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8月2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密纳民族联合农业社采取措施
帮助少数民族社员增加收入
本报昆明18日电 云南丘北县密纳农业社采取措施,帮助工分少的少数民族社员增加收入。密纳社是由苗、汉、土、沙、侬、彝等六个民族组成的民族联合社。最近,经过初步估产试算,今年农副业的总产值比去年增加147.6%,有97.6%的各族社员增加了收入。但是,各队增加收入的情况却有很大悬殊。住在坝区的汉族第四生产队,平均每个劳动力全年收入112.86元;住在山区的苗族第七生产队,平均每个劳动力全年收入62.62元。两下相差44.5%。收入悬殊的原因,一方面是苗、土两族社员住在山区,生产条件较差,生产技术也比其它民族落后。党支部和社管理委员会对山区民族和坝区民族在生产条件上的差异注意不够,没有认真去帮助山区民族解决各种困难,让他们多出工,在技术上的帮助也不够。另一方面是在制定社内各种劳动定额时,也没有根据山区特点具体研究,这些都造成了分配中的不平衡现象。
中共密纳乡党支部经过检查讨论后,决定采取以下措施,帮助工分少的社员多增加收入。(一)抽调苗族社员参加副业生产。如搞运输、挖磷矿石、挖烧砖瓦的窑、烧炭等。(二)帮助住在山区的生产队搞好生产管理和土地的加工,扩大栽种面积,并有计划地让苗、土族生产队负责饲养工作增加工分。(三)合理调整定额,提高坡地、远地的工分。(四)发动苗、土族社员在空闲时间多积肥,找猪菜给社,重新评给工分;并在苗、土族生产队发展技术作物的生产。此外,还帮助苗、土族社员发展家庭副业,缺少成本的由信用社贷款解决。
这样,苗、土族社员的收入可提高29%以上。苗、土族社员很感动,全体社员也很满意。


第3版()
专栏:

江苏省战胜灾害增产保收
早稻收成仍然赶上去年
本报讯 全国粮食主要产区之一的江苏省,今年第一次大面积推广的八十万亩双季早稻普遍获得丰收,五百万亩单季早稻战胜台灾后也正在紧张抢收,一般可赶上去年水平。
江苏省今年因地制宜地推广改种措施,在长江以南的太湖流域地区推广了双季稻,在镇江和里下河地区大力推广了早籼改早晚粳等增产措施,由于党委和有关部门及时加强了改种具体指导,虽有涝灾和台灾的侵袭,各地农业社以顽强的战斗精神,积极战胜自然灾害,争取增产保收。目前,双季早稻已收割完毕,太湖流域双季早稻每亩单产在四百五十斤左右,比往年约增产一成以上。全国水稻丰产模范陈永康所在的联民农业社,今年改种的一千九百多亩双季早稻,有一千四百亩单产在五百五十斤,已达到往年当地晚稻的平均产量。昆山县环城区全区一万七千多亩双季早稻,一般收五百多斤,好的超过六百斤。无锡县六区乡五保社一块一亩六分七厘的双季早稻田,实产稻谷1,730斤(已晒一个太阳)平均每亩单产1,035斤,超过往年单季晚稻产量近一倍。震泽县县委书记宋莲芳对记者说:“过去我县粮产区主要是种晚稻的,今年大面积推广稻麦连作和双季稻,现在全县小麦丰收,平均每亩达二百四十斤,双季早稻又获丰收,平均每亩收五百斤以上,因此,我们有充分信心,加强秋季田间管理,争取全县成为千斤县。”
继双季早稻丰收后,全省于本月初遭到台风侵袭,各地农业社在台风过境前后及时排除积水,采用先割倒伏的,后割直立的,随收随打等办法,大大减轻了损失。目前,已开始全面收割,到本月下旬可全部登场。建湖、盐城等四县早稻平均单产299斤,比去年增产一成,今年推广的早沙等稻种,在台风中表现了优越的抗风能力,脱粒倒伏现象很少,南汇县二十八万多亩沙粳稻,平均每亩可收五百二十斤。


第3版()
专栏:

广东省晚稻插秧基本完成
本报讯 到八月十五日,广东省四千一百多万亩晚稻田的插秧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其中少数受旱灾影响不能插秧的田,也正在加紧改种高粱、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栽植季节一般比去年提早七天左右。
各地通过总结早造生产经验、批判了干部对技术改革的盲目冒进和缩手缩脚思想以后,晚造先进技术的推广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全省各县已有85%以上的稻田采用小株密植,全国第一个“水稻千斤丰产县”潮安县,有六十多个农业社修订了过高指标,合理制定土地规划,按照秧苗和肥料等条件分别采取单株或双株密植。高要、佛山专区训练了大批的插秧手,实行巡回插秧示范表演,以提高群众的插秧质量。
在夏种中,各地广泛地开展插无虫秧运动。过去受螟害威胁最大的珠江三角洲,今年采取秧田除虫、移植时用药液蘸秧头、移植后插烟骨等“过三关”的方法,有效地制止了螟虫的蔓延。据统计,全省能够做到插植无虫秧的有二十一个县和六百三十二个乡。
现在,各地已经全面转入田间管理、广大农民正在进行查田补苗、中耕、追肥和勤灌浅灌等工作,早插的禾苗已经回青。


第3版()
专栏:

天山山脉丛林区中
发现十六万亩原始果林
新华社乌鲁木齐14日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厅果树调查组,在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伊犁河、特克斯河和巩乃斯河等河流两岸天山山脉丛林区,勘查出十六万多亩原始苹果林。
调查组从五月到七月在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进行踏勘,在伊宁、绥定、巩留、新源、霍城等五个县内勘查出原始苹果林七百多万株,估计每年可产苹果七亿五千多万斤。果林大部分都是生长几十年的壮年果树,有的已生长百年以上,粗可一围。这些果树生长力很强,都有抗病防灾的优点。原始果林以苹果为主,兼有李、杏、山楂等,其中有很多果实硕大,味甜质佳,可培育成栽培品种。过去,每当苹果成熟时,只有少数哈萨克等族的农牧民们来林区边缘采摘,用来酿酒和制作果酱,90%以上的果实都自生自落,腐烂在丛林里。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园艺发达的绥定等县开始准备用稀伐、改种等办法改造原始果林。
伊犁河畔的气候温和,伊宁、绥定、霍城等县土地肥沃,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著名苹果产地。


第3版()
专栏:

山东省农民收割早秋作物
新华社济南15日电 近几天来,山东省南部临沂、济宁、菏泽和中部泰安、昌潍等专区,已先后开始收割玉米、高粱等早秋作物。黄河下游聊城、惠民等专区和山东半岛地区的早秋作物,再过十天左右也将成熟收割。
由于施肥量多,中耕锄草、浇水、除虫等田间管理工作都比往年做得好,再加雨量充沛,全省四千多万亩早秋作物在生长期得到了正常发育。根据各地反映,早秋作物增产计划指标一般都能完成或超过。据省农业厅初步估计,全省早秋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至少可以比去年增产一成多。


第3版()
专栏:

黑龙江省十个垦荒站
开荒十二万多公顷
本报讯 黑龙江省今年新建立的十个拖拉机垦荒站,到八月初统计,已经开垦出荒地达127,416公顷,其中有九万多公顷已播种大豆、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开荒质量基本良好,开荒成本较去年降低10%以上。
最近黑龙江省农业厅拖拉机站管理局召开的拖拉机站站长会议决定,到封冻以前,完成全年为移民开荒二十七万公顷的计划。


第3版()
专栏:

新疆建立一个养鹿场
新华社乌鲁木齐18日电 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正在天山水草丰盛的卡其山谷里,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第一个养鹿场。今年这个养鹿场将饲养五十只幼鹿。
有着成群的野鹿出没的伊犁河流域两岸,是鹿茸、鹿角等珍贵药材的著名产地。养鹿场建成以后,将促进鹿的繁殖,并便于有计划地采集鹿茸等药材。


第3版()
专栏:

上海一批商店迁洛阳
新华社洛阳18日电 在最近一个多月中,上海市有二十九户公私合营商店在政府的统一安排下迁来洛阳。
这些商店,有经营百货、棉布、文具,医药等商品的,也有制造服装等服务性行业的。其中如万国药店、大东百货商店、老介伦棉布店等,在上海市都是比较著名的商店。
这些商店在洛阳开业以来,营业情况很好,营业额一般比在上海时上升。如老介伦棉布店在洛阳开业以后一直是顾客盈门,平均每天的销货额比在上海时增加一半以上。广升祥和大东两家百货商店,从上海带来的汗衫供不应求,经营的化妆品每天的销售量比在上海时增加了七倍多。
这些商店虽然远从二千多里的上海迁来洛阳,但是他们在这里遇见的顾客却全不是陌生的。大东百货商店每天接待的顾客,原来是在上海的工人和家属占一半以上。目前这些商店的经营情绪很高,都在准备扩大进货计划,增加经营品种,更好地为顾客服务。


第3版()
专栏:

浙江省台风灾区慰问团
在舟山等地进行慰问
新华社杭州18日电 由浙江省各界人民组成的台风灾区慰问团,一周多来在受灾较重的舟山、宁波等地区和杭州市进行了广泛的慰问。
慰问团舟山分团,在分团长、浙江省人民委员会秘书长彭瑞林率领下,八日到受灾最重的象山县向受灾人民亲切慰问,并且表示,全省人民有充分的力量支援他们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彭瑞林等还慰问了脱险归来的干部和在抗台中英勇牺牲的干部家属。
慰问团团长、浙江省省长沙文汉和部分团员在杭州郊区慰问了受灾较重的杭谊农业社和金家第二农业社时,沙文汉团长和这两个社的主任和社员亲切交谈,详尽地询问了受灾和恢复生产的情况,勉励他们为争取达到去年产量、使90%以上的社员增加收入而努力。
慰问团怀着感激的心情慰问了人民解放军驻浙陆、海、空军部队和浙江军区司令部。在这次抗台斗争中,驻军和人民始终在一起,出现了许多英勇事迹。在抢救钱塘江海塘中,驻杭部队以三天时间抢筑了一条长达一千三百公尺的海塘,对保证杭州市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作了重大贡献。驻舟山地区的人民解放军海军某部,在台风袭来时,冒着狂风怒涛,前往象山、南韭山岛和浪岗山等地侦察灾情和抢救灾民。空军某部在象山、余杭等受灾地区人民为洪水所困的时候,空投下一万三千多斤熟食。


第3版()
专栏:

安徽省受台风灾害地区
恢复工作进展很快
新华社合肥17日电 安徽省各地被台风刮倒的一千多万亩水稻、玉米、高粱、棉花、谷子等作物已全部扶直复生。台风前没有收割完的545万多亩早稻也已抢收完毕。被台风刮倒刮坏的房屋多半已修好,灾民都及时得到了妥善安置。在与台风搏斗中受伤、砸伤的人90%以上都治疗全愈。现在,安徽省每天仍有千百万农民在继续排除积水,修复塘坝圩堤,加强农作物的田间管理,增种晚秋,开展多种经济的生产,力争弥补台风造成的损失。
实现了农业合作化以后,农民抗御自然灾害的力量比以前大大增强。这次强台风在安徽全境持续了三天之久,虽经大力防护和抢救,仍受到严重的损失。台风过后,倒伏的庄稼,刮坏的房屋,冲毁的塘坝圩堤,淹没了的农田等,都要及时进行抢救,由于各地农业生产合作社根据受灾情况,统一把劳力分成抢收、抢种、排水、修复房屋、堤圩等突击组,展开了全面的抢救活动,解决了劳力不足的困难。阜阳专区一百七十多万农民在台风过后的三天内,用壅根培土、搭架等办法,把80%倒伏了的庄稼都扶直了。
由于各地农业社帮助受灾社员解决了竹木、芦席、稻草等材料和人力缺乏的困难,使房屋修复工作进展迅速。芜湖专区被刮倒刮坏的二十一万多间房屋,十天内就修复了十五万七千多间。


第3版()
专栏:

河北部分被淹村庄脱水
灾民回乡生产
新华社保定18日电 河北省各河上游受淹的村庄已有一部分脱水。在洪水到来时被人民政府抢救出来的灾民正纷纷返乡,重整家园,恢复生产。在八月十二日,仅新城县就有六千名青壮年回村。邯郸专区各县回村的人民,抢救出粮食两千多万斤,并从残秋中打捞出粮食四十多万斤。
现在,大清河上游北支流新城县已有三十六个被水淹的村庄露出了干地。涿县受淹的七十三个村庄,已有六十八个村庄脱水。大清河南支流潴龙河决口后,安国、博野、蠡县、肃宁四县受淹和被水围泡的几十个村庄也大部脱水。永定河下游安次县溢流洼内,积水大部流泄下去,也脱出了一部分被淹的村庄和土地。


第3版()
专栏:

“六月的斑鸠”
田光
我来到四川富顺县代寺区区委的重点乡(广福乡),参加了一次农业社社员座谈会。会上,社员们兴奋地谈着今年全乡基本合作化以后,在生产上获得的巨大成绩。可以看出,他们对今年农业增产是满怀信心的。可是,说到最后,大家忽然不约而同地叹息起来。有人说:“唉!要不是那群斑鸠,今年的收成还要更好一些哟!”
“怎么?你们这里的鸟害挺严重吗?”我的话一下子引起哄堂大笑。这一阵突如其来的笑声,真使我摸不着头脑。在我的一再请求下,他们终于向我公布了“谜底”:
说起来也奇怪,合作化以后,这里的领导机关实行了一种新鲜的“具体领导”的方法。他们给全体农民统一制定了生产日程表,命令所有的农民群众,按照他们的“口令”齐步前进。驻乡工作人员成了监视群众按日程表做事的“督察员”。他们拿着日程表,检查着每一个人的步伐。例如:春天插秧的时候,日程表上规定四月十八日完成插秧任务。可是,到十七日全乡才完成不到30%。群众一再请求宽限几天,“督察员”不但不准,还大发雷霆,吼着说:“栽不完熬夜也要栽下去!上级规定,谁敢不遵?”逼得有些群众只好粗制滥造胡乱栽下去交差。即使这样,还是到二十五日以后才栽完。
一阵春雨以后,正是种高粱的好时光。天没亮,人们都自觉地在山坡上忙了起来。谁知,驻乡工作人员跑来一看,吓得一身冷汗,声色具厉地说:“上面规定今天犁田,你们到坡上来干什么?”说着跑着回乡政府,调出全班人马,硬逼着抢栽高粱的人们去犁田。并且扬言:谁不服从,一定要扣工分。人们垂头丧气地离开了山坡,栽高粱的季节也跟着错过了几天。光明二分社的主任告诉我:今年社里高粱因为迟栽了几天,错过了雨水,起码少收三成。
对这些自作聪明的要农民按“日程表”办事的人们,这里的群众把他们叫做“六月的斑鸠,不知春秋”。应该说这样的绰号是不太美妙的;但是,把这绰号送给这样的主观主义者,又有什么不好呢?


第3版()
专栏:

我看到了沙滩变良田
朱学范
最近,我获得去山东曲阜县的机会,在那里住了几天。那是孔子的故乡。孔家的府第和圣庙建筑,占据了整个县城的将近一半,历代帝王将相,在庙里树立很多又高又大的碑碣,满是歌功颂德的赞词。孔子的墓园——孔林,占用了县城北门外29顷41亩,构成一个罕有的人造大园林。
可是,孔子家乡的老百姓,过去并没有因为他们家乡出了个“至圣先师”,而使生活富裕。在解放以前的漫长岁月里,除了少数依靠剥削为生的官僚地主而外,一般老百姓尽管是一辈子辛勤劳动,也仅能得到一点少得可怜的生活资料。他们终年在小块土地上分散地耕种,或是帮地主干活,吃不饱,穿不暖,更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
在曲阜县迤北,有一条碱河,老百姓把它叫做“响河”或叫“险河”。因为这条河大水时湍急的潮流哗哗作响;常常发水出险成灾。
碱河右岸有个村庄——陈家庄。庄前有个小庙,庄上人告诉我们,这个庙本来是建在庄后西北角上的,现在这个庙却到了庄前西南角上去了。是庙宇搬家了吗?不是。这是因为碱河河岸经常塌土,大块良田往河里倒塌,农民没法阻止倒河,只有搬家避让。一家搬了又是一家,就这样一年年的迁移,整个村庄由小庙西南搬到小庙的北面去了。就在这条河床里,不知陷落了多少良田庄园。另外,虽然面对这样一条大河,可是庄稼地里却常常缺水。总之不是泛滥成灾,就是闹旱荒,老百姓受它的害是太多了。
1948年曲阜解放了,共产党、人民政府领导农民进行了土地改革,又领导他们组织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才逐渐能摆脱贫困日子。陈家庄在1949年成立了20户的两个互助组,1952年秋成立了初级合作社,1956年1月又由李庄乡全乡的九个小社,合并成立了陈家庄高级社。短短的几年,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起了根本的变化。
当老乡们开始组织起来之后,党教导他们研究植树造林,防止风沙洪水。但是农民们对于栽了树能不能成活,是有疑虑的。一部分群众说:“寸草不生的沙窝里栽树,那是赔上树苗又赔工”。经过党的教育和具体帮助,大家开始进行试种,终于把树苗栽活了。到1950年共栽29,000株,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在1952年,这一年光是柴草收入就有15,000余斤,大片沙土开始绿化了。从1950年到1955年,共计种了各种树木九万多株,几乎是百分之百都成活了,其中有七亩地并且种上了各种果木树。随着树木的成长,柴草收入也就多了。去年光是树枝柴草,就收得二十多万斤,以一元百斤计算,就收入了二千多元。我随老乡们去树林里,亲眼看到一大片原来是散沙的河滩,挂上了一层游土,地上土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凡是成林的地方,土壤已不是松散的干沙了。树林边缘积淤出来的大片土地上,庄稼长得又高又肥,老乡们告诉我,在这些积淤出来的土地上,去年种了40亩小麦,收了9,200斤,200亩花生收了9,000斤。
活生生的事实鼓舞了社员们造林的劳动热情。每到初春季节,男女老少在整个沙滩上,兴高采烈地植树。我看到他们今年一月到四月新造的一千多亩幼林,四、五十万株幼苗,绿油油地一片已经成活了。这里有女社员们手植的“三八妇女林”;有小伙子们培育的“青年果园”。合作社陈以梅主任告诉我,他们计划要在两年内把两千多亩沙荒河滩全部造成树林。沿河要造一道五行乔木、四行灌木的防风林,还要发展500亩果树园,大量种植苹果,桃,杏,柿,枣和蚕桑,要在三年后达到:沙荒成林,道路成荫。他们还有一个可爱的计划,要在全乡所有的浇地水井上,每眼井上都搭上一个葡萄架。现在200眼井上已搭成150个葡萄架了。这些葡萄成长之后,不但可以增加副业收入,还可以在浇地操作时,使人畜得到遮阴。
几年来所栽的树木已经逐渐成林,它给合作社的副业生产也带来了许多好处。比如果树开花,就给养蜂采蜜创造了自然条件,合作社里现在已养了九窝蜜蜂,预计今年下半年将发展到20窝,一窝蜂可以生产60斤蜂蜜,显然是一笔很可观的收入;种植的桑树成林,可以发展养蚕;林园里蔓延的野草植物,又提供了牲口畜牧的饲料,去年他们养了200头羊,预计一年光是羊毛收入就有500多元。骡马猪牛等牲畜的繁殖,增加了农业生产动力和肥料。
陈家庄植树造林的成果,不仅增加了副业生产,更大的意义,还在于改造了这一带的自然环境,克服了灾害。由于树木的成长,沙滩变成了良田,风沙、洪水、塌岸、倒田的威胁基本上消除了,河床稳定,老乡们不再迁家让河了。灾害的祸根,成了创造丰富美好生活的泉源。让我们再看看陈家庄的农业收入吧,解放前每亩地的收成,平均只有六、七十斤,1952年每亩平均达到了269斤,去年每亩地已经提高到450斤了。所有的农户,几年来的实际收入都有增加。
这一改变环境、提高产量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了:人的力量是可以战胜自然的。当然,也只有人民走上集体化道路才有可能。
曲阜陈家庄,它仅是祖国的一个小小角落,可是它和其他地方一样,它显示了今日农村的新面貌,也描绘出了未来的新中国农村的美好远景。


第3版()
专栏:

农忙流动食堂
张子青
河南信阳县辛店乡郝堂高级农业社,位于震雷山东北脚下。由于山沟纵横、道路崎岖,社员们居住不集中,生产很不方便。有的社员到耕作地点,就得走四、五里路,有的还要翻山越岭,耽误的生产时间很多。春季社员们早晨就没有出过工,就是在上、下午,也比平坦地区的社员少劳动个把钟头,还常常误了吃饭时间。
这个社的领导干部,为了解决社员们的困难,在社员居住过于分散的第二生产大队,以生产小队为单位,试办了两个农忙食堂。这两个食堂有四个社员担任炊事员,由入伙的六十七个男女社员集体打柴,按人摊粮、摊菜、摊钱,并分担炊事员的工分。采取流动形式,社员在哪里干活,食堂就在社员干活地点的附近人家作饭。
农忙流动食堂好处很多。对社员来说,避免了往返的劳累,每天能多做两、三个钟头的活;同时,也减少了社员过去因吃冷饭、喝冷水而造成的疾病,还少花了钱。办食堂的头十天内,每人每顿饭平均只八分钱。因为不需要在家做饭了,有三十八个过去在家做饭的妇女,也参加了生产。有这种食堂,社员出工齐,也比以前好评工记分了。


第3版()
专栏:

访响洪甸水库工地
本报记者 于明
在安徽大别山区金寨县的响洪甸,一条西淠河被高山紧紧夹住,水流湍急,响声特大。尤其在降暴雨以后,千溪万壑的山水立刻都汇集到这条河里,河水流到响洪甸时,就像是万马奔腾。这样的急流,一条条都归到淮河里,就难怪淮河洪水这样凶猛了。可是,这奔腾着的水流,却有着巨大的活力,当人们能够控制它的时候,它就会驯顺地按照人的意志活动。
现在,我国的水库建设者,正在这里建筑着一座巨大的钢筋混凝土重力拱坝。它将把西淠河的水拦蓄起来,形成一个大湖。这个湖拦蓄的大量洪水,发出巨大电力,为这个地区的工农业生产供应强大动力。
原来大别山区有东、西两条淠河。它们会合在两河口,到了正阳关就入了淮河。这两条河都在丘陵区和山区,雨季最高流量合起来有八千秒公方,而正阳关的安全流量才只六千五百秒公方。它对淮河干流的威胁是很大的。
水库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减轻它对淮河干流的压力,现在东淠河上已经造成一座佛子岭水库;西淠河上又建造这座响洪甸水库,不久还要建造磨子潭水库和两河口水库。不久的将来,这里就会出现一个水库群。
我到响洪甸时,水库工程已经开工两月。工区的道路还没有修好,桥还没有架起,可是许多工程已在紧张进行着。山腰里和河心里的竹筏上,日夜不停地发出钻探机的声音。输水隧洞已经打得很深,工人们原提出要在“八一”会师,可是在七月二十二日已经把它打通。修建拦河坝的时候,西淠河的水就可经过这段新的道路流向下游了。在这个窄窄的山沟里,还有开山的,筑路的,盖屋的人群;运土的斗车沿河岸飞奔,竹筏在河里川流不息地运送着器材,农民们从老远的地方送来稻草,挑来蔬菜……人声、机器声压倒了流水的轰响。
水库建设者豪迈的心情使我感动。我不只一次地听到这样的话:“一听到那轰隆轰隆的开山声音,就把一切都忘记了。”四月,梅山水库的部分工人一得到调响洪甸的通知,就立刻动身。到了响洪甸,没有住的地方,他们就住在仅有的几间草屋里的湿土地上,或是露天的场子上。一时做饭有困难,他们就只喝点稀饭。钻探机在河心钻探,经常遇到洪水的侵袭。一天晚上,洪水突然到来,几个钻探工人被截在河心,四周漆黑一片,而洪水却像张着的虎口一样,把他们逼得无处躲避。他们拚命喊叫,惊动了附近的工人,用绳子拴住竹筏放到河心,才把他们抢救了出来。
开隧洞的工人们,整天在洞里向岩石猛攻,常常有这样的情形:打眼工人下班了,他们已经疲累不堪,但是他们却停在洞口静静地等着,一直到洞里炮声响起来,证实他们打的眼子符合要求时,才高兴地离开。在机械建筑工程队二中队里,四组工人负责打眼。他们打的眼子本来不坏,可是有十几回却不能从根炸掉。工人们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四组组长熊发基,细心研究放炮组装药的情况。他发现放炮组组长是按照书本上说的办法装药的,可是在这里所打的眼子坡度很陡,书上的规定并不适用。熊发基要求参加放炮组的工作,他把炸药由原来的整装,改为捣碎以后装,就使炸药装得更扎实,力量更集中,一下就从根炸掉了。他的帮助,促使放炮组改进了自己的工作。输水隧洞就是这样提前十天凿通了。
一个晚上,在水库工地的办公室里,负责技术领导工作的蔡敬荀和蔡继武同志,向我介绍了建设水库的情况。他们在谈话中时时流露出对于祖国水利建设力量迅速成长的自豪感。而这种感情,也只有像他们这些长时间从事水利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才会体会得那样深切。
蔡敬荀在昏暗的灯光下,一面翻着他的材料,一面告诉我说:在建筑佛子岭水库的时候,有些帝国主义分子曾经预言说我们肯定造不起来,可是我们只用了二年多的时间就造成功了。到了梅山水库,从开工到完工,还不到两年。响洪甸水库的建设速度比这还要快。
蔡继武接着说:“建设佛子岭的时候,二十四小时能浇一千方混凝土,建设梅山水库的时候,提高到两千方,在这个响洪甸,我们要把它提高到四千方。响洪甸重力拱坝和它的附属工程所用的混凝土,要用能装三吨半货物的汽车二十万五千部才能装完。水库的蓄水量,能达到二十亿多立方。这个水库,如果能按原计划施工,明年就起拦洪作用。”
蔡敬荀又作了下面一些有趣的比较:在佛子岭的时候,是六个区队施工;到了梅山,就只要五个区队了;现在响洪甸工程和梅山水库差不多,却只留了一个区队,混凝土工程的总人数要比梅山水库少用一半。
“工程技术人员,在建设佛子岭水库的时候,有二百三十人;到了梅山就只剩下一百三十多人;现在响洪甸准备只要八十个人。在佛子岭的时候,有许多中国著名的老工程师,到了响洪甸已经没有从佛子岭来的老工程师了,响洪甸的技术领导人员,都是1950年以后培养起来的。”
“那些区队和工程技术人员到哪里去了?”
“他们散布到全国各地,有的到了淮河下游的射阳闸,有的到了湖北,有的到了佛子岭水电站,还有的人到了黄河三门峡和长江的三峡……”
蔡继武说到这里,蔡敬荀高兴地插了一句:“就是因为这样,我三年半没有出大别山区,也能体会到国家建设的规模有多大,速度有多快了。”他接着说:“在佛子岭的时候,有些工程技术人员不懂得水利建设的重要,有不少闹情绪、闹不团结的人,现在可再没有这样的事。那时人们不愿意呆在山区,可是现在却离不开这个山区了。”
去年初夏时,我在梅山水库曾见到这样情景:一个早晨,天刚露亮,混凝土工人把拱坝浇筑到了能拦1954年型大水的高度,这时候锣鼓喧天,人们都拥上了高耸在河心的拱坝。坝上红旗招展,水库建设者对着史河的涛涛大水,胜利宣布:从此把一条大河征服了。不久的将来,响洪甸的拱坝上也将出现这种情景。那时候,这个山区许多水库发电站的输电线路,将交织成一个美丽的蛛网,使这个老革命根据地大放光明。(附图片)
钻探工人以日进3.74公尺的速度,在水面上进行斜孔钻探
建筑中的淠河大桥 曹克林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