题:干部培育试验田之后,有多少人学会了农业生产知识?老姜翻开笔记本说道:全县长期住在农村的县、区、乡干部有七百六十六人,其中学会五种农活的(即:一、犁田打坝;二、防治病虫害;三、选种拌种;四、掌握生产季节;五、薅草、插秧)四百七十六人,占62.1%,学会四种农活的(即不算犁田)二百一十四人,占28%。这两种人占七百六十六人的90%。短期派到农村工作的县区干部一百多人,也学会了二三种农活,少数人学会五种农活。凡是学会四种至五种农活的干部,基本上可以把一乡一社的生产领导起来。
老姜兴致勃勃的说,由于绝大部分干部学到农业生产知识,能够领导一乡一社的生产,人们对农村的态度变了——由缺乏兴趣变为具有深厚的感情。
看见我听得津津有味,老姜接着说:从县委的下乡情形,也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农村的感情。过去十八个县委委员,经常住在农村的只有三个人,其余的人有的没有下过乡,有的即使下去,住的时间很短(最多八九十天)。现在经常住在农村的有十六个人,据十个月统计,住农村的时间最少的是九十天至一百二十天,一般的是一百四十天至一百六十天,最多的是一百八十天至二百二十天。县委回来开会也和过去不一样:过去,会议开始,大家劲头很足,一到会议结束要下乡,有些人就情绪不好,借故拖延下乡;现在开完会议,人们都赶快下去,没有一个人愿意留在机关。甚至在开会期间,人们还抓住空隙打电话到乡里询问试验田搞得怎样,社的生产搞得怎样。他们说:“人在县里,心在乡里,不问一问,心里难得放下来。”一般的干部也和县委一样对农村具有深厚的感情。现在住在农村的干部都有这种要求:派到哪里,固定到哪里,不要变动,以便兴家立业,有许多人还向上级提出订立包干合同——把自己所住的乡或社的生产全年包干下来,一切由他负责。他们所以提出这些要求,正如有些人说的:“过去总是说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却不知从那里着手,现在晓得了:长期住在农村,切切实实的把一乡一社的生产领导起来,就是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附图片)
县委书记程鹏(左一)正在和老农交谈花生丰产经验。    
    新华社记者 李九龄摄
红安县县委书记程鹏,在早稻、花生培育试验获得高产后,又开辟了一亩一分四的小麦试验田。这是程鹏(左)和技术员、农民们在试验地里工作。
新华社记者 李九龄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