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8月1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上海广州两个百货采购供应站联合召开订货会议
实行自下而上要货的供应方式
好货供不应求次货没人要应该研究改进
新华社上海13日电 中国百货公司上海和广州两个采购供应站,从四日到十二日在这里联合召开了一次订货会议。全国各地二百五十二个百货和钟表眼镜、糖果糕点公司的代表,向这两个供应站订购了第四季度供应的总值一亿八千多万元的商品。
这次会议实行了各地自下而上要货的供应方式。除了面盆、钢精锅、缝纫机等十八种商品在数量上按这个公司第九届全国经理会议的决定分配以外,其余商品不论数量和花色、规格、牌号,完全由各地代表根据当地消费者的需要自由选购。两站分别设立了样品间,便利他们看样订货。
今年各地要货数量比历年多,许多商品供不应求。会上,上海采购供应站和参加会议的工业、手工业部门的代表对扩大供应问题作了研究,决定第四季度上海增产一百五十万双胶鞋、二十八万打搪瓷口杯、六千打铁壳热水瓶,供应各地;少数民族人民需要的搪瓷抓饭盘,上海原来计划供应七百打,现在增加到一千二百打。这些增加的商品已经订入同各地代表签订的供应合同中。目前还不能满足各地需要的商品,供应站都同要货单位协商,请他们另行选购可以适销的花色品种。
在这次会议上,品质高、花色新的商品受到欢迎,质量差、式样老的商品不受欢迎。如上海生产的玉叶香皂、固本肥皂、白玉牙膏和广州的五羊牌电池、锁等都供不应求;而广州的新光牌电池等,各地要货就很少。两站和工业部门联合召开了牙膏牙刷、肥皂香皂、电筒电池、胶鞋、火柴、搪瓷器皿热水瓶等六个商品座谈会,收集了各地代表对这些商品的意见,准备研究改进。


第3版()
专栏:

“当局者迷”
慧之
目前仍然有一些农业社机构庞杂、人浮于事、补贴工分过多;有一些社干部有脱离群众、不问生产的倾向。
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
有些人认为:社大了,干部就得多,人多好办事。于是不从实际需要出发,盲目设置机构、增加干部、扩大补贴范围。结果怎样呢?机构大,层次多,做事不便,指挥不灵。社员有意见不能及时反映到社的领导方面来,管理委员会的决议也不能及时传达到社员中去。河北邯郸滏阳农业社由于层次过多,种植计划和包工包产草案经过两个月的时间才传达到社员中去。山东荣城县有一个农业社,结算账目的时候,管理委员、队长、会计等五、六十人成天聚在一起乱嚷嚷,两个多月也没把账目弄清楚。这些事实都说明了:人多并不一定好办事。农民看到这股乱劲,也不满地说:一家一人一个灶,一家十人也一个灶,你们要这样多的人干什么呢?当然,十个人的灶和一个人的灶相比,饭要多做九倍,但做饭的人绝不会也要增加这么多,这正是统一管理的优越性之一。领导农业社,只要分工合理,职责分明,适当数量的干部是会把事情办得又快又好的。这样的例子很多。广西贺县五星农业社,四百多户,原来设立了十七名脱产干部,但由于分工不明,主要干部整天在办公室里打圈圈,对下面情况不了解,生产上有问题不得解决。整顿后,留下七个脱产干部,对生产领导加强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过去四个会计员,各片还有统计员,三、四个月的工分清理不出来,现在只有三个会计员,统计员也取消了,工分账反而月月结清。
有些人在并乡并社转高级社的时候,把所有初级社和村的干部,一律都在大社里安排一个职位,并且每人补贴一些工分。据说是为了“照顾他们的面子”,是为了社里的团结,这些人的心肠是好的,但这种观点和做法都错了。几个小社并一个大社,必然要减少一些社干部。原来的社干部,在不做社干部以后,如果能在生产中起骨干作用,把生产搞好,群众不仅不会轻视他们,反而会更加尊敬和爱戴他们。相反,如果做一个挂名干部,浮而不实,游手好闲,那才不会有好面子哩。农民不是已经讽刺这样人是“官二流子”、“混分干部”吗!我想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也都不愿意担这样名声,也不欢迎这种“照顾”的。再说,照这样做法,直接生产的人减少,非生产开支过大,结果必然影响社的生产和社员的收入。到那时,整个合作社都将变成离心离德、散沙一盘,还谈得上什么团结呢?
还有一些人认为:大社成立后,一切工作都要经过社去进行。因此,把政府部门应做的工作如贷款、税收、迁移、公债以及婚、丧、嫁、娶等都交给农业社去做,社里不得不多设机构,社干部不得不整天忙于行政事务,无法领导生产。很明显,这两者是不应当混淆的。乡行政组织是基层政权组织,行政工作自应由领国家工资或补贴的乡干部去做;农业社是农民在自愿原则下组织起来的集体经济组织,社干部主要是领导生产。如果让社干部做行政工作,不仅妨碍他领导生产,也妨害了群众利益。
在解决农业社的机构和人事问题的时候,有的地方也曾发生另一种偏向,把社干部减得太少了,社主任和会计员忙得焦头烂额,工作还是做不好。这当然也不利于发展生产,也会使群众利益受损。可是,目前更多见的情形却仍然是机构太大。
农业社机构庞杂人浮于事的现象为什么长期未能纠正呢?有人说这叫做“当局者迷”。是的,经验不多、没有管理过这样大家业的社干部,迷于事务工作,整天忙忙乱乱;有些有关的业务部门,迷于自己方便,只要对完成自己业务工作有利,不管农业社吃得消吃不消;有的上级领导部门,迷于表面现象,认为农业社搞得轰轰烈烈,可以高枕无忧了。应该提醒这些“当局者”,特别是当地领导农业生产的各级党委,不可再“迷”下去了。


第3版()
专栏:

四川国营百货部门准备旺季供应工作
新疆商业部门把大批日用物资运油区
新华社成都11日电 四川省农村市场已临旺季。省国营百货公司第三季度对全省的百货供应计划,以金额计,比去年同期增加60%以上;许多历年在农村旺季最畅销的商品如毛巾、袜子、胶鞋等,比去年同期增加近一倍。
国营百货公司正在继续向工厂加工、订货,同时改进批发业务,以做好农村购买力提高以后的市场供应工作。成都、重庆等地的国营百货批发站,已经派出两批采购人员到上海、广州、天津等地去采购市场需要量很大的小百货。在省内,各级国营百货批发站已经同当地地方工业、手工业和专业公司签订了总值八千多万元的百货加工供应合同。泸州、遂宁、南充等专区的国营百货公司,结合秋季物资供应,对全区商品花色品种作了调剂,使供应的商品能符合当地消费者的要求。
新华社乌鲁木齐12日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商业部门正调运大批日用品、食品和水果,源源运到克拉玛依油区,供应各族职工。
现在,克拉玛依油区早晨和晚上已经有凉意,在贸易公司门市部里,大批绒、毛衣裤、夹制服、带胶雨衣等秋季商品已经上市。设在油区的贸易公司门市部,近一月来货物品种已经从二百多种增加到一千多种。入夏以来从伊宁、玛纳斯、昌吉一带运来的苹果、西瓜、哈密瓜、葡萄等各种水果,共有一百一十多吨,大量的瓜果还在不断的运进中。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商业部门根据克拉玛依当地的气候情况,还及早地进行了冬季物资的准备和运输工作。冬季职工工作所需的棉衣、皮棉手套、皮棉大衣、毡筒等,早已在加工订制,两万套棉衣已快制成,不久就可运到矿区。现在正从伊宁、塔城、沙湾一带往矿区运输冬季所需的大米、面粉。
为了使各族职工能在冬季吃到新鲜的蔬菜和牛、羊肉,商业部门已向附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玛纳斯垦区农场订购了白菜、大葱等冬季蔬菜五百万斤,并且选择了距矿区十多公里的成吉斯汗山脚下的冬季牧场,作为储存活畜的地方,储备大量活畜,以便在冰封的季节里供矿区各族职工食用。(附图片)
四川省郫县犀浦村供销合作社在夏收后,供销业务显得格外繁忙。这是犀浦村供销合作社百货门市部里选购夏季日用品的农民。
犀浦缝纫店在夏收后,每天要接到农民送来一百多件衣料。这是犀浦乡幸福农业社的姑娘孔繁英在缝纫店量做新衣。
新华社记者 孙忠靖摄


第3版()
专栏:

一批商业工作人员去柴达木盆地
新华社西宁13日电 一百多个商业工作人员十一日从西宁出发到柴达木盆地去工作。今后,还将有一批批商业工作人员到柴达木盆地去。
柴达木行政机关所在地——大柴旦,相继设立了贸易公司、饮食服务业公司、蔬菜食品杂货公司等商业机构,茫崖、冷湖、马海等石油探区和鱼卡煤矿的二十六个供应点正在陆续设置。这些机构的设立,将为辛勤地劳动在辽阔的柴达木盆地的几万个职工带来便利。
由于商业机构陆续建立,大批副食品和日用百货正源源运入柴达木盆地。


第3版()
专栏:

哈密瓜大批外运
新华社哈密13日电 从七月下旬哈密瓜上市以来,已经从哈密给正在玉门、红柳园、星星峡一线几百公里戈壁上修建兰新铁路的各族工人运去了上万个哈密瓜和西瓜。供应玉门油矿的二十万斤哈密瓜也将在八月下旬以后陆续起运。今年运往这些建设工地,矿区和内地各省的哈密瓜共将有二百万斤,等于去年的十倍。
哈密县农民为了支援祖国各地建设,今年大力扩大了特产哈密瓜的生产,瓜田面积比去年扩大将近一倍,估计最少可产哈密瓜二三百万斤。


第3版()
专栏:

山小芥榨油
本报讯 山西省黎城县供销社油坊,工人刘都文、李福田发现野草——山小芥可以榨油。山小芥又叫山芥沫,生长在麦田里,角稠密,籽粒小,色泽光而油润。初步试验出油率26%,比每百斤小麻多出半斤油,比豆多出油十五斤半。这种油可以吃,味道很好可以赶得上小麻油。


第3版()
专栏:

西安市场今年旺季来得又早又旺
据新华社讯 随着工业建设事业的发展,西安市今年商业旺季提前两个月到来。七月份西安市国营商业部门销售总额比六月增加7%左右,比去年同期增长67%以上。全市公私合营商店的销售额也有很大增长。第二季度也出现了淡季不淡的情况,市场销售量大大超过往年同期。
今年西安市基本建设投资比去年增加,特别是下半年施工面积扩大、进度加速,需要的建设器材和日用物资很多,这是旺季提前到来的主要原因。此外,西安市某些工业产品质量提高和品种增加以后,受到各地消费者欢迎。今年以来,已有新疆、青海、河南、河北等十多个地区向西安采购了大批搪瓷制品和棉织品,很多西安市出产的商品的销售量比以往增加了几倍。
郊区农村和关中地区的农民收入比往年增加,也是目前商业旺季提早到来的因素之一。以经营适销农村的小百货著称的西安市城隍庙合作商店,七月份营业额比六月份增加了30%以上。这个商店已和陕西、甘肃、四川、山西等省一百多个农村供应单位建立了销货关系,仅七月份内,供应给甘肃天水、甘谷等地的小百货就达两万多元。
西安市各国营商业部门已经针对这些特点,安排了旺季市场供应工作。


第3版()
专栏:

三门峡水库区农民开始迁移
新华社西安13日电 陕西境内三门峡水库区的农民开始迁移。十一日,五百多名农民乘汽车从西安出发前往甘肃省银川地区。在最近十天左右,还有四千多人也将分批出发。
三门峡水库工程占地二百多万亩,其中大部分在陕西境内。水库区内的陕西农民们为了支援这一伟大工程的顺利进行,都决心响应政府号召,从今年开始分批迁移。第一批移民中都是青壮年和农业社骨干,其中有很多人是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他们将先在甘肃银川专区的安置区修建房舍,开垦荒地,为将来全家、全社、全村的迁移创造条件。他们走后的家庭生活问题,也都得到了妥善的安排。
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在移民出发前,已初步制定了合理处理移民财产、补偿损失的方案。国家将在安置地区分配给移民土地,并发给垦荒补助费。对移民拆除、迁建的房屋,国家也将给予拆除迁建补偿费。在安置区修建房屋时,国家将在材料、设计技术方面给予协助,以充分保证移民生活不低于现在的水平。现在,陕西省人民委员会购备的移民盖房用的六万多根木椽,已经运到银川安置区。首批移民盖房、开荒需用的一百多头牲畜,五十多辆大车和三千多件双轮双铧犁等农具,也由国家负责提前运往安置区。


第3版()
专栏:答读者问

油料统购的宣传中说的“多产多得、增产多留”是什么意思?
目前正是花生、芝麻等油料作物生长发育的季节。为了鼓励农民加强田间管理,为国家和自己生产更多的油料,很需要向群众宣传油料统购方面“多产多得、增产多留”的政策。这项政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有些人还不十分了解。现在,根据读者的要求,解答如下:
“多产多得”和“增产多留”虽然是一个完整的政策,但是它们却具有不同的内容。
“多产多得”,就是国家统购油料的时候,允许生产油料的农业合作社或农户留下明年所需要的种子和食用的油料(按规定的定额留),然后再按国家的规定,把剩余的油料卖给国家一部分。这样,生产油料多的农业合作社或农户,就比生产油料少的农业合作社或农户得到的油料多。比如:某一个农业合作社今年产花生仁一万五千斤,明年计划种一百亩,需要种子二千斤,全社共有二百口人,每人规定用油定额为十三斤,应留自用量为二千六百斤;剩余的油料一万零四百斤,国家规定按95%进行统购,那末,这个社除了留下的种子和自用的油料外,还可多得五百二十斤油料。另一个人口、需要种子和自用油料的数量都和前一个一样的社,如果产量少了五千斤,那末,它多得的油料就只有二百七十斤,比前一个社少二百五十斤。
“增产多留”,就是国家对种植油料的生产单位,由于提高单位产量而超计划生产的部分不收购或酌量收购一部分。假定某个社,今年种花生一百亩,每亩计划产量二百斤(生仁),实际收获时,每亩215斤,比原计划多产十五斤。国家规定对增产部分,原则上不统购,全部归生产者支配。这样,这个社就可以多留一千五百斤花生仁了。这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说的,如果某些地区受灾减产,国家可以在没有受灾的地区,酌情增购一些,支援受灾减产的地区。不过,这种增购的部分,按规定最多不能超过增产总量的40%—50%。这样,即使国家增购了增产单位的超计划增产的部分油料,超计划增产单位所留的油料还是比较多的。
根据我们的了解,各地贯彻“多产多得,增产多留”政策的方法上,各有不同,有的是如上述例子分别计算;有的由于工作基础薄弱,严格区分确有困难,便把“多产多得,增产多留”合并计算。合并计算虽然不如分别计算准确,但是也可以基本上体现这个政策。这都是指有油料加工条件的地区而说的。在个别没有加工条件的地区,如果机械按规定比例统购,农民将由于无法处理留下的油料而造成浪费,这对国家和农民都是不利的。有些地区,除了留用的种子以外。国家把农民生产的油料全部统购进来,然后再在供应上,给产油料户适当的优待。这样做,也是符合“多产多得,增产多留”的原则的。
上面的做法,是指油料集中产区说的。在油料分散产区,因为生产零星,而且多数是自给户,所以没有必要采取和集中产区相同的统购办法。对这类地区,只能加强行政管理,进行市场收购。


第3版()
专栏:读者来信

多多帮助社干部改进领导工作
人多不一定好办事
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山西屯留县史村建设农业合作社,由原来74户的初级社转成了210户的高级社。扩社升级以后,领导干部在
“人多好办事”思想的支配下,社里从社长、队长到组长、股长,大小干部共安排了101个,差不多两户就有一个干部。同时,他们又认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只要不闲着就行。于是终天东奔西跑,大喊大叫;可是,没有解决一点具体问题。去冬和今春这个社在水利建设打井中,就有七个干部(正副社长,队长等)每天从这个井边跑到那个井边,看一看,说一说。结果用一万多个工打的三十眼井,只有十眼管用,其余二十眼都得填了。社员非常不满,他们编了一个顺口溜说:“干部多,嘴太稠,光说话,不动手,领导好比当戏妞。”自转高级社以来,社的办公室里差不多每天都有五、六个干部,有的在算账,有的在争吵,还有的专门在那里扫地打杂。保管员赵成孩,半年来只参加生产小组剔过半天谷苗,可是非生产记工却有112个,而其中在办公室打杂的工又有七十多个。社员反映:当上干部真有福,
“公房(办公室)站一站,也得四分半。”
在最近整社中,县委工作组帮助社干部解决了这些问题。他们首先整顿组织,根据社里实际情况,保管出纳各设一人负责管理,不设专门股,组织一个耕畜饲养小组管理牲口,会计员由三人减成两人。管理委员缩减到九个人,这样全社干部只有三十个。接着又帮助社干部检查思想,使他们树立了深入群众的工作作风,并建立了各种必要的制度。经过这样整顿以后,社干部和社员都觉得工作有秩序,事情好办了。社员和社干部的关系也更加亲密了。      张学忠
受补贴的社干部为什么这样多?
四川璧山县丁家乡沙堆农业生产合作社,共有社员418户,而享有误工补贴待遇的社干部就有294人,这里包括社的正副主任、监察、农业、副业、技术改革、基本建设、文教卫生等委员十九人,生产队正副队长二十四人,队的会计十二人,保管员三十六人,生产组正副组长106人,记分员五十三人,以及保健员、技术员、业余学校教师等,固定补贴工分共计45,860分(实际误工而评定的还未计算在内),将近全社劳动总工分的4%左右。
受补贴的干部虽然这样多,实际做事的人却很少。前面所说的294人中,就有106个没做实际工作,有的从未参加过社里或队里的会议,有的终天在家里抱娃娃,有的高兴的时候走到田间逛一转。社员见到他们去时,就不满意地说:“逛田坎、拿工分的人又来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呢?原来是有些县、区干部,为了自己业务好搞些,对合作社里属于自己业务部门的社干部,就都要求补贴工分。区妇联副主任曹正芳找到社主任强调说“妇女占人口一半,莫把妇女轻视了。”因此,在她的指使下,全社五十三个妇女干部都得到了补贴工分。区卫生所的干部也急忙跑到合作社说“保健工作很重要,一定要给保健员每天记二分。”县文教科干部对社干部说:
“扫盲工作越快越好。”于是规定42个业余学校教师每人每天也记两分;还规定教第一册课本的,备课一次评四分,教第二、三册的备课一次评八分到十二分。
请大家想一想,像这样多的头绪一齐缠在农业社身上,农业社怎么能办得好呢!     周新茂
领导农业社不能老是坐在办公室里
安徽嘉山县古沛乡淮道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干部天天忙于批条子等事务工作,社里的生产搞得很不好。
拿耕田、播种、锄田、割麦和栽秧等几项主要农活来说吧,管委会从来就没有组织力量深入队(组)检查验收过一次。平时指导生产习惯于口头号召、会议布置,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里做决定。比如:在夏季预支结算各队(组)工分账目时,社内的几个主任和会计不从实际情况出发,主观决定春种的玉米、高粱不管锄过几次,一律按锄两次记工,有的队高粱一次未锄也给记两次工,有的队锄了三至四次也记两次工。这样便引起社员的极大不满,也影响了社员的劳动积极性,给生产上造成很大的损失。第五生产队七月上旬还有些庄稼一次未锄,棉苗又黄又瘦;十四队的饲养员不给牛吃草,饿死牛一条,把牛丢在山上,被大雨淋死一条。这些严重的问题,社干部虽然知道,但总是借口工作忙,不去检查处理。更严重的是有三个队把土地丢掉一百五十多亩不种,社内还不知道。这种现象不仅是淮道一个社存在的问题。各地县、区领导机关,都应该组织力量,认真地对本地区的农业社的领导方法进行一次检查,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杨如春


第3版()
专栏:工作研究

农业社干部的补贴怎样计算才合理
金明桥
各地处理农业生产合作社工作人员补贴报酬的一般原则是:农业社工作人员自己所作的劳动日数,加上补贴的劳动日数,应相当于一个中等劳力全年所作的劳动日数。
(社主任得到的报酬总数应稍高于这个标准)。但是采用什么办法计算才能合理,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目前,许多农业社在计算上有缺点,因此所补贴的劳动报酬并不合理,甚至很不合理。这里可以举出辽宁省复县得利寺集体农庄的办法作为例子(见“中国农报”1956年第11期“生产队长补助报酬的办法”一文)。
这个集体农庄是以果树生产为主,果树生产队队长预计全年要用一半的时间去作技术指导工作,只能有一百八十天直接参加生产。社里对生产队长的补贴,是以这个队长自己全年实际参加生产的天数为基础(可以先折成劳动日数),再按队里根据土地、果树、劳力的多少所规定出的百分数来计算补贴劳动日。这种补贴报酬的计算办法很不科学,不能作到公平合理。因为这个队长所得的补贴劳动日数,是随着他自己所作劳动日的多少而变的:他自己所作劳动日越多,给他的补贴就越多,反之就越少。这样作,实际上是奖励了少作工作、只顾自己多参加生产的队长,而对于因为作好工作、误工多的队长,并没有适当给以补助。它所产生的弊病必然是:促使队长少作领导工作,只顾自己多作劳动日;因为越是这样,他得的报酬就越大。
因此,给农业社工作人员的补贴报酬,决不能随着他自己所作劳动日数的增减而增减,在计算时,也不要以土地、果树、劳力的多少等等为标准,而应以为了做领导工作必要的误工多少和领导工作做得好坏为标准。由于领导生产或处理社务必要的误工越多,补贴数额应越多,必要的误工越少,补贴数额也应越少。如果某一工作人员在工作上不抓紧,故意消耗时间,结果他的误工数超过了必要数(合理数),那末对他的超过部分不应补贴;如果某一工作人员在工作上抓的紧,能够多抽出时间参加生产,结果他的误工数低于必要数,那末对他的节约部分也应给以补贴,即仍按必要的误工数给以补贴。同时,对工作人员的补贴,不但要根据必要的误工时间,而且要考虑到他的工作好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使农业社的工作人员在作好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地参加生产劳动。
往下,我们要研究一下河北省普遍推广的“定额补贴、定工生产和年终奖励相结合”的办法。这个办法是按照工作人员所担负的工作多少、轻重、繁简程度,以及他们自己可能参加生产的时间多少,把每人每年应补贴的报酬和自己应作的劳动日数都固定下来。自己多作了劳动日,多的部分全归自己;管理工作搞得好,年终可以得到奖励。有的社还规定,如果某一工作人员工作消极不负责任,造成了损失,要适当扣除一些工分。这种办法计算很简便,但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现在,我们以邢台县西静庵农业社为例(见五月二十六日人民日报“合理规定农业生产合作社工作人员的报酬”一文)。这个社预计每个上等劳力全年可作二百五十个劳动日。社主任是个上等劳力,他除了作好领导工作以外,预计全年还能作一百个劳动日。因此给他补贴的劳动日是一百五十个,使他与一个上等劳力的报酬相等。由于补贴劳动日数是固定不变的,而实际所作劳动日数是可多可少的,只有当全年实际所作的劳动日数,和原来预计数完全相等时,上等劳力所得的劳动日数才能与社主任所得的劳动日数相等。如果上等劳力实际所作的劳动日数,比预计数少了,虽然社主任自己所作的劳动日数也按同一比例减少(这是合理的),但由于补贴部分是固定不变的,结果他所得的劳动日总数却相对地增加了。上等劳力的劳动日数越少,社主任的劳动日数就相对地越多。如果上等劳力实际所作的劳动日数,比预计数多了,虽然社主任自己所作的劳动日数也按同一比例增加,但他所得的劳动日总数却相对地减少了。上等劳力与社主任的劳动报酬,总是成反比:实际多作劳动日的时候,社主任吃亏;实际少作劳动日的时候,上等劳力吃亏。
按照同样的道理,在补贴劳动日数固定不变的情况下,全社全年总共实际所作的劳动日数,越是多于预计的劳动日数,那末全社管理人员的报酬就越是相对地减少;反之,全社全年总共所作的劳动日数,越是少于预计的劳动日数,管理人员的报酬也就越是相对地增加。
十分明显,如果采用上述计算办法,把管理人员的补贴劳动日数固定下来,就可能引起如下偏向:农业社的管理人员尽量压低完成每个工作定额应得的劳动日数,使大家所作的劳动日数都减少,从而提高管理人员的报酬。显然,把补贴劳动日数固定下来,是不符合按劳取酬的原则的。
如果不固定补贴的劳动日数,该怎么办呢?还以上面所举西静庵社为例。既然该社每个上等劳力平均全年可作二百五十个劳动日,而社主任相当于上等劳力,自己只能作一百个劳动日,那就是说他有40%的时间参加生产。这样,就可以补贴给他每个上等劳力平均全年实际所作劳动日60%,而不固定补贴的劳动日数。这样社主任自作的劳动日与补贴的劳动日,都是按同一比例随着上等劳力所作劳动日的增减而增减。不管实际所作劳动日数是多是少,上等劳力与社主任所得的劳动日数总是相等的。社员收入少的时候,工作人员的报酬也少,社员收入越多,工作人员的报酬也越多,水涨船高,二者之间总是成正比。
这就是说,某一工作人员的补贴劳动日数,等于该等劳力每人平均全年所作的劳动日数,乘本人必要的误工百分数。只要把必要的误工百分数确定得合理,它所求出的结果就必然是合理的;但如果这个百分数偏低或者偏高,也会造成不合理的现象。
这里再解释一下什么是必要的误工百分数。比方说,某一工作人员按他所担负的社内工作,占用全部工作和生产时间的40%就够了。但是由于他偷懒,没有积极参加生产(不是没有时间参加生产),结果,他在社内工作方面占用了50%的时间;或者由于他工作抓的紧,生产又特别积极,结果在社内工作方面只占用了30%的时间。这样,他的必要误工数就是40%而不是50%或30%;给他补贴的劳动日数,应该按40%计算,而不应该按50%计算。
那末,怎样才能把这个百分数确定得合理呢?农业社在一年之初,当然可以按照预计的劳动日数,分别求出受补贴的每一工作人员预计误工的百分数,并且可以用这个百分数进行试算。但是,这个百分数也和补贴劳动日数一样,是不可以按照预计数固定不变的。因为,事先很难把必要的误工数算得准确,难免有一些预料不到的误工(例如开会),或者预料不到的省工(例如社内工作比预计的少了)。所以,在确定百分数的时候,要以预计数为基础,然后参照实际情况加以调整,适当提高或者降低这个百分数;而当预计数与实际情况大体相一致时,这个百分数也可不必变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