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56-07-07

1956-07-07新闻联播 文字版

“百家争鸣”是科学发展的历史道路

第7版()<br/>专栏:<br/><br/> “百家争鸣”是科学发展的历史道路<br/> 钱伟长<br/> “百家争鸣”是科学发展的历史道路,是同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相符合的,所以鼓励“百家争鸣”就能够推动科学发展,我们从事自然科学工作的人,衷心地拥护这个方针。<br/> 自然科学几百年以来长期发展的历史,都说明了科学是在不断的争论中成长起来的。哥白尼建立地动说,牛顿建立古典力学的体系,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学说,又如光的波动论、微粒论的统一以及量子力学的建立等等,都经过了长期的争论。在目前对物质构造有巨大意义的场论,正是物理学家争论的中心。参加这个争论的何止百家。科学就是这样在不断地修正陈旧的看法,不断地肯定合理的、否定不合理的道路上前进着,没有不同意见的争论,科学就得不到发展。<br/> 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人类对无限宇宙的认识日益扩大、日益深化的过程。任何科学家对于事物的认识,对于后来的科学家来说,都是比较局限的和比较片面的。但是就在这些比较局限和比较片面的认识里,也还反映着物质世界的真实情况的一部分。人们对于物质世界的比较全面的认识,永远是建立在各个比较局限的和比较片面的认识的基础上的。但是,就是这个较全面的认识,本身也一定还带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因此,也一定还有一些带有另一种局限性和片面性的认识和它不一致。这样就会促成一种更全面的认识。自然科学的发展就是不断地在克服认识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同时吸收这些有局限性和片面性的认识的合理内容,来丰富和扩大我们的认识界限的过程。在这个认识的发展过程里,科学家们由于各自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就一定有不同意见的争论。只有人们从这许多不同的但是都带着局限性和片面性的意见里,找到了共同的较全面的结论以后,争论才会暂时趋于缓和。但是,这样的暂时稳定的局势,在科学的认识面逐步扩大以后,又会渐渐失去平衡,而展开进一步的更高级的争论。<br/> 百家争鸣是科学发展的正常情况。百家不争正是表明科学发展暂时趋于停顿的情况。<br/> 科学争论也会根据参加争论的科学家的态度,得到不同的结果。科学家如果认识到每个人的认识包括自己的认识在内,都有它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同时也都有它的部分真实性,则不同意见的争论,一定会引导我们在新的不同的角度去进行科学工作,这种工作就有可能把各个不同的片面联结起来,达到了包括现存各种片面认识的较全面的结论。但是,如果科学家认识不到这一点,毫无根据地武断地认为只有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人家的不同意见没有一些真实的内容,那末,这种争论就不可能有任何科学的结论。科学的争论必需要建立在承认和尊重别人的科学劳动的基础上,才能健康地发展,才能为科学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那些“文人相轻”式的“武断”式的争论,是毫无鼓励的价值的。<br/> 我们愿意用四个瞎子摸象的故事,来说明这个问题。当四个瞎子摸着大象的各个部分时,有三个瞎子摸着了三条不同的象腿,一个瞎子摸着了象的肚子。于是四个瞎子对于象的认识就引起了论争。如果那三个摸象腿的瞎子用多数举手通过的方式对于象的认识下了结论,则这个结论一定是非常可笑的。如果那三个瞎子用虚心的科学态度听取少数派那一个瞎子从摸到的象肚子来得到的认识的结论,尊重这个瞎子的劳动,则通过争论后,一定就会引导到三个摸象腿的瞎子抬起手来摸象肚子,而那一个摸象肚子的瞎子去摸象腿。在这样探摸的过程里,可能启发大家更全面地去摸,首先将会摸到肚子和肚连接的部分,然后摸到象背,最后发展到象的头和象的鼻子。于是就引导大家去得到更全面的结论。<br/> 科学的争论虽然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道路,但是争论还必需有共同的基础。科学争论的基础在自然科学里是实验的根据和公认的逻辑方法。这就是说必需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实验的根据,必须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人人都能重演的。逻辑方法必须是公认的共同的讨论方法。不然,你说做了一个实验,得了一个结论,人家无法用同样的条件证实你的实验,或是你说的道理人家听不懂,那这个争论就无法进行。自然科学的论争是在发展过程里自然产生的,它是建立在一个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的,决不是故意地为争论而争论,为争鸣而争鸣,这和“持之无故,言之无理”的乱争胡闹是不相同的。<br/> 在自然科学里,争论的根据是可靠的实验,那些意图用单纯引证任何权威的言论来作为争论的根据的办法,并不能达到任何结论。科学的权威也是建立在“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基础上的,他可能掌握了更多更广的实验知识,可能比一般人认识得更全面,但是他的权威价值也仅仅是这些,当超越了他的应有的程度,他的言论就失掉了权威的作用。<br/> 我们可以用天文里客星的问题来说明实验和论争的关系。我国古代历史上有不少关于发现客星的记载,客星忽然大放光明,几个星期以后渐渐就看不见了。以后,就是在最有效的天文望远镜里,也没有找到。这是实验观察的事实,是经过许多人验证了的。但是对于这个事实,曾经有过两种不同的看法,在公认的逻辑范围里都有道理,一方的意见认为,客星还在空间原来的方位,只是不发射人所看得见的光罢了。另一方的意见,认为客星是星球爆炸的过程,爆炸后星球已经粉碎,分散在太空里,原来的方位上已经没有星球了。这两个看法的争论如果没有别的实验的验证是不可能有什么结论的。最近当无线电天文学(即射电天文学)发展了以后,通过无线电波的测量,证明了客星仍旧在原来的方位,它虽然不放射可见的光波,但是它还不断地发射着无线电波。这个实验就决定了长期未决的论争。从这个事例里可以看到,科学的论争只会推动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可以取得不同论争的结论。科学的论争绝不是仅仅依靠权威的发言来取得结论的。<br/> 在高等学校的自然科学的教学工作中,同样应该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只要这些争论是有实验的根据和合乎逻辑的推论。因为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着,如果一定要是定论才可以用为教材,那末,就很容易堵塞了青年们的创造性,并且也是违反科学发展的原则的。我们一定要让青年学生们了解到任何一个科学结论都有一定的条件,也就是说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在高等学校里从事自然科学的教育工作者,有责任要具体地说明这些结论有些什么局限性,在超越了这种局限性以后,将会发生什么问题,和有着什么争论。那些把自然科学教成了“天经地义”的结果,就会给青年造成绝对化和科学死硬化的习惯,这样的青年,就不会怀疑,不敢怀疑,同时也无从怀疑,当然也就不可能是科学上独立工作的和不断地创造前进的人。这些人就是教条主义的传播者。<br/> “百家争鸣”一定会给我国科学带来飞速发展的前景,因为它是符合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我们自然科学界一定要为很好地贯彻这个方针而努力。

谈粤剧音乐的革新

第7版()<br/>专栏:<br/><br/> 谈粤剧音乐的革新<br/> 李凌<br/> 广东粤剧团的巡回演出,引起首都观众极大的兴趣。特别是粤剧音乐的丰富和改进,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br/> 好些人,过去对粤剧音乐中的小曲(过场曲)、小调比较熟悉。这一部分音乐,由于没有语言的隔阂,很早已经流传到全国各地,渐渐形成为我国器乐曲的主要曲目。像“赛龙夺锦”、“昭君怨”、“双声恨”等小曲,在东欧各兄弟国家,都受到欢迎和较好的评价。<br/> 但对于粤剧音乐的唱腔部分,特别是梆子、二黄,因为语音的关系,对北方听众来说,还是比较生疏的。粤剧团在首都的演出,为了减少听众的困难所采用的字幕,使得听众较容易欣赏到唱腔的真意。因此许多听过粤剧的人,都觉得粤剧音乐,不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而且在艺术的造诣上也有一定的成就。<br/> 粤剧音乐,据老辈艺人的研究,起于弋阳腔,壮大自昆曲、可能最早突破了昆曲的形式,在众腔之中,兼收徽调、四平、二黄、弋阳腔、襄阳腔甚至海南戏等的一些腔调,并和广东的民间音乐融合,逐渐形成一种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的戏曲。这些唱腔经过不断的改革,到了现在,虽然和原来的曲牌的面貌相差很大,但如果细细地分析,它和其他兄弟剧种是有着极密切的血缘关系。如“西皮”(粤剧主要曲牌之一)和“四平调”同一曲型;“二流”、“滚花”和秦腔相近;“梆子”各种板路脱胎于桂剧、湘剧,特别是早期的旦腔“梆子”和湖南的花鼓戏的曲调极相似;“南音”其实来自江浙的弹词,后来同广东的龙州、粤讴、木鱼相融合,……。它综合了各剧种音乐的优点,同土生土长的音乐情调结合,蜕化成一种新异而优美的艺术形式。<br/> 粤剧音乐的改革,大致有两个较突出的阶段,一是在1920年左右的采用“平喉和粤语”演唱,一是解放后的革新。最初的粤剧音乐,大致和现在的桂戏差不多,也用京音(广东称为官腔)演唱。“五四”运动前后,广东的工商业和华侨资本获得了发展,粤剧观众一天天扩大,要求粤剧音乐听得懂,听起来亲切。这就大大地刺激了唱法、语音和唱腔上的变化,当时的名演员如白驹荣、马师曾、薛觉先、李翠芳等人都是参与这一自发的改革运动的主要人物。<br/> 那时革新的特点是:用粤语演唱(极少部分如官场场面仍用广东官腔演唱)。广东民间歌调如龙州、粤讴、海南曲等被吸收为粤剧唱腔;乐队采用一些西洋乐器(如小提琴、黑管、小号等)伴奏,过场小曲增加,男女声采用普通唱歌方法演唱(只部分男旦角用子喉)。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二黄、梆子、南音各种固有唱腔,因采用粤语演唱时语音的变动,促使曲调有了发展;加上艺人们的竞相创造,使粤曲基本唱腔,起了基本上的变化。加上正线、反线、士工,乙反各种调式的采用,都波及各种曲牌,从而创造和发展了不少新的唱腔。如“乙反二黄”、“长句二黄”、“流水南音”就都是这时所创造和发展出来的。<br/> 1937年以后,由于片面地探求新腔,渐渐变得杂乱无章。器乐小曲如“岐山凤”等根本不适合演唱的小曲都配上歌词演唱,上海舞场的小调如“满场飞”等也上了粤剧舞台。西洋乐器的采用也毫无选择,像吉他等乐器连同夏威夷的演奏方法也都搬了进来,无怪当时的观众听了啼笑皆非。<br/> 直到解放以后,广东戏曲研究会提出了恢复粤剧音乐的优秀传统,清除粤剧音乐上的帝国主义和商业化影响;大力从事研究整理,革新创造。经过这几年的努力,粤剧音乐才有像广东粤剧团最近演出时所看到的新面貌。<br/> 粤剧音乐改革的成就,首先是恢复和发展了固有的优秀曲牌,如梆子慢、中、慢中板;因为在过去的日子里,不仅是混乱,而且渐渐不受重视。这次粤剧团的演出,一方面保存了原有唱腔的完整性,并且大力加强了它的表现力。如“搜书院”中翠莲在书院和张逸民的对唱,“秦香莲”中秦香莲唱“反线慢板”、“劝夫君你莫要装痴作哑”等段,都是新鲜完整、感人至深的。<br/> 又如二黄曲牌,不仅纯真地保留了原来的优美旋律和完美的结构,而且根据剧情和剧中人物当时的情景,作了创造性的改进。像“盘夫”中曾荣唱的二王“所谓爱还带恨未免割舍不能”之类的乐句,(二黄唱腔,过去基本上都是将一句词分几次来唱的)原来的旋律唱到“割舍”之后经过一句过门然后再唱“不能”。而“不能”二字,总是用很长的拖腔来处理,这样便使得演员在情感的处理上感到零碎、不集中,听众也不能比较连贯地来欣赏词意。因此他们在编曲者和演员的共同研究之后,创造性地把尾句精简发展,使它和前面的曲调完整地连接起来,变成一种新曲调。我认为这种演员和作曲者共同合作的革新办法是很值得学习的。<br/> 粤剧音乐由于长期地表现一些家庭生活和爱情的剧目,因此在抒情曲调的发展上,有着特出的创造。许多听过粤曲的人,觉得粤曲表现柔情、悲哀、诉述心境的音乐的造诣比其他曲种要高得多。如秦香莲唱的,“乙反中板”“忍泪含悲叫句我良人”、“苦喉南音”“郎去后”等段,旋律自由适合语言的特点,调式哀怨而深沉;许多观众听到演员这些歌唱,不觉凄然泪下。<br/> 不过,在粤曲唱腔的整理发展中,仍然还能看到过去为了求变化造成的过分零碎的痕迹。像秦香莲在“寿堂”的一场,这是广东戏特有的。秦香莲从“手抱琵琶悲从中起”到退出这短短的一段,就采用了“滚花”、小曲“不认妻”、“乙反西皮”、小曲“石榴花”、“乙反恋弹”、“苦喉南音”等六、七种曲牌。几句一换,调式变动很大。听起来不但感到支离破碎,而且转调非常突然。像这样的剪接是值得研究的。<br/> 粤剧原来的过场音乐(普通称为“广东小曲”)是非常有名的。他们常常在过场或换幕时选奏一段小曲,把观众渐渐引到另一情节;有时按剧情的需要,配上一段小曲,增加戏剧气氛。解放以后,作曲家们把这些过场曲进一步发展为“序曲”或“间奏曲”。如新整理的“秦香莲”、“搜书院”、“罗汉钱”等都根据戏剧主题写了“序幕曲”,并且采用了简单的和声对位方法编写。他们认为要将“序曲”或“间奏曲”作大力的改进,问题不大;如要在戏剧进行中配合创造气氛的乐曲,就常常碰到很多困难。粤剧演员大都习惯于短句不断重复的方法来增进气氛,因而对于新作的一些曲调,每每觉得受束缚。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有些观众听了也认为仅仅几个音反复使用,感到缺乏变化。这一点需要今后在实践中不断改进。<br/> 第二是对乐器的应用进行了整理。富有特色的广东二胡的应用大大加强了。椰胡、三弦、喉管、长管等恢复使用,又增加了低音胡琴、阮琴,更好地表现了民乐色彩。<br/> 打击乐器的丰富多样,也是粤乐的特色之一。鼓有高鼓(单鼓)、小鼓(京鼓)、中鼓、大鼓,还有木板鼓;锣有小锣、文锣、云锣、大锣、京锣,其中大锣和京锣,都有特殊的效果。钹也有大小两种。像这样完整的乐队也是少见的。<br/> 至于西洋乐器的采用,现在也进行了适当的选择。如小号、黑管、电气钢板琴,特别是吉他等都放弃不用,只保留了小提琴、索土风。因为这些乐器已在观众中有了很好的基础,而且扩大了粤曲的音域。好些曲调,如“快琴音”和一些低音的唱腔,如果用现有的民乐演奏,到了极低的几个音时,一定要提升八度才能表演,容易破坏曲调的完整性。像他们这样有选择的采用西洋乐器,一方面丰富了乐队的音色,同时也使曲调的表演获得完美顺畅,这是很好的经验。<br/> 粤剧乐队的组成,和音色的配合非常丰富,种类众多(通常采用二十种左右,有时多到三、四十种),音调谐和。他们很注意音乐效果,并且常常根据剧情、人物、情节选用乐器,有时还根据某一演员的音色特点而配用;有时演员说白,乐队则用拨弹乐器或某些乐器轻声伴和。打击乐放在台侧,管弦乐放在乐池,使乐队音量得到均衡,这也是较好的尝试。<br/> 他们对乐队的表现力也非常注意。它的强弱幅度很大,有时轻清可爱,有时雄壮、激昂;这些都做得比较细致。<br/> 第三,粤剧的演唱自改了平喉以来,在声部的分类上,有男高音(如小生、小武)、男中音、低音(多半是丑生、生生)、女高音(花旦)、女低音(老旦)。其中女低音还是近年来才确定的(过去多用男角担任,月儿演唱低音是当作反唱男声来使用的,像“秦香莲”中的国太(黄洁屏饰)就是女低音的新型。她最初也是唱高音的,后来发现她不仅能演老旦,而且音质也适合于女低音;在她练习和扩大了低音以后,演唱得很有特色了,同时也增强了人物的性格和特点。<br/> 有些粤剧演员的演唱,技巧很高。如红线女等是以音色优美、语音清晰、唱腔婉转,表演精细见称。白驹荣是以行腔稳重、音色充实闻名。马师曾则是诙谐老练。各有各的特长。但是他们在近几年来仍然不断要求改进。最使人敬佩的是马师曾,他过去在歌唱上常常过分追求短顿音,回国以后,接受了观众的意见,一次又一次的改进,使他的演唱变得纯朴而亲切。这种虚心诚恳地对待群众意见的改进精神,是难得而宝贵的。<br/> 过去,粤剧曾有所谓四柱制、六柱制,就是只要求有四个、或六个较主要的演员就够了,其余的人的表演都是不重要的。这几年来,也打破了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在演员的选择上,尽量要求全面的照顾;不仅做工,而且声音也要求有较好的基础和训练。像“秦香莲”一剧,演员不少,但每一个演员,都在歌唱上具有一定的水平。<br/> 粤剧音乐这几年的革新是令人高兴的。它使粤剧音乐回复到原有的优秀的传统基础上来发展。在稳步向前中,虽然仍有一些弱点和不足,如果能够进一步发挥编曲者和演员的合作改进精神,在演唱上作更多的加工琢磨,并且参考兄弟剧种的改革经验,我相信粤剧音乐一定会有更灿烂的前途。

苏联原子能展览会开始技术交流活动

第7版()<br/>专栏:<br/><br/> 苏联原子能展览会开始技术交流活动<br/> 本报讯 苏联和平利用原子能科学技术展览会本周起开始技术交流活动,到六日止约有1.200人参加了这项活动。六日,苏联科学院院士阿尔其莫维奇和通讯院士克鲁热林,分别向中国科学技术界作了热核子反应方面的学术报告和介绍了苏联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情况。这两位专家是在上月末特从莫斯科赶来配合此次展览会作专题讲学的。<br/> 参加这次技术交流活动的有我国各专门学会、各高等学校的科学家和教授、研究机关的高级研究人员等,远离北京的科学家和教授们,也在上月下旬陆续赶到北京参加技术交流活动。<br/> 技术交流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组织专业参观,就展品听取细致的讲解,报告会和专题座谈,中苏科学家之间的访问,编译出版资料等。技术交流的范围包括:原子核物理学,原子原料及其探测和勘查,原子核反应堆及原子能发电站,核子和辐射化学,放射性同位素在工业、医学、农业和生物学上的应用等几个方面。

交通大学七月中旬开始迁往西安

第7版()<br/>专栏:<br/><br/> 交通大学七月中旬开始迁往西安<br/> 本报讯 交通大学一、二年级的教师们,将在七月中旬开始迁往新兴工业城市西安。<br/> 看看教师们好像在搬家,实际上却是一次愉快的旅行。学校已经为他们定了舒适的火车卧铺,全部行李和家用杂物也由学校派专人运送,教师们一切不必自己费心。他们只要在出发前把行李打好包放在宿舍里,到达西安后就可以在新居领到自己所有的东西。<br/> 徐桂芳副教授和他的妻子、母亲和五个孩子都已经领到了搬家费。在西安的新居里,将有学校供给的床、椅、桌、书橱等用具。现在,他已经开始考虑下学期教研组和夜大学的教课任务了。<br/> 据最近从西安新校址来的总务人员说,那边可容纳四千多学生上课的教室大楼的最高一层已经砌好,底层也开始粉刷了。教师们的四幢宿舍已经建好了三幢。在这里,每家约有卧室、起居室、厨房、盥洗室等五个房间。教师住宅区的百货公司、南北杂货店、小菜场、绸布店、理发店等也已经开始建造,争取在七月底完工。<br/> 同时交通大学一年级学生也将同教师们一起迁往西安。

清华大学图书馆订购大批科学书刊

第7版()<br/>专栏:<br/><br/> 清华大学图书馆订购大批科学书刊<br/> 本报讯 清华大学图书馆积极扩大书刊来源和充实工具书。近几个月来,向国外订购了大批西文图书,并增订了不少俄文和西文科学技术期刊。以四、五两月份计,资本主义国家图书的订购费,就超过了三年来这方面图书经费的支出总额。最近特别注意工程物理专业与自动化专业所需要的书刊。在工具书方面,近来进行了一次检查,并征求各系和教研组的意见,准备最近向国外订购和补购大批期刊索引及世界大型的书目与书评。从今年开始,已将国内外出版目录收集起来,陈列在教师阅览室,并在馆内设置了一个出版目录陈列柜,以便教师查看。为了利用校外的图书馆书刊,并有目的地征集全国几个大图书馆的书刊目录,陈列在教师阅览室。在中文报刊索引方面,除已订购的山东省立图书馆出版的全国主要期刊索引外,从本年七月份起,准备长期订购上海市报刊图书馆出版的全国主要报刊期刊索引卡片十一大类,陈列在教师阅览室。五月底,图书馆并编出全校现有存藏的全部外文合订本期刊书本目录,分发到各系和教研组。

山东梁山县挖出一只五百多年前的木船

第7版()<br/>专栏:<br/><br/> 山东梁山县挖出一只五百多年前的木船<br/> 新华社讯 最近在山东省梁山县境内一公尺深的地下,挖掘出一只五百七十多年前的巨大木船。<br/> 这只木船是用楠木作成的,它的修造方法和北方所造的船只不同。船长五丈一尺,宽一丈,约一人深。全船有十三个舱。在这只满沉泥沙的船内,挖出了六十多种共二百一十四件物品。在第一舱中有一铁锚,铁锚上刻有“洪武五年造”(即公元1372年)等铭文。在挖掘时发现船头向北,船身略向东侧倾斜。 <br/> 从这只船内挖掘出来的主要物品是兵器。在四十把铁刀中有很多把毫无缺口;二十三个铁盔还有几个比较完好,帽盔的形状和现今消防队员戴的救火帽很相似。船内有一座小铜炮,铜炮上面刻有“洪武十年造”等字样。船内还有铁甲碎片、箭头、矛头,和各种工具如马鞍、马蹬、铁铣、铁铲以及锯、凿、尺、陶罐等物。从船内挖出的还有刻着有宋赵佶(徽宗)年号的“大观通宝”,刻着明朱元璋(太祖)年号的“洪武通宝”等铜钱。<br/> 这只木船为梁山县黑虎庙区馆里乡贾庄红光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在这水洼地里挖藕时发现的。在挖掘的时候,隐约可以看出这一带原来是一条河道。<br/> 据考古学家初步推测,五百七十多年前,这只木船从江南航来,它是走在一支船队前面的护粮船,在贾庄可能是遇到了大风暴或者经过激战之后沉没的。

中、苏混合爬山队到达新疆慕士塔格山下

第7版()<br/>专栏:<br/><br/> 中、苏混合爬山队到达新疆慕士塔格山下<br/> 中、苏混合爬山队的队员五日已经全部集结在新疆西部的慕士塔格山下,并且开始了征服这座高山的侦察活动。<br/> 在中、苏混合爬山队队员面前的慕士塔格山,拔海7,546公尺。它像一座巨大的冰雪之塔,傲然耸立在帕米尔高原群山的冰峰之中。山上没有草木,除悬崖和山脚以外,全复盖着两三人深的冰雪。十来条银白色的冰河,从山崖中直泻到四面山脚下。<br/> 当地塔吉克族和柯尔克孜族的牧人,以及维吾尔族的农民,都把这座山叫作“冰山之父”。夏天虽然到来,山上却经常大雪纷飞。慕士塔格山融雪急湍的流水,从山脚下一泻千里,会合其他水流,灌溉着终年不雨的喀什噶尔绿洲和叶尔羌绿洲几百万亩土地。许多塔吉克族和柯尔克孜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都指着“冰山之父”为盟,发誓愿他们的爱情像慕士塔格山一样纯洁和永恒。<br/> 慕士塔格山比欧洲最高的高加索山厄尔布鲁士峰还要高1,900多公尺。这样高的山峰,只有在亚洲才能找到几个。著名的瑞典旅行家斯文·赫定1894年曾经四次试图登上这个高峰,但他始终不能到达6,800公尺以上。英国有名的登山运动家埃·希普顿和他的朋友在半个世纪多以后来到这里登山,根据他自己的报告,他们虽然登到了7,000公尺左右,但由于严寒冻坏了脚而不得不失败下山。当地柯尔克孜族牧民对记者说,过去慕士塔格山顶上从来没有印上过人类的足迹,也许人民政府有办法把它征服。<br/> 对于中、苏两国爬山运动员来说,征服这座氧气稀薄,气压低和极度寒冷的高大冰山,确是一场严重的斗争。苏联爬山家虽然大多有着十年到二十年左右的爬山历史,但还是第一次去征服这样的高山。年轻的中国爬山运动员在自己国内还只攀登过4,113公尺高的太白山。只有几名运动员去年曾经攀登过苏联境内拔海6,780公尺的十月峰。但是中、苏两国爬山运动员满怀信心地表示:虽然有种种困难,但一定能够征服它。<br/> 新华社记者 杨克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