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1月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庆祝伟大的十月革命节
向英勇的苏联军队学习
彭德怀
四十年前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开始让位于新兴的社会主义制度。人类的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一页。
在苏联第一次建成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有史以来最进步的社会制度。苏维埃政权,是有史以来最进步最民主的政权。苏联的全体劳动人民,彻底摆脱了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获得了真正的解放,享有充分的民主自由权利,成为国家的主人。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了国内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成为公有制,彻底解放了社会生产力。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向前发展,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不断地得到改善和提高。苏维埃国家,在国内建立了各民族平等和睦友爱的大家庭,在各个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本着国际主义和平等互助的精神,建立了兄弟般的亲密团结,并且坚持主张与不同社会制度的各国和平共处。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已经在苏联充分表现出来,在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胜利发展中又继续得到了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必将沿着十月革命的道路生气勃勃地向前发展,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的。
在十月革命的烈火中,苏联人民在赤卫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一支完全新型的革命军队。这支军队是在以列宁为首的伟大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用武装工人农民和彻底瓦解旧军队的革命方法建立起来的。建立这支军队,是保卫伟大十月革命的成果所绝对必需的。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与叛徒考茨基”一书中,曾经说过:“升到统治地位的新社会阶级,若不完全瓦解旧军队,若不经历没有任何军队的最困难、最痛苦的时期(法国大革命也曾经历过这样最痛苦的时期),若不逐渐在艰苦国内战争中,创造出新阶级的新军队、新纪律、新军事组织,——那它始终也不能达到与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历史证明了列宁这个论断是完全正确的。这是伟大十月革命留给我们的重要历史经验之一。苏联人民,正是由于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适时地创建了这样一支新型的军队,即工农红军,才胜利地保卫了十月革命的成果,胜利地走过了四十年光荣的道路。英勇的强大的苏联军队,战胜了国内反革命武装叛乱和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又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打败了法西斯侵略军,保卫了祖国的安全,并且把人类从法西斯奴役中拯救出来。苏联军队是社会主义阵营最坚强的支柱,是一切被压迫人民和爱好和平人民的忠实朋友。
苏联军队所以能够发展、壮大和获得巨大的成就,因为它是劳动人民的军队,是苏联各族人民的军队。它与一切剥削阶级的军队有着根本的区别。列宁曾经生动地引述过一个老太婆的话:“旧军队的兵士是保护地主资本家的,革命兵士却保护穷人。”“现在用不着害怕带枪的人了。”列宁认为这是对红军高贵的奖誉。苏联军队之所以强有力正是由于军队和人民之间建立了这样亲密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国家,军队不再是压迫人民的工具,而是人民保卫革命成果的有力武器。人民也就成为革命军队力量的源泉。苏联各族人民在严重的战争时期与和平建设时期,都以忘我的劳动,以巨大的生产成就,以最新的科学技术,热烈支援自己的军队。因而苏联军队,就得以在战争中战胜一切敌人,不断地加强和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成为世界上头等强大的现代化的革命武装。
苏联共产党对苏军的坚强领导,是苏军获得巨大胜利的根本保证。党为苏军制定了建军原则和各项根本制度,巩固了军队内部的坚强团结,和各族人民建立了亲密的联系。党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神教育苏军。苏军中的共产党员,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团结全体军人,胜利执行保卫祖国的神圣任务。苏军在党的教导下,为世界和平事业和人类进步事业奋斗不懈,并且作出了光辉的贡献,获得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爱好和平人民的衷心爱戴。
苏军的军事科学和技术都达到了世界最先进的水平。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军事领域内所取得的光辉胜利。苏军在粉碎德国法西斯和日本军国主义军队的丰功伟绩中,取得了现代化作战的丰富经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军事技术科学上,又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洲际弹道导弹的成功,显示了苏军技术科学无可争辩的优越性。这就大大增强了苏军威力,使它成为保卫和促进世界和平的巨大力量。
十月革命诞生的苏维埃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榜样,十月革命诞生的苏联军队也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榜样。向苏联学习,向苏联军队学习,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期以来坚定不移的方针。三十年前,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创建中国人民革命武装的时候,就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学习和运用了苏联红军的许多宝贵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又及时地号召我们把苏军的一切先进经验学到手。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同志,热烈地响应了这个号召,在全军掀起了向苏军学习的热潮,并且取得了重大的成绩。今后我们应当继续努力地向苏联军队学习。我们也应当向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学习。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学习态度,坚持实事求是的学习方法,我军的现代化建设就可以少走许多弯路。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同志,应该用我们学习的成绩,来纪念伟大的十月革命四十周年。
十月革命的光辉,鼓舞着全世界人民满怀信心地向未来迈进。中国人民、中国人民解放军和苏联人民、苏联军队一样,怀着欢欣鼓舞的心情,迎接和庆祝这个伟大的节日。我们的共同事业,人类的正义事业,必将获得胜利。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定要和伟大的苏联人民、苏联军队永远地团结在一起,为保卫世界和平,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奋斗到底。


第2版()
专栏:

少数民族人民展开庆祝活动
据新华社1日讯 我国各少数民族人民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满怀热情,正运用各种形式广泛展开庆祝活动。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已经一片节日景象。全市各主要街道和四十多个厂矿企业、机关、学校都举办了图片展览,介绍苏联四十年来各方面建设的成就。几十名党的报告员正分别向全市各机关、学校、厂矿企业的各族干部、职工和学生作报告,介绍苏联建设的伟大成就和苏联专家对新疆各项建设所给予的巨大援助。各机关、团体、学校、厂矿企业也正在积极筹备举行庆祝会、联欢晚会、火炬和营火晚会、学术讲座、美术展览会、诗歌朗诵会等各种庆祝活动。此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苏友好协会还邀请在乌鲁木齐市的苏联专家,向全市各族职工作有关勤俭建国、劳动竞赛和苏联科学成就等方面的报告。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青海省,已有黄南藏族自治州、互助土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等地区展开了节日宣传活动。各州、县的广播站、收音站和文化馆举办了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的广播和展览。这些州、县并以乡为单位,由乡的中共支部书记或乡的负责人向群众报告苏联各族人民在苏联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在纯牧业区,将以区为单位由区的负责人向群众作报告。在互助土族自治县,普遍举办了报告会和讲演会。
内蒙古自治区、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自治区和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各族人民以及分布在其它地区的少数民族人民,也积极展开了庆祝活动。政协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中苏友好协会和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图书馆联合举办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大型绘画、图片、图书展览会。呼和浩特市的蒙族和回族报告员、宣传员,已深入到各厂矿、建筑工地和市区,用座谈会、院会等各种方式展开宣传活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红河哈尼族自治区各地都先后举行了报告会,由报告员向自治州(区)的广大干部报告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和苏联四十年来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在各自治州(区)首府街头和乡村举办的介绍苏联建设成就和中苏友好的图片展览,每天都有无数的各族观众前往观看。各地的“赞哈”(傣族民间歌手)并把苏联射出人造卫星等科学成就编成唱词,向广大傣族人民宣传。曾在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获得银质奖章的傣族舞蹈演员毛相和回族舞蹈演员白文芬,正在整理他们在莫斯科等地参观工厂和集体农庄的印象,准备在11月7日向各族人民介绍。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许多报告员正在向各机关干部报告苏联四十年来的伟大成就,同时还举办了“伟大的苏联四十年”图片展览、苏联科学讲演会和苏联电影展览周等活动。


第2版()
专栏:

内蒙古自治区代表团
赴赤塔参加庆祝典礼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3日电 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书记杨植霖、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王再天(蒙族)等七人组成的内蒙古自治区代表团,应苏联赤塔州党政领导机关邀请,在10月31日由呼和浩特动身前往赤塔州参加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庆祝典礼。
今年我国“八一”建军节时,赤塔州曾派军事代表团前来海拉尔市参加了庆祝大会。


第2版()
专栏:

第二颗人造卫星飞上太空的消息传来
北京上海各界欢呼苏联的新成就
新华社3日讯 首都人民欢呼苏联发射第二个人造地球卫星成功。
下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四个小时内连续广播五次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人民日报社门前在下午五时左右贴出快报后,立即挤满了争看的人们。人们赞扬这个人造卫星的重量比头一个重六倍多,发射也较以前高了六百公里,认为发射第二个人造卫星成功是纪念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的最好的礼物。
在下午和晚间举行的许多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的大会上,这个消息大大鼓舞了到会的人们。在首都医药卫生界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大会上,当卫生部苏联专家组组长柯切尔金宣布这个消息的时候,到会的一百多位医药卫生专家立即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热烈祝贺苏联科学上的伟大成功。晚上,北京电子管厂职工和驻厂的苏联专家正在一起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这个消息的传来立刻使全场欢腾起来,大厅里充满了一阵又一阵的掌声,老工人王福兴激动地走上台说:“我们中国人民为苏联人民这个新的成就欢呼!”正在举行庆祝会的北京师范大学全校师生员工,也为这个好消息鼓掌达五分钟之久。
在北京天文馆观看人造星空表演的五百多名观众,突然在扩音器里听到播音员报告苏联第二个人造卫星已经在天空运行的消息,他们立即兴奋得欢呼,鼓掌。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学生们听到电台广播这个消息后,马上在校园的墙上贴出红纸大喜报。清华大学材料力学教研组主任杜庆华教授说:“苏联第二个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说明苏联已在空气动力学和固体力学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证明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但使人类的政治生活上有了根本的变化,而且使人类科学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光辉前景。”
新华社3日讯 苏联发射第二颗人造卫星的消息,大大地鼓舞了正在欢庆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的北京人。
新华社在收到塔斯社关于苏联发射了第二颗人造卫星的消息以后,编辑部工作人员立刻把这个喜讯转告给各科学研究机关和北京各报社,同时用电话通知上海、南京、广州、兰州、昆明等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新华社收讯台立即开始收听第二颗人造卫星发出来的无线电讯号。
新华社的工作人员还把这个消息用红纸写成大字报张贴到宣武门电车站、首都电影院和中央电影院等地。霎时间,这些大字报前就密密层层地站满了观众。他们看了这个好消息都眉飞色舞,好些人高兴得蹦跳起来拍手叫好。
人们对第二颗人造卫星重量之大和飞行之高表示非常惊讶,对于这颗人造卫星装着狗和狗的食物飞行在离地面一千五百公里以上的高空尤其感到极大的兴趣有些人说:
“这样看来,我们人不久就可以飞到月球上去了!”有些人看到这个消息时,只是连声地叫着:“苏联真伟大呀!苏联真伟大呀!”。
新华社上海3日电 苏联发射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消息3日傍晚传到上海,立刻在各界人士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科学工作者们在一个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的大会上,刚听完天文学家李珩所作的苏联第一个人造卫星的报告,正好收到了这个出乎意料的喜讯,会场上宣读新华社所发的苏联发射第二颗人造卫星的消息时,全场热烈鼓掌,消息的每一句都引起一阵阵赞叹。大会主席上海科联主任委员任鸿隽兴奋地说: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人类到星球上去旅行的理想不久就真的能实现了。苏联在科学技术上的惊人的成就,更加鼓舞了我们学习苏联的信心。
正在工人文化宫庆祝十月革命节的几千工人听到了这个喜讯,热情更加高涨。歌咏晚会上立刻唱起了“莫斯科—北京”,表示对第二颗人造卫星的祝贺。正在参观“苏联科学的伟大成就”图片展览会的一群工人连连鼓掌。他们说:这颗人造卫星更加重,飞的也更高,而且上面有动物,苏联科学的发展真是一日千里。
在少年宫,正在同苏联专家联欢的六百多个儿童,突然看到两个孩子抬出了巨大的“囍”字,辅导员向孩子们宣布:天上的星星又多了一个朋友,苏联今天发射了第二颗人造卫星。孩子们立刻向苏联专家祝贺,打起锣鼓,起立高呼“乌拉,伟大的苏联万岁!”无线电小组的组员也忙着去听苏联电台的广播,以便及早知道第二颗人造卫星的无线电讯号波长,准备收听。
上海的科学家们决定在最近召开会议,讨论制造和发射人造卫星对各科学技术部门的要求以及人造卫星的发射可以为科学研究解决那些问题。


第2版()
专栏:

全国十二个城市设立卫星观测站
新华社3日讯 中国科学院正在全国十二个地点布置观测苏联人造卫星的观测站。苏联即将供给我国一百二十架宽视野(十一度)的天文望远镜作为观察人造卫星之用。能够收听二十兆赫到四十兆赫的强力收报机已经开始运往各地观测站。各观测站配备了专门观测的科学技术人员。
这十二个观测站的所在地是:北京、南京、兰州、昆明、拉萨、武汉、长春、广州、西安、乌鲁木齐、天津和上海。


第2版()
专栏:

毛主席批准中南文化合作协定
新华社2日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十二次会议的决定,在1957年11月1日批准了1957年6月7日在北京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政府文化合作协定。


第2版()
专栏: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 日本访华通商使节团的共同声明
新华社2日讯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同日本访华通商使节团的共同声明,全文如下:
共同声明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同日本日中贸易促进议员联盟、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和日中输出入组合所组成的日本访华通商使节团在北京为了促进中日两国间的贸易,解决1955年第三次中日贸易协定中规定的尚未解决的事项、1956年10月15日在北京签订的共同声明中所列的各项悬案及签订第四次中日贸易协定,进行了四十多天的商谈。
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就有关促进两国贸易的各项问题进行了讨论,同时并就进一步发展两国贸易和经济交流进行了协商。
双方就中国方面所建议的第四次中日贸易协定草案进行了讨论,并在双方全体会议上达成了协议。
双方一致同意特将互设常驻的民间商务代表机构的有关事项制成备忘录。这一备忘录构成协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日本方面表示对于备忘录里的互设商务代表机构的某些问题,需要回国进行商讨,因而建议休会。中国方面基于日本方面的要求,同意了休会。
会谈始终在友好气氛中进行。
双方认为这次会谈是有收获的,并希望尽早恢复谈判,签订第四次中日贸易协定。
在第四次中日贸易协定签订以前,双方愿中日间的贸易继续进行。
1957年11月1日于北京


第2版()
专栏:

祝贺埃及反侵略斗争一周年
中埃友协等团体致电纳赛尔
新华社2日讯 中埃友好协会和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在1日打电报给埃及总统纳赛尔说,中国人民和全中国穆斯林对埃及人民和阿拉伯民族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伟大英勇气概表示衷心的敬佩。
中埃友好协会和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是在打电报给纳赛尔总统祝贺埃及和阿拉伯人民胜利地反对英、法、以侵略斗争一周年的时候这样说的。电报中还说,中国人民“将永远坚决支持这种维护民族独立及反殖民主义的正义斗争”。


第2版()
专栏:

埃及贸易代表团到北京
新华社2日讯 埃及贸易代表团一行十四人在埃及商业部次长穆斯塔法·哈利法率领下,今天乘飞机到达北京。这个代表团是根据中埃贸易协定来我国签订1958年换货议定书的。
在机场欢迎的有对外贸易部副部长雷任民,埃及驻华大使拉加卜和越南、朝鲜驻华大使馆的商务人员。
昨天从广州乘飞机到达北京的埃及驻日大使馆一等秘书穆斯塔法·豪斯奈和埃及驻华大使馆的两位官员也将参加这次贸易谈判。


第2版()
专栏:

彭真接见北日本港湾城市市长访华团
新华社3日讯 北京市市长彭真今天下午接见了以铃木东民为首的北日本港湾城市市长访华团全体人员。
接见时在座的有北京市副市长张友渔、王昆仑,北京市人民委员会秘书长贾星五等。
北日本港湾城市市长访华团这几天在北京游览了天坛、长城等名胜古迹,参观了北京市儿童医院、国营北京第二棉纺织厂、北京体育馆等。


第2版()
专栏:

贺龙接见阿富汗奥林匹克联合会主席
新华社2日讯 国务院副总理兼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贺龙,今天上午在北京接见了阿富汗奥林匹克联合会主席穆罕默德·萨拉季,并且相互赠送了礼物。
穆罕默德·萨拉季是10月23日陪同阿富汗首相萨达尔·穆罕默德·达乌德到达中国的。
接见时,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蔡树藩也在座。


第2版()
专栏:

杨秀峰欢宴波兰高等教育代表团
新华社2日讯 波兰高等教育代表团一行六人,在团长、波兰高等教育部部长斯·茹凯夫斯基率领下在2日到北京。这个代表团是根据中波文化合作协定1957年执行计划来我国访问的。
到机场欢迎代表团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部长杨秀峰、副部长刘皑风和文化部、教育部以及有关高等学校的代表。
波兰驻华大使基里洛克、参赞邓布尼茨基等也到机场迎接。
新华社3日讯 高等教育部部长杨秀峰今日设宴欢迎以斯·茹凯夫斯基为首的波兰高等教育代表团。参加宴会的有高等教育部副部长周建人、刘皑风、刘子载,文化部副部长刘芝明,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以及首都高等学校著名教授翦伯赞、杨晦等。
参加宴会的还有波兰驻华大使基里洛克和使馆人员。


第2版()
专栏:

朝鲜政府贸易代表团到北京
新华社3日电 前来我国商谈1958年中朝贸易的朝鲜政府贸易代表团,在朝鲜对内外商业省副相朴永斌率领下,3日晚上到达北京。前往车站迎接的有对外贸易部副部长江明等。


第2版()
专栏:

印度北方邦邦议员高文·沙海到北京
新华社3日讯 应中国人民外交学会邀请访华的印度北方邦邦议员高文·沙海在3日下午到达北京,到机场欢迎的有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秘书长吴茂荪等。印度驻华使馆也派人前往欢迎。


第2版()
专栏:

民主德国自费旅行者到京
新华社2日讯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第一批自费旅行者一行十人2日乘飞机到达北京。他们将在北京、武汉、南京、上海、杭州和无锡等地参观、游览二十一天后回国。


第2版()
专栏:

缅青年代表团离广州去越南
据新华社广州3日电 缅甸青年代表团一行二十二人结束了在中国的访问,3日早晨乘专机离广州前往越南民主共和国访问。广东省和广州市民主青年联合会负责人等到机场送行。
代表团是应中华全国民主青年联合会邀请来我国访问的。


第2版()
专栏:

文化部和新闻工作者协会
设宴招待沙利扎伊等
新华社2日讯 文化部和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2日午间举行宴会,招待阿富汗王国新闻和出版署副署长阿卜杜勒·萨塔尔·沙利扎伊和喀布尔广播电台台长阿卜杜勒·拉奥夫·本纳瓦等人。
文化部副部长张致祥和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会长王芸生,广播事业管理局副局长温济泽等人出席了宴会。
沙利扎伊和本纳瓦是随同阿富汗首相萨达尔·穆罕默德·达乌德在10月22日来我国访问的。他们将在我国继续参观访问。


第2版()
专栏:

  上海少年宫的少先队员们正在布置苏联礼品展览室,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展览室里展出了历年来苏联各个代表团送的礼物。 新华社记者 杨溥涛摄


第2版()
专栏:

鞍山钢铁公司土建处加工厂的职工们,正在赶制一座鞍钢全景的立体模型,作为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的礼物送给苏联。  李野松摄(新华社稿)


第2版()
专栏:

中国美术家协会广州分会举办苏联美术作品临模展览,油画家们正在作展出前的准备。  新华社记者 蔡忠植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