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7月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周总理关于国际形势的发言受到各国舆论重视
印度报纸说,中国总理的声明受到亚非人士的欢迎
据新华社新德里30日电 印地文日报“新印度时报”今天的社论说,“中国总理的声明将受到亚非人士的欢迎”,“周恩来总理建议同蒋介石政府举行谈判以解决台湾问题,从而使东亚政治有了新的转变”。
这家报纸还在社论中欢迎周恩来总理对国民党军政人员作出的这个保证:他们能够探访他们在大陆上的家属。这家报纸又说:“这是蒋介石政府进行谈判的好机会。他们应该放弃重新占领全中国的梦想,而接受这个建议。如果蒋介石政府到现在还坚持它的阻挠政策,那么它连世界上现在对它仅有的任何一点点同情也会丧失掉”。
这家报纸还说:“因此,尽管有蒋介石,美国将很难保持对台湾的控制。”
乌尔都文报纸“荣耀报”认为,中国的这个宣告将有助于赢得更多的国家承认它。报纸说,“看来除了美国以外,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将要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报纸又说,美国将必须改变它对中国的态度。
日本各界都表示重视,报纸不满政府的消极态度
据新华社2日讯 东京消息:中国总理周恩来在六月二十八日的发言受到日本各界的重视。日本各大报在普遍刊登这个发言的时候,都在标题上指明中国方面希望使它同日本的关系正常化。
日本外务省情报文化局局长田中三男六月二十九日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日本对于同中国恢复邦交问题“将不改变以往的方针”。他说,我们认为同苏联和其他共产党国家恢复邦交以后才会调整同中国之间的邦交。他透露,由于复杂的国际局势,在同中国的关系正常化问题上,日本不能够立即采取步骤。
田中还说,目前不会同中国谈政治问题,只是在贸易问题上要在不违反“国际义务”的情况下按以往方式办理。
日本电台在六月二十八日当天广播说,鸠山内阁对恢复同中国的邦交采取了消极的态度。周恩来总理的发言似乎对鸠山内阁的举棋不定的态度表示不满。
日本各大报也发表了评论。“朝日新闻”的社论说:“无可否认,日本政府没有热情同新中国进行协商,须知这种态度已经离开了日本人民的意志”。这家有影响的报纸不满意日本政府的消极态度,它说,连美国也已经同中国举行了五十一次的大使级会谈,但是日本和中国的总领事级会谈却不过举行了数次,而且今年来一次都还没有举行。
英法报纸认为我国对和平解放台湾问题的态度更加明确
新华社2日讯 英国和法国的报纸和通讯社都对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发言发表了评论。路透社记者说,这个发言“是中国设法缓和国外和国内紧张局势的日益加强的政策的一部分”。
发言中关于和平解放台湾部分最受注意。许多消息说,和平解放台湾问题虽然过去已被提出过,但是,这次所表示的态度更加明确。法新社记者说,这一次“这个建议提得这样明确,毫无怀疑或误解的余地。”
“曼彻斯特卫报”在指出周总理的发言“具有很大的意义”后说,显然,北京认为通过同国民党“协议来结束中国长期的内战的时机已经在来临。”
美国一些官员硬说是“老一套”,但私下里又表示忧虑
新华社2日讯 华盛顿消息:中国周恩来总理六月二十八日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发言受到美国官方和报纸的普遍注意。这篇发言被认为是继苏联和平措施之后的又一“和平攻势”。
美国国务院拒绝对周恩来的发言表示公开的意见。一些官员硬说这个发言是“老一套”,“没有新鲜东西”。但是从官员们私下表示的意见可以看出,他们十分注意发言中关于中国政府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问题。有些人对这个发言将会在蒋介石集团内部产生的影响以及它可能受到中立国家的支持表示忧虑。
华盛顿的一些晚报都在周恩来发言的当天在显著地位刊载了关于台湾部分的发言。“明星报”在头版新闻中刊载美联社发出的消息,标题是:“周向台湾建议就移交问题举行直接谈判”。
最近几天,美国一些重要报纸还在接二连三地就这部分发言发表评论。一些报纸对发言将会引起的影响继续表示不安。“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说,周恩来的讲话很可能是一颗预定在几个月以后爆炸的表面平静的“定时炸弹”。


第5版()
专栏:

苏联改善工人福利条件
据新华社2日讯 据塔斯社报道:苏联工会和工业企业,正在进一步改善工人的劳动和生活条件。
今年苏联各工业部门拨给劳动保护的款项有二十多亿卢布,在工人免费疗养和休养方面的支出有十五亿多卢布。
到今年年底,苏联各部和各工业企业将为各业工人建筑总面积达二千九百万平方公尺的住宅。
苏联工会现在有一万五千个俱乐部、文化馆和文化宫,共藏书一亿二千万册的一万八千个图书馆,还有约一万部电影放映机。为了劳动人民能够更好的休息,苏联工会正在建筑许多公园,组织到风景区的游览和旅行。今年参加这些游览旅行的将有四百多万工会会员。


第5版()
专栏:

滕代远应邀到华沙
新华社华沙2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应波兰铁道部的邀请今天到达华沙。波兰铁道部长斯柴莱茨基等到车站欢迎。
滕代远将在波作短期访问。


第5版()
专栏:

西哈努克到莫斯科
柬首相钦·迪和议长翁谦山同行
本报莫斯科2日电 应苏联政府邀请访苏的柬埔寨王国西哈努克亲王、首相钦·迪和国民议会议长翁谦山,今日下午五时乘飞机到达莫斯科。苏联政府和党的领导人员布尔加宁、马林科夫和福尔采娃等到机场迎接。
西哈努克在机场上发表了简短的讲话。随后客人们乘坐敞蓬汽车离开机场,沿途受到了莫斯科市民的热烈欢迎。“真理报”和“消息报”都发表文章表示欢迎。“真理报”并且刊登了西哈努克的照片。正如苏联报纸指出的,西哈努克的访问将帮助扩大苏联和柬埔寨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合作。


第5版()
专栏:

波兹南博览会闭幕
中波同各国达成巨额交易
据新华社华沙2日电 第二十五届波兹南国际博览会已经在七月一日闭幕。
这次博览会是在六月十七日正式开幕的。在博览会举行的两个星期中,观众共达四十万人左右,其中有三千名外国来宾。波兰对外贸易机构在这次博览会上和外国的对外贸易机构和公司共达成了四亿五千多万卢布的交易额。此外,参加博览会的外国对外贸易机构和公司也互相缔结了许多贸易合同。
中国贸易代表在博览会上接待了二十个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百多个工商界人士,并且签订了进出口总额达三百五十多万美元的贸易合同。


第5版()
专栏:

波兹南事件受难者安葬
新华社华沙2日电 波兹南挑衅事件中受难者的安葬仪式,六月三十日在波兹南各个墓地举行。以部长会议主席西伦凯维兹为首的波兰统一工人党和政府的代表团,参加了这些安葬仪式。
波兰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以波兰复兴军官和骑士十字勋章追赠给在保卫人民政权中殉职的人员。在挑衅事件受难者的墓地前摆着受难者的家属、党组织、国家机关和社会公众所献的花圈。


第5版()
专栏:

谢皮洛夫离雅典前发表声明
希望扩大苏希间友好合作关系
新华社2日讯 据塔斯社雅典讯:苏联外交部长谢皮洛夫在结束对希腊的非正式访问以后,在七月一日上午离开了雅典。
在六月三十日晚上,苏联驻希腊大使馆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谢皮洛夫向新闻记者发表声明说,他同希腊政府首相和外交大臣在谅解和诚恳的气氛中进行了开诚布公的、有成效的会谈。虽然苏联和希腊两国在对一些国际问题的看法上有一些分歧,但是,在发展两国的友好关系和事务合作的道路上,并没有什么不可克服的障碍。为了建立良好的关系,应该致力于充分利用双方的共同点,这些共同点使苏、希两国人民联合在一起并且有助于巩固和平。
谢皮洛夫在重申了苏联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后指出:苏、希友谊的敌人故意散播谣言说,希腊从北方受到了某种威胁。这种谎言的目的是想在希腊和它的北部各邻国之间散布猜疑和不信任,以便阻止国际紧张局势的和缓。但是他们制造的谎言已经完全被那些表明苏联及希腊北部其他各邻国的和平诚意的外交措施所驳倒了。他指出,希腊和它的北部各邻国之间的关系最近已经有了某些改进。
在两国的经济关系上,谢皮洛夫指出,到目前为止,对于扩大苏联和希腊两国之间的经济联系的良好机会还利用得不多。谢皮洛夫说:苏联愿意抱着善意和无私的态度,来研究关于在发展希腊民族经济,交流科学,技术经验和培养专业人材方面的相互合作问题。同时,根据自己总的原则,苏联不会向希腊提出可能损害它的主权和民族尊严的任何条件。
希腊政府方面也对扩大同苏联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对进一步发展贸易关系,表示了积极的态度。
谢皮洛夫也表示希望扩大苏、希两国文化、科学、议会和其他代表团的互相访问,以促进两国进一步的相互谅解和信任。
谢皮洛夫最后说:苏联努力发展和希腊的友好关系,但是绝没有意思要使希腊和西方国家发生争吵,好像某些外国报纸所说的那样。
在举行记者招待会以后,谢皮洛夫应雅典市长的邀请,访问了雅典市政府。在前往市政府的道路上,上万的雅典市民热烈鼓掌欢迎这位苏联外交部长。
在访问市政府的时候,谢皮洛夫邀请市长和市政府代表团访问莫斯科。


第5版()
专栏:

中国新闻工作者联谊会
欢宴八个国家的新闻工作者
新华社2日讯 来自印度、日本、伊朗、叙利亚、巴西、墨西哥、秘鲁和玻利维亚等八个国家的新闻工作者今晚出席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联谊会为他们举行的欢迎宴会。
中国新闻工作者联谊会会长邓拓在宴会上致欢迎词说,赫尔辛基国际新闻工作者会见是国际新闻工作者大团结的开端,中国新闻工作者完全支持赫尔辛基会议上通过的召开亚非新闻工作者会议的决议,并且希望赫尔辛基的团结精神像万隆会议的精神一样地传遍全世界,成为世界新闻工作者的共同精神。他最后举杯祝贺亚非和拉丁美洲各国新闻工作者之间的友谊更进一步的发展。
各国新闻工作者的代表在宴会上讲话时,谈到了赫尔辛基国际新闻工作者的团结精神,并且表示要为真实的新闻报道、为世界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谊而努力。
出席宴会作陪的,有中国新闻工作者联谊会副会长金仲华、王芸生,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龚澎和首都各报刊的负责人五十多人。


第5版()
专栏:

中国田径队到莫斯科
新华社莫斯科2日电 由五十多名优秀运动员组成的中国田径队,已经分批乘飞机到达莫斯科。最后一批田径队员是在七月一日到达的。
中国田径队将在苏联同苏联的田径运动员举行友谊比赛。


第5版()
专栏:

我代表团赴苏商订中苏文化合作协定
新华社2日讯 中国赴苏联商订中苏文化合作协定的代表团,已经在今天早晨乘飞机启程。代表团将就今后进一步加强中苏两国文化合作的问题和苏联方面进行全面的商谈。
代表团团长是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副主任、文化部副部长钱俊瑞;团员:对外文化联络局代理局长陈忠经,文化部部长助理、出版事业管理局局长黄洛峰,卫生部部长助理齐仲桓,高等教育部留学生管理司司长艾大炎,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副局长周巍峙,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大使馆文化参赞张映吾。


第5版()
专栏:

苏联原子能飞机转入飞行试验阶段
新华社莫斯科2日电 苏联创制的原子能飞机已经从设计和试验个别部件的阶段,转入了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阶段。早在1955年年底,就已经获得了装有原子能反应堆的飞机的第一次飞行试验的结果。
苏联工程师苏什科夫最近在苏联“共青团真理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谈到了这些情况。
苏什科夫说,原子能喷气发动机是根据喷气发动机的原理来制造的。它使从压缩机来的空气进入原子反应堆,空气在穿过反应堆的管子的时候,加热到大约和汽油燃烧时一样的温度,然后就通过喷气孔喷出来,形成喷气推动力,推动飞机前进。
利用核子燃料,能够产生比汽油高二百万倍以上的热能。这样,就能够保证飞机飞得快,又飞得远,不致因为燃料不足而中途着陆。例如,“TY—104”喷气式客机以每小时八百公里的速度从莫斯科飞到海参崴,大约要消耗一百五十吨的汽油,而原子能飞机只用七十到七十五公分的核子燃料就够了。这些燃料的体积只有一个核桃那么大。
苏什科夫还说,在飞机上还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利用原子能。这就是把原子反应堆作为产生蒸汽的热源,利用蒸汽来转动飞机的螺旋桨。试验证明,一个原子反应堆可以保证几个涡轮机用的蒸汽。
为了保护飞机上的工作人员和乘客不受反应堆辐射线的伤害,已经试验出一种保护方法。这就是把反应堆放在飞机的尾部,在反应堆和座舱之间安放一层混凝土保护壁。但是,有了这种保护壁,旅客在飞机着陆后还不能立刻下飞机,而要等到把反应堆搬走后才能下飞机。现在,正在研究制造一种新的保护合金,这个问题不久就可以得到解决。


第5版()
专栏:

中国访日京剧代表团和日中文化交流
日本剧作家 木下顺二
我没有想到京剧会像这样受到各阶层日本人的一致赞扬。中国访日京剧代表团来日本访问前,日本观众对于京剧所怀抱的期待中,除了一种好奇心之外,同时也掺杂着一种认为没有什么了不起、反正不容易看懂的心情的。的确,不懂语言,对于欣赏戏剧是个极大的障碍。可是在公演之后,据我所听到的观众的反响,无例外地都是说:“看懂啦!”或者说:“出乎意外地容易懂。”这自然不是说直到台词的细微末节他们都听懂了,而是说京剧演技所具有的出色的表现力和它的形式的优美征服了日本观众,京剧的美妙的内容也打动了日本观众的心弦。哑剧以及不必完全通过语言去理解的作品,如“三岔口”、“闹天宫”等等受到了观众普遍欢迎,这是很自然的。在知识分子中间,“将相和”、“霸王别姬”等节目也以其强烈的戏剧性和表现力受到了赞赏。
但是,使日本观众真正倾倒的,决不是仅仅由于京剧的悦目和有趣。就以头一天晚上演出的梅兰芳先生的“贵妃醉酒”为例吧。在百花亭等待唐明皇的杨贵妃,当她听说皇帝不来后,就借酒消愁。表现那醉态和心情变化的美妙歌舞,确实使我们赏心悦耳。但梅先生在这里所表现的,并不仅仅是这方面的美。这个“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贵妇人、尽管她有极其艳丽的外表,但心里却也有着也许不自觉的空虚和苦闷。梅先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藏在那华装丽服和轻歌妙舞后面的杨贵妃的凄切心情以及她的人性。因而,我们日本观众才能在陶醉于舞台上的美妙歌舞的同时,也深深同情这个妇女,而受到巨大的感动。这种集传统、洗炼和创意而形成的杰出的艺术成果,使日本观众为之倾倒。
今天,我们说的日本观众,自然其中有很多人在思想感情上对共产主义抱有怀疑或反感。但是这些人的这种思想感情,并没有妨碍他们欢迎京剧团、欣赏和理解京剧。如果说这也是很自然的,固然也无不可,但是不能不说这是京剧团的出人意外的成功。老话说:“艺术无国境”这次我们又重新强烈地体会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然而,我们如果对京剧公演的成功这件事稍微深入地想想,首先就会发现这样的事实:梅兰芳先生在1919年、1924年访问日本演出以来,日本观众就对他很有好感,名演员梅兰芳的名字,三、四十年来,在一次都没有看到过梅先生的戏的日本观众之间可以说是一直保持着一种神秘的魅力。而且,欧阳予倩先生在1904年曾在日本留学,和当时日本的“新派”剧有过关系,并且在日本的剧场演过戏,这也是为什么在知道这些事情的日本观众特别是日本戏剧界的前辈们之间,为这次中国访日京剧代表团的来访引起了非常亲切之感的很大理由。
中国访日京剧代表团到达日本之前,日本观众就已经对它有着这样的亲近之感,是有着这样一些历史的原因的。但这也是在战后日中两国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无形中逐步形成的结果。举大的事情来说,例如:李德全女士等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的访日,日本学术会议代表团的访华,郭沫若先生等中国科学代表团的访日,日本歌舞伎剧团的访华演出,中国商品展览会在日本的展出等等。此外还有无数的日本各界的代表人士应邀访问过中国。
从中国回来的日本人,其中自然不无个别的发表挑剔并且强调中国的缺点的访问记之类的人,而且也不无读了这些访问记感到“中国毕竟也不是什么都好!”从而感到所谓“安心”的读者。但是,至少据我所知,那些所谓“安心”的人们,连他们自己内心也感到他们的“安心”是虚幻的。因为尽管有人吹毛求疵,但新中国却是以雄劲的步伐向前发展,这是现实,而且,日本国内的广大人民,虽然他们也许不去积极宣传这些,但是一旦知道了新中国的真相,就会不屈不挠地向这个方向走去,这也是现实。
我以为,这次中国访日京剧代表团的成功,间接地也是由于上面所说的这许多因素加在一起发挥了有力的作用的结果。如果没有这些,仅仅是由于好奇心,那末拥有二千六百个座位的歌舞伎座也就不会有连续七场超额满座的事情了,也就不会发生用超出本来就已很高的票价数倍的价钱暗中买卖所谓黑票的现象了。
通过中国访日京剧代表团的演出,日本观众重新强烈地感到了日中两国人民同文同种的历史关系。除了京剧的美妙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以外,还有一种可以叫做两民族共通的感情,把那广大的歌舞伎座的舞台和观众席连成了一片。京剧这种艺术,这个时候是把两国间的“国境”消除了。中国访日京剧代表团的来日演出,把这几年来一直继续进行着的日中文化交流获得的成果加深了,并且扩展了。
去年,日本歌舞伎剧团访问了中国。当时在中国受到了国宾的礼遇,使剧团的人们深受感动;这个消息又由许多日本报纸杂志传给了日本人民,也使日本人民为之深深感动。日本歌舞伎剧团的访问中国,是接受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的邀请而去的。但遗憾的是,现在的日本,不能以政府资助的国家规模来招待中国访日京剧代表团,结果是由民间最大的报社“朝日新闻社”来出面邀请的。日中友好协会、日中文化交流协会、提供剧场的松竹公司以及松尾国三先生等娱乐业界等许多团体,都由衷地尽力协助。以朝日新闻社为中心聚集起来的、由日本文化界的代表们组成的欢迎中国访日京剧代表团委员会,尽全力进行了准备工作。但是,日本的欢迎准备工作是实在不够的。这件事使我们非常抱愧,我们一面进行着自我批评,一面紧张地进行着这一工作。
去年,我在北京看到了袁世海先生演的“除三害”,对他的演技大为佩服。后来我又有幸在中国京剧院会见了袁先生。袁先生一见面就说:“有什么不够的地方,请提出批评。”分别的时候,他又紧紧握着我的手说:“下次在日本见吧!”坦白地说,当时我对这事能否实现是没有信心的。从那时候起,过了八个月,由于日中两国人民的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现在我又能在东京歌舞伎座听到了袁先生的宏亮的歌声。这对我来说,加上从京剧本身所得到的激动,是双重的喜悦和感动。日本投降后的第十一年,日中两国的文化交流好容易才达到现在这样的地步,我们应该借着这个机会,深刻地反省一下从前所走的道路。我们应该在两国人民之间,充分交换袁世海先生所说的那种“不客气的建设性的批评”。我相信,如果真正要使中国京剧代表团访日带给我们的喜悦和感动开花结实,最好的途径是早日促成日中两国邦交的正常化!
(本报特约稿)


第5版()
专栏:

布拉格纪游
张沛
从1230年捷克王朝在布拉格建立第一个王城算起,布拉格已经有了七百多年的历史。你在老城区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胡同,差不多都可以找到十三世纪以来各种形式的建筑物。站在总统府的山坡上,俯瞰布拉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些古色古香的罗马式、歌德式的教堂尖塔,以及贵族住宅的精致花园。弗尔塔瓦河有许多座桥,其中最老的一座是十四世纪查理第四时代造的,从艺术性上说,这座桥到现在为止,还是最美丽的一座桥。老城区的一些僻静的胡同,还保存着几个世纪以前的古老形式,许多房屋里带有宗教色彩的壁画被保存得很好。一些小街和胡同里的路灯,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和北京一样,有些胡同因为过于狭窄,只许一个方向单行通过汽车和电车。到目前为止,除了那些教堂和机关办公用的一些大的古建筑以外,还有三十六所十二、十三世纪建造的住宅继续被使用着。
但是你在布拉格绝不会因为这是一个古老的城市而感觉沉闷,相反,它处处给你以新鲜的感觉。
布拉格除了二十几路有轨电车以外,还有好多路无轨电车和公共汽车,白天用不了一分钟就会有一辆电车开过来,行路非常方便。最近布拉格街头出现了一种红色的有皮沙发坐位类似公共汽车的新式电车,这种电车的速度每小时达到八十公里。布拉格的公共交通的票价实在便宜,花六十个“海来”(每个克朗等于一百个“海来”)可以乘车二十三公里,一张票可以换乘三种交通工具(电车、无轨电车、公共汽车)。
布拉格是一个躺在小山和丘陵上的城市,汽车常常要盘山而上,为了便利市区的交通,不久以前在山中凿开了一条通行汽车的宽大隧道,平常这里行人不许通行,但到了盛大的节日,汽车就不能通过了,只让游行的群众来往。
和一百年以前的古老的煤气路灯相对照的,在一些街道上采用了近代的日光路灯。
沿着总统府山坡,有许多过去的贵族花园,这些花园倚山建筑,栽着各种花树,过去只是贵族一家少数人享受,现在经过政府修理,为劳动人民开放了。市人民委员会正计划把所有这些贵族花园联成一片,形成一个公园带。
在布拉格的大街上或者胡同里散步,是一件很有兴味的事。下午四点钟以前,行人很少,四点钟以后,差不多所有的人都下班了,街上的人很多,但是并不给人一种喧嚣的感觉,人们安静地走着,轻声的谈话,母亲们推着小车在街头公园休息。在这里,这种婴儿车多极了,从来没有看见妈妈抱着孩子走路的,在乡村中也是如此。这种婴儿车制造得很精美。母亲每生一个孩子以后,就可以向政府领到一千克朗的特别补助金,而购置这种小车只需要四百个克朗,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政府对第二代的关心了。
如果你在老城区靠近总统府的小胡同走一走,就可以看到有一些十五世纪的小酒店,这些小酒店是当时著名的诗人、音乐家、学者常常光顾的地方。现在这些小酒店也被宣布为国家古迹,一切都按原来的样子陈设着,照样地接待客人。在那些没有油漆过的木头桌子旁边的墙壁上,有时你可以看到几行字:“××世纪的伟大诗人×××常在此处喝酒”。
和我们的情形相反,布拉格的星期天是最冷静的,绝大部分商店都休息了,街上人很少,许多人都离开城市到郊外去了,沿着弗尔塔瓦河两岸的河谷,尽是游人。有的打猎,有的划船,有的在草地上晒太阳,有的在森林中自己的小房子中休息。
布拉格有许多大饭店,但更普遍的是一种“自动食堂”,所谓自动食堂,就是为了节省人们的时间,可以随时买到牛奶、咖啡、夹肉面包和份菜,可以在几分钟以内吃一顿饭。这种食堂没有坐位,人们都站着吃饭。但秩序很好,大家都有礼貌地按先后买饭。很安静,没有吵闹的声音。
布拉格商店的货物非常充足,橱窗内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商品,有很大的百货公司,也有较小的专门商店,最引起我们注目的是那些塑料和人造纤维的制品,用玻璃丝做的东西也不少。衬衣、袜子、雨衣、提包、桌布可以数出几十种这类产品,它们比普通的棉织品和毛织品都便宜,而又很结实、漂亮。特别是洗起来方便,只要放在水里涮一下就干净了。国家计划委员会新技术部的同志告诉我们:一般的衣料加一点玻璃丝进去,可以结实三倍;如果作三百万套工作服,即可节省750万公尺的布和1500个纺织工人。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要把这类化学产品提高三倍。
布拉格人很考究衣服的样式,但是在日常工作的时候是很朴素的,不少人穿布料的衣服,我们在国内穿的卡其布雨衣,在布拉格男男女女作为春秋天的日常便服。然而到了下班回家以后,参加晚会或者节日的时候,每一个人都盛装起来,这时你从衣服上很难发现一个普通的食堂招待员和一个政府部长有什么区别。
布拉格是一个有着古老文化艺术传统的城市,是一个安静的生活很舒适、方便的城市,但是很重要的它还是一个生产的城市,是一个大工业中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担负着重要的任务,布拉格的九十多万居民中,有三十万是工业人口。
如果你从市中心往西或者往东走远一些,在这里已听不到老城广场上古老钟楼上的钟声,这里响着的是各种各样机器的声音,成千成万的人在这里勤劳地生产着社会主义的财富。在这些工厂的附近,一幢幢的工人宿舍在建筑着。大都是六层到八层的新式楼房。
在布拉格的工厂里,我们看到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这就是很多企业把帮助农业合作社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在著名的斯大林格勒工厂的办公楼前面,竖着一块木制的地图,这是布拉格州的一个区的地图,斯大林格勒工厂负责帮助这个区的农业合作社。在地图上标明着各个合作社的位置。工厂组织工人帮助合作社义务劳动,利用废料和节省下来的材料制造农具送给合作社。
五月的布拉格是最美丽的季节,整个城市覆盖着绿荫,城市一天比一天变得更美好,但是布拉格人并不是只图安静的,新五年计划的远大前景正成为人们谈论的中心,爱国主义的热情激动着人们的心,布拉格人了解布拉格这个社会主义阵营西端的欧洲名城,处在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和平竞赛的前哨,不论是斯大林格勒工厂的工人们,或者是白天鹅百货公司的店员,他们都知道自己肩上担负着重大的责任。(附图片)
上图为布拉格的斯梅塔那博物馆外景。左边是古老的查理斯桥。
下图为捷总统府。 捷克斯洛伐克通讯社稿
(新华社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