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3月3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及时检查合营工作
陕西省各县,最近先后组织参加私营工商业、手工业改造工作的干部,学习国务院公布的有关文件。在学习中,检查了前一阶段工作。通过检查,咸阳市纠正了盲目并店并厂的错误,把经营熟食的小摊贩恢复了零星经营。蒲城县城关镇卖蒸馍、卖?糟的,也都改为自负盈亏了。泾阳县的一些区取消了卖零星饮食也要售票的办法。泾阳、蒲城等县还抽调专人进行巡回检查。
在私营工商业、手工业改造的高潮中,由于时间短促,经验不够,难免出一些偏差。如有的把服务性行业的服务点减少了,有的把便利为群众服务的经营方式改变了。现在,应该像陕西省一些县一样,组织干部学习这方面的政策,及时纠正偏差,把党的政策迅速地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


第2版()
专栏:

少花钱也能把事办好
河北省顺义县梁庄乡农业生产合作社,原来计划盖办公室、仓库、牲口棚等共四十多间房子。还计划买很多桌子、凳子、鞍子、绳套等用具。总计要开支一万二千五百多元,折成粮食,全社七百多户社员每户就要少收入二百斤粮食。
最近社主任参加了县委召开的社主任会议以后,同全体社员检查了社的开支计划,号召社员们节约开支,搞好生产。社员们想了很多办法来节约开支。第四生产队社员刘才生把自己的院墙搭上秫秸,抹上泥,搭成了八间牲口棚;第五生产队用二十五元租用了社员三间房作了牲口棚;第二生产队借用社员肖福毕的房子做了办公室;各队普遍检查了绳套,采用“能使就使,能改就改,能配就配”的办法,节省了买绳套的钱。社员们还上山开采石头,作打井用的石料。一些生产不需要的东西,决定暂时不买。这样,全社只开支1,190元就够了。从梁庄乡合作社的情况看来,只要大家想办法,少花钱也能把事办好。


第2版()
专栏:

一举两得
浙江省杭县和萧山县的供销合作社,根据合作化后农村生产资料供应集中的新情况,在供应肥料过程中采用了直达运输的方法。过去,供销合作社采购肥料以后,要从货源地把大量肥料运到供销合作社,然后再通过门市部销售出去。现在,他们事先同各要货单位联系好,根据年度要货计划,把运货的数量、种类、交货时间和卸货地点等都确定,然后就把肥料从货源地直接运到各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农场去。运输过程中的费用由供销合作社和要货单位合理分摊。
实行这个方法以后,供销合作社减少了商品流转费用,加速了资金周转,也便利了生产单位。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农场拿到肥料的时间比过去提早了两天到三天。也不需要派出专人去采购和运输肥料了。有些农业合作社干部说:今后只要编好要货计划,供销合作社就可以把肥料送到门口,我们就可以把节省的劳动力用在生产上去。


第2版()
专栏:

修路不要妨碍春耕
广西省凤山县、百色县和巴马瑶族自治县,在最近修筑巴凤和剥隘两条公路的时候,许多区和乡把大部分的农村劳动力动员去修路,以致妨碍了当前的农业生产。凤山县的水利工作,因为修筑公路而大部分被停顿下来。百色县二区南乐乡,过去修水利时出工170多人,现在只有十多人。这个区原计划在雨季前修好水利工程十六处,灌溉面积一千亩,而现在已修好的水利工程,还不能灌溉二百亩。
这些地区现在正是玉米下种和早稻播种的大忙季,而留在家里的却只是一些带小孩的妇女,要搞好春耕生产是十分困难的。


第2版()
专栏:

机械工业生产需要解决的问题
蒋一苇
党中央关于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发展工业的号召,在机械工业系统中传达以后,职工群众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第一机械工业部今年下达的全年生产总值指标,已经较国家计划原定的指标提高了28%,经过企业中群众讨论后又被突破。根据部分企业的初步统计,讨论后的指标比部下达的指标平均又提高了20%以上。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里出现了一系列的复杂的新问题,要求领导及时解决。例如:第一,生产任务如何确定?增产多少?哪些产品可以增产?哪些不能增产?第二,建立在旧计划基础上的平衡被打破了,必须在增产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材料、设备、协作、劳动力等各方面的平衡;第三,任务加重了,生产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更紧张,企业原有的技术和组织水平完全不能适应了,怎么办?这三个问题都是当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使正在形成中的生产高潮巩固和继续发展下去。
机械工业的产品,绝大部分是各经济部门所需要的技术装备。这些产品必须根据各部门的具体需要来生产。各经济部门的建设都加快了,对设备的需要量自然也大大增加了。但是,仅仅一个需要量还不能具体规定机械工业的增产任务,一定要具体掌握各部门需要的是些什么品种、规格,才能确定哪些产品能增产和增多少,哪些产品不能增产,甚至个别产品因为需要的变动还要减产。
产量增加了就需要相应地增加材料的供应,主要是钢铁的供应。钢铁的产量虽然也大大增长了,但是,全国许多建设都加快进行,对钢铁的需要量也普遍增加。在钢铁生产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国家必须按照需要的轻重缓急进行分配,机械工业的某些产品所需要的钢材就不可能得到充分供应。同时,一部分钢材目前还要靠国外进口,突然要求增加更有困难。
因此,确定机械工业的增产任务,必须把产供销三方面结合起来考虑,否则,就必然造成产供销的严重脱节。这对国家反而不利。
根据以上情况,第一机械工业部确定了三条增产原则:
第一,凡是供不应求,又是国家重点建设所需要的产品,如机床、钻探机、桥式起重机、电站设备等,应当尽量增产,并且在材料和协作件的供应方面,首先满足这类产品的要求。
第二,国家有需要,材料、协作等也有保证的产品,也可以尽量增产。
第三,需要和材料都有限的产品,只能适度增产,或不增产。
根据这三个原则,企业领导人员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把群众的积极性引向增加新品种、改善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等方面去,以贯彻执行中央提出的“多、快、好、省”和在“好、省”基础上求“多、快”的方针。
生产任务增加和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以后,按原计划准备的材料不够了。过去材料资源富裕的时候,如果材料不足,可以随时向生产部门申请,现在要材料的部门增多了,申请供应就困难了;过去各厂材料的供应不紧张,互相调剂也容易,现在互相调剂的可能性也少了。
任务不紧的时候,组织协作比较容易。任务增加以后,一方面要求协作的多了,另一方面承接协作的能力则减少了,加上组织工作一时跟不上,所以,不但新的协作任务不容易找到承接的单位,连原有的协作关系也难以维持了。
在每个企业里,生产面积、设备、劳动力等各方面也出现新的不平衡,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
这些问题都是很实际的,不及时解决立刻就会阻碍正在形成中的生产高潮的发展。一、二月份就有不少企业,如沈阳第三机床厂、无锡柴油机厂等,一方面工人大量突破定额,一方面停工待料、待工具、待协作件等。结果不能完成国家计划或增产指标。
应当说,以上这些问题,有许多光靠企业本身的主观努力,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如材料的供应、协作的安排、必要的设备补充、劳动力的调配等,都需要部、管理局以及地方党委、政府领导部门给以必要的支持和解决。但是,在企业本身还必须作一系列的努力,充分发掘人力、设备、材料等各方面的潜力。领导部门和企业还应当坚决纠正本位主义的倾向,加强企业间的协作和互相支援,以消除人为的紧张因素。拿材料的供应来说吧,任务紧张以后各企业普遍有宁多勿少的倾向。缺少的要多要,多余的也不愿调出,这就增加了整个材料供应和调剂的困难。现在,因为材料储备定额还缺乏科学的核算,部分材料储备过多的现象仍然存在。材料消耗方面的潜力也是很大的。因此,除了争取更多的材料资源来满足增产任务的需要以外,各企业还应当通过清理库存、加强调剂、压缩储备和消耗定额,开展群众性的节约原材料运动,以及加强金属回收和废料利用等工作,挖掘原材料的内部资源潜力。
在任务不紧,定额较松的情况下,设备能力有余,材料和半成品储备量大,生产准备工作差一点,图纸、工具、材料等迟到一点,各工序间配合得不好,也还可以勉强完成任务。设备坏了,检修不及时,可以等一等。设备的精度不够或者工具的质量不好,可以多花些工时使零件达到标准。零件质量差,不合格,工台时有富余,返修也不困难。现在这一切都不行了,都成为阻碍任务完成的突出问题了。特别是合理化建议大量提出以后,要求及时审查处理,要求制造更多的工具,要求及时修订落后的工艺方法。各种先进经验的推广,也要求组织工作和技术工作相应跟上去。目前不少企业在推广高速切削中,因工人不善使用刀具,硬质合金刀具大量损坏,结果是一方面增产,一方面成本大大提高。有的企业没有组织力量集中磨刀,要工人自己磨,浪费很多工时,因而减少了高速切削的效果。这些,都说明要把正在形成中的生产高潮巩固下来和继续发展下去,光靠职工群众的积极性,而不及时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是不行的。但是,目前各企业多半还在采取一些临时措施来应付这些问题,没有把改善企业的管理和提高技术水平,看做是巩固和进一步领导当前生产的根本问题。
根据以上情况,第一机械工业部正在拟订1956—1957年企业改造规划纲要,要求现有企业在两年内以技术改造为中心,全面改善企业的计划、组织、技术、经济等各方面的工作。沈阳第二机床厂和重庆机床厂进行了系统的改造以后,产量、质量就迅速提高。因此,各个企业在确定了生产任务和增产指标以后,必须把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到为实现企业的全面改造而斗争的轨道上去。


第2版()
专栏:

广泛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
四川省第一届工业、基本建设、交通运输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在三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在成都举行。会议按十七个产业系统广泛地交流了先进经验。参加会议的代表们除按工种研究了赶上全国先进水平的具体目标外,还提出要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保证以全面地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际行动,来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会议选出了参加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的代表。会后一部分著名劳动模范还进行了操作表演。
(本报驻成都记者)
甘肃省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三月二十日到二十七日在兰州市举行。会议交流了银川毛纺织厂的“一人双台织呢操作法”等许多项先进经验。出席会议的代表一致提出要广泛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帮助各个战线上的职工都能达到先进生产者的水平。会议还选出了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的代表。
(本报驻兰州记者)


第2版()
专栏:

双城县举办打井训练班
黑龙江省双城县的打井运动,开始由于缺乏技术人材,不断发生位置选择不当、不注意质量等现象,影响了运动的迅速开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县区领导机关在组织参观,用事实打破干部和群众的怕困难和保守思想的同时,举办了打井训练班和专门技术座谈会,把蕴藏在农村中的少数井匠充分发掘和组织起来传授技术,普遍采用“逐级训练,分工包干,实际操作,就地培养”等方法,培养了大批打井技术人材,如韩甸区采用这种办法,全区很快就由原来的几个井匠培养出一百八十多个井匠。据三月上旬统计,全县春耕前的打井计划已由1,200眼增长到2,614眼,打井运动进入了高潮。(本报驻哈尔滨记者)


第2版()
专栏:

山东开展大面积高额丰产竞赛
山东省在三月十五日到二十三日召开了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会上,农业建设积极分子代表、科学技术工作者和专区、县(市)的负责干部一致响应了中共山东省委提出的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千百万斤”的大面积高额丰产竞赛的号召。
山东省今年要生产粮食三百亿斤,比去年增长11.4%,皮棉和花生的产量也将比去年增加。
(本报驻济南记者)


第2版()
专栏:

国营食品商店的“试味柜”
上海市国营食品公司第一商店的顾客欢迎这里新设的“试味柜”。这个柜台供应小包装的各式糖果、饼干、蜜饯、糕饼、桂圆、肉松以及香肠和烧肉等,共有一百多种,每包一律五分钱。许多顾客买一小包尝试以后,如感到满意,就到专柜去买了大包装的带回去。
“试味柜”从三月二十四日设立以来,平均每天有两千多个顾客去那里买食品,尝味道。五天中已经售出一万四千多包。 (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养猪的好饲料——水浮莲
吴尔祥
广东省农业生产展览会农业第一馆内,陈列着几十种饲料实物。其中最引人注意的一种饲料叫水浮莲。
水浮莲是一种水生植物。产量很高,一亩池塘一年可以产三十多万斤,足够供应一百五十只猪的全部青饲料。曲江县阳岗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去年五月间移植水浮莲种苗五斤,一个月内就把一亩三分大的池塘长满了。
水浮莲的养分也是很高的。展览会用图表把水浮莲和甘薯藤做了比较:水浮莲的粗蛋白质比甘薯藤高0.47%;粗脂肪高0.33%;无氮抽出物高2.97%;但是粗纤维比甘薯藤少1.96%。甘薯藤一般都被认为是一种比较好的养猪青饲料,但是水浮莲比甘薯藤更好。
水浮莲本来是野生的,在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池塘、小河中都可以见到这种野生的水浮莲。过去没有人重视它,因此很少加以利用。1953年以后,为了发展生猪生产,水浮莲才引起人们注意。这时经过农业部门的研究分析,证明水浮莲是一种很好的青饲料,煮熟后就可以饲喂,猪也很爱吃;吃不完,还可以把它切碎青贮起来,留做冬春期间的饲料。野生的水浮莲经过国营农场试种以后,很快就在农业生产合作社中推广开了。许多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于栽培了水浮莲,保证了饲料供应,降低了养猪成本。现在,不但广东省栽培水浮莲的农民越来越多,别的省份的农民也纷纷要求广东省的农业部门设法供应他们水浮莲的种苗,以便进行试种推广。
水浮莲在一般的水塘或小河里都可以栽培。栽培技术也比较简单。在广东省,一般都是在清明前后下种,在下种的时候施一次肥,以后每隔七天再追肥一次。从每年的三、四月开始,一直可以长到十月。十月以后,由于气候较冷,水浮莲就停止了增长。广东省农民一般都是在水缸或小水池内留种苗过冬,到第二年清明前后再移植到水塘中去。现在经过农业部门的研究,发现在水浮莲的叶簇基部有如细小的花生米一样大的果苞,里面有腰鼓形的种籽八粒到三十粒。经过试验证明,这种种籽可以进行繁殖。这样,给水浮莲留种过冬和远距离推广等问题,就都解决了。(附图片)
观众们在广东省农业展览会上参观水浮莲
 本报记者 纳一摄


第2版()
专栏:先进生产者的意见

更广泛地推广“套料刀”
沈阳市劳动模范沈阳风动工具厂技术员 徐连贵
我是一个工人出身的技术员,去年在大伙的帮助下,学习苏联先进经验,试制成功了一种硬质合金的“套料刀”。使用这种一切削工具,可以大量节约钢材。例如我们工厂生产的凿岩机缸体,是像一般热水瓶那样粗的钢筒,过去用钻头把里边的芯子都切成铁屑,一个就浪费三公斤多钢材。用“套料刀”就可以把钢料完整地掏出来,这些钢料还可以用来做其它较小的东西。
去年九月新“套料刀”试制成功,领导方面都很重视,省、市有关领导部门还及时组织推广。各地兄弟工厂也纷纷派人到我们厂里参观,有的厂还邀我去介绍情况和作操作表演。
现在已经有许多工厂推广得很好,也有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有些工厂推广的情况就差一些。二月末,我在沈阳第一机床厂学习钻深孔锻模的先进经验的时候,参观了他们车1д65车床主轴的情况。这种主轴要掏的孔有热水瓶壳子那么粗,按说用“套料刀”是最合适的,可是他们还是用钻头在钻,大量的钢芯被白白地切成了铁末子,真叫人痛心!这样操作,工时也浪费很大。他们用钻头一天只能车一个,根据我们的经验,用“套料刀”两个小时就够了。当时,我问操作的工人为什么不用“套料刀”,他只简单地回答说不知道。但是不久以前,辽宁日报还对这个工厂不推广“套料刀”进行过批评,可见批评并没有为他们的领导人员所接受。前些日子,沈阳第二机床厂有人到我们工厂来,谈到他们工厂也有类似情况。当我们厂在试验“套料刀”的时候,第二机床厂就在同时进行试验。我们一试验成功,他们厂的职工都非常高兴,最先跑到我们厂里来参观。但是几个月过去了,他们还是没有推广成功。他们厂领导方面的态度一直相当冷淡。我希望这些工厂的领导人员能够改变态度,积极来推广“套料刀”,因为节约钢材也是工厂领导人员的重要责任。
在这里,我提出一个建议,希望领导机关注意在全国有关工厂,特别是大型的工厂推广“套料刀”。在组织推广中,还希望能经常进行检查督促。如果哪个工厂在推广中碰到困难,我们一定将尽力帮助。


第2版()
专栏:

争取七年达到每亩产粮八百斤
本报记者 林里
二月二十四日在广州举行的广东省农业生产展览会第一馆的陈列室里,有一幅鲜艳夺目的横额。上面写着:为创造更多的粮食千斤丰产县而奋斗。横额的下边,陈设着来自潮安、澄海等地的谷物、图表和模型。这些图表和模型上的数字表明:广东在今年以前,已经有三个千斤县,三十四个千斤区,505个千斤乡,915个千斤社。广东省的粮食总产量,已经由解放前最高年产量的160亿斤,上升为220亿斤。因为粮食生产的不断提高,广东省改变了从前每年缺粮三个月的情况,而且有余粮支援国家工业建设了。
人们为广东省的粮食生产成就而欢呼。同时,也为广东省的农业生产的未来计划而兴奋。在展览馆的许多展览品的前头,挂着一张“七年粮食生产规划图”。这张图表上说,广东的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现在是平均每亩422斤,七年以后,即到1962年秋,要提高到每亩平均八百斤。就是说,广东可以七年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上所规定的粮食生产指标。
广东省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解放前是比较低的,现在也不过422斤,要在七年内提高到八百斤,这是可能的吗?
展览会的许多展品,肯定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有四组画图和四座展台,介绍了广东几种不同地区的丰产模范事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农业劳动模范汪汉国的家乡靠近东海岸的揭阳县,是接近山区的一个地方,生产条件在广东来说是比较差的。但是在汪汉国领导的农业合作社,早在1954年就达到了平均每亩收谷847斤。去年,遭到了多年不遇的旱灾,但是由于他们积极抗旱,产量不仅没有减少,反比前年增加了20%。
著名的水稻丰产模范林炎城,住在广东出名的粮食高产区。他在1951年创造了双季稻每亩产稻1,622斤的全国最高纪录。因为墨守自己的生产经验,去年以前生产没有多大进展。后来,经当地党委和人民政府的帮助,他所领导的云光农业合作社接连进行了几项技术改革,采用了优良品种“十石歉”和“南特16号”,这样,去年的单位面积产量就提高到2,012斤,又创造了全国水稻丰产最高纪录。
潮阳县关埠乡的刘赛烈,也是水稻丰产模范。他所在的农业合作社的产量,几年来一直保持在一千二百斤以上。
海南岛临高县多文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产量特别引人注意。因为那里是低产区,许多土地还是用原始的耕作方法耕种的。去年这个社仅仅采用了小株密植这项先进耕作法,六十三亩水稻就获得了每亩平均640斤的高额产量。其中的1.2亩丰产田,产量达1,569斤,创造了海南岛的最高纪录。
汪汉国、林炎城、刘赛烈和多文社的模范事迹,不光说明广东的平原区和高产区能够获得千斤以上的收成,就是山区和低产区也能达到八百斤以上的产量。
展览会的许多展品,在肯定了可以达到每亩产量八百斤以后,就用许多生动的图表、模型和实物,说明达到八百斤所要做的工作。这些工作,是以往几年的经验总结,是增产粮食的有效方法。概括起来就是五项改革。
第一项改革叫做“单造改双造”。广东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充足,农作物一般都能一年三收。可是直到今天,许多能够三收的土地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展览会的图表表明:在土地改革前后,广东有864万亩单造田,就是说,本来能种二收或三收的土地,那时只是种一收。此外,有三千五百万亩应该种三收的土地只种二收。近两年来,人们把将近二百万亩的单造田改成了双造田,就增加了三百万担粮食。这几年来,广东省在扩大冬种作物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并且获得了不少成绩。展览会的图表表明:1952年广东才有九百万亩冬季作物,到1954年就上升到一千四百万亩了,1955年的成绩最大,已经达一千八百万亩,占可以冬种土地面积的一半以上。人们把这当中的五百万亩小麦计算了一下,以每亩最低收成一百斤,就能增加五亿斤小麦。
第二项改革叫做“挣藁改翻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间作改连作”。这是针对珠江三角洲的沙田地区提出的。这里的土地如果能够合理利用,一般每亩可以收获二千斤稻谷。但是以往这里的农民采用了落后的“挣藁制”,每亩土地只收三百斤到四百斤。从图画和它的说明上,人们看到:在一块“挣藁”的稻田里,稀稀拉拉的早稻在生长,禾苗还没有吐穗,就在它的行距之间插上了晚稻。这中间,不锄草,不施肥,等到七月收早稻,等到十一月收晚禾。土地改革以后,人们在实行“挣藁制”田里虽然费了好多劲,每亩产量也没有超过五百斤。在改为“翻耕”的田里,早稻采用了先进的小株密植方法,禾苗又密又青。七月收割了早稻,紧接着就犁、耙、施肥,然后才插晚稻的秧苗,因为早晚稻互不影响,全都长得很好。珠海县太阳升农业生产合作社的515亩水稻田,1954年“挣藁”的时候,平均产量只有490斤稻谷。1955年改为“翻耕”,就上升到736斤了。展览会的图表上说,珠江三角洲有这样的土地三百万亩。过去的两年改革了七十二万亩,从而增产了稻谷150万担。它号召人们在三、二年内,把所有的“挣藁”地全都改成为“翻耕”。
第三项改革叫做“撒播改插秧”。撒播是一种粗放的耕作方法。农民们随便把地翻一翻就撒下了种籽。禾苗不分行,没有垅,乱杂杂的一大片。这种方法流行在海南岛和粤西等地,占地大约250万多亩。每亩年产稻谷不过二百斤。为了发挥土地潜力,广东早在两年前就提出了彻底改革撒播的口号。近二年来,撒播改插秧的土地达到五十二万亩,增产了三十六万担稻谷。
第四项改革叫做推广优良品种。展台上,摆着几十种经过精选的种籽。这些种籽经过各地试验证明一般都比当地土种增产粮食10%,有的能提高产量20%或30%。就双季稻来说,早稻以推广“南特16号”为好,晚稻用“白壳矮”收获最多。潮安、澄海和潮阳,能够成为我国的第一批粮食千斤丰产县,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大量地采用了优良品种。这些地方的经验证明,推广优良品种要有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同时,要发动群众去发现良种。这次展出的有一束秆短、枝硬的稻种,是澄海县的劳动模范杜美宗,在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的时候,从朝鲜带回来的。人们叫它“朝鲜种”。它的特点是米质好,煮饭香,抵抗稻热病和抗寒能力强,又不容易倒伏。杜美宗在他所在的涂城乡试种了7.5亩,平均每亩收谷711斤,比同样条件下的“南特16号”还高151斤。在各个地区的土种中,也发现了不少可以推广的良种。但是目前全省推广良种面积才只有六分之一,还需要继续努力。
第五项改革叫做改良土壤。改良土壤的实例很多,内容也最丰富。国营葵谭农场在没有进行土壤改良以前,那里的土又干又硬,颜色是浅黄的。一亩地一年只收二百五十斤稻谷。经过改良以后,土的颜色变成了褐红,乌黑,又软又松,还多少带点湿气。每亩地的产量高达一千四百斤。改良土壤的主要办法是大量施放土杂肥和人畜肥。为了大力推行土壤改良,这里还介绍了灵山县附城农场的“稻秆回田”的经验。模型图上说,附城农场的耕地过去是黄泥地,土地改革时候分都分不出去。这种地“有水粘似胶,无水硬如石”。农场接受了这种没有人要的地,用“稻秆回田”的办法改良土壤,结合进行其他技术改革,几年来,土质变样了,产量提高了,到1955年,每亩收谷一千一百斤。附城农场就成了钦州地区第一个千斤农场。这种“稻秆回田”的土壤改良办法最简单,最容易推行。它只是在割稻子的时候,割去上半部,留下下半部,然后用犁耙把留下的稻秆翻到土下就行了。
在这五项改革之外,展览会还展出了农具改革、防灾防虫和消灭“四害”、变旱地为水田等展览品。展品说明这些都是保证实现上面说的五项改革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根本措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