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8月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九斤老太论
严秀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风波”里,有一位人物,叫做“九斤老太”,老的很,七十九岁了。据说她的丈夫——看文章是指她的丈夫——生下地来就有九斤重,以后她的后代都每况愈下:七斤、六斤……。因此这位九斤老太便一切都看不上眼,开口闭口就是:“一代不如一代!”
我觉得,这种九斤老太思想,在今天并没有完全绝迹呢。
前年,自从两位年青人起来批评前辈的学者以后,“重视新生力量”这句口号,已经相当引起人们的重视了,不过,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九斤老太的魂魄还附在某些人的身上。
最近,全国都在积极准备适当增加工作人员的工薪了,这个问题又尖锐地被提了出来。有些工人和工作人员,在全国解放后是六斤,现在还是六斤。实际上,他们中的某些进步快的人,早已不是六斤,而是七斤、八斤,或者已经和九斤老太一样重甚至比九斤老太还要重了。但是,我们的某些九斤老太式的领导人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总觉得他们至多不过三、五斤,要说有六、七斤,就不行,要说有八斤,快与自己差不多了,那还了得,要说已经有九斤甚至九斤半了,“那简直是造反!”
前几天,就在本报上有一篇谈“忙”的短文章,说很多人忙于在口头上谈“忙”,我现在还要补充一点,就是这类人还往往忙于谈论另一件事,就是:没有干部。
有些九斤老太式的人物,总觉得年青人——这里是说相对的年青人,三十岁以上的也可以包括进去——这样不行,那样不行。其实这往往是不要他去做的结果。人总是有一点“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惰性,你不放他在一定的岗位上去锻炼,他当然永远也学不会。是的,他暂时对某一项工作是不能胜任愉快的,但是,我们的某些九斤老太自己就是十足天秤、胜任愉快么,仔细想想,恐怕自己也会有所觉悟的。而且,有些现代的九斤老太还是只有九斤老太之保守,而没有九斤老太的重量的,那就更应该反躬自问一下了。
我还感觉到,有些善于发现干部的人,没有得到应有的鼓励。他把他领导下的人,一批批地从六斤变成七斤、八斤,但是旁边却可能有人说:某某人真不行,看看一个个地都赶上他了。这是好心没有得到好报。在这种情形之下,就是上面还有九斤老太在作怪,影响到某些本来不想做九斤老太的人,也有点九斤老太的味道了。
典型的九斤老太,在今天当然是极个别的,可是具有某种程度的九斤老太味道的人,就不是稀罕的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希望每一个有资格做九斤老太的人,都把鲁迅的这篇文章找来看看,很短,收在小说集“呐喊”里,十分钟就可以看完的。


第8版()
专栏:

谈谈龙和蛟
周建人
极大多数人都知道龙这名字。许多人能讲说它作什么形状。南方的泥水工人还能用毛笔在墙上或灶前画出一条“水墨龙”。然而世界上却并不曾有过这样的动物,它只存在人的想像中。有人会这样问:地球上没有龙,为什么中药铺里有“龙骨”出卖呢?曾经有人研究过,所谓“龙骨”是几种不相干的动物的化石骨头和牙齿。又有人可能说,想像中的龙也许是古人对于某种古代恐龙遗留下来的记忆。但恐龙生存的时代距离人类很遥远,二者没有碰过面,不可能有这记忆的。
可是想像的东西也不是完全凭空能够想像起来的。也须有一些依据,加上歪曲、假造和附会便成为一种并非实有的想像的东西。
夏季海面上会发生幅面较狭小的紧急的旋风;远远望去像有一条东西从云间挂下来到海面,看去像在扭动。俗叫“龙吸水”,指龙从云端下挂、向海吸水的意思。书上则称“龙卷风”。龙卷风是人们想像世上有龙的一种凭借。
有些石碑上面常常凿着龙。形状多少有些不同。有的简单些,有的复杂些。鲁迅早先住在北京绍兴会馆里的时候,有一时期,暇时经常抄碑帖。他曾经对我说过,碑上有种龙形是很像鳄鱼的。的确,有数种大形的爬虫,古代都给以龙的称号,如扬子江鳄古称鼍龙,蛟又称蛟龙。所以我们有理由推想,鳄鱼这类动物是龙这想像物的凭借。综括起来说,龙的想像是由鳄鱼、“龙卷风”等形象而构成的。或者还有别的因素,但并无实物则是可以肯定的。
现在连带讲到蛟。旧时浙东俗说蛟是龙子。浙东多山,久雨以后,常有“山洪暴发”的事情。即山中积水突然大量冲下,叫做“出洪”。有时把人、畜冲去。俗信蛟形如小猪,出洪时跟水流下,由江入海,后化为龙,飞升上天。这故事显然有点头尾不接。龙既常在云端,也常常住在海底(俗说龙宫在海底),为什么子却产在山中地层下面?但这种情况不足为奇,因为它并不是科学知识,只是无稽的迷信。
可是蛟却并不是想像动物,是有实物的。我国南部及马来半岛、菲律宾等处产一种巨大的晰蜴类动物。身体很长大,大的达二公尺余。头部比较小形;颈部长,能伸缩。吻及颊部有横行黑色线状斑纹。四肢发达,体膨大。尾长,略略侧扁。记载上说,体呈暗褐色,背上有黄黑色斑,腹下黄色。喉部黄色、有黑点。舌端分叉,行走时,一伸一伸地吐着舌头。“本草纲目”上,李时珍说:“按裴渊广州记云:蛟长丈余,似蛇而四足,形广如楯,小头细颈……”形状的描写颇肖似(以下的描写不大像,故省去了)。它栖息在地面上,水中,或树上,吃小动物。卵生在树洞里。它能产卵,古人也已知道了,广州记上说“其卵亦大”。但又说它“能率鱼飞”,则又不对了。
这种动物北京动物园里也有,牌子上写的名字是“泽巨蜥”。这名称见于动物学大辞典上,是编者们杜撰的,大概因为它是蜥蜴类动物,又很巨大,且常栖息在沼泽地的缘故。但这名称显然不及原来的名字“蛟”的引人注意与感兴趣。


第8版()
专栏:

海滨杂诗
臧克家
海从碧澄澄的天空,看到了你的颜色,从一阵阵清风,嗅到了你的气息,摸着潮润的衣角触到了你的体温,深夜醒来,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会合晚潮从海上来了,明月从天上来了,人从红楼上来了。
归来火红太阳从海上升起。鱼船回来了,满舱银鳞跃眼的鱼,“爸爸———”,一个孩子在沙滩上跳跃,涛声把他的欢呼抢去。
送宝大海天天送宝,沙滩上踏满了脚印,手里玩弄着贝壳,脸上带着笑容,在这里不分大人孩子,个个都是大自然的儿童。
大海的使者清风,大海的使者——从海面上吹来,从高楼的红瓦棱里吹来,从海涛似的绿树间吹来。你替旅人拂去一身尘土,从他们心里把闷热拨开,青岛呵,对于远道而来的游客,你就是一个绿色的海。
亲近天天早晨在沙滩上碰面,我们彼此并不相识;我们彼此并不相识,天天傍晚碰面在沙滩;大海使我们亲近起来,老朋友似地打着招呼。
青岛的颜色我要用自己的皮肤,把青岛夏天的颜色带回去。我叫海涛给冲上去,我叫太阳给晒上去,我叫沙滩给烫上去。
旧游地二十年后的一条身子,来到了二十年前的旧游地,登上当年的石头楼向远处放眼:那些军舰的铁链解除
了〔注一〕,大海呵,你呼吸得多么自由舒坦!踏踏踏,再也没有了刺耳的木
屐声,不见了那些“季候的恶鸟”—用“文明的皮鞭”抽打中国人
的美国水兵〔注二〕,我们的海军战士在港口上一站,大海呵,你是多么威严不可侵犯!
〔注一〕指美、日帝国主义军舰。
〔注二〕我当年在青岛时,每届夏季,美国军舰开来青岛避暑,美国水兵喝得醉醺醺的,用皮鞭抽人,当时我曾写了一篇“文明的皮鞭”,发表在“东方杂志”上。
1956年7月24日于青岛湛山路


第8版()
专栏:

这种书也是需要的
徐保厘
自从“红楼梦”的讨论开展以后,有些人一见考据的文章,就心惊肉跳。
发表在“文艺学习”1956年第六期的有一篇“关于‘鲁迅小说里的人物’”的批评文章,作者以为周遐寿(“鲁迅小说里的人物”的作者)是用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方法来考证鲁迅小说中的人物,是“抽去了鲁迅先生伟大著作的社会意义和典型形象的思想意义”是“引导读者不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严肃的思考,而堕入小市民的低级趣味的泥坑”,“因而它就带有相当大的欺骗性和严重的危害性”云云。这种批评是无的放矢的,因为周遐寿的“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并不是什么考证文章,也不是文学作品的分析,而是回忆小品。这些文章提供了不少有关进一步研究鲁迅小说的资料。鲁迅小说里有些关于乡土的文物方言,风俗习惯,外方人不是都能了解的,这本书里也作了说明。
这些资料是不是有用呢?我以为是有用的。发现和掌握一个作家的创作素材的来源,从而探讨他对于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的过程,对于研究一个作家是有很大意义的。现在,我们对于鲁迅创作素材这方面的材料,不是掌握得太多,而是太少。像周遐寿所记的关于鲁迅的表兄弟刘四得了“追害狂”的事,是鲁迅亲身经历的。这和鲁迅创作“狂人日记”是有关系的,我们也可以从这些资料中看出鲁迅如何把这一件普普通通的事,提炼成一篇反封建的、具有强烈的战斗性的小说。
批评应该根据具体内容,不能提出文章内容以外的要求。我们不能要求理发店一定得卖烟卷,也不能要求香烟摊子得给顾客理发,可惜现在这种不近人情的买主却很多。


第8版()
专栏:漫步书林

无名氏:居家必用事类全集
西谛
像这样一类书,为民间日常所需要的,历代都有不少,惟不易流传下来耳(今所知的,在宋代、元代就有不少部。唐代和唐代以前的却绝少保存下来)。人民是需要这一类日常顾问式的百科全书的。在二十多年前,商务印书馆印的“日用百科全书”就颇受欢迎。上次述的一部“多能鄙事”,也就是其中之一。这部“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无撰者姓氏——像这一类的书都是不易知道确实的作者的——是明代万厉初年的经厂刊本。分甲至癸十集。甲集是“为学”和“家书通式”等。乙集是“家法”、“家礼”,末为“族葬图法”。丙集是“仕宦”,却有“周公出行吉日”、“百怪断经”、“梦寐因想”三项包罗在内,足徵仕宦者的“患得患失”的心理。丁集为“宅舍”,并及“牧养良法”。戊集为“农桑类”,却附以“文房适用”、“宝货辨疑”。己集为“诸品茶”以至“酒曲类”、“饮食类”。庚集为“饮食类”、“染作类”、“香谱”、“闺阁事宜”。辛集为“吏学指南”。壬集为“卫生”,以“养老奉亲书”“治诸病经验方”为主。癸集为“谨身”,以“三元参赞延寿之书”及“修养秘论”为主。其中,以丁、戊、己、庚、壬五集为最有关于民生实用,甚类“多能鄙事”。其他五集则专为仕宦和学人们准备的,和老百姓关系不大了。其中有许多种植、牧畜、酿造之法和治诸病的经验良方可与“多能鄙事”相印证相补充。“宝货辨疑”是典当铺的教科书,相传的都是钞本。这却是最早的见于“刻本”里的。明胡文焕刻“格致丛书”,却把它抽出作为一部单行的书印出。


第8版()
专栏:

三言两语
旦攻
据说怕被批评而爱受表扬,是人之常情;但经不起批评的也往往经不起表扬,好像也是人之常态。*
不懂装懂是可笑的,而不懂不装懂而又不想懂不求懂,却是可怕的了,因为连害羞的机会都没有。*
混的活水比清的死水好:前者不但不腐,而且在流动中有变清的希望;而后者不但易腐,而且易混,而且一混便不能再变清了。*
十个不聪明的人往往比一个聪明人更聪明,而十个聪明人往往害怕一个不聪明的人。


第8版()
专栏:

毛儿盖藏民收青稞(水粉画) 董希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