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56-07-14

1956-07-14新闻联播 文字版

“忙”

第8版()<br/>专栏:<br/><br/> “忙”<br/> 余今<br/> 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大家都在忙。<br/> 有一种人,特别喜欢把这个“忙”字经常地挂在嘴上。忙呀!忙呀!不论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都听得见他在说“忙”。不过,在实际上,他忙于说自己“忙”的时候多,忙于工作或学习的时候少,而是个忙于说“忙”的“忙人”。<br/> 忙和闲,这是非常容易分别的。自己的忙闲,自己当然清楚,并非“当局者迷”,“迷”得自己在说法上发生了颠倒。所以如此,是由于有些莫名其妙的想法作怪。<br/> 想法之一是:现在大家都很忙,自己怎好说不忙呢?于是,别人实际忙,自己口头忙,说来说去,闲人变成“忙人”,不忙变成“很忙”,而且俨然自得,不以为异了。<br/> 想法之二是:忙,标志着工作的繁重;工作繁重,显示了自己工作的重要。于是,采用“画龙点睛”法,以一个“忙”字,概括了自己所要表现的一切。使别人看着:自己的工作是怎样的不简单!<br/> 可是,口头毕竟代替不了实际。不论由于那一种原因而故意的说“忙”,除过空话以外,决不会有任何确实的收获。<br/> 试以浅显的事物做为例证:工人要修建一座大厦,如果只是对着平地空喊:我扎钢筋忙呀!我灌水泥忙呀!这样,平地将永远是平地。要使平地上树立起楼房,必须真正动手去扎钢筋、灌水泥,经过许多确实的劳动,才可以达到所要达到的目的。<br/> 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不可缺少的工作。为了达到总的目的,我们必须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共同的努力。在工作中不忙的人,应当设法使自己忙起来,不应“忙里偷闲”,更不应拿“忙”来炫耀自己。我们不是为忙而忙,而是要忙出一定的效果。因此,“忙”的空话是没有用处的,必须老老实实地工作。一切说“忙”的人,请拿出些真正的工作成绩吧!

幸福

第8版()<br/>专栏:<br/><br/> 幸福<br/> 徐开垒<br/> 一下午,我徘徊在北京东安市场,也不觉得疲倦。使我忘返的,不是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各种巧夺天工的手工艺品。瑰丽的景泰蓝,叫人宁静;古朴的嵌罗甸,又使人敦厚;至于精雕细镂的象牙,娇小玲珑的玻璃品,也同样叫人爱不释手,乐而忘归。<br/> 可是还有一种感觉,忽然使我变得年轻,犹如童话中的寻梦人走入了理想之国,天涯海角的跋涉,一回首真理却原来就在身边;我说我找到了幸福。难道这不是一卷生活的蓝图吗?你看,我一展开它,便找到了人的青春,时代的青春:<br/> 在这个市场里,虽然行人如织,顾客如云,而一个个沿道相让,笑脸向迎,那种安详悠然的神情,管叫人低徊不已。你正在打算把那个景泰蓝的小插瓶买回家去吧?你正准备在你的书桌上添置一具小摆设。而我呢?我却在这里为我的妻子选购一枚美丽的别针。<br/> 一个行人过去了,又是一个过去了,我碰到一个久别重逢的朋友。<br/> “啊!——”<br/> 一声欢呼,于是我们握手。<br/> 他该买些什么呢?这个新近到北京来开会的上海市工业劳动模范,他会有一些什么想头呢?<br/> 我们走进一间铺子里。金色辉煌的钟,套着光洁如镜的玻璃罩;彩文斑烂的大瓷瓶,座着鲜红丝绒的座垫。一切都使我们眼花撩乱。<br/> “我买这一个!”我的朋友叫起来。<br/> 于是一只精致的嵌罗甸的盒子,落在他的手里:盒上镂着一对楚楚怜人的古仕女,还镶着不少瑰丽动人的花纹。<br/> 一切都显得十分自然。这个美丽的嵌罗甸的盒子,找到了他的主人。它将为他做些什么呢?这个问题我提出了又觉得十分多余;他的答复是这样符合我的猜想:他回家去要把自己五枚奖章放在盒里。<br/> 忽然一个影子在我的脑海里掠过,在我的记忆里出现了另一个世界:<br/> 那是在解放前的上海,也是在这样的一个黄昏里,人们正在为着免除饥饿,在一家大百货公司抢购物资。拥挤的人群,个个显着紧张和疲劳,不论买到一只热水瓶也好,买到一条毛巾也好,大家叫着、嚷着、推着,只要能把自己手上的钱脱手。<br/> 当我赶到这个百货公司,我只有感到自己的迟钝和缓慢。一百多只玻璃柜台早已变得空空,只有一小撮白色的光秃秃的蒋介石石膏像留在一个角落里,没有人要。<br/> 就在这样的场合里,我遇见我那个朋友。他拿着一叠钞票,望着空的玻璃柜,紧张、疲劳,而又失望。<br/> 关于这些遥远的往事,许多人也许已无复记忆。比我们更年轻的一代,甚至已不能想像人们曾经有过这样的生活。但是,亲爱的同志呵,当我们今天悠然闲游在东安市场里,看着人们安详细心地选购生活点缀品的情景,你说你能责怪我的恋恋不忍遽离的神情么?<br/> 现在我们又走在这个市场的另一个角落里了,我们看见一个戴眼镜的读书人,把头钻在书堆里。也许他已经在这里逗留了一整天,也许他一早就跑来寻觅什么经典古籍或者什么金石善本吧?他恐怕连午饭的时间也错过了,但他并不懊悔,看他,一本又一本地选购着,——我们不难想像,他显然是感觉着他已在宝山之中了。<br/> 祝福我们每个人都能把它安排得更其富裕和光采吧。

教我学步的人——闻一多先生逝世十周年祭

第8版()<br/>专栏:<br/><br/> 教我学步的人<br/> ——闻一多先生逝世十周年祭<br/> 闻山<br/> 诗人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br/> ——闻一多<br/> 面对“红烛”,我耳边重又响起闻一多先生低若鸣琴的声音;我又凝神注视着他那温暖照人的目光;我的思想,沿着记忆的道路,霎忽飞回到十三年前。<br/> 1943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昆明的天空显得又蓝又高,和暖的太阳晒着长长的干草,散发着香味。西南联大新校舍内,一片寂静;只有靠东墙边一个课室里,断续地传出一阵阵高兴的笑声。<br/> 课室里挤满了人。闻一多教授不站在讲台上,却坐在课室当中,挤在学生里面。许多一瞬不移的目光,包围着他。<br/> 是讲唐诗。但这那里像先生给学生上课!(我过去从来就没看见过这样子上课的)闻一多戴着银边眼镜,穿着宽大的旧得发灰的长袍,舒服地用右手支在椅子右边的写字板上,轻托着腮,一只手举起线装的唐诗。他低声缓慢地念着,像要把诗的全部思想、音韵、作者的感情,都融化在他的声音里似地;他在体味着,欣赏着,同时也在重新表现着。这声音,是那么的美,那么好听,我从来没听过这么好听的声音。<br/> 他念着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他喜欢陈子昂,说他的诗古朴,不同于六朝以来宫体诗的靡靡之音;陈子昂与时人不合,他千年前抒发的忧愤抑郁之情,似乎也潜入了诗人闻一多的心底。<br/> 他骂士大夫阶级(包括过去的和当代的,包括别人也包括他自己身上曾经有过的)的趣味;骂唐代以诗取士糟蹋了诗。但不知道怎么竟谈到了昆明大西门公路两旁的“壮丁”。闻先生的声音更低沉了,眼睛望向窗外,一字一字地说:“我也有一颗心。看到公路两旁那些壮丁,牲畜不如,看着看着就倒下了,这对我是一种刑罚——就像鞭子抽在我的背上!”<br/> 血泪交流的现实生活和人民的反抗斗争,教育了闻一多。在那样的岁月里,中国的知识分子再一次剧烈地分化:如胡适,被宠升为驻美国大使,正得意万分地侍奉着两代主人;而闻一多,却踏上了鲁迅先生的艰难的道路。有一次在他家里,他说:“是鲁迅对,我错了!”闻先生不只一次这样说。他并不想用这样的话来说明自己勇于改过。他知道,在他的学生面前,在他所信赖的年青一代面前,说这种话,会播下甚么样的种子,指出甚么方向。<br/> 夜晚,在一座小楼上,一群喜爱诗的年青人热哄哄地聚在一起。各人带来自己最近写的诗,交换看着。<br/> 闻先生也来了。他是大家的诗的读者,也是临时的批评家。房子太小,人多,又没有凳子,于是拿稻草打成的园垫子叠起来,靠着墙坐了一排;屏风栏上也坐满了人。<br/> 闻先生原先被尊敬地安置在床上坐着,但半中间他却挤到了坐草垫子那一排里去。他朗诵了一些诗,也读了我的一首。他读时,我觉着害羞,但又感到幸福的发慌。我只顾听他怎样念,以至他如何说我的诗,竟没有听进耳朵里去。<br/> 谈诗谈得很激烈。闻先生笑着,听着,不大参加论争。突然地,他问了一句:“你们以为我到你们中间是干甚么来的?”大家没提防有此一问,还来不及回答,他顿了顿,说:“你们也许以为我是来教你们,来领着你们走的吧?那样想就错了。我是到你们中间来取暖的!其实,哪里是我领着你们,那是你们推着我走!今天的年青人做了许多不应该由他们来做的事,但是他们做了,而且做得很不坏。他们肩上挑着中年人的担子。这教人看了高兴,也使人想着悲哀。干嘛不让他们好好在学校里念书呢?这正是应该念书的年龄。这说明了,有许多中年人放弃了自己对生活的责任,如果年青人不挑起这担子来,事情就更没人过问了!……”<br/> 青年们大多没有辜负闻先生的信赖——他们经过了远自“九一八”便开始了的民族灾难的长久磨练,就像在森林中长大的狼子,他们的视觉、听觉、牙的咬劲,以至于四肢的筋肉、体内的神经,都不能不比过去那一代的青年稍为灵敏,有力。也可以说是:反动统治的时刻已行将结束,所以新生的势力就得以普遍地伸张壮大。事实上也是这样:青年们、尤其是他们中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就像钱塘江汹涌的浪潮,推拥着闻一多前进;而闻一多,当他看见了无产阶级的党的光芒,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他也就挺身而出,自觉地担负起了领导青年、组织群众的战斗任务,并且终以身殉。<br/> 我永远忘不了闻先生的声音。我还想为闻先生写一首诗,想寻找一个能够形容闻先生的声音的字眼,但是找不到;因为它是那么的丰富和深沉。有时候,——例如他念唐诗,或者平时讲话,它就像大提琴低音弦的颤动与和鸣,像夏里亚宾唱“伏尔加船夫曲”时纤夫们自远而近的歌声;有时候,像雄狮的怒吼——当他面向万千群众,痛斥法西斯特务统治,或鼓舞游行示威队伍出发,或者,在他朗诵田间的“她也要杀人”的时候,他头上厚密的长发抖动着,有如猛狮的髦毛;他那由于愤怒而更加宏大的声音,以及这个声音所传达的正气与无可抗拒的真理,使你血液为之沸腾,拳头握紧,喉中感到需要行动的干渴。<br/> 有时候经过天安门,我就禁不住想:闻先生应该活到今天,在天安门前,看着他所热爱的人民欢呼挺进的行列;闻先生的声音,应该响在天安门广场上,响在全世界保卫和平的讲坛上,让全世界都听见。他的声音,将会使新中国的年青一代更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鼓舞全世界被压迫者为自由而斗争;对帝国主义和他们的奴才,这声音便是可怕的雷击——准确地轰击他们的头顶。

“白天黑夜”告诉了我们什么?

第8版()<br/>专栏:<br/><br/> “白天黑夜”告诉了我们什么?<br/> 李杬<br/> 谁不欣赏黄昏时候的彩色斑烂的晚霞,晚霞给我们带来了可以安恬地休憩的黑夜;谁不振奋地迎接着黎明前熹微的晨光,晨光告诉我们一个新的劳动日的开始。白天和黑夜总是一个接一个地到来。但是可曾有人想过: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之分呢?那么让我们看看科学教育影片“白天黑夜”吧,它就很浅显地为我们解释了这个道理。<br/> 我们所住的地球本身不会发光,白天的光,是从太阳上照射过来的。太阳是一个自身能够发光发热的星球。因为地球是一个圆球,所以太阳光只能把它的一半照亮。地球向着太阳光的一面,就是白天;背着太阳光的时候,就是黑夜。如果地球是固定不变的,那么有一面永远迎着太阳光,也就永远是白天;另一面永远背着太阳,也就永远是黑夜了。但是地球是绕着地轴不断地自转的,所以每一处地方都有白天和黑夜。<br/> 地球很有规律地从西向东自转着,从地球上看去,太阳就有着东升西落的现象;而白天也是从东向西地依次来到地球上的每一处地方。靠东边的地方比靠西边的地方先看见太阳,因此靠东边的地方的时间就比靠西边地方的时间早。例如北京时间就比莫斯科时间早五个小时。影片通过从莫斯科开向北京的列车上的工作人员在到达我国满州里的时候把表拨快的镜头,很有趣地说明了这个原理。<br/> 夏天是白天长,黑夜短;冬天却是黑夜长,白天短。这个道理,影片也作了解释。原来地球承受太阳光的情形由于环绕太阳公转而发生变化。当太阳光直射北半球的时候,北半球是夏季。夏季太阳从东北升起到西北落下,在地平线上的时间比在地平线下面的时间长,所以白天也就比黑夜长。相反地,当太阳光直射南半球的时候,北半球是冬季,白天就比黑夜短了。<br/> 影片“白天黑夜”就这样通俗易懂地向我们解释了白天和黑夜产生的科学原理,而当我们看到影片里人们如何在白昼紧张地工作和学习着的镜头,不禁联想起“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古谚。让我们珍惜每一个白天和黑夜吧!

一个贫农的女儿

第8版()<br/>专栏:<br/><br/> 一个贫农的女儿<br/> 劳洪<br/> 有个年纪青青的女青年团员,经常眉飞色舞地向周围的同志们夸耀她贫农出身的成分。有一天,她那六十多岁的贫农的父亲忽然到机关里来找她。她父亲这一来不为别的,是因为她母亲和兄弟都病倒在床上,除了已向合作社借支了两笔钱,还想向这位已成为国家干部的亲生女儿也借一点,以便渡过目前这一段困难日子。可是女儿出去了十多分钟,便若无其事地回到办公室里来了。有个同志问她:<br/> “你父亲那么远赶来,怎么不留他多歇一天呀?”<br/> 她毫不犹豫地、气咻咻地回答说:<br/> “还留他?他是来向我要钱的!现在谁都靠自己劳动过活,我当然不能培养他的剥削思想。”

川西原始森林下的木料厂(图片)

第8版()<br/>专栏:<br/><br/> 川西原始森林下的木料厂(油画) 董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