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保护牲畜安全过冬
内蒙古和山西大量贮备青饲料周密安排牧场
新华社呼和浩特电 内蒙古自治区目前正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大力解决牧区牲畜过冬的困难。
今年自治区各畜牧区除了储备大量青草外,最近各地根据牧草生长情况,对冬、春季牧场做了周密的安排。乌兰察布、巴彦淖尔地区今年较干旱,牧草生长差,一部分牲畜缺冬季牧场,当地党政领导机关和牧民共同为七十多万头牲畜,努力开辟了新的牧场。巴彦淖尔盟与甘肃省毗邻,甘肃省已为这个盟牧民腾出了三万头牲畜的过冬牧场,使这些地区的牲畜基本上可以安全过冬。锡林郭勒、伊克昭和察哈尔等牧区,根据牲畜多寡和牧民居住情况,盟与盟、旗与旗之间也都调整和扩大了冬季牧场。靠近农业区的牧民们,根据牲畜膘情,把不适宜在草原上放牧过冬的十七万多头牲畜,赶到农业区,同农民分喂,以减少牲畜的损失。
为了解决各地新开辟牧场的水源问题,自治区水利厅和地质局,最近又派出一批水利工作队,帮助牧民兴修小型水利。自治区还给牧民发放了一笔兴修水利专款,目前,正向各牧区调运大批饲料。今年自治区各地还拨给牧区大量药品。现在,有的地区已实行免费或减价为牧民治疗病畜。自治区为解决牧民冬春运输和通讯工具中的困难,最近给巴彦淖尔、伊克昭盟牧区,增拨了一批汽车、胶轮车、报话机和收发电报机。
新华社太原电 秋旱草缺,山西省农民正普遍为牲畜贮备过冬的青饲草。到10月初,全省已打集野草和青贮玉米秸秆八亿三千五百多万斤,足够五十多万头牲畜冬季食用。
除了储备过冬饲草,太行、太岳、吕梁等山区有放牧条件的农业社,还改变了历年来“霜降”不上山放牧的习惯,把牲畜放牧时间比往年延长了五十天左右,以节省冬季饲草。在放牧期间,遭受旱灾较重的晋西北地区,有许多农业社发挥互助互济的精神,经过协商实行移畜就草或短期寄养放牧的办法,帮助受灾社解决牲畜饲草不足的问题。仅五台、崞县、定襄等县的农业社,就帮助兴县、河曲、保德、岢岚等县农业社妥善安置了两千多头缺乏饲草的牲畜。兴县、保德两县的部分农业社,还相互签订了借坡放牧和寄养耕畜的友好合同,可以使八百五十多头耕畜安全过冬。


第4版()
专栏:

准备好过冬饲料
湖北省各地农业社在收割中,都注意提高秸秆的收获量,凡能充作饲料饲草的都收集起来。今年,湖北省红安县杏花乡建苏农业社在收获季节中,为每条牛准备了过冬草料八千斤。这是社员们在堆聚今冬明春耕牛饲草。
新华社记者 刘心宁摄


第4版()
专栏:

河南省农民以移山填海精神挖掘水源
抗旱种麦水利建设齐头并进
湖北赵岗乡勤俭修水利
新华社郑州26日电 河南省的农田水利建设运动,在抗旱种麦中已经全面展开。在最近抗旱种麦期间,全省扩大了灌溉面积五百万亩。
目前,河南省农村一千五百多万有组织的农民,正以移山填海的精神,通过人人献计户户建议的办法,挖掘出一切可以挖掘的水源。全省已打新井十五万眼,修旧井十三万眼。群众以顽强的精神,遇山钻洞、逢沟架桥,整修渠道一万二千多条,原阳县马庄乡,原有七千多亩旱地种不上麦,中共乡支部就组织了六千多个青壮年社员,连续五昼夜,开了四十五里长的渠道,这条渠道翻过十五道沙岗,把黄河水引到地里,浇地六千多亩。水源缺少的山地和丘陵地带,人们也打破惯例进行水利建设。禹县诸侯山区无梁乡农业社,很多人认为山区缺水源无法抗旱,党支部书记胡喜,领导大家分头到山里找水源,经过一天的寻查,找出大小泉眼十七处,浇地一千多亩。嵩山脚下的登封县,提出“让高山让路,使河水上山”。以拳术著名的嵩山少林寺附近的少林乡,两天两夜挖一条沟,把伍龙潭死水,弄出来浇地一百亩。群众说:“共产党办法鲜,千年龙潭出了山,从此旱地变水田”。
工人和机关干部,积极帮助农民抗旱和开发水利。洛阳市的工人们,用三十八部抽水机,到抗旱最困难的地方帮助农民抗旱,他们把抽水机胶管伸下洛河、涧河,一节一节的把水抽上邙山。南阳专区直属机关干部,用三部锅驼机把白河水引上卧龙岗,浇地一千六百亩。
新华社武汉26日电 湖北省光化县赵岗乡勤俭兴修水利工程的事迹,受到最近到赵岗乡参观学习的宜昌专区和襄阳专区水利参观团的赞扬。
赵岗乡的十一个农业社从去年12月初到今年5月,只用了四百元,就修筑了三十四个拦河坝和拦冲堰、六条盘山渠(总长五十七里半)和一个滚水坝,另外还顺着渠道修了二十二个蓄水堰,修补了四个老堰,在全乡构成了一个水利网。这些工程能把五千四百多亩旱地改成水田。今年各农业社根据劳动力情况,已把一千八百六十二亩旱地改为水田,多收了三十一万多斤粮食。
赵岗乡境内有五条小河流过,而且小山岗多,沟和石头多,适合修筑拦河坝和引水渠等小型工程。但是在去年冬天,却有许多干部和农民主张向政府借大批款,用混凝土修筑大滚水坝等所谓像样的水利工程。仅青泉、永久、永远三个社就计划向国家贷款一万五千元,修筑两个滚水坝和一个水库。为了扭转这种违反勤俭原则的错误做法,上级领导机关和这个乡的中共支部,一面进行批判,一面组织全乡十一个农业社的干部和许多社员,观看了适合兴修水利工程的有利地形,找出了费工少、效果大的兴修办法,并参观了乡里一个一百年以前两边用石头、中间填土修筑起来的拦河坝,又开会总结了过去勤俭兴修水利工程的经验,自己制造了一些兴修水利的器材。经过这些工作,原来主张借款修水利的人改变了主张,全乡很快掀起了兴修小型水利工程的高潮。(附图片)
河南省确山县高庄乡黎明一社,今年把全社二百四十六眼井普遍改造了一次。改造后,每眼井可浇麦一百五十亩。 张美迁 摄


第4版()
专栏:

石家庄专区农民开展竞赛
把更多更好的棉花卖给国家
国光农业社卖棉量比去年增加90%
本报讯 河北省石家庄专区的棉农们,经过社会主义大辩论以后,纷纷提出降低留棉量,留次卖好,把更多、更好的棉花卖给国家。有的棉农说:“我们这里是老产棉区,谁家也有几斤旧套花,絮棉问题好解决,还是把新棉花尽量卖给国家支援工业建设吧!”藁城县杨家寨农业社决定每人少留一斤棉,全社一共少留三千三百零六斤。藁城城关第二农业社社员决定留用次棉,把好花卖给国家。现在社里已将一千多斤红花、僵瓣加工,分给了社员。晋县段家庄农业社还特地找了会弹棉花的社员,替大家重弹旧套花,节约新棉。束鹿县新城、大寺庄两个乡的社员,在自留棉中共节约了八千一百四十四斤好花卖给国家。
现在石家庄专区的棉农们正在开展“少留多卖、留次卖好”的竞赛运动。据专区棉花统购统销办公室的计算,全专区共有五百零四十二万多植棉人口,以每人平均最少节约四两自留棉计算,一共可以节约一百二十六万多斤皮棉。
(邢韦夫)
本报讯 全国著名植棉模范曲耀离领导的国光农业社,截至10月9日,已经卖了十二万多斤棉花给国家。比去年同期卖棉数量增加90%。
国光农业社今年种植的一万零一百多亩棉田,在战胜了风、旱、病虫等自然灾害以后,获得了空前未有的大丰收。每亩平均产皮棉六十四斤,超过去年每亩平均产量的41%;比丰收的1954年还提高了25%。国光农业社的社员们,经过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大辩论,又听到曲耀离叙述他曾经看到的一个棉纺织厂停工待料的情况以后,一致表示:国光社的棉花不但产多,而且要卖的多,卖的快,以支援工业建设。社员们还决定把每人留棉由原来的二斤半改为一斤半,全社节约下来的四千八百斤皮棉,全部卖给国家。
(李碧天 王学文)


第4版()
专栏:

早稻草培植草菇
据新华社讯 福州市郊东门蔬菜生产合作社利用早稻草培植草菇成功。
这个社在福建农学院蔬菜教研组指导下,利用早稻草在保持一定湿度的田间、山旁和空地进行培植,结果每百斤稻草中出产鲜菇六斤到十三斤,用过的稻草仍可以制造肥料。
福建是著名的香菇产地,在这里用稻草培植草菇代替用木材培植香菇,每年可以节省大量木材。


第4版()
专栏:

节约絮棉
本报评论员
几年来,农民留用和群众消费的絮棉数量,增长很快。如以1951年度(农业生产年度,下同)为100,至1956年度已增长到175。絮棉消费量占棉花总产量的比例,1951年度为32%,1956年度上升到40%。国家供应絮棉偏宽,纺织用的原棉相对减少,已经部分地影响了棉布生产。这说明:目前既要多用棉布,又要多用絮棉,事实上是办不到的。
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的办法是再多生产些棉花。但是,目前国家不能过多地扩大植棉面积。新疆、甘肃等棉区的增产潜力虽然很大,也要经过垦荒和兴修水利等一系列农业基本建设,几年以后才能大量生产棉花。同时,提高棉田单位面积产量还有赖于大量生产和供应化学肥料。这些客观情况说明,几年内,棉花仍是不充裕的。为了挖掘棉花资源,国家决定从今年起大力发展棉籽短绒的生产,以剥下来的头道短绒充作絮用。尽管如此,如果对絮棉消费不作合理的控制,仍会影响全国棉花供需的平衡。
过去几年,农民留用棉花数量和群众消费絮棉数量迅速增长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广大人民生活改善,过去家底很薄的劳动人民,需要添置较多的棉衣棉被。对于这一类消费者,适当地满足他们对絮棉的需要,是完全应该的。一是有不少地区对农民留用的絮棉和供应的絮棉超过了必需范围,例如有些农业社和农民留用棉花过多过好,不少棉农把用不完的棉花拿到自由市场上出售,或发展副业生产,纺织土布后出售。有些城乡消费者本来可买可不买,但看到供应的棉花品质好,就多添了一些衣被用絮。很显然,对于这些消费者,应当加强节约用棉的宣传教育,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压缩供应,国家可以多用一些絮棉于纺织工业,适当缓和棉布供应的紧张状况。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本年度棉花统购工作的指示,进一步贯彻了棉花统购办法中节约用棉的精神。在1954年棉花开始实行统购时,对棉农留用棉花数量,曾规定每人以不超过三斤为限。这个定额显然是偏高了。特别是农业合作化以后,实行了以社为单位留用棉花的办法,许多不种棉花的农民也分得了棉花,如再按每人三斤留用,实际上是用不完的。例如河南临汝县在去年原规定每人留用三市斤,后来经过宣传教育把节约用棉的道理向农民讲明后,农民都纷纷自动少留棉花。城关区三万六千六百五十五人自报留用量共八千八百八十二斤,每人平均只留四两。今年国家要求农业社和农民对留用棉花数量适当地减少,在一般情况下,每人留用皮棉以二斤为限(农业社公共需用的棉花,也包括在留用标准以内。),这是完全合理的,也是可能的。各地应该说服农民少留多卖,并留用次棉,交售好棉。
农业社和棉农节约用棉,可以从多方面着手。譬如农业社在分配社员留用棉时,不要每人一律二市斤地平均分配,而对需要较多的多分一些,需要较少的少分一些,不需要的不给留用(少留或不留的人,待棉花出售后补给棉款),在平均每人留用不超过二市斤的数额内,由社员间互相调剂。这样既解决了个别社员的实际需要,又起到了限制浪费的作用。
今年国家供应絮棉的数量是三百五十万担,这个数字虽然比去年供应絮棉的数量(四百零八万担)少了一些,但比1955年度供应的数量(三百零五万担)增加约15%左右。就是说,除了较1955年度的一般消费水平稍高外,还适当照顾了新添人口的需要。因此,只要消费者本着“勤俭持家”的精神,厉行节约絮棉,不浪费,不多买,本年絮棉供应指标,基本上可以满足城乡消费者的实际需要。
目前各地絮棉供应部门必须做好絮棉的调拨、下放、加工等工作,以便在冬季到来之前,使实际需要的人都能够及时买到絮棉,不致由于工作安排不善而发生人为的紧张情况。同时,在可能的条件下,还可以组织一部分加工力量,专门为群众重弹旧絮棉,以代替新棉。


第4版()
专栏:建设动态

风陵渡口架大桥
山西风陵渡、陕西潼关之间的便桥,已经完成了十一个桥墩的打桩任务。
原来,山西榆次等地的煤炭等各种物资运往西北,不绕道太原、石家庄、郑州、潼关,就得经南同蒲铁路到风陵渡,然后用木船或浮桥渡过黄河,再在潼关装车运走。这桥建成后,山西的煤炭等各种物资,就可及时地运往西北支援工业建设了。 (苏裕民)


第4版()
专栏:建设动态

钢铁厂兼产磷肥
湖南省地方国营涟源钢铁厂动工兴建,全部工程预计在1959年内先后建成。
涟源钢铁厂是一座联合企业,将来以生产轻型的各类槽钢、角钢、圆钢、扁钢和钢轨为主;同时还将利用碱性转炉炼钢剩下的炉渣生产脱马司磷肥。这种磷肥成本低,肥效比过磷酸钙大,对南方农作物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这个厂炼铁高炉的炉渣也将用以生产无熟料炉渣水泥。 (据新华社讯)


第4版()
专栏:建设动态

生产汽车用的电器
一座专门生产汽车、拖拉机用电器设备的工厂——国营长沙汽车电器厂,正在长沙市紧张兴建中。
建成以后的长沙汽车电器厂,将拥有金属加工、绕线、装配、电镀油漆、绝缘热处理、冲压、工具机修等九个车间,并且将采用最新流水作业线和工艺方法,大批生产我国汽车和拖拉机制造工业所需要的发电机、起动器等十七种产品。 (新华社)


第4版()
专栏:建设动态

为武钢生产锅炉的车间
捷克斯洛伐克帮助我国设计的锅炉和金属结构制造厂——武汉锅炉厂,工程进展迅速。
这个厂第三车间组的冷作车间已经在本月15日正式投入生产。这个车间专为武钢第一号高炉生产煤气冷却器。这种设备,是由钢板及许多根钢管组合成的,每台大约有七十吨重。
(万群)


第4版()
专栏:建设动态

武汉热电厂向黄石市送电
从武昌青山到黄石地区大冶铁山的一条十一万伏高压输电线已经架好,规模巨大的武汉热电厂18日正式通过它向新兴的工业城市——黄石地区的厂矿送电。
这条高压线路是今年3月初开始建设的,全长八十一公里。
(新华社)


第4版()
专栏:

老矿区的青春
本报记者 朱波
一条高大的高压输电线,从西安越过湍急的渭河,伸向渭北平原。它的尽头,就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成长起来的煤矿基地之一——铜川矿区。
这是一个古老的矿区。根据历史记载,早在宋朝,这里的陶瓷工人就用露出地面的煤作烧瓷的燃料。现在,在黄堡镇附近的宋代城市的遗址下,还可以挖出一堆堆的宋瓷和烧瓷剩下的煤渣。从元朝,明朝起,这里的煤矿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矿工们开始建筑深井来采煤。现在,在数以百计的荒废了的小型矿井中,还可以找出一些数百年前的古老矿井。
1928年以后,国民党政府的地质研究所和伪陕西省建设厅都曾派人对这一带的煤田进行过勘察。经过二十年左右的时间,他们只调查了一般的煤田地质情况,提出了不到六千万吨的建井资料。随着,官僚资本伸入这个矿区,建设了“同官”煤矿。直到解放以前,开采的年代已经够长久的了,但是这个矿区的面貌仍然十分落后。整个矿区连一个小型的发电厂都没有,几乎全部是人工采煤,煤的产量也一直停留在十几万吨左右。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派人接收了官僚资本开办的“同官”煤矿,赶走了那些为非作歹的封建把头,把矿工从官僚资本和封建把头的压迫剥削下解放出来。同时,投入了大量资金,恢复和发展生产。1952年,这里的煤产量就超过解放前产量一倍以上。从1953年开始,国家把铜川矿区作为重点煤矿基地之一,派来大批勘探、基建工人和技术人员,对这个古老的矿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仅仅四年多的时间,铜川就摆脱了落后的面貌,成为西北最大的煤矿基地之一。它的年产量由过去的十几万吨,提高到近百万吨。
年老的矿工都还记得解放前矿区落后的情景:整个矿区的一百多个小型矿井,都没有机械设备,一切都使用人力;有些矿井由于提升困难,封建把头强迫工人住在井下,有的在井下住一个月,有的要住半年。加上经常发生失火、水淹、塌顶等事故,矿工的生命没有一点保障。现在情况根本改变。四年多来,国家改建了第一、第三两个矿井,年产量分别由几万吨提高到二十五万吨和三十万吨;新建的矿井,有三里洞竖井
(年产六十万吨)、王家河一号井(年产二十一万吨)和桃园平峒(年产九十万吨)。其中第一、三矿井和三里洞竖井已经投入生产。这些改建、新建的矿井,都拥有大量机械化设备,井下装置了通风、防火、防水、通讯和照明等设施,产量既高,生产又很安全。今年7 月1日投入生产的三里洞竖井,就是我国技术人员吸收苏联最新的矿井建设经验设计的。它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可以同东北平安竖井媲美。各个坑道的工人用康拜因把成吨的煤采下来,装在链板运输机上,由链板运输机运到总运输大坑道里,自动装进矿车,然后由机车运到井下车场,并且自动装进煤仓。提升是用新型电绞车带动着的箕斗,每次可提升三吨,十四小时可提升二千三百多吨。箕斗把煤提升上来以后,就自动倾倒进井口煤仓;煤仓的往复给煤机又把煤装到皮带运输机上,运到选煤厂,按照工业需要(按块大小),自动分成四级,然后自动装上火车运出去。这个竖井的通风、防水、防火等设备也是近代化的。通风系统,每分钟就可以供应井下职工每人四立方新鲜空气。
这些矿井不过是铜川建设计划中的一部分项目,今后还将有许多新矿井陆续建成。目前,已经动工建设的有年产二十一万吨的陈家河斜井,有年产一百二十万吨的王石凹竖井,还有改建的(年产十五万吨)新华矿井等。明年开始兴建的将有桥子梁、金华山等矿井。这批矿井投入生产以后,这个矿区煤的年产量将增加到五百七十万吨以上,成为我国最大的煤矿基地之一。
随着建设的发展,铜川这个以矿工为主的小县城,也建成了一个新型的矿工城。过去,这里人口不到两万,房屋大部是破旧的土坯房和土窑洞。现在,这里的人口已经增加到六、七万。在这座丛山环抱、河水围绕的矿工城里,已经出现了新的楼房。为矿山服务的发电厂、中央矿山机械修理厂和矿山支架厂等已经建设起来。几条通向矿山的铁路专用线,有的已经建成,有的正在修建。将来,还要修建编组车站。
这几年,铜川矿区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是这也不过是一个开端。随着渭河两岸几十座大工厂的陆续建成,这个古老而年青的矿区还将有更大的发展,还将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附图片)
三里洞竖井井上的联合建筑


第4版()
专栏:

塞上变迁
冯健伟 杨义
游“金沙滩”
奔驰在北同蒲铁路的列车,停在山西省大仁县尚希庄车站,旅客们好奇地争着从窗口向外了望。这里西面像屏风形状、起伏层叠的红桃山峰,风沙堆积成丘的黄花梁与山峰遥遥相对,卧伏到东边,中间四十里平滩。人们指划着这片滩地说,这就是历史上飞沙走石、漫无人烟的塞上古战场金沙滩,相传宋朝杨家将七郎八虎大战番兵就在此地。
我们挤下车来,塞上的旅行从这里开始了。
当天晚上,我们落脚在金沙滩的中心第三作乡。半夜里刮起了一阵风,但是我们开着窗户睡得很安然。这在别的地方也许算不了什么,但是在金沙滩,就不能不说是奇迹了。
生活在金沙滩上的人们,对我们描绘了过去金沙滩的荒凉面貌。那时刮起风来沙飞尘扬,昏天暗日,一切农活都停止了,家家关门闭户,点灯照明。滩地上的庄稼遇上大风,不是被连根吹走,就是叫沙土埋住。播种三、四次,都捉不住苗。当地农民痛苦地形容说,那些年月是:“人在房上走,垫圈不运土,立夏不起风,起风埋住人!”“白天播下种,一夜把种丢!”1952年这里开始栽树时,地里放下一捆捆的树苗,夜里一场风便全被沙土埋住了。
过去一起风关门闭户挡不住尘土,现在刮风开窗户没尘土,这是什么缘故?我们在饱经塞外风沙袭击的胡家寨,在日中城和座落在黄花梁边的曹庄,得到了相同的答案:这是六年来营造林网的结果。因为树林制住了尘砂,黄风变成了清风,风力也减削了。胡家寨中华农业社主任甯钰说:因为护田林带的作用,今年及时播上种,开始固定了耕地,获得头一年好收成,历史上的缺粮村,今年可以余粮。过去由于土地指望不上,大多数农民靠担挑小贩谋生,或携家带口外迁,村里只留下八户。近几年来群众看到造林顶事,才慢慢迁回来安居,户数增加到三十六户。第三作乡最近两年连续开荒种地,光今年恢复弃耕地和新开荒地就有五千七百亩。
站在黄花梁高处眺望,四十里长的金沙滩景象历历在目。四周有长约百里、宽几百公尺的大林带和中间横竖成行的副林带,把整个滩地编织成一张绿网,连同护铁路林,这块滩地上总共有三万多亩林地了。远远望过去,一丛丛的小叶杨树,黑压压连成一片。当我们踏着松软的砂地,穿过一道道幼林带的时候,不禁想起当地农民要把这片荒滩改名为绿化滩的话来。
在桑干河畔
早晨,我们穿过黄花梁林区,便遥遥望见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桑干河。
到这里以前,我们就听说这条河具有特殊性格。它不仅含泥沙多,威胁着下游官厅水库寿命。而且上游河床高出地面,河岸瘫痪无边,洪水横冲直撞,经常泛滥成灾。路上,给我们作向导的桑干河造林站的同志介绍说:沿河广大人民对于这条拥有十四条支流、全长三百六十多里,总流域面积占了十个县一千一百多个村庄的河流。已经进行了五年的治理,河两岸已出现几十公尺宽的防护林带;以这条林带为直线,伸展出一排排副林带,宛如雁翅一般。由于防护工事的形成,破烂的河岸基本上稳固了,凶猛的流水归了槽。我们临近河岸时,就看到岸边两丈多高的树林,使散乱的河道变成绿洲中的一条长带。浮桥旁拥挤着满载煤炭、瓜果,等待渡河的大车,河边上的行人熙熙攘攘,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过去南受桑干河洪水危害、北受金沙滩风砂侵扰的应县曹娘村,是历史上出名的穷村。我们在村里逐门挨户去访问时,一个叫王文礼的老人告诉我们,三十年前的秋天,他一家辛勤作务的庄稼眼看快收割了,但被一场无情的洪水全部冲光。从此他卖房典衣,妻子寄食在娘家,他一个人逃难口外九年多,直到土地改革后,分了土地房屋,夫妻才重新团圆。合作化以后,又得到丰衣足食。我们到秦世义、门大女、次培忠、刘永、秦官太等农户作了访问,他们都有一段因遭受河水或风沙灾害的苦难经历。有的老年人长期受河水侵袭,至今还带着气喘、关节炎等病症。现在,他们普遍有了清洁的住宅,足够的吃食和煤炭,成套的新衣新被,还有过去根本没见过的香皂、牙刷、暖水瓶等日用品,生活跟过去大不相同了。
大泉山巡礼
我们从阳高县城出发南行。摩托车在一片长满水草的沼泽滩地颠簸前进。司机告诉我们:这是过去被称为“冬不过雁门关,夏不走阳高滩”的泥泞难行的滩地,现在公路已修成,汽车可以直通到大泉山。
约摸一小时,摩托车转过一座名叫骆驼凹的山峰,迎面就看到了以水土保持的卓越成就而闻名全国的大泉山。
接待我们的是著名劳动模范、大泉山农业社主任高进才。是他和张凤林一道,十八年来坚持治理大泉山,使这座被雨冲刷成千孔百洞、沟壑纵横的黄土山丘,从根本改变了面貌。这一天,他带领我们穿过一条林荫夹道的山沟,沿着流水潺潺的泉溪,攀登上大泉山主峰。山坡四周果树茂密,被雨水冲刷的深沟都修建成台阶式的谷坊。高进才指着远处的山头说:这是去年开始治理的井沟梁、骆驼凹、孙家山,现在也逐渐绿化了,旧日荒凉的大东台上,一年之间出现了六百亩梯田。五十年来流水冲刷成八里长的大南沟,今年修上谷坊埝地,首次种上了农作物,预计可以增产七千多斤粮食。沟壁上造的水平线林,从沟顶一直排到沟底,长的很出色。他特意引我们参观了大泉山东面一处僻静的山洼,这是他和张凤林在十八年前修建水土保持工程和植树造林的地方。现在原栽的树已经长大成材,砍伐使用了,第二代林也有大腿粗、三丈多高了。
我们和社员们谈论起大泉山的生活情形。社员们说:大泉山冬天很冷,穿棉衣围火炉都顶不住。旧社会除了地主、富农等有钱人和赶车出口外的人以外,一般人都穿不起皮袄,盖不上棉被。现在村里青壮老年差不多人人有皮袄,家家有了花铺盖,连七十多岁的“五保户”张天兴老汉,也作了一床花哔叽棉被。这些生活变化,被人们当作歌谣唱着:“大泉山新添三件宝:花被、制服、大皮袄……”
大泉山全面治理山区的经验遍传各地。我们在农业社里看到了两本来客签名簿。从1954年到现在,先后有来自十四个省的三万四千多人来参观。大泉山的主人不仅热心地为客人介绍技术经验,还接受客人们的建议,开办训练班、培养水土保持技术员,然后派到河南省、内蒙古自治区和山西省各地进行技术帮助和传授。去年雁北地区已经出现了新的“大泉山”二百多个,今年还计划培养五百个。
长城漫步
晋东北古老的长城顺着长城山蜿蜒相连。由塞外吹来的飒飒寒风,在短墙上打着旋转呼啸,天地间尘雾迷蒙,河水开始结冰,使人冷彻骨髓。我们在这时漫游长城,不由想起唐朝诗人王昌龄“塞上曲”五言诗:“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井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在旧时代,天灾人祸使得晋东北长城附近一带成了一个最荒凉的地方。从那陡峭的长城山上冲下来的洪水,飞沙走石的塞北暴风,不知摧毁了多少庄田和房屋。加以历代反动统治阶级横征暴敛,土匪肆意劫夺。塞边农民被逼迫得走头无路,成批成批的携幼扶老出口外逃难。留在村里的人,一年收的不够半年吃,只好靠“跑驮子”维持生活。那时代,长城沿线的村里夜不闻鸡犬,昼不见炊烟,大片的耕地荒芜废弃,野兽白昼出没……
现在,长城沿线却是另一番景象:长城内外梯田、坡地上谷穗低垂,高粱和黍子颗粒饱满,金葵花随风摇曳。我们在横夸城墙的阳高县砖楼村,看到谷田黍地遍布掌镰收割的人群,大路小道上运送庄稼的胶皮轮大车和驴驮,络绎不绝。社员们告诉我们:今年全社预计平均亩产一百七十斤,是这个地方从来没有过的好年景,老年人说在过去,三十亩地的庄稼还不够一驮子驮呢!
建国八年来,晋东北的广大人民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英雄的气概,大规模地植树造林,改造荒田废地,使得这个贫瘠荒凉的地区的自然面貌逐渐改变了。改造长城自然面貌的最大工程——绿化长城山,营造长城防护林带,已经从与内蒙古自治区和河北省交接处的天镇县由东向西开始。我们在阳高县北部长城线上旅行时,沿途看到许多绿化了的山头,已经是水不出沟、土不下坡。山脚下也出现一片片绿洲和稀有的水田。水土保持工作做得最好的阳高县砖楼村农民们已在二龙沟修成一百二十多亩梯田水地,山坡上遍修梯田、坡地和水土保持工程,处处栽上了葡萄苹果树。人们都说:五年以后这里就会变成花果园。 (新华社专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