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9月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标志着现时代的一种技术科学——电子学
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 孟昭英
这里要讲的电子学是广义的,它包括无线电技术、电子物理学和通信技术。由于它的范围是比较多方面的,这里只能谈一谈电子学的内容和特性。
无线电技术和电子物理学是十九世纪末叶新开辟的两个科学园地。最初它们独立地发展着。在二十世纪初年,它们结合在一起,以后这两门学科的关系愈来愈密切。现代的无线电技术和电信技术不可能不使用各式各样的电子器件,而在电子物理学的工作和研究里,如果不用无线电技术也不可能得到成就。特别是在各种应用里,无线电技术和电子学永远是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我们可以把它们看作一个学科。它促进了文化、教育、国防和整个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技术革新。在原子能的研究和应用里,电子学也占很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才称现时代为原子能和电子学时代。
物理学家麦克士韦从理论上证明了电磁波的性质,赫兹用实验方法证明了它的存在,而波波夫第一次用电磁波进行了通信。这便是无线电的起源。在这最原始的无线电接收机里使用的是金属粉末检波器。它既不灵敏,又很不可靠。假如不应用电子学,无线电绝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发展。
我们可以把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关于稀薄气体里的导电现象的研究,特别是把九十年代汤姆孙关于电子的研究工作看成电子物理学的起始时期。在一个电灯泡里再装上一个电极就形成所谓二极管。在二极管里只能从这电极向灯丝通电,不能反向通电。这是在十九世纪末就知道的了。可是一直到1904年夫累铭才第一次建议把它用在无线电接收机里代替金属粉末检波器。这就是电子物理学和无线电结合的开始。1907年德福雷斯在上述两极之间又加了一个栅状电极(现称栅极),就形成了三极管。三极管的出现对于无线电的影响就更大了。它不仅可以用作检波器,代替那简单的二极管,更重要的是能用它来放大和作许多其他的功用。到1914年三极管就大量用在长途电话里,而在1915年用三极管的无线电话就通到八千公里以外了。这以后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而应用也是无穷无尽的。
电子学是什么?下一个定义是很难的。因此我们这里只谈一谈在电子学里主要是研究一些什么问题。
在电子物理学里要研究电子发射、电子运动、气体导电、半导体电子器件和各种的电子管等问题。
当电子在自由空间存在时,情形最简单,控制也最容易。一般的电子管都要首先得到自由电子。这就是电子发射的问题。可以把金属或其他物质加热使它放出电子,也可以靠光的照射、电子或离子的轰击或外加的电场发生自由电子。实际上,电子发射是十九世纪末叶电子物理学起始就研究的问题,近年来又有相当大的发展。
得到自由电子以后当然还要研究它在静的或变化的电场和磁场里的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电子既可以从场里得到能量,也可以把它已得的能量给与场。例如核子物理研究里的各种加速器就都是使电子或离子在交变磁场和电场里得到能量的装置。电子运动的一个特殊情形是使电子成束。人们发现电子在场里的运动同先在各种媒质里的运动很相似,因此电子学的一部分就叫电子和离子光学。它的用途很多,电子显微镜是其中的一个。
气体放电也是电子学最早就研究的。由于它的复杂性,我们对它的了解还远少于我们所希望的。看来实现从轻质量原子得到原子能很可能要利用等离子区放电。所以这是近来大力研究的一个问题。气体放电的研究也是各种离子管的基础。
半导体物理学中要研究电子在固体里的运动。这一部分也属于电子物理学的研究范围。近来半导体物理发展得很快,已经另外形成了一个单独的学科。不过用半导体做的电子器件,又叫晶体管,特别是同其他元件合在一起组成的半导体电子线路仍要在电子学里研究。半导体电子器件将有很大的发展,并且代替某些电子管。虽然目前它能使用的频率还低,功率也小。
以上已经提到了二极管和三极管。三极管之所以重要和它促使无线电发生了革命性的飞跃性的前进,是因为它具有放大的性能,它的响应极其敏捷,失真很小而灵敏度非常高。机械的、光的和任何其他形式的放大器都不能同电子管的放大相比。这以后为不同的用途又发展了四极管、五极管和许多其他种的电子管,有的小于一节小手指,有的大得比人还高,有的很省电,有的可以发生兆瓦的功率。离子管是充气的电子管。它是很好的无动件的电的开关。它的动作非常敏捷,有时快到几百万分之一秒。它能控制的电流也可以大到几千安培。电子束管在构造上和普通电子管很不相同。它利用电子光学的原理使电子成束,并使这束受到偏转然后打在萤光幕使后者发光。电视、雷达和示波器里都要用它。此外如爱克司光管、各种照明灯、光电管、摄电视用的析像管、计算机里用的记忆管、各种高速开关管,等等,也都是电子物理学里要研究的。
把电子管和一些元件,如电阻、电容器、线圈、变压器等,组合在一起就形成电子线路。很显然,这种组合的可能是非常多的。我们可以按照功用把电子线路分为以下的几种:放大器、振荡器、调制器、键控器、计数器等。电子管放大器既可以把微小的直流电流(千万亿分之一安培)放大到用普通电表读出来,也可以放大频率高到每秒几千万次,功率高到几万瓦的电波。电子管振荡器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波形,如矩形、锯齿形、脉冲形、正弦形等,和低到近于直流和高到每秒交变几千亿次的频率。使一个电波按照另外一个波发生变化叫调制。例如广播发送机的电波要随着广播的音乐发生变化,所以广播机里要用调制器。键控是电开关的意思。用电子线路作的开关的特点是快,可达每秒几万次。计数器在原子能和计算机里用的很多。
在非常高的频率,一般的电容器和线路等就不适用了。这时可以用谐振腔(中空的金属盒)、同轴传输线等代替。这样高频率电波的传输也不能用一般的传输线,必须用同轴线或波导(中空的金属管)。发生这样高频率的电波(相当于波长为厘米和毫米)和用波导、谐振腔等形成的各种电子线路和电波经过波导的长距离传输正是现代电子学研究的重点。
此外,在电子学里还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和按照一定的方向性把电磁波发射出去。这就是关于各种天线的研究。我们还要研究电磁波如何沿着地面和在大气里传播,天空的电离层或对流层如何对各种波长的电波发生衰减、反射或散射等问题。
用功用不同的各种基本线路可以组合为千变万化、功效奇妙的各种设备和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用于国民经济、文化和国防的许多方面,如各种无线通信、多路接力电信、长途波导多路电信、广播、电传、电视、雷达、定向、导航、自动控制、火箭控制、电子计算机、高频加热、各种电子仪器等。由于新波段(主要是向毫米波)的开发,新材料、新元件和新制造工艺的进展,这些应用还正在迅速地扩大。
电子学用途这样广泛和奇妙,是由于电子学本身的特征造成的。我们将看出这些特征是任何其他方法所望尘莫及的。第一,它的作用特别敏捷。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是每秒三十万公里。电子在电子管里可以在十亿分之一秒里加速到每秒一万公里。第二,电磁波可以超越空间。因此收发站之间不需要实体物质的联系。例如只有利用无线电才能控制火箭。第三,特别灵敏。上面举的放大就是一例。第四,非常精确。例如原子钟可以精确到一千亿分之一。按这精确度计算,要三千年才差一秒。又如用电子学的方法测量,可以把被测的量出相距几十公里的两点间的距离,误差不会超过几十厘米。第五,电子学测量方法是万能的。只需要把待量的物理量用一个变换器变成电的信号后,以下的过程就和测电量相同了。传声器能把声音变成电,光电管可以把光的强度或颜色变成电,压电晶片可以把压强变成电;此外如温度、张力、湿度、酸度以及任何量都可以变换成电,然后放大、观测、量度或再用这放大了的信息反向去进行自动控制。
从以上的几个主要特点看来,可以知道电子学的应用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可以进一步说,任何一个研究实验室里或任何一种生产过程里如果还没有采用电子学的方法,它必定是落后的。
电子学的全部历史不过六十多年,可是它对于现代通信、工业、人民文化生活、国防和科学研究到处成为不能缺少的东西,它仍在迅速地发展而它的应用也是与日俱增。世界各国对它都十分重视和大力加以研究。但是,这却是我们的非常薄弱的一个学科。因此必须急起直追,培养人才,发展无线电电子学工业和加强对电子学的研究。


第7版()
专栏:

今年有三所高等学校增设哲学系
北京大学哲学系开设唯心主义哲学课程
本报讯 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和上海复旦大学,从今年度第一学期开始增设了哲学系。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是在原来的哲学教研室的基础上建立的。哲学系分设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史、逻辑学、自然科学基础等四个教研室。今年暂设一个哲学专业。第一学年将讲授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逻辑、世界史、自然科学基础等课程。该系今年并拟招收副博士研究生十人。
新成立的武汉大学哲学系,由武汉大学校长李达兼任系主任。今年先设哲学专业,讲授辩证唯物主义、逻辑学、自然科学基础、世界通史等课程。
复旦大学哲学系是由该校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研组扩建而成,绝大部分教师是原有的,部分师资由兄弟学校支援。该系今年设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史—逻辑学等三个教研室。
 (艾菁)
又讯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决定从本学年起增设关于唯心主义的专门课程:第一学期将开“罗素哲学”,由金岳霖教授讲授;第二学期将开“黑格尔哲学”,由贺麟教授讲授。此外,系主任郑昕教授已应人民大学之请,将于下学期为该校哲学系教师讲授“康德哲学”。北大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并预备在明年暑期以后增开
“亚里斯多德哲学”、“康德哲学”以及有关实证论与新实证论方面的课程。
在高等学校中开设关于唯心主义的专门课程,这是贯彻“百家争鸣”方针的一个具体表现。过去,教师们在讲课时对于唯心主义哲学往往不敢讲明它的内容,批判也很一般化,学生只好死记一些评语结论。这不但不利于培养学生同唯心主义作斗争的能力,而且也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专长。增设关于唯心主义的专门课程,将对唯心主义哲学的内容本身作系统、详细的介绍,这样,对于提高学生批判能力,培养学生与唯心主义作斗争的本领,无疑是有帮助的。 (张世英)


第7版()
专栏:

四川文史馆编成一部“四川省历代灾异记”
据新华社讯 四川省文史馆的老研究员们,最近编成一部“四川省历代灾异记”。这部灾异记记述了四川一百四十三个县历代发生的地震、水灾、旱灾、冰雹、山崩、地沉、河道变迁等情况。
这部书的编纂是从1953年开始的。当时一部分文史馆老先生帮助四川省图书馆整理各县地方志和一些古典书籍,六十多岁的丁卓超老先生就开始摘录各书中所载的灾害纪录。从今年起,文史馆历史资料组又专门成立了小组,共同帮助完成这一工作。
这部书的材料主要是从各县的地方志、再加上古代各种杂记、近代报纸的记载整理编辑出来的。记述中,时代最早的是西汉惠帝二年正月(公元前193年)灌县发生地震的情况。最近的为解放前后的水、旱、地震等。这部书收录的有些情况地方志上没有记载,是老研究员们亲身经历过的。例如1933年旧历7月初2日,阿坝藏族自治州茂县以北六十里沿岷江发生地裂,城镇(叠溪)整个下陷,变成几个大湖。这件事在茂县、灌县等地的地方志上都未载有,丁卓超老先生当年曾亲身经历过。


第7版()
专栏:

北京成立京剧工作者联合会
本报讯 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在昨天成立。梅兰芳等四十三人当选为联合会的常务委员。这个联合会是京剧工作者自愿结合的群众性组织,它的主要任务是团结全体京剧工作者,进行京剧艺术的研究和改革工作,组织各种学习,帮助会员提高政治和业务水平。
为了庆祝京剧界的大团结,昨天在音乐堂举行了空前盛大的会演。京剧界老艺人和著名京剧演员郝寿臣、李万春、筱翠花、裘盛戎、张君秋、尚小云、吴素秋、奚啸伯、萧长华、马富禄、姜妙香、谭富英、李多奎、马连良等三十余人参加了这次会演。演出的剧目是“?蜡庙”、“锁五龙”和“四郎探母”。


第7版()
专栏:

“狄德罗哲学选集”
陈修斋、王太庆、江天骥译 三联书店出版陈修斋
“狄德罗哲学选集”中译本最近出版了,这是一件值得学术文化界注目的事。
德尼·狄德罗(1713—1784)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时期的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的哲学家和战斗的无神论者,同时也是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剧作家。而他一生中最重大的工作,是领导编纂了一部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他是著名的“百科全书派”的领袖。这一“百科全书派”的主要代表,除狄德罗外,有拉·梅特里、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等人。他们都是真正的革命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他们的唯物主义哲学和无神论思想,是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是历史上最彻底最典型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作为这一革命的思想上的反映的“百科全书派”的思想,也是资产阶级革命及上升时期最彻底最进步的唯物主义思想。以狄德罗等人为代表的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是资产阶级初期的机械唯物主义的最典型的形式。狄德罗和“百科全书派”其他几位代表的思想,在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狄德罗和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其他代表们的思想之所以是最彻底最进步的革命资产阶级的思想,他们比十七世纪的唯物主义进步的地方,就在于他们完全摆脱了宗教神学的外衣(在他们之前的许多进步思想家以至唯物主义者都往往仍旧披着宗教的外衣,保留着神学的不彻底性),并且对宗教和僧侣展开了公开的斗争。他们从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直接作出了无神论的结论,他们的唯物主义是与战斗的无神论不可分的,甚至是为无神论服务的。
他们较前此唯物主义者进步的地方在于认定物质本身就是永恒运动的,这样在理论上来说上帝也就是一个完全不必要的东西,于是他们就能坚持一种彻底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思想了。而这一点,在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史上,是很重要的一步。
不过,由于时代的局限,他们据以和宗教作斗争的科学是十八世纪的科学,主要是古典力学,因此使他们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有着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缺点,对一切现象,连生物和人的生命现象甚至精神现象都企图用力学的规律来解释,这样,事实上就无法对许多现象作出真正科学的、能使人信服的解释。给宗教和唯心主义留下了反攻的余地。同时他们在社会历史观点方面基本上仍旧是唯心主义的,所以他们对于宗教的产生不能作出唯物主义的解释。他们不了解宗教的社会阶级根源和认识根源,因此他们也不能找出克服宗教的真正有效的途径。虽然如此,但这并不能掩盖他们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本正确和他们反宗教斗争的巨大功绩。
狄德罗的著作是非常丰富的。这次出版的“选集”,只是他的最重要的几篇哲学著作。这里包括了他的“哲学思想录”、“哲学思想录增补”、“对自然的解释”、“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哲学原理”、“达朗贝和狄德罗的谈话”、“达朗贝的梦”、“谈话的继续”和“拉摩的侄儿”等八篇作品。
“哲学思想录”是狄德罗较早期的作品。这里主要就是讨论宗教问题的。这是一篇“随想录”式的作品,各条之间并无紧密的联系,但都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狄德罗在写这篇作品的时期,还不是一位彻底的无神论者。一般说来,他当时还并不否认作为自然的最初原因的上帝的存在,还披着自然神论的外衣,不过这时他对传统的宗教迷信和热狂,已展开了猛烈的攻击。同时在作品中也引用了许多无神论的论证,可以看出他对于这些无神论的论证是抱同情的态度的。在后数年发表的“哲学思想录增补”中我们已看不出那件“自然神论”的神学外衣,看到的是对宗教以至对上帝本身的更公开、更大胆、更犀利的攻击和讥刺,往往是一句话、甚至一个字,就可制“上帝”于死命。这正是列宁所说的那种“笔调遒劲生动、天才独到”的无神论作品的典型,值得我们很好重视。
“对自然的解释”也是一篇“随想录”性质的作品,主要讨论的是关于自然哲学及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这里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狄德罗提出的关于认识方法的理论。如在其中第十五则他说道:“我们有三种主要的方法:对自然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观察搜集事实;思考把它们组合起来;实验则来证实组合的结果。”一般说来,这在当时是最接近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不过狄德罗只是说到实验,即指实验室中的实验,并没有也不可能了解社会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因此他的理论离唯一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还有很大距离。这正是他受了时代、科学水平和阶级的限制的缘故。但在当时能有这样的思想,应该说是很可贵的。在这作品中,狄德罗也提出了解释许多自然现象的各种“猜测”,这些“猜测”,以现代科学的标准衡量起来,当然未必是正确的,但在这些思想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狄德罗对自然的看法中所显露出来的辩证法的光芒,这在一个形而上学和机械论占统治地位的时期的哲学作品中尤其显得可贵。狄德罗的思想和其他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思想比较起来是最富于辩证法因素的。
“达朗贝和狄德罗的谈话”,“达朗贝的梦”和“谈话的继续”实际上是一个作品。是狄德罗自己觉得满意的唯一的一篇。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也曾大段地引用了这一作品中的文字,认为是对贝克莱式主观唯心主义的很好的批判。狄德罗以丰富的想像、恣肆的笔调,发挥着他的一些天才独到的思想;形式是诙谐、幽默的,内容则是严肃和意义重大的。狄德罗用有着高度艺术魅力的对话的体裁,甚至用梦话的方式来讨论这些哲学中的根本问题,不仅使人不感觉枯燥,而且给人以很深的感染。这比起今天我们的一些干瘪的教条主义地宣传唯物主义的文字来,更显得他的才华夺人。
“拉摩的侄儿”是“选集”最后的一篇。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称赞这一作品有丰富的“辩证法的范例”。马克思也曾称之为“独一无二的杰作”,并且大段地引了黑格尔对这书的评价。德国的伟大诗人歌德曾亲自把这一作品译成德文。在此我们可看出这一作品是如何引起了文学界、哲学界的巨人以至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的巨大兴趣。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其高度的艺术手腕和深刻的哲学思想力量,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为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腐朽社会所败坏了的青年的生动形象。他是一个下流无耻的、狡黠的无赖,十足的寄生虫,社会的渣滓;可是他又是何等惊人的坦白、聪慧,处处显露出天才的光芒啊!作者通过这作品,对那一社会的罪恶本质进行了最深刻的揭露。
对于狄德罗,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曾说:“如果有某某人毕生献身于‘为真理和正义服务’(就这话的正面意思说),那末比如狄德罗,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对于这样一个人,我们是不可能在这短短的一篇文字中介绍他的思想和作品的全貌的,更不用说仅仅“选集”中的几篇作品,也是不能代表他的全貌的。要了解他的全貌还有待进一步的努力,不仅应更多地翻译出版他的重要作品,而且需要对他作很好的深入研究。


第7版()
专栏:

拉·梅特里的“人是机器”
顾寿观译 王太庆校 三联书店出版
韩相明
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是哲学史上唯物主义阵营内的一个重要派别,它是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高峰。但是,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因受其历史条件的局限,在对自然现象的理解上所采取的立场是形而上学的和机械论的,而在对社会现象的解释上所采取的立场是唯心主义的和反历史主义的。
拉·梅特里(1709—1751)是法国唯物主义的代表之一,是十八世纪唯心主义、神学、经院哲学和保守主义医学的彻底反对者。他的名著“人是机器”一书,便是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十八世纪机械唯物主义思想的实质,可以懂得辩证唯物主义与以前的唯物主义有何本质的不同,以及马克思主义怎样批判地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
拉·梅特里是一个优秀的医生,所以他的唯物主义观点是以自然科学,(主要是以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为根据的。拉·梅特里是一个坚决的无神论者,他在1745年发表了“精神的自然史”一书(再版时改名为“精神论”),宣布了他在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观点与无神论思想。这本书激起了封建统治阶级,尤其是基督教的僧侣们的愤怒。由于敌人企图采取卑鄙的诬告他为间谍的手段来迫害他,拉·梅特里不得已逃亡到荷兰。
侨居国外的拉·梅特里,在1748年又匿名出版了震惊世界的著作“人是机器”。这本书的出版,又引起了敌人疯狂的忿怒,他们甚至要求将他处以死刑。
“人是机器”一书的出现是一件重大的事件,当时整个欧洲的人都在读它。那些被拉·梅特里揭穿并驳倒了的僧侣和贵族权势们,都在咬牙切齿地痛恨他。但是,那些没有偏见、没有党派、细心地阅读过“人是机器”这本书的人,都情不自禁地赞美和惊奇作者的明晰的头脑,生动的文字,以及他那对人类生活、事物演变的细心观察的丰富经验。
拉·梅特里企图证明世界上只存在着一种统一的物质实体,这种物质实体的形式就是自然的三界,即有机界、植物界和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界。这种统一的物质实体的基本特性是:广延性、运动和感受性。世界上所有的动物、植物和人都具有这些特性。这些特性在动植物与人之间并没有质的区别,只有量的差异。
在“人是机器”这部著作中,拉·梅特里把人体比作最复杂的机器,并企图利用力学上的规律性来说明人体内部所发生的生理现象。他说:“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一架永动机的活生生的模型。”人体这部机器,像一架钟表一样具有许多极其复杂的机括,这些机括需要有体温推动它,食料支持它;没有食料,一切机能和心灵的动作便会渐渐瘫痪下去,以至于死亡。
这种观点打击了宗教和唯心主义的观点,也驳斥了肉体和灵魂并存的二元论。拉·梅特里认为灵魂就是人们感觉和思考的能力;人体内部并没有一个与肉体根本不同的灵魂的存在,人的一切活动并不是由灵魂操纵和指导的,而是由人体这部机器内部的机能,如大脑和机体内部组织的各种机括担当的。
拉·梅特里在本书中说:“心灵的一切作用既然是这样地依赖着脑子和整个身体的组织,那么很显然,这些作用不是别的,就是这个组织本身:这是一架多么聪明的机器!因为即使唯有人才分享自然的法则,难道人因此便不是一架机器么?比最完善的动物再多几个齿轮,再多几条弹簧,脑子和心脏的距离成比例地更接近一些,因此所接受的血液更充足一些,于是那个理性就产生了;难道还有什么别的不成?”
这种把人单纯地当作一部机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在今天看来当然是不正确的。“人是机器”这一命题的提法,本身就是不科学的,这是用初级的力学和机械学的原理来说明高级的生命现象。但是,这种思想在当时是有它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把世界古典学术著作介绍到中国来,是有利于我国学术发展的重要工作。拉·梅特里的“人是机器”一书,是世界古典哲学名著之一,这个译本的出版是值得欢迎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