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3月2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事故为什么增多了
孔桑
工业企业的安全事故今年又多起来了。天津市因工伤亡的人数比去年同期大大增加了。辽宁省阜新、本溪、旅大、鞍山等市一些企业的事故次数,也都比去年同期多了。这种现象,是值得十分注意的。
安全事故增多的一部分原因,是有些人被生产高潮冲昏了头脑,把打破不合理的陈规旧律理解为否定一切,不遵守技术操作规程和保安规程,以致造成事故。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正在形成中的工业生产高潮出现以后,职工群众的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的产量增加了,而企业的安全保护工作没能迅速地相应地赶上去。例如沈阳水泵厂第六车间,工人运用了科列索夫、库佐甫金先进切削法后,领导人员没有督促及时装置断屑器,挡板等劳动保护设备,结果就有人被破铁屑割伤。上海公私合营顺昌船舶修造厂,生产任务增加以后,把打铁工人顾宏才调去做砂轮生活,但是事先没对他进行必要的安全操作教育和技术教育,他工作了不到十五分钟就发生砂轮爆裂事故。这些事实说明,要避免事故,必须克服盲目打破常规的错误思想,及时地相应地根据设备、技术、劳动力等条件的改变,改进安全保护工作。
在有些企业中,安全事故的发生也跟非法的加班加点有直接的联系。有些企业的领导人员容忍某些人以“献工”、“义务劳动”等口号来鼓动人们非法加班加点。个别企业甚至以加班加点的办法来作为提前完成计划的主要手段。这都是非常错误的。非法加班加点的结果,不仅不能提前完成国家计划,反而使产品质量下降,设备损坏,人身事故增加。其结果就会是工人的积极性遭受挫伤,生产秩序被打破,劳动竞赛不能持久。为了保证安全生产,为了使劳动竞赛持久地开展下去,我们必须反对非法的加班加点现象,企业的领导者必须把职工群众高涨的积极性,引导到学习和推广先进经验,提高技术,改善管理工作等正道上去。


第2版()
专栏:

不要只追求“高潮”而忽视生产安全
高永昌
河北省峰峰煤矿基本建设局东大井工程处,从三月八日到十二日连续发生了七次事故,有十三人受伤。据三次大事故的统计,共停止生产七十一小时。
东大井工程处过去是个常年完不成任务的落后单位。为了改变这个情况,工程处的领导人曾经想采用大直径爆破来提高效率,但是因为买不到大直径爆破炸药而没实现。二月一日,峰峰煤矿基本建设局召开经验交流会,副局长对东大井长期完不成计划提出了批评,并且要求东大井自己想办法找炸药,试验推行大直径爆破经验。会后,东大井工程处便用小直径爆破炸药来代替大直径爆破炸药,结果效力很好,原来放一次炮只爆破1.2公尺深,现在能爆破1.6公尺深。工程处还拟定了一些奖励的办法。在这些情况下,职工们的热情高涨,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副井姜立金班的青年突击队在出砟的时候,创造开工一年多以来的最高纪录。二月二十四日,在正二十五平巷的掘进中,袁万祥班提高掘进效率一倍,还支了两架棚子。南翼绞车道工程也提前完成了二月份计划。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不顾生产安全的事情也开始发生了。保安规程规定,放罢炮以后十五分钟才能下井,但是有些工人放罢炮就下井,检查人员制止也无效。在正二十五平巷掘进的工人们冒着瓦斯的危险掘进。领导人员不但不纠正这些错误行为,有的甚至纵容这种行为。例如保安规程上规定上下井不许携带工具,副井代理跟班姜继善和韩德明等五人,一次从井下就携带了十把风锤上来,检查人员指出这是违犯保安规程的时候,副井副段长刘二元便支持姜继善等说:“我负责任,你们不要害怕。”中共峰峰市委、峰峰煤矿基本建设局的领导人员也只追求生产“高潮”而忽视安全。他们每次给基层单位打电话都是问:“喂!你们那里有高潮没有?”他们去检查和帮助工作的时候,也都是问“有没有高潮。”听说有“高潮”便高兴,现场的同志提出一些问题,他们也不大耐心倾听。
忽视安全的倾向越来越严重了。三月八日下午六点钟,副井换四号吊泵的冷钢(大零件),本来应该把冷钢卸到井下,而讯号工人错按了提升的电铃,结果冷钢把吊泵的管子碰弯一节,共停止工作二十三小时。但是,副井的领导人员还认为没伤人,不算大事故,思想上没引起注意。三月十日,副井又发生了碰吊桶的重大事故。在这次事故没发生以前,老工人田开怀、跟班宋秋贵就向副井的副段长刘二元指出:“南码崩绳太松,应该紧一紧。”刘二元没考虑这个意见。安全组长宋尚的又给代理跟班韩德明说:“崩绳太松,可不能开钩哇。”韩德明不听,结果就出事故,砸伤开泵工人王立金和掘进工人王学礼等三名。
刘二元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领导思想。如三月十日晚上七点三十五分钟,主井第一次发生抓岩机头碰吊泵事故,没引起领导人员注意,紧接着就发生第二次事故,砸伤工人六名。
事故连续发生以后,工程处的领导人员又感到处处都不安全,惊慌失措了。这些同志应该冷静地分析情况,接受这次教训,既不麻痹大意,也不要草木皆兵。


第2版()
专栏:

扩大复种面积获得了高额增产
徐思德
山东省即墨县城阳镇小寨子村张式瑞所领导的“共产主义”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山东省有名的大面积高额丰产合作社之一。
小寨子村一带虽是一片平原,但雨量不匀,过去各种自然灾害频繁,耕作技术很低,农民习惯于一年一熟、二年三熟和稀植的耕作方法。因此,那时各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1952年这个村创建了由张式瑞领导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里的农田产量逐年显著提高。1952年全社平均每亩产值72.24元(其中,粮食产量是405.68斤,折钱29.54元,种菜收入42.7元),到1955年每亩产值增加到95.3元(粮食产量是527.5斤,折钱39.6元,种菜收入55.7元)。1954年和1955年的产值比1949年提高了九倍至十倍。合作社年年都比社外农民增产。
这个农业合作社所以能够连年获得高额增产的成绩,主要原因是大力推行了间种、套种、轮作等这些增产办法,把一年一作和二年三作改为一年二作二收、一年三作二收或三收、一年四作三收,从而大大地增加了播种面积,提高了产量。
这个合作社在每年播种之先,就对所有的耕田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根据土壤和作物成长期限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间种、套种、轮作的方法,种上各种薯类和谷类。因为作物成长期和茬口不同,间种、套种的形式也大不相同。在麦茬地内,一般是秋玉米间种大豆,收获后再及时种上小麦;或者割完小麦栽上甘薯,再在甘薯垅沟内间种上玉米或大豆。在春田内,有的是在春马铃薯地内套种春玉米,下茬种小麦;有的是在西红柿地内套种秋玉米,下茬种小麦;也有的是在春马铃薯地内套种春玉米,下茬种大白菜;还有的是在春马铃薯地内套种春玉米,夏至、小暑之间收获春马铃薯,立秋后一二日再连作秋马铃薯,玉米收获后播种小麦。这些耕作方法中间,以一年三作和一年四作的产量最高,每样间种、套种作物和单种作物的棵数、产量大体相同,平均每亩实产玉米七百斤,最高的达到850斤至970斤,产小麦三百斤左右、马铃薯1,820斤,白菜八千五百斤。在推行间种套种的同时,合作社在全部土地上实行了种一年菜再种一年粮,或者种一季菜再种一季粮的轮作方法,这样就节省了肥料,减少了病虫害,提高了产量。
为了保证推行间种、套种、轮作获得应有的成效,“共产主义”农业生产合作社除了采取全用良种、合理密植、深耕细耙、除草、防治病虫害等措施以外,特别重视施肥和灌溉,他们说:“务必叫土地吃饱肥喝足水。”1952年,社里只有八户社员,就打了九眼井。1955年有129户社员,已有水车井295眼,水浇田占总耕田面积的70%强,保证了间种地内都有井水灌溉。合作社很注意大量养猪积肥。1955年,社里和社员积的猪肥和绿肥、尿肥、干灰、鸡羊肥等大量自然肥料,保证了推行间种、套种所需要的大量肥料。从1952年至1955年,全社土地每亩施肥量由四车半增加到八车。为了改进施肥技术,合作社通过自设的肥料试验场,试验了各种不同成分的自然肥料和化学肥料对作物的作用,根据作物的需要和肥料的功效,作到按土壤性质、肥分基础和作物的不同,进行粪种隔离、适量增多基肥和分期合理追肥。
到1955年,合作社的间种套种面积已达到耕田总面积的89.1%。这个成绩并不是轻易得来的,而是张式瑞和社员们几年来积极钻研技术的结果。
张式瑞所领导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是怎样掌握了间种、套种、轮作等增产技术的呢?
1952年的春天,张式瑞在济南的一个展览会上发现了玉米高额丰产的材料,并且受到了米丘林学说的启发,回社后他就反复琢磨一个道理:一年种多少次的菜园,地是越种越肥;多少年没动的荒山上栽的树,就不如熟地上栽的树旺盛。这证明,怕“多种了庄稼会把地力拔尽了”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多年来的实践和钻研,使他懂得了不同的作物吸收不同的养分,也懂得了空气和阳光对作物生长的重要作用。他想:地力消耗不完,不同的作物吸收不同的养分,再照顾到通风透光,在一块地种上两种庄稼,譬如说玉米和马铃薯,是可能增产的。要是这点真能办到,岂不是一亩地顶二亩地用?有些社员说他这是妄想,可是他却从群众中找到了间种成功的实例。本村张团正家有一年种的谷子缺了苗,后来又补种了豆子和黍子,结果都增加了产量;还有六七家,1951年春天在稀植马铃薯沟里偶尔种上了点高粱,也都增加了产量。因此,他更加相信自己的想法。
1952年春天,张式瑞在党支部的支持下开始试验间种方法,间种了3亩春玉米和春马铃薯。最初,小苗长得很旺。但是当时正赶上春旱。党支部领导社员们打井及时浇田保苗。打好了井,合作社就集中力量修筑猪圈,积极养猪积肥、捕打害虫。全社把数百大车猪肥分期下了地,并用新井的水来灌溉田园。由于战胜了自然灾害,增施了肥料,那年间种的春玉米每亩产八百多斤,春马铃薯产一千五百多斤;收了玉米后种上的白菜也收了八千多斤。间种丰收的喜讯,传遍了附近村庄。从这以后,张式瑞在党支部的领导鼓励下,在社员们的帮助支持下,继续钻研技术,进行了多样作物的间种套种。那年夏天,张式瑞根据苏联先进经验,把春马铃薯夏播,防止了种子的退化,使来年种马铃薯有了良种。在夏秋之交,张式瑞领导社员对玉米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提高玉米产量。张式瑞还试验成功了在甘薯垅沟里套种大豆的办法,取得了甘薯不减产,额外得了豆子的高额产量,打破了“矮棵作物不宜间种”的错误说法。经过这样的试验,张式瑞摸索出这样的规律:同类的作物(如谷子和黍子是同类,甘薯和马铃薯是同类)同时间种不增产;分期套种少增产;异类作物(如谷类和薯类)同时套种能增产,分别早晚套种更增产。
“共产主义”合作社的丰产经验,不仅在本村本区逐渐推广开来,而且在本县、本专区也推广了。张式瑞领导的这个合作社转为高级社以后,扩大了农业技术研究组,设立了30多亩大的试验场,以便继续改进农作技术,提高农田单位面积产量。


第2版()
专栏:

林业部计划开伐大片新林区
林业部将有计划有步骤地开伐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黑水等大片新林区,并且决定提前完成丰林、红旗、黑水、根河等十五个新建和扩建采伐企业总体设计工作,以满足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对木材的需要。
今年决定开伐的林区都是原始经济林。有红松、鱼鳞松、落叶松、马尾松、杉木、黄波罗、水曲柳等珍贵木材。仅在小兴安岭上新建的丰林森林工业局,林地面积就有八万一千多公顷。在岷江支流邛来山脉,今年建立黑水森林工业局,该林区珍贵的冷杉、云杉占全林蓄积量80%以上,林区面积约七万多公顷。
新建和扩建的十五个采伐企业中,有八个采伐企业将于1957年投入生产。这些新建采伐企业全部投入生产后,以最高年伐量计算,约比现在全国木材生产量增加25%。
为了保证开伐新林区的木材源源供应祖国建设需要,林业部计划在这些新建采伐企业中,将设置大批拖拉机、绞盘机、电站、电锯、新建森林铁路、运材公路、木材加工厂、贮木场等。
林业部为了完成上述任务,集中了1,250名工程技术人员,成立了五个专业设计机构,现正积极进行勘测设计中。
(梅凤祥)


第2版()
专栏:

比“碧蚂一号”产量更高的麦种
陕西省农业综合试验站技师赵济民运用米丘林的学说,培育出一种“五四号”小麦良种。经过鉴定,这种小麦的茎秆矮而粗硬,在粪大水足的情况下不易倒伏;生长整齐,多花多粒,能抵抗条锈病和秆黑病。在同样土壤、气候等条件下,“五四号”小麦的产量比过去西北农学院教授赵洪璋培育的“碧蚂一号”小麦的产量还高13.37%。
现在陕西省西安、长安、泾阳、大荔等市、县的二十多亩地上,正在进行“五四”号小麦的区域试验。据最近检查,这种小麦生长良好,很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

湖南省新辟四条汽车运输线路
湖南省运输局计划今年在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开辟十六条新的汽车运输线路,现在已经有四条新线路通车。
湖南省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民积极修建简易公路。1955年下半年,各专区、县共修建了八条简易公路,长442公里。今年湖南省公路局计划再修建简易公路一千八百多公里。
(本报驻长沙记者)


第2版()
专栏:

喷水式内河浅水拖轮试制成功
我国自己设计的一种喷水式内河浅水拖轮,最近在塘沽新港船舶修造厂试制成功,并且已经开始试车。
这种拖轮是仿照苏联最新式样设计的,形状像一辆大型公共汽车,有十二公尺长、三公尺宽。它吃水非常浅,只有四十公分,因此在我国大部分的小河中都能四季通航。这种拖轮是用水力机构代替舵来操纵的,不需要螺旋桨,推进器装在船内一个特制的管子里面,利用从这里喷射出来的水柱的反作用,推动拖轮前进、后退和转弯。这种拖轮在每小时航行八公里的时候,有五百公斤的牵引力;在单独行驶的时候,速度能达到每小时十六公里。 (汪纪)


第2版()
专栏:

陕西省建立新式农具修配机构
陕西省今年计划在全省建立修理新式农具的县中心修配站59个,建立区修配小组803个。到二月底,根据88个县、市的不完全统计,已经建立了县中心修配站67个,区修配小组294个。这些修配机构成立以后,都采取了固定和流动相结合,分片包干的办法,开始进行修理工作。


第2版()
专栏:向先进生产者看齐

从战士到技术员
朱振声
春节前两天,鹰厦铁路工地上,由一个年轻的战士、青年团员聂治本负责指导全部施工技术的水洪溪桥,提前四十九天建成了。桥的质量非常好。团首长和工程师们一致称赞聂治本说:
“你真的是个技术员啊!”
三年前,聂治本还是连队的战士。他是怎样由一个普通的士兵变为技术员的呢?这中间有段艰难的历程。
1953年春节,聂治本和同志们在朝鲜后方抢建一条铁路。一天夜里,指导员把他找去,说:
“聂治本,调你到测量队去。”
“测量队,去干啥呀?”
“干啥?,干活呗!”停一会,指导员又严肃地说:“有个重要的任务:学习技术。你该知道我们技术人材多么少,党把你送到测量队,是要你去掌握一门技术。”
聂治本兴冲冲地赶到了测量队。测量队正在紧张地抢测线路。白天,聂治本和同志们一道爬山踏雪,紧张地勘测铁路;晚上,伏在小小的炕桌上,学习技术书籍。一个只念过很少几年书的人,现在要学习代数、三角、几何和铁路测量学,自然是困难重重。特别是聂治本白天爬了一天山,摔了不知道多少跤,回来两条腿已经酸溜溜的,伏在炕上就几乎睁不开眼了。但他仍振作起精神,细心听着工程师讲课。
特别要提到的是一位工人出身的选线工程师冯继叶,他除了讲课,还具体指导聂治本解决各种疑难。聂治本弄不懂三角测量理论,冯继叶就带他到正在进行三角测量的地段去,让他实地做一番,在旁指点他。在冯继叶的指导下,聂治本在紧张的战斗环境里,一年时间,就由一个一点不懂技术的战士成为一个优秀的测工。
接近了科学技术的大门,聂治本被科学领域的许多知识吸引住了。1954年,他从朝鲜回到祖国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想到学校好好学它几年。但是,新的任务召唤着他,火车把他从温带载到了亚热带,投入了紧张的黎湛铁路修建工程。
在黎湛铁路工程中,他有了更广阔的学习园地,副团长和工程师们给他讲授桥梁建筑各方面的知识,领导他工作的一位姓戴的老工程师,几乎是把着手教他。大热天,老工程师本来把机务段中心线测好了,又从聂治本手中接过伞来,把仪器交给他,叫他再测算一遍。一次不行,再来一次,常常弄得两个人都汗流夹背。有时,聂治本不好意思地说:
“戴工程师,你回去歇歇吧!瞧衣服都汗透啦!”
“你老说什么?”工程师瞧了他一眼,说:“别的少关心,先练你的吧!学会了我也省心。”
一次,聂治本出了个岔子——把一个弯道中心线打错了,正当他为返工而难过的时候,老工程师没有作声,帮他纠正了这个错误,晚上,才详细地给他分析错的原因,长长地给他讲了一课。
深夜,聂治本从工程师房子里出来,细细回忆以往的生活,愈想愈激动:这个大家庭是多么温暖啊!他碰到的每一个人,谁不是把自己的知识无保留地告诉他,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和小弟弟一般,尽力拉他成长?聂治本再一次下定决心:不能辜负党和同志们的培养、帮助,即使有天大的困难,也要攻下科学技术堡垒!
辛勤的努力得到了收获:聂治本技术上有了飞跃的进步。到了鹰厦铁路,立即带领一个测量小组负责测定一段公路的桥位。公路刚刚修通,副团长又把他找去说:
“聂治本,有个重要的任务要交给你了。水洪溪那边几座桥三两天就要开工,施工技术指导就交给你全部负责。”
聂治本真有些害怕,但是他没有说出口来。团里技术人员少,这他是知道的。再说,难道一辈子不独立负责吗?他思索了一会,勇敢地答应了。副团长又详细地给他交代了施工中应当注意的事项,临走的时候说:
“这付担子不轻啦!工地离这里很远。不过,我们会帮助你的。”
工地在人烟稀少的深山。桥的附近,没有田地,也看不到村庄。聂治本把背包一放,拿起仪器,带着几个测工就跑去河滩测定桥位。这时候,许多同他一同入伍的老战友都围了上来。瞧他像个老工程师般熟练地摆弄着经纬仪,真是又羡慕又耽心。有人直率地说:“聂治本,这么座大桥,你能负责得了吗?”
“没有把握,上级还会叫他来?真是多操这份心。”聂治本还没有开口,旁边有人给他说了。
面对着许多期待、友善的眼光,聂治本只有用认真、细致的工作来回答同志们的关怀。桥墩测好了,开始挖基础了,桥梁连长却拉着聂治本,要他复测一遍。连长修过几座桥,因为测量不准确吃过亏,对刚才的测量不放心。两个人用皮尺一量,果真差两公厘。虽说这是极小的差错,连长还是认真地说:
“这可马虎不得呵!快改过来吧!”
聂治本脸一红,连忙改了。这“两公厘”恰是给他打下“预防针”,他开始懂得单独工作的时候,小心谨慎的重要了。工程正式开始,困难更多。桥的位置和水流要求桥墩是圆的,聂治本没有修过圆桥墩,木工们也没有做过圆模型板,他查翻着几本厚厚的“桥梁标准设计图”,回忆过去修的桥,正要动手画模型板图,挖基础的战士却慌忙跑来说:
“哎呀!不好了,基础挖成个‘无底洞’啦!到了设计标高,石头的影子也没有!”
聂治本吃了一惊,连忙跳到基础坑里,重新量了一遍。是挖到了设计标高呀!什么原因呢?猛然,一个念头涌上心来:是不是钻探错了呢?征得监察工程师的同意,他迅速决定:
“继续挖下去。我们要对国家负责,不能把桥梁建筑在沙滩上。”
聂治本立即把这个决定报告副团长。副团长从电话里说他做得对:“钻探有时也可能出错的,今后工作应当这样,把实际情况和设计文件放在一起看。”
基础挖了两公尺,岩石出现了。按照聂治本画的图,经过木工们的巧手,圆模型板倒是做得“天衣无缝”。聂治本还不放心,亲自看安装好,才灌混凝土。另外一座桥又开始挖基础了,他又要跑过去。几座桥相距十几里,天天来回跑几趟倒没有什么,只是心上老觉着吊了块东西,成天耽心。他知道:只要他稍一不谨慎,整个桥的质量就成问题。他宁愿自己少歇点,少睡点,也不让出点差错。深夜,他把白天记录的各个工序的时间、人工、材料消耗量等整理出来,依据这些材料,作出了工地每月、每旬、每天的进度计划,让桥上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工作。清晨,他又到了桥头,一步也不离开,每灌一层混凝土都要用经纬仪量一次。战士们瞧他忙得饭也顾不上吃,劝他说:
“回去歇歇吧!你还怕我们灌不好混凝土?”
聂治本握着经纬仪架笑道:“那里,你们当然干得好!只是我技术低呀!借这个机会也好学点东西。”
一个年轻的战士负责这么大座桥的施工技术指导工作,担子是不轻的,每天该有多少疑难、烦恼、耽心……困难一个接一个。可是,聂治本记得一位首长的话,“工作就有困难,没有困难就不叫工作。”他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不必到处从书本上,从电影中寻找鼓舞自己的英雄形象,周围和他共同战斗、共同生活的许多人,谁不是成天同困难打交道呢?桥梁托盘是最新设计,聂治本正为制作它感到棘手的时候,副团长带着亲自设计的图样来了。当副团长在桥上详细地给他讲解托盘制作方法的时候,有人轻轻告诉他:副团长为给他赶这个设计,三个晚上没睡好了。副团长的担子是不轻的,多少个工地要由他负责,他常常要工作到深夜两点。可是,他却没有一点疲劳的神色,白天仍然是精神爽朗,生气勃勃。他对聂治本说:
“担子重,是人民信任你啊!你当然要不愧于人民的信任!”
聂治本这样做了,真的没有愧于人民的信任。他的技术随着桥梁上升,有飞跃的提高。他用忘我的劳动和刻苦的学习博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护。他工作忙顾不得吃饭,同志们就给他准备好;工棚很冷,连长便把自己的被子给他盖上了;夜里,同志们看他忙累了一天,有点事情都不想惊动他。可是,聂治本只要一听到桥上有事,就跑到了工地,一干又到了天亮。
水洪溪桥建成了,聂治本又到了另外一座桥上。正当他紧张工作的时候,又被叫到团部去了。副团长告诉他,已经派了一个技术员代理他的工作,汽车在山下等着送他去参加铁道兵先进工作者大会。


第2版()
专栏:

农业合作社联合兴修分洪淤灌渠
山西省高平县的丹河历年为害农业生产。为了使水害变为水利,沿河的34个合作社联合起来,兴修一条分洪淤灌渠。这条渠包括干渠、支渠和斗渠共长128里,修成以后可以浇地二万七千亩。这是农民正在修丹河分洪淤灌渠。 新举社记者 张瑞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