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7月1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两点感触
潘絜兹
在党中央和毛主席进一步明确提出“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的今天,第二届全国国画展览会的开幕是特别令人兴奋的。我不想对这次画展出品作具体的评介,只想谈两点感触。
一、从这次画展看我们的国画队伍
我们的国画队伍从来是很壮大的。但队伍壮大,力量却薄弱。画家常常困惑于何种题材可画不可画、传统技法可用不可用等等问题。使许多好花开不出来或开得不盛。这个情况,在三年前第一届全国国画展览会举行后才有了转变。那次展览,对国画家起了极大的鼓舞动员作用,使许多受到压抑的创造力得到解放,自此国画的发展一日千里。这次入选的作品达九百多件,较第一届画展增多了三倍,就很可说明这个事实。
从这次画展看我们的国画队伍,至少有两点值得我们高兴。第一是不少修养有素的老画家又以他们的精心之作和我们见面了。当我看到吴湖帆、潘天寿、刘海粟、谢稚柳……诸先生的作品时,真有一种久别重逢的亲切之感。
过去曾有一些老画家,怀着满腔的政治热情,要以国画为人民服务。但他们不知道怎样做,也少有人关心和帮助他们。于是他们不是长叹一声搁了笔,就是放弃了自己的专长硬画工农兵,或是在山水花鸟画上贴上政治标签。当我在这次画展中看到朱屺瞻先生的“菊花”时,心情如释重负;看到于非暗先生的“玉兰黄鹂”,题上“仓庚耀羽、玉树临风”这典雅妥贴的题词时,我也感到快慰。类此的情形很多,这不是一件小事,这是国画家认识的提高,是“百花齐放”文艺方针的正确体现。
第二是更多的西画家参加了国画队伍。他们绝大多数不是逢场作戏、偶一为之,确是对国画发生了深厚感情,并对国画传统笔墨有一些体会和研究的。他们给国画注入了新血液,也从国画学得了对他们说来是新的技巧。虽然其中问题尚多,但必须肯定这现象好得很!可见设想它会给国画带来什么破坏作用是毫无根据的,它只会使国画更有血肉、更丰富多采。这类作品,我们可以举出吴作人先生的“牧驼”、李斛先生的“人像”等,他们对水墨的运用确有独到之处。
至于那些具有一定素描技巧、加进国画队伍来的青年作者,更是使我们高兴。他们生气勃勃、才华毕露,已产生了不少好作品,这里我想只消举出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就够了。
从这次画展出品情况看来,我们的国画队伍是日益壮大了。这使我们对国画发展前途有了更大的信心,也深感展览会的动员组织作用的不可忽视。我们希望今后国画展览开得更多一些,更勤一些。
二、最弱的一环仍是人物画
这次展品题材的广泛和风格的多样,都超过了第一届国画展和第二届全国美展的国画部分。但是不必讳言,人物画仍是最弱的一环,远不能和山水花鸟的兴旺气象相比,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艺术主要是表现“人”,这对国画也不例外。尤其今天,人民创造奇迹,涌现英雄,有多少史诗式的题材,等待国画家的生花妙笔去描绘赞颂!这次画展中,虽然也有“河清有日”(刘旦宅作)、“说什么我也要入社”(汤文选作)、“齐白石老人像”(谢之光作)、“兵车行”(徐燕荪作)等一些优秀的作品,但总的印象是人物画不够多,反映生活的面不够广,对于人物形象的处理也嫌失之简单。像古典绘画“夜宴图”、“清明上河图”那种神采照人、一见难忘的作品是多么令人神往呵!
自然,人物画的落后有它长远的历史渊源,近几年来国画家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状态,曾作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当前的问题是,如何使得步伐加快一些,迅速赶上或超过山水花鸟画。我觉得这是时代和人民对国画的庄严要求。
为此,我希望人物画家不要避难就易地去画花鸟山水(这个现象在这次画展中不是个别的),还是多画些人物吧!如果创作上有困难,美术界领导应设法帮助解决。此外还应该鼓励更多的人来画人物;特别是山水画家,在人物上用些功夫是十分有益的。这次画展中有一幅“苏联专家参观合作社”,山水很好,人物就差;类此的情形颇不少。对于已经具备了一定素描基础的青年人物画家,则应该更多地向传统学习。画展中有两幅打麻雀的画,小孩面部画得极好,但一画到衣服,就感到棘手了。甚至在我们敬爱的老画家蒋兆和先生的作品中,这个问题也还不曾很好解决。
希望下届国画展览中,人物画能再旺盛些。


第8版()
专栏:

国画新作
第三届全国国画展览会部分作品
河清有日  刘旦宅
上市去  杜重划
算算几工分 沈 涛
瓶菊  王个簃
漓江风景  潘 素
桐江放筏  宋文治
乌 猿  谢稚柳
入社  黄子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