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5月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湘西苗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组织条例
(1956年5月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批准)
  第一条 湘西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自治州)人民委员会组织条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第五节制定。
  第二条 自治州人民委员会,即自治州人民政府,是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受湖南省人民委员会直接领导。
  第三条 自治州人民委员会对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和湖南省人民委员会负责并且报告工作。
自治州人民委员会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服从国务院。
  第四条 自治州人民委员会由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州长一人,副州长若干人和委员若干人组成。
  第五条 自治州人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两年。
自治州人民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因故不能担任职务的时候,由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补选。
  第六条 自治州人民委员会在自治州内行使下列职权:
(一)根据法律、法令、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议和命令,规定行政措施,发布决议和命令,并且审查这些决议和命令的实施情况;
(二)主持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
(三)召集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向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
  (四)领导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委员会的工作;
(五)停止所属各县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不适当的决议的执行;
(六)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各工作部门的不适当的命令和指示和下级人民委员会的不适当的决议和命令;
(七)依照法律的规定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八)执行经济计划;
(九)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管理财政,执行预算;
(十)管理市场,管理地方国营工商业,领导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十一)领导农业、林业、手工业生产和互助合作事业;
  (十二)管理税收工作;
  (十三)管理交通和公共事业;
  (十四)管理文化、教育、卫生、优抚、救济和社会福利工作;
  (十五)依照国家的军事制度,管理公安部队;
  (十六)管理兵役工作;
  (十七)保护公共财产,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公民权利;
(十八)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
(十九)办理上级国家行政机关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七条 自治州人民委员会会议每月举行一次,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临时举行。
自治州人民委员会举行会议的时候,可以邀请有关人员列席。
自治州人民委员会举行会议的时候,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自治州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可以列席。
  第八条 自治州州长主持自治州人民委员会会议和自治州人民委员会的工作。
副州长协助州长工作。
自治州州长为处理日常工作,可以召开行政会议。
  第九条 自治州人民委员会按照需要设立民政、公安、监察、计划、财政、粮食、税务、工商、农林水利、交通、文教、卫生、体育运动等局、科或者委员会,并且设立办公室。
自治州人民委员会按照需要可以设立若干办公机构,协助州长分别掌管自治州人民委员会所属各工作部门的工作。
  第十条 自治州人民委员会的工作部门的设立、增加、减少或者合并,由自治州人民委员会报请省人民委员会批准。
  第十一条 各局、科、委员会分别设局长、科长、委员会主任,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设副职。
办公室设主任,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设副主任。
自治州人民委员会设秘书长一人,副秘书长一人至二人,秘书长协助州长、副州长办理日常工作,副秘书长协助秘书长工作。
  第十二条 自治州人民委员会的各工作部门受自治州人民委员会的统一领导,并且受湖南省人民委员会主管部门的领导。
  第十三条 自治州人民委员会的各工作部门在本部门的业务范围内,根据法律和法令,自治州人民委员会的决议和命令,上级国家行政机关主管部门的命令和指示,可以向下级人民委员会主管部门发布命令和指示。
  第十四条 自治州人民委员会应当协助设立在本自治州内不属于自己管理的国家机关、国营企业和公私合营企业进行工作,并且监督他们遵守和执行法律、法令和政策,但是无权干涉它们的业务。
  第十五条 自治州人民委员会所属各工作部门的人员编制,由自治州人民委员会按实际工作需要和可能拟定,报请省人民委员会核准。
  第十六条 本条例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报请湖南省人民委员会转报国务院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实行。


第3版()
专栏: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改为自治州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根据宪法规定改为自治州。四月二十五日到五月一日,自治州召开了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云南省副省长张冲为团长,包括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自治区、怒江傈僳族自治区及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代表组成的代表团,到会祝贺。张冲代表省人民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重要发言,各个兄弟民族地区的代表也向大会致了贺词。
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刀京版向大会作了自治区成立两年多来的工作情况和今后工作任务的报告。他说:两年多以来,自治区面貌已发生根本变化,各民族已亲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周围,汉族和少数民族、傣族和景颇族之间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隔阂已基本上消除。去年年底,在傣族地区和社会经济结构与傣族相同的其他民族地区,运用和平协商的方式,完成了土地改革工作,满足了贫苦农民的土地要求。到今年四月上旬,全区建成了371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已占全区总农户的10%以上。全区农业生产也有很大发展,粮食作物1955年比自治区成立前的1952年增产24%,全区还有计划地大力种植了咖啡、木棉、茶等亚热带经济作物,各族人民的生活因而获得很大改善。
大会选出了刀京版(傣)为自治州州长,并选出副州长十四人和自治州人民委员会委员二十八人。
出席大会的各族代表有519人,他们讨论并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共德宏自治州委书记郑刚代表党委提出的自治州从1956年到1962年的全面规划。 (据新华社讯)


第3版()
专栏:

  “复原”的诞生
程嘉楷
1955年阴历3月16日,在安徽省歙县富堨乡汪本柏家里,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
“恭喜,恭喜!是一个儿子呢。”接生婆说。
汪本柏喜笑颜开,他赶忙把鸡蛋染红,在酒壶上插上柏枝,带着红鸡蛋和那壶酒,奔到二十五里路外的岳丈家去报喜。
娘家的人高兴得要命。“包三月”出嫁九年啦,今天才得到这个喜报哟。第二天一早,小姨子鲍秀月,就把鸡蛋、红糖等礼物送到汪本柏家来祝贺。
按照这里的风俗,在第三天,长辈伯祖母汪爱文便来给孩子命名。她仔细端详了酣睡的婴儿,又把目光转向健壮的产妇,笑着说:“你们夫妻俩是在身体复原后,才生这孩子的,就取名叫“复原”吧。
“对呀,要不是共产党把我们的病治好,身体复原,我们的骨头早打鼓了,那会有今天?”产妇“包三月”说。
是的,共产党挽救了“包三月”和汪本柏的生命,也同样挽救了千万人的生命。
歙县富堨乡,是一个严重的血吸虫病区,解放以前,对于这种病人们没有一点儿办法。多少人被夺去了宝贵的生命。共产党来了,展开了大规模的防治血吸虫病的工作,把许许多多的人,从死亡边缘上挽救了出来,并教会了人们根治血吸虫病的办法。近几年来,人民政府在富堨乡就治愈了564名血吸虫病患者。“包三月”和汪本柏只是其中的两个人。
1952年的时候,“包三月”和汪本柏已经是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人瘦得皮包骨头,没有一点力气,整天偎在家里,田也荒了。村里人都叹息地说他们活不长远。那年,夫妻俩种八亩六分田,还是轮流栽种的,汪本柏强打起精神犁了田,“包三月”强栽上秧,这以后便再也没有力气侍弄庄稼,只得听任稻田荒芜了。等到稻子成熟,请人割了了事。八亩六分田只收了一千六百斤稻,一亩还摊不上二百斤。
1952年11月间,当地人民政府送汪本柏到县城血吸虫病防治医院免费治病,因病床不够,“包三月”就暂时回娘家去住。
第二年正月,汪本柏治好了病,精神愉快地从县里回来。他赶忙去接妻子,准备送进城去治疗。“包三月”这时已瘦成一副骨头架子,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1953年6月间,“包三月”也到县城血吸虫病防治医院去免费治疗。“包三月”并不姓“包”,原姓“鲍”。因为她身体太瘦弱,经不起注射锑剂,需要在医院里休养一个较长时间,医生为了解除她的顾虑,安慰她说:“包你三个月治好,放心吧。”所以,她治好病后,便叫“包三月”了。其实,“包三月”的病并不是三个月就治好的,她在医院里休养了将近半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开始注射锑剂,第二年——1954年1月26日才出院的。
“包三月”和汪本柏治好了血吸虫病,生产劲头大了。农田里的活,样样自己干。去年还是那八亩六分田,收了三千六百斤稻,比1952年多收了二千斤。
去年秋收以后,他们参加了红旗农业生产合作社。
三月十七日,我访问了“包三月”家。
“包三月”是个中等身材的青年妇女,今年还不到三十岁。她长着一个丰满的圆脸,穿着干净的蓝士林布褂,两根乌黑的发辫垂在胸前。“复原”偎在妈妈怀里,肥胖的小手向我招摇着。看见她母子身体这样健康,使我很难相信她以前是个临危的人。
在一个土岗上,我找着了汪本柏。他正抡着锄头在作胜利百号山芋的温床育苗床。红旗社副主任汪秋棠对我说:汪本柏现在是社员中劳动工分得的最多的一个。
我环顾四周,合作社的油菜花儿已一片金黄,可是许多社员还在田间忙碌着。
“菜花都开了,他们在田里干什么呀?”我问。
汪本柏兴奋地对我说,“县里拖拉机站就要来给我们代耕了。为了根治血吸虫病,我们新开了约十三华里长的排水沟,准备把全社2,007亩水田全部改为旱地。”他们就是在铲除田埂,要把田连成一片,迎接拖拉机。
我会意地笑了。想:“复原”长大了,将不知道血吸虫病是什么回事了吧!


第3版()
专栏:

  北京四个高等院校举行第一次学生科学报告会
四日,清华大学、北京农业大学等四个高等院校的学生分别举行第一次学生科学报告会,庆祝“五四”青年节。
在清华大学学生科学报告会上,无线电工程系学生向大会报告了他们利用机械扫描原理初步设计电视机成功的经过,受到大家的欢迎。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学生丁金城在会上报告了他和另外一个同学合作的“抗生菌的寻找、繁殖和应用”的科学成果。他们寻找出来的五十多种抗生菌,据室内试验,对棉花、洋麻的苗期病害,甘薯、柑橘腐烂病菌都有抵抗能力。
北京地质学院学生报告的“八宝山地质情况”、“北京西山中生代地层顺序”等题目,都是他们结合专业或在假日到野外勘查、研究所得的成果。
清华大学和北京农业大学为配合报告会举办的学生科学研究成果展览会也在四日开幕,分别展出了学生们精心制作的科学仪器、模型和无性杂交的雏鸡等实物。
北京农业大学和北京医学院四日还举行了学生科学研究协会成立大会。 (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向日葵的新用途
轻软的向日葵梗心可以做隔热和吸音的建筑材料。同济大学建筑系教师丁昌国、陈业勋和钟金梁发见了向日葵的这种新用途。
在上海杨子木材厂第一批试制成功的向日葵心板经过试验,导热能力比木丝板低五分之四、比芦苇板低三分之一;吸音能力也比纸拍板好。这种板非常轻软,同软木相差无几。
同济大学的这三位教师同时利用向日葵梗的皮加压胶合成为板材。这种板的坚硬度比杉木板还要好一些,可以代替木板用作铺在水泥上的地板和隔板等建筑材料。 (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台湾农民日益贫困
台湾农民因生活贫困而把耕地出卖、顶让和弃耕逃荒的情况,已在台湾全省各地普遍发生。这是在香港出版的一家蒋帮刊物最近透露的消息。
这家刊物发表的一篇文章说,目前台湾农村中已呈现资金空前枯竭的现象。台湾农村破产的程度已令人“怵目惊心”。文章透露,蒋帮疯狂掠夺台湾农民的粮食,并且把农产品的价格压得远低于其他民生日用必需品的价格,是造成这种严重情况的重要原因。文章引用蒋帮台湾省议会的调查材料,说明台北县的“八则田”每公顷年产稻谷约五千二百公斤,而被蒋帮以田赋谷、随赋收购谷、地价谷、肥料换谷、户税、水利会费这几种名目,强令农民每公顷缴纳稻谷3241.12公斤,余下的稻谷只有1958.88公斤,而且还未扣除生产费用。即蒋帮用上述几种赋税名目掠夺的粮食占总产量62.3%,而农民所得连同生产费用在内只占37.7%。
文章还没有提到这个事实:蒋帮还经常用“劳军捐献”、“斗米建校”等等名义向台湾农民勒索粮食。
蒋帮在台湾把米和其他农产品的价格压得很低,使农产品价格尤其是米价远远低于工业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如布、盐等的价格,台湾农民因而增加了负担,生活更加困难。文章说,由于蒋帮搜刮粮食过重和米价过贱,台湾农民对生产粮食的兴趣已显著低落,对稻田都少施肥料,有些种植稻谷的农民甚至把堆肥转卖给什作农民。有些农民已把稻田改种甘蔗或其他农作物。 (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中药治疗麻疯病效果很好
使用中药治疗一向被认为是险恶不治的麻疯病效果很好,这是辽宁省麻疯病院对309个患者作临床观察证明的。
辽宁省麻疯病院在最近九个月期间,针对全院住院患者372名中的309名的不同情况,分别采用中医文献“医宗金鉴”所载关于治疗麻疯病的几个处方和“苦参散”等五个临床验方,在中医和西医大夫合作下连续进行了治疗。截至三月十五日对患者症状的观察,治疗有效的为99%。根据对患者作细菌和组织切片检查,证明有效率也分别达到83.5%和81.58%。
最近卫生部特派专人前往辽宁省麻疯病院考察并进行了总结。


第3版()
专栏:

选拔优秀的摩托车运动员
中央国防体育俱乐部组织的摩托车运动越野选拔赛,将于六日上午九时在北京郊区长辛店槐树岭举行。这次选拔赛将选出中央国防体育俱乐部的摩托车运动代表队,准备参加今年先后在苏联、匈牙利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举行的国际友谊摩托车竞赛。
参加选拔赛的有二十名男运动员和七名女运动员,他们都是十九岁到二十七岁爱好摩托车运动的工人、农民和学生。比赛距离男子组为一百公里,女子组为六十公里。运动员全为高速驾驶,要克服各种困难和复杂的天然障碍和地形,其中有九公尺长的七十五度左右的陡坡,有三十公分深的水汪地带,有难行的乱石小路等等。 (张文华)


第3版()
专栏:

  长江桥头(下篇)
本报特约记者 徐迟
一夜风暴过后,再到江边一看,正如古诗所描写的:晴川历历汉阳树……江水已经非常平静了。朝阳照得它像一匹闪光锦缎,就像昨夜晚根本没有发生过什么风暴一样。江上和桥墩工地上,景色鲜明,一览无遗。就是江水上涨了。这是桃汛来了。
岸边,在三号桥台下,两枝嫩绿的柳树已经绿得像翡翠一样发亮。后面的龟山上,桃李蓓蕾都在枝头出现,一见阳光就怒放。人们的心也一样。
春天真正来临了。
也许最能感到春天来临的是这些工学院和工程学校的学桥梁的学生,他们被派到这里来实习。他们来到这汉阳岸的长江桥头,背靠着高大的桥台,面朝着江心雄伟的桥墩。江上的闪耀的波光,一直反射到他们的脸上。白色的海鸥在飞。他们深深地呼吸着这里的空气——他们来到的工地,正是他们想望了很久的。
现在,他们中间,有的已经实习完毕,满肚子学问,准备回去了。有的来了很久,但是还有些问题没有弄明白。有一批是昨天刚来到。迎接他们的是那样一阵风暴,把他们吓坏了。不过,此刻在工地上,谁也记不得那风暴了。它连什么痕迹也没有留下。
刚才,大桥工程局的施工技术科长给他们这些青年上了一课。这位科长告诉他们的话,是永远也不能忘记的:
“在武汉长江大桥工地上所采用的桥墩施工方法是任何一本教科书,任何一本专门著作上都还没有的,除了这里,世界任何河流上也还没有做过的,一个最先进的方法。”
“你们都学过压气沉箱法了吧”,施工技术科长说,“可是长江水深流急,在这样的河流上用沉箱修筑桥墩就有困难,简直就是不能用。长江迫使我们采用新方法。苏联的桥梁工程师西林,提出了这个管柱钻孔法,这是个大胆的、首创性的建议啊!我们接受了它,在大桥上展开了一系列的试验工作,然后正式开工。不久以前,经过严格的鉴定,这个新方法已被肯定为桥梁史上的伟大革新了。”
在这样的一番引言之后,他才讲起有关“管柱钻孔法”的各种技术过程。他的引言实在是叫人听了心跳的,兴奋和喜悦的。而技术过程,照他那样讲,又是多么新颖。它不可思议,而又合情合理;有些地方难懂,可是大体上还容易理解。
现在,这一群青年人来到了长江桥头,看到了成百成千工人在活跃的现场。他们环顾工地,不是完全不能理解的了。他们仰视铁塔似的起重机和万能打桩机。他们又看水上好些大吊船,看到木排和帆船从高耸的桥墩中间通过,显得一座座桥墩特别新奇和雄伟。他们还远远地看到了管柱群,知道所谓新方法就是这东西。他们的脸上就充满了欣喜的颜色。
他们在等着一位工程师。他们找到了工地队长室里,可是里面正开会。
这是副总工程师在主持的会议,队长、中队长、工程师、职能单位的负责人都参加了。他们都表示,对于昨夜的风暴,事前思想上是很麻痹的,因此临时措手不及。批评的批评,检讨的检讨,一部分人被表扬了。也不能说一点损失没有,沉了两条木驳和上面的管柱,要用吊船把它们拉起来。四号墩有两根管柱被导向船撞伤了,要拔起来换两根。
现在,一个苏联专家正在讲话。他的脸型有点儿像奥列格;就像那个青年近卫军。这位专家就是西林,管柱钻孔法的创始者。他除了对昨夜的风暴作了些批评之外,特别指出,江水已经开始上涨,估计不久以后,水位将到十七公尺。因此二号墩的问题逐渐严重。如果不能在洪水之前抢出二号墩来,就要影响整个大桥的工期。二号墩是关键,所有机具应该优先供应二号墩。“我再重复一句,机具要优先供应它。”
专家讲完后,会就散了。
桥头的青年人等得正不耐烦的时候,一位穿着铁路职工制服的中年人来了。这就是赵工程师,他要给大家分配工作。实习生们向他鼓掌,站成一圆圈,迅速将他围住。
“我们这里是个大学校,”他说,“欢迎你们来。现在来是实习,下半年再来,就可以正式参加工作,也可以更加好地学习了。”
他知道他们是毕业实习生,这些幸福的青年!他们还是学生的时候,就能到这样的工地来实习。赵工程师自己在年轻时候——嘿,想那个做什么呢?
两年前到过汉水桥头的人都见过赵工程师。汉水桥建成后,他回到设计部门,不久之前,又来到大桥的第一桥梁工程队担任队里的总工程师,负责四只桥墩,十七只桥台。他比两年前稍稍胖了一些,不过说话时还是那上海口音的普通话。
实习生的工作,他说,主要是担任记录员,或者当领工员的助手。他们将被分配到第一中队,钻探中队,基地中队和机电中队。今天第一天,他们应该去看一看,四只桥墩从四号墩看起,一只只倒过来看,看到一号墩,正好把整个过程看一遍。
赵工程师在分配实习生的工作交代清楚之后,赶快到二号墩去。刚才的会议上,专家不是警告了吗?
实习生们坐上汽轮到四号墩去。
四号墩是一个很大的钢结构,名叫钢围令,形如蜘蛛网,不过是立体的蜘蛛网,将来三十多根大管柱都要插到这中间去。它有四五层楼那么高。但它将要沉到江底下去。它对于未来的桥墩起着固定地位的作用。
在四号墩上面的平台上,青年人又围住了石队长。三号和四号两个桥墩都由他负责。
石队长开始和他们谈起来。不知怎的,话题很快地转到压气箱沉法了。石队长说他在三十多年前就当过沉箱工。青年们高兴极了,就问了他好些话。
一百多年来,在深水河流中修筑桥梁,一般都用沉箱。用这方法修起了世上不少座有名的大桥。可是青年们没有想到这老工人对它这样反感。
石队长给他们描写他怎样下沉箱工作:
“人进头道门,‘喀!喀!’把它关上,这时就来风了,就是来了压缩空气了。风一来,把门顶紧,气压从一个增加到两个,三个,三个以上,人也就受不了啦。心头难过,耳朵痛,关节也隐隐作痛,有时眼鼻流血。等到这一间的气压增加到和里间的气压平衡,二道门就悠悠的开了。沉箱工进里间,从地板上的三道门下去,一把梯子一直通到深水下面。你下去几十公尺深,压气机供给你空气呼吸。到河床上,你就挖土推泥巴。在这样的沉箱里,不见太阳,灯火阴暗,不是人的世界。混身是泥,四十分钟就不能不上去。上去成了泥鬼。所以我们沉箱工有一句话:‘吃阳间饭,做阴间事!’你们知道沉箱里免不了要牺牲人。修起一座深水桥,不知要死多少人!”
石队长把眼闭下,沉思着,好像说不需要讲得更多啦,悲惨的事情有的是。于是,他睁开了眼,震抖一下。忽然愁容消失了,他微笑起来。“现在呢?”他问。
他举起手臂,画了一个环形。他们是在长江江心的高处,四号墩,一座升在江上面十多公尺的圆形平台上。大江景色,尽在他臂下。千百个风篷在江上张开。一列式、推顶式的汽轮和船舶在不很宽阔的航道中行驶经过。可以看见五号墩上的大型冲击式钻机,也可以看见三号墩上的震动打桩机。
“现在,人舒服,而从前,是人受罪!现在,人不用到水底下去,不用到沉箱中去,不靠压缩空气生活啦!我们在水的上面,我们哪儿都能看见。这多好!从前下得深,现在站得高。从前越干人越衰弱,现在越干人越强壮!”
石队长微笑,他的脸非常富于表情,他的动作语言很有韵律。他的短须使他非常可爱。
“现在你们明白了吧,压气沉箱法要不得。我们管柱钻孔法多末好!我们工人就是拥护它,你们看,它给我们多末好的工作条件。人是最宝贵的,安全第一要紧。如今我们这墩子上要是走廊不好,栏杆不坚固,都要受苏联专家批评的呢……”
这时,领工员冯森忽然跑过来:
“石队长,有电话来调我们的吊船了,二号墩要!”
“啊哟!那怎么办!”他说,有点着急的样子。
一碰到工作,什么力量也不能叫他撂开不管。“以后再谈,”他对实习生说了,说完就下平台,从走廊经过,接电话去了。
实习生们只好到三号墩去。那三号墩外表最简单。江水中升起一座钢的圆形围墙,名叫钢板桩,像一座水上的碉堡。在它旁边升起一座高高的了望台,实际是一个配电间。江水在这里哗哗地流过,成群的海鸥从汽轮旁掠过。
当他们踏上三号墩旁边的木驳,他们看到了:
“管柱!”
远看和近看,完全是不同的。近看,才知道它这样粗大。
啊,管柱,钢筋混凝土的大直径管柱,这新的方法中最主要的东西。它们像百年大树那末粗,横放着比他们的人还高。因为这些管柱的直径有一点五五公尺呢。
他们经过管柱的两头时,都从中窥望一下,像看望远镜似的,看见了圆形的岸上、江上或墩上的风景。他们惊愕而又喜欢,爬进围墙,看到里面是一个宽广的场所。圆形的平台上,有二三十人在忙着,到处是巨蟒似的射水管。
这一切都是想像不到的神奇经历。这时,三十五吨大吊船从外边的江上伸进一只钢铁大手臂,从他们的头顶降下了一根大管柱来。这九公尺高,十一吨重的大管柱将被笔直地沉到江底下,透过泥沙复盖层,直到下面的岩盘上。
“开!”有人这样叫。几座马达营营地响了。年青的实习生们看见另一个笔直地挺立在平台上的大管柱突然下沉,缩短它自己,更缩短,更缩短。
他们看到这管柱,它的射水管,它顶上的一座巨大机具,知道这就是所谓震动打桩机了。这管柱一直往下沉,快和平台相齐了,再下沉就要看不见了。
“停!”人喊声,哨子声。马达不响了,吊船上却又转动起它的钢臂来,把刚才那根大管柱降下得更低,并使它接合到那已经大部分下沉了的那一根上去。
这是美妙的协作,劳动的诗歌,一个苏联专家曾经赞美过这样的操作:“简直和演员们的表演一样熟练!”也怪不得所有的年轻的实习生们看得呆了。
他们从三号墩又看到二号墩,和一号墩。看到这样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而且不久的将来他们就要带上藤帽,拿起纪录夹,开始参加到这个建设生活里去了,欣喜和羡慕的表情整天没有离开他们的脸。


第3版()
专栏:

  中学里的“小工厂”
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成立了一个“小工厂”,这个“小工厂”是在学校行政和少年先锋队组织的帮助和指导下进行工作的。小工厂内设有电机、化学、模型、滑翔等四个车间,专供青少年们在课余时间进行各种科学活动。这是模型车间的“小工人”们正在制造火车和汽船的模型。
李煊摄(四川日报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