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6月2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意共就地方选举结果发表声明
意大利进步势力获得进展
新华社1日讯 据塔斯社罗马一日讯:意大利共产党书记处就地方自治机构选举结果发表声明说,在地方选举中投票选举左翼党派的候选人的选民,“保证了人民力量管理几千个市镇和几十个省,并且再一次击退了反动集团阻挠劳动人民沿着民主和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企图”。
声明说:“共产党地位的加强和意大利社会党的进展,证明了社会主义力量和工人力量的团结政策的正确性和必要性,这是向左发展的新的推动力,它将为建立市镇和省的左翼多数造成最良好的条件”。
声明着重指出,共产党人准备在市镇和省的地方自治机关中“同那些打算执行民主纲领和保护人民利益的人进行合作”。
新华社1日讯 据塔斯社罗马消息:意大利五月二十七日和二十八日举行的地方自治机构选举结果正在陆续揭晓。已经揭晓的投票结果表明,同1951—52年选举比较,左翼党派——共产党和社会党在一些地方扩大了自己的阵地。
据统计,参加这次省和市自治机构选举的共有二千七百万人,占全部选民的91.1%。
意大利内政部在五月三十日晚发表的统计表明,在省议会选举中,共产党和社会党获得了八百三十九万多票,占全部票数35.1%(1951—52年获得33.5%的选票)。
参加政府联盟的党派(天主教民主党、社会民主党、自由党和共和党)获得了一千二百三十多万票,占全部选票51.68%。其中天主教民主党获得九百二十多万票,占全部选票38.86%(1951—52年为36.2%)。
国家保皇党和“意大利社会运动”(法西斯分子)获得了二百零三万多票,占全部选票8.46%(1951—52年保皇党分裂前得票10%)。
市议会选举的结果还没有全部揭晓。根据已经公布的结果,共产党和社会党在波伦亚、摩登纳、里窝那、柏鲁基亚和一些其他城市中获得了市议会的绝对多数席位。


第4版()
专栏:

陶里亚蒂回到罗马
据新华社1日讯 塔斯社罗马一日讯:意大利共产党总书记陶里亚蒂在访问南斯拉夫后,五月三十一日回到罗马。
陶里亚蒂在向查姆比诺通讯社记者发表谈话的时候说,他同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领导人举行的会谈取得了完全的成功,从而打开了两党相互关系和合作的新时期。


第4版()
专栏:

阿卜杜勒·纳赛尔向“共和国报”记者发表谈话
团结阿拉伯国家反对巴格达条约
要在埃及对资本主义制实行监督
新华社1日讯 塔斯社开罗一日讯:埃及总理阿卜杜勒·纳赛尔说,埃及的利益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我们应当团结起来,保卫我们的民族利益,反对帝国主义者针对我们的阴谋。我们坚决反对巴格达条约,因为帝国主义者想在这个条约参加国的领土上建立起一个跳板,好让他们从这个跳板上跳入约旦、黎巴嫩、叙利亚、埃及和苏丹。我们的政策要求我们同阿拉伯世界的其他部分团结一致。”
阿卜杜勒·纳赛尔是在接见“共和国报”编辑卡麦尔·奥什—希纳维的时候说这番话的。他在谈到国家内部情况的时候说,在六月二十三日,也就是就批准宪法和选举共和国总统问题举行全民投票的那一天以前,将释放全部现在被监禁的人。他说,“那些被我们监禁的人是国家敌人和帝国主义代理人——革命摧毁了他们的一切希望——所进行的恶毒的运动的牺牲者。”
阿卜杜勒·纳赛尔回答了关于埃及新宪法规定要成立的民族联盟的问题。他说,这个联盟将要把人民的力量联合起来以实现革命的目的,这就是说,要达到完全的独立自主,要建立健全的经济结构。这位总理继续说,过去,英帝国主义曾企图挑起埃及人民之间的意见分歧,分裂埃及人民,它们唆使埃及各党派互相不和,在埃及设置间谍机关,借以达到渗入埃及的目的。打算要成立的民族联盟,将要使我们摆脱这些祸害。
阿卜杜勒·纳赛尔认为埃及现今的社会制度是“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国家通过立法的方式来对它实行监督,以便能够给一切人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在这个社会制度里,还继续存在着剥削。我们要争取建立一个合作制的社会制度。这两种社会制度有很大的区别。在合作制的社会制度中,谁能够更多的工作,谁得到的报酬也就更大。我希望,在我国能够有这样的一个社会制度”。
他指出,政府提出的任务,是要“在国内建立一套健全的议会制度”,是要使人民能够积极关心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他说,“建立健全的民主生活是革命的目的之一”。
在谈到从埃及撤退英国军队的问题时,阿卜杜勒·纳赛尔强调说,从撤退完毕的时候起,“埃及的历史就将展开新的一页”。


第4版()
专栏:

希望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团结更加发展
印度尼西亚伊斯兰教代表团发表告别声明
新华社1日讯 应中国伊斯兰教协会邀请来中国参观访问的印度尼西亚伊斯兰教代表团今天乘飞机离开北京,将经广州回国。
代表团在北京和中国的西北地区着重访问了各地清真寺和伊斯兰教各级学校,并且在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讲过学。代表团人员和各地伊斯兰教界人士举行了会谈,了解了中国的穆斯林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情况。代表团在北京同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互赠了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两国出版的经典。
代表团还参观了沈阳、抚顺、鞍山等地的工业建设。
代表团团长阿巴斯在离北京前还发表了一个书面声明。
声明说,代表团在中国参观访问并同许多阿訇进行了交谈,清楚地看到了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着生活的各方面大规模的建设,看到了中国人民是热爱和平的,是愿和各国友好合作的。声明说:“当我们会见尊敬的周总理时更加深了这种印象”。
声明中举例说明了在中国宗教生活和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都有着充分的自由而存在的。
声明还说,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在美国国会的演说,在中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声明指出,代表团在中国看到:不论在工厂中、在市场里、在戏院里和其他各处都充满着在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的精神。
声明最后向中国人民给予代表团的热烈欢迎表示感谢,并且希望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两国人民的团结更加巩固和发展。


第4版()
专栏:

日共中央第一书记野坂参三指出
建立日本民主统一战线条件已经成熟
新华社莫斯科1日电 日本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野坂参三指出,建立日本民族解放民主统一战线的条件,今天已经成熟了。
野坂参三是在发表在“真理报”上的一篇文章中这样说的。他的这篇文章阐述了日本劳动人民为和平、民族独立和民主而进行的斗争。
他指出了近几年来日本劳动人民的逐渐左倾。他说,毫无疑问,日本共产党的活动对人民群众觉悟的提高有很大影响。现在加入共产党的人越来越多。要求日本共产党和社会党行动一致的呼声越来越高。有些日本全国性的工会组织建议建立同社会党员和共产党员的联盟。在国会中,共产党人、社会党人和劳农党代表在共同为反对反民主的选举法案而斗争。
野坂参三写道,我们一方面加强党的活动,同时争取全国民主力量为了保障民族独立和和平而统一行动。野坂参三在文章中谈到,在最近几年中,争取日本同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外交关系以及要求政府执行有助于巩固亚洲和平的外交政策的运动有了很大的发展。日本广大阶层人民对政府迟迟不履行自己对人民所作的关于恢复同苏联的外交关系的诺言极其不满。全国广大公众要求政府立即恢复日苏谈判。关于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外交关系的问题也是如此。日本人民非常清楚地知道,同这两个国家缺乏正常关系是同日本人民的利益背道而驰的。


第4版()
专栏:

要求和平解决阿尔及利亚问题
法国许多地方举行反战示威
新华社据塔斯社巴黎30日讯 “人道报”报道,当法国援军正在继续出发开到阿尔及利亚去的时候,最近几天在塞恩、塔布、内维尔、安古雷姆等城市的车站上发生了反战示威。在塔布和塞恩参加示威的有几千人。居民同到达服役年龄的青年一起要求在阿尔及利亚停止军事行动,停止往阿尔及利亚增派军队,并且开始和平谈判。
突尼斯首相支持阿尔及利亚人民
新华社31日讯 突尼斯消息:突尼斯首相布尔吉巴二十九日在突尼斯制宪议会上说,突尼斯是同阿尔及利亚人民团结一致的。他说,突尼斯的态度不是对法国不友好或是敌对,而是对殖民主义敌对。
雅齐德谴责美英支持法国殖民者
据新华社雅加达30日电 据安塔拉通讯社报道,曾经以阿尔及利亚观察员身份参加万隆会议的穆罕默德·雅齐德目前正在印度尼西亚访问。他说,法国是在北大西洋集团批准它从欧洲大陆撤出它的武装部队以后,把这些部队集中在阿尔及利亚的,而这“只有在美国和英国的赞同和支持下才能够办到”。雅齐德谴责法国在阿尔及利亚的暴行。他指出,自从1954年11月以来,大约有十万阿尔及利亚人被杀,但是,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斗争将使得法国“不久就会知道使用武力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第4版()
专栏:

亚非学生会议资格审查委员会开始工作
新华社万隆1日电 亚非学生会议今天上午没有举行全体会议。
在长时间的讨论之后,资格审查委员会终于由原来的国际筹备委员会委员组成了。国际筹备委员会是由印度尼西亚、中国、菲律宾、日本和埃及的代表组成的。印度尼西亚在委员会中有两个代表,但是只有一票的投票权。
资格审查委员会在今天上午开始工作,截至当地时间下午二时止,通过了对中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民主共和国和埃及的代表团的审查。


第4版()
专栏:

亚非学生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遭到抵制的情况
据新华社万隆1日电 亚非学生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五月三十一日下午遭到抵制。
会议由作为临时主席团的国际筹备委员会主席和委员们主持。当执行主席阿古斯丁·阿米努丁在下午五点十五分宣布会议开幕时,印度代表普兰·萨巴尔瓦尔质问主席说,这个会议是不是正式的。他怀疑会议的合法性,理由是:所有代表的资格还没有经过审查。
这个动议得到菲律宾代表吉勒摩·德维加的支持,他离开主席台上他的座位,跑下台去坐到他的三人代表团所坐的地方,以此来威胁主席。
萨巴尔瓦尔的动议遭到印度代表团的一位代表的反对,这位代表的发言受到大多数代表团代表和全体与会者的热烈掌声欢迎。
主席阿米努丁说,所有代表已经参加了五月三十日上午的开幕会议,在会议上沙斯特罗阿米佐约总理发了言,为什么还有人提出它是正式还是非正式的问题呢?
主席的发言被德维加打断,他在他的座位上的扩音器中大嚷说,即使开幕会议也只好看作是仪式和非正式的。他说他不能容许会议再进行下去。
有一位巴基斯坦代表对于应主席的要求将上台去发言的印度尼西亚代表的资格表示怀疑。
会议陷入争吵之中。主席根据印度尼西亚代表的动议,宣布会议休会到六月一日再开。
在举行这次会议以前,曾经有人以伊朗、印度、阿富汗、老挝、菲律宾、日本、锡兰、马来亚和巴基斯坦九国代表团的名义向报界发表声明。声明要求只有各国的真正代表才能包括在资格审查委员会之内,而且,委员会的任何一个委员国的投票权不应该多过一票。
据悉,国际筹备委员会在很久以前就解决了成立资格审查委员会的问题。国际筹备委员会的全体委员、包括菲律宾委员在内,曾经一致同意国际筹备委员会应该在会议开幕以后就成为资格审查委员会。作为发起国,印度尼西亚在国际筹备委员会中有两票的投票权。有人在某一次代表团团长会议上指出,在这个时候又重新提出这个问题,只会引起混乱,这对会议的顺利进行是没有好处的。
同时,有消息说,最近几天来已经有许多美国人到达万隆,其中包括雅加达美国大使馆人员和以美国记者名义到万隆来的美国学生组织的领导人。在五月三十日会议开幕后的同一天晚上,有一些学生代表曾经被美国大使馆人员召到萨沃·霍曼旅馆去举行紧急会议。还有消息说,不久以前,美国发起的国际学生会议的统筹秘书处曾经打电报给国际筹备委员会的某个委员,要求推迟亚非学生会议的开幕日期,以便使它能够再派遣一些它自己的人来参加会议。


第4版()
专栏:

朝鲜政府代表团启程去苏联等国访问
新华社平壤1日电 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内阁首相金日成为首的共和国代表团,一日下午乘专车前往苏联、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蒙古、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人民民主国家访问。
代表团团员有: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副委员长朴正爱、外务相南日、国家计划委员会委员长李锺玉、北朝鲜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副委员长高峻泽、天道教清友党中央委员会副委员长金秉济、民族保卫省副相崔贤、金策工业大学校长曹金松、劳动英雄韩基昌、全成福等。


第4版()
专栏:

铁托过布加勒斯特时同罗马尼亚领导人会谈
新华社1日讯 据塔斯社布加勒斯特讯:五月三十一日下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和他的随行人员,在从贝尔格莱德前往莫斯科途中到达布加勒斯特。他在车站上受到了罗马尼亚工人党和政府的领导人乔治乌—德治和斯托伊卡等人的欢迎。
铁托总统和他的随行人员同罗马尼亚工人党和政府的领导人进行了约两小时的友好交谈。随后乘车继续向苏联前进。
新华社1日讯 据塔斯社报道:应邀到苏联访问的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总统铁托和他的随行人员,在一日上午八时四十五分乘专车到达苏联边境的翁坚车站,随后在当天十二时零五分到达摩尔达维亚共和国首都基什纽。


第4版()
专栏:

苏联舰队到达斯普利特港
据新华社1日讯 塔斯社斯普利特讯:由黑海舰队司令卡萨托诺夫海军上将率领的一支苏联舰队,五月三十一日到达了南斯拉夫的斯普利特港作友好访问。


第4版()
专栏:

锡兰广播部长
谈外国广播在锡兰转播问题
新华社1日讯 科伦坡消息:锡兰邮电、广播和宣传部长马里卡尔在五月三十日说,在锡兰“只允许转播‘美国之音’的广播而不允许那些急于要转播它们自己的广播的国家享有同样的便利是不公平的”。他说:“即使俄国或是中国来转播它们的广播,我也并不在乎,只要它们遵守它们所订的合同。”他接着说:他将坚持稿件必须首先经他批准,“美国之音”的广播也是这样的。
马里卡尔还宣布,前科特拉瓦拉政府和美国在1952年缔结的关于“美国之音”广播的十年协定将继续生效到1962年为止。


第4版()
专栏:

越南国际委员会决定调查南越的集中营
新华社河内电 据越南通讯社讯:越南国际委员会已经决定派遣一个机动小组去调查越南南方当局在承天省的大禄等地拘禁前抗战人员和他们的家属的集中营。
这个委员会在五月二十八日给越南人民军总司令部联络代表团的信中宣布了这个决定。国际委员会还要求法方联络代表团对和好教的四千个成员被拘禁在集中营和拓路的一百家人家被迫拆掉他们的房屋迁移到广治省的春南和纳林的集中营的事件表示意见。


第4版()
专栏:友好往来

友好往来
△应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的邀请来中国访问的巴基斯坦伊斯兰教代表团五月三十一日早晨乘飞机离开北京,将在上海、广州等地参观访问后回国。
△以阿利吉·萨苏为首的意大利艺术家代表团,应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的邀请,于五月十八日到达北京,进行了参观游览,现在正在我国各地访问。


第4版()
专栏:

民主德国的建议引起深刻反应
西德议会要求东西德进行会谈
新华社柏林31日电 波恩消息:西德联邦议院在五月三十日就重新统一德国问题举行了六小时无间断的辩论。
从联邦议院的这次辩论可以看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提出来的关于缓和德国内部紧张局势的建议已经在西德议员中引起了比以前更为深刻的反响。许多议员就是否可以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保持接触、采取若干改进关系的措施的问题展开了争论。
议员们向政府提出了一大堆问题,要政府说明对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政策,并且要求政府回答,联邦政府在消除德国分裂方面采取过一些什么行动。
阿登纳的亲信、全德事务部长凯撒代表政府向议会宣读了一项事先准备好的声明。这个声明硬说西德政府找不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方面有“和解的迹象”。他还避而不答西德政府在促使德国统一方面采取过什么行动的质问。
虽然阿登纳政府又一次采取拒绝和解的态度,社会民主党的代表向这次议会提出了一个要求同民主德国进行更密切的接触的提案,这个提案建议德国的东西两部分进行一切必要的会谈,以便“加强德国两部分的团结”。这个提案已经在得到所有党派的同意后被通过,并且已提交给联邦议院的各委员会去讨论。
社会民主党的提案还建议研究一下
“在西德大赦政治犯对德国两部分之间的和解可能有什么帮助”的问题。在辩论中有许多议员提出,西德政府应该效法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释放政治犯。


第4版()
专栏:随笔

必须拿出真货来
混乱的反应
苏联裁军一百二十万人在华盛顿引起了混乱的反应。许多高级官员不断发表彼此矛盾的谈话。
杜勒斯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曾经煞有介事地说:“苏联的裁减主要是在人员方面而不是在军备方面”。而“真正的裁军……应该规定裁减武器”。然后,他又恫吓那些欢迎苏联裁军的西方国家说,苏联裁军使复员军人“在工厂里制造的军事力量也许比他们常驻在军队里的情况下更加有威胁性”。
隔了没几天,艾森豪威尔的裁军顾问史塔生却指出不应该低估苏联裁军的意义。接着他承认,苏联政府的这个声明包含有关于裁减军火、装备和军事开支以及人员的规定。他说这个声明等于裁减苏联常规的军事潜力。
美国的军界人士也一样的语无伦次。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雷德福在参议院小组委员会上硬说苏联的裁军是一种“圈套”。可是美国国防部长威尔逊尽管故意怀疑苏联裁军的意义,却也承认苏联的行动“是朝着正确方向走的一个步骤。”美国国防部一面警告人们不要相信苏联计划中的一百二十万人的裁军会减少所谓“威胁”,同时又承认:“如果苏联实行了计划中的裁军,俄国的武装人员就可能比美国少了”。
“合乎逻辑”的矛盾
这种种矛盾的说法把一些美国记者也闹糊涂了,他们在五月二十三日美国总统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要求艾森豪威尔解释一番。艾森豪威尔只说了一句:这些分歧的意见,在他看来“都是合乎逻辑的”。
的确,对于一心要搞扩军备战、维持紧张局势的杜勒斯和雷德福之流来说,如果他们不竭力贬低苏联裁军的意义,那才是不合逻辑的事情呢。
而对于史塔生这些人来说,面对着各国对于裁军的要求和美国人民在大选年中所表示的对和平和繁荣的愿望,说些迎合舆论的话,显然也是合乎逻辑的。
战争气氛缓和不得
英国“泰晤士报”曾经提醒读者:“俄国的倡议……正好是在(美国)国会讨论要增加数十亿美元的军费预算的时候提出来的,”同时很可能会影响美国的扩军计划。美国的“约克日报”更进一步指出:美国的“经济的军事化已经到了这样程度,使得武器的生产成了我们整个经济系统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以至于战争气氛比目前稍微有一些缓和的迹象,就会使整个经济系统发生震动”。事实正是这样,苏联裁军声明在美国立刻引起了股票行市的急剧下跌。
为了安慰惊疑不定的军火老板,杜勒斯和雷德福之流不但竭力贬低苏联裁军的意义,而且向他们作出保证:美国不但不裁军,而且还要扩军。例如在苏联宣布裁军的第二天,美国助理国防部长伯吉斯在美国参议院拨款小组委员会上就说:美国计划在“无限期的未来”保持约二百八十五万人的武装部队。而目前美国武装部队的总数是二百八十一万四千人。
拿不出真货色
但是,在现在这个年头,要想只安慰军火商人而不理会广大人民的呼声,是越来越行不通了。杜勒斯之流并不能抹煞苏联的裁军行动所引起的广泛的影响。正如美国著名评论家李普曼所指出的:“杜勒斯先生越是证明苏联人裁减军事人力毫无所失,他们所树立的榜样就越发深入人心。”苏联的行动向西欧“指示出通向安全和繁荣的道路。”
因此,公开反对苏联的裁军行动显然是不聪明的。现在,正如美国参议员休伯特·汉弗莱所慨叹的,“俄国再一次夺到了主动”。为了使美国从被动的情况下摆脱出来,史塔生之流只好一方面表示“欢迎”苏联的裁军声明,另一方面又放出空气说,在六月中旬美国打算提出一个“超级”裁军建议,以便打破裁军问题上的“僵局”。史塔生并且乐观地预料明年“有希望就裁军问题达成协议”,显得美国似乎也是非常热心于裁军的。但是,据报道:“艾森豪威尔的‘开放天空’的计划仍然是这个新的‘超级’计划的核心。”这就说明纵使有这样一个计划,也不过是又一个迷惑舆论的把戏。
但是,在苏联正在认真地裁减一百二十万军队的时候,裁军问题上的一切假货色都是没有市场的。美国如果不想被谴责为阻挠裁军的罪魁祸首,就必须拿出货真价实的东西来。可是,在史塔生的皮包里,这种真货色到现在为止还不曾有过。
(林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