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5月1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团结农业合作社管理机构精简前后
王建基 王德成
管理机构庞大、管理人员过多是目前许多农业合作社劳动日开支过多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情况如果不改变,不仅经营管理工作难于走上正轨,而且会影响绝大多数社员增加收入。山西省曲沃县安居乡团结农业合作社管理机构和人员精简前后的情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团结社是由八个初级社合并组成的高级社,有社员843户。今年一月社扩大以后,有些主要工作人员认为:社大事繁,工作人员要多;社大力量大,工作人员多了也养活得起;同时他们又怕原来初级社的工作人员在高级社当不上工作人员闹情绪,影响团结,所以主张多设些机构,多安插些工作人员。于是,全社共设正副社长11人,社务管理委员32人。管理委员会下设四个股,每股设4个组,每组少的2人,多的8人。全社分40个生产队,每队6个工作人员。这样一来,全社大小工作人员共348人,其中脱离生产和受补贴的就有184人。按社的规定,全年要给工作人员补贴的劳动日需一万二千多个,占预计的总劳动日数的3.76%。这些劳动日还只是社的工作人员所谓“补”的劳动日,另外工作人员开会误工还要实报实销,这叫做“贴”。如果加上“贴”的劳动日就要占到总劳动日数的5%。这些劳动日由社员分摊,每个全劳力要负担劳动日8.9个,按每个劳动日年终分红四元二角计,每个全劳力要给工作人员付出三十七元三角。
这个社的庞大的管理机构建立起来没有多久,就发生了许多问题。由于工作人员多事情少,出现了许多不作事的“挂名”工作人员。由于补贴的劳动日数过多,有些思想落后的工作人员认为不下地劳动靠补贴工也能过活,于是借口搞工作,成天东游西串,有时间也不下地劳动。有了事互相推诿,各不负责。如第七生产队有一条大黄牛病了,饲养员去找一位副社长,这位副社长推给队长,队长又推给畜牧员,推来推去推了两天,结果把一条价值二百多元的牛给“推”死了。这些现象引起社员极度不满,有的说:“社长能编一个班,大小干部一大摊,每天坐着不下地,还得咱给养活哩!”有的说:“咱受的满头大汗,还不如人家坐着挣的多,真成了干部的长工啦!”社员的生产情绪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这个社的管理机构显然是必须加以整顿的。但是当工作组提出来要整顿的时候,遭到了一些工作人员的反对。为了打通这些工作人员的思想,工作组首先算了两笔账。一笔是因为一半以上的工作人员既无工作也不能好好下地劳动所造成的生产损失账,一笔是因为过多的不合理的补贴所造成的工分损失账。这两笔账共计约损失六千个工分,等于损失二万五千二百元,用这些钱可买水车二百多部。除了算账,工作组的同志又对一些工作人员的错误思想进行了批判,说明社的机构的大小和管理人员的多少,应该按照社里的生产需要来设置。在干部思想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的基础上,又召集社的主要工作人员共同研究,看那些机构、那些工作人员是必要的,那些是不需要的,那些人应该补贴,那些人不应该补贴或者不应该补贴那样多。经过研究,大家认为社里不需要有十个副社长,只需要有三个副社长,一个专管农业,一个专管副业财务,一个专管妇女工作就行了。于是就确定只设三个副社长。有些工作人员的工作按工作性质可由别的工作人员来兼办,如统计员可以兼记工员,保管员可以兼采购员,有些生产副队长可以兼技术员或保管员等。还有,不担任正副社长的社务委员,都可以兼任股长,股长不必再另外配备人,这样也便于社务委员深入实际加强领导。股下边的组可以取消,四十个生产队可以合并为十八个(每队五十户左右),这样既能节省工作人员,又适合生产的要求。至于工作人员的补贴,按工作繁简程度和工作的季节性来计算,该补贴的就补贴,不该补贴的就不补贴,该补贴多少就补贴多少。
整顿的结果,管理人员共需社长、副社长四人,社务委员十一人,监察委员九人。社务委员会下设五个股——生产计划统计股(按:应专设技术股)、副业股、财务保管股、文化卫生福利股、治安保卫股。股下有干事,财务保管股干事最多,共有八人,一般的股三人,最少的二人。这样,管理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的直属工作人员共三十九人,除了九人兼职实际是三十人,比原来的人数减少了七十八人。生产队中设队长一人,副队长兼保管员一人,女副队长一人,记工员兼统计员一人,技术员一人。十八个生产队共有工作人员九十人,比原来减少150人。全社工作人员由原来的348人减到120人。这些工作人员中,脱离生产的七人,受补贴的六十六人,总共补贴劳动日由原来的一万二千多个减到五千六百四十个,占总劳动日数的1.8%,每个全劳力只要负担3.2个劳动日就够了。
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工作人员的误工补贴,整顿得比较合理以后,工作组又帮助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工作细则,规定了工作人员的职责范围,对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并且订出奖惩制度。工作人员工作细则在社员和工作人员中宣布以后,过去不积极的工作人员都积极了,社员群众也很满意,如社员边和境说:“这下可把工分的漏洞给堵塞了,咱出些工分也痛快,劳动也有劲了”。


第2版()
专栏:

保证棉田出苗齐全
河北石家庄专区的棉花播种,比往年提前一个节气,在四月上旬先后完成。但是,根据专署检查,不少地区棉田发芽率很低。如辛集胡合营村因播种太浅,大部分棉田发芽率仅达39.1%;行唐县有四千多亩地出芽率不足五成;藁城、栾城等县也有不少棉田棉苗很少,有些棉田甚至要全部重播。
为了实现密植,保证棉花增产,石家庄专署最近发出指示,要求各县开展查苗补种运动。指示要求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技术员和播种能手为主组织查芽补种小组,分工包干,逐块挖土查芽,随查随补;同时,结合查芽补种,大力消灭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害虫。
棉苗出得好坏,直接影响着棉花产量。对于棉花播种质量及时进行检查,可以在发现出苗不好的情况以后及时补救,保证所有棉田全苗。


第2版()
专栏:

注意保管粪肥
四川省很多农业生产合作社在积肥以后忽视保肥工作。南部县南隆乡金星、集体等农业生产合作社,把泡绿肥的粪池普遍打在露天野地,不加篷盖。三台、中江、盐亭等县的农家堆肥,也大多数堆在荒地或空坝头,不糊泥也不加盖,任其日晒雨淋。雅安草坝地区很多草皮堆肥在野外放置了很长时间,结果堆里的草渣都没有沤烂。
应该使农民懂得,人畜粪尿在夏季长期露天放置,就要损失大量氮素,大大降低粪肥的质量。农业生产合作社不但要积极积肥,而且应当把已经积下的粪肥保管好,尽可能减少粪肥在保管期间的损失。为了做到这点,应当对已经积好的粪肥常常检查,对于那些长期遭受日晒雨淋的粪池,应当很快加盖,好好保管,以免肥效散失。


第2版()
专栏:

便利旅客的售票法
呼和浩特车站客运甲班,改变了坐在房子里买票的老规矩,实行流动售票,给旅客很大的方便。这个班的检票员到候车室里照顾老人、小孩、孕妇和有残疾的人,并且先发给每位旅客一个号码牌,再按号码顺序卖票。售票员在售票以前三十分钟就询问旅客的去向,避免买票时现问现解释耽误时间。服务员阎子良在候车室内准备了各站价目表,还帮助旅客换零钱。推行了这几种办法后,旅客买票排队的现象就没有了,旅客们都感到方便,纷纷给报社去信表扬客运甲班的服务态度。
现在,甲班同志们正研究旅客换车示意图,研究旅客到什么地方换那一趟车合适,以减少旅客途中的困难。这种办法,值得各地车站学习推广。


第2版()
专栏:

武昌到大冶的铁路干线动工修建
玉门油矿区连接兰新路的铁路支线全面开工
修建中的武昌到大冶的铁路干线,目前有九处路基、桥梁和车站进行施工。
这条铁路是为支援武汉钢铁联合企业的建设和生产而兴建的。将来,要通过它把建设大冶铁矿的设备、材料运到铁山矿区,把大冶铁矿的矿石运到武汉钢铁联合企业的炼铁区。
这条铁路还将和黄石市的市区铁路连接起来,为这座新兴工业城市的生产建设服务。
武昌到大冶的铁路沿线,多是丘陵、湖沼和洼地,勘测时曾经选择三条路线进行比较,最后选定了一条比较经济合理的线路。 (新华社)
从玉门油矿区修到兰新铁路干线上的铁路支线全面开工。散布在这条施工线路上的筑路工人,正在克服着风砂和缺水所造成的困难,加紧修筑路基、桥涵和车站。
玉门油矿在祁连山的边上,地势较高,兰新铁路干线不能直接从矿区经过。这条铁路支线修通以后,玉门油矿出产的原油就可以直接从矿区装上火车外运。   (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团中央和林业部发出指示动员青少年采种育苗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发出关于发动广大青少年进行采种、育苗工作的指示。
指示中说,目前植树造林中的主要困难之一,是树种缺乏和树苗不足。许多地方,由于缺乏树种、树苗,而不能进行大规模的造林,实现不了原定的计划。可见,采集大量的树种和培育足够的苗木,是进一步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植树造林运动的先决条件。过去几年来的植树造林运动,证明广大青、少年是植树造林运动中一支强有力的突击力量。因此,大力发动与组织广大青年、少年积极采种、育苗,是解决种、苗不足,开展植树造林运动的重要方法之一。
指示接着说,青年团组织和林业部门要适时地、积极地组织青、少年采集树种。在春、夏季可以组织青、少年采集成熟期很短的杨、榆、桑、杏、桉、相思等树的种子。在采种时要严格注意安全,避免发生事故。团的组织要向青少年进行安全教育,并且采取各种安全措施。少年儿童进行采种时,应当有大人照看和指导。
指示说,除对春夏季采种应即进行布置外,各地对秋冬季采种工作,亦应进行准备,例如调查种源,摸清各种树籽成熟时期,作出秋冬季采种计划等。
指示又说,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青、少年,应当以自己的积极行动,把社里的苗圃办好。团的组织,可以动员具有育苗技术或农业技术较高的团员来负责苗圃的经营管理工作。合作社中青年采种育苗所付出的劳动,应合理地给以报酬。工矿、企业、学校、机关等方面的青年,如果有需要的话,也可以建立小型苗圃,以解决自己植树的需要。
指示最后还特别指出林业部门和青年团的组织,应当加强对青、少年采种、育苗的领导。 (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农业合作社的牛犊场
陕西省大荔县灯塔第一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牛犊场,最近交出了第一批饲养长大的二十头牛。这些牛已经分配给生产队,参加夏收。
现在场内还饲养着五十头牛犊;预计在麦收后和秋收期间,将陆续交出第二批和第三批饲养长大的牛。当七十头牛全部投入农业生产后,这个农业合作社需要的耕畜问题可以基本得到解决,从而大大减少牲畜投资。
这个农业合作社自去冬转为高级社后,一方面社内繁殖牛犊很多,和大牲畜放在一起饲养很不方便;另一方面许多社员在转社的时候给自己留下一批牛犊,他们在饲养中也感到有很多麻烦。社的管理委员会发现这个问题后,立即开会研究讨论,除对社员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的思想进行批判,并且加强爱护幼畜的教育外,还从社内抽出七个饲养幼畜有经验的社员和一部分青年社员,专门成立了一个牛犊场,全社七十头牛犊都被很好地保护和饲养。(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

海南岛新建和扩建一批工厂
海南岛今年计划新建和扩建的二十八个地方国营工厂,已经有五个新建工厂和四个扩建工厂动工建设。
正在建设中的三个地方国营糖厂,将全部采用国产的新式机器装备,建成以后每日可以生产四十吨糖。定安榨油厂在今年七月建成以后,每年能榨花生三百吨。六月份就要开始生产的海口罐头厂,每月可以生产三十万盒菠萝罐头。
一些生产农具和渔船的工厂今年也将扩建。
解放后,海南岛上先后新建和恢复了四十多个地方国营工厂。今年全岛的地方工业生产总值估计将比1953年增加十一倍多。 (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一个半机械化的手工业合作社
萧彦 保义
山东省潍坊市第一红炉生产合作社,是在1951年10月建立起来的。开始的时候,只有打铁用的炉子、铁锤、铁钳子、风箱等简单的打铁工具。几年来,他们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勤俭办社,生产日益发展。在没有和红炉三社合并以前社员已经由原来的72人发展到334人,有了二十多万元的资金积累。产品也由几十种增加到二百种以上,销售范围扩大到山西、陕西、河南、江苏以及黑龙江等省。由于逐步增添了不少机器,目前,机器生产的产值已经占全社总产值的90%以上,由一个一般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发展成为半机械化的农具工厂了。
这个手工业合作社能有今天这样的规模是不容易的。就拿添购机器来说吧,1952年秋天,合作社副主任谭培元到济南参观物资交流会,看到一种电力压铁机。用这种机器压的铁铣又平整又光滑,质量好,价格低,工作效率高。可是当他回来向社员提出买机器的时候,有些社员提出一大堆问题。如:“机器买来,没技术,掌握不了怎么办?”“大量制造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怎么办?”“买机器的钱从哪里来?”在社的理事会上,认真研究了这个问题,确定机器要买,困难可以克服,产品销路也没问题,买机器的钱可以依靠搞好生产积累。经过社员大会的讨论,大家都同意了,于是确定先买电锤,后买压铁机。
机器买来之后,技术上又遇到了很多困难。工人开起电锤来,不是太轻就是太重;掌锤的和掌钳的也配合不好。压铁机也没人能使,派人到外边去匆匆忙忙学操纵知识,还是掌握不好。有一次干了四天活,返工了三天,损失达二百多元。有人说:“社里买来的压铁机,简直变成了‘大老虎’了,擒不了它,几个月就会把这个社‘吃’光的。”但是社员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选拔了十多个青年工人全力学习技术。经过一年左右时间,这些过去只会在小红炉上掌钳或抡大锤的铁工,已经能掌握电锤、压铁机的全部技术了。电锤和压铁机在生产中,都显示了它们的优越性。电锤生产大镐日产量由最初七、八个提高到四十五个。压铁机也由最初每天压铁铣一百多张增加到九百多张。几年来积累起来的一批小红炉难以锻造的零碎钢铁,也用电锤全部做成了产品。
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社内又陆续添置了不少机器。到1954年,就用过去积累的资金和国家贷款,买了一些车床,加上扩社的时候部分新社员带进一些机器,这个社就变为一个半机械化生产的合作社了。使用机器生产,就可以接受大批订货,并且能承做手工操作做不了的钢质产品。
社员们看到生产发展了,更加发挥了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最近他们试制成功了一种马拉(也能手摇)铡草机。这种机器只要由一个人和一头牲口操作,平均每小时就能铡三百多斤谷草。技工张焕亭又仿造成功了一种电剪,只要脚一踏,机器裁下的铁板,比人工敲打几十大锤裁下的质量要整齐得多。机床车间又实行了师傅带徒弟的办法,积极培养和训练了一批青年技工,而且开办了业余技术训练班。
随着生产的发展,社员的生活也在逐步改善着。旧社会铁匠的“半年糠菜半年粮,睡觉离不了破麻袋”的悲惨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社员在自编的快板中歌颂如今的生活是:“吃到了麦子面,喝到了大米粥,新裤新袄人人有……”社内有娱乐室、有篮球场,还为女社员办了托儿所。
潍坊市手工业全部合作化后,又同红炉三社合并了,社员由原来三百多人增加到519人,新添了十三部车床,新建了宽敞的厂房。春节后,一个使大家欢欣鼓舞的好消息在全社传开了——经过上级批准,他们今年就要生产双轮双铧犁了,初步拟订的全年生产任务是一万五千部,零件六十万部。全社社员都为能支援农民兄弟实现农业合作化感到非常光荣。现在,全社正在酝酿开展提前完成计划的劳动竞赛。


第2版()
专栏:

给线路治病的“医生”
本报记者 朱波
李振田是一个六十四岁的铁路工人,现在,是铁道部隧道公司第三工程处的一个领工员。他这个领工员跟别的领工员不同。别的领工员负责一项工程的施工任务,他却负责处理工程处所有的工程上的病害。所以,被人誉为给线路治病的“医生”。
李振田像所有隧道工人那样,凭眼睛可以看出地层变化的情况,靠耳朵可以听出隧道里的“支架”会不会发生问题。在兰新路上工作的时候,有一次,他到一号隧道去检查工作,看到工人们正在竖“支架”。他背靠着一根打好的柱子,看着工人们工作。有两个工人把一根竖起来的柱子打了几下就去竖另一根柱子。
“先不要忙,这个柱子还没有吃上劲哩。”李振田说。
那两个工人听了很不服气地说:“你没有检查,怎么能够知道‘支架’没有吃上劲呢?”
李振田没有同他们争论,笑着走过去,一推就把柱子推歪了。那两个工人不好意思地跑过来,又重新把柱子立上去。据李振田说这很简单,当你的背靠着的柱子有下沉的感觉的时候,就是说新的柱子已经吃上劲了。如果没有这种感觉,就是说柱子没有打好。
在修建天(水)兰(州)铁路的时候,他正在私营中华公司住闲。多年劳动的习惯,使他经常在工地上转来转去。有一天,他路过二十二号隧道,发现洞口要塌方,就忙告诉正在开挖隧道的工人们说:“你们几个赶快停工。”工人很奇怪,有人就反问他说:“为什么要停工!”
“有危险,这个地方要塌方!”
“就是你怕死,你怕死就躲得远远的。”有一个年青的工人说:“不要管他,赶快工作。”
老人又耽心又生气,就跑去找他们的领工员。领工员来了,才把这几个工人叫开。工人离开不到五分钟,隧道口上石块就塌下来了。把几个工人吓得脸都变成了白色。他们围住了李振田,紧紧地握住了他的手,每个人的眼睛里都含着感激的眼泪。
事后有人问他怎么知道二十二号隧道要塌方。他解释说:这很简单,在洞口上边的石层里有一种和红焦土同样颜色的“红泥流”,这种“红泥流”一遇到空气,就要渐渐地风化,失去了它原来的力量,等到它变成黄土的颜色,就是全部风化了,随时随地有塌方的危险。
宝成铁路的隧道和桥梁之多,是我国其它铁路所没有的。检查工作人员只能在临时修建的栈道上和险峻的山坡上行走。李振田刚来宝成路北段工作的时候,领导上怕他身体吃不消,就劝他少跑路。他却笑着说:“不要替我耽心,我和山石已经交了几十年的朋友了。”
他在近十多公里的线路上,不管白天黑夜,不管刮风下雨,从这个隧道跑到那个隧道,检查隧道工程的质量,并且防止和处理塌方事故。
1955年4月里,他从别的隧道转到十一号隧道来检查工作。在十一号隧道的山头上,他发现有一条一公分宽的裂缝。他想这个裂缝可能是原来就有的,但是也可能是因为开挖隧道而产生的。不管怎样,这个裂缝引起了他的警惕。他给裂缝摆了一排石子作为记号。
第二天一早,他又跑到十一号隧道山头上量一下,裂缝已经有二、三公分宽,并且一直通下山去。他想,这个地方要塌下来可真不得了,半个山头足有三、四千立方石头,而且山上都是三、四十立方大小的石块,如果不想法抢救,就会造成宝成路上最大的塌方事故。
他就连忙跑下山来,钻到十一号隧道里去检查。他一进隧道,就听到支架“咯叭咯叭”地直响。他急忙对正在工作的工人说:“支架已经响到这种情况,怎么还不停工!”
“那个隧道里的支架不响呢,听见响就停工,所有的隧道就不要开挖了。”一个工人说。
老头听了当然很生气,他又不能怪工人,因为他们没有经验。他告诉他们说:“支架是要响,但是响的声音不同,“咯吱咯吱”的响声是说明支架正在吃劲,没有危险;现在的响声是“咯叭咯叭”的,说明支架承重力不够了,就要发生危险。”他接着又把在山上看到的情况说了说。
正在这个时候,苗领工员来了。他们两人又详细检查了支架的情况,发现有的支架已经被压下去四、五公分。他们决定立即停止开挖,请示领导上想办法解决。
三个局(铁道部基本建设局、第六工程局、西北设计局的简称)的代表听到这个情况,都大吃一惊。他们都赶到现场来了,并且还请来了铁道检查所的戴统三工程师。经过他们检查之后,都认为十一号隧道的情况很严重,必须设法早动手处理,不然,如果塌下来,不仅影响隧道工程,而且还影响隧道进口外边的石拱桥工程,影响完成宝成铁路全线通车的任务。
但是如何处理呢?这不是一小块石头,一下就可以搬走,而是几千方石头。
大家都是你看我;我看你的,想不出办法。这时有人提出来要刷坡,就是把这半个山搬走。很多人认为这个方法比较好,因为继续开挖时时刻刻都有塌方危险。大家都看着三局的代表,三局的代表又看着戴统三工程师。但是戴工程师也下不了决心。他看着李振田,他在天兰路上和李振田一起工作过,知道李振田是处理病害的能手。
“老李,你看怎么办?”
“我还没有想好”,李振田正在想这个问题,“不过,我不同意刷坡,除了不得已的时候才能刷坡。你看看吧,半座山足有三、四千立方石头,要用多少人工和金钱才能把它搬走。再说,这不仅是隧道,还有这座拱桥,如果刷坡,拱桥工程也要停止施工,这对整个宝成路工程影响太大了。”
“那怎么办呢?”很多人都不约而同地问。
老头的眼睛忽然亮了一下,坚决地说:“挖,继续开挖!”
很多人都认为不行,甚至有的人认为老头简直是糊涂了。他们说:继续开挖,你还不如说要它塌方哩。保险进去几个就得抬出几个来。
老头看了看他们,没有反驳,就继续说:“我的意思是从里向外挖。”
有些工人听说从里边向外挖,也都表示不同意。有的人说:老头,你糊涂了,怎么能从里往外挖呢?那不是找着一锅熟吗?如果从外边挖,看见事不好还可以跑出来。
老头解释说:“从外边挖危险更大,出洞口就是深谷,塌方的时候没有地方跑,再说山上有很多大山头,就是平地也躲不开;从里朝外挖,危险性还小一点。”
戴统三工程师要求李振田把这个办法具体地说一说。
“我的意思是,先从里生根(把支架都进行加固),生根后就不怕塌方了。”李振田把他想的办法详细地谈了一下。“我们进去要带几天的粮食,还要有一条钢管通进去,万一塌方,也不致于挨饿,又可以通过钢管传递东西和消息。”
这个办法被采纳了。
就在这时候,李振田的弟弟打来了一份加急电报,说他的父亲病得很严重,老人家想要见他一面……这份电报给他带来极大的痛苦,他想回去和老人见一面,但是,又想到十一号隧道的问题这么严重,如果回家去,这里的事情谁去解决呢?想到这里,他就悄悄地把电报塞进了裤袋里,继续研究从里向外开挖的办法。
他第一个进去。工人们也随着他进去了。
他非常细心地观察隧道内部的情况,仔细检查支架承受山石压力的情况和岩山变化的情况。
工人们看到李振田这样的沉着,他们也都放心大胆地跟随着他走进去。但是,大家心情都非常紧张,特别是当他们听到支架“咯叭咯叭”的响声,或者有一小块岩石从头上掉下来的时候,使人感到隧道随时都有塌下来的可能。李振田看到这种情况,就一边观察隧道的情况,一边对工人进行动员,并且随时指挥工人把那些压坏了的支架,都换成了新的。直到他认为一切都收拾好了,才说:“干吧,我们生根了,天塌下来也不怕了。”
工人们都具体地分了工,并且提出工人在工作的时候,步调一定要一致,开挖的工人挖过去,负责支架的工人,立即把支架竖起来,而且要求每个工人的动作要快、要稳。
在抢救十一号隧道工程中,李振田一连五、六天不离开隧道。有时候,他回宿舍去休息一下,但是刚刚躺下,随着又披上衣服,跑到十一号隧道去,继续和工人们一起坚持工作。就这样,他一直坚持到十一号隧道工程完工。
这个在西北新线建设中立了很多功的共产党员,来宝成路之后,还参加文化班学习。经过一年多的苦学,他能够阅读报纸了,并且能够阅读苏联丹都洛夫的“隧道”等技术书籍。他说:“读了这些技术书,感到自己更有办法了,过去只凭自己经验过的一些事,现在把过去的经验和书本一对照,很多问题就更加明确了”。


第2版()
专栏:

建设中的玛纳斯河流域
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部队的战士们,在玛纳斯河流域垦区盖起了楼房,并且在新建楼房附近进行绿化工作。   新华社记者 武纯展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