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7月1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我也来谈谈百家争鸣
马寅初
我听了毛主席的“百家争鸣”的号召,不禁欢欣鼓舞,认为此举可以打破过去几年的沉闷空气。但是欲达到“百家争鸣”的目的,必须首先创造“百家争鸣”的条件,对这问题,请许我提出些意见。
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张德馨先生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说:“现在中学生的健康情况不好。有些地区的中学生患肺结核、高血压、头痛和神经衰弱等症者超过10%;患夜盲症者尚不止此数。原因的一方面是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星期天都不能休息或不肯休息;另一方面营养不良也是一个原因。”……“在高等教育中,现在多数的大学教师忙于写讲义,因此无暇进行科学研究。”……“还有这样的教师,他在讲堂上只是念讲稿,不能生动地发挥;学生就只忙着写笔记,根本顾不上去理解、体会。因此,形成了学生上课抄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前背笔记的现象”云云。
我敢大胆地说,张副校长所说的这种现象,在全国范围内是普遍的,在北京大学也存在着。这里有这样的事情,某系某年级的某班全体学生反映,他们科里的大部分课程是按照这样一个公式进行的:课前先生写好讲稿(不发给同学,甚至连提纲也不发),到课堂上一字一句地念出来,同学在下面一字一句地记下来,连引号、删节号、破折号也念出来。速度很慢,声调很少变化,快慢也几乎一致,大家听不出重点,听不出层次,甚至连段落也听不出,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因为手臂酸痛,也不想再干别的了。先生在堂上不用脑子,只是起了一架留声机的作用,同学也被迫无法用脑子,只是起了一个劣等速记员的作用,这就严重地影响了教课的效率。在课堂上,同学们不能很好地理解,程度好的学生,课后必须再复习一遍,才能掌握先生讲授的内容;程度稍差一点的同学,更要花四十五分钟去整理笔记(补漏、补抄和校对)。在一个学期里,先生一共给他们讲了三十二学时的课。根据五个不同程度的同学的笔记调查,大家平均记下了五万七千三百七十六个字的笔记。这就是这班同学一学期的收获。倘把这五万七千三百七十六个字的讲稿印出来,可以印成五十页纸的一本小册子,学生最多花四个学时就可以比较仔细地看完,而效果也会比听讲大得多。这等于说学生有87.5%的上课时间被浪费掉了。说起来实在令人寒心。还有一位先生也按照他的系统讲,在讲课时很少具体分析说明,讲起来既没有表情,又没有抑扬顿挫,音调、音长、音强几乎没有变化。同学们当堂不能听懂,于是只好拼命记笔记,但因为听不懂,笔记仍记不好。记得最快的在全学期六十二节课中记下了十五万个字,平均每分钟记五十五点三个字。在这样紧张的体力劳动下,还有什么方法来利用思考呢?因为听不懂,所以绝大部分学生就来预习,但仍然不能当堂消化。有一位同学用一比一的时间来预习,预习后,仍然只能听懂三分之一。但这门课是主要课,非学好不可,绝大多数同学就拿出学时一倍的时间来复习,个别同学在复习这门每周四学时的课,平均每周要化二十学时以上的时间。因为上课听讲效率低,在这四十多人的班上,这门课的答疑时间曾继续几周,每周就要用十五学时,这样不但浪费了许多时间,也加重了辅导先生的负担。
总之,以上两个课程的教课方式带给学生的危害是难以计算的。最主要的不但蔑视学生的接受能力,而且残害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机能,使脑子无法进行活动,把生龙活虎似的青年变成死板板的收音机。在这样的风气之下,怎样能培养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青年来达到“百家争鸣”的目的呢?
以上两个例子虽然是很突出的,不是普遍的,但在今日的教学风气之下,学生没有充裕时间来消化掌握所学的理论和技术,因而也就影响了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这可以说是普遍的。我们要问,怎样会产生这样的教学风气呢?虽然一小部分是由于个别教师的不负责任,但据我个人的了解,大部分应由今日的教学制度负责。教师的负担太重,他们的工作主要的是放在编写教学大纲和整理教材。加以很多专业课程是新开课程,为解放前所没有的,一切都要从头做起。北大经济系有一位教师告诉我,他实足预备了二十几个小时的教材还不够二小时的讲授云云。若每门课程要有生动的发挥,不知还要看多少书,还要加上多少工作。况且教学之外,又要学习俄文和做研究工作;有时还加上突击任务,如展开对胡适的唯心主义思想、胡风的反革命理论的批判的斗争。社会活动也不能完全不管,校外兼职不能全部摆脱。工资一般都低,心中不能不有一种顾虑;若小孩一多,晚间不能安静地睡觉和休息,日中也缺乏安静的地方备课,就是有了科学研究的时间,也缺乏进行科学研究的设备资料和环境。
我对同学们的反映很表同情,但对教师们的困难,也不能闭着眼睛,不仔仔细细地看一看。我们应向苏联学习,这是不能动摇的原则,但是不是要依样画葫芦地学习。我们自己也应努力摸索创造经验,因此迫切地需要高等教育部大力加强领导,使我们能更快地脱离机械式的教学制度,早日走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形的高等学校轨道。不然的话,“百家争鸣”难免变成“百家争吵”。高等教育部杨秀峰部长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也说:“改变学生机械刻板的生活,使学生能有较充裕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并合理的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锻炼和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这是当前提高培养干部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必须立即着手加以解决。过去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工作注意不够,高等教育部在领导上是有责任的。”


第7版()
专栏:

百家争鸣,定于一是
朱光潜
民间有个故事,说有两个识字不多的人走到孔庙,望见门楼匾额上两个大字,甲说是“文朝”,乙说是“又庙”,两人自己都很有把握,相持不下。这个简单的故事应用到“百家争鸣”的问题上来,是颇有启发性的。
这两人所见到的都有一部分是正确的,一部分是错误的。纠正错误的部分,肯定正确的部分,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结论。我们很容易嗤笑这两位识字不多的人,其实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因为每个人看事物,都有一定的出发角度和接触面的限度,还加上眼力的差别。我们每个人都有些像这两位识字不多的人,连“高级知识分子”也不是例外。百家争鸣的好处就在此,它集合许多眼力不同的人,从不同的出发角度和接触面所看到的事实,互相纠正错误的,肯定正确的,于是“文朝”与“又庙”就可以产生“文庙”了。百家争鸣就是“集思广益”,就是相信真理是要从掌握全面事实而加以周密分析才可以得到,所以体现着真正科学的精神,同时,这也就是信任群众的智慧,所以体现着真正民主的精神。
百家争鸣,终须定于一是。如果甲坚持“文朝”到底!乙坚持“又庙”到底;争的结果就只能是鸣者如怒蛙,气越鼓越大,听者也嫌耳根不得清净。既争就总有个问题,争的目的总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决不是为争鸣而争鸣,我们是要就所争的问题在科学上前进一步。这里所谓“前进一步”如果是问题的解决,那自然最好;如果还不是问题的解决,就把争论各方的论证和漏洞总结起来,知道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解决的困难所在,这也就是为下一步研究作了准备,对于科学的发展仍是有益的。
定于一是,这是百家争鸣的最终目的。怎样争鸣,才可以走最迅速而又最稳健的道路达到这个目的呢?这是目前我们所要郑重考虑的问题。党在我们大力向科学进军的时候,提出了“百家争鸣”的方针,为的是要纠正过去一些主观教条主义和庸俗社会学的偏差,建立学术自由争论的健康风气,使科学可以蓬勃地发展起来。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光明大道,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的运用。有些人看到了要破除“清规戒律”,不免误认为这是放宽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尺度,甚至于私自庆幸,以为这符合自己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不适用于文艺和自然科学的看法。这些人仿佛以为我们过去犯了一些主观教条主义和庸俗社会学的偏差,原因就在于要到处推行马克思主义。其实主观教条主义和庸俗社会学恰恰都是反马克思主义的。过去固然不免有人有时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招牌,做着反马克思主义的勾当,但是这宗罪过决不能记在马克思主义的账上。相反地,百家争鸣,要想达到定于一是的目的,我们就非学会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不可。
百家争鸣可以说就是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主义武器的正确的运用。学术界最不健康的风气就是无公是公非,无公是公非,人们才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以至于是非混淆,莫衷一是。正确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功用就在建立公是公非。过去我们对于批评与自我批评,运用得不够熟练,所以有时就不够正确。最坏的现象是对人不对事,要压服人而不是要解决问题,压服的办法是乱扣帽子。片面看问题的现象尤其普遍。一个哲学家总得是唯心的或是唯物的,孔子究竟属于哪一类?有人肯定他是唯心的,也有人肯定他是唯物的。是否唯心的人可能有些唯物的因素呢?唯物的人也可能有些唯心的因素呢?简单地肯定“唯心”或“唯物”是个比较适合懒汉口胃的省事的办法,所以也是比较流行的办法。权威思想有时也在作祟,贾宝玉和李后主经过一些权威人士估过价了,那就是“定评”,不容再有异议。这些思想上的毛病是我们多数人在不同的程度上都时常犯的。它们都是主观教条主义的不同形式的表现,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障碍,也就是百家争鸣达到定于一是的障碍。假如反主观教条主义也算是“清规戒律”的话,那么,百家争鸣也就还应该有它的清规戒律。
由百家争鸣到定于一是,要经过反复讨论,全面分析与综合的艰苦过程,过于求速成或是作简单化的结论是无补于科学发展的,所以争鸣就要争得彻底。过去我们在学校开政治学习或业务方面的讨论会,思考提纲往往列出三四道大题,每个大题又分若干小题,把这许多题目交一二十人在两三小时以内讨论完,结果每个题目都浮面一铲地触到,但是没有一个题目能谈得深入。这种形式主义的讨论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在这方面还要经过一番学习。入手的办法是在若干重要学科里挑选一些关键性的而且比较能引起多数人兴趣的问题,展开广泛的讨论。例如中国封建社会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中国语法有无词类?中国哲学史某个哲学家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文艺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什么关系和分别?这一类问题都是多数人所关心的。先由某一说的提议人把他的论点和论证用简要通俗的文字写出来,让他的论敌也照办,然后发动群众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的讨论,到了一个适当的阶段,再作一个全面性的总结。这种的争鸣对于科学工作者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对于广大的读者群众也是一种很好的科学教育。


第7版()
专栏:

谈“百家争鸣”
唐钺
没有不同意见的争论,任何科学都是不可能发展的。我们要向科学大进军,要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当然要把我们的科学快快地大大地加以发展。因此鼓励从事科学者“畅所欲言”地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是必要的事情。党中央提出“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正确的,而且是及时的。全国学术界人士对这个方针都表示热烈的拥护。
要好好争鸣,我们必须容许争论者说与马克思主义经典的词句显然不同,甚至相反的话。马克思主义是教条主义的敌人。要紧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和实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而不在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中的个别词句。列宁对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不能在一个国家内胜利的那个理论,提出不同的意见,是完全正确的;这是历史已经证明了的。固然马克思曾说过当时“资产阶级社会还在走上坡路”(1858年给恩格斯的信)这个话。可是就是马克思不曾说过这个话,列宁会不会认为社会主义不能在一国内胜利这个理论是不论在什么条件之下都对的呢?我想是不会的。这个大家熟悉的例,不必再解释了。我举个近年来常常讨论的,而且与我所学的这门科学(心理学)有关的问题,就是,有没有不用语言的思维这个问题。答复应该是肯定的,就是,有不用语言的思维。但因为斯大林回答克拉舍宁尼科娃说过“不论人的头脑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在什么时候产生,它们只有在语言的材料的基础上,在语言的术语和词句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只有唯心主义者……才能谈到没有语言的思维。”在斯大林回答别尔金和富列尔两同志的信未发表以前作肯定答复的人就会被扣上唯心主义者的帽子。其实凡是相信思维是人脑反映现实的机能的人,我们都不能断定他是唯心主义者。思维在一般正常人固然离不开语言,但是聋哑的成年人可以用对事物的知觉和表象来进行思维。(这是斯大林后来在回答别尔金和富列尔两同志的信上说过的)。知觉,表象是物质派生的,相信人可以用知觉表象进行思维,并不是唯心主义者。当然大家都知道斯大林回答别尔金和富列尔两同志的信内说关于聋哑人的思维“这完全是另外一个题目,这个题目我没有讲到,也不能讲到,因为语言学所研究的是会讲话的正常的人,而非不正常的不会讲话的聋哑的人。你们是用另外一个未被讨论的题目来代替了被讨论的题目”。斯大林对聋哑人的论点是正确的,可是我认为别尔金和富列尔两同志是有理由提出这个问题的。因为据斯大林给克拉舍宁尼科娃同志的信内所说的话,是会使人认为斯大林以为完全没有不用语言的思维的。假如别尔金和富列尔不提出聋哑人的问题,那么,斯大林的话,很容易被解释为天下绝对没有不用语言的思维,而事实却不如此。这就说明只要我们认清马克思主义的精神,观点,就可以说与马克思主义权威人士所说的不相同的话。斯大林的意思不过说绝对没有不以人脑的某种活动作为其基础的思维罢了。了解了这个意思,就可以说有不用语言的思维而不因此变成唯心主义者。
归结一句话,我们不要一听别人说与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中词句不同的话,就把人家扣上唯心主义者的帽子。我们学习巴甫洛夫学说的情形也不是例外。假如不违反巴甫洛夫的科学精神,就是说与巴甫洛夫所说的不同的话,也是可以的。我们不要轻易把说话与巴甫洛夫有些不同而实际不背他的科学精神的人叫作“修正派”。相反地,修正派正是教条主义者;他们“买椟还珠”,抛弃这个天才科学家的整个精神而死啃住他的片词只语。斯大林说:“修正派引证马克思的手法是什么呢?修正派引证马克思的手法就是离开一定时代的具体条件,从马克思的个别原理中引出一些话来顶替马克思的观点”(斯大林全集卷九,页八十)。为了实现“百家争鸣”的方针,我们一定要预防传染上这种修正派的“手法”。惟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使我们的科学顺利地迅速地发展。


第7版()
专栏:

卫生部准备改进护士工作
召开座谈会听取护士对工作的意见
新华社10日讯 卫生部长李德全六日在护士工作座谈会上表示,卫生部准备改进护士工作。
这次座谈会是卫生部为了了解护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召开的。北京各医院的护士代表和中华护士学会的代表在座谈会上反映:卫生部门没有把护士当作科学技术工作者看待,对于护理工作在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卫生部门对于为数十多万的这一批知识分子——护士的学习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不够关心,护士没有一定的晋级制度,对护士的业务没有明确的要求,培养护士没有明确目标,护士水平一般不高;卫生部门和医疗单位对于护士的生活待遇和女护士的生理特点也注意得不够;对于有经验的老护士没有很好地安置;医院工作制度不健全;护士不安心工作;护理事故增多。据北京市属医院去年的统计,护理责任事故占全部责任医疗事故的25%,护理差错占全部医疗护理差错的60%。这些问题都急需解决。
参加座谈会的护士们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改进意见。中华护士学会的代表建议卫生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管理工作;提高护理工作的科学性;改善护士的生活待遇和政治待遇;组织专门机构深入调查研究和分析护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李德全最后讲话。她说,卫生部有信心一定要解决护士工作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她同意由卫生部组织一个小组,对这些问题切实进行调查研究,中华护士学会应该协助卫生部做好这个工作。


第7版()
专栏:

“志愿军一日”将在十月出版
本报讯 一部全面反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斗争史实的军事纪实文学——“志愿军一日”,现已编成付印,今年十月可以出版。
这部一百多万字的文学巨著的作者全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士、各级指挥员、政治工作人员和后方勤务工作人员们,其中包括志愿军副司令员杨得志将军、著名的上甘岭战役的指挥员之一秦基伟将军和许多著名的战斗英雄们。他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记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艰苦英勇的斗争和伟大的胜利,反映了志愿军指挥员和战士们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
这部书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举凡志愿军在朝鲜进行的所有的重要战役和著名战斗的具体情形、前线和后方各战线上各兵种的战斗事迹、从高级指挥员到普通士兵的战时生活和思想情感、许多著名的英雄人物的战斗故事、我军和朝鲜人民的战斗友谊、美帝国主义侵略军队在朝鲜所干的灭绝人性的兽行和它们可耻的败绩……,在书中都有忠实的记载。
这部书共汇编了五百六十多个短篇,全书按每篇作品所写事件发生时间的先后,以编年为序的方法共编为四编。
这部书的征集稿件工作,早在朝鲜停战后的第一个冬天就开始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曾在全军范围内开展了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的“志愿军一日”写作运动,志愿军全军指战员热烈地响应了这个号召,本书所采录的作品,都是从十万篇应征稿件中精选出来的。


第7版()
专栏:

“十五贯”在合肥市的演出
引起了安徽戏剧工作者对地方剧种的重视
本报讯 安徽省合肥市在最近演出了京剧“十五贯”,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十五贯”的演出对安徽戏剧界发生了很大的影响。进行剧目编审工作的人,过去对黄梅剧、庐剧、泗洲剧等几个地方剧种的许多传统剧目,重视不够,认为都不值得再改了。如:黄梅剧三十六本大戏,现在只整理出两本。庐剧整理过的只有三本大戏,而泗洲剧,则只整理过一本大戏。古老的徽剧的有些剧目,在刻划人物、故事结构、语言精练方面,都有很多可取之处,对创作新剧目有帮助。京剧和许多剧种,都因吸收徽剧的精华而有了发展。但是徽剧在安徽却已经数十年没有人过问。徽剧老艺人都已六十多岁,几将绝传。今年以来,安徽才正式开始集中徽剧艺人,调查和整理剧目。这次“十五贯”演出,使安徽的戏剧工作者对徽剧传统剧目的整理工作,更加坚定了信心。现在,十几个转业已久的徽剧老艺人,已都集中在芜湖。他们将参加七月全省的戏剧会演,将来并准备成立专业的徽剧团。(于明)


第7版()
专栏:

南京展出新发现的太平天国石刻
本报讯 在南京市的太平天国历史纪念馆里,新陈列了几件极珍贵的太平天国石刻。其中最有名的石刻“渡船规条碑”,是在安徽省当涂县江心洲太阳河村发现的。从碑文上看,设置这块碑的目的是“以儆刁顽、以安行旅”,使船户对往来客商不得借机勒索;碑上还刻着“一凡无钱之人,有紧急事情务宜飞渡,虽系一人,亦须送去”的字样。这件石刻是太平天国甲寅四年(公元1854年)十二月三十日设立的。另一件是“分路碑”。碑正中是两行直书的楷字“右至襄安、左至虹家桥”,石左边是“太平天国”己未九年(公元1859年)梁县字样,字划清楚,完整无缺。此外,在南京太平天国天王府遗址,发现了天王洪秀全的“纶音碑”额、碑座及两只石鼓。这些历史价值很高的革命文物的发现,对研究太平天国的历史和交通制度都有重要意义。
(江苏记者站)


第7版()
专栏:

花灯剧团演出“十五贯”
据新华社昆明讯 云南省花灯剧团最近在昆明公演了改编的云南花灯剧“十五贯”。演员们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细致地表现了剧情,刻划了“十五贯”中的人物,受到观众的欢迎。
富有云南地方色彩的花灯剧,相传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据不完全的统计,经常演出的节目有一百四十多个。现在,云南80%以上的县(市)都有花灯业余剧团,在合作化高潮中,几乎每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中都有了花灯演唱小组。花灯流传较早的玉溪县已经有六十多个花灯业余剧团。
花灯“十五贯”在昆明演出后还将到农村巡回演出。


第7版()
专栏:

云南大学采集到百多种稀有动物
新华社讯 云南大学生物采集组不久前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采集到了一百多种稀有动物。
他们在版纳勐养等地捉到了三只大犀鸟。这种鸟靠吃大青树果生活,有米黄色的双冠,嘴长二十七点五公分,当地傣族人民叫做大嘴雀。他们还在中、缅交界处捉到了一种形状像熊的动物,但腰部比常见的熊要细长得多,并且有一条普通熊所没有的长尾巴。云南大学准备请中国科学院为这种动物定名。在橄榄坝捉到的一只飞蜥,在中国很少见到。它像蜥蜴,但有两只翅膀,能从高处进行短距离的滑翔飞行。
这些稀有动物都已经或正在云南大学制成标本。
此外,云南大学生物系正在分类整理和制作标本的,还有澜沧大?、八色?、树鸭、懒猴、浣熊、大蟒、巨蜥等几十种国内罕见的动物。


第7版()
专栏:读者来信

对北京图书馆的一些要求
不少的科学工作者在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都指望着北京图书馆的藏书。但是北京图书馆现在还不能充分满足这方面的需要。
北京图书馆缺少重要的旧书刊。解放以后他们虽然也注意搜集不是善本但在科学研究上很有用处的旧书刊,但从馆中“参考书”的卡片来看,新添的书很有限。有一些书,市场上有,北京图书馆却没有。希望北京图书馆改进这方面的工作。一些罕见而又一时没有必要由出版社重印的,而在科学研究上又有用处并且馆内无藏的书,希望他们从别的图书馆转钞过来。
北京图书馆曾经编印了许多种书目,这些书目应该放在借书处让读者查阅。他们曾经整理出一大批书,但是读者在借书处却看不见这批书的目录。剪报资料目录和报刊参考资料索引在报刊阅览室也看不到。在借书的地方,只公布着新书编目卡片,没有旧书的。旧书对科学研究是很有用的,也应该随时公布已经编目的旧书目录。
北京图书馆在一些线装书的编目卡片上注明了书的主要内容,作者时代及其重要履历等,对读者有很大方便,希望普遍地对这类书加以必要的说明。
北京图书馆规定线装书每次只能借三种,不超过十五册,这对作研究工作的人不能满足。所以借阅线装书的种数特别是册数的限制应当放宽,并且允许在未还第一次借的书以前,交索书单继续借书,还清第一次借的书再领取第二次借的书。借阅其他书刊的种数,册数的限制也应适当放宽,并且也允许连续索书。
许多报刊特别是清代和民国初年的报刊,学术性质的报刊,并不需要有介绍信才能借阅的制度,同线装书一样,完全可以公开借阅的。为了科学研究的方便,还可以考虑把过去认为不能出借的书刊重新审查,看其中是否有仍然可以出借的书刊,分门别类,通过不同的方式允许出借。
开展馆际借书是应当的,但是有些书却长期在外面没有收回,影响来馆读者的借阅。应该建立必要的制度,照顾双方的需要。来馆借阅的读者如遇需要的书已经借出馆外,可以登记书名,由图书馆从馆外索回,下次借阅。
有些读者是从较远的地方来馆看书的,往往一看就是一整天。北京图书馆为读者准备适当的休息地方也是应当的。这以外,阅览室的座位太拥挤,看线装书再想抄录材料就很困难。这类问题希望加以解决。
中国人民大学 邓春阳


第7版()
专栏:读者来信

镜泊湖发电厂图书阅览室管理很坏
黑龙江镜泊湖发电厂有一个设备很好的图书阅览室,这里有七八种报纸和几十种杂志、画刊等。可是,阅览室开放的时间很短,每天只有两个钟头,并且经常不开放。六月初一星期内就有五天没有开放。阅览室没有专职的管理人员,兼职管理人员很不负责任。新到的报纸常常积压很久,管理人员才一起把它拿出来。人们要看新闻非常困难。杂志也不分类,堆在一起,如果想找某种某一期杂志,就要一堆一堆、一本一本地去翻。对于这种现象,曾经有人提出过意见,但是没有多大的改进。
胡镜泊 王泊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