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5月2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让儿童生活得更幸福
天津适龄儿童已有75.8%入学
天津市已经有75.8%的适龄儿童入学。今年暑期以后,入学的儿童将要增加到占适龄儿童的90%。
据天津市教育局统计,全市在校的小学生现在共有三十三万多人,而1949年上半年只有十二万八千多人。小学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显著特点,是学生中工人和农民的子女逐年增多。1950年全市小学生中工农子女只占31%多,现在已经增加到占47.8%。
天津市教育局的基本建设部门现在正在新建和扩建六十五所小学。暑期后全市小学校将招收十四万八千多名新生,招生名额比去年增加30%多,所有初小毕业生都可以升入高小班读书。 (据新华社讯)
摄制更多的儿童影片
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儿童故事影片“哥哥和妹妹”已经完成内景拍摄工作,现在开始拍摄外景。
参加拍摄这部影片的演员大部都是十岁以下的儿童,其中最小的扮演“小毛毛”的演员只有四岁。
这部影片是由“祖国的花朵”影片导演严恭根据任大星的小说“吕小钢和他的妹妹”编成电影剧本,由“平原游击队”影片导演苏里担任导演,这部影片计划在七月份摄制完成。
“哥哥和妹妹”是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第三部儿童影片。长春电影制片厂已经专门成立了儿童影片研究小组。现在这个小组正着手编写反映红军时代儿童团和教育顽皮儿童的两部电影剧本。 (据新华社讯)
一种儿童牙膏正在生产
一种专门给儿童刷牙用的“幸福牌儿童牙膏”,开始在上海公私合营留兰香化学制品厂生产。这种牙膏预定在“六一”儿童节开始供应市场。
一般成人用的牙膏,含有相当数量的肥皂,对口腔粘膜有刺激作用,因此对于儿童是不适宜的。“幸福牌儿童牙膏”是经过工厂技术人员的研究,又征求了牙科医师的意见,根据新的配方制造的。这种牙膏既有一般牙膏所具有的洁齿防蛀效能,又对口腔粘膜没有刺激性。
给远方小朋友的礼物
一艘银灰色的“少年号”小轮船,不日即将由福州运往甘肃省泾川县城关区上蒋家小学。这艘“少年号”轮船是福建省交通厅航运管理局职工子弟学校的“少年造船工厂”的孩子们送给这个小学的少年先锋队作为“六一”儿童节的礼物。
这艘木料小轮船,长七十五公分,载重七市斤,专供儿童们学习玩赏。它是由“少年造船工厂”的“小工人”自己制作的。
“少年造船工厂”自去年十一月建立后,现在已经有二百多个小工人。其中最小的是九岁,最大的有十七、八岁。这学期他们在课余时间已经制造出许多好玩的船只。其中有一艘小舢船可载重二千市斤。
现在厂里的小工人们已经和全国各地二十多个学校的少年先锋队建立联系。最近他们想到祖国内地的甘肃省小朋友不容易见到轮船,于是就动手为他们制作这艘“少年号”轮船。
(新华社)
两套新的少年儿童广播体操
两套新的少年儿童广播体操——第二套少年广播体操和第二套儿童广播体操,将要在六月一日以后在全国少年儿童中普遍推行。
这两套广播体操的运动量比第一套少年广播体操和第一套儿童广播体操稍大些,动作也比较难些,目的是使少年儿童循序渐进地增强体力和培养灵巧性,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第二套少年广播体操适合小学三、四、五、六年级的学生作。第二套儿童广播体操适合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作。 (据新华社讯)


第3版()
专栏:

女学生王圆爱从虎口抢救小孩
四月二十八日傍晚,浙江省江山县淤头乡和村前仓坞地方,王崇项等六、七个孩子正在门前梨树底下玩耍。突然,一只老虎从山上下来,咬住了王崇项的腰部,孩子们吓得哭起来了。
这时,十七岁的姑娘王圆爱正帮助母亲在灶间里做新茶,听见孩子们一片哭声,立刻冲出门来,看到一只老虎衔着一个小孩正用劲地往山上拖,被衔的孩子还在哭叫。她立即鼓起勇气,跟着老虎向前追去。
直到离开老虎只有二十公尺光景,老虎突然丢下小孩,扭转头,张牙舞爪,怒吼起来。这时王圆爱奋不顾身,一股劲奔往前去抢救小孩,老虎怕小孩被她抢去,又掉转头咬住了小孩,急急地往山上跑去。
王圆爱立即捡起两块石头奔往大路,超越到老虎前面。老虎又丢下了小孩向她示威。这样追追停停,停停追追。王圆爱一面追,一面大声地叫喊。老虎被她逼得纵上山坡,翻过山坡,向山腰石崖顶上逃去。王圆爱从石崖下抢先追去,却滑了一跤,从山腰里直滚下来。
她这一滚,却把老虎吓了一跳,老虎把小孩丢在地上,纵上山坡,两眼瞪着小孩,等待动静。王圆爱看到了地上的小孩,忘记了痛,从地上爬起来就冲上前去,把身受重伤的小孩紧紧地抱在怀里。这时她虽然已经精疲力尽,但到底从虎口中救出了小孩,感到非常兴奋。坐在地上,她看着老虎,老虎也看着她。
正在这万分紧张的时刻,村里有人追上来了,老虎见人越来越多,就垂头丧气地逃跑了。
孩子王崇项已经身受重伤,腰、腹被老虎咬了大小二十八个牙齿洞,当夜经医生急救,已经没有生命危险。
从虎口里救下一条生命的王圆爱,是贫农的女儿,青年团员,在江山县淤头区第二中心小学六年级读书。她在学校里是“三好”学生,平时热爱劳动,尊敬老师,爱护同学,每科学业成绩都在九十分以上。她在抗洪、绿化、扫盲等社会工作中也很积极。 (据新华社讯)


第3版()
专栏:

纪念印度古代伟大诗人迦梨陀娑
季羡林
今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号召纪念的世界文化名人里面有印度古代伟大的诗人迦梨陀娑。我们看到,我们的老朋友印度人民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愈来愈为全世界人民所了解,所欣赏,心里有说不出的兴奋。
印度古典文学有悠久的光荣的历史传统。从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梨俱吠陀起,这个传统可以说是基本上没有中断。到了公元四世纪到六世纪的笈多王朝时代,梵文文学的发展达到了光辉的顶点。这时候,印度在经济和政治方面都有了辉煌的成就。文学和艺术也有了惊人的发展。去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号召纪念的阿旃陀壁画也开始于这个时代。
公认为印度最伟大的诗人迦梨陀娑生在这个时代,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关于这位伟大诗人的生年卒月,我们知道得非常少。各国的梵文学者不知道写过多少文章来讨论这问题,但是到现在还没能得到一致的结论。一般都认为他生于公元四世纪末至五世纪初,正是笈多王朝的全盛时期。
迦梨陀娑留下了不少作品。但是,正如他的生年卒月,他的作品的真伪也引起了不少的争论。一般都认为是可靠的作品有:剧本“沙恭达罗”和“优哩婆湿”,抒情诗“云使”,叙事诗“鸠摩罗出世”和“ 罗怙世系”。此外还有两部著作:“摩罗毗伽与阿只你密多罗”和“时令之环”,也很可能是迦梨陀娑的作品。
在过去一千多年以内,迦梨陀娑的作品为印度各族广大人民所爱好,所传诵。他的作品被译成了各种不同的印度语言。在印度文学史上,有许多诗人模拟过他的作品。一直到今天,他的剧本还在上演。近一、二百年以来,自从欧洲学者接触到印度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学作品以后,他的作品又陆续地译成许多欧洲语言。就拿“沙恭达罗”来作例子吧。1789年译为英文,1791年又从英文转译成德文。在欧洲立刻引起了今天简直难以想像的赞颂。德国大诗人赫德、歌德和席勒都热烈地加以赞扬。歌德甚至写诗来表达自己的热情。他的名著“浮士德”里的天上序曲据说就是受了“沙恭达罗”的影响。到今天为止,“沙恭达罗”共有下列各种语言的译本:俄文、捷克文、波兰文、匈牙利文、德文、英文、法文、丹麦文、荷兰文、意大利文、瑞典文、西班牙文,而且有些语言还不止有一种译本。迦梨陀娑的其它著作情形也一样。这就足以说明,他的作品是怎样为全世界人民所爱好了。
对中国人民来说,迦梨陀娑的作品也并不是陌生的。抒情诗“云使”大约在十三世纪就译成了藏文,而且编在丹珠尔里面。到了近代,苏曼殊又注意到迦梨陀娑的作品,而且打算翻译介绍。近二、三十年以来,我们有了好几种“沙恭达罗”的译本。
迦梨陀娑的作品为什么能在这样长的时间内受到国内国外广大人民的爱好呢?我们先拿他的杰作“沙恭达罗”来试着分析一下吧。
我们都知道,笈多王朝是印度奴隶社会发展到了顶点的时期。“沙恭达罗”的故事虽然取材于印度古代史诗“摩诃婆罗多”,人物的名字是老名字;但是这些古代半人半神的人物的举动和思想意识却是公元四、五世纪的。迦梨陀娑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具体地反映了印度奴隶社会上层统治者的生活情况和思想意识。他在这个剧本里描写了许多上层统治者。迦梨陀娑对这一些大人物的言行并不是全满意的。他有时就利用丑角的插科打诨对他们加以讽刺和批评。
在另一方面,许多下层的被统治者也出了场。在第六幕里,出现了几个宫女,听讲话的口气,她们很像是总督进贡给国王的奴隶。在奴隶社会里,特别是在奴隶制发展到了顶点的时代里,上层统治者一般都是看不起奴隶的。在他们眼中,奴隶简直不是人,而是天生当牛马的。迦梨陀娑自己是婆罗门,可能又是宫廷诗人,无疑地是奴隶社会的上层分子。然而,在描写宫女的时候,他却把她们俩写得天真无邪,生动活泼,写成很可爱的极其正常的人。
在印度古典文学里,描写人民群众生活的非常少。在“沙恭达罗”第六幕开始的插曲里,迦梨陀娑描写了一个渔夫。他捉住了一条大鲤鱼,剖开肚子,在里面找到了一只刻着国王名字的戒指。结果他被当作贼捉将官里去。渔夫、猎师在印度都被认为是最低的阶层,几乎是不齿于人类的。然而在迦梨陀娑笔下的渔夫也是一个极其正常的人。
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一点就是,迦梨陀娑在这个剧本里用极其巧妙的手法具体生动地写出了被压迫的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响往和对于一切美的东西的热爱。上面我已经谈到那两个总督老爷进贡给国王的宫女。她们幽居深宫,虽然自己嘴里说是“做些杂活”,实际上就是做牛做马。我们能够想像到,她们的生活一定是不愉快的。然而这种生活并没有抑压住她们对于明媚的春天的热爱。春天到了,花园里开了芒果花。国王因为怀念沙恭达罗,自己没有心情过节,也不许别人过。但是这两个奴隶宫女却跑到花园里来采花,准备献给爱神。她们在花园里尽情地说笑,尽情地欣赏这繁花如锦的明媚的春光。被压迫的人们的这一点对于美好生活的响往,对于一切美的东西的热爱,是很值得珍贵的。在有阶级的社会里,被压迫者这种精神就是斗争和反抗的动力和基础。
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响往并不只是表现在“沙恭达罗”里,它几乎贯穿在迦梨陀娑的全部作品里。鸠摩罗出世里的波罗伐提表现的也是这种精神。在“云使”里,尽管那个被罚离乡的药叉同爱妻分离,忆念不置,在无可奈何中,只好托云彩给爱人带讯;但是,通篇情调在淡淡的离愁别恨中总有一些乐观的成分,丝毫也不沮丧,丝毫也不给人灰心丧气的感觉。我觉得,迦梨陀娑这一点是很突出的。
此外,迦梨陀娑还有一点很值得重视。在他的作品里,他所描写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头兽,一只鸟,一朵花,一片云,以及早晨的霞光,黄昏的夕照,秋月的清辉,夏日的骤雨,无不怡然自得,生动可喜。我们可以看出来,诗人是如何热爱祖国大地上的这些东西。他通过自己的作品把这种热爱传给一千五百年以后的我们。我们国外的读者读了他的作品,都不禁热爱起这些东西来。印度读者读了会油然而起热爱乡国之情,不是很自然的吗?
谈到他的作品的艺术性,他也有自己的特点。在塑造人物方面,他达到惊人的真实的程度。他在一千多年前达到的那种真实性今天还不能不让我们钦佩。如果拿当时印度文学一般的水平来同他比,他就显得更突出了。在他作品里的人物,不管他是什么人,是国王、国师也好,是渔夫、奴隶也好,是天上神仙也好,都是具体真实,栩栩如生,仿佛就活在我们眼前。他使用的语言基本上是梵文。这种语言到了笈多王朝时代,早已不是活的语言,而是所谓雅语了。但是,同那些和他同时代的作家比较起来,他笔下的梵文是生动流利的,生气勃勃的。他的词藻华丽,但是并不堆砌;他遵守传统的诗法,但是并不矫揉造作。作为表现手段的语言同他所要表现的内容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用生动流利的语言表现永远乐观、永远向前看的精神,表现对人生对自然事物的热爱,这就是迦梨陀娑艺术的特点,这就是他的作品在这样长的时间内为全世界广大人民所喜爱的原因。
这位印度古代的伟大诗人影响早已超越了印度的国界。他的作品已成为全世界人民文化宝库里的一块光辉灿烂的宝石,而且加强了各国人民对印度文学艺术的了解。全世界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伟大作家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教育人民,使他们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了解。我们相信,通过这一次纪念,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间的友谊将会更巩固,保卫和平为人类崇高事业而奋斗的决心也会更加强。(附图片)
迦梨陀娑画像


第3版()
专栏:在各地报纸上

在各地报纸上
批评应当尖锐些
五月八日,安徽日报刊出了一篇短文:“应当十分尊重党员‘在党的会议上批评党的任何工作人员’的权利”。文中批评了一个县在召开党代表大会的时候,没有充分发扬民主。这个县的直属机关代表团团长曾经不止一次地要求在大会上发言,对县委某些委员的缺点和错误提出批评,但是他的要求竟没有得到大会主席团的批准。某代表在发言中批评了县的领导干部,有一个负责工作人员不但不虚心倾听,反而表示不满,并且追问批评者的姓名。
党的代表大会能不能开得好,首先要看是否充分发扬了民主。而要充分发扬民主,关键又在党的负责干部有没有自我批评精神,是不是欢迎和保护自下而上的批评。安徽日报在安徽各县、市即将普遍召开党的代表大会或代表会议的时候,通过这样的事例提出这个问题,对推动各地开好党的会议显然是有帮助的。
遗憾的是,这篇短文中的批评不够具体、不够尖锐。究竟是哪一个县的事情?谁粗暴地阻挠了党员行使民主权利?所有这些对读者来说,是一个谜。
不能“单打一”
有些地区的农村生产工作曾经出现过“单打一”的现象:只注意农业生产,不注意副业生产;只注意粮食作物的生产,不注意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有些农民报纸的宣传也有这种“单打一”的现象。据福建日报五月十三日发表的一篇报纸评介说,最近一个时期,福建各地报纸在指导粮食生产的同时,普遍地忽视了多种经济作物和副业生产的宣传。许多山区的报纸关于林业生产的宣传数量既少,质量又差。闽北的茶叶是全国有名的,但是闽北人民报却不注意茶叶生产的报道。在沿海地区的报纸上,渔业生产的报道很少。各地报纸对于大豆、花生、甘蔗、土烟等经济作物的生产,以及造纸等副业生产,也缺乏应有的指导。
报纸重视粮食增产的宣传,这是对的;但是忽视经济作物的生产和副业生产,不从本地区的经济特点出发进行宣传,就不对了。事情很明白:国家和人民固然需要增产更多的粮食,同时也需要按照计划增产各种经济作物。而对于农业合作社来说,也只有发展多种经济,增加生产、增加社员的收入才更有保证。福建日报提出的这个问题,值得各地农民报纸注意。
“丁贵的愉快和苦恼”
丁贵是沈阳变压器厂的卷线工人。他在1953年的半年工夫里,找到了五十多个生产窍门,其中有些很有价值。于是,领导者在大小会议上都表扬他,号召大家“以丁贵为榜样”、“向丁贵学习”。他的模范事迹还被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成了纪录影片。
这以后,丁贵便骄傲起来,不好好干活。工人批评他,他说:“连领导上还没给我老丁提过一条意见呢,你们倒比领导英明了!”事情也真是这样,工人把意见反映给车间主任,他不处理,还说:“丁贵是我们车间的窍门大王,应当树立他的威信!”支部、党委和厂长,也都不过问这件事情。
当丁贵接连出了质量事故,甚至发展到写退厂申请书的时候,领导者这才为丁贵的事情忙起来了:在大会小会上批评他,调他到锅炉房抬煤,……。青年团组织还开除了他的团籍。这样,丁贵由“窍门大王”变为“废品大王”,由愉快一变而为苦恼。
五月九日的沈阳日报,在一篇题为“丁贵的愉快和苦恼”的文章里介绍了这件事情。正像这个报纸在同天发表的一篇评论中说的,从这件事当中,应该吸取到重要的教训。教训是什么呢?可以再看看“丁贵的愉快和苦恼”一文里的一段报道:今年一月丁贵又愉快了。这个工厂新来了一位党委书记,他发现了这个问题,把它提到党委会上作了研究,检查了领导工作中的缺点。书记本人又同丁贵谈话,帮助他认识自己过去的缺点,厂长还下命令把丁贵调回原来的工作岗位。丁贵又积极起来,正在争取当先进生产者。文章最后写道:现在“领导上和过去不同了,对丁贵不仅有表扬,还及时地指出他的缺点。”这里,就不只说出了教训,也说出了接受教训的方法。
正当先进生产者运动到处蓬勃开展的时候,在报纸上介绍丁贵这样的事例,对一些企业领导者将会是一付很好的清凉剂。这篇文章也向报纸指出了:不单要报道先进生产者运动中的进步和成绩,也要提出其中的问题和教训。


第3版()
专栏:

阿尔巴尼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阿尔巴尼亚教育和文化部部长 拉·阿利雅
获得了自由独立并掌握了自己命运的阿尔巴尼亚人民,正在热情地建设着社会主义。在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的英明领导下,在他们亲爱的朋友们——苏联、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各人民民主国家的无私帮助下,我国劳动人民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各方面正在不断地取得成就。
如果回顾一下解放前的情况,那就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就的重大意义。
在1938年,我国的工业几乎没有甚么基础,农业处于中世纪状态,而文化教育生活也是贫乏的。将近五个世纪的土耳其人的长期占领,使得阿尔巴尼亚成为欧洲最落后的国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我国又受到了极其严重的损失。因此,在解放以后,建立人民政权的那个时候,甚至连1938年的情况都不如。那时千百万间房舍被夷为平地了,桥梁、港口和矿山被炸毁了,交通工具全部被破坏了,银行和财政机关被劫掠一空,工业、农业、畜牧业和果品种植业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在党的领导下,阿尔巴尼亚人民在解放以后迅速地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并实行了建设社会主义基础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第一个五年计划(1951——1955)完成以后,阿尔巴尼亚已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工业——农业国。
过去阿尔巴尼亚的文化教育事业状况是可怜的。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全国只有六百四十三个小学,这些学校甚至还不能容纳全部学龄儿童的三分之一。在阿尔巴尼亚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州里,甚至每一千个居民当中只有十六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能够进学校。至于中学,全国充其量只有十一所,而这些学校只是为那些统治阶级的子女们开办的。在1938年,阿尔巴尼亚只有六十一个学生在西欧各国的大学里念书。而在国内,一个高等教育机关也没有。文化事业更其暗淡。没有剧场、歌剧院、文化宫、俱乐部、博物馆、美术馆等等。没有科学院,也没有艺术家和作家协会。仅有的五个图书馆和十七个电影院象征着整个国家的文化生活。业余艺术家的活动刚在萌芽,而当时的政权还阻挠它的发展。
统治阶级希望把群众限制在最低的文化水平,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使群众受他们的摆布。他们怕人民增长知识,怕劳动群众提高文化水平。所以,封建地主——资产阶级竭力阻挠刚刚开始建立的一些教育和文化机关的发展;它禁止并压制任何促进文化生活的倡议。他们的政策就是阻碍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革命的任务就是要使劳动群众接受教育和享受文化,并使他们尽速脱离愚昧、无知和文盲的状态。在人民民主政权建立之后,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在文化教育方面立刻采取了一种坚定不移的政策。为了培养大量干部,适应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必须迅速地扩大文化教育网。因此,党和政府就尽力来满足群众愈来愈增长的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要求。
从解放后的第一年开始,在治愈战争的严重创伤的同时,也在人民的教育事业方面采取了重要措施。在头两年里,对教育制度进行了改革,小学教育改成了义务制,同时开始了扫盲工作。就在这个时期里,阿尔巴尼亚旧有的学校开课了,同时又开办了许多新的学校。从这时开始,文化和科学的发展也同样地得到了重视。科学院和作家协会成立了,文化宫、阅览室、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和电影院都开办起来了。专业的人民剧院建立起来了,戏剧和音乐方面的业余艺术家们的活动开展并增多起来了。文学、音乐和绘画等方面的艺术创造受到了鼓励;劳动群众参与并享受了这种第一次得到繁荣发展的新的文化生活。党和政府也注意到了在每个建设工地或生产中心设立文化教育机关。在每一个农村,甚至在最遥远和最偏僻的农村,也都设立了学校和文化中心。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1—1955年)期间,在阿尔巴尼亚增加了许多新的工厂、水电站、运河、公路和无数的住宅,同时还扩展了教育和文化机构的中心网,今天阿尔巴尼亚已有科学院、历史研究院、农业研究院、作家和艺术家协会,第一次在我国国内建立起了六个高等学校,三十所中等学校,三百四十一所七年制学校,二千一百七十四所小学和二百八十九所幼稚园。现在四十岁以下的文盲已经全部扫除了。
在1955—1956这个学年内,有十九万名学生在各种学校内学习,这个数目等于1938年的三点五倍。在国内和国外高等学校学习的学生的人数为1938年的三十二倍。今天我们各种学校的教师共有七千三百多人,等于1938年的四点五倍。
就其他教育机构来说,今天有十个职业剧团和各种戏院,有一十四个文化馆,约有四万个阅览室,十二个图书馆,十个博物馆,三十七所电影院,以及军队和工会中的俱乐部等。“新阿尔巴尼亚”电影制片厂也已经建立起来了,现在它只生产纪录片,不久将出产故事片。城乡劳动人民的业余艺术活动已经有很大的发展。去年有五千个以上的团体,约六万二千名成员参加了民间音乐观摩大会及戏剧汇演,其中包括工人、农民、男女青年、学生、教师等。除了政府以外,工会和青年组织对群众文化的发展也给予很大的帮助和特别的关怀。在1956年的国家预算中,教育和文化的支出占预算总额的10%。
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展示了我国文化教育发展的光辉远景。根据这个计划,在1960年,小学校,七年制学校和中等学校的学生将不少于二十四万九千人,比1955年增加31%。在国内外高等学校学习的学生数目,将要达到三千人左右,比1955年增加30%。
政府特别注意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教育,将逐步加强夜校工作和更好地组织函授学校。
文化机构将要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影片的数目将要增加,电影观众的增加将不少于25%。首都和地方的剧院将要加强,歌剧院和巴蕾舞剧院将要建立起来,而各种职业性的剧院的数目也要增加。
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群众的文化水平。在人民政权建立后的十二年内,由工农子弟组成的一个新的知识阶层已经形成起来了。文化革命正在顺利地展开,它已成为我国人民革命的一个重要部分。
促进教育和文化的发展,在加强劳动人民的力量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党向文化界提出的主要工作规划——完成文化革命,使文化深入到群众中去,造成一个各阶层都积极参加的群众性的文化建设高潮——正在顺利实现。(附图片)
地拉那的“新阿尔巴尼亚”电影制片厂。


第3版()
专栏:

救活了生下来只一斤多重的婴儿
一个生下来只有一斤十二两(市斤)重的婴儿,经过医务人员的救治,已经养活了。这个婴儿是淮南煤矿采煤工人丁印坤的妻子在去年十一月三十日生的,当时婴儿心部还有些跳动。淮南矿工医院妇产科人员立刻对这个婴儿特别进行了保温、营养、预防疾病等措施,把婴儿专放在一个暖箱里。最初婴儿不会哭,不会用嘴吃东西,医务人员采用了“鼻孔滴入法”,细心地从鼻子里给婴儿喂葡萄糖液体和维生素乙、丙,每天定时喂四十八次;同时给孩子输母血和盐水,以增加营养和补助水分不足。到第六个星期末,小孩就长到二斤十一两重,逐渐能从嘴里喂进人奶和牛奶了。今年五月十一日,小孩已长到五斤半重,并且精神和饮食完全良好,达到正常婴儿状态,才由小孩父母领回家抚养。淮南矿工医院妇产科的助产士们,还经常到工人村去探望这个小孩,指导安排小孩的生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