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7月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请照“女四书”的镜子
舒芜
三十年前,有人写信给鲁迅先生,“以为北方女子太死板而南方女子太活泼,不禁‘感慨系之矣’了。”鲁迅先生对于这个感慨“加以猛烈的教诫,大致是说他‘死板’和‘活泼’既然都不赞成,即等于主张女性应该不死不活,那是万分不对的。”(“鲁迅全集”第四卷四一页)
今天,在关于李煜词的讨论中,又有人宣称“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两句是不好的,理由是,这样的女性的形象是轻浮的,云云。
不能不令人想起“千古女师”曹大家(班昭)的名著,列在“女四书”第一部的“女诫”。其“敬顺”章有云:“夫妇之好,终身不离。房室周旋,遂生媟黩。媟黩既生,语言过矣。语言既过,纵恣必作。纵恣既作,则侮夫之心生矣。”这是十分明白的。持此论之,则“烂嚼”“笑唾”,真媟黩纵恣之尤,其被斥为“轻浮”,诚无足怪了。
我们生活在今天,但确实还有许多人的头脑却还没有从种种陈腐丑恶的观念之下彻底地解放出来。近来,“中国妇女”,“中国青年”,“新观察”以及其他报刊,都大量揭露了许多对待妇女的恶劣现象和错误思想,说明今天还有不少人是“女四书”的信徒。
例子很多,还是只谈谈有关女性形象方面的问题。
据说,很有些性情活泼一些,爱说爱笑,爱玩爱闹的女青年,往往被周围的人们指点议论,说是“作风不严肃”,“态度不庄重”,“群众影响不好”,云云。这种议论尽管用了许多的新名词装点起来,但只要到“女四书”里面去找一找,便很容易找到它的本来面目。
唐代宋若昭所作的“女论语”,列在“女四书”的第三部,其“立身章”有云:“行莫回头,语莫掀唇。坐莫动膝,立莫摇裙。喜莫大笑,怒莫高声。”明代仁孝文皇后所作的“内训”,列在“女四书”的第二部,其“慎言章”有云:“一语一默,从容中道,以合于坤静之体。”
不必多抄了,就这几条,便很够给今天某些新道学家用作镜子,照一照自己所想的究竟是些什么。
在这个镜子里面,不仅会出现一个不死不活的女性形象的典型,为一切新旧道学家们所深深满意;而且还会出现一个典型环境:那就是深巷内一个黑漆大门,“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之类的门联,门内是死水一样的静寂,偶然有一两个幽灵似的影子慢慢游过。……
我想,这应该是能够促使新道学家们猛醒的。我相信,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热烈拥护,与别人并无二致,为什么在妇女问题上却变成新道学家呢?这便大可以深长思之了。


第8版()
专栏:

拔牙记
卜小州
半个多月以前,我的一颗牙齿突然疼了起来。俗话说:“牙疼不算病,疼起来要了命”,我算领教了。那颗捣蛋的坏牙齿几乎整整折磨了我一夜。第二天,我请了半天假到医院去治牙,可是病人太多,只能挂“预约”号。有什么办法呢?牙疼虽然疼得我很心焦,但是体温的确没达到38度以上,挂“急诊”自然是不行的,我只好捂着腮帮子回来了。还好,过了两天之后,疼痛却一点点减轻了。不过,我到底还是不放心,因为听说牙患若不及时治疗,到了老年可能引起腰酸骨痛、甚至半身不遂之类的病症。所以,到了“预约”那天,我还是到医院去了。
在医院里,闷热的走廊两边坐满了候诊的人。好些有经验的病号都带着一本书或是一份杂志边看边等。我什么书刊都没有带来。幸而墙上的卫生宣传画给我打发了不少时间。可是,终于也看腻了。正在无聊的当儿,我发现墙上挂着一个小本子,封面上写有“意见簿”三个字。我好奇地把它拿下来翻阅了一下。有一位病人提了这样的意见:
“……今天,你们给我拔牙的时候,用力过猛,登时就把牙齿钳碎了。因为牙根还留在牙床里,需要开刀把它取出来。你们就用刀子把我的牙肉拉开,还用几件像钻子、凿子之类的东西拼命地挖,好容易才把牙根取了出来。跟着就开始缝伤口。你们先后把缝针弄断了三根。后来,听说又到别的科里去借新针。等了老半天才借来。这回你们却把小针尖弄断了。更糟糕的是,小针尖不知落到哪里去了。你们在我的口腔里到处找,甚至用小钩子在我的伤口的窟窿里猛掏……”我看到这里,不忍看下去了。我连忙翻过一页去,看看医院方面是怎样答复的:
“同志,你的批评基本上是正确的,我们衷心地接受。”——开头的语气似乎很谦虚,可是接下去的却是:“不过,那天的情况必须向你说明一下:你的牙齿是畸形生长的,工作上有些困难。后来缝伤口弄断了几支针,那是因为用的是从上海买来的国产缝针。缝针的质量不好,我们愿意代表制针的工厂向你道歉。至于找针尖费了一些时间,那完全是值得的,因为针尖如果遗留在牙床里是会有后患的。可是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还是找不着,也许当时混杂在血块里冲洗掉了……”
我的皮肤表面不禁起了密密麻麻的鸡皮疙瘩。本来,在我想像里,拔牙是件相当简单的事儿,绝没有料想到会这么复杂。我的情绪骤然紧张起来。恰恰在这时候,护士同志站在诊室门口喊开了:“十号——卜同志——卜小州——”
“有!”我努力使自己镇定下来,走进了诊室,按照护士的指示,坐到座椅上。
“我这个牙齿半个多月以前痛了好几天,现在基本上不痛了……”因为“意见簿”上的那段话,使我有了戒心,所以不等大夫开口,我就主动地作了一个简单的汇报,目的是想暗示他最好不要动手术了。
“嗯……”大夫戴着口罩,我看不出他的反应。他左手拿着一个像小杓似的镜子,右手拿着一个长柄的小钩针,把这两件家伙纳入我的口腔里活动了一番,又用钩针的柄子逐个逐个地敲击我的牙齿。“唔……你这个牙齿的确坏了……需要拔了。”
他的话给了我一种果断、自信力很强的印象。他一边在病历单上填写病情纪录,一边说:“你愿意拔掉它吗?”
凡是采取协商口吻的大夫,的确会减少病人的顾虑的。可是,我还要问清楚一些:“马上就动手术吗?没有什么困难吗?”
“假如你愿意的话,马上就可以拔。——困难是没有的。”他很有把握地答复我。
这时候,我起了一场相当激烈的思想斗争。坏牙齿应该而且必须拔掉,这道理我是知道的。可是“意见簿”给我的印象也实在使我心有余悸,不能不使我考虑到万一发生事故和它的后果。
“喂,怎么样,拔吗?”大夫又催问了一句。他的话是平常的。但在我听来,却仿佛触动了我的自尊心:既来治牙,坏牙齿又必须拔掉,还犹豫什么呢?难道在这样一件小事面前,还要作一个临阵退缩的懦夫不成?于是我就慷慨地答道:“拔吧!”
手术进行得十分顺利。牙床上注射了麻药,一点儿也不痛。最后,我愉快地拿着一张印有“注意事项”的小条子离开医院。一路上我都不敢张嘴,怕的是细菌飞进嘴里去。
我回到家里,真是说不出的高兴。坏牙齿拔掉了,这就是说免除了一种痛苦。我很想看看自己得意的时候是个什么样子。于是就拿起一面镜子来照照。这时候,我忽然记起刚才在医院里看了“意见簿”之后的一场虚惊——哈!真是杞人忧天!我不禁越想越好笑,笑着,笑着,我就在镜子里看到了我自己张开了的嘴巴。
天呀!有一件事情使我的笑容立即僵住了。我揉了揉眼睛,再三认真地观察,结果判明我真地没有看错:那个捣蛋的坏牙齿仍然骄傲地屹立在牙床上,被拔掉了的却是它隔壁的无辜的一颗。


第8版()
专栏:

转业在山村
钟赫
夕阳斜傍在西山岭边,照着河面,还微微耀眼。老黎坐在货舱里,不住望望天色,怪船行得慢了。
货船驶近了里山,老黎望着两岸熟悉的村庄,不禁哼着山歌:
欢乐事情说不完,
清水秀山好人家。
老黎做供销社工作,还是前年的事。
前年清明时分,他拿着红皮面的复员军人证书,回到了这个阔别十多年的家乡来。家乡完全不是过去那种“穷山愁水苦人家”的样子了,村村兴旺。他想:家乡有什么事情好让我这老军人来做呢?闲住了几天,乡里要他当供销社营业员。他呆想了一阵:“我做生意合适么?”但他没说二话,接受了任务。
一个细雨绵绵的下午,社里潮粘粘的,老黎靠着柜台闲望。一个老大娘一脚跨进门来,递给老黎个油瓶说:“要四两酱油。”老黎心想:“这态度,多不舒服!”他也不应声,没精打采地拿起瓶子就灌。不料漏斗一滑,一股酱油顺着瓶颈淌到柜上。他觉得惭愧起来,慌忙把瓶递给老大娘,人家看了看他,先没言语,随后又低低地责备似地说了一句:“大家的钱哪!”
那老大娘的脸色,老黎至今记得很清楚。自那回以后,老黎开始细心地注意起社里的事情来了。人们常见他穿着那件褪了色的黄军衣进进出出忙碌着。
到了腊月,事情更多。一个雪后的夜晚,外面西北风一阵紧一阵,他在屋里算账,一面等着乡里来人拿火油点灯开干部会。看看又过了半晌,不见人来,想是路难走或是派不出人来。叫一个顺路人带去吧,可是门前这河岸小路上早没一个人影了。“没有灯能开好会吗?”他想着,立刻拿上那装火油的瓶子,向同伴交代了一声,就出门去了。往会场去的路本是七高八低的野荒路,这两天下雪弄得夹泥夹水的更难走了。上了年纪的老黎,才走了半里多,就一连滑了几跤,雪水满进鞋里,冰得那弹片伤过的脚骨又痛又麻。老黎好不容易挨到会场,交出火油,一群年青人猛地把他围住,兴高采烈地叫道:
“解放军伯伯,老黎同志,你给我们光明啦!”
第二年秋里,老黎和同伴们尽力收购了这里盛产的毛竹,山民们个个欢喜。这里毛竹滞销了好几年了,山民生活不免受到影响。老黎那能坐视,就和大家研究滞销原因,调查产量,了解销地情况,奔来跑去的接头。一来外面需要,二来上级和各方面的支持,解决了价格、运输等一系列过去没解决的问题,毛竹出路多了。山民眼望着成排成排的竹筏顺水奔去。都谈论着:从来没有卖掉过这么多的竹子,多亏老黎他们出大力啊!可也是,竹子自己也派了大用场了。祖祖辈辈传下来只知道毛竹能做毛竹货,不知道现在能代替“钢筋”造楼房哩!
今天,老黎又办了一船山民们需要的货回来了。“我做生意还合适哩!为这个永远美丽的山乡工作,多么好啊!”老黎想着想着,船已快到码头了。


第8版()
专栏:

湘桂写生随感之三
阳朔风景
胡佩衡
阳朔县城,虽然城墙已不存在,可是古拙有趣的城门仍然独存。街道不宽,居民非常朴素。当地国画家帅础坚先生说:古诗中有“陶潜彭泽五株柳,潘岳河阳一县花,两地争如阳朔好,碧莲峰里住人家”之句,读了这首七绝,就可以了解阳朔风景与别处大有不同了。他介绍“阳朔八景”是:白沙渔火,东岭朝霞,西山晚照,市桥双月,马山岚气,龙洞仙泉,鉴寺僧钟,黉宫万云。
县城的阳朔公园,有两个白色山亭,在青山碧树的中间,显得十分美丽。公园中满植一丈以上的丹桂数百株,据说开花时全县都能熏香。市内碧莲峰,如圆锥形,四面满生常青的灌木,开花时奇丽异常,山有路可登,能到绝顶。我们走过一座寺院,见溪边有一座小楼,专供画家们写生用的,楼的各面有长方窗子,由窗口外望,便成天然的长方画幅,这倒是很有趣的画室。(附图片)
过兴坪五里(阳朔附近) 胡佩衡


第8版()
专栏:寓言

蜗牛和乌龟
余毅忠
一只蜗牛准备去遨游全世界。
它想:且慢!我要向谁领教一套游历的规矩,不然,就会寸步难行的。
蜗牛去请教乌龟。乌龟告诉他说:
“事情很简单。根据龟甲的花纹,可以指示吉凶。当我还年青的时候,曾经周游列国。我索性把龟甲背起来,就到处走了!”
蜗牛听说,连忙爬回海里,找到一个有花纹的白螺壳,背在身上。然后踏上他漫长的征途。
从此,它仿佛背着一座屋子,慢吞吞地爬行。
后来的人讥笑蜗牛说:“你执迷于一套老规矩,把它沉重地背上身,怎能跑得快呢?”


第8版()
专栏:

读“本报内部消息”
陆希治
一口气读完了刘宾雁的“本报内部消息”(“人民文学”1956年6月号)。这篇特写首先以它的题材的新鲜吸引了我。它的揭发生活中的落后事物的尖刻,又使我感到作者对创造性的积极的要求。最使我感动的,是作者的尽其所能地干预生活的热情和责任感。
张野这个人物是刻划得成功的。特写所写的关于这个人物的情节,生动地体现了这个人物的性格。处处聪明地迎合那位总编辑的个人愿望,时时本能地按个人得失的观点考虑问题,是这个人的生活的原则和习惯。当然,他并不想笨拙地把他的灵魂暴露出来,而是想巧妙地让它难于被人识辨。在外面,他让人看到的是仪表不凡,才华闪烁。他也很有一帆风顺的自信心。在他所处的那个特殊环境里,他似乎已经老于世故。他似乎已经聪明地认识了那个环境里的事物发展的规律,并且能熟练地使它和自己的个人利益灵巧地结合起来。可是,他对于“生活发展的规律”到底是认识不够的:他的老练,在黄佳英的性格面前碰了钉子!……
特写对黄佳英的那些描写,也一直在吸引着我。照我看来,这是一个近乎娜斯嘉型的优美的青年人物。不过,这个人物给我的印象,也还不很深刻。特写还不能使我更具体地了解她,像具体地了解娜斯嘉那样。我想,也许这是因为作者虽然用了不少的笔墨去描写她,却较少描写她的深刻的斗争的原故吧?对于另一个人物——马文元,我也有着同样的感受。当然,特写所描写的这个人物的矛盾,还是吸引人的。但是,他的性格的深刻生动的表现,我却还没有感到。难道黄佳英和他在总编室里的那一场谈话,对他的性格的表现已经足够深刻了吗?说这个作品还有“无冲突论”的倾向,那似乎是笑话;但是,作者还没有很好地从冲突中表现性格,却是的确的。
作者说,他还要继续写下去,真正的尖锐的冲突将在下一篇内展开。这太好了。事实上,几乎作者所提出的每一个人物,都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和兴趣(甚至那个似乎还没有受到作者重视的曹梦飞,也已经在有力地牵扯着我),我们迫切地期待着下一篇里的冲突的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