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9月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我对遗传学中一些问题的看法
复旦大学生物系主任 谈家桢
遗传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自从孟德尔在碗豆杂交试验中得出的分离和自由组合两个遗传规律在1900年被重新发现和证实以来,到现在不过是五十多年的历史。在这个时期内,这门科学在不断发展中成长起来。今天大家认为年轻的遗传学在生物科学中占重要位置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它所牵涉的范围很广,不仅同生物学各部门如形态分类、生理、生化、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等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又同农业实践和保健事业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它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除采用基本杂交方法以外,还运用细胞学方法、发育生理学方法、生物化学方法、生物物理方法和生物数学方法等,使所获得的成果比较合于近代所谓准确科学的标准。遗传学成为基本的生物科学之一决不是偶然的。
遗传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揭发亲体同子代之间的遗传和变异的规律。我们首先应该弄清楚什么是遗传的物质基础。关于这个问题,遗传学里面的摩尔根学派,从原始生命体如噬菌体到最高生物类型,在反复证实孟德尔分离规律的基础上,结合细胞学上的研究,已经确定不仅细胞体内(有核的在核内)的染色体和染色体上的假定的基因,是决定遗传性的主要物质,而且组成这些物质的决定性化学成分,根据肺炎球菌的转化遗传和噬菌体转变遗传的研究成果,知道是核胞里的去氧核糖核酸。最近生物化学资料所揭示的去氧核糖核酸的多样性,和它的选择配对的可能性,给染色体和基因在生理细胞成熟时的减数分裂机制提供了有力证明。除了染色体和基因有自生的遗传能力以外,事实告诉我们,细胞质内的小器官如中心体、粒线体、色素体以及在某些生物体细胞质里所发现的类似基因行为的颗粒体(叫做细胞质基因),也有自生的遗传能力。但是,这些物质或者由于不是普遍存在,或者由于数目不多,或者由于繁殖机制不像染色体那么有规律,或者由于它们是核内基因突变所产生,现在知道它们在遗传机制上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能同染色体和基因相比拟。现在应该进一步研究细胞核在细胞质遗传和细胞质分化中的作用,应该研究细胞质对于细胞核的作用。事实上,有些利用微生物材料的研究工作,如草履虫的放毒颗粒和酵母的呼吸酶的分析,已经在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相互作用问题上得出很重要的成果。
来自两个亲体的受精卵的遗传物质(像已经知道比较清楚的染色体和基因)和它们比较密切联系的性状之间,是有一定距离的。决不能机械地在基因和性状之间划一等号,更不应该以一个基因决定一个性状来理解遗传现象。基因是通过它的突变和随着在遗传上所表现的特性来认识的。一个基因所引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事实说明几乎每个基因对生活力和生育力的强弱都有关系。个别基因作用的特殊性,不仅取决于全部遗传物质的实际情况,而且取决于一定的细胞质基础和一定的环境条件。因此,基因的性能,应该认为是在包含一连串错综复杂的生理生化的连锁反应的个体发育过程中,决定机体反应的方式。它受着时间上和空间因素的严格限制,从而分化出来多种多样的遗传特性。关于基因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怎样具体地起主导作用,是近代遗传学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课题。已经有不少材料,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在内,证明个别基因有调节或控制化学过程的作用,例如人类各种尿病的遗传特性,植物花青素的连锁反应,红色面包霉的生物综合,足以说明基因是通过酶作用来影响化学反应的。基因是否本身产生酶,还是促使周围的物质形成酶,还须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对比较复杂的遗传特性,如生物的体形,器官的位置,各个发育时期特殊物质的固定情况,似乎不能用单纯基因控制化学反应理论来解说,这是重要的而比较困难的研究方面,还有待于遗传学、胚胎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的通力合作来解决。
作为遗传的主要物质基础,染色体和基因发生变异机制的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很重大的意义。在自然情况下,基因和染色体能发生突变。在人工处理下,利用强烈因素,如各种放射线、高温、特殊的化学品,能使突变频度大量增加。事实证明,这些人工产生的突变类型和在自然情形下所获得的突变是一致的,可知在自然情况下引起突变的因素和人工处理的因素,仅有量的差异而没有质的区别。大气中存在着微量宇宙线和紫外光线以及温度骤变的现象,就大概和突变有关。不论在自然发生和人工产生的情况下,毫无疑问,所获得的突变性状大部分对生物本身或是对人类的要求是不利的,这种现象是很容易想像的。但是应该知道不是一切突变都是不利的。根据瑞典一位植物学家对大麦研究的结果,大约平均八百个中间有一个对人类有经济价值的突变,证明人工诱导突变是一种获得优良品种的有效方法。事实也证明,在提高微生物抗生素产量上,这个方法已经起了很大的作用。利用秋水仙素导致多倍体的形成,在克服远缘杂交不孕性,是另一类产生优良种类的有效方法,已经在农业实践上起了一定的作用。基因和染色体的突变,也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料。我个人过去在研究果蝇种内和种间遗传物质的异同问题上,也得到了证明。利用人工方法改变生活条件来进行选择试验,证明选择变异的因素是不同于引起变异的因素。我个人在分析亚洲瓢虫遗传性色斑变异类型在不同群体中的差异同地理分布和季节变化的密切关系,也可以提供作为有关这方面的看法的参考资料。因此,我认为外界环境引起适应性的产生是有赖于突变和选择二个对立过程的理论,不是没有根据的。
近十年来,在苏联发展起来的米丘林学派的遗传理论,是不同于国际间所公认的所谓基因学说的。它主要认为遗传机制不必用染色体和基因来解说,而生物体内一点一滴的活质都能起遗传作用。因而生活条件的改变,能通过同化过程促使遗传性的相应变异。这些变异了的物质,如果能通过生殖细胞,就能遗传下去,于是得出定向培育和获得性必然遗传的结论。我认为米丘林提出的定向培育理论,标志着人类控制和改造生物类型的崇高愿望,可能把遗传学,甚至整个生物学的发展方向提高到更高的阶段。虽然这样,到目前为止,这个理论所根据的遗传机制还缺乏科学基础,所引证的有关茄科植物无性杂交和春冬小麦相互转变的试验成果,作为获得性遗传的主要论证,似乎没有足够的说服力。但是,从摩尔根学派最近开展的有关细胞质遗传和微生物定向变异的初步研究成果来看,摩尔根学派不是同米丘林学说的基本精神没有一点共同的基础的。
我相信当前国内遗传学工作者,不论属于米丘林学派、摩尔根学派或中间派,在中国共产党提倡“百家争鸣”的正确号召下,通过这次在青岛举行的感情融洽而争论热烈的、富有历史意义的遗传学座谈会以后,我们一定会贯彻党的方针,相互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一定能消除一切不必要的和非科学性的成见,同为争取在十二年内,把这门年轻而基本的生物科学——遗传学赶上国际水平而努力。


第7版()
专栏:

帮助落后同学共同前进
曾德林
由于党和国家的教育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的鼓舞,目前我国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热情积极,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发奋学习,强烈要求进步的。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一般已占到全体大学生的70%左右,加上其他积极要求进步、表现良好的,学生当中的进步力量已经在90%以上。但是,任何有群众的地方,大体都有比较积极的,中间的和比较落后的三部分人,因此在大学生中也有很少数思想比较落后的同学,那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目前有些同学,对落后同学采取歧视、厌弃、不接近、不帮助的态度;甚至粗暴地干涉和限制他们的生活,连义务劳动和某些军事体育这类的活动,也随便规定一些“政治可靠”“思想进步”的条件来排斥他们。结果使得有些落后同学感到学校不温暖,个人无前途,因而情绪消沉,悲观失望。这种现象是很不正常的。
先进帮助落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原则之一。青年学生今天在学校共同学习,明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岗位上共同劳动,大家都是为着实现一个共同的庄严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而努力。所以同学间应当分外的亲切,分外的团结,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共同前进;决不应当对少数落后同学另眼相看。每一个人都不是生来就是进步的,都有一个由落后到进步的转变过程。同学们不妨回忆一下,当你尚处于蒙矓无知的落后状态的时候,如果没有师友的关怀和帮助,只有冷淡和歧视,你将会作何感想呢?你是否可能得到今天的进步呢?要知道大多数落后同学之所以落后,都是由于思想认识不清楚、觉悟程度不够;只要进步同学肯诚恳耐心地去帮助他们,他们决不会自甘落后的。进步分子的作用正是表现在能够团结和帮助比较落后的人们共同进步上,如果对落后同学不接近、不帮助,那怎么能算进步呢?所以党员和团员都应当把帮助落后同学当作一个严肃的任务。
在帮助落后同学的时候,要诚恳、亲切,以同志式的态度和朋友的关怀,同他们友爱相处;不要摆出一付高人一等和好为人师的面孔,使他们觉得你不可亲近。同他们谈问题的时候,应当从他们的水平出发;道理不可不讲,但是要结合着他们的实际问题,不要光讲大道理;还应当关心他们的生活。对他们的缺点和错误,也可以提出批评,但是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不要乱扣帽子;同时要讲究方式,多采用不拘形式的交谈。这样可以把问题谈得更深刻,收的效果更大些。在他们的思想觉悟还没有到自觉接受的程度,即使是真理,也不能强迫他们接受,这里需要有不怕烦难的耐心,需要有等待的过程;我们要相信说服教育的力量,只要是真理,它终于会战胜错误的东西。我们看到,过去也有不少的进步同学,确是好心好意地去帮助落后同学的,但是由于从主观愿望出发,求成心切,巴不得一下子变铁成钢,常常表现出态度生硬简单的急躁情绪,使得落后同学接受不了,结果事与愿违,没有收到什么效果。
划分先进和落后的主要标准应当是政治思想觉悟程度,也就是主要看一个人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主义的态度如何,不应当从生活现象和其他一些枝节问题上去找先进和落后的尺度。目前,有些学校所以把落后的圈子画得过于大了,就是由于在界限上不清楚的缘故,这也是值得注意的。


第7版()
专栏:

“原子能的原理和应用”介绍
赵忠尧、何泽慧、杨承宗主编 科学出版社出版
乐秀毓
近来报刊上关于原子能和标记原子的文字常有所见,通俗的小册子也不少,不久以前在北京苏联展览馆又举行了苏联和平利用原子能科学技术展览会。这些都是科学上出现了一个新时代后的新气象。
“原子能的原理和应用”也是一本通俗的科学著作,但是它同某些同类书籍和报刊上的短篇文字比较起来,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它较系统地、完整地、具体地介绍了有关原子能的知识。我在参观了苏联和平利用原子能科学技术展览会后买了这本书。在苏联展览馆内有些展出部分我看了两三遍,也听了说明员介绍,但是,由于原子能的利用涉及到多方面的科学技术,有些问题我还无法一下领会。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感到它起了一个优秀的说明员的作用,帮我解决了不少问题。
这本书第一部分介绍原子能的原理;从物质结构说到原子、原子核、核反应,接着介绍研究核反应以及利用原子能时所用的仪器和设备等。没有这些知识,利用原子能是不可能的。下一部分介绍原子能在动力方面,放射性同位素在工业、物理、化学、地质学、农业科学、医学和生物化学等等方面的应用。原子能的利用是很广泛的,因此,书中所作的介绍也是多方面的。全书计二百三十四页,上下部的内容各占一半。
在编写方法上,全书分成十章一百零一节,可说是分得相当细致的;同时,编者在下定义和说明一个概念时,也是很认真负责的,这些因素使得这本书有些像教科书。系统、完整、严密、忠于科学是它的优点;但是叙述单调、不生动、表达方式有些不灵活,却是它的缺陷。虽然如此,我觉得这并没有降低这本书的科学价值,只是限制了它的读者群。编者在序言中说,这本书的对象是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读者。这只能说是对读者的一种要求,但是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不一定爱读。如果把这本书同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等相比,那么它就要逊色多了。伊林的书写得有趣,它用故事吸引人,所以它能激发读者爱科学。但是“原子能的原理和应用”在这方面的作用是较差的。它主要的是传授新的科学知识,偶而举些通俗的例子。这本书是以新的知识吸引人的,同教科书不同的是它做到了口语化,对有些问题只是采用了科学上的结论,加以解释和说明,没有教科书中列公式、演算、实验技术等的那一套。全书是以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说明问题等等方式贯穿起来的。
书中的插图同本文的说明一样清晰,有些示意图很适宜用于教学。例如甲种粒子的散射实验图、卢瑟福核反应实验图、云雾室示意图、原子弹和氢弹构造的示意图等,都很能启发人想像,使高深的关于原子能的科学变得容易接受。这也可说是这本书的一个很大优点。由于上述种种优点,所以这本书可作为化学和物理教师讲课时的参考材料,使讲课更通俗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对学生说来,这本书相当于教师深入浅出的一个讲座。对某些技术人员说来,它像是一本速成书,提供大家利用原子能的一般知识,使大家有一个初步准备和充分的热情来迎接即将到来的许多技术改革。


第7版()
专栏:

中医治疗麻风病的效果
曹步
麻风病一向被人们认为是一种险恶难治的慢性传染病。它是由于长期、密切地同病人直接或间接接触,致麻风杆菌钻入人体而感染的。麻风病并不是不治之症,它是可以治疗,而且是可以治好的。过去我国使用的大枫子及其油类和现代使用的砜类药,氨硫脲等药物,对初期病人都有一定的效果。
辽宁省麻风病医院自成立以来一直采用砜类药,氨硫脲等药物治疗麻风病。1955年5月间,住院病人向医院领导方面反映,服用西药,不如入院以前服用中药来得有效,请求医院考虑聘请中医治疗。由于医院的领导干部和医务人员认真学习了党和政府对待中医的政策,非常重视病人的意见,6月间,从抚顺聘来了治疗麻风病有经验的中医师郭利生。他同医院里的西医团结合作,选择了二十个不同类型的麻风病人,进行治疗。经过两个月的临床实验,证明使用中药治疗的效果确实很好。在症状方面,病人大部分脸上的浮肿有了显著的消退,疙瘩也逐渐平复,失去知觉的地方也恢复了知觉,皮肤损害了的部分也逐渐愈合复原,皮肤的颜色也逐渐恢复正常,比服砜类药物的效果确实显著并且快得多。医院里的病人看见中医治疗麻风病有如此的疗效,都要求医院考虑完全改请中医治疗。从1955年9月15日起,除了一小部分病人服用砜类药物效果显著继续用砜类药物进行治疗以外,大部分病人根据病人的情况和医疗力量陆续改请中医治疗。到今年3月中旬为止,共有三百零九人由中医负责进行了治疗,约占全院病人的90%。根据对病人病状的初步观察,有效率达99%,经过细菌检查和病理切片观察,有效率也分别达到83.5%和81.5%。这样高的治疗效果,为历来所少见。
在这三百零九个病例中,服药后早的五天,迟的三个月,一般在一个月左右,临床症状都有显著的好转。如病人郑子亭,患麻风病已经四年多。1955年8月入院治疗的时候,脸色青紫、浮肿,脸上生有大大小小的疙瘩,眉毛也掉了,四肢、胸和背部、臂部出现一片一片浸润性的麻木斑,下肢浮肿。损害组织涂片检查发现有大量麻风杆菌,是一种疣型麻风病。入院以后,郭利生中医师根据病情用中药消风散、再造散、通风散、换肌散治疗,一个月以后,病人呼吸比过去通畅,脸上的浮肿和疙瘩逐渐消退平复,病情开始好转。四个月以后,脸上的疙瘩平复,肿胀消退,红斑和损害现象消失,多数麻木区知觉恢复,皮肤颜色接近正常,外貌也比过去好看多了。组织检查:麻风杆菌大部分已成断碎状,病理检查证明炎性浸润已有显著好转。又如病人霍桂英,患麻风病也有四年多的历史。1955年3月入院治疗的时候,左侧面颈和肩胛以及两大腿的外部生有大片红斑,麻木、不出汗,嘴唇和左脸浮肿麻痹,右手不能伸直,四肢也生有许多麻木斑,左腿疼痛,走路感到很困难,病理切片检查和诊断都证明是似结核型麻风病。入院以后,曾内服氨苯砜,五个月后,除病灶颜色稍微转淡以外,其它毫无变化。九月改由郭利生中医师治疗。郭利生中医师用中药消风散、再造散、换肌散、磨风丸、退风散治疗,经过两个月,病灶颜色显著转淡消退,麻木区逐渐恢复知觉,六个月以后,全身病灶除残留皮肤微白斑以外,其它症状全部消失,麻木区知觉完全恢复,右手可以伸直,灵活有力,步行十几里也不觉得疲劳。又如病人张朝福因膝关节弯曲不能伸直,卧床不起已七年,服中药两个月以后,膝关节弯曲好转,并且能够扶墙站立。
中医治疗麻风病已有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上早就有关于麻风病的记载。内经风论篇说:“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在清代“医宗金鉴”中不仅记述了病因、病状,而且提出了治疗方案:“麻风,一因风土所生,一因传染,一因自不调摄。此证初觉,即服万灵丹汗之,次宜神应消风散、追风散、磨风丸次第服之。……在上部则服醉仙散,在下部则服通天再造散,若鼻梁塌坏用换肌散服之。”辽宁省麻风病医院的中医就是根据这些文献所记载的几个处方和“苦参散”等五个验方,根据“疏风祛湿、活血解毒”的治疗原则进行治疗的。
今年3月,中医研究院曾派中医师协同有关方面对这个工作进行考察,初步肯定了中医对麻风病的治疗效果比砜类药、氨硫脲等药物好得多,它不仅见效快,医疗的时间短,反应也小,对血球也没有损害。


第7版()
专栏:

教育部召集三所高等师范大学校长等
座谈加强培养研究生工作
新华社讯 教育部最近召集北京、华东、东北师范大学校长、教务长、研究部主任等座谈研究生培养工作。
座谈会认为,这三所高等师范学校在培养提高高等师范学校师资工作中负有特别重要的任务。几年来,这三校在办理二年制研究生班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今年,除其它少数师范学院外,仅这三校的二年制研究生在校人数将近千人,连同短期个别进修的在内将在千人以上。
大家认为,有培养任务的学校应把培养研究生的工作放到重要的地位,从组织领导、教师配备、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学习环境以及生活条件等各方面改进和加强工作,以保证研究生的质量。为适应高等师范教育发展中师资的需要,在今后若干年内,二年制研究生班仍应继续举办。
会上就培养副博士研究生问题交换了意见。大家认为应充分发挥全国高等师范学校中国专家的力量,为国家培养一定专业一定数量的副博士研究生。各校应积极为明年招收副博士研究生作好准备工作。大家认为,培养副博士研究生和目前二年制的研究生班,虽然在制度上有差别,但不是没有联系的。目前二年制的研究生中将来必有少数成绩优秀的人,可吸收为副博士研究生。同时,高等师范系统副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对象,应该广泛地吸收学业成绩优异的高等师范学校或一般大学毕业生、助教、优秀中学教员、教育机关干部等参加考试。
教育部在会上除了责成这三所高等师范学校积极进行有关明年招收副博士研究生的准备工作外,并表示将另外再组织部分高等师范学校的中国专家招收一定专业、一定数量的副博士研究生。


第7版()
专栏:

山西忻县专区晋剧团在京公演北路梆子
本报讯 山西省忻县专区人民晋剧二分团昨日开始在北京公演北路梆子。北路梆子流行于晋北以及大同、包头、呼和浩特等地区,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但在抗日战争期间,受到敌人的摧残和破坏,许多剧团解散,许多艺人改行,中断达十八年之久。
解放后,这个剧种又重新放出异彩。1955年山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时,省和专区的文化部门组织了著名艺人贾桂林(艺名小电灯)和老艺人高玉贵(艺名九岁红)参加演出。会演后,于1955年2月正式成立了北路梆子职业剧团——忻县专区人民晋剧二分团。
该团在仅仅一年半的时间当中,已经发掘出上演剧目一百五十出以上。他们这次来京准备演出的剧目有:“算粮”、“哭殿”、“访白袍”、“巴州”、“走雪山”、“天门阵”、“北天门”、“杏子河”、“九件衣”等。这些都是经过加工整理的传统剧目,在表演艺术上也具有独特的风格。(明辉)


第7版()
专栏:

从事护士工作四十七年
伍哲英退职休养
新华社上海5日电 七十岁的上海市第二护士学校副校长伍哲英,从事护士工作已经四十七年,最近开始退职休养。上海市人民委员会特地拨了一所住宅给她安度晚年。
三日晚上,她的同事和学生七十多人为她举行了一次祝贺会。今天,她就要去杭州屏风山工人疗养院疗养。
伍哲英是中华护士学会创办人之一。她在四十七年中担任过上海中国红十字总会医院、南洋医院、伯特利医院等医院的护理主任兼护士学校校长,全国很多医院都有她培养的护士在工作。


第7版()
专栏:

苏州园林被拍摄成电影
本报讯 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正在将苏州的风景名胜——拙政园、留园、怡园、狮子林、沧浪亭等拍摄成彩色影片。这部影片,计划在9月10日左右拍完。音乐作曲将以江南曲调为主要线索,作曲者已开始体验园林之美妙及江南曲调的研究工作。这部影片的名字叫“苏州园林”,年内可以和观众见面。 (苏州园林摄制组)


第7版()
专栏:

三门峡和刘家峡的考古新发现
中国科学院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联合组成的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已经结束了三门峡和刘家峡两个水库区的初步调查工作,获得了丰富的收获。
在三门峡,发现古人类居住遗址二百十一处,包括中石器(?)时代以及新石器时代初期的“沙苑文化”,新石器时代的仰韶,龙山文化和殷、周、汉、唐、宋代遗址,总面积达七千万平方米。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在陕西朝邑和大荔的砂丘地带第一次发现了细石器,包括大量打制的细石器、石片石器以及未经加工的石片等三千余件,绝对不见陶片共存。据目前的资料观察,它可能是属于一种新的文化,我们暂且称它为“沙苑文化”。这里的细石器虽与北方的细石器文化相似,但其中的石片石器却具有很显著的特点,特别是尖状器很像旧石器时代的产物,在一般的细石器文化中是缺少这种类型的。因为缺乏地层上的证据,目前还不容易确定时代。这个文化和附近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仰韶和龙山文化也有很大区别,这是在黄河流域首次提供了中石器(?)时代以及新石器时代初期的遗存,值得今后详细加以研究。
三门峡区最丰富的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尤以仰韶文化为最多,约占三门峡遗址总面积的半数。分布非常密集,遗物丰富,富于变化,说明了仰韶文化在这里曾经经过长期多样的发展。这对解决仰韶文化的分期和其他文化的关系、对阐明它的社会组织、生产活动以及物质文化发展过程,一定会有重大贡献。
在三门峡附近另一重要发现是关于古代为征服三门峡天险保证由东向西运输粮食而采取的一些工程措施,如汉代的栈道、唐代的开元新河、黄河北岸的山路和三门峡东西的仓址。这些古代改造自然的伟大工程的发现,揭示了利用黄河漕运的一些具体史实。
刘家峡水库是我国远古文化发展的中心地区之一,在考古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里共发现了人类遗址(包括墓葬)一百七十六处,总面积一千万平方公尺。包括甘肃仰韶、齐家、辛店、寺洼等文化和汉代遗址。此外还发现了一处新的文化遗存,暂名为“唐汪文化”遗址。这次调查的最重要的收获,是根据地下堆积的层次,拟定了甘肃远古文化的相对年代,纠正了过去考古工作者把甘肃一带的远古文化分为“齐家、半山、马厂、辛店、寺洼、沙井”六期,误认为它们是属于一个文化系统,一脉相传。根据新发现的证据,这里文化交替顺序是甘肃仰韶文化(半山、马厂)——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唐汪文化”、寺洼文化、以及这里所没有的沙井文化,都可能是和辛店文化同时的另外系统的文化。这就纠正了“六期”的错误说法。
甘肃地区远古文化是比较复杂的,其中某些文化可能是属于我国兄弟民族的早期文化。我们相信今后的发掘,可能提供更多的新资料,对甘肃远古文化的分期问题也有很大帮助。
三门峡和刘家峡的考古调查是一次面积广规模大的普查工作,在中国考古学史上是空前的创举。在这二个水库地区就发现了近四百处古代遗址,总面积达八千万平方公尺,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通过这两个水库的考古发掘工作,一定会提供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料,有助于我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安志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