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7月1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下做好科学普及工作
梁希
最近,党中央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百花齐放”,说的是文艺工作,特别是戏剧工作;“百家争鸣”,说的是科学工作和一般学术工作。
在科学普及工作上,我以为这两句话都可以拿来作为金科玉律。因为,一方面科学普及协会的工作本身是科学,在一定范围内要有科学的严肃性;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的工作要普及,要说得人们容易懂,要引人入胜,叫大家听了或看了对科学发生兴趣。所以文字要写得轻松、灵活,配上美丽生动的图画。有时不妨把植物、动物、矿物“人格化”起来:土壤可以称妈妈;树木可以编军队,也可以进学校;鸟、兽、虫、鱼可以说话;如有必要,天上还可以走出“神仙”来。可以说,科学普及工作,是带一些文艺性的。
在科学普及工作中,既然有科学,又有文艺,那就必须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大家知道,戏剧界贯彻了毛主席“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政策以后,获得了很大的成绩。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长在这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的发言中也说,我们的花,开遍全中国,开遍全亚洲,开遍全欧洲,又开到了非洲,到处被人欣赏。郭沫若院长说的是“文艺之花”。文艺之花为什么能够到处被人欣赏?因为它有声有色。
我以为,我们的“科学之花”,也必须做到有声有色才好。而事实上我们也的确有条件可以把科学普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因为:
首先,党重视科学普及工作。党中央召开知识分子会议的时候,也作了科学普及报告;今年四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的科学工作座谈会中,也组织了十个科学新成就的报告,同时统一布置了有关部门的科学普及工作。
其次,全国绝大部分科学家热心从事科学普及工作。这,只要看看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和各地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组织各地科学技术工作人员积极参加科学普及宣传活动的情况,就可以知道了。
第三,中国人民需要科学普及工作。全国总工会、青年团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先后和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发出了联合通知,要各地把科学普及当做经常工作。这几个单位,代表着几百万几千万工人、农民、士兵、青少年和机关干部,它们告诉我们,中国人民需要科学,需要科学家多做普及工作。
第四,国际朋友需要我们多做科学普及工作。苏联、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及其他人民民主国家的科学普及协会都同我们交换刊物。今年四月初,全苏政治和科学知识普及协会主席奥巴林院士为出席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十周年来我国,曾经要求我们编辑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和关于农业合作化的两种小册子,并且要求我们今后把新中国的事情通过全苏政治和科学普及协会多多介绍给苏联人民。
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科学家还能一花独放吗?不能。我们必须“百花齐放”。
“百花”,说花的种类多,朵数多,不单调。
“齐放”,说花开得齐。满山一齐开,满园一齐开,满树一齐开,不是零零落落地开。
科学普及工作也是一样。
要宣传门类多:物理、数学、技术科学、医药卫生、地质、地理、化学、化工、生物、农、林、水利、气象,等等,分门别类,应有尽有。
要宣传阵地多:讲演、广播、期刊、副刊、小册子、电影、幻灯、展览,各式各样,应有尽有。
要宣传次数多:例如讲演,1955年全国讲演了12,294次,而今年,根据预计,单是对工人讲演,就需要近四十万次,加上青年团、部队、文化系统和农村,就需要五十万次。
而且像开花一样,不但要开得多,还要开得好,要让工人、农民、士兵、青少年、机关干部听了或者看了人人满足,人人得到很多的益处。
这就是科学普及工作的“百花齐放”。
如何才能实现这个理想?这不得不要求科学技术普及协会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如何才能做到“百家争鸣”?这不得不要求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中各个专门性学组,如物理学组、土木学组、气象学组等多多地负起责任来。
依照苏联的经验,要把科学普及工作搞好,必须通过专门性的组织,来发挥科学家的潜力,提高工作的质量。这组织就是“学组”。
学组的任务是,拟订宣传计划和宣传题目,组织文稿,推荐宣传人员,讨论稿件内容,研究群众反映,提出改进意见,等等。就是说,要“百家鸣”,要“百家争”。
“鸣”,是公开讨论,自由发表意见,尽量提出批评。
“争”,是争论,争辩。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为了使人民得到更多的利益,最好每一篇文稿,那怕是名作家的,必须经过学组审查和修改,每一次讲演,那怕是前辈讲的,必须由学组研究听众意见,举出缺点,提出改进的意见。当然,这样做是麻烦的,但工作却因百家的讨论而做得更完善。必须指出,科学普及文章和科学研究报告不同。它是写给非专业的人看的。必须深入浅出,写得通俗。而要保证文章通俗,不能凭作者一个人的看法,必须通过学组中多数人的评定,才比较可靠。这里,我讲一个故事: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做了诗,往往读给他家里的女佣人听,如果他家里的女佣人听不懂,他就认为他的文字不通俗,马上就改,改到女佣人听懂才满足。从这一方面来说,这真是科学普及工作者的一个好榜样。
“争”,又是竞争,也就是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学组同学组,个人同个人,都要比较,看谁“鸣”得更多,“鸣”得更好听。
这就是科学普及工作的“百家争鸣”。
这样做,科学普及工作会一步一步地改进,劳动人民的知识会一点一点地增加,科学普及协会也会一天一天地发展。
总而言之,在学组里,最重要的问题,我以为只有两个。第一个问题是:用什么东西来为人民服务,即科学普及工作的内容怎样?回答是,“百花齐放”;第二个问题是:怎样做好科学普及工作?回答是“百家争鸣”。


第7版()
专栏:

进一步发扬国画的优良传统
徐燕荪
紧接着党和毛主席向全国文化界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英明正确方针之后,第二届全国国画展览会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展览馆开幕了。这次展出限于陈列室的容量,没有包括入选作品的全部,以致不少优秀作品都未能与首都人民见面,这是非常遗憾的。从这次选的作品来看,国画的灿烂花朵正在开放,它是遵循着推陈出新的正确途径发展的,关于这方面我不打算逐一地介绍,只就我个人从这次画展中所体会到的个别问题来谈一下。
总括起来看,这次展出的成绩以北京和上海两个地区为最突出,北京的画家从来就有较好的条件,接近古典绘画遗产,也有学习遗产历史的传统,因此在运用传统技法上,大都显示出他们的湛深的修养,不过创作思想较近于保守,这是一般的情况,不是指某一件具体作品而言。上海方面大部分能给人以新鲜的感觉,但是仔细分析,这种新鲜并非是由于个人创作思想的转变所形成的,而只是从近百年来上海画家和北京画家历来不同的风格的差异给人的感觉,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旧的风格的继续,仍有待于从修养中大大地提高,创造真正的新的风格。从对遗产的继承来说,苏州的画家倒的确比上海做得好些,保存较多的优秀技法(这里所说“保存”是指批判地运用传统技法,并非说愈保守就愈好)。
上面我举了这两个地区来做比较,因为是较有代表性,当然其他地区的作品,也各自有它不同的风调,各自有其优点和独到之处。且留在后面再说,下面我想提出几件作品试来做一番对照:山水方面,展品中墨色浓重的要数颜地的“峨嵋山”和李可染的“雨后渔村”。颜地同志原习西画,现在从事国画的钻研;李可染是中央美术学院“彩墨科”的教授。这两幅画从墨色来看,都是十分浓重,都在刻划烟云雨气,颜的画粗看和细看全都耐看,李的画远看仿佛也有气势,近观却空无一物。所谓空无一物,也就是说没有“笔墨”,他单纯运用水墨做一些肤浅的烘染涂抹,追求表面效果,这样的创作当然是不耐看的。在会场中听到一位观众说:“一样的黑,我宁取颜地”,自然也是这个意思。我现在指出这一点,正为说明我们在继承和发扬遗产中,要认识到修养实践的重要性。人物方面,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已印年画,风行一时;和他大致相似的还有汤文选的“说什么我也要入社”。在这里我不说后者对主题内容表现的如何,现在将他和方画对照一下,方画构图生动,汤画人面的表情较好,而整个构图近于平易,是不及方画处;但从线条结构来看,则汤的技术还熟练些。
我前面曾谈过上海和北京的作品风格的差异,现在再进一步概括地把各个地区的山水和花鸟来和北京作品对照一下。山水方面,各地作品反映现实生活的较多,这是好的,但缺点是多数不免近似纪录性的表现方法,艺术性不足。至于花鸟则无论工笔、写意都不如北京,北京,写意如王雪涛、汪慎生、郭味蕖的作品,工笔如田世光、俞致贞的作品,都有他们的独到之处。
此外,展出作品中最使我重视的是黎雄才画的“武汉防汛图”长卷,他这幅画,既反映了新社会人民以集体的力量克服困难的伟大气魄,同时还成功地运用了国画传统的技法,不止说明了主题,并且是增助了画面上的美丽,这是为我们广大人民群众所爱好的民族风格的美丽,找不出舶来的气息。在全幅画中,他用渴笔为主,烘染为从,疏密相间,轻重适宜,他不以琐碎事物影响整个画面,在处理全局时能着重整体效果而放松了局部的经营,运用微妙,实密似疏,举重若轻,似疏实密,他是如何地从国画基础上运用自如的表现生活。我特别提出:他在画面上用渴笔焦墨迅扫而成的电杆电线,不但不觉生硬,而且能增强画面的艺术效果。有人说他在这幅画中处理两个不同境界的连系方法,都是用丛树来衔接,似近雷同,可是据我个人仔细地观察,不但没有找出这个毛病,转而觉得他所画的几段丛树,都起着如乐章的节奏的效果,我们可以分别地以这几段丛树各为中心分向两边伸展一段,再整个的观察一下,它可以回答我们,它们是一段一段的好画面,而各自具有各一段落的构图章法,这就足以证明它没有丛树衔接的死方法、死套子。至于缺点方面,我认为对这样一位优秀作家的要求,还是不妨严一些,我觉得他对丛树的点叶的修养功还不够,以致有几处显得杂乱板滞,这虽属于小疵微眚,还是应当注意为是。另外值得讨论的一幅是胡若思的“桂林山水”,这幅画在本届展览中,也是比较突出的一幅,也很有人感觉新鲜,但经仔细研究,他仅仅是搬运了些古人某一时期的成法,这是古人未成熟的一些方法,我们不应机械地套古人的成法,更不应该搬运古人这种不成熟的方法,我们要以它为基础来运用,那么只应该运用得更好更生动有进展才是。我们可以做个比喻,展子虔的“游春图”,从历史上来看,是很值得珍贵的,但是今天的画家的新创作,要再画一个十分类似展子虔的“游春图”,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而且根本谈不到什么创造性。
以上是从展出的一些重点作品来说,至于共同缺点,根据现在展出和在评选中所看到的,归纳起来约有几项:在人物画方面,有人用摄影性的手段进行所谓新的创作,画出来没有国画的特点,倒有些像宣传招贴画。在山水风景画中,反映新生活的也很多,但多半都是生活的如实纪录,把眼中所见事物,应有尽有,些微不遗地画上,谈不到艺术加工。再则有些创作构思很好,表现也很生动,但可惜汲取遗产的营养不够,还需加强。对国画的理论基础和技法基础的修养,我认为这是非常必要的,在展出作品中,有些地区的画家,受到客观原因的限制,使用洋纸,使用图案色和水彩色的,更是指不胜屈,这些都影响了画面的一定效果,甚至如上海地区,本有充足的国画颜料,而胡若思同志竟在“桂林山水”中使用了图案色,这一来不独使画减色,同时几经风日吹晒,便会褪色,这一点也是应该考虑的。说到这里,应该提请有关国画材料工具生产部门注意,现在纸绢颜料笔墨的质量都很差,而且有的地方却买不到,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党和毛主席进一步明确文艺上“百花齐放”的方针,给予全国国画家以极大的鼓舞,深信国画在这个英明正确的方针指引下,必将得到更迅速的发展和繁荣。我们在这次画展中已看到了百花盛开的景象,但有些花开得还不够好,因此希望全国国画家们,更进一步深入生活,学习遗产,使国画的优良传统,得以真正的发扬光大!


第7版()
专栏:

山西南部发现重要文物
本报讯 文化部文物管理局和山西省文化局共同组织的山西省文物普查试验工作队,于四月初到晋南一带进行普查工作,六月间已经完成了普查任务,现在正整理材料和总结经验。他们所收获的文物古迹以及革命纪念物,极为丰富。曲沃一县就发现了遗址四十多处,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到汉代,几乎每一个历史阶段中,都有人类居住的遗迹,其中尤以旧石器时代遗址为最重要。
这个遗址在曲沃里村西沟,滏水河谷中的采石层里。遗址范围东西约五十公尺,南北约三十公尺。在红土层下砾石层中有打制石器,有脊椎动物化石。这次获得的石器,为石球、石核器和石片制器等约三十件。根据遗物发现的情况和形制,同襄汾县丁村的旧石器遗址基本相同。这个发现给中国旧石器时代历史提供了新的材料。
安邑县发现的遗址,从新石器晚期一直到春秋战国的都有,其中有一系列的大小遗址多处联系起来的。古建筑方面,除曲沃曲村著名的宋代所建的大悲院以外,在安邑县还发现了元代木结构建筑两座,以及唐、宋、元、明各时代的塔十多座。在流散文物中有北周、唐、宋的造像和石碑,都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而以安邑县的唐盐池、灵庆公祠碑和宋大观圣作的碑为最重要。
潞安县发现四处石窟造像和摩崖造像,师庄寿阳山的规模最大,年代早的到北魏晚期,晚的也在宋、元左右。潞安县近山地区,原为抗日战争时期的老根据地,这次共调查了革命纪念碑、纪念亭等四十多处。太行山上也发现了不少的革命遗迹。
其他各地区也都发现了新石器、仰韶、龙山等各时期的遗址,古墓葬和历代古建筑以及流散文物的数量很大。
现在工作队待整理材料和总结经验这一段工作完成以后,将进入复查阶段。      臧华云


第7版()
专栏:

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干部训练班
公演“暴风骤雨”等四个剧目
本报讯 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干部训练班六月二十五日开始在北京举行毕业公演。共演出了四个剧目:根据周立波小说改编的“暴风骤雨”、高尔基的“小市民”、苏联作家阿费诺盖诺夫的“玛申卡”和莎士比亚的“柔密欧与幽丽叶”。他们的演出,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这个专业训练班的学员,是在1954年底经过严格考试录取的,他们原来都是各地的优秀演员。在苏联专家鲍·格·库里涅夫的指导和帮助下,经过一年半的学习,从这次考试成绩看来,他们都提高了表演艺术水平,掌握了表演教学方法。
本月下旬毕业公演结束后,他们将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第7版()
专栏:

北京翻译工作者举行“翻译标准”座谈会
本报讯 七月五日在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举行了有关“翻译标准”等问题的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新华社等二十二个单位的代表共六十余人。
座谈会上在师哲同志说明这次会议的目的后,有何匡、李国钧、关品枢、贺麟等人发言。到会的同志认为,目前翻译工作者对翻译标准的理解不一致,因此有必要就这个问题展开充分讨论。
会上,有些同志对翻译标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例如,有的同志认为翻译标准应包含两个内容:正确掌握原文内容和形式;严格遵守祖国语言的规律。也有的同志认为,除了这两个内容外,从事中文译外文的同志还要注意到其他因素,如用词恰当,以免国外读者对译文产生误解。
出席会议的同志还认为翻译工作必须同科学研究工作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科学著作译文的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出一批科学研究人才。还有同志谈到翻译工作者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中文水平,使译文符合汉语规范等。
此外,许多同志提出,应当允许各种不同的译本存在,应当反对“一本书主义”和崇拜权威的思想。
最后,大家认为,如要搞好翻译工作,翻译工作者就要有自己的组织以及研究和指导翻译工作的刊物。       于沪生


第7版()
专栏:

“日光热水器”试制成功
本报讯 江苏师范学院物理系教员程传颐,最近根据苏联关于利用太阳能装置的材料,制造成功了日光热水器。这种日光热水器受阳光面积仅0.09平方公尺的时候,可以在1个钟头内,能把12公升(24市斤)的水,从摄氏20度加热到摄氏45度到50度。日光热水器内的热锅温度可高达摄氏101度。受阳光面积仅0.16平方公尺(每边仅40公分)的热锅,里面温度可高达到摄氏110度。在30分钟到40分钟的时间内,可煮熟20个到30个鸡蛋。如果把日光热水器的受阳光的面积加大,时间增长,可以煮更多的开水,能抵上煤球炉的作用。日光热水器的好处是既简单清洁,费钱又不多,而且太阳热能是取不尽也用不竭的。        刘涤民


第7版()
专栏:

中华医学会又批准一批中医师入会
据新华社17日讯 中华医学会十六日晚举行常务理事会,批准七百零二名中医师入会。连过去批准入会的中医师一起,中华医学会共已吸收了一千零三十多名中医师为会员。
这次批准入会的都是京、津等各大城市学识好、经验多的中医师。


第7版()
专栏:

大学教师考查秦岭地质情况
新华社西安18日电 西北大学地质系的六位教师组成的秦岭地质调查队,现在正在秦岭山区双石铺一带展开考察活动。
秦岭山脉从甘肃入陕西境,经过汉水、渭水,接河南伏牛山脉。这个地区据过去调查,已知有铜、铁、煤、磷、石棉、铅等矿藏。西北大学六位教师组成的秦岭地质调查队,计划在三、四年内初步完成秦岭地区的地质情况的调查工作。从今年开始,他们准备利用每年暑假到秦岭活动,分三条横贯秦岭南北的路线进行专门调查,研究范围包括秦岭山脉各种岩层的构造形式、地槽的大地构造和地质历史发育等情况。争取在最近三、四年内初步完成秦岭的地质研究工作,为今后勘探秦岭的矿产提供可靠的依据。
这个调查队由西北大学地质系主任张伯声领导,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西北地质局等单位都给予各种支持和帮助。


第7版()
专栏:

重庆市学生和教师的旅行活动
据新华社重庆18日电 昨天重庆有两支青年学生长途旅行队的队员背起行囊出发,开始了有趣的旅行生活。到七月底,重庆市第一批组织起来的二十多支青年学生长途旅行队都要陆续出发。每个队的步行里程都在二百三十公里以上。二百七十多个旅行者将要在野外生活八天到二十天左右。他们有的要参观重庆附近的狮子滩水电站,有的到重庆的风景区北温泉、南温泉,有的沿着嘉陵江畔旅行,最远的还要到四川省的避暑胜地峨嵋山。
这些青年学生们准备在旅行途中采集动植物标本、写生、或进行国防体育活动等。重庆第一中学的一支旅行队,要运用课堂所学的数学和物理、化学的原理,测量山高和河宽,研究野外宿营中克服地下水渗透和减少地面湿气的办法。重庆煤矿技工学校的旅行者,还准备在旅行期间分别参观用旧法开采和用新法采煤的煤矿。
由二百五十多个大、中学校教师组成的旅行团也将要出发到峨嵋山和青城山去。他们沿途将要参观内江的糖厂、自贡的盐井和乐山的丝厂等。


第7版()
专栏:

广东组织一批教授专家到各地参观
新华社广州17日电 一个由四十多位高等学校的教授、专家组成的暑期参观团,今天从广州乘粤汉铁路专车北上。他们将先后到武汉、北京、天津、沈阳、长春、鞍山、旅大、上海、杭州等地作为时五个星期的游览和参观。
参观团的团长由中山大学教授陈序经担任,沿途有护士和随行人员照顾他们。


第7版()
专栏:读者来信

对出版社的要求和意见
多出版农业科学书籍
农村工作人员,特别是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技术人员,都迫切要求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可是,目前农业科学技术书籍非常少,特别是在中、小城市和广大的农村里,更买不到这方面的书籍。走进书店,可以看到很多政治、理论和文艺等方面的书,却看不见农业科学技术方面的书,或者只有一些内容单薄的小册子;但是,这些小册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学习农业科学知识的要求了。有些农村工作人员,因为不能系统地学习农业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对于一些技术措施常常生搬硬套或者无法处置,工作中发生了不少困难。这对于培养大量的农业技术干部,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是有很大妨碍的。
我希望出版部门尽快地采取措施,出版大量的农业科学技术书籍。农业科学研究部门和科学家们应该积极编写这方面的书籍,供给出版单位出版,满足广大农村工作干部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的迫切要求。
侯笠夫
取消不必要的赠阅书刊
目前,有些书刊出版社赠阅书刊的面很广,如各市委宣传部都接到赠阅的“中国工人”、“读书月报”等杂志,别的一些部门也有这种情况。其他还有一些全国性或地方性的书刊赠阅更广更多。我认为这是不必要的。因为,现在机关、团体等都有一定的书刊费,如果需要那种刊物,他们自己会订阅的。中共绍兴市委宣传部里本来就订了“读书月报”,出版社又赠阅了一本。现在正在提倡扩大个人订户,因此赠阅个人也大可不必。出版机关赠阅的数量多了,不仅是一种浪费,而且加重广大读者的负担。
出版社赠阅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读者去读它。如果是这样,我认为可以通过报刊多登一些广告,或者送长期订户一些书刊目录等。当然,一些出版机关的相互赠阅和交换书刊还是可以的。         姚峙夏
出书要更有计划
七月四日人民日报发表“从各方面节约纸张”的社论,对出版、发行部门浪费纸张的现象提出批评。这些批评是中肯的。以山东来说,在图书的备货上有盲目增加数量的现象。如“苏联集体农庄问答”两次印了48万册,只发出34万册,存货14万册;“初级农业社升高级农业社的经验”(一)印了30万册,尚存11万册;“农业药械实用手册”印35万册,尚存12万册。存货约有100万册,积压纸张约4,000令。这就造成了纸张和印刷的紧张状况,既积压了大批书,又使许多读者需要的书供应不上,如政治理论、文化教育等类图书,都发生脱销现象。
出版方面版本重复的现象也很严重。有关除四害的小册子,全国出版了不下20种,这种事例举不胜举。出版社出了新书,新华书店明知版本重复也得进货。否则,就违犯产销协议第一条规定。这条规定是:出版社出版之出版物全部交书店发行,书店不得拒绝。这就造成发行方面进货和读者购买的困难。我不是说,一种书只能出版一种,而是说出版部门出书要有计划,有分工,不要“滥出”。
尚 木
科学书籍数量少价格高
自从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以后,全国广大人民、特别是各个战线上的广大知识青年,都积极地响应这一号召,投入了向科学进军的行列。他们在向科学进军途中所遇到的主要困难之一是科学书籍的供应不足。
现在科学书籍出版的种类和数量真是太少了。已经有的,也大都残缺不全,有的有上册没有下册,有的有下册又没有上册。全国除大城市的科学书籍供应比较充裕外,在中小城市书店里,科学书籍更少。
此外,一般科学书籍的价格都很高,比用同等纸张印刷的其他性质的书籍要贵一倍甚至好几倍。
有关出版机关能不能改变科学书籍数量少、价格贵的现象呢?
陈 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