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7月2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老爷”说的准没错
秉丞
“十五贯”里的娄阿鼠说:“老爷说是通奸谋杀,自然是通奸谋杀的了。”这当然表现娄阿鼠作恶心虚,谋脱干系,可是这句话的格式可以研究一下,因为这个格式代表一种思想方法。
老爷说的话准没有错儿。为什么准没有错儿?就因为说话的是老爷。不妨听一听,老爷说是怎么样,自然是怎么样了,他的语气多么斩钉截铁。娄阿鼠的思想方法的全部精华就是这样。
岂但娄阿鼠呢?从前有许多人用“先圣有言”发端,或者用“孔子曰”“孟子曰”开场,把大前提摆出来,然后立论下判断。近几十年来,“先圣有言”和“孔子曰”“孟子曰”几乎绝迹了,可是大前提的前边往往是“某某说”或者“某某指示我们”,可见余风未衰。这些大前提为什么能做大前提,照例用不着证明,这里头隐隐含着这么个意思——是某某说的话就有资格做大前提。这就差不多跟娄阿鼠一鼻孔出气了。娄阿鼠不是相信老爷说的话准没有错儿吗?所以娄阿鼠的思想方法可以做代表。
早些年有个名儿叫“偶像崇拜”,今年有个新鲜名儿叫“个人崇拜”,两个名儿二而一,都指的这一种思想方法。
被用作大前提的先圣,孔子、孟子以及这个某某,那个某某的话也许全没有错儿,从这些大前提推出来的结论也许全有道理,也许对实际工作确有好处,可是这样的思想方法总难叫人信服,因为它只认某某而不辨道理,因为它无条件地肯定某某的话必有道理。无条件地肯定某某的话必有道理,这是无论如何不会约定俗成的。
摆脱这样的思想方法,该是改进文风的办法之一。


第8版()
专栏:

读“关于田间的诗”
陶阳
玄珠先生批评了对一切没有写好近作的作家身上贴同一个标签的办法,我觉得是批评得正确的。他还指出田间近年来没有得心应手的形式,因而经历着创作上的“危机”,这也是对的。但玄珠先生在谈及田间在抗战时期的作品时说:
“田间在抗战时期的作品,内容和形式是取得一致的,这就
是闻一多称之为‘鼓声’那样的节奏和愤怒的情绪。这种诗的形
式,不必讳言,有点模仿马雅可夫斯基。然而因为俄、汉文字构
造的大不相同,勿庸讳言,这种模仿是十分牵强的,有时甚至有
点可笑。”
这个说法,我以为是不尽妥当的。玄珠先生既然承认田间在抗战时期的诗,内容和形式是一致的,也承认是战鼓的声音,这不是很好吗?怎么又说是“十分牵强的”而又“可笑”呢?
在抗战期间那种愤怒的、战斗的时代,诗人采用那种具有急促的旋律和节奏的形式,表现激昂慷慨的思想感情,还是相应的。我们可以引用田间的一首短诗,说明这个问题:
悲哀的
种族,我们必须战争呵!
九月的窗外,
亚细亚的
田野上,
自由呵……
从血底那边,
从兄弟尸骸底那边,
向我们来了,
像暴风雨,
像海燕。
(“自由,向我们来了”)
模仿马雅可夫斯基的大有人在,但在艺术的完美上很少有人超过田间。原因是田间并非机械地拿了马雅可夫斯基的“外套”硬披在自己作品上的,而是他的诗的构思和他的狂热的激情,适宜于用这种明快的形式来表达。正因为田间是创造性地汲取了马雅可夫斯基诗的形式的优点,他的诗才具有了这种清新、刚健的独特的风格。当我们读“给战斗者”等作品的时候,总好像听到狂风暴雨的呼啸和敲打战鼓的声音,它会立刻引起我们感情的共鸣。
田间近年来在创作上的“危机”,除了生活不够充实以外,也许恰巧就是丢掉了曾经是他比较得心应手的形式的缘故吧?究竟为什么写不出激动人心的作品了呢?为什么正如玄珠先生所说的那样“格格不能畅吐”了呢?这是值得诗人考虑考虑的。近几年来,田间有单纯追求“民歌体”的倾向。作某些形式的尝试,这本无不可,但如果只是为了追求“民歌体”,那就大可不必,因为只追求什么“体”,也不见得就会使作品具有中国气派和民族色彩。关于诗的形式问题,我很同意艾青的“百花齐放”论。如果不在自己熟练的形式的基础上逐步改进、提高,从而找到最“得心应手”的形式,而是完全抛开它,一味追求什么“体”,那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
因此,玄珠先生称赞田间丢了所谓“外套”的自知之明,就可能更使得诗人将自己比较熟练的形式全部抛弃,这也不见得妥当吧!
我倒建议诗人田间运用自己比较熟练和比较得心应手的形式写一些诗,激情的社会主义的“鼓声”,人们也是十分愿意听的呢?
编者按:我们发表了玄珠先生的“关于田间的诗”后,陆续收到了三十二位读者的信和稿件,有些同意这篇文章的看法,也有的表示不同意,认为诗人的主要问题还是在“脱离实际生活,政治热情减弱”这一方面。本来这是一个可以继续讨论下去的问题,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原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方面。但这是需要对作品作具体分析,而不是一篇短文所能解决的问题。由于副刊篇幅关系,我们只能选登上面这一篇表示不同意见的文章。对读者的意见我们不再一一答复了。我们认为玄珠先生的文章所反对的只是那种不问具体情由一概贴上同样标签的文艺批评罢了。每个不幸的家庭各有其原因的名言的引用,是很有见地的。他所提出的诗人比散文家多一重任务,即是诗的形式的创造问题,恐怕谁都难以否认;而那种认为诗无须具有诗的形式的看法,则未必能为多数人所能承认吧。当然,这一类创作上的问题不是一个编辑部所能独断地作结论的。有适宜于副刊登的讨论文章,我们还是要登。至于篇幅较长的,也可以考虑登在其他版上。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普通教育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报纸加以报道
人民日报现在对报道教育方面、特别是普通教育方面的问题,还是不够重视。
是不是普通教育没有什么可以报道的呢?当然不是。许多干部还轻视教育工作特别是小学教育工作。有的农业合作社挖了学校操场去种水稻,占用学校校舍做仓库或办公室,有的党组织不大关心中、小学教师的政治要求。最近以来,中、小学校(特别是小学)中又出现混乱现象,许多单位随便向学校布置工作,教师工作时间过长。有些领导部门不注意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这些,报纸都应该提出来,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 (廖葵)


第8版()
专栏:

夫妻见面
龚德
马房里的下水道塞住了。马粪水溢出了流水沟,搞得满屋子臭哄哄的。一位矮蹲蹲的青年饲养员,光着头,戴着口罩,衬衣袖卷到肩膀头,勾勾着腰,掏着下水道里的粪泥。粪泥的味儿可重,就是戴上十个口罩,也挡不住它。青年饲养员正掏得欢,组长马德光走进来说:
“张步高同志,我来掏,你洗手去。”
“为什么?”
“你老婆来啦,她在招待所等你哩!”
“谁,她来啦?”张步高愣了一下,脸有些红。
“对。快去洗手吧!”
“不,别沾脏了两个人的手,我掏通了再说。”
张步高像摸螃蟹一样,右胳膊猛地伸进下水道。没想到,粪泥夹着粪水,“噗嗤”一下,溅得身上地上全是。
下水道掏通了。张步高把头扎在自来水龙头下,哗里哗啦洗了个痛快。他穿上军服,向组长敬了个礼,往招待所走去。刚出门,他还装得若无其事,步子跨得不松不紧。但等到别人看不见他了,他就跑起步来。也难怪他心急。小俩口结婚才个把月,他就报名服兵役了。一分开就是一年半,现在要见面了,怎能叫他不高兴。
妻子站在招待所门前的路上等他。她见老远有个矮蹲蹲的人向这边跑着,便迎上去。
夫妻俩一碰面,没叫名,没握手,脸红了一下,便并肩慢步走起来。妻子喜里带嗔说:
“傻人,等你半天,你也不来!”
“人家有工作嘛。”张步高还喘着气。
她递手帕给丈夫说:“看你脸上的汗!”
妻子从头到脚,从脚到头,把丈夫看个不够。忽然,看到丈夫的鞋上泥乎乎的,说:“干什么啦,弄得满脚腥泥?”
张步高猛想起临来太性急了,没来及把鞋子换下来,有点后悔。但又一想,夫妻嘛,不能太较量这个,便不介意地说:
“在马房工作,哪能一点脏东西不沾!”
“看你,还不如个乡下人哩!”
因为初见面,心里热乎乎的,张步高没和妻子顶。
晚饭前后,夫妻俩叙了许多家常,谈得还算顺心。到晚上,两人睡下了,倒闹得有些不痛快。妻子气鼓鼓地说:
“你这死心眼,什么工作不比当马伕强!你学个开汽车的,将后回咱村合作社还能开个拖拉机;学个打电话的,将后回咱村合作社还能管个电话机。可是你偏爱当个没出息的马伕,咱村合作社可没马给你喂!”
张步高“嘿”地笑了:
“看你想到哪去啦!我服义务兵役是为国家出力,不是来当‘留洋生’的。部队上需要我干啥,我干啥,还能说二话!”
“嗯,你理论高,我说不过你。合作社上的工作就不为国家?”
张步高的嘴凑到妻子耳朵上说:“社里工作是重要,可整个国防事业更重要呵。你想,部队里的同志,在保卫多少万个合作社?啥工作都得有人干。干工作又不像买梨买枣,这个也挑,那个也捡,那不乱套了,还成什么军队!”
妻子不言声了。
睡到半夜,张步高悄悄地起床了。妻子扣扣眼说:
“半夜三更上哪?”
张步高抱歉地说:
“马等我去喂水呢!”
妻子一听,“咕咚”背转身,噘着嘴说:“看你的心叫牲口迷住了!”
张步高笑嘻嘻地说:
“别生我的气。牲口迷不了我的心,是部队交给我的工作迷了我的心。”


第8版()
专栏:

从崎岖小径到康庄大道
周传瑛
四、细流归大海
今年四月,党批准了我的入党要求。我还记得宣誓入党的那个难忘的夜晚。在庄严的党旗和毛主席像前,过去的辛酸和今天的幸福一齐涌上心头,我一任眼泪在脸上流。但是,我也从来没有感到过生命这样充实,我已经四十五岁了,可是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年轻过。
在党支部大会上,我忠诚地向党报告了我半生的经历和行为。参加这次支部大会旁听的还有各兄弟剧团的演员。我向党讲了我心里的话:愿意终身作一个党的艺术工作者,要一心搞好艺术工作,不要斤斤计较名利。不计较名利,这并不只是我个人的特点,我们剧团中的兄弟姐妹们都是这样的。也许是过去的坎坷困顿的遭遇,使我们培养了这个好的传统。我们在旧社会那种恶劣环境里,能够相依为命,把昆剧和苏剧的奄奄一息的生命勉强地延续下来,就是依靠了大家的亲密团结。在这个戏里你演主角,我跑龙套;在那个戏里,我演主角,你跑龙套。大家都没有演主角就高人一等、跑龙套就矮人一头的想法。大家都认为:我为了演好戏,而不是演好戏为了我。现在,我们剧团是走上顺境了。但是这个传统我们是一定要保持下去的。一个演员若是念念不忘自己的名利,当名利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会灰心丧气,而当名利双收之后,他又会失掉上进心,他的艺术生命也就完了,这是最可怕的事!
入党以后,我更加感到自己任务的重大。为了发展昆曲艺术,我们必须作更大的努力。必须把艺术传给下一代,使下一代青胜于蓝。这是党交给我们的任务。我一定努力去完成这个任务。 (完)


第8版()
专栏:

看闻一多先生手稿想起的
孙世恺
在闻一多先生殉难十周年的纪念日那天上午,北京图书馆有许多人正在紧张地布置“闻一多生平、著作及手稿展览”。忽然,有一个女同志向她身旁的人低声说:“请您稍后一点,万一你喝的水点到手稿上一点,可怎么办?”那个拿着杯喝水的人,就立即小心翼翼地退后了几步。
的确,著名的学者、作家的手稿是祖国的一份珍贵的文化财富。就拿闻一多先生遗留下的手稿来说,现存的闻先生手稿有一百七十一种,八千八百四十一页,凝结着作者毕生的心血。
在展览会上,引人注意的还有个精致的木匣,这是专为保藏手稿而特制的。手稿装入木匣后,再放进图书馆手稿特藏专库的保险柜中。
我们实在应该感谢闻先生家属这样慷慨的义举,使这些手稿成为全民的文化财富。但我也想起另外一件事。有个博物馆为筹备布置一个历史陈列室,想借用一下某人保藏的一份富有学术价值的先人手稿文献,曾三番五次去借,可是这位“收藏家”不仅不肯借,甚至不愿意拿出来让别人看看。这就实在太令人遗憾了。


第8版()
专栏:

白洋淀庙会速写  李桦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发表一些有关职工生活的调查材料
最近报纸上用了不少篇幅来反映有关职工生活方面的问题,这是报纸重视职工生活的表现。但是,几年来,职工的生活也确实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报纸除了发表一些消息以外,还需要发表一些经过深入调查的材料,使读者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这些变化的情形。 (柳毅)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要重视青年问题
人民日报对青年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整个社会培养、教育青年的问题,都注意不够。比如,最近“中国青年”和“中国青年报”提出了反对对青年限制过多、不恰当的指责过多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但是,要解决这一问题,单靠青年团的组织是不够的。如果人民日报在这个问题上也讲讲话,就可能引起更多的人,特别是引起党组织和行政上一些负有领导责任的同志的重视,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田祖武)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写新闻要处处为读者着想
七月七日人民日报第七版登了一则题为“交通大学七月中旬开始迁往西安”的新闻,读后始终看不出交通大学究竟从何处迁往西安。写新闻应该处处为读者着想,不能以为只要作者、编者懂了的东西,读者也一定都懂的。其实这类不是缺鼻子就是缺眼睛的新闻,在报上还不是绝无仅有的。 (栩生)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古琴谱”一稿中三个曲名有错误
读者汪孟舒来信指出,七月一日本报第八版刊登的“古琴谱”一稿中有三个曲名有错误,即:“玉树临风”错为“五树临风”,“高山二曲”错为“煞山二曲”,“潇湘水云”错为“萧湘水云”。
编者:这一意见是正确的。这些错误的造成,是因为编者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同时,在稿件见报前,又没有经过认真的查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