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松花江畔的化学城
本报记者 陈迹
吉林市是座美丽的古城。松花江好像一条蓝色的弧形飘带,环抱城区。郊外群山屹立,风景秀丽。它靠近广大的农村和山区,一直是药材、木材和农产品的集散地。因为木材供应方便,四、五十年前它的道路还是用木头铺成的。它的交通发达,素有水都之称。
这座建城有将近三百年历史的古城,如今已不是以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著称了。它,已经变成了一座以化学工业为中心的重工业城市。在过去荒芜的旷野上,三大化工厂——吉林肥料厂、吉林染料厂和吉林电石厂以及为它们服务的吉林热电厂都先后建成了。它们建设时间不过三年,这三年就完全改变了吉林城的古老面貌。有人用“脖子长得比脑袋粗”这句话,来形容新工业区的发展。全部新工业区占地面积等于老市区占地面积的143%,新工业区建筑物的面积(包括厂房和职工住宅),也大大超过了老市区。几年前只有上千户人家散居着的荒野,今天已是十几万人居住的繁华区。全市工业总产值飞快增长,预计1957年工业总产值要比伪满时期最高一年(1943年)多三倍。
吉林市原是一个发展化学工业最理想的地方。它有丰富的好水源和温度适当的好气温,有靠近的煤矿和石灰石矿,又有邻近的丰满水电站供应方便的电力。但是,多少年来,它都是一个消费城市。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这里修了个原始的造船厂,那时开始建城。直到1928年,这里才有了一些榨油、制粉、火柴等小工厂。“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资本家看中了这个城市,同伪满傀儡政权组成所谓“满洲电气化学株式会社”,计划在这里修建化工厂,生产电石、焦炭和人造石油等。他们利用中国人民的血汗,花了六、七年时间,建成了一个小电石厂。这个小电石厂只有今天吉林电石厂一个车间大。至于人造石油,却始终没有炼出来。抗战胜利以后,国民党“劫收大员”来到这里,偷偷地把电石拿到街上去卖钱,后来索性拆机器,扒厂房,吞进私囊。解放前夕,这个城市已被破坏得不成样子。那个“满洲电气化学株式会社”遗留下来的破厂房,变成了猎人们捉野兔的歇脚场所。
今天,三大化工厂把吉林市的这些好条件都充分利用起来了。松花江水源源流进吉林肥料厂,被分解成氢和氧,变成化学肥料和其他化学产品的组成部分。就是那种到处都有的空气,在这里也被用来作为重要的原料。很长时期,煤炭多是当做燃料被烧掉,现在三大化工厂用煤的副产品做出了许多种宝贵的东西。曾经在地下埋藏多年的石灰石,现在也被吉林电石厂用来制成用途极为广泛的电石。
一眼看来,三大化工厂的外貌就同机械工厂不大一样。它们的厂房形式多样,有高有矮,有方有圆,有直立的也有倾斜的。直耸云霄的烟囱轻轻地吐出黄烟、白烟和青烟。高达六十三公尺的制造化学肥料的造粒塔,好像飘扬雪花似地把颗粒肥料送出来。一座座庞大的十几个人也围不拢的圆状大气柜,安静地躺在厂房附近。天空地底,厂房与厂房之间,到处都是纵横交错的五颜六色的管道,有的很粗,像是横摆在地上的大烟囱;有的较细,像是悬在空中的自来水管。管道最多的地方有七、八十条,上下重叠二十几层。管道的种类又很繁杂,有铜管,水泥管,塑料管,无缝钢管,不锈钢管等。它们的作用不同,有的能耐寒、耐热,有的能耐酸、耐压。吉林肥料厂有一种钢管,能够受得住三百二十大气压。这么大的压力,需要有一种特殊的钢管;否则,非要爆炸不可。吉林肥料厂还有一种管道,要忍受零下二百度的低温。普通的胶皮管要是遇着这样的低温,很快就会断裂。不少管道还要具有很强的耐酸能力。有人曾经不小心把吉林肥料厂生产的硝酸样品碰倒在水磨石上,马上把硝酸清除掉,水磨石已经被剥掉一层皮。生产这样的产品,没有耐酸能力很强的管道怎么行呢。
三大化工厂都是规模巨大、技术先进的现代化工厂。它们的厂房结构很先进,高层的建筑比较多,二、三十公尺高的厂房占了一大半。重要的工艺设备多半是苏联供应的。它们的自动化程度很高,生产效能很大。许多设备都是用仪表控制的。光是吉林肥料厂的仪表就有一万多个。建设这样复杂的大型化工厂,在我国还是第一次。但是,建设三大化工厂的人们在党的领导下,在苏联专家的具体帮助下,不但提前几个月完成了建厂任务,而且提早完成了试车生产任务。吉林肥料厂正式投入生产以后,只要几个月就可以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现在,三大化工厂试车生产不久,产品的质量都是很好的。三大化工厂已经培养出大批现代化学工业的建设人才。他们将来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来建设更多的化工厂,支援农业生产。吉林肥料厂建设的时间不过两年半,将来用自制的设备和材料来建设这样规模的肥料厂,据估计只要一年半时间就可以了。
平时人们想到化工厂,都要联想到安全的问题。因为化工厂生产中要跟有毒气体打交道,要碰上易于燃烧的氧气,又可能遇到种种意外事故。资本主义国家的化工厂,常常发生伤亡事故,甚至爆炸事故。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三大化工厂,却是很安全舒适的工厂。厂内所有生产设备和劳动保护设施,都能确保生产安全,卫护人身健康。凡是要同有毒气体打交道的生产过程,都尽量使用机器,不用人去操作。那些无用的有毒气体,也都用化学方法处理掉,排到人们呼吸不到的高空去。有些难闻的气味,也尽量清除出厂。厂内空气清新,温度适当,冬暖夏凉。各个生产厂房都有通风、保暖设备。吉林肥料厂安装好的通风机,就是一千多台。走进厂房,精神很愉快、舒畅。这是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化工厂截然不同的。西德有些著名的化工厂,工人们只能在那里劳动三年,就不能继续工作;我们的三大化工厂却是个劳动愉快、工作安全的地方。当然要绝对不出一点儿事故,也不是不需要主观努力的。三大化工厂的职工们都懂得这一点,他们都把安全生产看成是头等重要的事情。
三大化工厂的设计和设备这么好,建成的时间又这么快,主要是因为有了苏联无私的全面帮助。苏联许多单位和工厂帮助设计,供给最好的设备,还派出大批专家来具体指导工作。吉林肥料厂有个车间曾经因为缺少一台三联活塞泵,不能保证提前投入生产;苏联有个化工厂就赶快拆下自己备用的三联活塞泵,来帮助吉林肥料厂。在三大化工厂的许多苏联专家工作期满了,还自动要求多留在中国几天,帮助建设。三大化工厂的建成是中苏友谊的结晶,是我国化学工业发展史上新的一页。(附图片)
吉林肥料厂外景 张绪彦 摄
吉林电石厂的苏联电石机械专家尤·彼·雅可夫列夫(右三)和电石工艺专家依·尼·沙马耶夫(右一)在炉前指导工人操作
新华社记者 刘恩泰摄
吉林染料厂外景 张绪彦 摄


第4版()
专栏:

化工厂和我们的生活
肖文
对许多人来说,化学工业的产品是不生疏的。走进百货商店,就能看到各式各样透明美观的牙刷、梳子、筷子和胶卷等等。但是,仅仅看到这些,还不能深刻地理解发展现代化学工业的重大意义。
在吉林市松花江畔,中国工人阶级在苏联人民的帮助下,建成了三座大型的现代化的化学工厂——吉林肥料厂、吉林染料厂和吉林电石厂。这三大化工厂的建成,对于农业的增产和塑料、橡胶、油漆、医药、人造羊毛等工业的发展将有莫大的贡献,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也有很密切的关系。现在,让我着重从三大化工厂同人民生活的关系方面作些介绍吧。
一斤硝酸铵,五斤粮食
农民们都了解:在田地里多用化学肥料,就能够增产粮食。现在吉林肥料厂已经生产的化学肥料,叫做硝酸铵。这种硝酸铵含氮量达34%,比我国目前农村常用的硫酸铵的含氮量高10%以上。含氮量大,有利于农作物的成长。据可靠的调查,一斤硫酸铵能增产三斤粮食,而一斤硝酸铵能增产五斤粮食。它的成本低廉,因为制造硝酸铵的原料都是取之不尽的水、空气和质量差的煤。吉林肥料厂全面投入生产以后,每年的产量约占目前全国化学肥料总产量的五分之一左右。
大量生产化学肥料,是解决我国今后粮食问题的重要出路之一。我国的特点是人多地少。全国耕地面积不过十六亿八千万亩。按六亿人口分配,每人还分不到三亩地;不少地区,像广东省平均每人还分不到一亩地。我国人口增加得很快,平均每年要增加一千三、四百万人。解放以后,特别是农业合作化以后,粮食产量历年增长,但是粮食问题还很紧张。解决粮食问题的一个办法是开垦荒地。可是,我国可垦荒地不多,而且多在边远地区,开垦荒地的投资很大(东北开垦一亩荒地至少要五十元),困难很多。像我国这样人多地少的国家,用发展化学肥料的办法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当然建设化学肥料厂,投资也不小,但比起开荒来要便宜得多。我们要生产一百万吨化学肥料,据估计只要十亿元左右的投资,却可以增产出三百万吨粮食来(按一斤硫酸铵能增产三斤粮食计算)。但是,要用垦荒的办法来增产三百万吨粮食,至少要开垦三千万亩荒地。如果按照东北开垦一亩荒地需要五十元来计算的话,那末开垦三千万亩荒地就需要十五亿元。我们建设化学肥料厂,一年可以生产一百万吨化学肥料;但是我们开荒,一年很难开成三千万亩。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化学肥料。现在,我们已经建成了吉林肥料厂,将来还要建设更多的化学肥料厂。若干年后,我们每年要是能生产出五千万吨化学肥料,那就可以增产出三千亿斤粮食。这个增产数字几乎等于全国目前粮食的总产量。
让人们打扮得更漂亮
我们人人都要用染料。可是,过去我们用的染料,尤其是高级染料,多半是从国外进口的,每年都要花费大量外汇。现在,吉林染料厂第一期工程投入生产了。它能够生产出七种高级染料——阴丹士林、安安蓝、纳夫妥等。这些染料可以染成蓝色、天蓝色、红色、枣红色、酱红色,可以染卡叽、直贡呢和深色哔叽,也可以染印花布、被单等物品。这些染料都经久耐用,不怕日晒雨淋,是永不褪色的好染料。用吉林染料厂生产的阴丹士林,染成天蓝色的布,随你怎么洗,也不会变色。吉林染料厂还出产染料中间体。用这种中间体,可以做成高级染料,也可以变化成上百种美丽多彩的颜色。染料中间体又是制造塑料、颜料、医药、高级油漆等不可缺少的原料。像吉林染料厂已经生产的苯二甲酸酐,外表看来很简单,不过是一种白色的细小的针状结晶体。它的用处却很大。生产阴丹士林,少不了它;制造塑料,没有它不行;生产涂在飞机上的高级油漆,也得要用它。
吉林染料厂是一个给全国人民带来美丽色彩的地方。它生产的染料数量很大。光是第一期生产的七种染料,就足够全国六亿人口每人染一件漂亮衣裳。全国三亿妇女,每人都可以用它生产的阴丹士林染一件上衣。谁都知道:阴丹士林,安安蓝,都是价格很高的商品。阴丹士林着色力很强,二两阴丹士林至少可以染一百尺布。我们平常用硫化青染料染一百尺布,至少要用一斤三两左右。吉林染料厂将来全部投入生产以后,可以生产出七十六种高级染料,完全能够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
吉林染料厂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开始有了独立的染料工业。从原料到加工,从高级染料到染料中间体,都完全独立生产。旧中国根本没有独立的染料工业,过去上海、天津有两家小型染料加工厂,但是不能独立加工。旧中国的染料市场,几乎都控制在德国等帝国主义国家手中。今天,我们有了独立的染料工业,便可以改变过去依靠国外进口的落后现象了。吉林染料厂将要用自己的产品,来替国家积累资金,来帮助全国人民打扮得更加漂亮。
善变的电石
我们每天夜晚在北京街头巷尾的小摊子上,都能看到细长的筒子里放出亮光。这就是用电石点的灯。吉林电石厂早在今年5月底就开始大量生产电石了。电石是有机合成化学工业之母。它好像一个神奇的善变的怪物,能够变化成合成纤维,也能够做出各式各样的塑料、橡胶,也能够和氧气混合燃烧,发生出摄氏三千多度的热能,来焊接或者熔割桥梁、建筑物的金属结构。
吉林电石厂现在能生产电石,也能生产碳氮化钙。它是我国有机合成化学工业的重要基地。它将来可以用电石和碳氮化钙做原料,来制造人们迫切需要的塑料、橡胶、医药用品和人造羊毛。
耐用的卡普隆
这三大化工厂的建成,还为我国生产合成纤维开辟了道路。吉林肥料厂和吉林电石厂生产的产品,像电石、合成氨等等,都是合成纤维的重要原料。有了这些原料,再新增加些设备,利用硫酸和从煤里取出来的苯,就可以大量生产一种名叫“卡普隆”的合成纤维。吉林三大化工厂开工生产以后,还要扩建,将来就要生产这种卡普隆。
不少读者对于卡普隆的用处也许还不大熟悉。到过广州、上海等地的人,或许曾经买过这种卡普隆做的衬衣。有人穿这种衬衣,穿了十年还没有破。穿了以后,洗一洗,用熨斗烫过,还像新的一样。这种卡普隆的坚固程度要比棉花强十多倍。用卡普隆,可以做衬衣,也可以做外衣、裤子和袜子。卡普隆做的衣服,轻巧柔软,又很美观。它比棉织品结实得多,但是它的价格只比棉织品贵三、四倍。我国自己能制造以后,价格还会便宜。
我们今后要努力生产这种卡普隆。这是解决我国人民穿衣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我国棉田不多,全国只有九千万亩左右。我们今后不能大量发展棉田,因为大量增加棉田,就会影响粮食的产量。这几年棉花产量增加不少,但是全国棉花产量还不到三千万担。六亿人口,人人要买棉花,要穿衣服,需要棉花和棉布的数量越来越多。目前,因为棉花产量不大,棉布生产和供应都不够充分。这几年,党和人民政府一直在努力设法增产棉花、棉布,并且动员各方面尽力节省用布。但是,要完全满足人民日益增加的对穿衣的需要,光靠棉花和棉布的增产还不行,还得要想更多的办法。我们的党决定今后要大力发展卡普隆合成纤维的生产,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人民穿衣的问题。因为多建设些卡普隆工厂,不像种植棉花那样要受到耕地和天气的限制。吉林三大化工厂的建成,可以帮助我国更快地生产出卡普隆。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要能够穿上经久耐用的美丽的国产卡普隆衣服了。
我们的党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发展化学工业就是重要措施之一。吉林三大化工厂的开工生产,不仅将使有关工业部门大大前进一步,对于更好地解决全国六亿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让我们克勤克俭,从各方面促进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争取早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迎接我们更美好的生活吧!


第4版()
专栏:

我国农业机械化问题
国家技术委员会主任 黄敬
(续昨)
第二、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在机械动力方面,利用什么资源,应该根据地区动力资源情况适当考虑。靠水就使水,有风就用风,有气就用气。南方和西南的水力多,可以发展一些小水电站;华北、江南沿海可以发展一些风车;四川地区可适当利用天然气;甘肃、青海、新疆一带可利用炼油的废气或部分重油;广大的产煤区可以烧煤或烧半焦炭。由于我国石油缺乏,农业动力机械在今后若干年内,基本上应以固体燃料为主,不能考虑大量使用液体燃料。同时,各种动力机械还要极力适应多种燃料的使用,以适应不同的资源条件。如煤气机、蒸气机就应当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煤质,以及利用当地燃料(玉米秆、草……等)配合化学工业的发展,我们还要考虑适应煤的综合利用,把煤经过低温干馏,取出液体燃料和化工原料以后,剩下来的半焦炭尽量在农村动力机械中使用。
动力的大小也要因地而异。例如南方水稻地区要求轻巧灵便的水田作业轮式的或手扶的拖拉机,马力要小;东北及西北的垦荒地多,就必须解决大马力的履带式拖拉机;华北则主要是需要中等马力的。
在机械性能和品种发展方面,更要因地制宜以适应各种不同的自然条件和耕作要求。如南方水田拖拉机要能解决打滑、下陷、磨损等问题。水田和棉麦两熟地区要解决提高复种指数的关键性机械,特别是收获机、插秧机、移植机等。
东北地区则需要创制适合垅作特点的一套机械,并解决雨季收获的问题。
西北地区极需解决棉花生产的机械,特别是棉花收获机械。
华北平原旱作地区,要发展小马力的、作为多种用途的提水灌溉动力机械。
第三、要尽可能使农业机械万能化、通用化
过去进口和仿造的拖拉机和农具,专用的多,万能的少。棉花播种机只能种棉花;摇臂收割机只能割麦子;谷物脱粒机只能打麦、豆;玉米脱粒机只能剥玉米。拖拉机大部分底盘距地面的距离和轮距都是死的,就不便于中耕;胶轮拖拉机无其他轮子(铁轮、半履带)更换,就不能在干旱地和潮湿地两用。因此,农业机械的适应性差,设备品种很多,每一个作业,就要一种机器,不能通用,所以机械的利用率很低。这和我们农业积累少、人工便宜、机器贵的特点矛盾很大。山东农民批评拖拉机说:这个“铁牛”不如我那个牛好,“铁牛”只能耕地,我那个牛叫它干什么活能干什么活。有些农业社使用了万能轮式拖拉机,不但能下地耕种,上路运输,而且可作打水、铡草等作业,每年使用到十个月以上。河南省的水利部门提出:要求设计一种煤气机,能够用来打水、铡草、脱谷、加工,甚至配上底盘还能拖一个双铧犁耕地或做运输工具用。这种方向是在设计农业机械时必须考虑的。
第四、要使用方便可靠,价钱便宜
农业机械要适应的使用条件很多,例如:路不平,常下水,泥砂天天磨,时用时停,加以修配地点离得远,农民的使用技术水平还不高,因此,方便可靠是农业机械第一要考虑的问题。过去农具质量低劣的情况,很妨害机具的推广应用。农民形容某些质量低劣一碰就坏的农具说:“杵一杵,两块五;摸一摸,三块多”。有些机器(如有些厂出的煤气机)因为制造的质量不好,往往在农忙要命的时候出故障,更是严重影响生产。除了质量要好以外,机器的结构上不能太复杂、太娇嫩,因此,新的技术的采用,必须考虑使用者的水平和条件,产品应该是方便可靠的。
农村的购买力低,因此农具必须价钱便宜。据初步调查,每个农民每年的积累平均约四元左右,假设其中一半用来购置设备,即每人每年二元,全国农民对机器设备的购买力每年约在十亿元左右。这样的购买力,在总数上虽然不少,在一个社来说是不大的。因此,在农具设计及价格政策上,必须使产品低廉,才能适应我国农村的经济条件。
根据上述原则和农村实际需要的情况,同时结合考虑机械工业在制造技术上的可能性,我们初步打算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内,着重发展和推广下面五类农具。
1、固体燃料的拖拉机及农村动力机械。除了继续发展适于平原旱作、大片土地用的大中型拖拉机以外,我们更要注意发展比较适合我国小片土地、丘陵、水田等用的小型拖拉机,注意拖拉机的万能性。尽量烧煤,不用石油。动力机械主要发展煤气机和锅驼机,这两者各有其优缺点,一般说来,煤气机的热效率是较高的(15%左右),耗煤省,用钢材少,售价低,重量轻,移动方便(如天津拖拉机厂出产煤气机三·五马力,机炉共重一百八十多公斤),也可以综合利用,但是对使用保养的技术和对燃料的要求都较高。锅驼机的热效率低(不超过3%至6%)成本高,使用钢铁量多,售价贵,重量较大(如五马力锅驼机,实发三马力多,机炉总重达八百公斤),移动不便,但是使用保养方便,对燃料要求不高,特别是适用于那些需要蒸汽的加工副业等。在华北、江南沿海地区应试用风车以代替部分其他动力。有水力资源的地方,应使用小型水力机械。柴油机和汽油机,因为缺油,不应该是农村动力发展的方向。
2、灌溉排水机械。除了继续改进现有水车,以便与动力的发展配合使用外,应着重解决不同地区的农用水泵。
3、田间作业、施肥机械及病虫药械。水稻为我国主要粮食来源之一,目前因劳力不足,已经严重地影响复种指数的提高和进一步精耕细作,因此应该重点解决主要的水稻机械,如水田犁、插秧机、中耕锄草器等。国营农场及地广人稀地区可继续使用仿造外国农具,加以改良设计,以适合于地区的特点和要求。在广大平原旱地应根据农民要求,选择经济效果较高的地点和重要的作业环节,设计新的产品,如收获机,移植机,施播化学肥料(如液体胺或胺水)的机械等。
4、副业及加工机械。首先要利用农业机器来兼搞副业,使农闲时人、机、畜都不闲着,有活干。许多地方利用拖拉机送粪搞运输,利用机器动力在农闲时作副产的加工,使机器在农闲时有活干,增加了社员收入。经营得好的合作社,副业收入有到30%—40%的。其次,也需要针对着副业发展的需要,设计副业用的机器。
农村中开展副产加工的意义,还不仅在于增加农民收入,还可防止人口在城市过度集中和山区人口的流入平原。因此,把一些可以放在城里,也可以放在乡下的工业,应该尽可能地放在乡村,作为农业副业,这对农村和城市都是有利的。我们要根据这一发展趋势,注意解决适应副业生产所需要的机器问题。
5、农村运输机械。农业合作化以后,精耕细作的发展,生产作业的面积扩大,商品作物的增加,城乡关系的发展,农业物料的运输量随之增加。目前许多地区已经出现了运输力不足的现象。因此,要改进现有的人畜力的运输工具,提高效率,同时应设计拖拉机的车斗,使拖拉机兼作运输用,还要注意发展适合农村用的煤气汽车。
解决以上问题是不容易的,要作许多调查、研究、试验工作,是一个比较长期的任务。我们将尽一切努力,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以促进这些任务的实现。
农业机械的制造、推广和领导问题
农业机械厂各地都有,农业机械的种类又很复杂,农民没有使用机器的经验,农村旧有的修理农具力量不适于修理新式机械,因此,农业机械的制造和推广,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一)在农业机械制造问题上,首先是生产的安排,要使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相结合,同时机器制造和配件制造要兼顾。在分散制造情况下,必须慎重地选择机型,严格控制质量。对重大产品的技术图纸和技术标准应由中央或地方的主管机构,负责进行统一的标定。机器在投入正式生产以前,必须要经过田间试验、鉴定、试制等程序以后再组织合适的工厂生产,生产要严格执行技术标准,以保证质量,保证零件能互换,便于修配。过去推行双轮双铧犁的经验,就是把各地制造的双轮双铧犁图纸集中,研究使用的情况,集体审议,取长补短,标定出几种标准的图纸和技术标准,然后组织有关工厂按此制造,保证了质量。至于以后双轮双铧犁在有些地区出了事故,那是因为我们生产的品种少,没有水田犁和山地犁,把本来是旱作地区的农具,硬要它上山、下水才失败的。这种新式农具在旱作地区,只要有大牲口,还是很适用的。至于一般的简易农具,技术简单,或已定型,则可以在全国规划下,由地方因地制宜,安排任务。为了更好组织农业机械的制造,第一机械工业部已经把原来分散在三个局管理的拖拉机、农具和农村用的动力机械,集中到一个管理局管理。对研究、设计机构,也正在作相应的调整和加强,并且正在采取措施,使农业机械的研究工作与工厂生产、与使用部门、与农村的联系更加密切。我们还准备和水利部、农业部、农垦部等联系,筹备召集全国的农业机械工厂,开一次全国性的农业机械会议,讨论农业机械制造和修配的全国规划,使全国农业机械工厂进行更合理的分工。今后要指定中央直属的和基础较强的地方企业,负责重大产品设计和技术指导的工作,同时充分利用地方一切农业机械工厂的生产和技术能力,分工制造各种农业机械和配件,并且担负农具修配和技术服务工作。
(二)推广工作问题。农业机械的特点是使用分散,使用条件很不一致,同时,农民还缺乏使用现代机械的经验和习惯,乡村中修理旧式农具的手工业作坊已经不能适应机器修配的需要。因此,如何做好推广和组织服务工作,是一个极重要的问题。
推广工作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重要的农具必须事前分区进行试验,经过实践证明确属适用之后,才能大量推广。这种程序必须形成制度,好像基本建设中规定的建设程序一样,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浪费损失,不至耽误农业生产。
其次,必须先做好技术传授工作,然后才能动用机器,并在实际操作中边学边做,不断提高使用者的技术。许多农业机械使用率低,损坏频繁,除了有些是由于产品质量不好以外,许多是由于不会使用的问题。例如,过去我们生产高速汽油机带动的喷雾粉机,因为发动机是高速的,使用技术掌握不了,到时就喷不出来。河北、山东、山西使用的锅驼机,去年使用率只达到40%,而在训练工作、技术传授跟上了以后,今年使用率已提高到75%。最近动员下乡的中小学毕业生和干部,是提高农村文化、技术水平的一支巨大的力量,其中的许多人,都可以参加学习掌握农业机械的技术。至于对农民进行技术教育所需要的师资,最初要由机械工厂负责配备,然后逐步培养当地的师资,机械工厂要负责到当地能够自己完全担负技术传授工作为止。
(三)机器修配和配件的供应问题。农村现有的一套修配力量(钉马掌、打铁铺、大车修理店、自行车店等),是配合一般人力和畜力农具的,新式的畜力农具修配已经有困难,机器一下乡,问题就更多。能修不能修,是推广农具中一个大问题。社干部们说:“人不干活,我可以讲马列主义(动员他干);牲口不干活,我打他一鞭子;机器不干活,我就没有办法了!”往往有只值几角钱的螺丝钉、小零件,要花十几块钱路费,跑到很远的城里去买,而机器停着不能用。因此,如何组织遍布在广大农村中的修理工作是一件大事情。地方的农业和机械工业部门应在地方党政的领导下,做出规划,拟订措施,按照大、中、小修的需要,省、专区、县、社各级分工,组织或充实必要的机械修配厂、修配站及流动的修理工作队。对原有的修配力量应注意改造和利用。对修换用的配件,特别是易损零件,应由供应机构按储备定额进行储备,并按储备量的消耗情况,按时集中向制造厂提出订货。在农业机械生产的全国规划中,应把配件的生产列入计划。
(四)农业机械使用的统一领导问题。现在农业规划和农业技术领导归农业系统;拖拉机站归农业系统,但直属省管;排灌归水利系统;开垦归农垦系统;副业及加工归合作社系统。但是这些工作在农村里是要综合考虑的。比如农村采用的动力机械,就可能是既耕作又打水,还要作副业和加工。如果缺乏统一规划,分散管理,就很容易各搞一套,投资多,利用率低。据北京市的试点,一台热持二五拖拉机,原来在站里时,一年只能用二、三个月;分给社里管理之后,就可以用到八、九个月以上。拖拉机站的管理系统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分开,社的生产计划和拖拉机的代耕计划就容易脱节,配合不好。现在合作社的生产队的包工制度,把地块分割得很小,和机耕需要大块土地也有矛盾。这些体制的现状和合理使用农业机械的要求是有矛盾的,值得进行详细研究。
(五)农业机械化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工作,牵涉的面又很广,我们建议中央组织一个专门小组,来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
我们对农村情形了解不多,这些看法是否正确,希望同志们多提意见,指导和帮助我们把农业机械工作做好。 (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