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9月1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两个疑问
邓友梅
在机关里关得久了,去年猛然投进火热的斗争中,觉得自己又聋又瞎。面对着许多问题分析不出个所以然来,只好谨言慎行,凡事三思。这样过了一年多,有些现象看得比较清楚,我不得不发言了。
买一部八成新的混凝土搅拌机不过五六千元,而向国家出租部门租一部,每天的租费却需十五元多。一年多的租费就能买一架,谁不想买?可是领导上说:“国家积压着大批机器没人用,只许租不许买,这是制度!”有人提意见:“既是国家积压着大批机器,干吗不把租价降低些!一来鼓励机械化生产,二来免得机器放坏了。”可是领导上说:“这也是制度,制度已经定了,我们只有遵守的义务,没有提意见的必要!”结果,制度是遵守了,但生产部门为了降低成本只好仍用人工搅拌,大批机器仍旧躺在仓库里发霉、生锈!号召使用机械的文件还不断地往下发。
“制度”二字在某些领导人的脑子里是什么含义呢?
某中央机关办公大楼,原设计是琉璃瓦大屋顶、斗拱、宫灯……,盖到一半,正碰上反浪费高潮,业主代表就找工地主任进行了一次紧急谈话:
业主:“琉璃瓦大屋顶不要了,斗拱不要了,宫灯不要了!”
工地主任:“不行,琉璃瓦买来了,斗拱作好了,宫灯买来了。”
业主:“不要紧,我们照样给钱,只要别装上就行,现在不是反浪费吗?”
现在,那幢大楼早已住满了人,但因“反浪费”,屋顶却仍像没有盖完似的秃着,而那些琉璃瓦等等呢,有的垫了桌子腿,有的变成了用弹弓打鸟的子弹,残余部分还乱堆在工地的马路边上,除去想拿它作玩具的小孩子们,谁也不注意还有这么一堆“废物”。因为业主完成了“反浪费”任务、工地也完成了上交利润的任务。
“反浪费”三字在某些领导人的脑子里是什么含义呢?


第8版()
专栏:

“票房价值”
金绣龙
现代人接触电影或戏,总是先接触广告的,所以一部电影或戏的名字,也多少要带些吸引人去看的意思才对。最近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上演的“女工”,就很缺少这种力量。因为照名字看来,女工和男工一样,实在没有什么必须花钱去看的理由。前些日子,四川话剧团演出“一个木工”,如果不是招待,也很难引起别人想到应该去看看的。
除了“女工”和“一个木工”这样老实得过火的名字外,当然也还有另一种类型——标语口号型的,比如“打击侵略者”、“无穷的潜力”、“伟大的起点”、“在前进的道路上”等等。这种名字,不是一听见就知道它要说什么,便是根本不知道它要说什么。在抗美援朝的时候演出“打击侵略者”,其内容是说打击美帝国主义,大概是不会猜错的,但“无穷的潜力”将说什么,便是一个谜!“在前进的道路上”当然更是不着边际,不但解放以来的许多影片可叫这个名字,便连苏联影片“彼得大帝”、“米丘林”等等,也都是可以叫这个名字的。
所以,一出戏或一部影片的名字问题,实质上反映了比这更深远得多的有关艺术经营思想与艺术创作等问题。不少作家、演出者、制片者,往往很不懂得观众的心理,以为只要作品内容反映了工农兵的生活,大家都是一律爱看的;或者以为作家既然有义务写作,剧场有义务演出,制片厂有义务生产影片,大家也就有义务去看,所以用不着特别吸引他们。殊不知,人民对于艺术,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不会有这种义务的;也就是说,人们愿意花一块钱或三毛钱去买一张票,乃是因为演出的名字和内容都确实吸引了他。
自然,有些电影或戏剧的名字不着边际,实则也反映了内容的不着边际,搞到后来,无以名之,名之曰……总之,名之曰什么都可以。可是,一部戏剧作品(电影也在内)如果真正是有故事,有情节,有明显的戏剧冲突,作品的中心思想也是很明确的话,他往往是从作品开始形成的时候,便连名字也一块形成了,虽然后来还会有修改,但是作品本身不是也还会有修改么?
由名字而涉及到的有关创作问题,这里不去说它。如果连作品名字也是平庸的,就注定了它的“票房价值”不高。意思是说,没人买票,上座率很差。而这也正是说明了:某些作家、演出者、制片者们的心里,原本就没有卖座好不好这一类的观念!
当然,如果一部作品只有一个名字是好的,其它都不足取,它的宗旨无非是叫观众上当,或者说,名字吸引人,但和内容不尽吻合,这都不是我要说的意思。要说明这点,乃是因为在目前的翻译片中,已经有着值得引起注意的问题了。
从前人把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影片)译做“王子复仇记”,我以为是好的,因为“哈姆雷特”这名字,实在只能吸引少数的知识分子去看,广大的观众对它是陌生的,何况“王子复仇记”这名字,也并不损害原作的内容。但我们现在把匈牙利的影片“亲友们”译做“官场斗法记”,把捷克斯洛伐克的影片“弗洛娜”译做“姐妹俩”,便都不好。因为“官场斗法记”确实不是影片的中心意思。它的中心意思是说官场生活中的亲友关系,确实害事不浅。至于“姐妹俩”实则它只说了姐姐弗洛娜的遭遇,并未说姐妹俩如何如何。全戏更不是由姐妹俩的纠葛所引起的。
因此影剧的名字要动听,吸引人,但也需名副其实。如其背谬若“官场斗法记”、“姐妹俩”者,就不好了。


第8版()
专栏:

三部关于妇女问题的戏剧杰作
李健吾
1879年,易卜生的“娜拉”和欧洲观众见面。资产阶级观众看了这出正剧,很不舒服。平淡无奇的日常家庭生活,经过剧作者的处理,变成了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每一个男观众不由得要问一下自己:我是不是海尔茂,或者思想上至少有几分之几接近海尔茂?每一个女观众也不由得要问一下自己:假如自己是娜拉,又怎么办?人人会问:娜拉丢下世俗所谓温暖的家庭出走,是由于感情冲动,还是经过仔细考虑?很有些人不赞成她把小孩子扔了,一走了之。有的演出,就把结尾改掉。娜拉发见自己和丈夫相处八年,不过成了三个孩子的母亲。她说过“再会”,走到门口,想起孩子,心狠不下去了,又回到海尔茂的怀抱。
资产阶级观众和导演的“世道人心”观点,仅仅说明自己多么懦怯,不能像剧作者那样敢于正视人生,从最平凡的素材提出富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妇女在十九世纪,假如不满意丈夫到了极点,不像小说家乔治·桑那样不怕丢人,远走高飞,就像另一位小说家、她的挚友福楼拜在小说里面写的爱玛·包法利一样,服毒自杀。但是妇女的一般作法,如同福楼拜对他的情人说的:“我的可怜的包法利,不用说,就在这时候,在同一时候,在二十个法兰西村子难过、哭泣”。
这些小胆观众和导演,忘了古希腊悲剧家优里彼狄斯,远在两千年前,就写出了关于妇女问题的“美狄亚”。女主人公是一位懂得法术的公主,但是在悲剧开始,她已经沦落成为一个可弃之妇了。她失去荣华富贵,只为了爱情。她从前救下爱人的性命,带他逃出虎口,半路杀死追赶的兄长,再也没有可能转回家乡。她来到丈夫的国家,又为了抢夺王位,用计害死他的叔父。她跟他亡命到另一个国家,带着两个孩子,心想这回应该平安到老了,可是丈夫变了心,要做国王的驸马。国王晓得她是一个懂得法术的女人,所以戏一开始,就命令她在第二天太阳出来以前,离开国境。她是一个母家回不得、夫家去不得的妇人。怎么办呢?最热烈的爱这时变成最热烈的恨。她忍不了这口气。她的报复是世上最可怕的报复:她设计害死国王和公主,又亲手杀死她的两个亲生孩子,把最凄凉的岁月留给负心丈夫。她挟着孩子的尸体在天空出现了,丈夫在底下骂她,求她,至少把尸首留给他亲亲也好,可是她还是拒绝了:“不成!不成!你这话白说啦”。他们夫妇(还能说是夫妇吗?)就这样恩断义绝,在誓不两立的情形之下,分手了。
这是一出惨不忍睹的大悲剧。剧作家在公元前431年,给他的希腊观众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美狄亚该不该这样狠毒?男子既然负心,不拿她当人看,而且不许她带孩子走,不拿她当母亲看,而且自私自利,要拿她生下的孩子给他传宗接代,单单不要她,她为什么不该亲手把孩子弄死(她在弄死以前,哭得多伤心,多舍不得啊)。这个女人真可怕!可也真有种!(未完)


第8版()
专栏:

诗经今译
公木
墙有茨(鄘风)
这是一首讽刺诗。相传卫宣公死后,其子惠公继位。惠公年幼,宣公庶子公子顽与惠公之母宣姜相通,生子五人,三男二女。这些贵族领主,口讲纲常伦理,实际行同禽兽。卫国人民看不过去,所以编了这么一个歌来讽刺他们。
墙头上长蒺藜,
扫也扫不走呀;
私房里的话,
说也说不出口呀,
要是说出口呀,
说起来实在丑呀。
墙头上长蒺藜,
除也除不光呀;
私房里的话,
不能讲端详呀,
要是讲端详呀,
讲起来话儿长呀。
墙头上的蒺藜,
去也去不掉呀;
私房里的话,
不能乱嚷叫呀,
要是乱嚷叫呀,
嚷出去真害臊呀。原文:墙有茨,不可埽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中冓”,义不详,旧法解作宫中、闺中或中夜,总之,“中冓之言”就是阴私之言的意思。“言之长也”的“长”旧法解作:“恶长也”,所以这一句也可以译作:“讲起来实在脏呀!”而照字面直译,前后语义亦通,甚或是更恰当些。
遵大路(郑风)
男子外出,将有远行,女子送别时唱的歌。很像近代“走西口”一类小调,但比“走西口”似更单纯,醇朴,真挚,深厚。
顺着大路往前看啊,
一把拉住郎衣衫啊,
不要把我厌啊,
旧情不能断呀。
顺着大路往前瞅啊,
一把拉住郎的手啊,
不要嫌我丑啊,
恩爱不能丢呀。原文:遵大路兮,掺执子之袪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魗兮,不寁好也。
陟 岵(魏风)
登到那秃山上呵,
遥把父亲望呵,
父亲说:“咳!
我的儿子出劳役,
早晚没休息;
千万要小心呀!
务必回来可别留在外地。”
登到那草山上呵,
遥把母亲望呵,
母亲说:“咳!
我的小三出劳役,
早晚不得睡;
千万要小心呀,
务必回来可别扔在外地。”
登到那山岗上呵,
遥把哥哥望呵,
哥哥说:“咳!
我的弟弟出劳役,
早晚要跟上队;
千万要小心呀,
务必回来可别死在外地。”原文: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陟彼岵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第8版()
专栏:读者中来

不要这样对待新闻简报
目前,出现了这么一种情况:有些电影院在放映新闻简报的时候,第一,场内不全灭灯;第二,还有相当一部分观众尚未入场。而在光线模糊,人声喧杂之中,观众当然也就看不清银幕,听不清解说词了!
为什么电影院要在这种情况下放映新闻简报呢?据了解,原来他们把放映新闻简报视为一种额外负担,认为它既占时间又不能增加收入。放映新闻简报只不过是遵守上级规定而已,这就难怪新闻简报被当作“特殊广告”,同一般广告幻灯片一样处理了。同时也有个别电影院居然敢于违反上级规定而不放映新闻简报。四川某一电影院在不映之余还出了一个布告,大意是:本院不映新闻简报,请观众准时入场。言外之意,放映新闻简报就可以迟到了。
新闻简报及时地报道了国内发生的重大事情,丰富了观众各方面的知识,观众是喜欢看新闻简报的。希望电影院不要这样对待新闻简报。
陈汉皋


第8版()
专栏:

小语录
雨果(1802——1885)
当一个人在深思的时候,他并不是在闲着。有看得见的劳动,也有看不见的劳动。

最酷似人类心灵的,莫如蜜蜂了。它从这朵花飞到那朵花,就像心灵从这个星球飞到那个星球。蜜蜂随飞随搜集蜜汁,正像心灵随飞随搜集光明。
易卜生(1828——1906)
社会有如一条船,每个人都应该有掌舵的准备。

坚持真理和热爱自由的精神——这就是社会的栋梁。

我认为正义是属于那些跟未来结合得最紧密的人们的。
(柱父辑译)


第8版()
专栏:

冬至(木刻)(第二届全国版画展览作品) 赵宗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