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57-10-12

1957-10-12新闻联播 文字版

各大城市将举行“苏联电影周”

第8版()<br/>专栏:<br/><br/>  各大城市将举行“苏联电影周”<br/> 一次规模盛大的“苏联电影周”将于11月7日起在北京、天津、上海和二十七个省市举行。上映的艺术片有“仇恨的旋风”、“坚守要塞”、“天职”、“保尔·柯察金”和“革命的前奏”,童话片“中魔的孩子”、“丑小鸭”和“宝袋”。除“天职”和“坚守要塞”以外,全部是彩色影片,“革命的前奏”还是宽银幕影片。<br/> “革命的前奏”描写1905年俄国无产阶级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为反对沙皇和资产阶级的统治所进行的罢工运动和武装起义。“仇恨的旋风”是一部历史传记片,描写苏联人民杰出的领袖捷尔任斯基在1918年动荡的年代里,领导苏联人民和保卫工作者粉碎了反革命分子企图破坏苏维埃政权的阴谋。“坚守要塞”描写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坚守布列斯特要塞的苏联红军对德寇法西斯军队的一场壮烈的战斗。“保尔·柯察金”是根据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改编摄制的。这部小说在苏联曾先后摄制了两部影片,这次上映的是后来拍摄的一部彩色片,曾在第六届青年联欢节国际电影节中获得银质奖章。“天职”叙述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去父母的一个孤儿,被一个过路的妇女抚养长大,后来成为音乐家的故事。<br/> “中魔的孩子”(是根据瑞典女作家谢里玛·拉格尔列芙的童话“骑鹅旅行记”改编摄制的)、“丑小鸭”(是根据丹麦作家安徒生的自传体童话改编而成)、“宝袋”,是三部各有特色而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片。<br/> 这次电影周是由文化部和中苏友好协会总会联合举办的。届时,苏联电影工作者将派代表团来参加各项活动。

加紧排演十月革命节剧目

第8版()<br/>专栏:<br/><br/>  加紧排演十月革命节剧目<br/> 连日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正排演反映伟大十月革命的苏联名剧“带枪的人”,莫斯科艺术剧院还给这个剧院寄来介绍这个剧的剧照和文字资料。<br/> 中央戏剧学院实验话剧院的演员也在赶排苏联名剧“革命的风浪”。这个戏描绘了1916—1918年革命动荡的大时代中知识分子的思想面貌。波列查耶夫老教授在他七十四岁不平静的晚年,终于找到了革命的道路,把自己献身给无产阶级的事业;也只有在苏维埃政权下,他才能完成了自己的科学理想。戏剧还通过两个青年人的不同的生活道路,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人生观和世界观。<br/>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剧团已着手排演三个广播剧和一组朗诵的晚会节目。由莫斯科电台供稿的广播剧“相亲”是个喜剧。剧中活泼而风趣的表现了苏维埃人的新的道德品质。另一个广播剧“保尔·柯察金在波耶卡车站”,是根据苏联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二部第一、二、三节改编的。它刻画了苏维埃政权建设时期尖锐的阶级斗争,以及共青团员对待体力劳动的态度。广播剧“雾”是苏联作家波列伏依写的一篇小说。它通过两个妇女亲切的谈话,反映出列宁—伏尔加·顿运河的伟大工程建设者的高度劳动热情。<br/> 这些节目均将于十月革命节前后在北京上演或广播。

“为保卫苏维埃政权而斗争”

第8版()<br/>专栏:<br/><br/>  “为保卫苏维埃政权而斗争”<br/> 城市陷落了,然而战斗没有停止。敖德萨郊区党委,领导游击队转移到采石场的地下,继续予德国侵略者以打击,终于坚持到胜利,配合了红军的进攻。这就是正在北京等大城市上演的苏联影片“为保卫苏维埃政权而斗争”的主题。<br/> 近年来,我们好久没有看到描写卫国战争英雄人民的苏联影片了。这部根据卡达耶夫小说“采石场游击队”改编的影片,又一次把人们投入那个血火纷飞的年代。我们看到那些普通的苏维埃人,怎样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坚持战斗。有人从懦弱变成坚强,从幼稚变为成熟。他们的生和死,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育;他们的啼和笑,也唤起我们对过去年代的记忆。在和平建设的日子,我们需要这类激励意志的影片;在纪念伟大的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这类表现苏维埃人英雄气概的影片。(怀湘)

“决裂”在京上演

第8版()<br/>专栏:<br/><br/>  “决裂”在京上演<br/> 歌颂苏联十月革命、苏维埃戏剧经典作品之一、著名话剧“决裂”(苏联拉夫列涅夫作剧),经苏联戏剧专家列普柯芙斯卡娅的精心排练,已由上海戏剧学院师资进修班在首都演出了。<br/> 这出话剧以“曙光号”巡洋舰起义、炮轰冬宫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为题材,深刻地表现了十月革命的斗争的复杂性。它以舰长一家作为典型,描绘了革命激流中的不同人物;舰长和他女儿各自从不同的经历走向了革命,贵族出身的女婿却走向了反革命。它告诉我们:选择了革命道路的人不可能不和走向反革命的人“决裂”。 (苗波)(附图片)<br/>  苏联名剧“决裂”中的一个场面  本报记者 王志渊、袁毅平摄

中苏田径队举行表演赛 我运动员又破六项全国纪录

第8版()<br/>专栏:<br/><br/> 中苏田径队举行表演赛<br/> 我运动员又破六项全国纪录<br/> 本报南京11日电 在今日举行的中、苏田径表演比赛中,苏联队获得了跳高、铁饼、一百公尺和二百公尺的四项冠军,中国队获得了撑竿跳高、跳远和八百公尺的三个第一。在这次表演比赛中,中国队还打破了跳高、撑竿跳高、铁饼、三级跳远和四百公尺接力等六项全国纪录(苏联队仅参加七个项目的比赛)。<br/> 八百公尺的竞赛非常激烈。苏联中、长跑健将耶·索科洛夫在前七百公尺时一直领先,中国队的李忠林在后面紧随不舍,至最后五、六十公尺,李忠林努力冲刺,在观众的呼喊声中突然出现在索科洛夫前面,一直跑向终点而取得了第一名。他的成绩是一分五十一秒六,平全国纪录。索科洛夫比他仅差零点三秒。<br/> 中国队的高树贵和蔡艺墅分别以七公尺二十二公分和四公尺二十三公分获得了跳远和撑竿跳高的第一名。蔡艺墅的成绩比全国纪录高三公分。<br/> 在跳高比赛中,中国队的马翔龙虽然屈居第二名,但是他的成绩达到了两公尺,打破了全国最高纪录。<br/> 在男子铁饼的比赛中,苏联勃·玛特维耶夫的成绩达到了五十一公尺二十二公分,第二名是我国运动员李秉诚,他的成绩是四十五公尺二十公分,打破了全国纪录。由梁建勋、林涛、王孝先、吴在瑜组成的混合接力队以四十二秒六的成绩,打破了四百公尺接力的全国纪录。<br/> 另外,在三级跳远和女子跳高中,郝健仁跳过了十五公尺零二公分,打破了全国纪录;傅雪雁跳过了一公尺六十二公分,突破了她创造的一公尺六十一公分的全国纪录,郑凤荣今日因身体不舒只跳过了一公尺六十五公分。

跳过两公尺——马翔龙在我国田径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第8版()<br/>专栏:<br/><br/>  跳过两公尺<br/>  ——马翔龙在我国田径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br/> 本报记者 艾铁民 施毓忠<br/> 11日傍晚,中、苏田径表演比赛的男子跳高在南京五台山运动场上进行着,成千上万名观众被这场精彩的表演比赛吸引住了。<br/> 当横竿升到一公尺九十四公分时,这次全国田径比赛的跳高冠军李大培被淘汰了。参加比赛的七名运动员只剩下了两人,他们是苏联的弗·西特金和云南队的马翔龙。横竿上升到一公尺九十七公分,这个高度已比李大培创造的一公尺九十五公分的全国纪录高出二公分,在历史上还没有一个中国运动员能跳过这个高度。弗·西特金轻轻地一跃便腾身而过。裁判员发出:“八百五十一号跳”的口令,马翔龙准备起步了,周围响起了一片掌声。第一次,马翔龙没有能跳过去。观众继续以热烈的掌声来鼓励这位运动健将。马翔龙作了一下深呼吸,从容不迫地在一阵助跑后一下便跃过了横竿。四周的看台上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br/> 一会儿,报分台上出现了“两公尺”的标分牌。“能跳过两公尺吗?”很多人在议论着。<br/> 马翔龙却沉着地往助跑的地点走去。四周观众的呼喊声和掌声响成了一片,千万双眼睛注视着他,千万颗心在期待着。场上顿时寂静下来。马翔龙在一阵快速的助跑下,灵巧地一跃飞过了两公尺高的横竿。他的身子刚一落在沙坑内,被祝贺的人群包围住了,欢呼声和掌声响成了一片。苏联队的领队普·普加乔夫和其他的运动员也都过来向他热烈握手祝贺。<br/> 横竿升到二公尺零三公分时,马翔龙三次起跳都失败了。但是,观众却带着满意的心情离开了运动场。<br/> 我国跳高运动员期望已久的两公尺高度,今日终于突破了。年轻的运动员马翔龙为我国的田径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苏联田径队简介

第8版()<br/>专栏:<br/><br/>  苏联田径队简介<br/> 应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邀请,前来参加全国田径运动会的苏联田径队,是这次运动会上一支友谊的花朵。他们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苏联人民的友谊,而且给我国运动员带来了先进的田径运动技术,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比赛经验。<br/> 苏联田径队由列宁格勒体育学院院长特·普·普加乔夫率领,有七名优秀的田径选手。<br/> 苏联跳高能手弗·西特金在布加勒斯特的国际田径赛中以二公尺零八公分的成绩荣获跳高第一。但是,近两个月来他的成绩日新月异。8月底,他在全苏田径赛中以二公尺零九公分的卓越成绩获得冠军;9月30日,在乌克兰田径锦标赛中,他又以二公尺十五公分的成绩突破了美国运动员杜马斯所保持的1956年世界最高纪录(二公尺十四公分),比十六届奥运会冠军的成绩高出三公分。<br/> 苏联跳远冠军依·捷尔·奥瓦涅襄是二十五年前全苏铁饼冠军阿拉姆的儿子,他今年才十九岁。这位年轻的乌克兰大学生,不仅跳远成绩好(最高成绩七点七七公尺),而且是全能运动员。他在布加勒斯特的国际田径赛中,以七点五六公尺的成绩荣获第一。<br/> 依·皮皮涅是苏联一千五百公尺赛跑的后起之秀。他在今年第三届国际青年运动会上,出人意料之外地以三分四十一秒一的优异成绩获得第一,超过了十六届奥运会冠军三分四十一秒二的成绩。他在八百公尺赛跑中,以一分五十秒的成绩获得全苏田径赛的第二名。<br/> 撑竿跳高能手弗·希拉托夫在世界青年联欢节比赛中,曾跳过四公尺四十公分,荣获第二;在全苏田径赛中,又以四公尺五十公分的优异成绩,而获冠军。<br/> 这次来我国的苏联田径队中,还有优秀的铁饼健将勃·玛特维耶夫,他的成绩经常保持在五十公尺以上;短跑健将阿·帕拉斯克耶夫,他曾以十秒四和二十一秒一的成绩跑完一百公尺和二百公尺;耶·索科洛夫是一千五百公尺和八百公尺赛跑的后起之秀。<br/> 苏联田径运动员是我国年轻的田径选手学习的榜样。通过中苏田径友谊赛,我国运动员将学习到很多可贵的技术和知识。(附图片)<br/>  苏联跳高运动员弗·西特金跳高时的姿势<br/> 本报记者 甄为民摄

人造卫星今日经过哈尔滨、武汉和拉萨

第8版()<br/>专栏:<br/><br/>  人造卫星今日经过哈尔滨、武汉和拉萨<br/> 据新华社11日讯 据塔斯社广播,人造卫星在11日和12日将先后经过中国的广州、杭州、哈尔滨、武汉和拉萨等地。<br/> 卫星11日二十一点正(北京时间)经过新加坡,二十一点零六分经过广州,二十一点零八分经过杭州,二十一点十分到朝鲜的平壤。二十二点四十二分卫星到印度的加尔各答,然后经过中国上空在二十二点四十九分到乌兰巴托。<br/> 卫星在12日北京时间五点十六分从苏联的列宁格勒飞来,五点三十分到哈尔滨,五点三十三分飞到日本的大阪。七点零四分(北京时间)卫星经过苏联的吉日尔,七点十分过武汉,七点三十二分到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八点四十一分卫星到苏联的卡拉干达,八点四十七分到拉萨,八点五十一分到缅甸的仰光。

献给苏维埃人

第8版()<br/>专栏:十月颂歌<br/><br/>  献给苏维埃人<br/>  邹荻帆<br/>  把我们的颂诗献给苏维埃人,<br/>  献给你们四十年光荣的斗争。<br/>  第一条铁轨通向新乐园,<br/>  第一个国家闪耀斧头和镰刀的火星。<br/>  有了你们,鼓舞了多少人,<br/>  你们唤醒了全世界饥寒交迫的奴隶们。<br/>  有了你们,翅膀从我们脇下生长,<br/>  一千倍斗争的艰苦,有一万倍胜利的信心。<br/>  把我们的颂诗献给苏维埃人,<br/>  献给你们一九一七年的大革命。<br/>  你们像清道夫把国土打扫干净,<br/>  一车推走了农奴制的垃圾,<br/>  一车推走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垢尘。<br/>  献给你们攻打冬宫的工兵们,<br/>  献给你们转战在伏尔加河上的赤卫军,<br/>  弹尽粮绝的夏伯阳在乌拉尔河的寒波中精神不死,<br/>  游击在西伯利亚密林的拉佐万古长春……<br/>  哦,当我们横渡大渡河时,<br/>  当太行山上唱起自由之神……<br/>  听,你们呼唤着我们前进!<br/>  把我们的颂诗献给苏维埃人,<br/>  献给你们在革命战争后建设祖国的人。<br/>  资本家和地主剥削的结果,<br/>  你们的国家像一只破烂的船,<br/>  而你们的国家要在风暴中航行。<br/>  “或者灭亡,或者赶上先进国家”,〔注〕<br/>  你们向列宁的红旗指着的方向前进。<br/>  献给你们斯达哈诺夫运动工作者,<br/>  献给你们集体农庄的庄员们,<br/>  社会主义竞赛推动了历史的车轮,<br/>  巨手创造幸福,像捧着鲜花献给人民,<br/>  巴库油田喷射节日的焰火,<br/>  乌克兰麦穗摇着火把通明……<br/>  哦,当我们鞍山、玉门、掀起生产的大浪潮,<br/>  当我们五万万农民向合作化的道路飞奔……<br/>  听,你们呼唤着我们前进!<br/>  把我们的颂诗献给苏维埃人,<br/>  献给你们保卫世界和平的人。<br/>  有了你们,社会主义国家像帆船结队,万里航行,<br/>  有了你们,帝国主义不敢贸然发动侵略战争。<br/>  你们呼唤和平使用原子能,<br/>  你们愿望干戈化为玉帛,玫瑰花种满边境。<br/>  献给你们斯大林格勒的保卫者,<br/>  献给你们跨过喀尔巴阡山的红军,<br/>  献给你们红场上反对侵略埃及的人群,<br/>  献给你们友好访问叙利亚港岸的水兵,<br/>  马特洛索夫捧着橄榄叶在微笑<br/>    尽管机关枪射着他的肉身,<br/>  卓娅向青空扔散了和平鸽<br/>    当绞索勒上她脖子的时辰……<br/>  哦,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活着你们的意志,<br/>  我们跨过鸭绿江的英雄们响着你们的歌声……<br/>  听,你们和我们齐唱保卫和平!<br/>  在这最光荣的时辰,<br/>  把我们衷心的颂诗献给你们。<br/>  你们和我们同呼吸,共命运,<br/>  你们和我们走一条路,同一条心,<br/>  抬起山峰般的头颅,高举满天的旗旌,<br/>  你们和我们臂膀挽着臂膀,<br/>  向前进,向前进,向前进!<br/> 〔注〕列宁语。

我也谈谈文字改革

第8版()<br/>专栏:<br/><br/>  我也谈谈文字改革<br/>  李凤莲<br/> 工人农民在旧社会里得不到受教育的机会。只有在共产党来了、人民掌握了政权的时候,工农大众才在经济上、政治上翻身,跟着有了可能在文化上也翻过身来。特别是在全国解放以后,党和政府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工农的文化水平。文字改革就是提高工农文化的一项极重要的措施。右派分子在大鸣大放期中,对文字改革也进行恶毒的攻击,这是不能容忍的。我想从自己的亲身体会来谈一谈文字改革,首先是简化汉字对提高工农文化有巨大作用的事实来驳斥右派分子。<br/> 1934年,我刚十三、四岁,在家乡陕北参加革命工作。那时候,我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我跟着同志们在打游击的空隙里,挤时间学文化。有一次我写一个“日本帝国主义”的“帝”字,写了一个早上也没有写出来。自己痛哭了一场,下定决心要学好文化。那时候,领导同志给我们讲革命道理,听都听得懂,就是记不牢。心想,要是能记在本子上,随时可以翻翻,该多好啊!学习一个汉字,从认到写,到能用它,是一个艰苦的劳动过程。特别是笔画稠的字,学认还可以,要写正确,实在不容易。我们一起学习的同志,都是一看见笔画多的字就头痛。像“華”“曅”“農”“學”这些个字,第一次碰到它,简直眼睛都看花了。我记得,“共产黨”的“黨”字和我名字里的“鳯”字,就学了好久还没有学好。这两个字,在填写登记表的时候总得写。我第一次自己填表,一个“黨”字写了十来分钟。“鳯”字更不好写,不是缺胳膊短腿,就是把左边的笔画安到了右边。汉字,特别是繁体汉字的难学、难用,阻碍着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这就不能不影响到工作。记得1949年沈阳刚解放,我到沈阳被服厂给工人作报告,介绍劳动模范赵占魁同志的事迹。我事先脑子里想好了内容,怕临时讲不好,打算写一个发言提纲。可是,力不从心,总也写不出。结果,报告就不是那么有条理,没能收到应有的效果。1950年,我接受了党给我的学习任务,幸运地进了中国人民大学预科,开始正规地学习文化。那时候,虽然已经识了不少字,可是学习上还是感到困难。特别是听老师讲课的时候,为了把重要的话记录下来,不知要耽误多少时间,这样也就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了。就是照黑板抄笔记也感到困难:笔画稠的字,写起来总是超出格子,而且笔画越稠,花的时间就越多。往往别人都抄完了,自己还在一笔一画地描。工农出身的同学们心里都有很多话想写,可就是写不出来。学了一个时期,识了些字,也还是写不出来。这种情况,多多少少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情绪。心想:在旧社会里受封建地主的压迫,学习不了;解放后有了上学的机会,却由于汉字的繁难,还是学不好。有的学着学着就有些灰心了。1955年开始试行简化字的时候,我已经离开人民大学,回到工作岗位。可是,我在业余文化学习中,同样感受到了简化字的好处。简化字笔画简单,容易写,写得快。而且简化字大都是社会上早已流行的,不用重新学习,它对年轻人来说好学,对老年人也同样好学。学了繁体字,往往过不多久又忘了,简化字很好记,就像随身装在衣兜里的东西一样,什么时候要用,什么时候就可以拿出来。我常常想,要是“简化汉字方案”早公布几年,我学文化的时间是一定可以缩短的。<br/> 我有一个弟弟在家乡种地,解放前他也没上过学。1954年家乡的农业合作化就已经进入了高潮。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农民群众迫切要求学习文化。有一次,我弟弟来信诉苦说,农民在学习中普遍感到汉字难学。他特别提到农村的一些常用的字,像“雜粮”的“雜”,“麵粉”的“麵”,“穀子”的“穀”,“麥子”的“麥”,“農民”的“農”,“鋤头”的“鋤”,等等,都不好写。他问我有没有好的学习办法。后来,我寄了一本用简化汉字印的书给他。他高兴极了,回信说:“这些新字好学得多”。从他后来给我的信可以看出,他的文化程度的确比以前进步得多了。他在信中还埋怨我为什么不早些寄给他哩。<br/> 从上面这些亲身经历,我深切地体验到,文字改革对于广大工农群众是完全必要的。<br/> 我还记得1956年去匈牙利开世界女工会议,认识了一位阿尔巴尼亚的女工名叫沙尼娅的。当我们互相签名留念的时候,她向我学习写我的名字中的“鳯”字。我细心地一笔一笔地教,她怎么也写不来。我把简体的“凤”教给她,一会儿就学会了。我告诉沙尼娅这是简化字,是解放以后在毛主席和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文字改革工作给简化的。我又教她学会了毛主席名字的简体“泽东”的“东”和“中华”的“华”等,并告诉她现在工人农民正在学习简化字,提高文化;将来还要逐步实行拼音文字。沙尼娅听了很高兴地竖起大拇指来连声说:“毛泽东好,毛泽东好。”从这个例子可以说明,外国朋友也是赞成我国的文字改革的。<br/> 右派分子攻击文字改革工作,并且借这个题目反对党的领导,这是根本违反工农群众的利益的。右派分子恐怕工人农民提高了文化,社会主义就会更加巩固,他们要回到资本主义去就更加困难了,所以他们拼命反对。用右派分子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党所痛恨的,他们喜爱;党所喜爱的,他们痛恨。很明白,文字要不要改革,其实也是一个立场问题。我是工人,我坚决反对右派分子对文字改革进行的攻击,坚决拥护文字改革。

果园行

第8版()<br/>专栏:<br/><br/>  果园行<br/>  刘阳<br/> 为了最后确定厂区位置,在一个晴朗的早晨,我们建厂单位的两位负责同志和我,会同兰州市有关部门的几个同志,乘车到厂址所在地来。<br/> 这个初步选做厂址的地带是果园区,远远望去,一片浓绿,茂密地长满各种果树。桃、杏、梨纵横成行参差相间,梨树和杏树枝叶非常丰盛,看上去已经有几十年的年龄了。此时,正是杏子成熟的季节,黄澄澄的杏子累累地结满枝叶间。桃树虽然比较低矮,但也满挂着未成熟的小桃子。果树下的田里,都栽植着瓜秧——这可能就是驰名全国的“白兰瓜”、“醉瓜”吧!<br/> 我们一行人按照蓝图上标示的位置,沿着公路缓缓走过去,一路察看着地形和土质。到中午时分,我们已经走遍了整个厂区。最后大家在一棵果树下坐下来交换意见。<br/> 市城市规划单位来了两位工程师,我们过去就曾打过交道,但同他们在一起的另外一个中年人却一次也没见过。这人看上去大约四十多岁,身材魁梧。他开腔便不同意我们在这里建厂,认为厂区几乎一半面积占用了果园是不好的,希望我们改变地址,避开果林。他们的两位工程师也附和着他的意见,并坚持着。我们的负责人也承认为了建立工厂牺牲很多果树是个遗憾,但是如果迁移地址的话,供水、供电和交通运输等一系列的问题都要重新考虑和安排,勘选工作几乎全部重做,时间和条件将会都成问题。所以认为是“万事皆备”,只是牺牲一些果树,为了百年大计也只好如此了。我,作为建厂单位一个技术人员,虽然选厂经验很少,但直觉上认为他们坚持迁移厂址太武断,就据理力争。我说如果搬动的话,很可能使厂区座落在大孔性土壤上,势必会造成土建施工的困难,使基建投资大为增加。又说这些果树中,有的已到“衰老期”,产量不见得高等等。<br/> 那位中年人打断我的话,笑着对我说:“你这是甲乙方扯皮的说法!要从整体来考虑,也要问问农民同意不同意呀!这是涉及工农联盟的问题,你们考虑过没有?你看!”他用手指指北山坡上一排排的小树说:“那是春天我们全市企业、机关、学校的同志们在绿化西北的号召下种的树,要历经多少岁月,付出多少人的劳动;才能长成像这样粗大的果树呵!而你们却以为横扫果园几百亩像满有理由似的。……”<br/> 他的话初听起来,有点严肃批评的味道,心里不大受用,但却把我再要强调的理由挡回去了。他虽然没有正面驳倒我们提出的技术上的道理,然而他谈到的看法我们的确从未想到过。又讨论了一会儿,大家决定从各方面重新慎重比较后,再来确定厂区位置。<br/> 乘车回城的路上,我问坐在旁边的一位同志,刚才那位中年人是谁,他告诉我:“这是市委书记。”<br/> 三天以后,我又跟几位苏联专家来到这个厂址。在果林内走了不及几百公尺,他们便一致反对在这里建厂,翻译同志把我们不主张改变地址的原因告诉了他们,其中一个专家拍了拍一棵大杏树说:“在苏联,要拔除这样一株树,必须经过集体农庄和园林管理部门的同意,一般不是有特殊理由,绝对不会获得同意的。如果在这里建厂,就要把上百公顷的果林摧毁,这简直是一种破坏。”另一位专家接上去说:“再仔细分析一下地质资料,不要怕费事,选厂不是一个早上就能完成的任务,可能会找到更适合建厂的地方。工厂区间能保留这样广阔的绿化地带,从城市整体规划讲,是意外理想的,如果平地上培育这么一块绿化园林该是多么不容易的事!”他说着耸了耸肩。“何况,还供应我们水果吃呢!”<br/> 几天后我们就在相去不远的地方,找到了各方面条件都能令人满意的空旷地带,厂区最后在那里肯定下来了。

湖南的民间艺术

第8版()<br/>专栏:<br/><br/>  湖南的民间艺术<br/>  沈从文<br/>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持的湖南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上的展品,共约出品四百件,大部分是由湖南省文化局、省手工业管理局共同征集来的。主要部分多属于湘西南土家、苗、瑶、侗、各兄弟民族创作,及各族同居地区汉人的创作。湘西土家族、苗族的编织物刺绣,种类特别丰富。编织物色彩鲜明,图案壮丽。挑花绣更风格独具,即以“穿花凤”主题绣而言,优秀健康的好花样,就有几十种,真可说美不胜收。每一种美术品,都交织着热烈弥厚的感情,给人一个清新愉快的印象。过去却极少为人知道。预展时,有位黄老先生说,“我是湖南人,活过六七十岁,就没有知道湖南还有这么多好东西!”其实它的产生存在已多年,正和劳动人民一切优秀品质一样,由于旧社会统治阶级从来不曾注过意,一般人自然是无法知道的。<br/> 苗族和土家族,原是我们祖国民族大家庭里两位古老的成员;照历史叙述,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时期,苗族因反抗统治君主才被迫退居西南山地。大奴隶主统治的殷商末期,土家族的祖先,又曾和西南其他七个民族参加过推翻纣王一役。两个民族居住西南地区,数千年来虽被残酷压迫剥削,难于正常发展,但在艺术表现上,还是各有其独特文化生活和风俗习惯,无论是歌舞还是造型艺术,都反映得格外鲜明。湘西土家族长于被面编织,苗族长于服装刺绣,这些艺术品多属于日常生活用品,因此和爱情友谊密切联系,小孩用物更浸透了一种母性爱情。一般多是在生产劳作余暇,利用当地现有材料,和古老简单工具,根据记忆彼此传授,加上个人对于生活的愿望,及爱美的情感,来慢慢完成的。即在解放前生活极端困苦的情形下,这门生产,仍始终还能保持它的高度艺术水平,和继续不断有新作品出现。<br/> 解放后,由于国家民族政策的伟大措施,已于五年前即成立湘西苗族自治州,直辖六县,托管四县,共约人口百七十余万。五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人民共同努力下,自治州十县的生产建设,文化教育,无事不突飞猛进,面目一新。由于土家族已确定,为便于各族更好的团结,共同努力进行祖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最近又改为“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次展出,两族人民作品既占主要部分,一面近于对两族联合自治州成立的庆祝,另一面也是湖南各族人民对于国庆的献礼,真是意义深长!它能够和首都四百万市民、及万千来自国内各地的模范或文化工作者,来自世界各国的外宾友人见面,引起各方面的重视,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才有这种机会的。<br/> 这些艺术品不仅是一省一市少数个人的成就,其实还是祖国六亿人民的共同文化遗产。今在首都展出,从观众得到的良好反映,无疑还将鼓舞自治州百七十万人民更大的工作热情和更好的团结友爱,向社会主义奋勇前进。(附图片)<br/>  土族被面(龙山棉织)

给乡邮员

第8版()<br/>专栏:<br/><br/>  给乡邮员<br/>  尹烱兰<br/>  星星刚收敛着最后一点清光,<br/>  东方天边还没完全透亮,<br/>  你便背着绿色的邮包,<br/>  踏着露水,走遍村庄。<br/>  你挨门传送书报,<br/>  也把姑娘的信件捎上。<br/>  你使村民及时知道祖国的变化;<br/>  也给姑娘带来了幸福的微笑。<br/>  从春天到严冬,<br/>  不管风雪和冰霜,<br/>  多少个这样的早晨,<br/>  你把书报、信件传送。<br/>  是因为你懂得这平凡的工作,<br/>  饱含着不平常的事迹,<br/>  是因为你为社会主义建设,<br/>  献上了你赤诚的心。<br/>  每天你披着曙光,<br/>  行进在村边的小路上,<br/>  你的邮包里装着书报、信件,<br/>  也装着你对祖国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