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山区经济正在恢复发展
大部分山区的穷困面貌已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新华社9日讯 解放以来,我国山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大部分山区原来落后和穷困的面貌已经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有的正在逐渐改变。
据有关部门调查,山西省山区农户有80%以上能够吃饱穿暖,并有零用钱花。据湖北省郧县小川乡十七户的典型调查,现在每人每年的平均收入比解放以前上升10%以上,每人每年收入在五十元上下的占农户总数的20%左右,收入在三十元上下的占农户总数的50%左右,收入在二十元上下的占30%左右。四川省涪陵专区山区人民购买力1956年比1955年提高了20%以上。山西省昔阳县刀把口村有居民三十五户,一百五十七人,过去是一个穷困的山庄。几年来,由于贯彻了组织起来、全面发展山区的农业、林业、畜牧业副业等多种经济的方针,全村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1956年农业产量比抗战前提高了60%,每户平均有大牲口两头多,羊二十只,猪近两头,鸡十多只,蜜蜂一箱多,全村有成材林和茅林一万七千五百亩。1956年虽然遭受了严重的涝灾和洪灾,农业减产50%,但是全村总收入仍达一万四千六百元左右,除扣除农业社的公共积累和交纳农业税以外,平均每人收入七十多元。辽宁省新金县同益乡,解放前被称为“穷弯沟”,但自解放以来,农民们兴修了农田水利,修整了梯田和排水沟,1956年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达到四百三十斤,比1950年提高了115%。几年来全乡本着“高山、远山造柞树和灌木林,近山、矮山、坡地、河边栽果树”的原则,共造林四千多垧,栽果树六万六千多株,其中已有一万四千七百株开始结果,年产量达八百五十万斤。牧业和养蚕业由于作了合理规划,也都得到了发展。现在大牲口已由1953年的九百二十八头增加到一千一百六十头、山羊由四百只增加到八百六十一只,柞蚕由一百把增加到三百把。单是果树、柞蚕和畜牧业的收入,1956年已达到三十万元,比1950年的八万元增加了二倍半还多。从前的“穷弯沟”已经变为今天的“富弯沟”了。河北省邢台县水门村自1953年以来,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灾害,但是由于开展了农业、畜牧、果树、养蚕、养蜂、烧石灰、刨药材、打石板等多种经营,每年的收入都有提高。群众说:“在家人,多下手(多种经营),这里不收,那里收。”
几年来,国营商业部门在扶植山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上做了不少工作。各地供销合作社除了帮助农民推销产品、供应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以外,还在山区普遍调查了土产的情况,帮助农业社制订副业生产规划。许多地区的商业部门在山区扩大商业网,大力收购山区的物资,并帮助农民加工。河北省密云县赶河厂区盛产杏、桃、梨等,由于交通不便运不出来,今年密云县供销社在石塘村同当地农业社合办了小型的烤干厂,加工这些水果,然后运销外地。据黑龙江省四十五个县统计,到今年5月底止,全省已有八百八十二个供销社帮助五千多个农业社规划了半年或全年的副业生产。各地供销社还同农业社签订结合合同或采购合同。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仅九个县的供销社就同农业社签订合同一千多份,总值三百五十九万元。
目前各地山区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近山、大川、交通方便的地区较好,深山、交通不便、遭受严重战争破坏和自然灾害的地区还比较差。


第4版()
专栏:

江西省各有关部门
积极开发山区支援山区建设
新华社南昌9日电 江西省最近召开的山区会议结束后,各有关部门立即行动起来开发山区和支援山区建设。
省林业厅副厅长林秉南在会议结束后的第二天,就带领十多名处长、科长和工程技术人员,到乐安县的云山去勘察建立林场的基地。他在1日回厅后,又立即开会具体布置1958年建立七个国有林业基地的工作,确定抽调二百名勘探和管理人员组成七个工作队,到七个山头去勘探建场基地。派到西山、云山去的十四名勘测人员已在山上搭起棚子,开始工作。省公路运输厅根据山区会议的要求,最近确定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内,修建通往十八个山区的公路二十一条,明春即动手修建通往井冈山、云居山、璋公山等三个新的林业基地的公路。勘测这些路线的一百多个勘探人员日内就可以出发。正在修建的七条山区公路也加快了进度,争取在今年年底建成。省航运厅正在组织人员上山勘测山区河流情况,疏浚河道。
为了活跃山区人民的经济生活,省供销社最近扩大了第四季度收购土产品的品种和数量,并将组织大批人员到深远山区去收购土产品。供销社还确定组织二百名青年干部,在今冬明春陆续到七个山头建立营业机构,在山上安家,一面作供销工作,一面建立养兔、养蜂及其他动物的饲养场,进行生产劳动。现在已派出六个干部去养兔场学习养兔技术。省商业厅派往四个重点山区县调查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工作组,已在4日回厅,现在正着手全面研究调整山区工、农业产品价格的问题。今年国家拨给江西垦复油茶山的一千二百万元贷款,人民银行系统已经迅速发放到群众手中。


第4版()
专栏:

新庄孜矿的变化
本报记者 吴荣江
我不止一次到过淮南新庄孜煤矿。第一次是1953年。这是矿井开始变化的前夕。那时这个矿是淮南最小的一个生产矿井。我沿着那仅仅只有离地面七十五公尺深的水平巷道和生产地点参观。虽然矿车代替了部分人和毛驴拉煤,但是解放前遗留下的落后生产方式,在许多场所依然存在。工人还是在低矮的洞子里,一步一步地推着笨重矿车。在矿车通不进去的小巷道里,仍可看到两个工人抬着百十斤重的筐子,曲背走着。割煤机、风镐和手镐采煤同时存在。在地面储煤场上,数不清的人群,抬着满筐的煤,从狭窄的跳板上走过,把煤倒在火车里。工人是辛苦的,但产量不高。工人们告诉我:他们要亲手把这个每年只产十五六万吨煤炭的矿井,改建成生产上百万吨煤的矿井。
1954年,巨大的矿井改建工程按照职工的意愿开始了。到今年年初,改建工程已经完成,每年产煤量已达到一百二十万吨。最近,我又访问了这个煤矿,发现它的面貌已焕然一新。矿井已由过去离地面七十五公尺延深到一百四十公尺。工人在全部用电钻采煤。工作面上随着一连串的炮药爆炸声,煤块像山崩地裂一样坍塌下来,乌黑发亮的煤块顺着几百公尺长的一道道链板运输机和皮带机,像小溪般汇集到矿井运输大巷的矿车里。宽敞明亮的铺着双轨的运输大巷,几分钟就有一列架线式电机车拉着长长一排矿车奔驰而过。煤炭车到了井口车场,又自动地把煤翻入地下煤仓,煤炭从煤仓由机器喂到一道旋转不停的有六百多公尺长的大皮带里,在斜斜的坡道上,以一分钟九十六公尺的飞快速度运上地面。在一个小屋子里,一个操纵工在管理着从地下到地面的皮带运输机,屋里的一排指示灯射出美丽的红光,表示皮带机运转正常。煤炭到了地面,又顺着另几台皮带机进入铁路煤仓。一个女技术员指着两台几乎占去一大间房屋的配煤机说:这两台机器也都是由远方操纵,一个工人把两台配煤机开得来回跑,把矿井里出来的煤均匀地分在八个铁路煤仓里。我透过窗门看到一列火车从远方驰来,开到煤仓下面打开漏斗,煤炭像黑色的瀑布,一会儿就装满一大节火车皮。
这个矿井的改建费用比新建年产九十万吨大矿井少三分之一左右,而且产量达到设计产量水平的时间也比新建大矿井的短。
在这个矿井,现在又面临着更大的变化,职工中又在讨论着比前更大的变化计划。一条长达几千公尺的巷道已经开始开拓了,通向一个原计划今后开采的煤层,将提前开采。这项计划实现后,新庄孜煤矿的产煤量可提高到二百五十万吨。
那时,这个矿场的“地下铁道”将大大延长,架线电机车在地下像穿梭一般,地面上装煤来往的大火车也将更加频繁,工业广场也将相应扩大,矿区市场也将更繁荣。因为这个矿又是在原有矿井基础上改建,费用可以少得多,机构可以小得多,也不再需要成套增添设备。(附图片)
火车在装煤


第4版()
专栏:

驳倒山区建设是“远水不解近渴”的谬论
全善卜乡出现治理山区高潮
新华社沈阳9日电 秃山绵亘、沟壑纵横的辽宁省义县全善卜乡,在驳倒富裕中农“进行山区建设是远水不解近渴”的言论之后,开始出现以水土保持为主全面治理山区的生产建设高潮。从10月20日开始,全乡五个农业生产合作社除留20%左右的劳动力突击打场以外,其他能劳动的人全部上山,在原有水库和拟修水库的主沟上游地带,造幼林七百多亩,新挖水土保持工程鱼鳞坑三万四千多个,修筑谷坊四百多道。四座可灌溉近千亩地的新水库,也正在加紧施工。
共同农业生产合作社在今年5月动工修建一座灌溉、养鱼两用的水库,曾一度停工。10月上旬,各社展开合作化和发展山区生产的大辩论时,积极分子们算了细账,说明修成水库当年就能收回工本,以后还能逐年增加收益。广大社员辨明是非后积极参加施工,到10月28日,除水库闸门外,其他工程都已完成。光明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一座蓄洪八万公方的水库,也在大辩论后复工,现已完成三分之二。西星农业生产合作社早在去年春天就修建了全乡第一座水库,蓄洪十多万公方,不但灌溉了二百亩地,使每亩增产二百斤粮,水库中养的一万八千尾鱼,每条已长到一斤半到三斤重,10月下旬卖了一万多斤,收入四千多元。这个社的社员们还接受社主任、辽宁省农业劳动模范马景林的提议,将要动工兴修一座蓄洪三十二万公方、灌地五百亩的新水库。


第4版()
专栏:

高山养鱼又种藕
据新华社武汉9日电 居住在鄂北深山老林里的农民,现在也能吃到鲜鱼和嫩藕了。
湖北均县在1955年以前,由于塘、壋和水库少,很少养鱼种藕。直到1955年,全县才开始放养八万尾鱼。去冬今春均县新修了两千五百多处水利工程,到今年放养的鱼已增加到一百万尾。大柳树乡光明农业社预计到年底卖鱼的收入可达一千多元。今年这个县种藕面积又扩大了一千六百多亩,全县农业社集体经营和社员自己种的藕有两千七百五十处,总共可以产藕四百六十八万多斤。习家店乡明星一社有许多社员,过去连吃水也要翻山越岭到几里路以外的河里挑,近两年由于大力兴修水利,不但解决了吃水问题,而且社员都在门前或屋后建立了自己的小藕池,今年平均每户收八十斤藕,社里还放养了五千尾鱼。


第4版()
专栏:

蚌埠专区拟定农业发展规划
防治水涝灾害,大力增产粮食
本报讯 安徽省蚌埠专区,已经根据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拟定了全专区的农业发展规划。这个规划要求:淮北地区到1962年的粮食产量由现在的单位产量二百斤,提高到六百一十九斤;淮南地区由现在的三百零五斤,提高到八百五十二斤。
蚌埠专区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拟定这个规划时,他们曾对全区的自然条件进行了分析。这个专区在解放以来的九年中,就有三年大涝灾,三年小涝灾,另外三年则是丰中有歉;九年中还有多次旱灾,形成粮食作物的减产。造成这些灾害的原因,一是雨量集中;二是地势平坦,河槽浅,洪水一来,涨得快,落得慢,洪水持续时间长;三是沟洫工程差,不能及时排水,旱时又不能灌溉;四是种植的作物是以不耐涝的旱粮作物为主,不能和当地雨水的情况相适应。
这个专区在拟定规划时,认为主要的增产措施,是兴修水利,而水利工程必须采取以除涝防洪和蓄水改种相结合的办法。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要求把淮北大堤加固到能防百年一遇的大水,对淮北的其他大河道要修到能防十年一遇的大水标准,在沿淮洼地则设立四处灌排站进行排涝。与此同时,将在淮北地区挖沟,挖塘,打圩、造井,并建造小型水库、谷坊等。未来五年的水利工程,要使淮北地区在普通洪水的情况下,不再受涝,受灌溉的面积达到淮北地区总面积的70%以上,其中有六百二十万亩变成水稻田。在淮南地区则是大力进行挖塘、建立谷坊、水库,以增加蓄水灌溉面积。现在淮南地区的六百多万亩水稻只有五十多万亩保收,到1962年要作到不但使全部水稻田保收,还要再扩大一百多万亩的水稻种植面积。兴修水利的结果,将使全区复种指数提高到182.83%,小麦、大豆等的单位产量提高一倍以上。
在肥料方面,要改变群众积肥习惯,大量修建厕所和牲畜圈。到1962年,种二千万亩绿肥,冬闲田都种上绿肥,每户养猪平均达到两头半。在规划中估计,实行以上办法,便可使全区土地有足够的肥料。
蚌埠专区对繁殖耕畜、改良品种和推广新式农具等方面也作了规划。
这个专区的负责人说,到1962年,规划实现时,淮北地区每人每年即可平均得到一千九百七十多斤粮食,再加二十元副业收入,即有一百七十元的收入;淮南地区每人将有二千三百四十多斤粮食。全区农民的收入将可超过富裕中农水平。这位负责人说,实现以上的规划是有条件的,因为1962年的计划平均产量,目前有很多地方已经达到了。他说,今冬明春兴修水利的规模很大,是实现这个规划的第一步。今冬明春原要求作土石方三亿二千多万方,比1955年冬到1956年春已提高一倍多。再算算劳力,全区整半劳力以占人口的52%计,即有三百八十五万个劳动力,以80%的出勤率算,即有三百万人,每人做八十个工作日,即可做到二亿四千多万个工作日,一天每个劳动力作一点三方土,即可做三亿三千万方土。只要把群众充分发动起来,还可大大超过此数。如再加上国家的各方面支援,有利条件就更多了。


第4版()
专栏:

安徽积极发展化肥工业
松江化学厂细菌肥料生产能力扩大十五倍
新华社合肥8日电 安徽省正在积极发展化学肥料工业。目前,在合肥兴建的一座石灰氮厂的部分辅助工程已经开始施工,预计到明年第四季度就能建成投入生产。一座规模较大的硫酸铵厂的筹建工作也在加紧进行,省工业厅已组织了选厂小组进行厂址的选择。这两个厂投入生产以后,每年能生产硫酸铵二十一万吨,石灰氮三万吨。这些化学肥料,可以供粮、棉田约三千六百零七万亩使用。
安徽省有不少地区发现了制造硫酸铵的原料——黄铁矿石。一个普查黄铁矿的普查队,从去年8月份就开始在繁昌县进行普查;据初步普查的结果,认为繁昌县的磨鹰石和狮子山的黄铁矿,都有开采价值。此外,贵池、青阳、太湖和岳西等地,也都发现有黄铁矿石。同时,制造化肥所需要的煤炭资源安徽地区也比较丰富。
现在,安徽省工业部门已经抽调数十名工程技术人员,前往南京永利化工厂学习化肥的生产技术,为将来新厂的投入生产作准备。
据新华社哈尔滨电 黑龙江省地方国营松江化学厂最近把制造细菌肥料车间的生产能力扩大了十五倍,到明年3月春播时,将生产出一百万公顷(一公顷合十五市亩)农田使用的细菌肥料。使用这些肥料可以增产粮食四亿多斤。这个厂决定在明年再投资六万元,准备在1959年春耕前,制造出能供给一亿五千多万亩农田使用的细菌肥料。
去年,这个工厂在公主岭的农业科学研究所供给菌种和技术指导的协助下,开始小规模生产固氮菌、磷细菌等细菌肥料。今年春播时,黑龙江省九三、红星等二十多个国营农场的七千公顷农田使用了这种细菌肥料以后,秋收时都比没有施肥料的农田增产17%到40%,平均每公顷可增产四百斤粮食,当年开垦当年播种的新垦地使用细菌肥料的效果特别好。
细菌肥料能帮助小麦、大豆等农作物吸收土壤中的养料氮和磷。它是同作物种子拌在一起施播的。细菌肥料价格低廉,施一公顷田只需花五分钱,而且它的体积小,施一公顷田的细菌肥料,只要用一个肥皂盒那样大的盒子来装运。


第4版()
专栏:

全国防治病虫害成绩很大
新华社8日讯 农业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植物保护及植物检疫工作会议5日结束。会议决定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基本消灭水稻中的螟虫等害虫和棉花中的红铃虫、棉蚜等害虫。关于危害小麦生长的吸浆虫、甘薯的黑斑病,以及蔬菜、果树的病虫害等,都要大力开展防治工作。
为了适应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要求,会议提出:明年全国病虫害防治任务要比今年扩大65%,其中彻底防治面积扩大十六倍。防治对象主要是粮、棉作物的病虫害,同时要防治山区、草原牲畜和农作物的病虫害,保证牲畜的繁殖和山区生产的繁荣。对于治蝗一定要做得比往年更好。并要进一步开展植物检疫工作。
五年来,防治粮棉病虫害的成绩很大,药剂防治面积由1953年的四千八百万亩增加到1957年的五亿亩。五年累计约十六亿亩,估计挽回粮食损失一百五十七亿斤,皮棉四百二十万担。几年来植物保护工作已从防治粮、棉病虫害扩大到经济作物病虫害和鸟兽害;从防治平原的病虫害扩大到山区草原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上也有了较快的进步。


第4版()
专栏:

让山和水为人民造福
——济源县怎样取得了农田水利建设的胜利
中共济源县委会
河南省的济源县有山也有水;太行山耸立在它的北部,黄河流过它的南部,境内还有蟒河。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写过“济源山水好”的诗句。可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长期摧残,多少年来,这里的山和水不但没有给人民造福,反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1945年济源解放时,除了深山以外,浅山和丘陵区的树木已被砍烧净尽,梯田失修,堤堰倒塌,水土冲刷非常严重,水旱灾害不断发生。水旱灾害的规律是:冬春无雨,夏季常旱,秋季多涝,涝后再旱。这个县的农民曾经贫困到这样的程度,以致连简单的再生产也不能维持。不但在灾年,人民大批逃荒;就是平常年景,人们也多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正如农民所形容的:“早上糠,中午汤,晚上稀饭照月亮”。找到了治山治水的法宝
但是,在人民做了主人的时代,是不能让自然灾害猖獗为害下去的。在同自然作斗争中,尽管有过挫折和失败,但是人们终于摸索到了治理山和水的法宝。这个法宝,说来好像很平常,就是依靠群众的力量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包括水土保持在内)。
1952年济源县领导机关开始重视水利工作,在山区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在岭坡上打泊池;在低洼地区挖排水河。因为缺乏经验,打的一万多个泊池都失败了。1953年,在山岭地区有重点地修水库,打水窖;以李八庄、黄虎岭为中心,在山区开展造林、育林和修堎垒堰和其他水土保持工作;在低洼地区修整沟洫台田,挖大涝河。经过这样的实践,县委才初步认识到水利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在1955年冬高级合作化高潮到来之后,特别是在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发布之后,济源县制订了五年内消灭旱灾、二年内解除内涝、七年内绿化全境的全面规划,以党政负责同志为首建立了县、区、乡的水利建设委员会,领导全县农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几年来,济源县实行了农闲大搞、农忙小搞、常年兴修的办法,把水利建设和农业生产密切结合起来,在冬、春、秋收前三个时期,抽出30%左右的劳力进行突击,农忙时组织专业队加强护理。
水利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是针对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采取多种多样的措施进行的。
在山岭地区,开展了以水土保持为重点的农业基本建设。主要的措施有四项。第一是坡地梯田化。首先是抓住修堎垒堰和整修梯田。几年来修堎垒堰八万道,使山岭地区普遍有了梯田。好的梯田的蓄水能力很高。其次是在梯田内修筑土布袋(土垄道),地头修水道,用石头砌成水簸箕,以节节蓄水,淤地保墒,既增加了土壤肥力,又保护了梯田。同时,在荒山坡边挖围山渠,防止洪水漫流。其三是在梯田的堎堰上种植苜蓿、金针等具有水土保持作用的作物。其四是在梯田周围修塘打窖,现已打了七千三百个池塘和水窖,对担水点种起了显著作用,也部分地解决了人畜吃水的困难。其五是在耕作方法上改顺耕顺播为横耕横播,改平栽为埂栽,改条播为穴种。
第二项措施是荒山绿化。在深山区,实行封山育林的结果,已经七十一万七千七百亩迹地上的残森恢复生机。在浅山区,封山育林十一万亩,造林十一万零五百三十六亩,这两项共占该区宜林面积的74%。在风化严重的石山秃岭上挖鱼鳞坑,堵小水道,利用坑内积水和淤土造林。为了解决封山和打柴、放牧的矛盾,除了教育群众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外,还采取了“三封三不封”的办法,就是:封幼林不封成林;封远山不封近山;封林区不封牧区。同时,主动规划出坡度缓、草好、水利条件好的六十万亩天然牧场,以满足群众发展畜牧业的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发动群众制订护林防火公约,建立护林防火组织,规定入山拾柴办法。经过反复教育和对烧山的严肃处理,很快就制止了烧山和乱伐林木的现象。
绿化荒山的结果,许多干涸的山沟常年有了水,有些山沟的泥水变成了清水。据观察,在日降雨量八十公厘的情况下,洪水仍不下山;在一百公厘的情况下,也是清水长流。石缝和地面已经铺着很厚的杂草,附近耕地的土壤正在改善。林、牧业的发展,使农民增加了收入。如李八庄乡在1949年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六万亩。1955年得到林业收益两万一千多元,占农业总收入的18%。
第三项措施是沟地川台化。结合治坡治面,同时治沟。治沟的程序是:先支、毛沟后干沟,先上游后下游,节节修筑谷坊、淤地坝,利用洪水逐年淤淀,把荒沟变为良田。几年来共淤地一万二千多亩。在沟头上打塘窖,培土埂,植树造林,防止沟壑发展。
第四项措施是大量修建小水库。几年来共修建了一百座小型水库,能蓄水一千多万公方,控制了五十七万六千三百亩的流域面积,保护了南姚等二十多个村庄,灌溉了八万多亩高地。1956年用水库的蓄水浇地二万四千亩,每亩增产五十斤。在蟒河上游,已经形成了
“水库群”,控制了蟒河汛期三分之一的流量,减少了下游的涝灾。去年三合等四个水库养鱼十五万尾,养鸭一百七十多只,预计可收入一万多元。现在又有三十八个水库计划养鱼五十万尾。在水库的下游,还可利用旧河床废地种水稻。
平原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是开渠打井,充分利用河水及地下水源,扩大灌溉面积。到今年8月,全县共开渠道九百一十四条、打机井十五眼、砖井一千六百七十一眼、土井二千八百八十眼,建立了一处能浇地五千多亩的机器灌溉站。因此,平原地区基本上实现了水利化。
在低洼地区,贯彻执行了蓄泄兼顾、以蓄为主的方针,采取了利用积水和排除多余积水相结合的措施。几年来,随着蟒河上游的治理,在西许、苗启等地挖了六条较大涝河,挖排水沟二百四十多条,为了便于排水,又改造了珠龙河的河道。在最低洼的地区整修沟洫台田一万六千多亩,沟内安上闸门,旱时蓄水保墒,涝时适当排泄,并利用水沟种稻,种藕,养鱼。现在这部分已能一年两熟了。通过以上各种措施,已经彻底解除了内涝的威胁。1956年汛期降雨量达到五百三十多公厘,低洼地区的三十一个社中有三十个社获得丰收。历史上的“蛤蟆湾”,现在变成了米粮川。
连续四年丰收
因为几年来在山区、平原地区、低洼地区因地制宜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济源县的农业生产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1956年全县耕地面积已由1949年的七十万六千三百三十六亩扩大到八十万二千四百零二亩(除去水库和其他水利工程的占地面积,实有耕地七十九万七千七百八十八亩),其中,水浇地及水田面积由六万九千亩增加到三十三万亩(这是设计面积,实际受益面积是二十六万亩),每个农村人口平均有一点一亩。对于坡地、平地、洼地,已经控制了75%的流域面积。农田水利建设加上各项农业技术措施,使全县获得连续四年的丰收,特别是1956年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按播种面积计算,下同)由1949年的九十四斤增加到一百六十八点四斤,增长了78.9%;总产量由六千六百三十八万七千五百零二斤增长到一亿九千七百七十八万七千一百斤,增长了198%;每人的社会平均占有粮由二百二十七点四斤增加到六百九十八斤。畜牧业也有很大发展:1956年大牲口由1949年的三万二千八百零五头,增加到六万二千七百五十头;生猪由七千一百三十四头增加到四万三千一百四十六头;羊由二万一千五百三十四只增加到九万四千九百四十七只。全县农业社有91.8%的社员增加了收入。群策群力,勤俭办水利
在水利建设工作过程中,我们坚持了先试点、做出样子,再逐步推广的办法,来发动群众。例如,1953年冬在南洮兴起第一座时,群众顾虑多端。经过做模型,讲道理,算利害,组织到外地参观,由党员和积极分子带头,这项工程终于在第二年春天完成,当年起了拦洪和灌溉作用。这个实例教育了干部和群众,1955年水库就增加到七座,1956年增加到七十座,现在已达一百座。全部水库无一废品。群众的劲头也愈来愈大。
有关物料、资金以及技术力量等等困难,都依靠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来解决,国家只给以必要的补助和帮助。例如全县已建成的一百座小型水库的总投资是八十三万五百四十七元,其中群众自筹部分占71%。对于打窖、打井、修渠、造林等工程,国家没有给予物资上的补助。1956年各乡修水库时,全县只有三名技术员,三十五个乡中只有五个乡有领导水利工作的干部。领导方面就以三合水库为重点,采取以工地为学校、边教边学边作的方法,训练了九十八名农民技术员。去年新建的六十三座水库中,有五十六座是由农民技术员领导修成的。今春普遍施工的时候,土坝打夯技工很缺,由于组织四十六名老硪工(打石夯工人)分赴各地就地指导,培养出新硪工三千八百多人,技工不足的困难被克服了。
(编者注:本文是济源县委关于农田水利和水土保持工作的总结报告,本报发表时作了一些删节)


第4版()
专栏:

河北省满城县在山区修建许多小水库,这些水库在抗旱中起了很大作用。这是满城县谒山小水库。 王佑生摄(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