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8月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论“转过脸去”
朱芃
人们对于自己不愿意听或不愿意看的事情,据说,通常是采取“侧目而视”或“侧耳而听”的办法,具体动作就是“转过脸去”。
这“转过脸去”大有文章。分析一下,要义有四:一曰我并非不在听(或看),如果对方问什么,很快就可以把脸转过去,找出应对的办法;二曰我并非真想听(或看),如果对方领会我的意思,不再坚持要我听(或看),那就可以就此下台,真所谓讲不讲在你,听不听由我,各有各的方便;三曰假装没听(或看)见,如果对方问什么,佯推不知,那当然怪不得我;四曰假装听(或看)见了,但没听(或看)清楚,还需要听(或看),如果不识时务的对方还要问什么,那就可以采用第一条的办法。
这叫做“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果大家对以上的话不采取“转过脸去”的办法的话,请继续听(或看)下去,有事实为证。
公共汽车的孕妇专座上,一对身强力壮的中年人在谈笑风生。售票员高喊着:“哪位给孕妇让个座?”人丛中好像有点骚动,但不久就因车子的颠簸而平静下来,只剩下售票员的喊声在空气中振动。说时迟,那时快,孕妇专座上的一对,马上转过脸去,话谈得比以前还热烈一些,看样子,确实很难听见别人的话。但售票员改了办法,大概估计到他们听不见,索性就拉一拉谈话者的衣服,说一声“让个座”,指着旁边的那位孕妇,但谈话者兴致太浓,精神过分贯注,居然没感到有人拉他,售票员不得不大声叫了起来。于是,其中一位就意味深长地“啊”了一声,把座位让出来了。剩下的一位不久又遇到同样的情况,售票员改了说法:“哪位年青同志给让个座?”但他却脸转得更厉害一些,幸亏邻座的乘客很知趣,把座位让给了孕妇,问题算是圆满地解决了。
这两种转过脸去各有千秋,属于前面提到的四种情况中的前两种;至于后两种,我还没有实例可举。但举不举都是一样,因为所谓四大要义同这个具体实践相结合时,归根结底不过一句话:“我多坐一会儿”而已。
对于有些人,提起这些小事也许失之琐碎。但“多坐一会儿”却也不是大事,还有些人为什么就不嫌琐碎呢?原因很简单,要“多坐一会儿”的是“我”罢了。这叫做遇利必争,有“我”不让。把这意义推广一下,却未必是琐碎的。要说这些人们能大处着眼,天天讲社会主义,但却不善于小处着手。比起在四岁时就愿意把大梨让给别人吃的古人孔融,在这一点上,还是稍逊一筹的。
我们新的社会风气、公民道德是逐渐建立起来了,尊老惜幼,爱护病弱及身体有特殊情况的人,那实例是举不胜举的。但也有些个别的特殊的人,常常为了“我”、“一会儿”等等忘记了自己的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而解释自己不过是小地方没注意,其实“我”的心里是明白的。那“转过脸去”的四大意义正是有利于“我”的可鄙的市侩心理。


第8版()
专栏:

画鸟的猎人
艾青
一个人想学打猎,找到一个打猎的人,拜他做老师。他向那打猎的人说:“人必须有一技之长,在许多职业里面,我所选中的是打猎,我很想持枪到树林里去,打到那我想打的鸟。”
于是打猎的人检查了那个徒弟的枪,枪是一枝好枪,徒弟也是一个有决心的徒弟,就告诉他各种鸟的性格,和有关瞄准与射击的一些知识,并且嘱咐他必须寻找各种鸟去练习。
那个人听了猎人的话,以为只要知道如何打猎就已经能打猎了,于是他持枪到树林。但当他一进入树林,走到那里,还没有举起枪,鸟就飞走了。
于是他又来找猎人,他说:“鸟是机灵的,我没有看见它们,它们先看见我,等我一举起枪,鸟早已飞走了。”
猎人说:“你是想打那不会飞的鸟么?”
他说:“说实在的,在我想打鸟的时候,要是鸟能不飞该多好呀!”
猎人说:“你回去,找一张硬纸,在上面画一只鸟,把硬纸挂在树上,朝那鸟打——你一定会成功。”
那个人回家,照猎人所说的做了,试验着打了几枪,却没有一枪能打中。他只好再去找猎人。他说:“我照你说的做了,但我还是打不中画中的鸟。”猎人问他是什么原因,他说:“可能是鸟画得太小,也可能是距离太远。”
那猎人沉思了一阵向他说:“对你的决心,我很感动,你回去,把一张大一些的纸挂在树上,朝那纸打——这一次你一定会成功。”
那人很担忧地问:“还是那个距离么?”
猎人说:“由你自己去决定。”
那人又问:“那纸上还是画着鸟么?”
猎人说:“不。”
那人苦笑了,说:“那不是打纸么?”
猎人很严肃地告诉他说:“我的意思是,你先朝着纸只管打,打完了,就在有孔的地方画上鸟,打了几个孔,就画几只鸟——这对你来说,是最有把握的了。”


第8版()
专栏:

日本画家雪舟二三事
马采
雪舟等杨是十五世纪日本一个杰出的画家,生于1420年,卒于1506年,今年八月八日恰好是他的逝世四百五十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在今年纪念这位杰出的画家。
雪舟生长在日本备中赤滨(现在冈山县都洼郡三须村)一个农民的家里,少年时代过着贫穷孤苦的生活。当他十二、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因为养不了他,把他送到当地一个僧院当和尚。日本人民中间,至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雪舟在这个僧院里,爱画画,不诵经卷,有一天,长老很生气,把他绑在僧堂一根柱子上。他哭了,眼泪滴在地板上。他用脚的大趾将泪水画成一只奔走的老鼠,像活的一样,长老惊以为真的老鼠,从此不再干涉他画画了。后来他又跟曾经游学朝鲜的著名画家天章周文学习绘画。由于他不倦地努力和钻研,他的绘画技术竟超过了他的老师,受到了日本人民的尊敬。1468年日本幕府派遣了以天与清启为首的“使团”前来中国访问。雪舟参加了这个“使团”,乘坐第一批船,首先来到中国东海岸的宁波,并在江南一带参观。到1468年六月,才会同正使天与清启一行,从宁波溯运河于十一月来到北京,受到了明宪宗皇帝的接见。1469年二月他同使团离开北京,循着原路到宁波,五月离开宁波回日本。他逗留中国的全部时间不到二年。在这并不很长的期间内,雪舟在中国进行了多方面的广泛接触:历访名胜古迹,游览山水,并和中国当时的文学家徐琏、詹僖、纯拙老人等结下了真挚的文字交谊。他又从名画家李在和张有声学习破墨技法,交流艺术经验。他曾在北京礼部院中堂画了壁画,在宁波金湜的家里画了“虎溪三笑图”和“商山四皓图”。他又为中国人民画了富士、三保、清见日本三绝景。
雪舟等杨从中国回到日本,正是日本画坛旧派(巨势派、土佐派等)已临雕落,新派(周文派等)却是抱残守缺,只知按着粉本制作,挣扎在形式化的苦境不能再进一步发展的时候。他最初住在丰后的大分,后来移住周防的山口,在这两个地方都建了“天开图画楼”,进行创作。本着他雄浑的气魄,简练的笔致,用写实主义的手法,画出了中国大陆的活的山水,在日本美术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由于他长期不倦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一系列的山水画幅,其中最主要的如“金山寺”、“育王山”、“山水长卷”、“山水画卷”和“泼墨山水”等,都是震撼了日本画坛、丰富了世界艺术宝库的优秀作品。
其中“育王山”和“金山寺”(1472年作),描绘了中国这两座名刹的实景,画出了当时建筑的实际情况。
在这些代表作品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山水长卷”、“山水画卷”和“泼墨山水”三部巨作。“山水长卷”(1486年作)是倾吐作者伟大抱负、总结作者漫游中国大陆的总收获,笔致劲拔,画趣奇削,融汇宋元诸家之美于一炉,规模巨大,长达五十二尺三寸四分。“山水画卷”( 1474年作)和“泼墨山水”(1495年作)是雪舟在中国时学习高彦敬笔意并和李在研究破墨技法的实际应用,笔致秀润酣畅,墨气淹润欲滴,后者更以轻轻一扫,神气充沛,特具风格,别有妙味,充分发挥了作者的智慧和天才。据雪舟手笔的跋文,这两幅画都是他传授门人笔法的画本,在跋文寥寥数行中,还可以窥见作者师生之间互相敬爱的一往情深,令人向慕。雪舟不但深爱自己的学生,而且对于其他青年画家,也尽了培养鼓励的责任。
雪舟不但在山水方面,而且在人物肖像、花鸟动物方面,都显示了他的高度成就。人物肖像如“慧可断臂”(1496年作),“益田兼尧”(1479年作);花鸟动物如松井子爵家所藏的“菊花”,福冈子爵家所藏的“白鹫”,东京美术学校所藏的“群马”,都是生动逼真,具有高度艺术水平的杰出作品。(附图片)
育王山 雪舟


第8版()
专栏:

随想曲
王云阶
由于自己的认识水平低,无原则地受了音乐创作上一些清规戒律的影响,因而近年来在我的创作思想上有着一些矛盾和顾虑。
写群众歌曲吧,这是目前最合乎工农兵需要的。我写了影片“六号门”的插曲“搬运工人歌”;影片还没有公映之前,就有同志说:“你听聂耳的‘码头工人歌’多好啊!”这种规格一来,使我觉得在没很熟悉工人生活之前,还是先写点别的为妙。那么,写独唱曲吧,但又怕说是为独唱家卖弄技巧,因而写得平平稳稳,淡而无味。难怪有一位歌唱家在表演了我的“戴起一朵大红花”之后告诉我:她过去很喜欢唱我写的歌,但是这首歌却使她失望。写合唱曲吧,为了怕说喜欢搞复杂形式,又怕冲淡了曲调的民族风格,在和声的处理上既胆小,还去夹上一段独唱。我写影片“青春的园地”中的插曲“为了花香果又甜”时,为了表现青春活力而采用了一点复音乐的手法,又有人认为超出了群众的水平。写交响乐吧,更怕说是追求大气派,所以在写“第一交响乐”的过程中,常常想“等着挨批评吧”。直到看见报上登载的沈雁冰部长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的发言中,明确指出我们需要群众歌曲,也需要交响乐之后,我才放下心来。这次音乐周中,我听到了许多不同的内容和形式的音乐作品;这些色彩丰富、缤纷灿烂的音乐花朵,给了我教育和启发。我的不成熟的作品也得到了演出和听取意见的机会;特别是正当我在音乐创作的道路上遇到苦闷、举步艰难的时候,真是给了我莫大的鼓励。我衷心地感到党和毛主席所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的英明、正确和及时。今后我要大胆地为人民创作更多的作品。
第一届全国音乐周的举行,不仅加强了全国音乐界的团结,扩大了音乐创作上先进经验的交流范围,同时也在解放音乐创作力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然而,这还只是繁荣音乐创作的新阶段的开端,我衷心地盼望在音乐周举行之际,也能召开有关组织工作的座谈会,结合十二年规划,讨论组织音乐创作的机构问题。有的同志讲,某些岗位上现在已经发展到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的情况了。这样的感受,在电影音乐岗位上的作曲家体会得特别深。——这难道不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吗?


第8版()
专栏:

无题有感
锺怀
六月间,杭州市宗文中学学生杨祖培在“劳卫制”十公里行军(负重十公斤)的测验中不幸死亡了。
据浙江日报分析,对这个不幸事件除学校方面应负责任外,杭州市体育运动委员会和市教育局也有责任。明明规定了比较长的测验期,他们偏偏要缩短期限。明明是长期锻炼的事情,他们偏偏要在几天内见效。三月底才布置各中等学校推行“劳卫制”,就要求它们在六月十七日以前把“劳卫制”测验进行完毕。于是各校都“赶”起“任务”来,于是杨祖培死亡的事故和别的伤害事故也就出现了。
“主观主义害死人”,一点不错!
据南京日报载,南京市有一个区的房产管理科的同志,硬要一位小学教师搬家,好让一位中学教师搬进去住。其所以要这样做,据说是执行国家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改善知识分子的生活条件。
在这种人的眼中,小学教师不属于“知识分子”之列自不待言。
过去有人主张小学教师不算干部,现在又有人认为小学教师不算知识分子。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第8版()
专栏:

门外汉向音乐工作者说几句话
雷润明
前些时候,看了一次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歌舞团的演出,感到音乐节目中的“联唱——满山遍野歌声响”非常好。它歌颂了土地改革后中国农村又一次翻天复地的变化,歌颂了农村紧张繁忙的生产景象;歌颂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老饲养员、女社员和少年先锋队员,也歌颂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幸福的远景。我是个不懂音乐的人,但是听了这支歌,使我这个长期未到农村的人,好像看到了合作化高潮的情景一样,激起了深爱现在的农村和已经走向合作化大道的农民的感情,使人对农村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乐观和力量。
但是遗憾的是像这种反映祖国伟大现实、深深激动人的感情的音乐作品现在还不多。比起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来说是落后得多了。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那时的歌曲成了伟大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唱着歌离开家乡,走向战场。在那艰苦斗争的年代里,应该说歌曲给人的鼓舞和力量是不小的。
我们祖国的大地,和人民的内心时刻在起着变化。我们多么盼望音乐工作者热情地投入到现实中去,创作出具以反映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作品来!我们相信正在举行的第一届全国音乐周,将成为我国音乐创作更加繁荣的起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