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4月1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填平“系统”之间的鸿沟
方青
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工厂,是一个具有五十多年历史的老工厂,绝大部分工人都是老技术工人。据今年二月份统计,全厂工人平均等级是四·四级,其中四级以上的工人占工人总数77%。但是,这还不能说明该厂工人的技术情况,因为长期不考工,从1950年到1955年的六年中,有40%的工人没升级。结果是许多已经几年没提升的六级工人做的是四级工人就可以做了的活。客车车间的油工工段,工人平均等级是四·七级,而他们的产品平均起来,按照工艺规程计算,四·四级工人就可以完成了。
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第二机床厂、齐齐哈尔机械厂等五个工厂的技术工人,平均技术等级是三·六级;哈尔滨工具厂工人的平均技术等级是三·三二级。这些工厂很少有几年不提升的工人。以哈尔滨工具厂为例,1953年工人平均技术等级是二·七一级,1954年是二·七三级,1955年是三·三二级,而且这几年每年都在增加新的工人。这说明这些工厂工人提升得比较快;但是,工人平均技术等级仍然经常不能满足这些工厂的生产需要。
在一个地区之内,有的工厂技术等级超过需要,有的则不能满足需要。这种不平衡现象,地方党委和政府部门是很清楚的。那么又为什么不作适当调整呢?原来是因为“系统”不同,就不能合理调整。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工厂是属铁道部的,其他厂子是第一机械工业部或者是地方国营的。“系统”之间有一条深不可越的鸿沟。所以,虽然有不少人提出要调整一下,但是,很多人都说:“不要碰那个钉子,不是一个‘系统’,不好办!”
加强集体观念,反对本位主义,不仅仅是就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作问题,应当把问题引伸开,凡是一切可以发挥的潜在力量——包括人力、物力在内——都应当毫无保留地拿出来,以利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这才是真正整体观念。所以,我们希望有关部门填平“系统”的鸿沟,合理地调整人力、物力,不要让有的部门多得用不了,而另一些部门少得妨碍生产。


第2版()
专栏:

推广先进经验,普遍提高劳动效率
本报记者 李策
地方国营重庆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在一月份初步确定的全年任务比去年的增长了一倍。但是劳动力没有增加,要求增加的132个干部,一个也调不来。但是,由于公司的领导人员,积极推广先进经验,终于解决了很多困难。
去年十二月,302工地砌砖工人杨长诗,为了提前完成计划,创造了单人使用铺灰器。使用这个铺灰器一个人可以一边砌砖,一边铺灰,节省一个铺灰工。他又创造了“活动升线法”,节省了每砌一?砖拉一次水平线的辅助时间。这样,他突破了全国建筑业1955年统一定额的166%。
工地的行政管理人员、党组织和工会都不重视杨长诗的先进事迹。他们认为这个人平时好说怪话、调皮,说他是个落后分子。公司领导人员知道这件事以后,批评了工地的有关人员。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在检查右倾保守思想的时候,也以是否支持先进作为检查的重点。这才使各级工作人员明确认识只有支持先进,推广先进经验,才能更好地完成国家计划。
杨长诗的先进事迹受到重视了。一月七日,他在工地上举行了示范表演,打破了一些人以为自从苏长有创造双手挤浆法以后,砌砖工人别再想找窍门的想法。青年工人杨长斌得到了启发,想制造一付“空斗墙铺灰器”,他跟几个工人研究以后,不久就试验成功了,突破定额一倍以上。杨长诗等还改进了刷砖缝方法,突破定额四倍。欧海云设计了“小型线杆”,省去了砌砖柱的“吊线”时间。邓吉星仿制了“单砖墙铺灰器”,突破定额二倍以上。
其他工种的工人也在杨长诗创造精神的影响下,积极提高工作效率。木工们决定把手工操作逐步改为使用简单机械操作。蒋炳辉领导的小组决定在半年以内实现这个计划,提高工效60%。蒋炳辉设计的推榫机、钻眼机,王向成设计的打眼机,都装配起来了。他们正在设计一部“推料机”。
砌砖工、木工都提高效率了,土石方工人为了改变放一炮只能开二、三立方公尺石头的状况,决定在市郊区实行中型、大型爆破。现在已经实验成功。三月九日,304工地张文俊领导的小组采用这种办法,一炮炸开七十多立方公尺石头。
学习先进经验,掌握先进工具,已经变成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公司根据这种情况,在一月底提出了今年推广先进经验的全面规划,交给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反复研究,确定在十一个工种内,推广四十一种先进经验、138种先进工具。全部先进工具由公司统一制造,轻便的交给小组保管,重大的由公司统一调拨。工人们接到先进工具,非常兴奋。有人说:过去老是叫我们推广先进经验,拿什么推呢?现在有了工具,真是兵强马壮了。二月份,在公司市区内的五个工地,已经有90%以上的工人学习了先进经验。有71%的工人由于使用了先进工具,平均突破定额116.94%。
二月份,由生产技术、材料、工会三个部门共同组织的推广先进经验工作组,系统地总结了砖工的各种先进经验,并且编成了一套操作规程,普遍推广。现在工作组正系统总结其它工种的经验。各工种的先进生产者成立了技术研究小组,共同研究改进本工种的操作方法和改良工具等问题。木工王向成设计的打眼机,以前单独设计了两年,还是有毛病;现在得到先进经验研究组的帮助,很快就试制成功了,可以提高效率二十倍。


第2版()
专栏:

明星农业合作社的牲口越养越好
邓介
山西省高平县王村明星农业生产合作社,共有社员275户,牲口77头。这个社的牲口是采取作价入社集体饲养的办法。几个月来,这个社不但没有把牲口喂瘦,而且把弱的变强了,瘦的变胖了。社员们对社里管理牲口的办法都很满意,改变了过去认为合作社集体养牲口养不好的看法。
这个社是怎样管理牲口的呢?
第一、固定专人喂养,专人使用;养和用互相配合,保证把牲口喂好用好。这是管理好牲口的决定关键。在牲口转为公有以后,这个社的管理委员会召集了饲养管理牲口有经验的社员开座谈会,研究了饲养和使用牲口的办法。大家认为要管理好牲口,必须有专人喂养,专人使用,才能够保证牲口健壮。他们选出了喂养牲口有经验,爱护公共财物,忠实可靠,为社员拥护的卫小富等十一个饲养员;又选出使用牲口有经验的卫全胜等77人,专门负责使用牲口。他们还规定了牲口使用制度。在农业生产方面使用的牲口,规定每天使用时间是六小时,七天休息一天。在运输方面使用的牲口,规定三天休息一天。负重的规定是:弱牲口不超过三百斤,强牲口不超过五百斤;牲口每天行程不超过六十里到七十里。饲养人员和使用人员互相配合,共同保证牲口体壮膘肥。
第二、根据牲口种类、性别、大小、口齿分等划级;按类按级合槽喂养。牲口入社后,这个社就把现有的牛(24头)、驴(25头)、骡(九头)、马(十九匹)四种牲口定为四等,每等又根据牲口的性别、身干大小、口齿老轻、吃草快慢分为三级,共分十二级。然后再根据饲养员的特长,分工喂养。这样就避免了牲口因强弱、大小、吃草快慢等不同情况,以致有的吃得多,有的吃得少,使各类牲口都能吃好喝好,平衡发展。
第三、合理解决饲养员的报酬问题。这个社根据牲口的等级、饲养的技术高低、草料的数量和饲养需工多少等情况,由饲养员自报,由社公议,合理评定报酬。如评定喂一级骡,每头每月记工分27分,二级每头每月记工分25分,三级每头每月记工分24分。喂一级驴每头每月记工分26分,二级每头每月记工分24分,三级每头每月记工分23分。
为了提高饲养员的饲养技术和积极性,又规定了积粪记工办法。这样不仅促进了饲养管理人员的责任心,而且提高了饲养员的积肥积极性。
第四、定期评比竞赛,严格奖惩制度。为了进一步提高饲养管理和使用人员的积极性,这个社民主规定了评比竞赛的奖惩制度:(一)定期比膘。这个社按牲口大小肥瘦,把77头牲口评为150斤以上、200斤左右、250斤左右、一直到650斤等11等。规定每两个月一小比,半年一大比。牲口每升一级膘,奖五个劳动日,饲养员得70%,使用人得30%;降一级膘,扣工分25分,饲养员扣70%,使用人扣30%。(二)饲养和使用人员因不执行饲养或使用制度,使牲口受伤或死亡,要酌情包赔损失的全部、大部或一部。(三)母畜产驹三个月以后,母子都健康的,规定产一骡驹奖十八元、马驹十五元、驴驹十元、牛犊六元。这种奖金都是按饲养员得80%,使用人得20%的比例分配。如果因为饲养管理和使用不善,而影响到母幼畜健康,甚至伤亡的,要追查责任,包赔损失。这样就大大加强了饲养和使用人员的责任心,提高了管理饲养和使用的技术。如饲养员申强孩在饲养牲口方面,掌握了三按时(按时吃、饮、休息);三勤(勤添草、拌料、垫圈扫槽);三注意(注意切草不过寸,添夜草、泡料时间不宜长);三防止(防止空肚饮水、饿肚急喂、草内参杂)等饲养技术。使用牲口的行家卫全胜掌握了四不要(不要饱肚加鞭赶、有汗风头站、牲口过度劳、不打不喊叫);四注意(注意拉载不过重、牲口出毛病、用具要合用、上坡拉不动)。由于采取了这一系列的饲养和使用技术,这个社把社员入社的时候的三头瘦牛喂成了壮牛,一匹弱马变成了强马。在短期评比的时候,社里特别奖励了四个饲养和使用有功的人,有力地教育和提高了全体社员的集体主义思想,树立了爱护公共财产的新道德。


第2版()
专栏:

丛山中的明矾产地
今秀
在我国浙江省东南丛山中,有一个明矾储藏量非常丰富的矿区——矾山。根据1950年浙江地质调查所的初步勘测,矾山矿区明矾的总储藏量,以日产一百吨计算,可以开采数百年。
明矾是造纸、制革、造橡胶、染色、镀金、制炸药、制糖、做肥料、做消毒药物,以及清洁饮水等所用的一种原料。矾山明矾远在三百多年前就被开采了。在解放以前,矾山被封建把头和资本家所把持,生产落后,产量很低。1949年解放初期,整个矾山矿区年产量只有九千多吨。
解放后,在当地党组织和政府的领导和扶植下,以前倒闭的厂矿全部恢复了生产,工人和技术人员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在短短的五年中,大型窑平均每百斤矿石的出矾率,就由十八斤提高到二十四斤;平均每窑日产量从四千多斤提高到七千多斤。去年,国家在这里设立了一个明矾工业试验室,技术人员和工人试验成功了一种利用矾浆水洗矾砖的办法。这个办法推广以后,可使全矿区每天多生产九吨明矾,并且使顺着小溪流走的乳白色的矾浆水得到利用,每年可以为国家增加二十五万多元的财富。去年,国家又在矾山矿区兴建了一座日产十五吨明矾的矾厂。
现在,全矿区将近四十个炼矾厂都实行了公私合营,二百多个自采自卖的矿山开采工作班,也实行了全面改组,由浙江平阳明矾厂矿联合公司统一领导。这样,分散在矿山周围所有厂矿,就全部纳入了国家计划轨道。为了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民工们正在为矿山修建一条从矿山到赤溪的运输道路。这条路修好后,将由平车来代替民工挑运明矾,估计运输效率可以提高四倍,每年可节省运输费三十多万元。将来还要修公路改用汽车运输。
随着生产的发展,百货公司、供销合作社、银行、新华书店、邮电局、保健院都在这里相继建立起来了。解放前,全矿区只有一所可容一百多个学生的小学。现在,已经建了一所可容七百多名学生的小学,和一所可容三百多名学生的矾山中学;全矿区有八百多名职工进入了职工业余学校。


第2版()
专栏:

武汉市及时奖励先进生产者
武汉市人民委员会在四月十日召开了全市表扬奖励先进大会。会上,有最近在先进生产者运动中涌现的十七个先进生产者和十四个先进生产单位受到奖励。
受到奖励的先进生产单位中,有担任武汉长江大桥水上七号桥墩打桩工作的刘三多工班。刘三多工班在三月上半月就完成月计划244%。他们在二、三月份还没有发生过任何安全和质量事故。受到奖励的先进生产者董银根,是武昌车辆厂锻冶车间二组组长。他团结全小组的工人超额完成第一季度计划166%。他在一个多月中提出的六件合理化建议所创造的价值,共有三万七千多元。
(本报驻武汉记者)


第2版()
专栏:

大量采纳职工合理化建议
沈阳各国营工厂在第一季度出现了较重要的合理化建议三万六千多件,其中已经被采纳的有二万一千多件,已经组织实现的有10,062件。据已经采纳并且能计算价值的二千九百多件合理化建议统计,可为国家直接创造三百九十多万元。
这些合理化建议对当前完成生产任务起了很大作用。如皇姑屯货车修理工厂锻压车间工人李恩普、夏玉波和工程师高连科将全部电锤和汽锤上用手工操作的揾子改为自动化,使全车间生产能力提高了60%左右。
(本报驻沈阳记者)


第2版()
专栏:

湖南全面改造落后乡
湖南省改造落后乡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在完成改造工作的145个乡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气象。耒阳县楼下乡原来没有一个农业合作社,这个乡的中共支部有十名党员,其中有两人是混进党内的阶级异己分子,全乡一切工作,实际上都受反革命分子邓承铭的操纵。经过中共耒阳县委派遣工作组在这个乡进行艰苦的改造工作之后,现在已经培养了三十九名积极分子。开除了两名混进党内的阶级异己分子,新吸收六名党员,成立新的支部。在群众揭发和斗争下,政府已经逮捕了反革命分子邓承铭。全乡农民有85%的农户加入五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现正积极投入春耕生产。
(本报驻长沙记者)


第2版()
专栏:

改进商品经营管理
吉林省商业系统展开先进工作者运动,争取全面超额完成商业计划。现在全省已经有两万多名商业工作人员参加了这个运动。根据十三个市县的统计,商业先进工作者已经有一千一百多名。
吉林市商业工作人员在运动中提出了三千四百多件关于改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合理化建议。蛟河县百货公司批发部五金小组和四平市五金公司机工组,深入农村,主动供应商品,提前完成了销售计划。
(本报驻长春记者)


第2版()
专栏:

北京青年机工学习先进车刀法
北京市广大青年机工最近开展学习先进车刀法运动,争取当一名青年突击手。
长辛店机车车辆修理工厂的青年机工已经推广了乌纳诺夫、科列索夫等六种先进车刀法。刨床工人、青年团员邵中衡,最近学习了苏联“奇妙刨刀法”的先进经验后,改进了他过去使用的旧式刨刀,使生产效率提高四倍。
东四区各工厂的青年车工从三月二十日起开展了学习先进车刀法运动月。现在已经有80%以上的青年车工学习和使用了一种先进车刀或做出了一项改进。青年团东四区工作委员会在四月三日举行了“车刀晚会”,会上有九名学习先进车刀有显著成绩的青年受到了奖励。(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春耕零讯

春耕零讯
浙江省绝大部分农业生产合作社已经完成了早稻播种,转入秧田管理和翻耕水田,为早稻插秧作准备。现在秧田已经全部转青,秧苗生长良好。温州市郊区早播的699亩秧苗已经长出二寸多高。各地为了培育壮秧,不少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订出了秧田灌水、排水、防冻、保暖、施肥和治螟虫等秧田管理措施。
为了使农民掌握双季早稻秧田管理、耕田和插秧技术,浙江省农业部门聘请了五千多名有种植、栽培双季稻经验的农民到新种植区去传授耕作技术。
江西省各地早稻播种工作全部结束。秧苗生长比过去任何一年都好,目前一般已经长至二寸左右高,季节早的赣南已经开始插秧。
山东省的广大农村里,春季播种由南到北开始了。全省的春地,有90%以上进行了冬耕,今年春耙遍数比往年也多,一般耙到五、六遍,有的十多遍。优良品种播种面积今年大大扩大了。泰安专区今年良种播种面积扩大到75%以上,其中玉米、甘薯良种种植面积达80%到90%,这个专区预计仅良种一项即可增产粮食二亿多斤。今年春地底肥也较为充足,如菏泽专区今年平均每亩春地施肥四千五百多斤,比去年增加一倍多。在春播中还注意了密植、农药拌种等技术指导。


第2版()
专栏:

发展养蚕业
江苏省 仪征、溧阳、六合、江宁等十二个县开始放养柞蚕。今年计划放养柞蚕三千多亩,初步估计可以产柞蚕茧一百六十多担。(据新华社讯)
陕西省 今年从江苏、四川两省引进的第一批改良蚕种二万六千多张,已经在十四日上午用飞机等运到西安。第二批预计在四月下旬可以运到。全省主要养蚕区的土蚕种将全部为改良蚕种所代替。改良蚕种平均每张产茧四十斤左右,比当地一般土蚕种的产量高出100%以上。1955年改良蚕种的最高产茧量每张达到了七十四斤。因此,今年农民纷纷订购改良蚕种,准备多养。
(据新华社讯)
浙江省 今春将在各主要养蚕区全面推广苏联高温感光,多回薄饲的快速养蚕法。浙江省特产局已经举办蚕桑技术员训练班,训练了大批重点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养蚕能手。浙江省去年曾在部分地区推广了苏联快速养蚕法,普遍获得了增产。


第2版()
专栏:

使用“双条焊接法”的斗争
周林
武汉长江大桥工程是用全世界最新的“管柱钻孔法”施工的。采用这个方法,就需要制造大型混凝土管柱。电焊工管叶良和他的伙伴们便承担了制造大型管柱的第一道工序——电焊工作的任务。
这种大型管柱每节有九公尺长,有大圆桌桌面那么粗,一辆火车只能载一节。管叶良领导的小组的工人们,听到要把四五十根粗大的钢筋,一根根地焊接在管柱两头的直径1.55公尺的大法蓝盘(空心大铁圆盘)上的时候,都有些吃惊:“好大的家伙呀!”
制造工作一开始就遇到困难。焊到法蓝盘上去的钢筋,有的歪了,有的弯了,怎么也弄不直。经过几天的苦心钻研,管叶良终于想出办法克服了困难,使焊接的管柱完全合乎规格。这样一来,第一节管柱便制造出来了。长江大桥的水中桥墩工程也提前动工了。
工地上每天需要三、四节管柱,而他们每天只能焊接一节多。管叶良想法打破工地上的一些“清规戒律”,把电焊机的开动时间由每天十四小时延长到二十四小时,并且在二十多天内培养出七个能够烧焊的青工。即使这样,管柱的生产也仍然不能满足工地的需要。电焊工作依然是个薄弱环节。
正在这十分为难的时候,工会生产指导员高尚武到现场找管叶良来了。管叶良知道高尚武做过电焊活,正打算向他请教,谁知高尚武却问道:“你入党没有?”管叶良点了点头。高尚武这时一把抓住管叶良的手说:“同志,大家都知道你们电焊组有困难,但是,对我们共产党员来说,必须在万难的情况下创造出克服困难的条件来。”管叶良非常激动。他想:“对呀,我,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想出更多的办法来啊!”
他想到了“双条焊接法”。这是苏联的先进经验。过去都是一根根地焊,用双条焊接法,可以同时两根两根地焊,工作效率自然比旧方法高。他来长江大桥工地以前就见别人用过,但自己试验许多次都没成功。这次,他决心要把这个先进方法学会。他买了一本介绍这个方法的书。他的文化程度低,不能完全看懂,便一字字地细细钻研,读一句,想一下里面的道理,再分析过去失败的原因。他有时读了书,就赶去现场试验,不成功,再翻书本研究。经过几昼夜的学习和试验,他终于学会了这个先进方法。
管叶良知道,要提高生产,还必须全组的同志掌握这个先进经验。一天晚上,他故意同组里的一个青工余常榜比赛,看谁焊的快。余常榜是大家公认的快手,这次却落在管叶良的后面了。余常榜十分诧异,问道:“你怎么这样快?”管叶良便讲出他用的是“双条焊接法”,并且把操作要点告诉他。这样,他俩又继续干了三夜。开始,管叶良焊的快,达到了每八小时焊一节(旧方法是十四小时),过了两天,余常榜赶上去了,只要七小时就能焊一节。
管叶良又在电焊工中进行宣传,并且操作给大家看。可是看了的人不感兴趣,有的说:“怪好的啊,就是没用过。”有的说:“我们手脚慢,这玩意儿怕不行吧?”谁也没要求学习这个先进方法。一天,他又召集全组工人开会,研究怎样保证完成每天焊接四节管柱的任务。会议开了很久,谁也没讲要改变操作方法。这时候,余常榜把自己学习“双条焊接法”的经过告诉大家,并且坚决地说:“要提高生产,就只有掌握这个先进经验。”余常榜的亲身经验启发了大家,许多人都自动向管叶良学习。
小组里普遍学习了“双条焊接法”,每天的产量就由过去的两节提高到四节,再提高到五节,最高达到了七节,质量都很好。
工会请一桥队奖励管叶良领导的小组。陈昌言总工程师要基础分队的李家骏工程师和电焊车间李忠义主任去作技术鉴定。这两个人在现场上溜了一趟,便把“鉴定”作出来了。他们认为双条焊接法有四大缺点:电焊机超过负荷,设备容易损坏;电流不匀,焊件质量不好;电流量过大,浪费焊条;火花增多,易出事故。陈总工程师命令立即停止使用双条焊接法。
陈总工程师的命令使管叶良大吃一惊:这个方法已经使用了半年,电焊机并没有超过负荷,管柱质量又好,又节省焊条,又没出过事故,怎样来的“四大缺点”呢?他去找基础分队长和支部书记谈话。他们只问了问他能不能保证焊件质量,没有明确地表示态度。接着,又有人来现场执行陈总工程师的命令,认为管叶良使用双条焊接法是违犯技术操作规程。
管叶良记住党员训练班给他的教育:“凡是对党对人民有利的事情,必须坚持到底。”他决心为实行这个先进经验坚决斗争。
一天,在非常拥挤的工地饭堂里,管叶良碰巧和陈总工程师同桌吃饭。他们一边吃饭,一边就谈开了:
“我们用双焊条已经半年多了,怎么又不让用呢?”
“怕超过负荷,电机吃不消啊!”
“几个月都没有出事情,为什么现在又说吃不消呢?”
“唉,唉!还说什么呢,你们不在用吗?”
“你不是下命令停止使用吗?”
“电机不说话,谁能知道它超过负荷没有?”
“怎么能不知道呢?如果有人扛一袋米上龟山,他扛不扛得起,是能看出来的。电机超过负荷没有,虽然它不说话,也是可以测量它的温度的。”
陈总工程师提出的许多技术问题,管叶良都答复了。陈总工程师最后只好说:“你的话有些道理,但是还要研究研究。”
过了几天,有个姓杨的工程师到现场“研究”来了。他不谈电焊机吃不消的问题,却批评管柱焊接的质量不好,拉力不够,达不到安全系数,要小组里的工人把焊好的管柱返工。管叶良问道:“要达到多大的安全系数?”
“七倍,”杨工程师随口答应说。
“怎么这样大?”
“五倍。”
“恐怕也不需要这样大吧?”
“三倍也行。”
连杨工程师本人也没弄清楚究竟该达到多大的安全系数,他就要工人将焊好的管柱返工。管叶良同杨工程师争论了很久,杨工程师最后才明白了:“拉力试验应该达到四吨。”
拉力试验立即开始了。为了证明每个工人操作的质量都合格,管叶良自己没动手,而让他的徒弟用双焊条将两块钢板焊在一起作试料。试验的结果,拉到九吨的时候,钢料才被拉断了,并且断口还不在焊接的地方。这证明“双条焊接法”焊接的工作物的质量很好。
中共武汉市委知道这件事情了。长江大桥工程局政治部在武汉市委督促下,才开始过问这件事情。“双条焊接法”也在实行半年多以后,才被正式批准使用。工人们坚决实行这个方法,才能在去年十二月全部提前完成管柱的制造任务,给今年一月八个桥墩工程同时施工创造了条件。(附图片)
管叶良(左)和他的徒弟在工作 郭雷震摄(长江日报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