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7月2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独立思考”
余一
读了玄珠同志的“谈独立思考”,我有点感想。
现在是不是我们就不知道怎样独立思考呢?现在是不是我们就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呢?
我想,绝不是。我们并没有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问题在于:有些人自己不习惯“独立思考”,也不习惯别人“独立思考”。他们把自己装在套子里面,也喜欢硬把别人装在套子里面。他们拿起教条的棍子到处巡逻,要是看见有人从套子里钻出来,他们就给他一闷棍。他们听见到处都在唱他们听惯了的那种没有感情的单调的调子,他们就满意地在套子里睡着了。
他们的棍子造成了一种舆论,培养出来一批应声虫,好像声势很浩大,而且也的确发生过起哄的作用。可是这种棍子并没有打掉人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事实上单调的调子中间一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不过教条主义者没有听见或者不去听罢了。有些在套子里住惯了的编辑同志喜欢把别人的文章改来改去,一定要改得可以装进套子才甘心,但是写稿的人仍然要从套子里钻出来。打闷棍,头一次也许有用处,要再来,别人早已提防了。谁都知道,教条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教条代替不了“独立思考”。
在中国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还是占大多数,他们对大小事情都有他们自己的看法。他们并不习惯别人代替他们思考,但是他们也不习惯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却喜欢暗地里吱吱喳喳(这倒有助于教条主义者的虚张声势)。所以“百家争鸣”的号召对他们是有很大的作用的。他们需要“鸣”,也应当鼓励他们大“鸣”。要是他们真的大“鸣”起来,教条主义者的棍子就只好收起来了。


第8版()
专栏:

写在“娜拉”演出之前
吴雪
亨利克·易卜生是西欧戏剧家中被介绍到中国来最早的一位。远在1907年——易卜生逝世的第二年,我国新文艺的旗手、伟大的作家鲁迅先生就在一篇题名“摩罗诗力说”的文章里提到易卜生。1918年就有易卜生创作的译本出版。他的社会问题剧如:“娜拉”(即“傀儡家庭”)、“群鬼”、“社会栋梁”、“人民公敌”等,对我国“五四”时代的思想启蒙运动,包括新兴的话剧运动和话剧创作,都有极大的影响。
在这些戏里,我们特别记住了“娜拉”。人们都能记得:“娜拉”对当时的妇女解放运动,曾经怎样地起着鼓舞和推动作用。“娜拉往何处去?”成为当时“新青年”杂志及其他许多报刊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娜拉成为当时中国知识界中最熟悉的人物。
今天,“娜拉”又在北京的舞台上演出了。这次有纪念意义的演出,不禁引起我们许多回忆。娜拉所处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但是,“娜拉”对于今天的观众,难道不是仍然有着它的现实意义吗?因为“娜拉”一剧的主题,不仅在于它提出了妇女的人权问题,它通过胡克大夫的身世,柯洛克斯泰和林敦太太的遭遇,特别是通过娜拉的丈夫海尔茂典型性格的揭示,也深刻地暴露出整个资产阶级社会虚伪的文明,以及违反人性的法制和道德标准。
至于在我们的时代中,夫妇生活主要建立在互敬、互爱、互助的基础上。这正是易卜生生前憧憬的家庭生活。妇女的人权问题,在今天大大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纸上空谈,已是为新社会的道德观念所肯定的了。但时至今日,作为旧有残余的意识形态来看,是不是也还有一些像未出走以前的娜拉一样的妇女,把自己的精神生活完全拘囿于个人身边琐屑的事物上,没有事业和生活的远大理想?是不是也还有那么一些像海尔茂一样的丈夫,自私自利,虚伪庸俗?因而,“娜拉”的演出,从它的内涵的现实意义上说,也还是耐人寻思的。(附图片)
娜拉为了医治丈夫的病,伪造父亲的签名借了一笔钱;恰恰在那时候父亲死去了。放债人写了一封信给娜拉的丈夫,想用揭发娜拉伪造签名的罪名来威胁他,以保住自己在银行的小职位。娜拉以练习舞会的表演节目,来阻止丈夫开信箱取信,和掩饰自己的慌乱情绪。
曹西林摄(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供稿)


第8版()
专栏:

漫步书林
王祯:农书 (下)西谛
这部农书是徐光启“农政全书”出版之前最详尽的农业科学的总集,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而又结合实际地叙述着许多耕种、缲织的技术。没有一句空谈,没有不能见之实用的幻想。作者是把农民们的实际的经验总结起来的,所以,决不是一部“闭门造车”的书。我们应该把这部书作为农业学校里的必读的教科书才是。
这部书的作者王祯,生平不详,只知道他“字伯善,东平人,曾官丰城(按疑应作“永丰”)县尹。”他自己说,曾任宣州旌德县县尹。我在顺治十三年刊本的“旌德县志”卷七“官师志”里,果然找到了有关于他的一段材料:“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任。东鲁人。修学宫,建尊经阁,治坛、庙、桥、路,施药济人。”农书就在那时候开始写的。因为要印行农书,所以创造了木活字。“试印本县志书,约计六万余字,不一月而百部齐成,一如刊板,始知其可用。”后二年,他迁任信州永丰县。曾将这付活字携而之官。这时,他的农书已经写成了。“方欲以活字嵌印”,却知江西已经命工刊板,遂中止。
“农书”的版本,除嘉靖本外,我曾在上海见到一部明“万历二载甲戌(1574年)济南府章丘县刊行”的本子(福建重刻“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中的“农书”即从此万历年山东刊本出),显然是翻刻那部嘉靖本。钱曾“读书敏求记”载王氏农书,说,“农桑通诀六,农器图谱二十,谷谱十,总名曰农书。”其内容正与嘉靖本同。惟他未注明版本,不知所收的是嘉靖本还是万历本。清乾隆纂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里辑出这部“农书”来。按大典目录,卷之六百二十五到卷之六百四十,共十六卷,所收皆为“农书”,惟在“农书十四、十五”下,注:“农桑辑要”,在“农书十六”下,注:“农桑衣食辑要”。在“农书一”至“农书十三”下,则并未注有书名。“四库全书农书提要”云:“永乐大典所载并为八卷”,则其中有八卷是王祯农书。至所余五卷究是何书,则今已不可得而知了。我曾将从“大典”本书的内聚珍本“农书”和嘉靖本对校了一下,异同不多,可见“大典”所收乃是王氏全书,且是最近于王氏原本的本来面目的。惟“大典”本有王氏的“农书原序”,云:“为集三十有七,为目二百有七十”(嘉靖本无此序)。“大典”既并之为八卷,内聚珍本又分之为二十二卷,只有嘉靖本作三十六集,尚存原本规模。究竟内聚珍本分作二十二卷有何根据呢?据“提要”说,是根据“读书敏求记”的。但我们所见的各本“敏求记”从没有将“农书”分作二十二卷的。不知当时馆臣所见的是何本“敏求记”。好在原书的篇目次第俱在,固不难于恢复原本的本来面目。这部分作三十有七集的恢复本来面目的“农书”希望能够早日重印出版。现在,不要说嘉靖本,或万历本“农书”已在市上绝迹,就是内聚珍本,福建重刻聚珍版丛书(江西和浙江重刻的聚珍版丛书,均无“农书”在内),广东广雅书局重刻闽聚珍版丛书,乃至石印小字本、铅印本的“农书”,也都成了“可遇不可求”之物。像这样的一部重要的而且必读的农业科学的古典著作,是值得几位专家们尽快地花费若干时日,把它整理一下的。 (完)


第8版()
专栏:

大巴山的歌声
林尚 马华
宝成铁路出川西平原后,就倚着悬崖绝壁的大巴山,沿着波涛汹涌的嘉陵江而上,直达宝鸡秦岭。在这四百多公里人烟稀少的地区里,铁路工人建立了自己的家园,削平了高山,填满了深壑,使得这世世代代荒凉的山区,顿然热闹起来。
山区交通不便,物资供应条件差,逢到休息时间,大家只好蹲在家里聊天,有的闷得发慌,就跑去爬山,但一天到晚那能老拿爬山解闷呢!工人们组织了一支业余文娱队。一停工休息,就打起锣鼓扭秧歌。日子一久,大家又有些乏味了。有人用废竹筒、笋壳等东西,做成了简单的单弦琴,有用竹子挖了些小孔做成笛子,有人把锡泊纸包在梳子上,也当作乐器。就这样,一钱未花,就组成了一个“土乐器组”了。
后来,工会又购买了南胡、三弦、月琴、提琴、手风琴。新式乐器买来了,但工人们大多不会使用。不会,就学,没有人教,就自己来摸索。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混合十五中队四十多个文娱活动的积极分子,都能拉能弹,能唱会演了。
大巴山区的歌声是不息的。他们紧密结合生产和中心工作,开展了多式多样的活动。
住在大巴山区的农民,由于交通不便,很难得看见演剧跳舞,因此铁路工人每次演出,都要邀请他们来参加。住在混合十五中队附近的老农民任大爷,今年已经七十六岁了,起初工人才到这一带来时,上下工都要经过他的地边,他怕工人踏了禾苗,总是有些不高兴。后来他经常参加晚会,看了歌剧“嘉陵江上”后,第二天就带领了孙女,把工人上工的路,修得平平宽宽的,还专门抽了几块地,给工人种小菜。
傍晚,成百上千的人拥向剧场。零六零女工中队的姑娘们来了,她们是来参加演出的;白发苍苍的老汉,携着孙儿来了,他们是来看演出的。辛勤劳动了一周的工人们,都聚集在剧场,欢度着愉快的周末。


第8版()
专栏:

考试
刘群
最近,北京市食品、百货和合作社等商业部门的三万多职工和店员,冒着炎热战战兢兢地赴“考场”,考试不及格者,就不能升级。
考场布置得很庄严,四壁贴满标语。进场后又宣布许多纪律:“肃静!前门进,后门出;非工作人员不得入场;来宾入席不得乱串……应试者不准左顾右盼;不准大小便;不准……”。主考人手拿着表在喊:“还有十分……还有五分……。”
主“考官”多是各公司的干部,出的考试题目真是“五花八门”,洋洋大观。用工人的两句话说,这次“大考”的内容是:
“政治经济全都有,柴米油盐样样全”。
北京零售公司五十七分销处一位有三十年切肉经验的工人,切肉的技术很有名。主“考官”向他提出一个数学题目:“七百九十九,乘九百七十七是多少?”
“不知道。我是切肉的,如果您问我切肉……”
“不及格!”
主“考官”问一个店员工人:“一个篮球缝多少针?”
“不知道。”
“一个篮球有多重?”
“也不知道。”
“不及格!”
主“考官”又问百货公司第三门市部的一个日用品售货员:“肉松出产在那一省?”
这位店员想了半天,他想:“新疆牛马成群,一定产肉松。”于是答道:
“新疆!”
“不及格!”
这位店员不同意“考官”的意见,因而发生了争执。为了求得一个准确的答案,一直问到土产公司,他们的答复是:“肉松出在南方,但北京也有。”


第8版()
专栏:

炎风小语
周午
青年的心,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事物。
有些人之所以以青年指导者自命,却正因为已经失去了青年的心,于是觉得自己成了“前辈”,有了指导青年的资格。
应该向青年好好学习的,其实正是他们。
抱怨,是小市民的长技。
生活中有的是困难。英雄们把自己看作生活的主人,把战胜困难看作自己的责任。小市民们却把自己看作生活的债主,只盼望着别人替自己把一切安排得舒舒服服,找一根针找不着也要怨天尤人起来。
抱怨丝毫不能帮助生活变好,只会毒化社会的空气。小市民的充满了抱怨的阴暗角落里,整个世界,所有人类,都仿佛成了使人忍受不了的东西。

爱情能使人坚强,也能使人软弱。
真正美满的爱情,使人感到整个生活的美丽,不能容忍任何一点玷辱生活的东西。
强作美满的爱情,使人习惯于自欺欺人,认丑作美,于是对生活中许多的丑恶,都可以视若无睹,习为固然。

思想,从来就是最活泼的事物。思想僵化,并不是思想本身有这么一种状态,实在就是思想机能停止了运用,代之以记忆、背诵、随声附和,等等。
打破思想僵化,别无秘诀,唯一有效的武器就是思想本身。当人们觉悟到记忆、背诵、随声附和等等同真正的思想的区别的时候,思想的力量是无敌的。

群众是智慧的海洋。
所以,反动政权中的官僚,不可能不是愚蠢的。他们官做得越高,越是同群众处于对立的地位,越是与智慧的海洋远离。
而革命政权中的领导人,越是负了高级的责任,越是为更多的群众的更大的利益服务,便越是能够集中群众的智慧,使自己成为体现了高度智慧的人。
某些官僚主义者却不懂这个道理,以为职位本身会带来智慧,于是高高在上,自命不凡,拒绝集中群众的智慧,结果只有以其愚蠢危害革命的事业。


第8版()
专栏:

杂感
司马牛
杜勒斯企图叫人们相信他新发现的公式:中立主义就是对别人漠不关心,对别人漠不关心就是不道德。
这公式里的关键在于——什么叫“漠不关心”?
或者,从反面来研究也行,什么叫“关心”?
让事实来作注解吧,事实是美国的外交政策。
泰国内政部人士说(法新社曼谷七月四日消息),泰国各地传来对美国专家不满的意见,这些美国专家从事测绘泰国地图的工作,并且对泰国的事“无所不问”云。
“无所不问”自然是“关心”之至的意思。对别国的领土、地理,十分注意,测之绘之……这就是杜勒斯心目中的“道德”。
“道德”的反面是“不道德”。既然窥探他国领土,干涉他国内部事情,叫做“道德”,自然凡是一切不去窥探他国领土和干涉他国内政而采取中立主义政策的国家,便是“不道德”的了。
以上杜勒斯氏“道德经”发微一则,请原著者指正!

巴黎一家鼓吹继续奉行“冷战”政策的报纸,不久以前创刊,只发行了两个多月,因销路大跌而被迫停刊(新华社七月四日电)。
与其说这段新闻说明了报纸的销路,毋宁说它说明了“冷战”政策的销路。
善于做生意的人不懂得做生意,资本家不了解市场,这又能怪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