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关于农业合作社扩大再生产及其他几个问题
——邓子恢同志在中共中央扩大的八届三中全会上发言的一部分——
一、关于农业生产合作社不断扩大再生产问题
今后发展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办好农业生产合作社;不断扩大再生产则是发展农业生产,争取五年左右时间赶上或者超过当地上中农的生产水平,真正巩固合作社的基本关键。今年9月间开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着重讨论了这个问题,各地就此交流了经验,一般有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扩大再生产,最基本的是扩大基本建设。内容主要是:
(一)因地制宜、兴修水利,发展灌溉,减轻或消灭水旱灾害,并添置相应的提水排水工具,这是保证农业生产发展的命脉。
(二)挖掘肥源、增积肥料、精耕细作。
(三)在兴修水利、增积肥料的基础上,实行耕作制度的改革,如旱改水,单改双,坡地改梯田等,这是几年来各地农业增产的有效措施。
(四)向山上发展,造林植树,发展油料作物,纤维作物和果树等,这样,一方面可以绿化山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一方面又可以扩大合作社的长期收入。
(五)农产品加工业,国家尽可能交给合作社经营。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合作社的副业收入,将油饼等作为肥料饲料;另一方面国家可以减少原料副产品长途调运的损失。为此,农业社要逐步购置加工设备和副业设备。
(六)发展畜牧业及相应的基本建设。农牧业是互相支援而又互相依存的不可分割的两个环节。
(七)改良农具及添置必要的适用的农业机器。
(八)发展改善交通运输和交通运输工具。
第二,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合作社自力更生,靠社员辛勤劳动。办法是:在保证社员逐年增加收入的基础上逐年扩大公积金,可以考虑修改社章有关规定,由各地各社看情况办理,可以超过5%—8%的规定,丰收年景,特别是经济作物区可以达到12%以上,这样可以增加积累,又可以减少暴发户,避免浪费,并补歉收年的不足。此外,国家在基建投资中应拨出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农林水利基本建设,如兴修必要的大中型水利工程、拨一定的造林经费、建立拖拉机站抽水机站等,以支援农林业生产。这是扩大再生产,促进农林业生产更快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动员社员适当地多出基建劳动日,这是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出路。有些地方可按每个社员每年抽10%左右的工作日。如以全国全劳力二亿人计算,每年每人出工十天就是二十亿个工作日,如果每人出工二十天就是四十亿个工作日,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力量。
基建劳动是义务工还是当年分红,各地可以酌情自定。
(一)最好是当年分红,这更可以发挥社员的劳动积极性,避免劳力浪费,但分值要低一些,要向社员讲清楚。
(二)社员觉悟高的社可以当年记工,俟有收益时再分红。
(三)造林可以三年包栽、包活,俟成活时再支付工款。
(四)完全义务工也可以,但要经过充分动员与组织领导。避免劳力浪费。
第四,要做好生产管理工作,使能充分发挥社员的劳动积极性,既能增加出勤率,提高劳动效能,又能把辅助劳力都使用上,劳动创造价值,这是做好当年生产和扩大基本建设的基本关键。我们过去对这个工作没做好,许多地方劳动效能不高,窝工浪费,去冬今春以来各地创造了比较适合于农业生产分散性,野外作业、手工操作等特点的生产管理制度,即是统一经营、分级管理、明确分工、个人负责制度。具体做法有以下几方面:
(一)实行三包制。即包工、包产、包财务,这是固定社与队关系的一种最好办法。社将土地、耕畜、农具、肥料、种籽等交给生产队负责管理,在报酬上究竟是做多少工,记多少工,还是包工制?在农作物收获上是产多少交多少,还是包产制?在财务开支上是用多少报多少,还是包财务制度?显然三包制是比较少弊端,少争吵,从而也是比较进步的制度。
(二)实行两个指标,超产提成,减产扣分制度。这使队与社关系进一步合理化。过去各地也有包工包产制,但包产指标与计划指标多是一个指标,队员看到完成计划指标把握不大,就能完成也超产不大,提成不多,因此积极性往往不高。现在改为两个指标,计划指标略高于实际产量,而包产指标则略低于实际产量,使包产的队有产可超,有成可提,这是鼓励队员积极性的有效办法,只要队员积极性高,超了产,队员好,社也好,国家也好,这是有利无害的,当然包产指标太低也不好。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减了产,适当加以处分也是必要的。
(三)“工包到组,组包片”。这是固定队与组关系的一种办法。生产队把某一片地的季节农活交给组去经营,是采取评工记分的老办法,还是按片按季节农活包工好呢?显然包片包工制,是比较进步的,这样就可以避免队长“临时派工”、临时“调兵遣将”,浪费时间的毛病。
(四)“田间零活包到户”。这是固定组与组员关系的办法之一。过去是每日评工记分,既浪费时间,又容易争吵。现在改为“按田定额,包工到户”,把一般田间零活的工分都事先评定好,包给户去做,这样全劳力、半劳力、辅助劳力都可以用上,早晚做,白天做都可以,横直从数量上、质量上保证按季节做完活,就可得工分。这样明确分工,个人负责,又可以避免耕作粗糙的现象。
(五)“大活集体干,小活分开干”。过去不少社干部误解集体劳动,“敲钟集合,等齐下地”,“干活一窝蜂”“班、排进攻”,劳力浪费的现象很严重,实行这种办法,就可以把它克服过来。主要农活必须集体干,有些活可以由各户分散去干,就是集体干的活,也要分块、分地段、划清界限,彼此分头进行,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现在看来,这些管理制度是适合于当前农业生产的特点的。全国多数社已推行,但尚有部分社未推行,或推行得不好。希望各地党委根据中央指示和各地情况,大力推行。这是提高劳动效能,发挥社员劳动积极性,搞好农业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根本环节。
第五,要扩大再生产,必须贯彻勤俭办社的方针,这里必须注意:
(一)大大减少脱产干部,减少工分补贴,我们提议改变社章1.5%—2%的规定,改为不超过1%。照目前情况看来,这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抗战时期中央规定敌后根据地的脱产人员不超过当地总人口的3%。现在农业社脱产半脱产干部的补贴工分不超过1%。是完全应该的,北京三个国营农场的脱产干部可以减少到1.2%—1.3%,合作社更可能做到。
(二)管理费用也应大大节省,可以改变社章中1.5%的规定,公益金应多用于解决五保户和贫困户,文化教育在目前时期应尽量少用公益金。
第六,必须提倡自力更生政策,不要依赖国家。江苏的“四自给”很好,即:资金、种子、肥料、原料自给,这样就可以做到“肥水不落别人田”,减少向社外贷款,就可以减少利息支出。
第七,基本建设要有长期规划。进行这样的规划要与四十条纲要结合起来,开始粗一些,以后慢慢具体化。
二、关于发展养猪问题
为了大量发展农业生产,中央决定大量发展化学肥料。这个方针是完全正确的。这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一个重要措施。但实现这个方针,还须要相当长的时间,即使在十年内实现了生产一千五百万吨化肥的计划以后,也还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还必须重视养猪积肥。在目前则更应以养猪积肥、发展绿肥为主。据农业部统计,全国圈存生猪去年年底是九千七百八十多万头,今年3月降到八千多万头,到今年8月底已发展到一万一千八百万头。照现在情况来看,到今年年底超过一亿二千万头是不成问题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拟争取发展到二亿五千万头,第三个五年计划应争取发展到五亿头。如果这个计划实现,将有四个好处:
第一,可以促进农业增产。据科学家计算,一头猪年可产粪肥四十担,其中含纯氮量千分之四至五,可以被农作物吸收的部分相当于六十斤硫酸铵所含的纯铵量,那么二亿五千万头猪就等于七百五十万吨化肥,如果一斤化肥可增产粮食三斤至五斤,那么一头猪的粪肥可以增产粮食一百八十斤至三百斤,二亿五千万头猪就可以增产粮食四百五十亿斤至七百五十亿斤,把它打个七折,也可增产三百一十五亿斤至五百二十亿斤。由此可见,一头猪就等于一个小的化肥工厂,它天天在制造肥料。猪粪中不仅有氮肥,而且还含有磷肥、钾肥的因素,猪肥是有机肥料,有改良土壤结构和保持水分的作用。化肥是无机肥料,必须和有机肥混合施用,才能避免土壤恶化的后果。从这方面来看,养猪积肥永远是我们农业增产的重要方向。
第二,可以增加肉食供应。如果第二个五年计划能达到二亿五千万头猪,每头猪平均以一百斤肉计算,即有二百五十亿斤肉,其中以三千万头出口,二亿二千万头猪作为国内供应,那时候人口以七亿二千万计算,那么每人每年可吃肉三十斤,每月可吃二斤半,再加上牛、羊、鸡、鸭、鹅、兔等,每人每年将可吃肉四十斤,每月每人可吃三斤多,这对城乡的肉食供应将可以大大缓和下来。
第三,可以大大增加国家收入。每头猪平均以收屠宰税六元计算,那么二亿五千万头猪便可增加税收十五亿元,再加上生猪收购利润几亿元,可达二十亿元以上。三千万头猪和猪鬃出口,所得外汇更是可观。出口二千万头猪,即一百万吨猪肉,可以换回五百万吨钢,即相等于我们现在全部产钢收入。可见这个数目是不小的。
第四,可以增加合作社和社员的收入。照现在各地农民养猪计算,养一头猪并粪价收入可以获利二十元左右,那么二亿五千万头猪就可获利五十亿元,这对合作社和社员是一笔大收入,无疑地这将大大促进合作社的巩固。
为什么今年生猪发展这样快呢?
据各地反映,原因有三:
第一,是生猪收购价提高得更合理一些,猪粪价也适当提高了,有些社猪粪还用现金收购,因此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大为提高了。
第二,是贯彻了中央关于私有、私养、公助为主集体饲养为辅的方针。现在的猪90%以上是农民私养的,合作社和国家在猪源、防疫、贷款上加以帮助,证明这样的方针,在目前条件下是一个正确的方针。
第三,饲料问题得到了适当解决。据这次重点县重点社座谈会上反映,猪的粗饲料很多,各地都有青饲料,如猪草、薯叶、浮萍、水浮莲、东洋草、苜蓿、紫云英等,各地都可大量发展。猪的精饲料则用米糠、麦麸、碎米、剩余饭菜等,国家再加上一部分粮食供应,特别是适当的留下自留地和合理使用自留地,更为猪饲料找到了出路。
我们要在第二个五年发展二点五亿头猪是不是可能呢?照半年来事实和我们的具体条件来看,应该肯定是可能的,理由是:
第一,我国农民(除一部分少数民族禁养地区外)一般都有养猪的习惯和经验,原来没有养过猪的,要学也并不很难,养猪二点五亿头,平均每户只养二头猪,这是完全有把握的。
第二,各地都可找到大量粗饲料,并有一部分精饲料,如糠麸、残饭,烂菜、刷锅水等,国家再加以小量粮食、糠麸、豆饼等支援,养猪饲料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第三,农家养猪不需要全劳力,尽可以用辅助劳力去找猪草、放猪等。
第四,养猪的基本建设只是盖猪圈、购置喂猪糟桶等,有十元左右便可置备,用不着很大投资,如果说发展七百万吨化肥要投资七十亿,那么发展二点五亿头猪,所要增添的基建费只花十亿元左右便足够了。这方面合作社和社员可以自己解决,只对少数贫困户由国家放一部分低利贷款便够了。
第五,猪仔各专县一般都可以自己繁殖,将来可以进一步做到各社养公猪母猪,自己繁殖。
第六,防疫问题,包括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等,在技术上目前已可以解决。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内打算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消灭猪瘟、猪丹毒和猪肺疫等传染病。现只要求多拨上海厂四十六吨钢制成七台冷冻器,就可以大量制造疫苗,供应各地防疫之用,这种疫苗一针成本只要一分多钱,给猪打一针收费不多,便可保证猪不发瘟,各地农民对此非常欢迎。
根据以上六个条件,说明第二个五年计划全国发展到二点五亿头猪是完全可能的,甚至有可能超过。这是一个对国家、合作社、社员个人都有大利而无一害的生产事业。
虽然可能性很大,但现在却有另一个新情况,即是不少地方程度不同地发生了限制发展养猪的现象,有些地方在社会主义教育中不适当地批评养猪户养猪多浪费粮食(浪费当然是错误的,应该批评),其实猪并不与人争食,猪积肥所增产的粮食比它吃的还多。有些地方则说养猪会促成社员的资本主义思想,因此限制社员养猪头数,如一户只准养一头猪或二头猪;有些地方则强将社员自养母猪折价入社。从而造成最近某些地方纷纷卖小猪、杀克郎猪、杀母猪、猪价下跌等不正常现象。这种现象如不及时克服,对猪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我认为这种作法是不妥当的,防止和反对社员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增长,是绝对必要的。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需要采取上述作法,而应从下列办法加以防止:
(一)禁止养猪户套购粮食,自留地不要种经济作物,只允许种菜、种饲料或其他小杂粮高产作物。
(二)禁止养猪户雇工剥削。
(三)禁止把肥猪仔猪卖给社外赚高价,卖给社内或卖给国家都可以。
(四)禁止放养猪仔,放高利贷。
(五)在粪价过高的地方,应适当调整。
(六)要养猪户保证对社所承担的出工数,不能因养猪过多耽误社内出工。
我认为只要做到上述六点,对社员养猪多少可以不加限制,各户养猪有多有少,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有些有经验而又缺劳力户养猪多一些来弥补养猪少的户,并无坏处,养猪也是一种劳动,只要不剥削别人,不违反法令,不应该把它看成资本主义活动,这方面不要因噎废食。
至于今后发展养猪的方针,我认为:
(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应坚持中央关于私有私养公助为主,集体饲养为辅的方针。
(二)合作社集体养猪也要发展,但应看条件,逐步量力而行。
(三)对贫困户买不起仔猪的,也可实行“社有私喂,收益分成”的办法。
(四)社要从贷款,帮助盖猪圈,供应饲料,赊卖仔猪等帮助贫农下中农的困难户养猪。
(五)公猪母猪应逐渐做到“社繁私养”,并逐步改良畜种。这些公母猪“公有公养”或“公有私养”都可以。
(六)现有社员母猪,不要勉强作价入社,以免杀掉,只要将所生仔猪归社统一支配就够了,价格应按照市价决定。
(七)猪粪要按肥效分等定价,过高过低都不利,粪价最好用现金计算,每月支付一次,以解决社员的零花钱。
(八)有些山区缺粮社缺乏精饲料,无法养肥猪的,城市服务部拟由食品公司,收购克郎猪转卖给平原社喂养,或在适当地点组织国家控制下的市场,由山区和平原农民自行买卖,这个办法也是可行的。
(九)国家应该尽可能把农产品加工,如榨油、碾米、磨面、做粉条、磨豆腐等交给合作社承办,使合作社能从此多得一些精饲料。
发展养猪问题关系农业增产人民生活和国家收入极大,希望各地党委加以重视,并定出计划,采取有效措施,来推进养猪事业的迅速发展。此外,还希望定出牛、羊、鸡、鸭、鹅、兔等的发展规划,并作出相应的具体措施。特别要注意人粪尿的收集和利用。农村有五亿四千万人口,每人每年的粪尿在一千斤以上,如能收集到80%,每年就有四千三百亿斤以上,这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
三、关于国营农场问题
目前我国的大中型国营农、牧场已有四百五十六处,职工约四十万人,拥有耕地一千八百万亩,拖拉机九千六百台,今年可产粮食十六亿斤,大豆二亿四千万斤,棉花四十八万担,大牲畜包括牛马驴骡等共五十万头,猪羊等小家畜二百六十一万九千头。这些数目字说明国营农牧场正在发展中,虽然在全国农牧业生产中所占比重还很小,但它是全民所有制,是我们将来农业发展的长远方向,而且是移民垦荒的最好组织形式。因此,必须加强农牧场工作,把农牧场整顿好。
几年来农牧场主要问题是如何扭转赔钱局面。经过几年来的努力,现多数农场已有利润上缴,但部分农场仍然亏本很大,今年农垦部两次召开各场长座谈会,进一步找出了赔钱根源,并发现了过去生产管理上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了整顿方案,开始收到了效果,现分别说明如下:
第一,几年来农牧场为什么老是赔钱呢?原因是:
1、非生产人员太多,全国农牧场职工总数约四十万人,脱产干部共五万多人,占职工总数14%,有的场多至20%。
2、工资过高,附加工资不合理,全国农牧场每月平均工资四十二元,普通农牧工三十二元。再加上附加工资12.5%,则平均月工资为四十七元,普通农牧工为三十六元,这样高的工资不仅农牧场不能不赔本,而且给当地农民影响很坏。
3、严重的铺张浪费现象,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基建投资用于非生产性建设如办公室、俱乐部、职工宿舍、灯光球场等占基建投资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就是生产性建设,如畜舍等也规格过高。
4、农场的生产管理机械地搬用工厂的一套,如八小时工作制,大礼拜小礼拜休息制等,这是违背农业生产分散性、季节性等特点的,譬如有些农场收麦子正在打场,但场未打完,下班时间已到,工人一哄而散,半小时之后暴风雨一来,把麦子打掉,谁也不负责。又如有些场的职工宿舍都盖在场部或分场部周围,这对职工的住宿、管理、教育、文化娱乐等是方便的,但对生产则极为不利,个别场职工下地干活要跑二三十里路,农场不像工厂有电车、汽车自行车可用,这样一天光跑路就得几个钟头,生产时间就不多了,因此农忙时有的生产队就得在较远耕地里打临时帐棚住宿,公家又得花上一笔钱。职工和他的家属两头吃饭,也增加了支出。
5、农场一般是实行固定工资制,这也不适宜于农业生产的特点,由于固定工资制,不是包工包产制,“管不管二斤半”,因此劳动效能就不很高,有些农场职工,看到庄稼给老百姓偷了谁也不在乎。
第二,鉴于以上毛病,在今年二月会议上除了研究增产方案外,并作出整顿农场的一些新规定,以扭转赔钱局面,而发挥国营农牧场的优越性。
1、是大大裁减非生产人员。要求从14%降到2%,动员干部参加生产,向合作社看齐。到七月间统计非生产人员已由五万多减到四万人,有一万多回到生产中去了,同时一般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也都参加了一些体力劳动,但是管理人员仍占职工总数10%,有些场已经减到5%以下,今后要再行裁减,最近北京三个国营农场已减到1.2%—1.3%,如果生产管理制度能很好改进,全国的农场都可能减到1%—2%。
2、实行低薪制。现有工资除个别调整外,一般冻结不再增加,今后吸收新工人只限于月薪平均二十元以下,经过几年以后,根据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结合工龄逐年增加到现在一级或二级工的水平,知识分子及青年农民到农场则实行学徒制或见习生制度,这样过几年后可以把高工资水平逐步降低下来。
3、要求附加工资降低。农场不同于工厂,工业附加工资是12.5%,农场附加工资也是12.5%,这是不合理的。我们要求降到7%以下。这一点建议国务院作明文规定。
4、坚决克服铺张浪费现象。今后新建场一律不准盖大礼堂、大办公室,不建灯光球场,不准买沙发椅等,职工宿舍一般采取土木草结构,只求能避风雨能御寒足矣,要规定非生产建设与生产建设的一定比例,力求节约开支,勤俭办场,这一方面最近已有好转。
5、农场的生产管理应力求适合于农业生产的分散性野外作业等特点。以后新建场职工工资一般应实行包工包产制,或部分发固定工资,部分由超产提成支付。现有场固定工资一时难于改变,则采取逐步过渡办法,工资的60%或70%由场方按月支付,其余30%至40%则由包工包产、超产提成中支付之,遇特殊灾害减产者另行补贴。这个制度现已在双桥农场奶牛队及一个蔬菜组试行,试行结果成绩很好,工人劳动积极性大大提高,八小时工作制不讲了,早下地、晚收工、工作负责细致,产量也显著提高,估计这个制度可以逐步推广,这是农场的新改革新气象。
6、今后新建场的职工宿舍规定以一个或几个生产队为单位建立自然村。让职工家属一起住,可以自起伙食,由场方给以小量土地,允许职工家属平时种菜喂猪,搞一些家庭副业,农忙时则做临时工。这样职工便于下地生产,伙食可以减低,工资也可以逐步下降。
7、为适应农业生产的季度性,拟取消八小时工作制及农忙时的星期日制,而改为农闲时的休假制度。总之,这些制度不能机械模仿工厂的一套,这一点希望做工会工作的同志协助。
8、农场和生产队规模也有适当调整之必要,现在许多农场大了一些,一个农场管几十万上百万亩土地。生产队一般是一百至二百人,也大了一些,拟采取中小型农场制度,每场管三万五万多至十万二十万亩(东北、新疆平原上已建大型农场例外),农场多的地区可建立农场群,上面成立一个管理机构去管理他。生产队一般也可以五六十人多至一百人为宜,不宜太大。
9、农场应该允许搞农产品加工,如自己榨油、榨糖(在没有糖厂地方)、辗米、磨面、腊肉、腌鱼等,以减少运输力和周转层次。农场本身需要的粮食、油料、肉食等供应,应允许自产自制自用,以降低农场职工的伙食费,而便于低薪制的实行。
10、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农场也必须实行多种经营方针,以便调节农忙农闲时期的劳力使用。农场必须发展畜牧业,种绿肥,自积肥料,不要单靠化肥。牧场以畜牧为主,但要力求粮食饲料自给,避免靠外边运粮供应的不合理现象。有些农场附近有山有水,应允许农场经营林场渔场,力求避免生产的单一化。
这些都是最近几个月摸索出来的初步办法,尚在研究试行阶段,要定出完整的一套制度还要有一个过程。但一般说来方向是定了的。因为只有这样才适合于农业生产的特点,才便于农场生产的发展,才便于改变赔钱局面为赚钱局面。希望各级党委加强对农场的领导,特别要开展农场整风运动,放手发动鸣放,让正确的、不正确的,合理的、不合理的意见都鸣放出来,把农场的经营方针、生产管理工作搞好,使农场在整个农业生产中起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


第2版()
专栏:

根据农业发展纲要 结合当地具体情况
湖南制订农业发展规划
1967年全省粮食亩产量将提高到八百九十斤
新华社长沙13日电 中共湖南省委从10月28日到11月6日举行扩大会议,通过了1956年到1967年湖南省农业发展规划纲要草案。这个草案中提出,明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二百四十五——二百五十亿斤;1962年粮食产量达到三百五十九亿斤,每亩平均产粮七百零五斤;1967年粮食产量达到四百五十四亿斤,每亩平均产粮八百九十斤。
湖南省号称鱼米之乡,农业生产潜力较大,但是今年全省粮食总产量仅二百三十亿斤,单位面积产量四百四十三点四斤,要在十年时间内把粮食产量提高一倍,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在讨论中,大家认为在今后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如能努力搞好兴修水利和积肥这两大农业增产措施,这个规划是可以完成的。水利方面,1962年要求全省有灌溉设施的水田达到四千二百三十三万亩;其中能够抗旱六十天以上的一千九百一十五万亩;1967年要求全省有灌溉设施的水田四千六百万亩,其中能够抗旱五十天以上的二千万亩,抗旱七十天以上的二千六百万亩,基本上消灭普通的水旱灾害。湖南有发展绿肥、养猪和生产化学肥料的好条件。1962年要求全省耕地每亩平均施用精粗肥料二百五十担,1967年增加到三百担。
会议讨论了如何完满地实现这个规划的问题。大家指出要在短短的十年内把单位面积产量平均提高到八百九十斤,主要决定在今后五年的工作,其中尤其要搞好明年的生产。大家要求会议闭幕后就立即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冬季生产高潮,要在今冬明春新建、扩建和整修大小水利工程七十九万七千多处,使丘陵区、山区增加灌溉面积六十万亩,改善灌溉面积一千万亩;积优质肥料八十亿担;同时要加强越冬作物的管理,争取小春作物丰收,尽量争取明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二百四十五——二百五十亿斤。
会议还研究了如何克服右倾保守思想、调动群众积极性、紧缩机构、下放干部和动员城镇非生产人口参加农业生产等问题。决定省、专区、县三级合并一些机构、下放十万干部到基层去,到劳动战线上去。


第2版()
专栏:

正确对待粮食节约
防止生猪生产下降
湘潭专区各县采取了积极措施
本报长沙讯 湖南省湘潭专区各县正在积极采取措施,纠正在粮食节约方面的片面宣传,保证生猪生产的继续发展。
今年湘潭专区生猪发展很快,全专区十二个县现有存栏猪已达二百四十万头,但从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以来,部分乡、社相继发生了滥阉母猪、贱卖小猪、提前交售肉猪等反常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有的地方在大辩论中对节约粮食的宣传有片面性,少数农业社以节约用粮为理由,作出了一些限制生猪生产的错误规定。另一方面,部分地方在宣布今年国家不留饲料,派购肥猪不供应饲料粮以后,又没有及时给养猪较多的社员增拨自留地,使农民产生一些错觉。一部分富裕农民对粮食统购工作的抗拒,也反映到养猪问题上来,某些地方还有投机分子乘机活动,坏分子则乘机造谣破坏。
中共湖南省委和湘潭地区在最近指示各县迅速纠正这一反常现象。各县都进行了全面检查,教育乡、社干部纠正粮食节约方面的片面宣传,取消各种不合理的不利于生猪发展的错误规定。湘潭、望城、长沙等县在全面检查以后,继续对农民进行大力发展生猪生产的教育,同时增拨自留地给社员。各县已经规定:只要农民自己安排得好,能坚持分月计划用粮,不影响口粮,就不要过多地干涉农民的用粮,不要随便扣“浪费户”或“资本主义”的帽子(但要教育农民不用主粮煮酒、熬糖、不上自由市场进行交易)。为了克服当前的饲料困难,各县规定今年按“三定”标准留下的饲料仍旧拨给各户,各社现存的饲料也继续供应养猪户。另外,各县有关部门还大力设法开辟子猪销路,对公母猪阉割进行了适当的控制。现在这个专区生猪生产下降的趋势已经基本扭转,部分地区还有上升。
(黄驭白)


第2版()
专栏:

四川湖南每一农户养猪一头多
新华社成都11日电 四川省每一农户平均饲养着一点七头生猪。这是四川省统计局最近宣布的。根据统计材料全省饲养的生猪已达二千三百六十万多头,比抗战前的1937年(据国民党四川省政府建设厅估计为八百万头)增加两倍。比历史上养猪最多的1954年还多二百多万头。发展较快的北川县,全县每一农户平均养猪四点三头。苍溪县白山乡大众农业社每户社员平均养猪达十头多。
现在,全省的母猪仍在增加,第三季度就比第二季度增加12.2%,为全省生猪继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川农民增辟了许多饲料来源以适应生猪发展。近一月来,各地农业社收藏了大批的新收获的红薯藤,以代替晒制干薯糠的旧办法。据国营岳池农场等地经验,这样作可以使红薯藤的利用率提高两倍。各地农业社社员的自留地,也都种上了蔬菜和饲料作物。
新华社长沙11日电 湖南省生猪目前已有九百多万头,比历史上生猪产量最高的1937年(五百零三万头)还多四百多万头。这个省有八百多万农户,平均每一农户养猪一头多。今年,全省养猪已给农业生产提供了四亿担肥料,为全省人民供应了五亿斤肉食,同时,还给各大城市、工矿区和出口方面供应了约六十万头活猪或冻肉。按照湖南省农业部门计划,今年年底全省存栏生猪将有一千万头。


第2版()
专栏:

大胆地想 坚决地干
洪赵雄火社计划在十年内
粮食亩产量达一千六百斤
本报洪赵13日电 记者吕建中报道:山西省洪赵县雄火农业社最近通过了一个鼓舞人心的十年生产规划。这个规划标明,明年全社粮食平均亩产量将由今年的七百五十斤提高到一千斤,棉花由今年的六十斤提高到八十斤(皮棉)。到1967年,粮食亩产量将达到一千六百斤,棉花达到一百六十斤,加上多种经济收入,那时候全社的生产水平将超过当地富裕中农生产水平两倍。
这个规划是全体社员学习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之后,在生产建设问题上继续大鸣大放和深入开展两条道路大辩论之后制定的。辩论中对保守思想、资本主义经营思想以及那些不勤不俭、忽视国家和农业社集体利益的错误思想倾向进行了批判。这次辩论使全体社员尤其是富裕中农前一段社会主义辩论的思想成果巩固下来,并且把大家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完全调动到实现全社的十年规划这个目标上来了。
在鸣放、辩论中,大家提出了一千一百多条意见和建议。大家认为实现十年规划主要靠发展农田水利、增施肥料和提高耕作技术。全社一千九百二十四亩耕地中,除加强原有一千三百亩水地的灌溉条件外,要努力在一、二年内使全社土地全部水利化。全县在最近就动工修建汾河三干渠。全社实现水利化以后,不仅可以把社里的近千亩浸湿地淤漫成好稻田,每年节省约四万元的肥料投资,而且能变原有的清
(泉)水浇地为清洪两用的水浇地,并由过去的二十天轮浇一次改为五至七天轮浇一次。此外,还可在水利发电、劳动管理、积肥、绿化、畜牧、发展多种经济、改进农业技术等方面挖掘出巨大的增产潜力。这次辩论,大大打开了社员的眼界,克服了“增产到顶”的思想,使大家敢于“大胆地想,坚决地干”。同时,仍然留恋自己的小生产方式的某些富裕中农,在辩论中再次受到批判;当他们认识到上述种种增产措施只有大生产方式才能做得到的时候,他们心悦诚服地表示要把心和力量都用到十年规划上来。
在辩论中,还就社里的砖瓦窑问题和社员张志坚、梁东全等的投机倒把、在农忙时自己去做买卖等典型事例开展了农业社经营方针的辩论,使全体社员也在经营方针上受到一次两条道路的实际教育。大家坚决要坚持以发展农业为主、副业为辅、不进行商业活动的正确经营方针来实现十年规划。
在上述基础上,大家又进一步辩论了依靠什么和依靠谁来实现十年规划。辩论中大家一致认为必须切实贯彻勤俭办社的方针。会上贫农梁石宝和富裕中农张福财等介绍自己勤俭持家,积极劳动的经验,并批评了农业社和某些人的铺张浪费、不勤不俭的现象。他们的意见受到全体社员的热烈欢迎,大大发扬了爱国爱社、劳动光荣的正气,群众情绪高昂。大家认识到爱国爱社的实际表现是依靠自己的资金积累来实现规划,决定全部还清过去的国家贷款,把公积金由去年的7%提高到10%。
现在,各个生产队也为实现规划进行了热烈的挑战竞赛。


第2版()
专栏:

云南红河哈尼族每户养猪一头半
据新华社昆明13日电 云南红河流域的哈尼族,现在平均每户养猪一头半。提前达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到1962年的要求。生猪是红河地区少数民族主要的副业生产项目之一。每年都有五、六万头猪运往内地。另外,每年还供应我国著名锡都个旧市以猪肉七、八万斤。


第2版()
专栏:编后随笔

注意养猪中的新问题
最近浙江省金华专区、湖南省湘潭专区都发生某些农民不愿养母猪、市场上小猪落价的现象,据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对节约粮食的片面宣传引起的。
粮食一定要节约,但是,决不能说要节约粮食,就不能大量养猪,不用主粮而可以大量养猪的范例和经验,各地都有不少。事实说明,节约粮食和养猪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解决的矛盾!
既要节约粮食又要大量养猪,这是国家既定方针,只要思想教育工作作好,具体问题得到解决,生猪还是能发展的。湘潭专区的作法是及时和必要的。


第2版()
专栏:

今年棉花统购情况较好,但问题不少
要克服松劲思想加强收购工作
到十月底止已完成统购计划百分之五十八以上
新华社12日讯 本年度的棉花统购计划到10月底止已完成58%以上。全国收购的皮棉,比去年同期的收购量多61.7%,比丰收的1955年同期多21.7%。
棉花收购情况总的说来虽然比较好,但是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地区对棉花统购政策宣传的不深不透,致使有些农业社对棉花还抱有惜售态度。如湖南华容县,虽然有五十九个农业社超额完成了棉花统购任务,但还有不少社至今还未出售。有的农业社还没有很好贯彻国务院关于自留棉的规定,仍有私分、多分的现象。河北望都县有一百零四个社分完了自留棉,大部分是按每人九斤籽棉分的,超过了国家规定的留棉标准。有些地区的采购部门,看到今年棉花丰收了,前一阶段收购情况又比较好,就认为完成棉花统购任务不成问题,而 放松了收购工作。河南杞县把采购干部从一百七十人减少到七十人,使棉花收购工作受到影响。有的地区甚至宣传缓收,河北成安县河滩采购站,只收二级或三级的好花,拒收其他等级的棉花。陕西富平县城关采购站干部,强调遵守上、下班制度,过时不收,星期日不收。有些地区的采购部门和农业社忽视对棉花的保管工作,以致发生失火、偷盗等事件,遭受了损失。
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为了更好地完成今年的棉花统购任务,当前,首先要克服采购干部的松劲思想,进一步贯彻多收快收的方针,各地采购部门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和解决农业社出售棉花所需要的人力、畜力和加工设备不足的困难。其次要继续深入贯彻棉花统购政策和国家规定的棉农自留棉标准。第三是要做好棉花后期管理工作,要发动群众把棉花摘干拣净,做到所有棉花全部还家。河北各地开展找落地花、眼睫毛、僵瓣的“三找”运动,效果很好。仅邯郸专区到10月底就有八百八十五个农业社在十九万亩棉田里找到落地花、眼睫毛和僵瓣六十多万斤,平均每亩增加收获量三斤多。最后,对棉花保管工作也必须特别注意,要采取措施不使棉花受到损失。


第2版()
专栏:

水利带来的幸福
辽宁省营口县水源区过去经常受到辽河泛滥的灾害,十年九涝,十几万亩耕田中,每年都有几万亩颗粒不收。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当地农民开展了兴修农田水利工作,修了一条长达八十里、贯穿三个乡的利民河,并扩修了四条辽河支流,在这五条河坝上修建了大大小小七十四座水闸和三十三座抽水站,做到了“大雨不泛、无雨不旱”,保产保收。今年由于征服了旱灾,全区水旱田总产量达到八千多万斤。全区三十六个农业社的生产和社员的生活水平都超过了当地富裕中农的水平。图为农业社的社员们,愉快地收割归来。
新华社记者 高国权摄


第2版()
专栏:

因为有了水
——多灾多难的龙树彝族自治乡变成了余粮乡
章皆淳
沉甸甸的谷穗已不再像过去那样随风摆动,一溜溜的梯田已经由绿色变为金黄。庄稼成熟的季节来到了。龙树彝族自治乡男的挑着担子,女的背着背箩,奔忙在田野里。年老的夸着今年的庄稼,说是“做梦也没想到过的好年景”。看到丰收景象,人们都在谈论着水,就是那些积起来的水,造成了这样的奇迹:今年的水稻产量将比解放前增加一倍多!
有谁想到,就在两年前,这个龙树彝族自治乡,还是云南玉溪县一个出名的穷山区。干旱带来的苦难,逼得人们简直喘不过气来。而现在,这个穷山区却已变为余粮乡。
在过去,这里的雨水倒也不比别处少下,可就是存不住,下大雨就发大水,下小雨就发小水。雨过了,连吃水都要到低处的山箐里去挑;多晴些日子,吃水就更成为颇花劳力的大事。
更可怕的是生产遭受的灾害。该撒秧了,可是缺少水。人们天天到山箐里挑水来泼。有时水也没地方挑了,天还不下雨,就只好眼看着秧苗枯死,等机会再撒第二次种。在1948、1949、1950三年中,有大半的秧田,干脆就撒旱秧。好容易盼来了一阵雨,大家赶紧翻田栽秧。但没栽上多少,水又跑光了,于是又再等下一阵雨……。就这样,每年总要到旧历4月中旬才栽秧,5月底才栽完,有时还要拖到6月。因为种得太迟,每亩平均产量一直不超过二百斤。更糟糕的是栽下秧又遭旱。1953年就是这样。那时,龙树乡才组织了互助组,水利还没怎样搞起来。农民们提前在旧历4月15日栽下了三百亩秧,可是以后就是不下雨。他们先是挑水泼,后来又割了茅草、树叶铺在稻田里,结果还是被晒枯掉。
在解放前,龙树乡三百二十七户人家中只有二十八户地主富农有余粮,还有二十七户中农粮食勉强够吃。余下的有八十二户粮食能吃到过年,另外那一百多户则只能吃到秋收末。过着这样的生活,那里有力量修坝塘,勉强修了些小的,也不很顶事。解放前一年,全乡只有一个大坝塘、六十个小坝塘,仅能灌溉一百五十亩,占当时稻田总面积的11.7%。这些坝塘,还多是地主富农的。
1952年实行土地改革后,日子好过些了。彝族人民才能花一些力量来整修、兴修坝塘。但是直到1955年,灌溉面积也还只有四百亩。1956年成立了高级社,党支部分析了本乡地广、土瘦、水缺,但是土质利于打坝蓄水的特点,认识到要改变山区贫困面貌,就必须大力搞水利。一年中,全乡共修了大小坝塘二百六十三个,灌溉面积扩大到八百亩。农民们的口号是“田有多高,水有多高”“不浪费一滴水”。依照具体情况,在山坡上挖塘,在山沟里拦坝。由于有了较多的水,农业社破天荒地把栽种时间提前到3月下旬,再加上雨水,70%的稻谷都按时栽种,其余的也都在4月底以前栽下。1956年稻谷普遍增产,平均每亩产三百六十九斤,比1949年增加84.5%。粮食总产量比1955年增产十五万多斤,缺粮乡一变而为余粮乡,卖出余粮九万三千多斤。
大丰收改变了龙树乡人民的生活面貌,吃山茅野菜、睡火塘觉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了,破得不能蔽体的裤子再也用不着穿了。乡里的供销社用了很大的努力去满足人民的需要,还往往供不应求。根据乡里户口最多的小坝村的调查,全村一百零五户,每户都买了手电,有的还一户有三个。过去连地主富农在内,平均每户每年才做一套新衣,今年平均每户做了两套。全村七十多个青壮年,每人都有一套卡叽中山服。
1956年的丰收使大家树立了更大的信心。党支部用回忆对比的办法使大家更明确了搞水利的必要。农业社除了各生产队都有管理坝塘、堵坝和整修小型坝塘的水利小组外,还组织了一个一百二十人的常年专业水利队,专门兴修较大的坝塘。自去冬到现在,这个专业水利队完成了六项较大的工程,兴修、整修二亩到四亩的小型坝塘二百个。他们兴修这些工程,所用的经费,是由自己设法解决的,没有向国家要过钱。
因为去年雨下得少,加上今春又比较干燥,今年春耕中只灌溉了九百六十五亩,占水稻面积的58%。不过根据目前正在收割的情形来看,全乡平均每亩产量还是能达到四百二十斤。估计今年全乡余粮将达近二十万斤。因为有了水利,还发展了经济作物,如烤烟,过去是没有的,今年种了五百七十一亩。
龙树乡的水利建设正在大步地发展着。到1958年,所有的田都将有坝塘。到1959年,要做到在严重干旱的情况下使全部稻田按时栽秧。到那时,他们这个“穷山区”,将是一个湖光点点的富饶的水乡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