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8月1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不许姜华忠们横行
宜之
八月四日山东大众日报登了一篇“姜县长大动肝火”的文章,揭发了山东省诸城县长姜华忠为了达到扣留邻县私营剧团的目的,竟滥用职权撤消剧团正副团长的职务,并开除团籍;停止供给剧团人员粮食;不准剧团人员坐汽车离开;非法审问邻县为剧团的事来交涉的干部。县长要大摆威风非治服“小小的剧团”不可。但剧团没有被“治服”,而县长却受了应得的处分。
我想,在我们国家里,这样的县长是不多的,但姜华忠式的人物却也并非凤毛麟角。他自己觉得只要大权在手,就可以任意横行霸道,连国法党纪都不顾了。可是,结果,倒霉的永远是他自己。
但是,这件违法的坏事不是一个人做成的。正是因为有些人闭着眼睛顺着他,所以他才能调兵遣将,顺利地打击“小小的剧团”。姜华忠要让他的下级干部去宣布撤消团长职务的“命令”,要让粮食局停发剧团的粮食,要让汽车站不准演员上汽车,要叫法庭审讯邻县派去的干部。如果这些干部和有关部门接到“命令”之后,认真用脑子想一想,发现错误,坚持原则加以抵制,给违法事件造成“关口”,姜华忠的胡作非为就可能早被挡住了。
有人会说:问题不容易看出来呀,做坏事的人总是振振有词,仿佛全是他对。但是他们的“理由”往往没有根基,值不得推敲。
问题是不要盲目服从,也不要随便服从。违法乱纪的人常常越权,管不着的事他也管,人情、国法被他一扫而光,剩下的只是他那不可一世的“威风”。对这样的人,就要坚决地抵制,不听他那一套。只要人人都来抵制违法行为,筑成一道铜墙铁壁,这样无论姜华忠式的人物多“英勇”,也冲不过去,他那威风也无法施展。


第8版()
专栏:

谈眼镜
高士其
眼镜是玻璃国的公民。很久以来,它就为人类的视力服务。
一切近视眼和远视眼的人,都离不开它。没有它,他们就要失去工作能力,不能看书和写字了。
在眼镜未发明以前,古代的学者,常常因为年老眼花而诉苦。
世界上第一片眼镜——单眼镜,是用绿宝石造成的。当时有一位近视眼的罗马皇帝曾用过它,闭上一只眼睛,来观看剑客们的决斗。
这位皇帝死后,1300年才有真正的眼镜出现。
这真正的眼镜,是用玻璃水晶造成的。
玻璃水晶和天然水晶一样,是纯洁而透明的物体。
但它比天然水晶容易熔化,也容易接受各种加工:吹制、琢磨和雕刻。
有了眼镜以后,人们还不知道怎样戴它才好,有的人把它缝在帽子上头;有的人把它装在铁圈里面;有的人把它镶在皮带上面。
又过了三百年的时光,这个问题总算解决了。
这是十六世纪的事。
那时候,人们购买眼镜,都是到眼镜铺子里去自由选择,并没有经过眼科大夫的检查。
为什么带眼镜会帮助视力呢?人们还不明白。
首先揭穿这个秘密的人,是德国的天文学家克布列尔,他告诉我们,不论是人或是动物,眼睛里面都有一种两面凸起的水晶体。
远视眼的人,这水晶体凸起不够,光线收集不足,因而眼睛看东西都是模糊不清的。所以要给它加上一个两面凸起的玻璃水晶,才能补救这种缺陷。
近视眼的人,恰恰相反,他的水晶体过份凸起,光线过份集中,所以要给它戴上两面凹下去的镜片。
科学的进步,日新月异,眼镜的构造也越来越精巧。
今天,我们有这样一种眼镜:它是没有镜框子,也不用架在鼻梁上,而是镶装在眼皮下面,紧贴着眼球的一种镜片。永远不会掉下来,也不会打碎。如果你看戴这种眼镜的人,是不会看得出来的。
眼镜的科学,是真正为人类谋福利的科学。
在眼镜的大家庭里,还有望远镜、显微镜、照像机、电影机、电子显微镜和电视机等;有的扩大和增强人类的视力;有的把人物,风景、故事情节都反映出来,给人们看,它们对人类都立过功勋,但它们不在本文围范之内,恕我不多谈了。


第8版()
专栏:

俯仰之间
——×局长日记钞
尉迟葵
×月二日
晚,听汇报。××科×××又为宿舍屋顶问题大发牢骚,个人利益至上。下周大会上批评。
×月三日
上午局务会议,×副处长第五次提出他那方案,不明实际情形,空喊扩大民主,纠缠可厌,浮躁可恶,用意可疑。明日个别谈话后再看。
×月五日
检查××科工作,干部不满情绪严重,不从发展观点看问题,只晓得喊什么“人浮于事”。责成×科长打通思想。
×月九日
××月刊发表关于××问题的一篇论文,据报,就是秘书室×××用笔名写的。名利思想的典型。通知秘书室进行教育。
×月十二日
听×主任关于群众来信的汇报,这些人贪心不足,忘了解放前过的什么日子,不知体念国家困难,商量好了似地都来大叫什么“产品质量低劣”。不理他!
×月十五日
半月来抓紧思想领导,问题越抓越多,大约还可以算得深入。晚,写关于反对个人主义问题报告提纲。这是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花些力气来准备是值得的。
×月十六日
部务会议提前今日举行,报告只好改期。部长指示:提高产品质量是当前中心工作。英明的指示!真正了解群众要求!晚,召开紧急局务会议传达部长指示,责成检查劣品,定出改进计划。
×月十八日
部党委通知:反对漠视职工福利,活跃机关民主生活,妥善安排干部工作。下午开会,责成人事科检查人浮于事的现象,责令总务科就宿舍屋顶漏雨长期不修的问题提出书面检讨。工务班长×××有压制批评行为,可作典型事例,大会指名批评,通过这个号召发扬民主。
×月二十五日
××来谈,他听××说,×副部长前晚宴会上向×司长提到××月刊那篇论文,似乎印象不坏。这是我局的新生力量。通知人事科,大力培养。


第8版()
专栏:

“祖国颂”和“长征大合唱”
叶林
大型声乐作品“祖国颂”同“长征大合唱”演出了以后,引起了不同意见的争论,有人认为“祖国颂”很好,而对“长征”则比较失望;有些人的意见则恰好相反。这两部作品对我的印象是比较深刻的。它们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它们的长处和短处,我觉得恰好又成为鲜明的对照。
“祖国颂”有着比较严谨的音乐结构,作者在这里面采用了四个概括性的主题——贯串全曲的颂歌性质的“主导主题”、回忆革命历史发展的主题、新中国出现的主题和“欢呼”主题。作者对这四个音乐主题的处理显然是经过了精心的构思的,它们不是简单的联唱,而是在不同调性上交替出现和相互呼应,具有一种艺术上的逻辑力量。这种不分乐章的大型合唱曲体裁的使用,可以说是我们合唱艺术上的一种新的发展,我觉得是十分可喜的,尽管它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在每个主题上都进行深入的刻划和发挥,但它毕竟是比较集中的,有着较大的概括力量,易于把听众的情绪更好地组织和鼓舞起来。有人说“祖国颂”的气氛很好,我想这和它严谨而具有戏剧性发展的音乐结构有很大的关系。
“祖国颂”的精工的声部处理、配器设计以及和声上充分发挥转调的力量,也是作品的明显优点,这许多方面都充分地表现了作曲者对音乐创作技巧方面的专业才能。只是,也许作者过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方面,而对曲调同歌词的因素比较放松了,因此,从整个合唱的完整性方面看来,也同时存在着比较显著的缺陷。如果说,这首合唱的曲调性不强,那是不真实的,它的曲调优美,并不难于理解;但遗憾的是除了音乐上的内容以外,它并没有帮助人更好地理解歌词的内容。有人反映说,唱了半天只听懂了四句。这就是说,它的曲调形象仍然是不完整的。如果我们进一步推敲一下这首合唱的歌词,则可以发现有更多的缺点。有好些地方在词句上十分牵强,像开头的:“长白山顶千年的积雪,西北高原万里风沙。祖国啊,我们骄傲地为你歌唱。”这种苍凉的景象并不足以说明我们祖国今天的风貌,也没有必要为了这种“万里风沙”而“骄傲地歌唱”。此外,又如“看我们祖先开辟的地方,顺江流滚向东方,迎接那火红的太阳,乘风破浪。”等词句,在文理上也很难解释,只不过是一些没有联系的短句的拼凑。这也就难怪听众听不懂了。
时乐蒙的作品“长征大合唱”则又表现为另一种创作风格和特点。这个大合唱虽然只听到了一个乐章,但也可以体会出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规模。这一章是由五个部分组成的,首先是一段男低音动人心魄的沉重的歌唱,咏叹着旧中国的苦难。这一段歌唱是十分有分量的,一开始就创造出了革命前夕的那种霹雷将至的典型情绪。然后,隐伏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曲调的红军主题出现了,它亲切而有力量地歌颂了人民武装的诞生。我最喜欢的还有第三段,这是人民歌颂红军的民歌风的主题,它有着浓厚的陕北民歌的风格,在愉快的节奏中以民间歌调的语言唱出了人民的心情,这一段我觉得和星海的“新年大合唱”的风格是一脉相承的。之后,紧接的一段是反动派的进攻,然后又再次出现了红军的主题,以胜利的北上抗日万里长征来结束。
这两个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作品说明了作曲家创作个性和不同体裁合唱曲的发展的可能性。“长征”第一章还不过是整个大合唱的序曲,但从它的风格与体裁来看,都说明了这是另一种类型的更为接近民间的合唱体裁,同时也说明了任何音乐体裁都不会仅是一个固定的框子,它完全应该根据主题和作曲家个性的需要来发展和创造。
不过,“长征大合唱”第一章的结构虽然层次明显,但却缺少音乐结构上有机的发展和联系。它有不少很好的音乐片断,但连贯性很差,声部的设计和和声的处理也嫌单薄,特别是乐队的伴奏部分写得尤为贫弱。这些问题,我想是在乐曲体裁的摸索实践过程中难免会发生的。
至于“长征”的那种朴实深沉的风格,平易近人而又接近民间音调的那种曲调的力量,我认为正是这个作品的显著优点,这个作品有着强烈的语言朗诵的因素,每一句歌词都能够清晰而有力量地传送出来,并且有着强烈的思想内容。这些都是十分可贵的。时乐蒙的作品并不追求一种旋律上的表面的华采,蕴藏在章句之中的那种深邃的感情,只有多唱多听,才能体会出来。时乐蒙“不朽的英雄黄继光”和这首“长征”,我想都是属于这一类型的。把这种特点使用在“长征”的创作上,正好符合于题材的需要,使作品具有较深的思想力量。
从这两个大型声乐作品的演出中,可以体会出:声乐合唱体裁的创作道路是广阔的,也容许创作个性的自由发展;同时,相互学习彼此的长处也是必要的,这将可以使我们的创作得到更蓬勃的发展。


第8版()
专栏:

这是方向吗?
林涵表 刘念兹
“您看过‘阿黑与阿诗玛’和‘罗盛教’么?”
“看了!”
“怎么样?”
“还不错。”
“请您写篇评论好吗?”
“这——这,这两个戏还得研究,这样搞恐怕不是京剧改革的方向。”
“…………”
新的京剧“阿黑与阿诗玛”及“罗盛教”既然“还不错”,可是却又遭受到某些批评家的冷淡对待,原来为了它“恐怕不是京剧改革的方向”。
让我们先简单地谈谈这两个戏吧!这两个戏是受到北京和地方的观众的欢迎的。我们觉得,以京剧表现现代生活或兄弟民族的生活,这是很有意义的尝试。这两个戏从剧本到演出,艺术家们花了好几年的劳动,他们的艰辛劳动和严肃的态度是值得重视的。同时,这两个戏的基调都是京剧的,它们没有脱离京剧唱、做、念、打的基础,而是比较灵活地运用了传统的音乐舞蹈,再融合了些兄弟民族的音乐舞蹈,尝试着表现更广阔的生活和新的英雄形象。这种新的尝试(尽管还有一些表现形式的问题未解决),难道不值得我们鼓励和赞扬吗?可是,还是有人因为它有了新的东西,“恐怕不是京剧改革的方向”,连这些尝试都不敢加以肯定。
想简单地从一两出新戏中来肯定一个剧种的改革方向,这只有吓得人不敢尝试。没有各式各样的尝试,便不能摸出一个方向。请问:有谁能够在一个新生的婴孩面前,指出他日后的发展方向?或者认为哭不是他的“方向”就把他扔掉?
“阿黑与阿诗玛”和“罗盛教”的意义,在于它们给京剧选择题材方面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它们的演出,证明了京剧表现生活的范畴是可以更广阔一些更自由一些的。京剧既有很优越的条件表现历史故事题材;同时它的生命力很强,传统音乐与表演艺术丰厚,它也有条件表现多方面的生活。有人认为,京剧已经发展到顶点,已经凝固了,不能再有多大发展,这种论调可以不攻自破了。
言必称“方向”的批评家,过于稳重的批评家,对新的事物多看两眼吧!拿这个牌子堵住自己的睛眼,别人自然不便干涉;但是如果拿这个牌子去妨碍别人的创造和尝试,那就会变成一种罪过了。


第8版()
专栏:

衡山初晓(摄影) 薛子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