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社论

萨波托斯基同志永垂不朽
中国人民以十分悲痛的心情,获悉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共和国总统安托宁·萨波托斯基同志不幸逝世的消息。萨波托斯基同志不仅是捷克斯洛伐克人民敬爱的领袖,而且也是中国人民亲密的朋友、国际工人运动和世界和平民主事业的卓越的活动家。他的逝世,对于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对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国际工人运动都是一个重大的损失。我们怀着极大的悲痛向兄弟般的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致以最深切的哀悼。
萨波托斯基同志的一生,是卓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活动家的一生。萨波托斯基同志是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他的一生都献身于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解放事业。几十年来,他一直高举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坚决地走伟大十月革命的道路,为反击资产阶级反动派、为维护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的布尔什维克化,为捷克斯洛伐克工人运动的统一团结而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萨波托斯基同志从十六岁起就参加社会民主青年联盟。1905年的俄国革命给萨波托斯基以深刻的影响,他深知俄国工人阶级是捷克斯洛伐克工人阶级的榜样。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被征入伍,在俄国前线时得到了伟大的十月革命爆发的消息。当时他就认为:“这个革命的伟大意义不只是关系到俄国无产阶级的命运,而且也关系到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命运。”1920年他以捷克斯洛伐克社会民主党代表的身分出席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的时候,会见了列宁,并第一次访问了苏维埃俄国,亲眼看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情形。这更加坚定了他走十月革命道路的意志。当时他说:“无论如何,永远跟着列宁走,跟着苏维埃俄国走,跟着共产国际走。”1922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成立不久,萨波托斯基同志就当选为党的总书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年代里,萨波托斯基同志作为杰出的工会活动家,对捷克斯洛伐克工人运动的开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当德国法西斯侵略严重地威胁到捷克斯洛伐克独立的时候,他和哥特瓦尔德同志等一起,为争取建立反法西斯的统一战线而斗争。在捷克斯洛伐克被德国法西斯占领以后,萨波托斯基同志曾遭到迫害和逮捕。但这并不能挫折他为捷克斯洛伐克的解放而斗争的坚定意志。
捷克斯洛伐克解放以后,萨波托斯基同志即以全副精力为建立和保卫捷克斯洛伐克的人民民主制度,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捷克斯洛伐克而奋斗。作为捷克斯洛伐克革命工会运动的领导者,萨波托斯基同志在动员与组织工人阶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斗争和壮大工人阶级和它的先锋队共产党的力量的工作中有着杰出的贡献。1948年2月,当帝国主义策动捷克斯洛伐克资产阶级政党实行以恢复资本主义统治为目的的反革命政变时,萨波托斯基同志和哥特瓦尔德同志以及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的其他领导人一道,领导捷克斯洛伐克工人阶级和全国劳动人民坚决地粉碎了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阴谋。由于这一个重大的胜利,捷克斯洛伐克终于坚定不移地坚持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在加强捷克斯洛伐克工人阶级团结,以及促成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和社会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上统一合并的工作上,萨波托斯基同志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先后担任总理和总统的职位上,萨波托斯基同志对捷克斯洛伐克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整个国家生活作了多方面的卓越的贡献。萨波托斯基同志也一贯地为加强捷苏友谊、为巩固发展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团结合作而努力。捷克斯洛伐克今天已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坚强的一员。它在促进社会主义各国经济的共同高涨和团结合作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萨波托斯基同志也很关心中国人民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关心中捷两国人民友谊的增进。他对中国人民的这种深厚的亲切的感情,在每一个访问过捷克斯洛伐克,特别是见到过他本人的中国同志心里,留下了永志不忘的感人的印象。
现在,萨波托斯基同志与世长辞了。这使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失去了一位爱戴的领袖,使国际工人运动失去了一位杰出的活动家,使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位亲切的朋友。但是,我们深信,悲痛将会化成力量。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将会更紧密地团结在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和政府的周围,为建设社会主义和维护和平而更加努力地进行斗争。萨波托斯基同志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今天已成为捷克斯洛伐克千百万人民和社会主义各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了。这个事业已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并将在今后取得更大的胜利!


第1版()
专栏: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则批准国务院三项规定
改进工业、商业和财政管理体制
并决定:省、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可以每年举行一次
新华社14日讯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十四次会议在14日下午举行。
会议经过讨论,原则批准了国务院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国务院关于改进商业管理体制的规定和国务院关于改进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
会议讨论了国务院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关于提请修改省、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每年举行会议次数的议案”。这个提案说: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条规定关于省、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举行两次,交通不便的省可以每年举行一次。最近两年,不少省人民委员会反映,由于省、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主要议题如经济建设、文化建设、重大政治运动、地方预算和决算等,有的本来就是年度性质的,有的一经规划之后,即按计划进行,在半年时间以内,很难找出一个明显的反映全面结果的段落作为议程,提到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讨论和决定。又由于多数省的地区辽阔,代表参加会议旅途较长,费时较久;加以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很多是县、市的负责同志或者是各个生产战线上的先进分子,他们的工作和生产十分繁忙,到省开会次数多了,会使他们所负任务的完成受到一定的影响。鉴于上述情况,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条关于省、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举行两次的规定,建议改为每年举行一次,在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进行修改以前,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先予批准,以便各省、直辖市遵照执行。
会议根据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建议,决定省、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可以每年举行一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国务院
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的决议
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十四次会议通过
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十四次会议决议:原则批准国务院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国务院
关于改进商业管理体制的规定的决议
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十四次会议通过
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十四次会议决议:原则批准国务院关于改进商业管理体制的规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国务院
关于改进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的决议
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十四次会议通过
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十四次会议决议:原则批准国务院关于改进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省、直辖市
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可以每年举行一次的决定
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十四次会议通过
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十四次会议,根据国务院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建议,决定:省、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可以每年举行一次。


第1版()
专栏: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十四日第八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省、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可以每年举行一次的决定,现予公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毛泽东 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十四日


第1版()
专栏:

济源、孟县广大人民连年奋战
漭河驯服 万民受益
今冬两县人民再接再厉展开治漭运动
本报讯 河南省北部漭河流域的广大人民,正以移山倒海的气势,继续向全长一百三十公里的漭河展开大进军。北起太行山,南到黄河边,在一千三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响着打硪的吭唷声,镢铣的铿锵声。他们口号是:荒山绿化,坡地梯田化,沟地川台化,平地水利化,争取再经过两个冬春,全面完成漭河第一期治理工程,彻底消灭旱涝灾害,保证农业生产的更大丰收。
从1949年开始,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就领导人民治理这条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漭河。但是,由于当时治理方针不明,治理经验不足,特别是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开展群众性的水利建设,受着很大的限制,所以没有多大进展。到1955年冬季,农业合作化高潮带来了水利建设高潮。漭河流域的广大人民群众,根据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以小型为主的方针,结合漭河流域的自然特点,展开了热火朝天的群众性的治漭运动。经过两三个冬春的综合治理,连同以前工程,已完成了漭河总工程量的75%以上。计有:封山造林二十二万亩,整修梯田三十八万亩,打水窖六千五百个,修小型水库六十个,扩大水浇地二十万亩,修筑沟洫台田三万亩,并在干流上修了一个机械抽水站,两座节制闸,两座发电站,一个泄洪道。以上各项水利和水土保持建设工程,已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在治理前,1953年汛期雨量五百四十公厘、漭河流量为五百秒公方,淹地十二万亩;治理后,1957年汛期,济源下了五百六十公厘的雨,漭河却只出现了七十秒公方的流量,削减了洪水流量86%。同时,由于平原地区大部分实现了水利化,低洼地区大部分摆脱了山洪内涝的威胁,漭河流域就基本上消灭了水旱灾害,使整个流域的自然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首先表现在农业生产显著的提高,到处都出现了亩产千斤粮、万斤菜的高额丰产纪录。孟县全县的单位面积产量,在1956年已超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亩产四百斤的要求。济源县1956年的粮食总产量比1952年增产一倍。同时林业、牧业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济源县已达到一户养一头猪的水平。但是,漭河流域的人民,对今天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提高,并没有满足。按照他们的规划,在治漭工程全部完成以后,到1962年,粮食的亩产量,山区将由现在的二百五十斤提高到四百斤,丘陵区将由现在的三百一十斤提高到六百斤,平原地区将由现在的三百五十斤提高到八百斤。


第1版()
专栏:

群众出钱出力改造洼地
天津专区出现水利建设新高潮
本报讯 在社会主义大辩论、改造洼地获胜的基础上,河北省天津专区进一步展开了以改造洼地为中心的水利建设运动。全区各地在繁忙的秋收和浇麦的同时,组织了十四万水利大军投入水利建设工程。
天津专区有耕地一千三百多万亩,绝大部分处在低洼地区,十年七涝。三年来经过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已经改造洼地五百万亩,保证了粮食大量增产。按照全区计划,1958年度将新建三百四十九座闸涵,改造洼地面积将增加到六百万亩,洼地的高产作物——水稻、淀稻将发展到二百万——二百五十万亩,争取生产粮食二十五亿斤。实现这个计划以后,全区粮食产量将比今年增产45%。
水利工程所需要的资金,绝大部分将取之于群众,只有一部分主要建筑物将由国家举办,一部分较大建筑社办公助。目前群众正本着“少花钱、多办事、勤俭改造洼地”的精神,积极筹措资金。为了解决水利资金问题,今年各社都适当增加一部分积累。静海县富民社去年只扣留了五万元,在工程上仍然碰到了许多困难;今年在保证社员增加收入的前提下,扣留二十万元,作到工程、生产用款全部自给。许多合作社正在积极地安排副业生产,以副业收入支持水利工程。
早在今年8月,中共天津地委就拟订了1958年度的改造洼地计划。从地委到各县委都划分了工作战线,由第一书记亲自领导水利工作,并建立了洼地改造委员会,建立或健全了洼地改造办公室。区、乡、社也以主要干部为首建立了同样性质的委员会或小组。还抽调了三十多名县级干部,四百多名其它干部,分配到较大的洼淀,长期驻在现场,专职领导这一工作。一些主要的大洼,都由县委书记、委员或县长亲自挂帅成立了委员会。
由于组织严密,领导具体,洼地改造运动很快出现了千军万马之势。目前,群众正在“一方水、一担粮、一滴水、一粒米”的口号下,一面作工程,一面蓄水,一面利用水。在作工程过程中,使用机器、水龙、水斗子以及洗脸盆等工具,把河水、井水蓄在洼内、存在地里,进行浇麦和浇白地,并且打算一直搞到明年清明节前,以便有效地抗御干旱。
(中共天津地委办公室)


第1版()
专栏:

毛主席吊唁萨波托斯基总统逝世
新华社莫斯科14日电 毛泽东主席14日下午三时三十分(莫斯科时间)前往捷克斯洛伐克驻苏联大使馆,吊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安托宁·萨波托斯基同志的逝世,并且在萨波托斯基总统的遗像前献花圈。
随同毛泽东主席前往吊唁的有中国代表团团员宋庆龄、邓小平、彭德怀、郭沫若、李先念、乌兰夫、陆定一、陈伯达、沈雁冰、杨尚昆、胡乔木、刘晓、赛福鼎。
毛泽东主席在捷克斯洛伐克驻苏联大使沃萨格里克陪同下,在萨波托斯基总统遗像前默哀。毛泽东主席面请沃萨格里克大使转达对萨波托斯基总统逝世的沉痛悼念。


第1版()
专栏:

国务院命令18日下半旗为萨波托斯基志哀
新华社14日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1月14日发出命令,在18日——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总统安托宁·萨波托斯基同志殡葬的日子,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和各市人民委员会所在地的机关、部队、厂矿、企业、学校和人民团体一律下半旗一日志哀。


第1版()
专栏:社论

推广先进经验,发动群众大兴水利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今冬明春大规模地开展兴修农田水利和积肥运动的决定”以及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发展农业的方针下达以后,全国许多省、区正在掀起大兴水利的高潮。这是今冬明春农业生产战线上的第一个喜讯,是争取实现第二个五年计划农业增产任务的良好开端。
我国农业合作化基本上完成以后的第一年,就出现了第一次兴修水利的高潮。从那以后,不少地区在群众性的水利建设方面已经有了显著的成就。本报今天发表的河南济源一带治理漭河等项报道,以及10月22日发表的河北天津专区征服洼地等项报道,都说明在我国各地不仅出现了一个社、一个乡由于兴修水利而使生产大跃进的事例,而且开始出现了像漭河流域和天津专区这样由于兴修水利而使得整个流域、整个专区大大增产的典型。这些典型事例,都说明了我国农业合作制度有巨大的优越性。在小农经济时代,由于土地、劳力的分散,要在群众中大规模地动员人力、物力、财力,在大面积上兴修农田水利工程,是不可能的;在合作化以后,就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在小农经济时代,由于个体经济力量的单薄,顾了基本建设就顾不了当前生产,使兴修水利和当前生产的结合受到很大的限制;在合作化以后,就可以把兴修水利和当前生产密切地结合起来,把群众的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密切地结合起来。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在农业合作化基本实现以后,在我国广大地区立即展开了兴修水利的群众性运动。
在过去几年兴修农田水利的群众性运动中间,许多地区已经取得十分宝贵的经验。现在迫切需要把这些经验认真地加以总结,把它集中起来,用以指导今天的运动。近来,不少省、区都召开了水利会议,传达和讨论了中央的方针,总结了许多好的经验,对这个工作作了具体部署。从河南、河北两省总结的经验来看,特别是从漭河流域和天津专区的经验来看,有几点十分值得重视。
顶重要的一点:绝大部分工程是小型的,效益却是巨大的。天津专区已经由缺粮区变为余粮区;在漭河流域,孟县的粮产量已经超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要求,济源县的粮产量由1952年的九千八百多万斤增加到1956年的一亿九千七百万多斤,在“愚公移山”寓言中提到的王屋山上已经出现了亩产两千斤粮食的典型。能够取得这些成就,主要是因为发动群众普遍兴修了小型水利工程。小型水利工程不仅可以广泛举办,而且收效快,大大节省了国家投资。漭河的治理只花了四年时间,国家投资只二十五万元;天津专区的洼地改造只花了三年时间,国家对每亩地的直接投资仅两角八分。小型水利工程技术不很复杂,设计比较简单,地址容易选择,不必废弃耕地、迁移居民,同群众的当前生产也易于密切结合。因此,这种水利工程容易发动群众来兴修,能够做到多、快、好、省。大型工程则与此相反,国家投资大,技术性高,地址选择较难,施工时间长,生效慢,不容易和当前生产相结合,因此,就不可能多和快。中央规定的关于水利建设的方针是:“小型为主,中型为辅,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兴修大型工程。”这个方针完全符合我国当前的具体情况。目前,有些同志对这个方针仍然采取半信半疑的态度,他们口头上不反对,实际上对小型工程却不感兴趣,不积极进行有关的科学研究工作,不注意帮助群众总结已有的经验和指导群众兴修这种工程。这些同志怀疑小型工程的作用,耽心在特大洪水到来的时候小型工程无济于事。当然,不可否认,小型工程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它只能抵抗普通的水旱灾害;为了克服特大洪水的危害,对于必要和可能兴修的大型工程也是不能忽视的。但是,决不可忽视,在我国目前情况下,争取首先消灭普通水旱灾害,对整个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都有重大的意义。
又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他们坚持执行了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集中治理的方针。漭河流域和天津专区,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对于山上、山下、平原、洼地、上游、下游,全面地作出规划,综合地利用各项工程。这是从各种自然条件相互关系的调查研究出发,因地制宜地运用多种多样的工程来控制自然的方法。事实证明,只要这样做,就会有好的效果。有的地区不考虑各种自然条件的相互关系,没有统一规划,强调工程的单一化,孤立地进行治理;其结果往往是旱来抗旱,洪来防洪,涝了排涝,被动招架,难于达到迅速增产的目的,有些地方反而使生产下降,甚至增加了水利纠纷。过去有些地方采取零零星星地分散治理的办法,加起来计算,也算是控制了多少平方公里的面积;但是,却指不出实际控制的地区。漭河的治理,则是按照流域规划,采取坡沟兼治、先支后干的办法,集中力量对一条小河又一条小河依次进军。这样就由点到面,在几年时间内控制了整个漭河流域,对减少上游的旱灾和下游的涝灾,对整个流域的生产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集中治理的经验,不仅可以用之于小河,对治理大河也是有益的。因为大河是由更多的小河组成的,正所谓“涓涓不绝,终成江河”;把大河流域的每一条小河都治理好以后,大河本身也就会发生变化。漭河治理后,由漭河流域注入黄河的泥沙就大大减少了。由此可见,在大河的支流中,或在支流的支流中,选择一两条具有条件的支流首先集中力量治理,待成功后就推广到其它支流,以配合国家治理大河的大型工程,将会收事半功倍之效;这对大型工程的效果和寿命的延长,也将起显著的作用。
漭河流域和天津专区的经验还证明了:在兴修水利的运动中,必须注意全面开发,综合利用。我们不是为修工程而修工程,不是盲目追求打井、开渠的数目字。兴修水利工程的目的在于全面地发展生产。漭河流域和天津专区兴修水利的成功,正在于他们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同时使林业、牧畜业、水产业等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在兴修水利之初,就具有全面开发、综合利用的思想。他们根据深山、浅山、丘陵、平原、洼地等不同的自然条件,用鱼鳞坑、截水沟、梯田、水库、水窖、渠道、堤堰、水闸、沟洫、土埂、畦田、台田等多种多样的小型工程,因地制宜地种植作物。利用鱼鳞坑、水平沟蓄水积土,不仅可以控制水土流失,而且还可以植树和种植豆类作物;在荒山上封山育林,植树造林,还培养了牧草,发展了畜牧业;在丘陵地区和坡地,整修了梯田,又利用田边、土埂广种苜蓿,发展养猪事业;水库可以养鱼,洼地可以改为稻田,沟内可以种植莲藕蒲苇之类。他们还利用水力修建了小型发电站。总之,当地有什么发展生产的条件就充分利用;如果还没有条件,就积极地创造条件加以利用。他们都注意了把水控制起来,变水患为水利。某些地区汛期把水送走,只排不蓄,旱时又向国家要水,这种做法,就是对于水缺乏综合利用的思想的反映。
在开展群众性的兴修水利运动中,正确解决各级干部和群众的一些思想认识问题是很重要的。如:以小型工程为主,还是以大型工程为主?依靠国家投资,还是依靠广大群众的力量?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集中治理,还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零零星星地去分散治理?全面开发、综合利用,把水利建设和当前生产结合起来,还是只顾兴修水利不顾当前生产,只顾山上不顾山下,只顾上游不顾下游,只顾排洪除涝不顾蓄水用水?这些都是有关水利建设的带根本性的思想问题,必须明确地加以解决,才能使兴修水利运动顺利开展。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认真总结当地的先进经验,组织参观展开辩论。无论是成功的经验或者是失败的教训,各地都有,应当总结起来,用以教育干部和群众。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今冬明春大规模地开展兴修农田水利和积肥运动的决定”的第一条就指出:“必须全面总结过去几年来,特别是1955年冬季和1956年春季水利建设高潮时期的经验教训。”目前许多省、区已经注意到这一点,这是好的。这里要指出的是,不要停留于只总结一些技术性的经验,重要的是从群众的创造性的活动中找出运动的规律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明确方向,坚定信心,进一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然,群众所创造的技术性的经验,也是丰富多采的,应当发动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去进行科学的总结,以便加以提高和推广。
兴修水利是保证农业增产的一个关键性措施,是一个广泛的群众运动。因此,必须书记动手,全党动员,发动群众。漭河流域和天津专区等地的经验说明,兴修水利这项任务,不是只有少数热心家就能够担负起来的;必须依靠全党,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在群众性的兴修水利的运动中,不仅有许多技术性的问题,而且有许多政策性的问题需要解决;有许多工作需要有关部门大力配合和支援;在干部和群众中需要进行广泛深入的思想教育工作。有的同志感觉到当前任务繁重,认为强调书记动手是不现实的。是的,当前的任务确实是繁重的,农村正在进行大辩论,不少地区粮、棉征购任务尚未完成,小麦的田间管理工作尚须加强,县以下的机关整风运动即将开始,农业生产合作社需要进一步整顿和巩固,省以下各级的农业发展规划都要赶快着手制定。这些工作都是必须做好的。但是,也必须了解,兴修水利对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对争取明年麦季的丰收是极为重要的,因而也是必须做好的。这就更加需要依靠各级党委把工作加以适当安排,科学地组织力量,有计划地把各项工作结合进行。天津专区和漭河流域的各级党委,几年来都是亲自抓着兴修水利的工作,使生产发展了,党和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了。这样做,不仅没有妨碍其它工作,反而给做好其它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全国各地的情况看来,今年冬季大兴水利的高潮,比1955年冬季提早了三个月。这是在我国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高潮之后随之而来的生产高潮的一个最重要的部分。这次高潮和第一次水利建设高潮相比,具有更加有利的条件。第一次水利建设高潮是在我国农业合作化刚刚基本上完成而又缺乏兴修水利的经验的情况下兴起的。现在我国农业合作化已经两年,合作社已进一步巩固,合作社可以用之于基本建设的公共积累已有增加,各地的领导机关和群众也都取得了一些兴修水利和组织劳动的经验,经过两条道路的大辩论,农民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已大为提高。所有这些,总括起来,就是:时间早,经验多,觉悟高,力量大,工作踏实。可以预期,只要我们加强领导,把各项有利条件充分运用起来,这一次兴修水利的高潮中,一定会比过去取得更大的胜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