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0月9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黑龙江第一批高级社全部巩固
这些社经过几年的发展,生产超过富裕中农的最高水平,每社平均有十二万元的公共财产,90%的社员达到中农生活水平;大多数社员爱社如家,社和队里形成了领导核心,有了比较系统的办社经验。
本报讯 黑龙江省为了巩固大批新社,最近调查总结了全省在1951年到1955年期间先后试办的十九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经验。这些老社现在已经巩固了。这十九个社发展的历史证明,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的关于办好一个合作社大体上需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的时间的估计是完全正确的。
这些老社现在的基本状况是:生产有很大的发展,1956年每公顷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三千零五十四斤(市斤,下同),比建社前提高了34.4%,比1956年全省平均产量提高了10%左右;开垦水旱田荒地为现有耕地面积的21.9%;相应地发展了多种经济生产,特别是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达到和超过了富裕中农的最高水平。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积累的基础,每社平均公有财产约十二万四千元,超过现在一般新社的两倍到三倍;基本上能满足本社发展生产的需要,并基本上作到内外不欠债务。社员收入逐年增加,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有很大改善。个体农民时期每户每年平均收入二百元左右,现在每户每年平均收入六百元左右。建社以前贫困社员占总户数的35%,现在生活尚有困难的社员只占社员总数的9.4%,生活相当于往日富裕中农的社员已占31.6%,相当于一般中农生活水平的社员占59%。农民政治思想面貌有了深刻的变化,基本上树立了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基本上爱社如家的社员占69.7%。社、队形成了领导核心,贫雇农占绝对优势,生产秩序和管理制度比较健全,有了比较系统的办社经验。
根据这些老社的经验,中共黑龙江省委现在计划在从建社时算起五年或者更多一点的时间内,把全省的农业合作社全部巩固下来。
根据十九个老社的经验,在巩固合作社的工作中,主要要注意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集中力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逐步地发展多种经济
十九个老社的生产能够不断地发展,经济基础能够不断地巩固,主要经验是正确地贯彻了集中力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逐步地发展多种经济,以及节约资金、扩大再生产的经营方针。为了贯彻执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针,首先必须克服那种“不种千垧地,难打万石粮”的广种薄收的思想。十九个老社中有一部分社,开始的时候,不顾条件盲目扩大耕地面积,结果成本高、浪费大、增产不显著。当他们接受了这一教训后,就普遍地注意了改革农业技术,集中力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上,他们又坚持了改革农业技术的“全面和重点相结合”的方针。不仅注意改革农业技术的全面性、连续性和相关性,而且还根据不同地区条件,抓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带有关键性的增产措施,实行有重点的技术改革。这十九个老社在培育推广优良品种、增施粪肥、提高地力、防洪排涝、变旱田为水田、适时细致耕作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就。根据这些老社的经验,在黑龙江省如能真正抓住以上增产措施,加上全面技术改革的配合,争取今后十年内达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所要求的每亩产粮四百斤是有把握的。
在注意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同时,相应地发展多种经济。发展多种经济必须坚持以农业为主并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方针。首先,多种经济一定要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条件下进行,就是要按劳动潜力发挥的程度来逐步发展多部门的生产。这一点在地多人少劳力不足的黑龙江省,尤关重要。这些老社凡是这样做了的,就克服了和避免了农业与其它生产在劳动力问题上的矛盾。第二,在多种经济的投资上,也曾经发生过两种偏向:一是单纯依靠国家贷款;二是抽农业资金搞副业。结果都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因此,多种经济的生产投资,主要应当依据农业发展的需要和资金的积累程度来决定。如果农业和副业在投资上有矛盾,应该先满足农业的需要,这样才能够使多种经济在可靠的基础之上发展。这些老社的经验也表明,多部门的生产必须经营有利,逐步为农业生产建设提供资金。因此,应当先搞投资小的、收效快的,后搞投资大的、获利多的。有些社开始注意铺摊子,追求投资多、规模大的项目,以为经营的部门越多,合作社的“优越性”也就越大。结果,正像社员们总结的那样:“花样不少,收入不多”。第三,多部门的生产一定要有相应的技术力量。为了掌握必要的技术,一方面可以选派骨干到国营农场和牧场去学习;另一方面,主要应当采取就地取材、就地培养、就地提高的方法。此外,为搞好多种经济,还须加强领导干部的配备。过去有些社曾把一些老弱残疾和没有经验的人安插在牧畜场、砖窑内,社员们把这些地方形容为“休养所”“养老院”。后来派了较强的干部进去,工作就有了起色。
农业合作社的生产,必须依靠内部积累资金来发展。农业贷款是必要的,但在正常的情况下,不能依靠外力支援来发展生产。近二年来,这批老社已经基本上停止了向国家贷款,他们已经提出经济上“外不欠贷款,内不欠债务”,生产上作到基本自给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主要是贯彻勤俭办社的方针,在生产和管理上建立节约制度。许多社实行了成本核算,坚持“少花钱,多办事”和“分级管理、个人负责、节约有奖、浪费有罚”的制度,支出大大减少。
正确分配收益,合理调整积累和
消费的关系,贯彻按劳付酬原则
正确分配收益,是推动合作社巩固和发展的重要环节。而合理地调整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与贯彻按劳付酬的原则,则是分配工作的两个基本方面。
从老社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在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上,经过了“只顾合作社不顾国家和社员”和“只顾社员不顾国家和合作社”到“三者兼顾”的曲折过程。从当前大批新社来看,重视消费忽视积累的现象仍然存在。有些社不还国家贷款,不留下年生产费用,不按时偿还社员余存的公有化股份基金,甚至有的把社员交上来的公有化股份基金按劳动日分配下去,以显示所谓“优越性”。这种用“上卡国家、下卡社员”的办法来扩大消费的办法,助长了社员的个人主义,影响了部分中农的积极性。造成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某些社存在着个人主义和本位主义思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积累和消费的比例规定不当。从老社几年来分配工作的规律来看,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应当掌握以丰补歉(丰收之年多积累,歉收之年少积累或不积累),量力投资,经营有利(生产投资要和正常的积累速度基本上吻合),以及在使用资金上,首先保证生产的需要,然后量力进行基本建设等三个原则。
几年来的经验也说明了,在处理社员间的收益分配上,还必须注意克服平均主义和贯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原则。分配工作中的平均主义常常表现在劳动日计算、农产品分配、安排社员经济生活三个方面。根据已经积累的经验,对于轻劳动、重劳动和技术高、技术低之间的定额不断地调整,才能逐步体现按劳付酬的分配原则。同时在另一方面,必须注意解决劳动过程中的质量与数量之间的矛盾。有些社在分配粮食上不论做劳动日多少,一律按人口、按“三定”留粮标准进行分配,也引起了广大社员的不满,必须改变。做得好的社坚持既保证全体社员必需的口粮,又照顾到工分做得多的那部分社员的需要,对劳动好的挣劳动日多的可以按“三定”的留粮标准领回全部吃粮,对劳动所得较少无力领回全部吃粮的另想办法解决,不随便占用别人的劳动日。这种办法不仅受到大多数社员的欢迎,就是对少数劳动差的也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为了使绝大多数社员增加收入,还必须常年一贯地把分配工作同安排社员的劳动力和经济生活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各得其所,使不同劳动能力的人都能尽量发挥他们的特长。宁安县团山子社在春天就把全社生产、劳动、收入的规划向全体社员公布,并动员所有社员根据社的规划制定家庭的劳动、收入、开支的规划,通过逐户的规划,合作社掌握了各户全年收入的大致情况,然后根据各户收入多少的不同,逐户地从参加社的劳动和家庭副业两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安排。经过逐户规划,收入少的户都能增加收入,减少收入的户大大减少了,可以基本上避免合作社、超支户、亏空户之间的“三角债”。对于存款户的余资,也从翻盖房屋、扩大生产投资和发展家庭副业等方面进行了安排。
加强党对合作社的领导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党对于合作社的领导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巩固合作社的根本关键。从十九个老社和大批新社的发展过程来看,为了加强党的领导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根本性问题:
第一,必须及时克服忽视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偏向。全省高级合作化以后,在基层党员中曾比较普遍地出现过这样一些错误的认识,即认为“地主富农绝大部分已经入社了,今后再没有阶级斗争了”,“合作化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两条道路的斗争已经结束了,今后的任务只是生产建设了,党员的任务也只是带头生产了”,“农民已经成为集体农民,高级社实行按劳取酬的制度,不用教育社员也能积极劳动了”。因此,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一度被削弱了。支部书记弱了,党员只顾挣工分不作党的工作了,对地主、富农的警惕性降低了,对偷盗、赌博、破坏等坏现象也斗争不力了。对此,省委曾及时发出警号,作了纠正。现在看来,十九个老社能够基本巩固,大批新社能够开始走上巩固的道路,这的确是一个关键。现在这十九个老社一般都建立了比较坚强的领导核心,坚持了重大问题首先经过支部讨论然后通过管委会执行的制度,一般作到了支部又能领导生产又不包办琐碎事务,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党的工作和宣传鼓动工作的制度和方法。
第二,在合作社内,当前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明确地以反对富裕中农的资本主义思想为主要课题,而这种斗争又必须贯穿到合作社的组织建设、经济活动和日常政治生活中去。全省高级合作化以后,两条道路的斗争主要表现在富裕中农争夺组织上的领导权,他们企图按着自己的需要去改变合作社的经营方针,抵制党的政策以及在思想上涣散社员的信心和积极性,散布“高级社不如初级社,初级社不如互助组,互助组不如单干户”的空气,动摇落后社员;诋毁统购统销政策;挑拨干部和社员的关系;甚至暗地里煽动落后社员退社,企图恢复剥削,等等。因此,党组织在合作社内必须以阶级斗争的思想武装党员和基本群众,使党的政治工作经常化和富有战斗性,经常同这种歪风邪气作斗争,要把政治工作深入到社员的思想活动中去。
第三,在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坚持摆事实、讲道理、大放大鸣大争的方法。老社在过去几年的政治工作中多次运用了回忆对比的方式,收到很好的效果。事实证明,摆事实、讲道理是最有效的群众路线的教育方法。


第4版()
专栏:

我国造林事业的空前成就
五年来造林一千多万公顷
许多地方水土流失风沙为害的情况改变了;数以千计的村庄绿化了
据新华社8日讯 据林业部统计,五年来全国造林共达一千零三十二万多公顷,超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指标71%;五年所造的林,比国民党统治时期所造的林多三十多倍,约为我国现有森林总面积的七分之一。五年来森林防护工作和调查工作也有很大的成就。
为了培植森林工业的后备基地,新造的林以用材林为最多。营造用材林以林木生长较快的南方十二省为主,共营造了四百七十四万多公顷。三十年后,这些新林就可以出材八·五亿立方公尺左右。其次,五年来国家在向来受风沙威胁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共营造了二百六十四万多公顷的防护林和水源林,并封山抚育了大量林木。其中主要的有河南东部、东北西部、内蒙古东部、陕西北部、河西走廊等地营造的防风防沙林。河南东部的防护林,使昔日荒凉的黄河旧道变成了绿色的平原,保护了十七万公顷农田,并使四万公顷沙荒可以利用。各地还营造了一百九十万多公顷的油茶、油桐、生漆、核桃、八角、玉桂等经济林,其中,桐油产量恢复到接近战前的水平。
五年来,全国形成了史无前例的植树造林热潮,从新疆的吐鲁番到福建的海滩,从内蒙古到海南岛,出现了许多“青年林”、“妇女林”,许多地方裸石露岩、水土流失、风沙为害的情况改变了,数以千计的村庄绿化了。
解放前由于乱砍滥伐,加上森林火灾和虫害,我国森林面积是逐步减少的。解放初期,由于国家急需木材和植树造林赶不上采伐,森林面积缩减的情况仍然存在。但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中造林的结果,这种情况有所改善。五年来不仅造林成绩大,国家还把全国主要林区管理起来了,作了二千零一万公顷森林的经理调查,编制了长白山、小兴安岭、岷江上游林区的经理施业案,正在编制着大兴安岭、牡丹江、大小金川、白龙江、秦岭、海南岛等林区的经理施业案。森林防护工作也在不断加强,除不断增建了许多森林管理所和修建林区公路、电话线等一般防护设施外,还建立了火险天气预报站和化学灭火站五十余处,每当春秋山火危险季节,主要林区上空还有护林飞机巡逻。五年来治松毛虫害的森林面积达到七十七万公顷,等于1952年的七倍,竹蝗发生面积也大大缩小。
我国森林面积究竟有多少,它的蓄积量怎样,国民党统治时期是没有弄清楚的,解放后,经过我们几年调查(还有约5%—10%的林区待继续查清),得到了一个大概数,约为七千六百六十万公顷,这大大超过过去所估计的数字。森林调查,探明了云南、阿尔泰山、贺兰山等许多林源丰富的地区,发现了许多有很高经济价值的木材,并对许多荒山秃岭作出造林调查设计。今年9月,又揭开了秦岭西太白山的秘密;沉睡千百年的西北最大的白龙江原始森林,明年就要开始采伐。


第4版()
专栏:

我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基地
玉门油矿建成大型石油联合企业
据新华社兰州8日电 我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基地——玉门油矿已经基本建成。现在,它已经成为一座拥有地质勘探、钻井、采油、炼油、机械修配、油田建设和石油科学研究等部门的大型石油联合企业。
玉门油矿是1936年发现的。大规模的建设和开采,解放以后才开始。八年来,这个油矿钻凿的新油井,相当于解放以前十年中钻凿油井总和的十倍。在采油区还新建、扩建了几十座选油站,新建了一批注水厂和一座大型注气厂,采用了世界上先进的油田边缘注水、顶部注气的开采油田的方法。因此,原油年产量迅速增长,今年预计生产的原油将比1949年增加十倍。解放以后,由于新建的大型电力脱盐厂的投入生产,玉门油矿的原油质量也比解放以前大大提高。
玉门油矿炼油厂解放以前的设备非常简陋。那时每年的石油加工处理量很小,到解放前夕,它只能生产七种产品。经过解放以后的建设,今年玉门油矿炼油厂的石油加工处理量已经比1949年增加了四倍多,试制成功的石油产品已经增加到三十二种。
玉门油矿在建设成为石油基地的过程中,还培养出了大批的石油工业建设人材。到目前为止,玉门油矿已经先后向新疆、青海、四川、河北、上海、兰州等地的石油勘探和炼油部门,输送了六千多名技术工人和干部。几年来,苏联、罗马尼亚、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等兄弟国家,曾派来大批优秀专家,帮助玉门油矿建设,并且供应了油矿大量崭新的勘探仪器、各种设备、大型钻机和器材。


第4版()
专栏:

正式参加工作前先接受劳动锻炼
兰州一批大学毕业生和工人同生活同劳动
新华社兰州8日电 被分配到兰州工作的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等大、专学校本届毕业生二百六十多名,在正式参加工作以前,开始参加体力劳动。他们都按照各人所学的专业被编入兰州各个建设工地的工人小组,和工人一同生活,一同劳动。现在他们分别担任了钢筋工、混凝土工、电气工、机械工、木工、瓦工和泥工。
这些大、专毕业生大都愿意参加体力劳动,把它看做是锻炼自己的好机会。虽然在开始他们感到工作生疏,有些吃力,但很快就习惯了。被分配在一个基本建设工地的浙江大学毕业生黄伟君、杨南屏、高丽明等联名写信给工地领导说:“我们要通过这次劳动锻炼,体会劳动的光荣、伟大,树立劳动观点,消除以往轻视体力劳动的坏习气,了解工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决心做一个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在另一个工地上当木工的西安建筑学校毕业生高引兰,参加劳动不到一个星期,由于她劳动态度很好,虚心向老工人学习,就受到她所在小组的全体工人的表扬。
目前兰州接受大、专毕业生参加工作的工厂、企业,都根据国务院关于高等学校1957年暑期毕业生分配工作的几项原则规定,决定了大学毕业生都要参加一定时间的体力劳动。(附图片)
浙江平阳县夏桥乡农业社为了争取晚稻丰收,社员们正在积极捻河泥 董浦摄


第4版()
专栏:厂矿调查

从住宅和工资问题看节育的必要
 一
几年来,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工人的生活是改善了、提高了。
1956年,上海国棉二厂职工的平均工资比1950年增长了45.03%,1950年全厂职工的全年平均工资是五百七十三元,1956年提高到八百三十一元。
职工的居住情况也改善了。几年来有八百四十五人住进了曹杨新村等工人住宅,单身工人有四百九十人住入了新建的单人宿舍。
从1951年到1956年,共有九千九百四十人按劳保规定享受补助,六年中共支出劳保金三十四万九千五百零九元一角七分。
职工家属就业人数也增加了,只1956年就有三百一十九名职工家属进厂工作。
今年在全厂五千三百三十五个职工中,有四千九百九十七人认购了公债,认购数字达十二万九千四百一十六元,平均每人约二十五元九角。到今年7月份止,在银行中存款的有三千五百一十三户,储蓄金额二十四万元,平均每人在银行中储蓄了六十八元五角,有的职工存款达千元以上。
职工生活的改善,还可以从职工要求自建公助造房子这件事上看出来。今年全厂共有一百四十八人要自建公助造房子,其中造一幢的有三十三户,一幢房子的造价要二千六百多元,职工要马上一次付款七百八十元,其余在四到五年中每月从工资中分期扣清。
由此可见,解放以来职工生活肯定地是提高了。
 二
但是目前职工生活中还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全厂五千三百三十五个职工中,目前共有七百二十户要求解决房子问题。除自建公助一百四十二户、厂里分配一百户外,还剩四百七十八户。这四百七十八户中有一百五十一户可以借钱修缮一下。其余的三百二十七户,有的是结了婚因租不到房子而分别住在单人宿舍里;有的是租了别人房子到期房主要收回去;有的是住在河滨,房屋狭小,且有危险;有的是家中人口太多,实在住不下。
另一方面,在职工中租赁别人房屋的有一千九百四十二人,其中有二十四人每月房租在十五——五十三元之间,严重地影响生活。
此外,全厂职工中还有一百零三人住板房,有十人住铅皮房,有二百七十六人住草房,有的职工住苏州河旁,每到台风和潮汛季节,或大雨期间,水浸进屋里,有倒塌的危险。
第二,从职工生活来看,据1956年4月份的统计,全厂职工中每户每人平均每月在十元以下的有二百五十三人;平均在十——十五元的有一千四百五十人;平均在十五元以上的有二千八百六十五人。
很多平均每人每月在十元以下的工人,由于开支掌握不严,弄得欠债、生活困难。从今年1月到7月,共有一千六百零一人向厂内借钱。去年工厂补助了三千一百九十一人,补助金额达四十四万多元;今年到6月份止又补助了一千二百多人次。
 三
职工生活中存在这些问题,原因是很多的。如房子不够,也由于旧社会工人居住条件太差,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改善,同时与很多职工家属从农村迁入城市也有关系。有些职工的经济情况比较紧张,同会不会合理安排生活,家庭就业人口多少都有关系。但是,人口增长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下面是几年来职工的生育情况:
年份 全厂女 占全厂职工 生小
工人数 总数  % 孩数
1953  3022 63.08  658
1954  2946   61.58  774
1955  2835   60.27   619
1956  2896   62.45   616
1957(到七月份止)3203 382
从上述生育情况来看,从1953年到1957年7月份,已生了三千零四十九个小孩,差不多等于全厂现有的女工总数。1956年和解放前的1946年相比,生育率几乎增加三倍左右。
现在再看看女工的生育情况:
全厂女工人数  3203人,
其中生育一胎的  266人
生育二胎的    302人
生育三胎的    350人
生育四胎的    326人
生育五胎的    272人
生育六胎的    279人
生育七胎的    196人
生育八胎的    132人
生育九胎的    108人
生育十胎以上的 130人
再看看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小组裔式
娟小组的生育状况:
这个组共三十一人,已有二十四人结婚,
其中二十人是解放以后结婚的,大都在1952年前后,几年来已生育了八十一个小孩,平均每人生三个以上。
这个小组里的孙雅妹,解放后才结婚,现已有五个小孩。布机车间女工袁永兰,解放时结婚,已生了五个小孩,目前又有一小孩即将出世。一般女工都是三年左右养二个以上。
女工的生育率高了,另一方面婴儿的死亡率却降低了。解放前,儿童死于麻疹、白喉、天花、痢疾、百日咳的很多,而今天,儿童死于这些疾病仅仅是个别的了。
由于解放几年来许多职工的生育率很高,因此在这些职工中就产生或扩大了房子不够住和生活困难的问题,至少是影响了生活的改善。
先从居住问题来说吧!许多职工在1953年刚搬进工人住宅时,只有夫妻和孩子四人左右,但三年以来,孩子增加了二、三个,有的家中因孩子增加又雇用了保姆,因此一间房子就不够住了。我们看看目前工人住宅的拥挤现象:
曹杨一村  55间 住294人
甘泉二、三村 615间 住2845人
曹杨四村  13间 住73人
宜川二村  60间 住315人
平均每间房子都在五人左右。目前因家庭人口多而申请要房的占全部要房子人的40%—50%。
再看生活情况吧!拿布机车间朱孝廉(副工长)和袁永兰(相帮)二人来说,每月工资是一百八十元左右,解放初结婚,婚后连生五个小孩,现在又怀孕了,目前按人口平均计算,每月每人消费水平是二十二元多一点(家中还有一个保姆)。如果在同一时期只生育三个小孩的话,每人平均消费水平就可提高到三十元。有少数职工因人口增加而使家庭生活发生困难。前面说的孙雅妹同志,家里七口人靠她一人工资生活(每月收入七十多元)。总计从今年1月到6月,全厂因家中人口多、生活困难需要补助的职工有四百一十四人,占被补助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女工生育率高还带来了其他一些矛盾和问题。如因妇科疾病而造成的缺勤率,在1956年有六千八百二十四个工作日,在造成缺勤率的各科疾病中占第一位。有些职工由于生育多,家务操作繁忙,生活不好,营养不良,影响了身体的健康。有些女工因子女多无法学习文化。有的青年女工也因结婚后生了孩子又忙于家务,降低了政治进取心。四
几年来,职工工资增长的速度和宿舍增加的速度,是我国历史上从来没有的。如果职工能够有计划地生育,生活是相当丰裕的。否则,像上海国棉二厂这样,四年多生的小孩差不多相当于全厂女工的总数,生活的提高就不能不受到影响。因为无论是生产、积累和工资的增长速度,都不可能有这样快。
因此,最后的结论是,必须大力提倡节育。只有做到有计划的生育,增长工资和增造宿舍才能给职工带来真正的生活改善。
(上海国棉二厂楼葆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