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编者按 在目前条件下,水利和积肥是加速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两项工作。现在,千千万万的农民正热烈地响应党中央的伟大号召,以极其高涨的劳动积极性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和展开积肥活动。在全国范围内,一个以农田水利和积肥为主要内容的声势浩大的生产高潮,正在到来。
河北省最近召开了水利、积肥积极分子代表会议,广泛地交流了全省农民在农田水利建设和积肥方面所创造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和全国各地的经验都生动地证明了,只要因地制宜地积极地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和大量积肥,不论是贫瘠的山区、干燥苦旱的风沙地区、或者是易涝的低洼地区、不毛的盐碱地区,都可以很快地改变低产和贫困的面貌。
本报今天介绍的是河北省农民在农田水利建设和积肥方面所创造的一部分经验,这些经验供各地参考。
水害变水利,洼地变米仓
——王稳庄乡改造盐碱洼地由穷乡变成富乡
本报记者 钟林
惊人的变化
河北省天津专区静海县王稳庄乡靠近渤海,地势低洼。全乡有着十来万亩盐碱地,解放前只耕种了二万多亩地,种的是小麦、高粱,单位面积产量很低。1948年,平均每亩地只产粮五十来斤。这里的农民们,绝大部分过着“吃糠菜饭,喝黄蓿汤”的贫困日子。饿死人和出外逃荒的事,各村在解放前年年都有。解放后的三、四年内,虽然经过土地改革,并且把耕地面积逐渐扩大到两万八千多亩,1952年粮食增产到三百万斤,但还是不够吃,国家除了每年发放救济款和生活贷款三、四十万元,帮助群众渡荒以外,每年还得从外地调去二、三百万斤粮食。从1953年到1955年,部分农民组织了互助组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继续扩大耕地面积,引水改种了一千多亩稻子,还浇了一部分小麦,使粮食产量有所提高。但全乡1954年还缺粮一百五十万斤,1955年还缺粮八十万斤。
1955年冬和1956年春,在合作化高潮当中,全乡成立了一个有着二千四百多户、一万三千多口人的高级农业社,取名叫富民农业生产合作社。这个社统一筹划,因地制宜兴修水利,把耕地扩大到三万五千多亩,其中二万二千多亩种了稻子。1956年全社的粮食总产量达到一千二百二十万斤,每亩产量平均三百四十多斤。全乡不仅不需要国家供应粮食,还卖了五百万斤粮食给国家。1956年冬和1957年春,富民农业社扩大了兴修水利的规模,共挖了一百二十万公方土,修成了三条主干渠,五十五条支渠,七千多条毛渠,一个节制闸和五十五个小水闸,从马厂减河引来淡水,冲洗了盐碱地,排除了咸水,再用淡水灌溉,把耕地面积扩大到四万多亩,种了三万多亩稻子。虽然今年天旱,淡水水源也受很大限制,庄稼的成长受了一定的影响。预计全乡今年还可收粮食一千六百多万斤,每亩平均产量将近四百斤。
一个穷乡已经变成富乡了。用当地农民的话来说,这种变化简直是“一步登天”!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呢?社员们都认识得很清楚:关键就在于合作化以后,大家齐心奋斗,因地制宜兴修了水利,把盐碱洼地逐渐变成良田,改种了稻子。
开渠种稻,这本来是当地许多农民多年来的愿望。解放前,这种愿望只能是一种幻想。解放初期,王稳庄等村曾经屡次联合,企图挖一条河引进淡水来大量种稻,但由于单干的力量薄弱,村和村之间又存在着严重的矛盾,仅河身占地的问题就难以解决,好容易测了一条曲曲弯弯的渠道,但阻碍重重,结果也没有修通。
1955年冬,全乡建成一个高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后,渠道占地问题,劳动力调配问题都得到了可以顺利解决的条件。在上级和乡的党委领导下,社里成立了洼地改造委员会,召集老农民和生产队长们开了多次座谈会,并到洼地里进行调查研究,制定了改造洼地和改种稻子的规划草案,经过各生产队的社员们讨论修改以后,又召开社员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就大规模地兴修起水利来了。
在测量渠道和修闸等工程技术上,富民农业社碰到了不少的困难问题。乡党委采取发动群众献策献计、边学边作的办法,困难一个一个地被克服了。在测量渠道线的时候,他们向栽电线杆的工人学会了找直的办法。渠道的宽度深度,他们也组织熟悉情况的老农民,一边勘测水势、水量和水的流向,一边计算,然后讨论确定。结果,挖成的引水渠和排水渠,基本上都是畅通的合用的。
就地取材修水利
开始,有的社员希望从国家得到贷款来作兴修水利的资金。乡党委教育大家要坚决贯彻执行勤俭办事的方针,要求大家想办法,尽量作到不花钱或少花钱就把事办好。他们修的一个节制闸,五十五个小闸和四座桥,原计划要用石头、砖、水泥或石灰,需款三万二千元。经过发动群众想办法以后,他们用破石滚子作基础,用苇草和胶泥作成土牛代替石料和砖筑成坝,再用些旧木料作成闸门和桥梁,就把闸和桥修起来了,用的料折款只合三千四百元。这样的闸和桥用到现在也还很坚固。社员们很高兴地说:“咱们有的是苇草和胶泥,也有的是力气,土牛冲坏了重换一个就是,根本不用花几个钱就把事情办成了。”
他们在水利方面的现款投资,都花在最必需的地方,如买锅驼机等等。
在扩大稻田改种稻子当中,他们最大的困难之一,是许多人不会插秧。但他们找来了三百来个插秧老手,把他们分到各生产队去,利用盆、簸箕和水坑当稻田,用草代替秧来训练新手插秧,经过社员们勤学苦练,一个月当中,就有二千多人学会了插秧的本领,保证了今春插秧任务的顺利完成。全社还有三十多个社员学会了使用和检修锅驼机等机器的技术。在测量渠道、修闸、修桥、修过水道等方面,他们也培养出了一批技术力量。
1957年春季,富民农业社的水利工程共需挖一百多万公方土,他们还要耕种三万多亩稻田。怎样调配劳动力,使开渠和种稻都不耽误农时呢?这是一个重大问题。社里提出了“壮年开渠、有经验的老农民耕地插秧,妇女们掘地”的号召。经过社员们酝酿和讨论,根据活的难易等条件,比较合理地定出了在不同的地形下开各种渠、耕各种地的评工记分办法;并且把开渠和耕地、插秧的任务,按段按片合理地分配给各生产队,由各队包工包产,超额的另给奖励。还发动了生产队与生产队之间、组与组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的劳动竞赛。这样,把全乡的男女老少、整劳动力和半劳动力,都动员到水利工程和春耕生产任务上去了,劳动效率也比从前大大提高,这就保证了按时按量地完成了水利工程和春耕生产任务。新开的渠道还赶上了三万多亩稻地插秧用水的需要。
由于农业的增产,富民农业社的底子也厚起来了,社员们也逐渐富裕起来了。以公共财产来说,1956年全社就有价值五十多万元的机器、水车、牲口、大车等生产资料。1956年年终分配时,全社的农副业收入,平均每人就分得将近一百元,各生产队的副业收入,社员家庭的副业收入都未计算在内。据社里预计,今年全社可收一千六百多万斤粮食。卖给国家三百八十万斤粮食,平均每人可分得卖粮款六十余元。其余的除留下饲料和种籽等而外,每个社员平均还可分到四百多斤粮食。而社的副业收入,生产队的和社员家庭的副业收入均不计算在内。
现在,王稳庄乡家家户户经常吃的是大米饭。人们也穿得比从前整齐了,许多人在下雨天用来防雨的已不是蓑衣斗笠,而是雨衣、雨布和胶鞋了。住的方面,仅去年冬天今年春天新盖和翻修的,用土坯建筑的、有玻璃窗和油漆门框的房子,就有四千二百多间;还有不少的人正准备在今冬明春添盖或翻修房子。由于生产的提高和生活的逐渐富裕,原来的老单身汉们也纷纷结婚了。过去流浪在外谋生的人,也纷纷搬回来安家立业了。今年秋天,天津市还有四十来个初中和高中毕业学生到这乡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富民农业社的社员们,还准备继续扩大兴修水利的规模,继续扩大耕地面积和种稻面积。今冬明春将再作四十二万公方土的水利工程,开盐碱荒地一万亩,把稻地扩大到五万亩,并注意积肥施肥,把1958年的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到平均每亩五百多斤,使全乡明年的粮食总产量达到二千七百万斤。明年准备卖给国家一千万斤商品粮。他们现在已开辟了五十亩地的苗圃培育树苗,打算把村边、道路旁、渠道旁都种上树。还准备培植一万五千亩苇蒲,并且扩大养猪养鱼等副业。


第4版()
专栏:

养猪修圈才能多积肥料。这是宣化县宋家庄农业社新建的猪舍。林韦摄


第4版()
专栏:

河北省为了推广山区水土保持工作,省水利厅今年召集了五十四个山区县的水土保持经验交流会。这是各地代表在怀安县常家沟参观不同的耕作方法与水土流失的关系试验。 王佑生摄(新华社稿)


第4版()
专栏:

海滩大进军,每亩产千斤
黄骅县北大港互助农业社青年垦荒队副队长
赵永兰
我是1956年响应上级号召,参加北大港青年自愿垦荒队的。当时我仅是一个十八岁的女孩子。我生长在一个温暖的家庭里,十六岁上离开了学校,参加农业生产,并在本村担任了民校教师。在一年的劳动生产中,党、团支部不断地培养和教育我,使我提高了思想觉悟,对农业生产有了浓厚兴趣。1955年冬,我村也和全国农村一样,实现了农业合作化。为了改造自然,增加生产,党提出了“向荒地大进军”的号召,组织了北大港青年垦荒队。我认识到,垦荒就是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也是为了创造幸福美好的将来,我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农业战线上的坚强战士,便积极地报了名。但是家里老人怕我受不了苦,并且认为,十七、八岁的大姑娘到荒野去开荒不是胡闹吗?于是百般地阻挠我。但由于我的思想坚定,终于耐心的说服了父母,于阴历年初,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到达了几千年来被称为苦海沿边的渤海滩上,和同志们一起,开始向荒碱地大进军。
当时我们住的是刚搭起不久的草铺,而气候又是数九寒天,北风不断吹来,渤海滩上非常寒冷;连日下大雪,风雪交加,使人不能入睡。这时有些青年思想动摇,信心不足,特别是有的妇女,从来未受过这样的艰苦,便大哭大闹,要回家。我也由于对困难估计不足,思想犹豫起来。这时党支部不断地鼓励我帮助我,我认识到自己是个共青团员,又是妇女队长,责任重大,在这困难的情况下,不应向困难低头。我在队员中进行了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启发了全体社员的积极性,稳定了大家的情绪。为了及时插秧,争取当年受益,到达荒滩后,紧接着便进行田间工程。艰苦的劳动开始了。冬末春初,地冻未化,加上地势低洼,冻块封住地面,必须脱去鞋袜到水中进行挖渠。有的女队员怕男子讥笑,不肯光脚下水。如马玉秀说:“俺下水干不了,光着脚多难看呀!”有的青年男子讽刺说:“妇女干不了,还说男女平等呢!”我想,男子能干的活,为什么我们妇女就不能干呢?我要下定决心克服这个困难!我第一个脱去鞋袜,赤脚跳到水中,和男子一齐抬筐挖泥。寒风吹裂了我的腿,铁锨磨破了我的手,木杠压肿了我的肩,但是我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一直坚持了四十天,从未缺勤一次。在党、团的教育下,队员们的思想也提高了,全队二十八名妇女都下了水。我们开展了友谊竞赛,如高玉娥腿肿了也不肯休息。这样,便顺利地完成了全队九百六十亩稻田的田间工程,保证了及时洗碱,适时插秧。秋收时,每亩平均产量达到六百斤。
从垦荒的头一天起,我就深深体会到虚心学习,是顺利完成任务的保证。在工程开始后,发动妇女和男子订立了保教保学的合同。由于同志们的耐心帮助和自己苦心学习,我已经学会了挑沟、洗坡、抽底、取平、打夯等土工技术,同时也学会了种植水稻的全套技术,由会到熟,由外行变内行。去年一年我共做了劳动日一百三十个,收入二百七十元。去年10月,我被选为出席省的妇女积极分子大会的代表,获得了奖状和奖章。
今年我社又组织了青年队,我又被选为青年队的副队长。社内拨给我们三百六十四亩地,其中有三百亩尽是荒碱地。全队二十六个队员每人平均十四亩(其他队每人平均十亩)。当时有些青年思想不通,认为去年开荒受累很大,今年应种熟地,我便耐心地向他们说明,我们青年不应怕艰苦,而要战胜困难,启发了队员的积极性。为了响应上级提出的“早插一天、早熟十天”的号召,全体队员都是早去晚归,风雨不停,三百六十四亩地二十七天便用铁锨普掘了一遍,十二天完成了三千多公方的土方工程(毛渠二十四条、斗渠一条),及时种上了早稻。经过一系列的技术管理,现在稻子已经成熟,虽然是新开的稻田,每亩估产能达一千斤,除一切消费外每人可分得款一千元左右,比一般队可多分三百元左右。收入的大量增加,更加强了大家向自然斗争的决心。二年来的垦荒,使我充分的认识到,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使几千年的沿海荒滩翻了身,长了粮食。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我们决不骄傲自满,更要虚心的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把我们的青春和智慧贡献给伟大的祖国,为建设美好的新农村而奋斗。


第4版()
专栏:

我们还要修三座小水库
曲阳县羊村乡光华农业社副社长 马敬芳
我村位于尧山北部,境内有孟良河两条支流东西贯穿,每到汛期洪水下泄很猛,使我社大部土地淹涝成灾。1955年冲毁禾苗一千八百六十亩,砂压六百五十亩。但由于地势坡陡,地面径流很快,水过地干,也常常呈现旱象,形成春不易播种,秋不能保收。
当时农民虽有变水害为水利,发展灌溉的要求,但由于农民处于个体经济的限制,根本无法实现。自1955年实现合作化以后,干部和社员们就开始酝酿要在王庄和石匣沟修建一座水库,拦洪浇地。但是,由于农业社刚刚成立,个别社干部还有思想顾虑,怕工程大,修不起,影响社员生活。后来大家找出1955年水浇谷亩产一百二十八斤,旱谷亩产八十斤的实例进行算账对比,才启发了干部、社员兴修水利的热情,通过社委会和社员大会,决定修这两个水库。
自1956年3月中旬开始了大规模的施工。经过五个多月社员的积极努力,终于在1956年8月两个水库全部竣工,并且蓄满了水。今年利用它灌溉的九百亩作物,只灌溉一次就增产粮食四万五千余斤。全体社员都认为水库是我们的宝贝。
我们在修水库施工当中是怎么做的呢?
①广泛地展开宣传动员,充分发动群众。我们乡总支部首先召开了团支部、妇联会和文教股等各部门和宣传员会议,发动党、团员和宣传员利用黑板报、开会等方式,进行了修水库浇地能得收益的宣传。同时还利用水旱田对比和水旱灾害的实例教育了社员,从而启发了社员修水库的积极性,每天参加修水利的人由七十增加到二百五十多。
②党、团、干部齐下手,群众社员跟着走。在施工当中,党、团员和干部,都积极参加劳动,带动群众。五十岁的施工总指挥马洛楼(社长)每天到工地带头劳动,并指导兴修技术,群众叫他“工程师”。
③统一规划劳力,根据不同的活计,制定不同的定额,实行分组按件包工,大大启发了社员的积极性。王彦海组没有按件包工以前,每人每天仅打石一点三丈,实行包工后他们就打二点六—三丈。抬石组实行包工后提高工作效率20%,克服了开工初期的拖沓现象,保证了出勤率。
我们这两个水库在施工当中都展开了友谊竞赛,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工程质量。打钎的郑香水组原来打一点五公尺,在竞赛中经过找窍门打到三公尺。运石妇女组由于提出竞赛,受到了全体社员的称赞。
在进行上面这些工作的同时,我们注意加强了政治思想工作,每天都在上、下工和休息时间进行修建技术的讲解和安全卫生的教育,同时对积极工作的模范人物进行口头表扬和物质奖励,对劳动态度不好的给以批评。在生活上及时解决了工地吃干粮喝开水问题。此外,区县领导上还经常去工地慰问,贷给收音机,活跃工地生活。
这两个水库已经经受了1956年特大洪水的考验,由于它全部控制了孟良河南支上游水势,下游几千亩庄稼免除淹涝。今年由于引用水库的水,战胜了两次严重的旱灾。另外,在水库里还捕鱼六百余斤,养鸭五十余只,增加了社员们的副业收入。提闸浇地时还有很多社员念起了水库建成纪念碑上的诗歌:“山洪收进水库哩,天旱引水浇稻畦,多年水患变水利,恩情莫忘毛主席。”
我们这里由穷变富了,可是我们全体社员并不满足于已得的成就。我们本着综合治理,全面开发的方针,又作了水利规划,计划在今冬明春,再完成小水库三座,谷坊坝五十座,涝池二百三十个,鱼鳞坑二百五十亩,成滩二百亩,土埂畦田四千五百亩。这些工程,有的现已动工修建。我们相信,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末我们这里就成了一个“无山不绿,有水皆清”的美丽农村了。到那时,我们社员的生活水平将超过富裕中农了。


第4版()
专栏:

七年来河北省农田水利设备增加了多少?
1949(基数) 1956年  增加%水 井(眼) 617,398  1,464, 646 137.2水 车(部) 220,291  591,692  168.6抽水机(台) 328  1,428  335.3抽水机(马力) 1,779  16,791  843.8渠 道(处) 14,660  34,136  132.8


第4版()
专栏:

水土保持救了桃沟村
怀安县桃沟村农业社社员 郭栋元
难熬的日子
桃沟村在河北省怀安县西北上的山沟里,有十二户人家,在日寇统治年代,密茂的林木遭到严重破坏,绿山变为秃岭。坡腰好地和沟岸良田上的水土大量流失掉了。全村三百六十亩耕地损失了一百四十多亩,五十亩淤地变成了旱田。再加上国民党反动派抢掠烧杀,群众无心耕作,地力越来越瘦,产量越来越低,好年景亩产最高六十多斤。全村十二户,六十七口人,不算交纳各种税收,一年也得不到半年的吃粮。大部分劳力经常给邻村地主扛活,过着半糠半菜的饥寒生活。到1948年全村累下高利贷米百余大石,日月难熬。解放前一年有六户盘算下山找活路,其余六户愁着:饿着受不了,搬又搬不起。
见到了太阳
桃沟村群众正在无路可走的时候,1948年冬得到了解放,见到了太阳。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这里的农民先由六户群众组织了一个互助组,开始进行水土保持工作。当年他们修建了防洪坝二道,挖山坡地排水渠二十三道,淤地引洪水渠七道,护地一百亩,淤地十四亩,加上精耕细作,增施肥料等,秋后平均每亩产量一百二十斤,超出解放前亩产量的一倍,比单干的六户多打十八大石粮食(五千四百斤)。六户单干农民亲眼看到组织起来多打粮食的事实,都积极要求加入了互助组。到1953年春全体转成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合作化以后,克服了分散经营的困难,除经营土地外,每年能投入很多劳动力(前年是七百三十个,今年是四千个),开展多种多样的水土保持,继续和大自然进行坚决的斗争。
创造增产条件
桃沟村大力进行水土保持,已成为群众的一种习惯,并取得了很大成绩。从1953年开始至1957年8月,共修梯田四十四亩、平地十三亩、石防洪坝二十二道,打地埂五千一百三十公尺,筑排水渠五十八道,修土谷坊二十三道、石谷坊八十七道,挖堰窝地十一亩、鱼鳞坑六千零五十七个、水平沟三千八百六十三公尺等。
上述工程总共护地一百八十七亩,引水浇地十三亩三,淤出好滩地四十六亩一分六,共扩大耕地八十一亩。再加上群众逐渐注意“靠山吃山,吃山养山”,从1952年起,封山养草三千一百亩,荒山播种杏树一百五十亩,植杨、柳、杏、梨果树一百三十七亩,荒山播种草木樨二十一亩。经过管理养护,村内大南背、虎龙梁和东沟背的石崖上,都长起了杂草、灌木。许多乔木和果树已逐年成长起来,出现了绿化面貌。上述工程保住了水土,改缓了耕地坡度,增强了蓄水能力和肥沃程度,给农业增产创造了条件。
有了丰盛收获
解放前桃沟全村只有老驴六头,瘦羊三十三只。现在已有驴十三头,骡子二头,羊二百二十一只,猪二十九口,和一些兔、鸡。随着牲畜的增加,施肥量也提高了,每亩地1953年平均施肥二千二百多斤,1955年提高到三千二百斤。今年的施肥量更提高到四千多斤,比解放前每亩施肥四百五十斤增加了九倍。加上利用山洪放淤和精耕细作,农业产量显著提高。平均亩产一百五十九斤五两,超过解放前每亩六十斤的一倍半多,比1955年增加了二十一斤,出现了许多高额丰产纪录。羊路湾的六亩半丰产谷子,今年每亩产粮五百九十斤,比常年产量二百斤增加了三百九十斤。石头坡的四亩山药,今年平均亩产二千五百零八斤,每亩折粮六百二十七斤,比常年产量二百一十斤增加了四百一十七斤。
生活得到改善
随着生产不断提高,桃沟村贫困日月不但一去不复返了,而且能有余粮卖给国家。1953年全村卖给国家余粮二万三千八百斤,1954年虽然遭到自然灾害,还卖给国家余粮一万三千多斤。到1955年,他们把历年塌下的外债还清了,还购买了将近一千五百多元的棉花和布匹。现在全村已增加到十八户七十八口人,家家铺上了新毡子,盖上了花被子,光新皮袄就做了十七件,还建了新房十一间、饲养站一处,马棚十间。过去郭有元、郭天生和郭巨连等四个单身汉也娶了媳妇,建立起家庭。由于生活提高,社员们都要求学习文化,自动聘请教师,开办了一座民办小学。儿童和一些社员在这个学校里学文化。


第4版()
专栏:

·小统计·
几年来河北省灌溉面积增加了多少?
(单位:万亩)(附图表)
〔附注〕因为灌溉面积每年有增有减,所以上年灌溉面积总数加本年增加数不等于本年总数。


第4版()
专栏:

冬季怎样积攒圈肥
定县马家寨联星农业社生产小队长 于洛宏
几年来,我们社在农业生产上,着重抓住了打井和积肥两项措施。目前全社的土地都变成了水浇地,今年春播作物,平均每亩施粗肥十二车,比去年多施三车,丰产地每亩施粗肥二十五车。由于大力开展水利和增施肥料,产量大大提高,粮食亩产达到四百一十斤,比去年增产40%,由缺粮社变为余粮社。
积肥办法主要是发动社员多养猪。现在全村共有猪圈三百八十四个,养猪五百二十九口,比去年增加一倍,平均每户养猪一点七口。社员积的圈肥,是分配任务并按质量给以合理的报酬,一等肥每车记八分工,二等肥记七分工,三等肥记六分工,对超过任务的每车再奖给一分工,这就提高了社员积肥的积极性。如于老全全家四口人,今年积肥得工分一千个,占全家总工分25%。胡金栓(拐子)每月也能积一圈肥。社员积肥多了,施肥的数量也就增加了,全社今秋种麦九百亩,平均每亩施肥十五车,二百五十亩大面积增产麦,每亩施肥二十五车,三十亩丰产麦,每亩施肥三十车,给明年小麦丰收准备了有利条件。
圈肥也是我们社的一项重要肥源。我们为了增加圈肥,在夏秋两季以外,还利用冬季积圈肥。过去积攒圈肥,主要是夏秋两季,一到冬天,圈坑就要结冰,填上柴草沤不烂,所以就影响积肥的数量和质量。1954年冬季,上级党号召开展冬季积肥工作后,老乡们都想不出好的办法来,特别是老年人,对冬季积肥更没有信心。后来我们找出冬季不能多积肥的原因是圈坑冻冰,如果不让圈坑结冻,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于是决定用草苫子盖圈坑的方法试一试。到“小雪”后,在圈坑上横架上木棍,上面盖上草苫子,晚上早晨盖上,中午揭开,这年冬天果然没有冻圈,一冬攒了三圈粪,没有盖草苫的圈坑,一冬只能攒一圈。我们从此体会到冬季猪圈坑盖草苫的好处是:能保温不冻圈,柴草发热快沤的烂,猪到圈坑去的次数多了,使柴草、粪、土混合均匀,就提高了粪的质量。1955年春季播种用不冻圈肥种的每一百头蒜七斤,以施用结冻圈肥的每一百头重二斤。
1955年冬季,这个方法在全村推广了。到1956年冬季,全村所有的猪圈坑,都盖上草苫子。推行这个办法后,就给冬季积肥创造了条件,一般猪圈一月能积一圈肥。
积肥多了还要注意保存,因为冬天积的肥要到明年播种时使用,如果不注意保存,经过风吹和日晒,就要跑劲。我们社里保肥的方法有二种:一种是在地未冻时,在地头挖坑,把粪填在坑里,上面盖上六、七寸厚的土,砸实拍平,播种时再起出来,这样保的肥料颜色黑,臭味大。第二种是把粪拉到地里堆起来,堆好拍平,四周用土盖好或用滑秸泥封起来。这样就避免了风吹雨淋和日晒,防止了肥分的流失,因而提高了肥料的效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