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8月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防止金属腐蚀的科学部门
化学工业部化学工业综合研究所工程师 左景伊
人类和其它生物由于内在的或外在的原因,一旦身体机能发生障碍,就会发生各种疾病。金属虽不是生物,但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也会发生各种疾病。
金属生病,在科学上有一个专门名词来称呼它,这就是“腐蚀”。
腐蚀是金属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由于化学或电化学作用遭受的破坏。一个最常见的例子就是铁生的锈。铁锈是铁在潮湿空气中由于水和氧或微量电解质的作用而遭受的破坏。金属的腐蚀是多种多样的。当金属在海水、土壤、高温、或酸碱盐等化学物质中,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腐蚀。
人类辛辛苦苦地将金属从矿石中冶炼出来,但是金属却又自发地通过腐蚀回到原来的矿石形态。例如:铁矿石(氧化铁)经过冶金过程成为铁,铁经过腐蚀过程又还原为氧化铁;又如铝矿石(氧化铝)经过冶金过程成为铝,铝经过腐蚀过程又还原为氧化铝。显而易见,金属的腐蚀是自然界的一项重大浪费。
金属腐蚀的损失究竟有多大
在工厂、企业里经常可以发现一大堆破烂的金属设备,就是在我们的家里,也有一些破铜烂铁。但是,金属的腐蚀究竟使人类遭受多大的损失呢?请看看科学家们的一些统计数字。
全世界每年由于腐蚀而报废的金属设备和材料约相当于全年金属产量的三分之一,就是说,在每年生产的一百吨金属中,有三十三吨的金属设备因为腐蚀而报废。在这三十三吨金属中有三分之二的数量(即二十二吨)可以送回冶炼厂回炉重炼,其余三分之一则完全损失。
现在全世界每年生产的金属量约为二亿到三亿吨,因此可以估算,每年由于腐蚀而报废的设备达到六千到九千万吨,完全作废的金属约为二、三千万吨。
但是腐蚀的损失还不止此呢!假若再加上修造费用(例如车、船、机器等),安装和检修的费用(例如修理腐蚀的地下管道),采取各种防腐蚀措施的费用,以及设备腐蚀因而停工减产的损失等,更为可观。后面这些费用加起来,往往比单纯的材料价值还要大得多。
美国的科学家最近曾作了一个据说是相当精确的统计,美国每年由于腐蚀受到的直接和间接的损失总数在55亿美元以上,以此类推,全世界其余地区的损失至少在100亿美元以上。
100亿美元相当于二万万两黄金。大家曾否想到:只是由于金属生病——腐蚀,每年有几万万两黄金不声不响地被浪费掉了。显然,怎样去制止这种巨大的浪费是人类的责任,而这也就是许多科学家几十年来努力的一个目标。
金属腐蚀和金属保护是怎样一门科学
在上古时代,人类最先使用的金属是天然存在的或易于还原的贵金属,这些金属是不容易腐蚀的。铁器出现后,腐蚀问题自然就随着而来,但是由于古代的冶金工业不发达,这一问题并没有受到人们的注意。一直到十八世纪下半期,科学家们才开始探索腐蚀的原因,但是完整的腐蚀理论直到最近二、三十年才逐渐形成。
现在认为金属腐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金属的热力学的不稳定。当金属和水及氧作用时,伴随着自由能量减低的变化。大家从理论化学中知道,自由能量减低的反应是自发性的,不需要外界能的供给,因此金属在水、氧以及其它腐蚀介质内,都会自发地发生变化,生成氧化物、氢氧化物或各种盐类等腐蚀产物。但是金属在大气中并不会很快地消失掉,这是因为一旦腐蚀发生,在金属表面上通常复盖了很薄的一层腐蚀产物,使金属和腐蚀环境机械地隔离开,腐蚀因而减缓了。如果这层薄膜是坚牢细密的,例如铝的氧化物,那么腐蚀会中止进行。如果薄膜不完整(如铁锈)或能溶解,那么腐蚀会继续进行。
金属在电解质溶液(酸、碱、盐)中的腐蚀可以用电化学理论来解释。由于金属各部分化学和物理的不均一性,因此在电解质溶液中各部分具有不同的电位。邻接两部分因为电位差就形成了微电池。在电池中电位低的部分是阳极,电位高的部分是阴极,带负电的电子从阳极流向阴极,阳极部分的金属则变成带正电的离子进入溶液。这样就形成了腐蚀。在腐蚀的电化过程中,金属表面生成无数的微电池,因此这种理论也叫作局部电池理论。
以上是关于腐蚀的最简单的理论,由于影响腐蚀的因素非常多,实际的情况远比这更复杂。
腐蚀学的应用方面(金属保护)的研究比理论的研究更迟些,大规模的研究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才开始。那时由于工业发达,许多腐蚀问题如水电设备,地下油管、水管,化学工业设备、海洋船只等等的腐蚀问题,都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和研究。
现在已经有了许多保护金属、防止腐蚀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一)金属保护层(电镀、化学镀等);(二)非金属保护层(使用油漆、清漆等作涂料,或橡胶、塑料等作衬料);(三)表面钝化(采用阳极处理或用磷酸盐、氧化剂处理等);(四)阴极保护(利用阴极不腐蚀原理,通入电流使被保护的设备成为阴极);(五)制成耐腐蚀合金;(六)减轻腐蚀环境;(七)改进设备结构及生产过程;(八)选择适当的材料等等。
可以看出,金属保护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它和冶金、机器制造、金属加工、电化、矽酸盐、塑料、橡胶、涂料等工艺学都有密切的关系。
金属腐蚀研究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事业
的重要意义
新的科学技术成就,例如原子能、喷气飞机、星际火箭、超高温超高压的化学工业,提出了新的、尖锐的腐蚀问题,解决腐蚀问题成为发展新技术的一项关键。在工业先进国家,腐蚀的研究已经普遍到几乎所有的产业部门,已经成为用全国力量进行的工作。
我国的工业还不太发达,金属的产量和用量也不太多,由腐蚀造成的损失不会像苏联和美国那样大,现在虽然没有精确的统计,可是根据一些零星的数字,这笔损失仍然是很惊人的。
在去年化学工业部门召开的一次腐蚀会议上,根据一个典型工厂的统计,每年由于腐蚀消耗的金属材料价值为一百七十万元,加上设备制造、检修费用和停工减产的损失等,全部损失估计至少在三百万元以上。
如果把化学工业、石油工业、冶金工业、纺织工业、轻工业、食品工业等等的损失全部加起来,几十个或几百个工厂的损失就会达到几亿元以上。
仓库内贮存物资的腐蚀也很严重。根据在辽宁的某一个仓库统计,去年仅仅由于给贮存物资去锈就花了四万多元,物资本身的损失远远超过这个数目。
此外,交通运输工具、桥梁、建筑结构、电力设备、机器和零件,以至家庭日常用具等,每年都因为腐蚀遭受巨大的损失。
如果把全部的损失总加起来,我们估计,我国每年由于腐蚀的损失至少在十亿元以上。它的价值等于一千万两黄金,一百几十万吨钢,一千万吨粮食,或者是一百个限额以上的建设单位。
节约金属材料不仅要从合理地使用和分配着手,更应该积极采取科学的方法,防止大量金属的自然死亡,这就需要我们有力地发展对金属腐蚀这一门科学的研究。
目前,我国对于这一方面的注意是很不够的;除了能简单地应用一些普通的涂料、衬料等,和少数分散的研究外,许多应该重视金属腐蚀问题的部门都还没有把它重视起来。现在也有一些科学和产业部门的负责人员认识到金属腐蚀的严重意义,但是却不知道怎样采取对策,这是因为“腐蚀学”还是比较新的一门科学,而且是比较复杂的一门科学,我们还缺乏这一方面的专门人才。另外,金属腐蚀是全国共通性的问题,我们还缺乏全国性的机构,来有效地进行组织研究、交流经验、交换情报、组织推广等工作。即使在一些重要的工业部门(例如金属腐蚀最严重的化学工业部门)也没有配备适当的人力,建立全面性的研究机构,以至使国内已有的一些防腐蚀的经验不能够及时地、普遍地得到推广,新的防腐蚀的技术也不能够获得迅速的发展。要消灭目前这种落后情况,一方面应该在大学内开设“金属腐蚀和金属保护”的专业,并举办短期的训练班,有计划地培养专门人才;一方面应该在产业部门,首先在化学、石油、冶金、纺织、轻工业等部门大力开展研究工作,并尽快地成立全国性的组织,进行交流、推广、联系、发展情报、出版等工作,这样就有可能推动这一重要的科学前进,为国家节约大量财富。
金属腐蚀是一切工业的基本的问题,一切工业的共同的敌人。我们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切不可忽略了它。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克服它的危害,那么生产成本就会高涨,资金就会大量被吞噬掉,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就不可能实现。所以当我们在发展工业和科学技术的时候,不要把金属腐蚀的研究放在后面,而应该把它放在前面。希望我们的生产领导干部和科学家们,大家一同来重视这个问题,而且用积极的行动来促进它的发展。


第7版()
专栏:

高等教育部邀请高等学校校长和教务长座谈
研究教学改革工作的问题
新华社2日讯 高等教育部邀请五十六所高等学校的校长和教务长,从一日起在北京举行座谈会。
这次座谈会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如何在教学改革中正确贯彻“学习苏联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和“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改进教学工作,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保证培养人材的数量和质量。
在一日的座谈会上,高等教育部副部长曾昭抡介绍了目前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要情况。曾昭抡说,几年来,高等教育改革的成绩是很大的。这是和学习苏联分不开的。目前在教学工作中的主要缺点是:高等教育部所订的有些规章制度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过分强调统一性,执行步骤也有些偏急;有些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偏高,对各校实际条件和发展不平衡等情况考虑不够,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在有些教学方法、组织制度方面的改革,过多地注意在形式上学习苏联;体会其精神实质不够;有的是苏联行之有效而我国目前条件还不够的,没有很好考虑我国实际条件,往往要求达到或接近苏联目前的标准;有的是对苏联的先进经验了解不够正确,以致执行时有偏差,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他要求到会代表就以上情况研究出改进的意见。
座谈会将举行两星期。


第7版()
专栏:

全国音乐周展开学术讨论活动
并举办中国音乐史料展览
本报讯 第一届全国音乐周已经展开了学术讨论活动。参加音乐周的音乐工作者们四日起分别开始举行歌剧创作、声乐表演、民间、古典音乐、戏曲音乐、歌词创作五个组的座谈会。这些专题讨论引起了各方面专业工作者很大的兴趣。大家就目前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怎样在音乐艺术各部门贯彻“百花齐放”的方针,广泛地交换了意见。这些专题座谈,还将继续进行,并作比较深入的探讨。
又讯 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为了配合第一届全国音乐周举办的中国音乐史料展览会,五日起开始展出。展览会共有五个陈列室:中国音乐史料陈列室;民族乐器陈列室;中国民间音乐资料陈列室;聂耳纪念室;冼星海纪念室。通过这五个展览室,可以看出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民族音乐遗产。


第7版()
专栏:

关于度量衡单位名称
光明日报组织讨论
本报讯 光明日报开展关于度量衡单位名称的讨论。统一我国度量衡单位名称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也是和人民生活密切有关的问题。在我国,几十年来还没有获得彻底解决,直到现在,还流行着“公”字系统的名称和米突制的名称,造成很多不便和混乱。国家计量局对统一度量单位名称问题,一年多以来作了一些调查研究工作,并拟订了统一全国度量衡单位名称的方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李承干代表(国家计量局局长)对这一问题作了发言,介绍了方案的精神。但是许多人,特别是科学工作者和技术人员认为这一方案尚有商榷之处,他们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光明日报从本月四日起陆续发表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意见,进行讨论,供有关部门参考,以便吸取各方面有益的意见,把这方案拟订得更趋完善。


第7版()
专栏:

三门峡建立一个医院
新华社郑州4日电 支援三门峡建设的辽宁省第三康复医院的全体医务人员已在七月下旬到达工地,大批医疗设备和药品也随同医务人员运到工地。
这个医院分内、外、五官、针灸、小儿、妇产等六个科。院内医疗设备比较齐全,有二百五十个床位:共有医师和医务人员一百四十一人,大部经过了长期的工作锻炼,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
三门峡在去年秋季以前,只有一个医务室,去年十一月初扩大为医务所,现在已发展为设备比较完善的医院。


第7版()
专栏:

上海一批中学教师到高等学校任教
据新华社上海3日电 上海一百多个优秀中学教师应聘到高等学校担任讲师和助教,他们正在高等学校老教师帮助下加紧备课,迎接新的教学任务。
这些教师大都已任教十多年或二十多年,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他们离开中学以后,原来学校的教学工作不致受到很大的影响。
这些教师中有一部分是在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从高等学校调到中学去任教,或过去曾在大学任教的教师。被聘到上海第一、第二师范学院教课的十三位英语教师中,有九人过去曾做过大学教师。
这些教师将在高等学校担任数学、物理、生物、英语等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


第7版()
专栏:

法国科学家发现一批史前洞穴画
新华社4日讯 据法新社消息,法国科学家最近公布了历史上史前洞穴画的一个最重要的发现——在法国多顿涅省以北的一个洞穴里发现了约一百幅巨象、野牛、山羊、马和犀牛的图画。
参加这个洞穴的发掘工作的史前学专家们说,这些洞穴画“线条非常洗炼”,而且“惊人地新颖”。它们表现出“惊人的现实主义”的手法。曾经参加发掘工作的史前艺术权威布吕埃尔神父特别欣赏其中的犀牛图。他说,这种犀牛图是“整个第四世纪艺术时期里最美丽的东西。”
这个洞穴现在还远没有充分发掘。参加过发掘工作的史前学专家们预料,经过几年发掘以后,将会证明这次发现是更重要的一次发现,它的收获将会更加丰富。
这次发现是在不久以前举行的第十五次法国史前学大会的闭幕会议上宣布的。有十五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


第7版()
专栏:

玉门油矿一万五千多名职工学习文化
据新华社玉门3日电 玉门油矿到目前为止,已有一万五千多名职工,参加各种文化学习。
不久以前在业余文化学校脱产识字班毕业的一百九十二名工人,学习成绩都很好。他们已经认识两千多字,能写二、三百字的短文,算术也达到初小毕业的水平。钻井、炼油、机械等许多单位的工人,经过文化学习以后,都能够记简单笔记,老师傅教技术的时候也能记下来。机械厂钳工胡子祥,学了张明山创造反围盘一课,很受感动,回厂以后下决心也要改进技术。结果他把做蒸馏子的手工工具改成了半自动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国家节省了五千多元的财富。
现在,玉门油矿正在新建七十四个教室,以便容纳更多的学员。


第7版()
专栏:

国画家胡佩衡向青年介绍创作经历
本报讯 著名国画家胡佩衡,三日在北海庆霄楼同北京市的青年美术工作者会面。他向冒雨前来的青年画家们介绍了自己五十年创作生活的简单经历;讲述了近百年来国画的兴衰和解放以后的新发展;并且当场绘了一幅山水画,介绍国画的技法。听讲者并怀着浓厚的兴趣欣赏了胡佩衡家藏的一些画轴和画谱。


第7版()
专栏:苏联报刊文摘

创造性地研究苏共历史
苏联“共产党人”发表社论
苏共中央理论和政治刊物“共产党人”第十期发表了长篇社论:“争取创造性地研究苏共历史”。社论概括地批判了在苏共历史研究中表现的个人崇拜、教条主义、主观主义,要求按照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创造性地从事党史研究。社论提出,要写出通俗的、以史实为根据的、总结党的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党史教科书,也要着手编写多卷本的党史,还要对党史的重要时期和专题编写有分量的专著和通俗的科学著作。
为此,社论说,必须克服十五年到二十年来在苏共历史的研究和讲授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社论指出了三大缺陷:一、从个人崇拜的主观主义立场叙述党史事件,把人民和党的胜利都人为地归功于斯大林一个人。因此对人民群众的决定性作用估价不足,贬低了党之为人民的领导力量的意义。二、教条主义和书呆子习气阻碍了对党史的创造性研究。党史著作的作者们不去研究事件、事实、文献,不去了解具体历史情况,不独立作出结论,只是编述和评论人所尽知的原理。在这些著作中,以引证代替生活,以对斯大林的颂扬代替党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历史。三、对历史事件采取了粗暴的主观主义的方法,忘记了评价过去事情要估计具体的历史条件,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
社论对“联共党史简明教程”进行了批评。社论说:“无疑的,这本书的创作是有系统地叙述党史的认真尝试。在某些问题的说明上,这本书比较从前的那些教科书前进一步。但是在这本教科书中包含着非常严重的理论和事实方面的缺点。在许多章内,例如在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章内,列宁的作用被贬低了。在书的最后几章,对党的组织工作的叙述完全不能令人满意;有些历史事件在书中被歪曲了。
社论还指出:过去党史书籍中对苏共的产生和发展的叙述,往往脱离世界革命运动,关门主义地加以考察。
社论指出:共产党与俄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先行者——革命民主主义者的继承关系,在过去党史书籍中注意不够。对革命的民粹派的活动,对俄国社会民主主义奠基人普列哈诺夫的理论和政治活动,都估价得不客观。
社论指出:由于个人崇拜的影响,对初期党史的许多问题说明得不正确。例如有些党史书籍写过,似乎与列宁所领导的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同时,存在过俄罗斯社会民主工党第二个中心(以斯大林为首的梯比里斯社会民主组织),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又如有些书籍对俄罗斯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个重大历史事实估计不足,夸大了布拉格党代表会议的意义,试图证明布拉格会议建立了新型政党。
社论指出:应该深刻和全面地研究党在建设新的国家、新的经济、新的文化、新的劳动纪律方面的经验,以及新的组织形式和党在群众中的工作方法。但党史研究者对怎样叙述这个时期的问题不很明确。例如,“简明教程”只集中精力说明党怎样与各派别作斗争。但这只是党的活动的一个方面。又如,有些书籍只表面地说明党的经济政策,没有分析党的组织工作。
社论最后提到,要加强历史科学的研究工作,培养研究和讲授党史的干部,发挥苏共中央直属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的作用,出版研究党史问题的专门刊物。   (李何)


第7版()
专栏:苏联报刊文摘

对民粹主义历史问题的新看法
苏联“历史问题”杂志今年第五期发表了特卡钦科的文章:“民粹主义历史的几个问题”。该文评述了苏联对于民粹主义历史的研究工作,批判地分析了某些历史学家对于十九世纪七十—八十年代革命民粹主义历史所持的错误论点。
作者指出,近二十年来,在苏联对于十九世纪七十—八十年代革命民粹主义的历史很不重视,几乎没有出版过什么专著,过去已经开始的出版民粹派档案材料、文集和回忆录的工作也停止了。由于没有很好地研究列宁对于民粹主义的分析和评价,在一些论述俄国革命运动史和社会思想史的著作中,对于民粹主义历史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错误的阐述。“联共党史简明教程”在这方面的论述就是片面的,它只强调了民粹主义的消极一面,却一点也没有提到民粹派为了农民的利益而奋不顾身地和沙皇专制制度搏斗。如“简明教程”说:“民粹派强迫当时最大革命家之一哈尔土林停止组织革命工人协会的工作,而专门去干恐怖活动”,还说八十年代的民粹派就已经成为富农利益的代表者了。作者认为,这些看法都是违反列宁观点的。
作者谈到了革命民粹主义历史的几个重要问题。首先是它和革命民主主义之间的关系问题;作者批评了许多人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看法,即他们忽视了四十—六十年代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和七十年代的革命民粹派之间的继承关系。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民粹主义历史分期问题。这包括民粹主义产生的年代和革命民粹主义开始向自由民粹主义转变的年代等问题,关于这些问题在苏联还没有明确的结论。有些学者认为革命民粹主义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就已经蜕化为自由民粹主义。但本文作者认为民粹派在八十年代初期还进行了反对沙皇的政治斗争。“民意”社虽然进行了有害的恐怖活动,可是在他们的纲领中政治斗争仍旧占有中心地位。革命民粹主义至少延续了十五年之久。
作者还提到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在苏联广泛流行了这样一种论断: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期的民粹派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凶恶的敌人,虽然那时俄国还没有马克思主义。其实民粹派很尊重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不过错误地认为马、恩的学说不适用于俄国。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再一次指出,必需深刻而全面地估价革命民粹派的活动,并且说明革命民粹主义后来蜕化成自由民粹主义的过程。(殷叙彝)


第7版()
专栏:苏联报刊文摘

批判对卫国战争历史的错误说法
今年第十期苏联“共产党人”杂志发表了以“更深刻地研究伟大卫国战争历史”为题的专论,作者是叶夫斯基格涅夫,穗林和罗金斯基。
这篇文章批评了在苏联报刊上出现的对阐明卫国战争开始阶段的相反的估价,即不同意说战争初期没有积极防卫等等。作者指出,这样做只会造成读者的混乱和困惑。例如今年五月九日的“红星报”编辑部专论就不正确地批评了“军事信使”杂志(今年第四期)的社论。那是一篇基本上是正确的阐明卫国战争的文章。这篇社论分析了卫国战争初期失败的一些原因(如苏军准备不足,个别军团的行动分散等等)。“红星报”说那篇文章是不正确的、有害的。但是,“红星报”本身却没有回答为什么苏军不得不往后方撤退的原因;没有说清当时局势的整个复杂性。
作者认为,苏军在战争开始阶段的失利的一个原因是:“我们的军队没有大规模现代化作战的经验,力量没有充分动员起来,而法西斯军队却拥有这种经验并且很早就动员起来集中在苏联边境。”除此之外,苏联的军事工业没有充分的办法去迅速补充军事装备的大量损失。这本来是在现代化大规模作战中不可避免的事。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战前年代我们在发展军事工业的计划上有严重的疏忽。
苏军在战争开始阶段遭到严重失利的另一个原因是斯大林对战争爆发前夕形成的军事战略局势估价上的明显失算。斯大林把证明法西斯德国准备进攻苏联的事实看做是不符事实的,认为这些事实具有使苏德关系尖锐化和引起冲突的挑衅性质。斯大林的出发点是没有根据地认为法西斯德国不会撕毁互不侵犯条约。因此,在战争爆发前一个星期,还出现了塔斯社的公报,驳斥在外国报刊上出现的有关苏德战争日益迫近的说法。这样的公报在战争迫在眉睫的情况下发表,只能麻痹苏联人民,松懈我们人民和军队的警惕性。
作者最后指出,必须认真研究卫国战争历史。(胡思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