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5月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向科学技术进军
  郭沫若在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四日以“向科学技术进军”为题,在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上讲了话。郭沫若说,要在十二年之内使中国落后的科学技术水平接近世界的先进水平,今天已经有了充分的条件;我们能够胜利地完成这项任务。
郭沫若说:我们如果有了妥当的远景规划,有了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有了培养足够干部的可能性,有了相当周密的科学情报,那就一定能够在十二年之内使中国落后的科学文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郭沫若在讲话中,说明了中国科学家们目前正在进行的具体工作。他说,中国科学家们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目前正在集中力量从事十二年远景规划的制订。这个规划将要提示出在今后十二年里国家建设和国民经济所期待于科学技术的最重要的任务,并且规定出应该采取怎样的具体措施,来促进那些非研究不可的中心问题的研究工作。
郭沫若说,从去年年末以来,我们就把中国优秀的科学家们集中起来进行讨论。我们在制订规划上是缺乏经验的,在中国的苏联专家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此外,苏联政府还特别派遣了十几位在苏联科学研究第一线上工作的专家,来专门帮助我们。今年三月间,在国务院下已经成立了一个科学规划委员会来负责指导这项工作。预计不久以后,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的草案便可以完成。这个规划草案一经政府批准,就要按照规划进行具体措施。在具体措施上,我们是要作充分仔细地考虑的。我们要使科学研究具有充分的物质条件:研究机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人员配备,要尽可能地应有尽有。特别是要根据世界科学已有的成就来安排,那就是说要在苏联和其他兄弟国家已经达到的水平上,努力赶上,而不是从头做起。
郭沫若在讲话中,还特别谈到了两个重要问题,即要有足够的干部和加强科学情报工作的问题。他说,我们必须用最大的力量来培养大量的新生力量。这是高等教育部和教育部的中心任务,同时也应该是中国科学院和各产业部门、文化部门研究机构的中心任务。我们要在一定时期内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科学情报工作做好。凡是于我们国家建设有益的科学技术,我们都是必须学习的。我们不仅要向苏联和人民民主兄弟国家学习,也要向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各国的科学家们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研究也在经常不断地进展,我们是丝毫也不能忽视的。在今天我们是决不应该采取闭关主义,把自己限制在一个小圈子里面去。
郭沫若在他的如何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的讲话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最近年代世界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郭沫若说,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的迅速发展,必然的结果是增加对于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人员的需要。过去的六年多来,我们的科学技术是有显著的发展的,但从整个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远远地落后于国家建设和国民经济的需要的。如果和世界科学的国际先进水平比较起来,我们更是远远落后。这样的情况是不能允许继续存在的。
郭沫若指出:我们中国人民是具有科学头脑的。促进世界近代文明的三大发明——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都是我们前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有名的圆周率规定直径一寸,圆周就有三寸多。可是究竟多多少呢?在欧洲是日耳曼人的瓦仑丁·奥妥在公元1573年算到了小数点下七位数。但在我国,北齐的祖冲之(公元429年—500年)在纪元五世纪便已经准确地得到了这样的结果。这比瓦仑丁·奥妥要早一千多年。郭沫若说,今天中国的科学家们一定要作最大的努力,以求对于我们的祖先没有愧色。
郭沫若说,我们有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有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的伟大无私的帮助和创造性的合作,有国家建设上的大量需要和全国人民的迫切要求,还有许多先进生产者和先进工作者起带头作用,作为我们的模范;因此,我们绝大多数科学家都有着坚强的信心,一定能够完成在十二年内使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北京市王府井百货商店的好办法
  小组计件工资制提高了职工劳动热情
北京市国营百货公司王府井百货商店的四十个商品部,全部实行了“小组计件工资制”。到四月二十七日止,这些商品部已有60%以上提前完成了四月份销售任务,一向难于完成销售任务的儿童服装部,也超额30%多完成全月任务。
这种“小组计件工资制”,是根据小组计件单价(全组基本销售任务定额除全组基本工资总和)计算每个售货员应得的计件工资,当他们超额完成商品流转计划时,还可以按比例得到提成。和售货小组有关的收款员、商品会计员、保管员、采购员等工作人员,也随着有关售货小组完成任务的平均比例取得应得的工资。
王府井百货商店实行这种工资制度后,职工的工资收入都比过去多,他们的劳动热情普遍高涨。营业员主动地根据顾客的要求增加和改进商品的品种。如儿童服装部的售货员,经常到别的商店去观摩新式样童装,半个月来已增加一百多种新商品。针织部售货员拟出的背心和汗衫的新式样,很受顾客欢迎。售货员不仅耐心向顾客介绍商品协助顾客挑选商品,还想尽各种办法来满足顾客的要求。收款员、保管员和售货员之间加强了协作,保管员主动把货送到柜台上去,由过去一天补一次货增加到一天补三、四次。有的职工改进了操作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楼商品会计员改进操作方法以后,提高了记账速度,并且减少了差错。(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平凡的劳动,出色的成就
  ——先进生产者齐树椿等在四日会议上的发言摘要——
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的四日会议上,有十一位代表发言,这些代表中有修筑康藏公路的工程师和部队代表,有建筑工人,纺织女工和机器工人,内蒙古草原上的放牧姑娘,汽车司机和售票员,商店售货员和名厨师等。这些先进生产者分别向大会报告了他(她)们在各个生产建设战线上的生动事迹,这些发言不断地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在“世界屋脊”上五年
参加修建康藏公路的工程师齐树椿,和部队代表王鹤卿,介绍了他们在修建康藏公路中如何克服种种困难。齐树椿说:康藏公路全长二千多公里,穿过十四座大山,可是踏勘队为了找路,却跑了不止二万多公里,翻了几百座大山。这些山都是抬头看不到顶,山腰上都是云雾。一年四季都是雪,空气稀薄,人爬到山上,呼吸都感到困难,走一步就得喘口气。我们踏勘队里有许多人都是第一次到这样的地方,许多人鼻子里流血,脸上脱皮,有的人眼睛和耳朵都出血。这里,水到几十度就开了,我们才到高原时,炊事员没有经验,我们天天吃生饭。这里天气很冷,可是踏勘队的同志们不管多冷的地方都得去。他们过雀儿山的时候,吐一口痰,还没落到地便冻成了冰花,呼出来的气都变成霜粘在胡子眉毛上。踏勘队的同志们到了雪山上,晚上只能把帐篷搭在雪地上,帐篷里全是雪,晚上就把被子铺在雪上睡觉。第二天爬起来,有的人头发都冻得粘在被子上。
踏勘队的同志们为了找路,整年在深山野林中跑,有时,几百里碰不到人烟。粮食不够了,便挖雪猪子吃,捉鱼吃。悬崖上走不过去,便用刀子挖个踏脚坑。那时队里的人都带着刀和绳子,实在下不去的地方便用绳子吊下去。踏勘队没有皮尺,便用铅丝代替;没有计步器,便数着步子走,多少步算一百公尺,走一百公尺便向口袋里放一块小石子,十个小石子换一个大石子,算一千公尺,晚上数数石子便知道里程多远。我们有个余炯工程师,带了一个踏勘队从昌都到拉萨,踏勘了北路、中路和南路。翻过了七十二座大山,走了上万里路,当中有一个月失掉了联系,大家都以为他们牺牲了,可是最后他们还是完成任务回来了。他们在路上走了一年多,回来的时候,头发、胡子长得老长,衣服都破烂得遮不住身体,见了面大家都认不出了。
1953年进入森林区,衣裳被荆棘挂成布条,只好用绳子绑在腿上,像个叫花子。那时被让政委看见了,立刻打电报到成都,用飞机给我们运来了帆布衣服。这种特制的衣服怎样也磨不坏,到今天还有人保留着做纪念。1954年夏天,我们在波密区测量,天不断地下雨,每人都浑身湿透,晚上进了帐篷脱下湿衣服便钻进被子里,第二天还是穿上湿衣服工作。雨下得帐篷也霉烂了,手指一顶就是一个洞,外面下雨里面漏雨。
康藏公路已经通车近两年了,藏族人民的生活起了很大变化。我在康藏工作了五年多,头发白了一半,眼睛也有一只看不清东西了。可是当我离开康藏的时候,看到沿着公路出现了许多新楼房,也有了电灯,也有了农场和拖拉机。藏民也能吃到盐,穿上花衣服,心里真高兴,过去的苦都变成了甜,艰苦都变成了幸福。我觉得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一切力量,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就能找到最大的快乐、最大的安慰。
放牧姑娘
来自蒙古草原的内蒙古食品公司黄旗牧场放牧女工好尔拉,介绍了她饲养乳牛的经验。她说:1954年牧场开展了竞赛,我们保证每头牛一天挤两次奶,每次挤二斤,每人一天平均挤七十斤。如何完成呢,牛这么瘦,奶又少。我开始细心研究牛的活动,发现有些牛在晚上放牧回来以后还想吃草。我想这一定是没吃饱。我就向领导建议“晚上加一次放牧”。在夜间放牧牛容易跑散和被狼伤害,小组里有四个女同志害怕,后来就由我和一个男同志轮流在夜间放牧。我们把这种放牧叫做“戌亥放牧法”。奶牛经过每天晚上加一次放牧,每头每天多产奶一斤半,每头每月增加四十五斤,超额完成了竞赛指标,我们小组得到了红旗。1955年下半年,党又把一批出口牛的饲养、放牧任务交给我们小组了。怎样才能够使牛在最短的时间内,能最大限度的长膘呢,不用新方法放牧是不能完成任务的。我就开始注意研究,发现牛在天气热的时候不爱吃草,放的时间又短,再加上察哈尔盟地区的草质不好,因此牛吃不饱;早晨凉爽,牛爱吃草。我就提出了“三三二放牧法”,即是一天中放牧三次,在三次放牧之间休息三次,在上午和下午各饮水一次。这个方法是在“戌亥放牧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作到了牲畜一天吃三个饱,使增膘长肉得到了保证。后来我又发现牛吃饱了以后,老是不愿意走,赶不回去,而且打盘的地方又离草地远。我就想:叫牛吃饱了以后就地休息不好吗?这样既吃的饱,休息得又好,牛长膘一定更快。经过这样试验,牛长膘确实快了。就把这个方法叫做“随草随地打盘法”。实行这个方法,在第三季度内我们共放牛1,089头,平均每头牛增膘六十斤,共增膘65,000多斤。胜利地完成了出口牛的饲养、放牧任务。
把先进经验传授给别人
四川省城市建设局第二工程公司木工组组长、成都市特等劳动模范林瑞庭,在大会上介绍了他们如何把先进经验传授给别人的经验。他说,过去我推广先进经验,只是在大会上讲一讲,表演一番就算了。可是群众一遇到具体困难,再没有人在现场帮助他解决,先进经验也就推不动了。我想:要是真想帮助别人学习先进经验,那首先就得能让人家接受,接受了以后就要帮助人家掌握起来,最后,还要看一看推广后的效果怎样。我们的工地上,唐云清、徐绍清两个小组都达不到定额。徐绍清小组正作屋架,我们就去了几个同志详细察看他们的操作规程,找出影响效率的原因,然后再亲自操作给他们看。这样不但帮助他们达到了定额,还节省了八十多个工。用同样的办法,帮助唐云清小组把工作效率提高了三倍以上。我们调到一四四工地以后,发现林德贵小组的效率也很低,仅能达到定额的85%左右。我们又和林德贵小组长研究,采取了换工留学的办法来交流经验。我们小组去的三个同志,帮助他们改进了劳动组织,帮助他们推广了几种先进经验和工具,这样他们就很快的从达不到定额,提高到超过定额70%。他们小组来到我们组的三个人,也很快的熟悉了我们所使用的一些工具,回去以后,就成了林德贵小组里推广先进经验的骨干。有时候一项任务很大,需要几个组一齐来作,我们就和各组取得协议,经过领导上批准以后,组成一个较大的联合组,把不同小组的人,配备到同样的工序上去干活。这样就更便于互相交流经验了。我们小组从去年九月,到今年二月,就像上边所讲的那个样子,通过换工互助,个别帮助和组织联合组等几种形式,一共帮助了八个小组,一百零四名工人,他们平均超过国家劳动定额30%到70%。
  “老少平安”和“百鸟朝凤”
上海锦江饭店的名厨师萧良初,在大会上介绍了他怎样为消费者烧制出好的菜。他说:解放后,人民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我想,自己是个厨师,应该做出样式更多、味道更美的菜,来满足消费者的要求。我看到西餐里的牛排有些人很爱吃,我就根据牛排的特点,进行研究,作出了一种比西餐牛排嫩的中餐牛排,我用辣酱油、蕃茄沙士、糖来作,这样就带有辣、酸、甜的滋味,每盘只有几角钱,又经济又实惠,很受人们欢迎。去年我又想法研究出“酥作豉汁鸡”。这种菜因为用豉汁炒的,又用酥皮粉放在油内炸,所以香而酥,非常适合喝酒。我又根据广东家乡口味,研究出“锦绣鱼球”。这种菜不管什么样的鱼都可以做,因为作时先去了鱼骨,老人、小孩都可以吃,特别是没有牙的老年人很欢迎,所以人们叫这样菜为“老少平安”。我们在作菜时,不但注意菜的质量,而且注意菜的美观。例如,过去在招待客人时,西瓜是切好一片片的端上来,我感到这样既不美观,西瓜的味道也很单调。因此,就根据“冬瓜?”的作法,作出了“西瓜?”,把西瓜不切开来,只是开个洞,把西瓜肉挖出来,然后拌上糖,加进樱桃、菠萝,同时在西瓜皮外面用小刀雕刻上一些山水人物。有的外宾吃完后,把空瓜皮带回去留作纪念。我在国外时看到苏联的很多菜,样式很多,并且在菜上配上各种颜色,非常美观。吸收这些优点,我就做出了一种叫“百鸟朝凤”的菜。把鸡一烧熟,加上五香,然后去掉鸡骨,切碎,摆成一个凤凰,用青菜、红萝卜、鸡蛋黄作尾巴,鸡的四周放上安仁蛋、饺蛋、禾花雀、安仁雀,这样从旁一看,活像“百鸟朝凤”,十分美观,同时味道也比过去鲜美。去掉骨头吃起来也更方便。


第2版()
专栏:

广东开展群众性查苗补苗运动
广东省广大农民正在抓紧雨后时机,继续抢插稻秧;并在已经插秧的稻田上开展群众性的查苗补苗运动。
前一个时期,由于旱患影响,据汕头、惠阳等地进行田间检查,发现在已插的稻田中,一般缺苗5%至7%,有的达20%。为了保证全苗,目前在主要栽培水稻的潮汕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普遍按乡、按社实行查缺苗、查杂草、查排灌和查虫害,推动农民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台山、新会县有十八个乡最早插下的秧,经过检查后,现在全部已进行过查苗补苗,做到全苗。有的地区还发动农民互相支援,互相调剂来解决补苗中秧苗的不足。
(李少球)


第2版()
专栏:

湖南一百多个厂矿
  编制安全和劳动保护措施计划
到二日止,湖南省有169个厂矿企业单位编制了今年安全技术、劳动保护措施计划。今年编制这种措施计划的单位较去年增加了36%,为实现这些措施投入的经费将较去年增加42%。
这个计划,是各厂矿领导方面研究了本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影响职工安全和健康的关键问题,充分发动职工讨论和加强安全生产的思想教育基础上制定的。现在,许多厂矿的各种安全规程制度已经实行了。
(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勘测岷江下游的水力资源
为了配合长江水利规划,四川省岷江下游水利综合利用勘测工作已经开始。由成都水力发电勘测设计局组织的岷江下游勘测大队,最近已经完成从彭山县江口到犍为县境内所进行的地形勘测。勘测工作在苏联专家的具体指导下进行。为了完成岷江下游的勘测工作,成都水力发电勘测设计局在灌县举办了测量、地质、钻探、水文等各种专业训练班,培养初级技术人员。曾经参加狮子滩水电站建设的龙溪河测量队人员一百多人,已到工地,支援勘测岷江下游,他们现在正进行测量。全面的地形测量和地质钻探即将展开。 (李中璞)


第2版()
专栏:

各地果树生长良好
全国各地的果树生长良好。据从农业部了解,现在辽宁、山东、广东、广西、浙江、福建、江西、云南、四川等省的苹果、柑桔树都已经开花。由于今春雨量适宜,果树的花簇开得很密,新枝长得也极健壮。据估计,今年全国的苹果、柑桔等主要果品将比去年增产。 (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

  “小罗,来学!”
  袁水拍
这驾驶室位在这艘四层宝塔式大轮船的最高处。从一排圈成一个半圆的十几扇大玻璃窗里,可以望见船头前面以及左右两面辽阔的长江景色。居高临下,的确有司令台的气概。在正中央这扇玻璃窗后面站着的是驾驶员。一身白色的海员制服,黑色的肩章上绣着一道金线,一只金锚,表示是三副职位。白色硬边制帽下露出遮盖两耳的短发,一张健康的红扑扑的女性的脸,一对大眼睛。她不时举起望远镜了望江面,并且向站在她背后的舵工发出命令:
“左十度……右十度……”
就在这个二十二岁的女青年的指挥下,这艘长江上航速最大,最新型的、仿照伏尔加河航轮修建的四千吨客货轮“江新号”,划开平静的江面,稳稳地前进着。
此刻她的肩头担负着这艘船的全部责任,包括九百吨货和一千名旅客的安全。仅仅三年以前,当她在家乡汕头的商船技术学校第一次实习航海的时候,她还晕船;当她刚到长江上来学习驾驶的时候,有些人怎么也不信“一个小丫头”学得会这一行;直到最近,长江各航轮的船长们在汉口开船长会议的时候,也还有些人用怀疑的口吻探问:“罗烈芳到底怎么样?”
怎么样?这位女驾驶员已经能够单独日夜领航了,不管是一般的航道,还是危险的航道;好天气,还是坏天气。照例必须由船长亲自领航的黄浦江这段航道,也曾经由罗烈芳练习领航过。现在她正在学驾驶技术的最后一部分:靠离码头和进出港口。“江新号”船长李庆江是长江上著名的老领港,经他的手培养出来的优秀的驾驶员已经有不少,只是女的还没有过。他说,那怕在中国整个航海史上也只是从罗烈芳这一批开始才有了女海员。三、四十年前,在中国沿海和内河轮船上当船长、大副、二副、三副的,只有外国人,没有中国人,更不要说是妇女了。轮船的驾驶室里,女的固然不能去(因为驾驶室高,女的去了,就等于站在人家的头上),便是普通木船的船头,女的也不能去,木船头上最前面的一块横木,要是被女人踩着了,那就是极大的忌讳,会引起严重纠纷。
在罗烈芳和其他青年船员口中称为“老船长”的李庆江,虽则已经有五十多岁,看来却一点也不老。他穿得很整洁,白府绸衬衫,淡咖啡色西装背心和熨平了的裤子。他两手插在裤袋里,收拾得整整齐齐的船长室里,一面来回踱着,一面兴致勃勃地对访问者讲述着新三副的事以及对旧时代的回忆,他的普通话稍许带有广东口音:“解放前,商船学校里收过几回女学生,可是毕业后都改行了。偶然也有几个到船上去实习,实际却只是参观一下,马上回岸上去。现在才是真的干。学习得很好,照我看来,男的还比不上她们。这原因,我想是,女的从来没有得到过这种机会,现在得到了,就专心一志地学。我可以说,罗烈芳是艰苦奋斗出来的。”
李船长从书架上取下他的日记本,戴上眼镜,翻到1956年1月20日那一页,上面用红墨水笔写着三副罗烈芳调来工作等字样。他说:“她刚来的时候,有一次下雪,天气坏,视线不清,我坐在驾驶室的高脚椅子上,看她操作,觉得不错,很稳重。经过几次以后,我就放了心,觉得可以放手,晚上也让她当班。我说,我去睡了,你来走。有问题,就叫舵工来叫我,不要爱面子,安全是最重要的。她很虚心,遇到危险航道,就要我来指挥。我说,不行,你走。不走,你怎么能会。我可以保证,在党的领导下,我们能够培养罗烈芳,使她的技术达到二副、大副,以至船长……的水平。”李庆江这句话也得到了“江新号”的政治协理员、大副、二副的同意。二副宋汝修是一向关心她的。他们接受了长江航运管理局负责方面的委托,都感到培养新中国的第一批女海员是光荣任务,船上的其他同志也是这样。
但是,党的这个意图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受到重视的。在实习期间,罗烈芳虽则不断地受到党和群众的支持和爱护,却也不断地受到旧势力的歧视和打击。罗烈芳刚到航行长江的另一艘客货轮“工安号”上实习,船上就有一些人觉得看不顺眼。“怎么来了一个女的!”有的说:“一个小女孩,学啥驾驶员!”“学生子出身,又是个丫头,一点力气也没有,怎么能干水手的重活?”七嘴八舌,嘲笑一通。
按照规距,学驾驶得先学水手,再学操舵,最后才学领航。水手工作是技术,又是体力劳动。洗甲板对一个男性水手来说,也要累得腰酸腿痛。带缆、解缆不仅费力气,纲丝还有回转力,一不小心就会打伤腿和脚。打油漆、敲铁锈也不能说是轻活。有些工作还要把身子吊在船舷外去做。船上不少水手开头都认为,这些工作,一个女孩子恐怕吃不消。可是罗烈芳并没有退缩,她坚持着和水手们一起干活,累了也不说;脚打伤了一回又一回,流血,发炎以至发肿,也不叫苦。不管刮风下雨,天热天冷,她鞋子一脱,拿起扫把,就在甲板上干起来。这样就逐渐打消了那个“女同志恐怕吃不消”的看法,逐渐取得了水手们的信任。
除了刻苦耐劳地学习以外,罗烈芳还很注意做群众工作。不少水手年纪大了,半文盲,她就帮他们写信。在他们工作的时候,把青年组织起来给他们送茶水。有经济困难的她帮他向领导人反映。和大家打成一片以后,大家就主动地来教她,见她不在,也会大声地喊:“小罗,来学!”老水手们像爱自己女儿那样爱护她,不让她干危险的活,说“外档莫派小罗”,意思就是不要叫她做舷外的工作。水手当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莫让火车头出了事!”他们认为罗烈芳是中国女海员的先锋,所以叫她火车头。
但是,波折总是有的,看不起新生的幼苗,看不起女性的人,并不很少。在“江安”轮学舵工的阶段,她就受到过来自船长的沉重的打击。那位船长一开始就不满意这个实习生。他说:“你年纪这样小,怎么能行?你不要看见有女的学开火车,就也想学开轮船。火车是有轨道的。开轮船呢,水底下你怎么看得见?哪里有沙滩,哪里有石头,谁会知道?你别看人家干起来好像蛮容易,人家已经五十多岁,老长江,领航三十多年,这样才能够在夜里什么都看不见的时候,闭起眼睛来也能走路。一年半载,哪能学得会?”
在党和团组织的鼓励下,小罗并没有被这些话所吓倒。
可是有一次当她实习摇车钟(船上指挥管理轮机人员开快车、慢车、停车……的设备)的时候,她忽然在舵工误听船长的命令的情况下,错误地执行了船长的命令,把“停车”摇成“慢车”。船长平时累积的不愉快的情绪,此时就一起爆发了出来,他大声地训斥罗烈芳,甚至要她立刻上岸去工作,他咆哮道:“连车钟也不会摇,还想学驾驶!乱搞一气,快不要学了!”
小罗再也忍不住了,她当场掉了眼泪,奔回自己房间,倒在床上痛哭,连饭也没有吃。她虽则没有像有些人那样害怕这位船长像害怕老虎一样,可是也觉得在这样一种歧视和阻挠她学习的势力下,她的学习是没有希望了。船长甚至故意要她去学理货工作,不让她上驾驶台,并且恐吓别的驾驶员,谁要是让这个丫头学习操作,出了事,就得由他负全部责任。而海员们知道,出了严重的海事,是甚至要受刑事处分的。在这样的打击下,她几乎动摇了。
但是,罗烈芳得到了党的大力支持。1954年罗烈芳入了团。团支部书记经常鼓励她,教导她不能动摇,应该用最大的力量来坚定自己的决心。现在的二副宋汝修当时在“江安”任三副,热心地指导她学习技术。就这样,她学完了舵工的技术之后,进一步再学驾驶。
这个工作,当然更加复杂、困难。她得熟悉从汉口到上海沿途三百多个岸标和浮标的名称,要摸清安全方位,对每个过江航向,岸标和岸标,浮标和浮标之间的距离,航向受风力和水流压的影响等,都要牢牢记住。初学的时候,对长江的地形不熟悉,河底情况不了解,记不清哪里有沙滩、礁石或者沉船。因此,她每天除了值八小时的班以外,其余的休息时间,也尽量利用,一有机会就到驾驶室去学习老驾驶员怎样领航。哪怕冬天括风下雪,她也坚持站在驾驶台前。由于视线不清,越是天气坏,越要把玻璃窗打开。有时雪花在她的棉衣上结成了冰块,脚都冻硬了,她还是一天站八小时,十小时,甚至十二小时,不肯下去。
那个保守的船长怎么样呢?只要被他碰见了,不是一顿无理的批评,什么“单纯技术观点”之类,就是几句嘲骂:“怎么?你刚下班,又来了?学得太多,不怕涨破肚子?”“你是资本家作风,学了技术好赚大钱。可是,你知道,出了海事,损失名誉的是我们领导!”这个船长对老驾驶员们热心教她,也时常加以讽刺:“收她做干女儿吧!”
老驾驶员们则表示,一个学生肯学总是好的。有的热情地说:“我年纪大了,难道把技术带到棺材里去?看见下一代青年人掌握了技术,心里真痛快。我们的本领是吃了许多冤枉苦头才学来的,再不能让新社会里的青年也走我们的老路了!”
老驾驶员们坚持党积极培养和提拔青年的方针,他们主动地把技术教给有志气的女实习生罗烈芳,当他们在驾驶台上操作,看到船长一不在,就时常小声地招呼道:“小罗,来学!”
就这样,小罗学会了驾驶技术,在1955年春领到了三副执照。
善于教育后进的李庆江船长再一次地对访问者说,充满了嘉许的心情:“罗烈芳是艰苦奋斗出来的。”
罗烈芳带着一点羞涩,谦虚地说:“我自己是没有什么,要感谢大伙儿对我的帮助,感谢党的大力培养。不论在什么时候,我总是记起那些帮助过我的人们。我的经验太少了,我决心要继续锻炼自己,钻研技术,不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
“难道你自己真的一点儿也没有什么吗?”访问者这样问。“那也不,应该这样说,一个青年应该依靠组织,依靠群众,依靠自己!”
  (附图片)
  罗烈芳


第2版()
专栏:

  加强果树管理
全国著名苹果产地——辽宁省金县友好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八百棵苹果树已经完成了喷射杀虫粉、硫黄水和柴油乳剂等工作。预计今年可收二十一万斤苹果,比去年增产四万斤左右。
本报记者 高粮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