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6月2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目前国民教育方面的情况和问题
——教育部长张奚若
我完全同意李先念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关于1955年国家决算和1956年国家预算的报告”、廖鲁言部长“关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的说明”、彭真副委员长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并且建议大会批准国家预决算,通过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和常务委员会的工作报告。
现在我想来讲一讲目前国民教育方面的主要情况和若干具体问题。国民教育事业的成绩完成了普通和师范教育计划提高了教材和教师的质量改善了全国教师的待遇
在过去一年中间,国民教育事业和其他各项事业一样,随着社会主义革命高潮的到来,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全国普通教育和师范教育事业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首先完成了1955年普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事业计划。高等师范学校完成了招生任务的101.4%,师范学校完成了招生任务的101.3%,中学完成了招生任务的102%,小学完成了招生任务的109%。这里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扫除文盲工作。自从1955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涨,各地对扫除文盲工作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很多省、市党委和政府发出了扫除文盲工作指示,召开了扫盲工作会议,广泛利用报纸、刊物、广播等工具进行宣传,普遍制定了扫除文盲规划,成立了扫除文盲协会和扫除文盲工作队,组织了数百万义务教师的扫盲大军。很多地方已经编出了受农民欢迎的识字课本。目前广大工农群众的热情很高,普遍踊跃地报名参加学习。特别是在今年春节期间,各地又进行了许多动员和组织工作,入学人数又有了很大的增加。据初步统计,今年春季各地参加业余文化学习的职工人数已达400万;参加业余文化学习的农民人数已达6,200 万。和1955年年底的数字相比,职工参加学习的人数增加了100多万;农民参加学习的人数增加了1,000多万。这个工农群众在文化上大翻身的运动的规模是中国历史上空前未有也不可能有的现象。
其次,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这里只就提高教材和教师质量两个主要问题来谈一下。在提高教材质量的工作方面,我们已经修改了原定的编辑计划。按照原定计划,中小学和师范学校的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要在1959年才能完成全部编辑任务。而修改后的计划规定提前两年即在1957年全部完成原定的编辑任务。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编辑计划完成数的一半。其中汉语和文学已经分科编出了新课本,这是我国汉语教学上的一个重大改革。在提高教师和学校领导干部的质量的工作方面,我们已经开始采用了各种在职学习和离职轮训的办法。截止到1955年底,全国参加业余进修学校和函授学习的中小学教师已达到20万人,参加轮训班的有9万人。1955年秋季在北京成立了教育行政学院。多数省市也先后成立了教育行政干部训练班或教育行政干部学校,分批集中学校领导干部和教育行政干部,利用半年至一年的时间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水平。同时在教师中进行了宣传唯物主义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工作和肃清反革命分子的运动,进一步提高了全体教师的社会主义觉悟和革命警惕性。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革命高潮的到来,全国广大教师的社会主义觉悟和工作积极性空前提高了,许多教师积极地热情地要求多做工作,想出许多办法去提高教育质量。许多学校领导干部,除了努力提高政策水平、搞好学校领导工作以外,还要求兼任一定时数的课程。许多地区的教师已经自觉地提出加速发展教育事业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各种倡议和合理化建议。例如江西省的教师代表,在1956年教师年会上提出的倡议中,仅仅用挖掘全省中等学校现有潜力一项办法,就可以在不增加教师和教室设备的条件下,多招收学生420个班。其他各地也有不少类似的事例。这种热情是十分可贵的。这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积极因素,它对教育建设事业的发展是很有利的,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
党和人民政府对教师的生活是非常关怀的。为了改善全国教师的工资待遇,在今年6月16日国务院第三十二次会议上通过的工资改革方案中,对于现有教师的工资标准有了较多的提高。按规定,教育部所属各项事业的教职员工每月平均工资,调整后将比调整前平均增高28.72%,即由33.93元增加到43.67元。其中小学教员的工资标准提高得还要多一些,每月平均工资在调整后将比调整前增高32.88%,即由30.2元增加到40.13元。按照这个新的标准,教师的工资待遇是比过去提高了一步。我们相信,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教师的工资待遇还会逐步提高。当前普通教育的突出问题中学学生数目不足中小学学生大量退学师范教育赶不上需要
一年来,我们的国民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整个说来,还远远落后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大大落后于发展生产的需要。目前全国文盲还占总人口的78%;全国学龄儿童已经入学的也只占52%多一点。除此以外,当前在普通教育方面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学生不足,严重影响国家建设的需要。根据初步计划材料来看,高中毕业生一直到1958年都不能满足高等学校招生的数额,到1959年,高等学校招生同高中毕业生相比,也只是1∶1.23。从初中毕业生方面看,前两年出现过一种假象,好像是初中毕业生有些过剩,实际上是有些初中毕业生和部分家长由于存在着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错误思想,不愿意参加生产劳动,单纯要求升学,而当时初中毕业生又不可能全部升学,因此,曾经在1954和1955年夏秋之际出现过紧张状况。但是,从今年起,各方面都已经感觉到初中毕业生不够了。1956年初中毕业生数预计为787,073 人,即使全部升学也不能完全满足高级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招生数字(高级中学招生366,120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421,596人)。至于工农业各个生产部门今年需要的30万名初中毕业生,那就更不能用今年的初中毕业生来解决了。1957年初中毕业生只能勉强满足高级中等学校招生的需要,对于工农业生产部门的需要仍然不能满足。这是我们今后需要大力解决的一个严重问题。
此外,目前中小学学生大量退学休学的现象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据1955年初步统计,全国学校中途辍学的小学生达510万人,初中学生达15万人。据湖南、江苏、河北、河南、吉林、黑龙江、福建等7省189所中学不完全的统计,从今年春季开学到二月底为止,退学休学的学生即达到9,499人。今年上学期一般中小学学生退学休学人数都在10%以上,有些地方中学生退学休学的人数竟达50%以上。这种情况是十分严重的。这种现象在现在之所以显得特别严重,有种种原因,主要是在农业合作化以后,由于农民发展生产,迫切要求青年学生回乡参加生产劳动;其次是有些人一时还不能解决上学的费用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学生退学休学问题,当然是要大量发展中小学来满足农民群众发展生产的需要。但是,这不是一
下子就能办到的事。所以,目前还必须迅速制止这种现象。否则,让它发展下去,就会严重影响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发展,妨碍国家培养建设人才计划的实现,给国家经济建设造成很大的困难。不过,这是一个带有社会性的问题。要纠正这一现象,除教育部门设法解决以外,还希望各方面能够给以支持和协助,以便有效地消除中小学学生大量退学休学的现象,巩固在校学生。对已经退学休学的学生,除少数有特殊困难的人以外,应当说服他们的父母,从国家的整个需要和长远利益着眼,鼓励学生回校学习。对继续上学有困难的,各地还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照顾,帮助解决困难。
现在,我再来谈谈在教育建设事业上,目前存在的另一个严重问题。这就是师范教育不能适应普通教育的迫切需要。随着普通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小学师资不够的问题越来越显得严重。它已经成为目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个主要困难。在1956和1957两年内,估计中学师资缺少约9万人左右,小学师资缺少约20万人左右。很显然,这个问题是十分严重的。现在教育部正在研究解决这个问题。解决中学师资缺额问题的办法,除了高等师范学校毕业生以外,将要提拔一些优秀的小学教师和师范学校的优秀毕业生担任初中教师;解决小学师资缺额问题的办法,除了师范学校毕业生以外,将要适当发展初级师范学校和短期师范班。另外,还要注意发掘社会和学校方面的潜在人力,以满足发展中小学教育的迫切需要。这一方面的工作我们也希望能够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协助。
从1955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出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高潮。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使得我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个新的形势给我国各项事业提出了庄严的新任务,它同样也给国民教育事业提出了庄严的新任务。这就是要求我们必须适应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实现文化革命,在过渡时期内扫除文盲,普及教育,普遍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文化水平,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有文化有教养的人。同时还要大量培养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干部,满足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广泛需要。今后几项主要工作基本上扫除文盲普及小学教育培养大量师资
根据这个新形势给国民教育事业所提出的新任务,遵照毛主席指示的“全面规划,加强领导”和“又快、又多、又好、又省”的方针,我们认为今后国民教育事业应当实现下列几项主要任务:(一)从1956年开始,按照各地情况,分别在五年或者七年或者较长年限内基本上扫除文盲。并且在今后七年到十二年内,在识字教育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干部、工人、农民和市民的文化水平,使他们大部分达到小学毕业程度,部分达到初中毕业程度,部分达到高中毕业程度;(二)从1956年开始,按照各地情况,分别在七年或者十二年内,在一般城镇和乡村普及小学教育;在直辖市、省辖市、工业城市逐步过渡到普及初中教育。并且在普及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中学教育,以期逐步满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需要;(三)大力发展和办好师范教育,培养大量的中等学校、初等学校和幼儿园的师资。要求在今后十二年内,高级中学师资基本上由师范学院毕业程度的人员充任,初级中学师资基本上由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程度的人员充任,高级小学师资基本上由师范学校毕业程度的人员充任,初级小学师资基本上由初级师范学校毕业程度的人员充任。
这半年来我们就是按照上述方针任务拟订国民教育事业的全面规划的。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我们是在不断地努力克服右倾保守思想。扫盲工作应根据具体情况
分期分批进行
过去扫除文盲工作的发展速度过于迟缓。1955年计划扫除的农民文盲数只有308万,还不及全国14岁到50岁农民文盲总数的2%。造成这一情况的直接原因是1953年纠正了扫除文盲工作方面“盲目冒进”的偏向以后,不少干部对“盲目冒进”的含义和界限认识不清,产生了严重的消极退缩情绪。1954年8月召开的全国农民业余文化教育会议,虽然基本上纠正了这个偏向,但是后来制定的具体计划却仍偏于保守。因而扫除文盲工作就在很长时期内陷于踏步不前的状态。过去三年在小学教育的发展上也有保守倾向。1955年小学虽然有一定发展,但是发展的比例过小,若和1952年比较,实际上三年中间只增长了4%。在师范教育方面,过去除了在高等师范教育方面有了较快的发展以外,对师范学校的发展是注意得不够的,尤其是近年来不适当的削减了师范学校的招生名额,同时又收缩了初级师范学校,这就增加了今天小学师资不足的困难。这些情况之所以发生,主要是由于过去工作中存在的严重的右倾保守思想所造成的。通过这次全面规划,我们才严格地检查了过去的各项工作,分析和批判了过去的缺点和错误,坚决地克服了各项事业方面的右倾保守思想。这就使我们的领导思想提高了一步。目前除了个别地区还存在着一些消极保守情绪以外,全国广大地区已经出现了迎接文化建设高潮的热潮,这就为发展国民教育事业创设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但是最近以来,各地却又产生了程度不同的急躁冒进情绪,在扫除文盲工作方面表现得尤为严重。自从中央提出在五年或者七年内基本上扫除文盲的期限以后,各省、市大都把扫除文盲的期限缩短为四年至五年。很多产业系统规定二年至二年半扫除职工中的文盲。至于基层单位,比省、市要求得还要快一些,以致有些地区和厂矿负责扫盲的干部为了赶任务,就产生了强迫命令的现象。例如有的地方就对群众采取了不参加学习扣工分或处罚的办法;有的地方到处设立“识字岗”、“拦路识字站”强迫群众学习。这些错误的作法,对于生产,对于群众健康,对于扫盲工作的开展,都是有害的。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当然很多,但是它和教育部领导本身的头脑有些发热是有关联的。例如,我们和高等教育部、全国总工会在1955年12月召开的全国职工业余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曾提出要在今后两、三年内扫除现有职工中的文盲(后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中才定为三年或五年),这就明显地现露出了我们的急躁情绪。在普及小学义务教育方面也同样要求得过急了一些。特别是在今年年初,我们对于发展各项教育事业的劲头很大,要求过急,这就直接助长了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急躁情绪,以致层层加紧完成任务的期限,提出了过急过高的要求。教育部对这个问题是负一定责任的。同时这也是我们需要深刻记取的一个教训。今后我们的一切工作,要像李先念副总理所说的那样“必须放在稳妥可靠的基础上。在反对保守主义的时候,必须同时反对急躁冒进的倾向。”因为“急躁冒进的结果并不能帮助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只能招致损失。”
为此,我在这里特别指出:目前一般地区和厂矿企业的扫除文盲工作,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分期分批地进行;对扫除文盲工作的期限,不宜要求太短太急。对职工扫盲的期限,应当根据各地区和各产业的具体条件来确定。原来规定的期限太短太紧的可以适当延长。农民和城市居民的扫盲期限,如果有规定得太短太紧的,也可以适当延长。同时,必须坚持自愿学习的原则,迅速克服强迫命令的现象,使扫盲工作顺利健康地发展起来。
同样,国民教育事业的其他各项事业
中如果有要求过急过高的,也要按照这一个精神改正,应该注意按照各地具体情况,
分期分批分地区逐步实现事业计划。
各位代表!我们在国民教育工作上虽
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正如刚才我
所讲过的,却还存在着许多缺点和问题。
希望各位代表和全国人民经常给我们提出
批评和意见,督促和帮助我们克服缺点和
解决困难,使我们能够顺利地完成国家和
人民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


第3版()
专栏:

我对农业和水利建设的一点意见
——须恺代表
我对于1955年国家决算和1956年国家预算,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以及李先念副总理、廖鲁言部长、彭真秘书长的有关报告和说明,完全同意。现在我想就农业和水利建设有关的问题,贡献一些肤浅意见。
我们全国农业的社会主义化,就将基本完成,这个新的形势,自然的对于各个建设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对于农业和水利部门。我最近有机会到了苏联对水利建设作了短期的参观学习,听到了苏联农业从分散经营到集体经营的过程,看到了苏联人民在农业和水利方面战胜自然的伟大成就,觉得对于我们目前的农业发展,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其中有两个问题更值得我们注意,一是旧渠改建问题,二是盐碱土改良问题。
一、旧渠改建问题
苏联1929年农业集体化开始,当时耕地地块零星细小,又是高低不平,所有灌溉排水渠系,各自为谋,水利设施难以充分发挥功效,机械耕作亦无法实施。为了适应农业集体化以后的大生产要求,从那个时期起,投下了巨大力量,从事于旧渠的改建。改建的措施,在农庄以内,除了渠系和建筑物的改建以外,同时还包括了土地的平整,农民住宅的迁移集中,树木的移植和道路的开辟等一系列工作。在农庄以外,还要就共同有关的灌溉或排水系统,同时做合理的必要的调整和改建。改建以后,耕地地块的大小和地面的坡度要适合于农业机械的使用,也适合于灌溉配水的要求。灌溉方法,限制漫灌,提倡沟灌和畦灌,以提高灌溉效率。树木移植到渠道两侧或耕地的边沿,不仅起了绿化作用,并且对耕地起了防风防沙作用,对渠道渗水,也起了拦截吸收作用。农户有计划的集中居住,对于环境卫生的改善,生产活动和政治文化活动的提高改进,都造成了有利条件。总的说,改建的结果,土地使用面积加大,水利措施利用率提高,农业机械化得以实行,农业生产得以增加,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以不断提高。所以这一步工作,实在是农业集体化向前发展的重要环节。
目前我们全国农村已开始了集体化大生产的新时代,分散经营的零星耕地已经或者正在着手集中合并,农田水利措施,正在配合着迅速扩充和改建,全国农村,正开始向新的社会主义面貌飞速的发展。苏联所走过的道路,正是我们目前要走的道路。看了苏联的榜样,我们必须马上抓住这个环节,做好旧渠改建的整套工作。
为了做好这步工作,正如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所提示的精神,首先要做好全面规划。具体到水利方面,我认为要按自然条件,做好和灌溉排水密切有关的河流的流域规划或区域规划,从而先行决定灌溉水源或排水尾闾。这样做是为了给水利建设扎好根,避免以后局部和整体的脱节或发生矛盾。同时合作社(或农庄)范围以内也要做好全面计划,这个计划既能够照顾到目前条件,也必须能够符合发展要求。在农业水利方面,要以最新的水利土壤改良科学技术为基础,同时要以最新发展的机械耕作技术为基础,此外,如畜牧业、渔业、森林业等等也是一样。这是一套比较繁重的工作,也是一套比较复杂的科学工作。所欣幸的是苏联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先进经验,可以给我们具体指导,我们只要重视这个问题,马上认真的向苏联学习好这套知识和技术,一定可以令我们的农业发展,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二、盐碱土改良问题
我们目前正在大规模的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达成我们农业增 产的任务。这项工作,不论是在大面积的区域或者是在小片土地上,主要的是对水旱作斗争,对盐碱化作斗争,对沼泽化作斗争,就是我们要克服自然改变自然,令目前自然条件下不能生产或者不能丰产的土壤变成肥沃的土壤,这是农业增产的基本问题。
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进行大江大河的治理,一方面要广泛的开展灌溉排水工作。在这样全面性的繁复工作里面,我认为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水利工作者重视的,是灌溉排水和改良盐碱土的密切结合问题。
在我们中国,盐碱土壤的改良,是农业发展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它的范围十分广大,主要的有滨海盐碱区,自辽东半岛延展到扬子江口,土壤盐碱很重,浙江、福建、广东沿海亦有零星盐碱土分布;黄河下游两岸尤其是华北平原,凡属地势平坦低洼排水不畅的地区,大都发生盐碱化;黄河上下游灌溉区域,由于灌溉用水的不合理和没有注意排水系统的建立,普遍的形成了土壤盐碱化,如旧时的宁夏灌区,和后套灌区,最为显著;其它如陕西的渭北灌区,山西的汾河灌区,以及黄河下游各灌区也都有程度不同的盐碱化现象,有些地区并随时间而增加严重性。此外,如新疆、甘肃、内蒙、东北,还散布了不少的盐碱化土壤地区。据初步估计,全国盐碱化土壤面积约有三亿亩。为了农业增产,如何采取积极措施来改良这样广大面积的盐碱化土壤,应该是值得特别重视的问题。
自农业合作化开展以来,各地农民群众,运用它们的智慧和经验,创造了不少方法和盐碱化作斗争,并取得了相当成就。例如河南省安阳市华安农场有1,133亩盐碱严重土地,经过了开挖排水沟,浇水灌溉洗碱,并施行了冬深耕,春浅耕,多次中耕以及选培良种等措施,1955年棉花地1,125亩每亩平均产籽棉270斤,其中有200亩300斤,最高的达到460斤。其他各地亦有不少类似的例子。这说明了盐碱化土壤,是可以有效的加以改良成为丰产耕地的。
在苏联也有广大的盐碱化土地正在分期改良以增加生产。土壤改良的主要措施,是建立有效的排水系统,按照土壤性质,布置适当深度和密度的沟渠,在土壤渗水性较差的地区,并有必要采用陶管埋置地下作为田间排水暗道,因为可以距离较密而不影响机耕。排水出口,必须保持通畅,如果因为地形水位受到限制不能自流畅泄时,应设置抽水站。排水效果务令地下水位不超过一定高度,原则上应在土壤毛细管作用范围以下,一般的在地面以下1.5公尺左右。同时要有灌溉系统供给淡水加以清洗。这样做法,可以保证将面层土壤的含盐清除出去,并保持为良好土壤,获得稳定的丰产。
例如苏联阿塞拜疆共和国张法尔汉试验场原来盐碱化土壤生产棉花仅每公顷10公担左右(折合每亩133斤籽棉)。经用上述方法改良以后,棉花产量达到每公顷42公担左右(折合每亩560斤籽棉),经推广到大片面积上,在初期为了节省投资,没有照试验场一样采用暗管,排水效率因而比试验场较低,每公顷籽棉产量亦平均达到了25公担左右(折合每亩333斤)。其它农作物,亦同样的以倍数增产。
看了苏联的榜样和我们国内的经验,可以认识到:盐碱土壤是可以改良和保持成为肥沃土壤的;盐碱土壤改良以后,就单位面积产量讲,可以增加二、三倍或者更多;改良盐碱土壤的主要措施是完善的排水系统和淡水灌溉。
有了上面所谈的认识,再看到了我们盐碱化土壤比较严重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华北、内蒙和西北地区,这许多地区,也就是比较干旱而急需开展灌溉的地区,因之,消除干旱,消除盐碱化,应该是要统一解决的整体问题。举办灌溉要以保持和改进土壤的肥沃性为目标;消除盐碱化,要以建立灌溉系统为前提;而两者之间更依靠着排水系统来相互联结和达成最后任务。
为此,目前及以后在广大的黄河流域,华北和西北等地区,只是为了干旱而建立的灌溉系统,应该采取措施防止地下水位升高,包括渠系退水的安排,渠床渗漏的减小,尤其重要的要改进灌溉方法,尽量避免漫灌,改用沟灌或畦灌,并推行计划用水,这样做,既可以节省水量来扩大灌溉面积,同时就可以防止灌区地下水位的不断升高造成土壤的盐碱化。对于灌区地下水位已经造成盐碱化的区域,应即添修排水系统来加以控制。对于原来盐碱化的区域应该建立完善的排水和灌溉相结合的系统,达到土壤改良的目的。这样将灌溉排水洗碱结合为一体加以解决,全国最为干旱的地区,灌溉问题解决了,同时也就使全国盐碱化最为严重的地区,得到了根本的改良,几亿亩的农产,可以获得几倍的稳固的增产,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农业和水利工作者的重要奋斗目标。


第3版()
专栏:

湖南省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情况
——谭余保代表
我完全同意和拥护李先念副总理“关于1955年国家决算和1956年国家预算的报告”、廖鲁言部长“关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的说明”、彭真副委员长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并建议大会通过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
湖南省的农业产值在全省国民经济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农业合作化以后,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起了根本的变化,农业发展纲要所提示出来的农业发展的前景,又大大鼓舞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就需要国家在财政上给予更多的支持。1956年国家预算中在农业方面的支出比较多,我认为是完全恰当的。
去年入秋以后,根据中共中央七届六中全会决议的精神,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我省从上到下,从领导到干部,大力地、深入地进行了反对右倾保守思想的斗争,首先在农村中掀起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高潮,把农业合作化运动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目前,全省的农业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初级形式的合作化,高级形式的合作化在今年内也可以基本上完成。农民组织起来以后,生产积极性是空前的,去冬今春全省所积家肥、土肥,比往年积肥最高数差不多增加了两倍。兴建和补修农田水利大小工程的土方数更大大超过了往年,提高了农田的抗旱能力。双季稻扩种到1,300多万亩,比去年580万亩增加1倍多,占稻田面积的28%。农业社养猪的积极性很大,养猪数比去年也大有增加。随着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和农业生产的高潮,湖南省在工业生产、基本建设、文化教育和卫生等事业方面,也都加快了速度,扩大了规模,出现了全新的面貌。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取得了重大胜利。所有这些,都是大力地、深入地反对右倾保守思想的巨大成果。
今年是我省实现农业合作化的第一年,从领导到群众都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缺乏领导合作生产的经验;加之有些人在大力批判右倾保守思想之后,在有些工作中没有切实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没有很好地注意把一切工作计划安放在充分可靠的基础上,因此在农业生产的工作中,还是发生过一些问题。在前一段工作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生产计划不够切实,不够全面,抓住了粮食增产,但对于经济作物和其他农作物以及农村副业的生产重视不够。部分地区由于单纯强调了粮食增产,过量地扩大了双季稻的种植面积,在有些自然条件不适宜种植双季稻的地方也有勉强种植的情况,而且把油菜、麦子和豆子等重要的经济作物和其他农作物挤掉了不少,许多农业社还由于过分强调了集体劳动的一方面,忽略了组织社员因地制宜地进行副业活动。当然,粮食是整个农业生产的基础,粮食增产的特殊重要性是不容怀疑的。在全省来说,发展粮食生产必须当作我省农业生产的中心环节。但是,在强调粮食生产的同时,如果不重视农业方面的多种经营,则是不允许的。湖南的农业总产值中,除粮食以外的农作物和副业所占比重达50%,如果不重视这方面的生产,单是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的实际收入增加得还是不会很多的。同时,这样也将不能满足市场和农民本身对粮食以外的农作物和副业产品的需要。而且,由于生产项目单一化,也将不能使劳动力合理安排和使用,有些社可能农闲时有些人没活干,农忙时特别是早稻收割、晚稻插秧时却发生劳力不足的现象。推广良种对粮食增产有极重要的作用,我们曾从东北调运一批优良的早粳种子,但未经在我省充分试验就大量推广,结果过早抽穗,造成了部分损失。在农业生产工作中,其次一个问题,就是有些农业社生产成本过大和存在铺张浪费现象。这样的情况主要存在于大社和高级社里面,有些社不计成本,投资过大,非生产性的开支也比较多,个别的社甚至大讲排场、铺张浪费,还有些社脱产干部过多,行政管理费用过大。这个问题如不很好解决,势将直接妨害社员收入的增加。因此,必须切实执行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勤俭办社的指示,增加生产,节约开支,争取90%的社员增加收入。
针对上面提到的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已经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一个群众性的运动,从上到下发动群众算生产账和收入账,修订和补充生产计划,想办法增加社的生产和社员的收入。因此,有些问题已经迅速解决,有些问题正在大力解决。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增长,为了争取90%的社员增加收入,我们必须深刻地吸取这些教训,以此来提高干部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在各项工作和农业生产中,务必充分发挥积极因素的作用,同时做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适宜办的、能办到的尽量去办,不适宜办的、不能办到的就不要勉强去办。在具体措施方面,首先,要继续搞好以稻谷为主的农、林、牧、副、渔各业的生产,大力开展多种经营,普遍发动群众找生产门路,补充和修订生产计划。根据劳力、资金和技术条件,根据产、供、销情况,把过去群众中原有的、习惯的副业生产分别予以恢复和发展。要提高劳动利用率,进一步制定劳动规划,合理地安排和使用劳动力。最后,要尽量节省开支,在生产上精打细算。我们相信,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只要我们能坚决依靠群众,进一步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动员一切积极因素,同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针,在胜利地完成全省高级形式的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我们一定能够在湖南的农业生产战线上取得新的更大的胜利。


第3版()
专栏:

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问题
——夏以焜代表
我听了李先念副总理所作的关于1955年国家决算和1956年国家预算的报告,同时又听了廖鲁言部长所作的关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的说明,我完全同意这两个报告并建议大会予以通过。
在过去的不平凡的一年中间,我们的国家起着一个根本的变化,最显著地表现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我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正以高涨的劳动热情满怀信心地向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光明大道迈步前进。
由于以上情况的存在,我国的工业生产已远远地落后于实际的需要,因此国家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已成为目前最迫切的任务,需要我们作出最大的努力,迎头赶上,使彼此互相平衡和配合,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早日完成。
我是一个钢铁工厂的设计工作者,所以想谈一谈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问题。
要提高我国钢铁的产量、增加品种和改进质量,来满足国家工农业和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大抵可以用三种办法来实现:
1、改建旧企业并挖掘其潜力。这是一种最快并最有效的办法,苏联对这方面的工作,积有丰富的经验,设备和厂房的加固,操作方法的改善,劳动组织和管理的合理化,先进技术的采用,合理化建议运动的全面展开,对产品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应该学习苏联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来解决我们目前存在的而且急切需要解决的困难问题,这可以说是一种救急的办法。
2、新建新的钢铁基地。这是一种基本的办法,尤其在我国是一个钢铁工业异常落后的国家,底子太薄,用第一种办法来挖掘潜力,到底有限,不能得到大量的增产,因此根本的解决办法是新建大规模的钢铁企业,但由于建设时间长,投资大,而且不能立时生效,所以不能用来救急而是一种长远的计划。
3、由其他国家输入钢铁。这也是一种救急的办法,因为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他们虽然愿意对我们作兄弟般和善意的热情帮助,但他们都正在忙于建设他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加多了他们的钢铁输出量就会推迟他们的建设进度,这对加强整个社会主义民主阵营力量的意义来讲是没有好处的,所以只有在不得已的时候才采用这个办法,并应限于少数的优质钢材和特种钢材。
以上面的三种办法来看,我觉得要三种同时配合使用,才能解决问题,这样才既能作长远打算又能解决目前困难。
在改建旧企业的时候,我觉得不宜改动太大,只能就原有的基础上将不合理的地方重点修改并尽量设法挖掘潜力,这样才能做到投资少、建设快,可以立时见效,达到救急的目的,如全部翻新,则无论如何不能达到这个目的,与新建根本上很少区别。
在新建钢铁企业时,要先做好准备工作,如资源的勘测,厂址的选择,基础资料的收集,品种的决定,设备的定制和建筑材料的准备,并要按步地做出设计,按照设计进行施工,这样才能有条不紊。经验告诉我们,若是不这样做,非但不能提早进度,结果反而推迟。
建设我国钢铁工业的过程中,现在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现在只提出几点,需要设法加以解决。
1、设计资料和设备资料的缺乏。我们在设计工作中,往往因为设计资料和设备资料的不能及时收集或无法收集,使设计工作不能继续而被迫停工,有时因为赶工而不得不在没有可靠资料的情况下工作,结果造成损失并推迟进度,所以资料的整理、交流、管理和收集,是推进建设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
2、设备的不能及时供应。在钢铁工业的建设中,需要重型机电设备特别多,现在国内对这种器材的制造力量还很差,使设备的供应,发生极大的困难,所以加强重型机电设备的制造力量,也是加速发展钢铁工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3、设计力量的培养不够。钢铁工厂的设计工作,是极为复杂细致,设计人员要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实际经验,现在我们虽已能做些小规模简单钢铁厂的设计,但是困难还是很多,离开了苏联专家是不能想像的,对于大型复杂的钢铁工厂的设计,更不敢轻于尝试,还要全部麻烦苏联老大哥替我们设计并供应设备,所以积极地培养设计力量,提高设计水平和质量,也是一项极重要的工作。
4、资源的及时勘探。现在钢铁工业的建设任务非常繁重,但在设计工作中还感到资源资料的不足,资源勘探的力量还赶不上需要,所以加强资源勘探力量是刻不容缓的。
在过去的一年内,我国的钢铁工业,无论在产量上、品种上、质量上以及技术上,都是有了惊人的提高和进步,但仍不能适应国家工农业高度发展的需要,我们从事钢铁工业的技术工作人员的任务是极其光荣并且也是极其繁重的,我们要在实际的工作锻炼中不断地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和工作经验,以马列主义哲学的宇宙观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在党和政府的不断的亲切关怀和帮助下,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一切的困难来完成国家给予我们的光荣任务的。
(今天二、三版发言的标题、插题和内容要点都是本报编者加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