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3月1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积极扩大先进生产者队伍
本报记者 王林
铁道部石家庄货车修理厂,在1955年全国铁路工厂的厂际竞赛中,月月全面、均衡地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并提前一个月完成了全年的生产任务,因而被评为1955年度铁道部的全国先进厂。
这个厂所以能够月月全面、均衡地超额完成国家计划,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积极扩大先进生产者的队伍。现在这个厂共有16个先进生产班、组,一个先进车间和115个先进生产者。其中有提前二年零十五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作量的青年旋工王新年,有贯彻执行工艺规程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侯德全台车小组,有在不断提高劳动效率的基础上保持均衡生产的第六铆工区。这支庞大的先进生产者队伍,遍布在全厂的各个工段和车间。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事迹,在广大职工中起着巨大的鼓舞作用。“学习先进,赶上先进,争取加入先进生产者行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最大的力量。”已经成石家庄货车修理厂广大职工一致的行动。
及时地解决思想问题,采取具体的组织措施,是石家庄货车修理厂能保证先进生产者队伍不断扩大的基本原因。1954年春,货车修理厂党委发觉有些车间领导人员对培养先进生产者的目的性认识不足,对已有的先进生产者,不是帮助和鼓励他们继续提高,不断地带领群众前进,而是怕群众赶上或超过他们。如机械车间的车工吴志勇,赶上并超过了厂的劳动模范赵英发,但是车间领导人员认为:劳动模范的成绩被人超过,会降低劳动模范的威信,怕劳动模范垮了台负不起责任,因而对吴志勇采取了置之不理的态度。工人也受了这种领导思想的影响,认为劳动模范的成绩是“不应该被超过”的,所以吴志勇在制定生产计划的时候,经常保持着比赵英发低两格。党委还了解到:有很多干部以一成不变的眼光对待工人的缺点,漠视他们的进步要求,甚至曲解他们的进步行动。如制材车间锯木组工人樊荣福,提出了提高锯材成材率的四条建议,车间领导人员却认为他是个不爱参加政治活动的落后工人,不会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来,建议即使好,也是为了出风头,因而连研究也没研究。有些工人就说:“领导上看不见我们,干出多大成绩,也没当先进生产者的希望。”正因为这样,培养先进生产者的计划常常落空。党委及时地在车间支部书记联席会上批判了这种思想,明确指出培养先进生产者的目的,领导的责任是:提高群众觉悟,爱护职工的点滴的社会主义热情,发扬他们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党委还反复地在党员、干部中进行“帮助和提高落后,发现和培养先进”的教育。为了保证不再重复以前的教训,党委制定了全厂扩大先进生产者队伍的规划,并责成各个车间支部和党小组制定保证实现全厂规划的具体计划,定期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指定专人负责领导提高现有先进生产者的工作。为了支持工人的技术改革,保证合理化建议得到迅速处理,厂内设置了专职的处理合理化建议的工程师,工会也进一步健全了合理化建议委员会。工厂表扬和奖励了以前应该表扬而没有表扬的吴志勇。厂党委书记王中年,亲自找到被车间领导人员认为落后而不理他的合理化建议的樊荣福,教育和鼓励他重新提出建议。樊荣福激动地对车间主任任庆华说:“我不是党员也不是团员,党这样重视我、支持我,我一定好好干!”他先后改进了59种取材方法,使木材的成材率由51.94%提到了63.45%,一年可为国家节约24万多元。
领导人员深入车间、小组,通过检查生产计划的完成情形,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抓住各个时期的政治或生产运动,从运动中了解每个工人的思想动态,注意他们在思想上或生产上的每一微小进步。为此,党委规定了厂的领导人员(包括党委委员)每天起码要有两个钟头深入车间。领导一深入车间,大量的先进事物都及时地被发现了。如党委书记在货车车间检查工作的时候,听到车间干部说过去生产不积极的姚二柱完成了定额的157%,就派人加以总结,发现他确实有先进的地方,就表扬他,并在车间推广他的经验。领导人员在检查节约计划完成的情形的时候,发现并表扬了利用280个旧冷钢轮,为国家节约17,000元的李喜子、刘德林等人,给广大职工树立了厉行节约的榜样。在检查工艺规程的执行情况的时候,又发现并表扬了认真执行规程,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侯德全台车小组。工厂的领导还掌握了工人在每一个生产或政治运动中,思想一定要发生变化,由于先进思想的增长,必然涌现出一批先进生产者这一规律。所以,每逢开展一个新的运动,都研究、制定发现新的、提高原有的先进生产者的计划。如在学习王崇伦的革新精神的运动中,由于领导思想有充分准备,很快地就发现了对自己过去生产不起劲感到痛心,表示愿在今后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最大力量的王新年。经过领导上的鼓励、帮助和他自己的苦心钻研,改进了操作方法和11种工具,制定和完成了超过定额300%的先进计划,提前两年零15天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量。
这个厂对涌现出来的先进生产者,不仅及时地给予荣誉的和物质的奖励,并且贯彻执行了随着职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应地增加职工的实际收入的原则。在规定期限之内,决不因为先进生产者突破了定额而修改定额,更不因为先进生产者自动修订了定额,而减少给他们超额部分以劳动报酬。同时对学习先进经验、先进技术,而赶上先进生产者的人,也及时地给以表扬,给以物质奖励。如车轮车间车轴工序的车工贾贵喜,积极学习王新年作好生产准备、缩短非生产时间的经验,同时又改进了8种工具和操作方法,先后赶上并超过了王新年的工时定额,党委和行政领导就及时地表扬他,敲锣打鼓地到车间去给他发奖。领导工作人员还经常在会议上,在个别谈话中,鼓励那些正在学习先进、钻研技术的人。贯彻执行奖励政策,鼓励学习先进,使广大职工认识到:只要在生产中有一点进步,对国家多作出一点贡献,就会受到领导上的重视;只有不断地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国家生产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个人的生活才得到改善;同时也体验到只要努力,就可以达到或超过先进生产者的水平。现在,各个车间、小组和工人,都制定了争取加入先进生产者行列,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立功的先进生产计划。1955年,全厂就推行了25种有决定意义的先进经验;被采纳并行之有效的合理化建议114条;出现了57名先进生产者,相当于以前7年的总和。
为了有效地提高广大职工的技术水平,满足他们学习先进经验、加入先进生产者行列的愿望,工厂及时地进行了具体的组织工作。他们用业余技术学校、短期训练班的方法,传授科列索夫、乌纳诺夫、庄铭耕等外地的先进经验;利用总结报告、技术座谈、现场观摩、组织先进生产者示范表演等方法,传播本厂工人创造的先进经验。这样,先进的东西很快就为广大职工所掌握了。1955年,他们用这些方法,推行了25种先进经验,并把它们列入了工艺规程。有304名工人升了级。全厂工人的技术水平,平均由3.5级提高到3.7级。这给扩大先进生产者队伍创造可靠的技术条件。
这个厂确定专人负责教育先进生产者,及时给他们提出新的奋斗目标,使他们不断地前进,加强同群众的联系,积极帮助别的工人。王新年在改进了刀具以后,别的工人也很喜欢用,他就主动地借给下一班的工人。但是,有的人只用不磨,他没想积极的办法,却把刀具藏了起来,造成了相互之间的隔阂。厂团委发觉了这个情况,就给他指出:别人有缺点,应该善意地提出,帮助他改进,消极地把刀具藏起来就会妨碍团结,别人也得不到帮助。以后,王新年不仅把刀具借给别人,而且亲自动手把自己的操作方法教给别人。由于先进积极帮助落后,落后努力向先进学习,这个车间先后出现了13名生产效率突出、创造了有普遍推广价值的先进经验的先进生产者,全车间的生产效率,较一年前提高了38.64%。今年1月份,全厂有660名工人突破了刚修改不久的新定额。2月份上中两旬,全厂工人的劳动效率平均超过了定额20%。现在已经有200多名工人自动修改了定额;原来比较落后的12名工人,都达到了先进生产者的水平。新的先进生产者在大量涌现。在这新的情况下,货车修理厂已经把处理合理化建议工作的工程师,由一个人扩大为五人小组,并把一般的技术改进的建议,委托车间自行处理。还决定公布各工种的先进生产者的条件,正式开展青年突击手和先进生产者运动。这将更加加速先进生产者队伍的扩大,使生产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第2版()
专栏:

为提前完成五年计划而奋斗
大冶钢厂甲等模范、磨钢工人袁孝俭,2月1日就开始做1957年9月份的工作了。他提出要在今年3月底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全部工作量。这是他正在磨钢。 付振欣摄


第2版()
专栏:

一个先进的女工小组
毛先智
在大连造船公司铸钢车间的一个不引人注意的角落里,一个由12名女工组成的女工小组成年地在这里勤勤恳恳地劳动着。她们在今年1月份提早完成了小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工作量,现在,她们已经在进行1958年的生产。
这个女工小组在1954年10月刚刚成立的时候,首先遇到的困难是技术太低。她们过去在各个工序中只是给男工当配手,在成立女工小组以后,就要求她们负起冲锚链环的3道工序的全部工作。由于技术低,小组的日产量最初只抵上男工的一半。到下班的时候,有的男工洗完手跑来溜一溜,逗趣地问道:“今天又超过啦!”女工们很不好意思,只好顺着说:“嗯,超过啦!”从女工们无可奈何的答话里可以了解到:她们的内心是多么焦急。
车间领导上发现这种情况以后,决定要工段长多给女工一些帮助。当时有邹告运、戴广科、孙绪灿3个工段长轮流领导日夜三班的生产。他们轮到白班值日的时候,都用主要力量来照顾女工小组的生产。工段长发现女工干活没有固定的劳动组织,每天上班以后组长临时分配工作,因此生产很乱。于是便召集她们开会,研究固定劳动组织,谁适宜做什么活,就分配固定的工作。这样一来,不但发挥了大家的专长,而且由于工作固定,女工们可以提前上班作好生产前的准备,免得在生产时间临时分配任务。
过了些日子,女工们操作开始熟练了,产量也从每天3架提高到4架5架。但是仍然赶不上男工;更重要的是质量低,废品多。废品多是出在“对箱”这道工序上。冲环的工人把砂型冲好,刷铅粉的工人刷上铅粉,拿来一对箱就对坏了!大家都很难过。一次组长郭莲英指着柳兰玉问道:“你的眼睛怎么这样红?”柳兰玉回答说:“你的眼睛也红得很呀!”于是她们互相谈起因为废品多,晚上睡不着觉的事情来了。柳兰玉很苦闷地问郭莲英:“为什么我们对箱老坏呢?”其实郭莲英也为这事急得够受了,但是她是组长,还得打起精神来鼓励组员。她对柳兰玉说:“不要灰心,好好干吧,多动点脑筋,仔细一些,质量会提高的!”柳兰玉已经听熟这些话了,回到自己的工作案子跟前,也没有精神干活,这时她回想起一些往事。她记起过去和男工一起干活的时候,先进对箱法创造者刘天才老师傅曾经想教她学技术,在活忙的时候,刘师傅就招呼她:“下来干两个试试吧!学一学!”可是那时柳兰玉总是把头一歪,笑笑说:“这是老师傅干的活,我们不敢干。”柳兰玉想到这里,后悔极了,她埋怨自己当时为什么不好好学一下。后悔之余,她又想到,从现在起好好学,也还是来得及的。这个念头一产生,就像瞎子睁开了眼睛,看清了前进的道路,身上增加了力量,干活有劲了。
正在这时候,车间党支部发觉女工有苦闷情绪,便决定由支部委员、车间工会主席郭财传来鼓励她们。同时还派了技师邓永春对女工小组进行帮助。女工们的生产情绪逐渐稳定下来,信心也增加了。
一天早晨,质量检查人员跑来对女工们说:“又出了不少废品,你们得小心一些呀!”可是废品出在哪个环节上呢?工会组长刘德枝着了急,就通知大家在中午休息的时候开工会小组会,研究消灭废品的办法。这次会上确定,要消灭废品,首先要在出了废品的时候能够提出原因来,而且要找出负责人来。于是她们就在小组里选出人来负责检查半成品;冲环工人冲出来的砂型,都要经过检查,不合规格的就不送去对箱。并且每个人做的活都要编上号,废品可以找出负责人来。这些制度订出来以后,大家的责任心更强了。以后每天早晨还没上班,女工们就跑到盖箱工人(下道工序)那里去征求意见,了解自己做的活有毛病没有,以便改进。以后她们又推选马子玉负责检查砂泥,王福珍管理模型。现在这个女工小组每天下班以后开10分钟的会,检查当天的生产情况,交流经验。女工小组就这样认真寻找出废品的原因,多方面想办法来堵塞出废品的漏洞,因此从过去20%多的废品率,逐渐做到接近消灭废品。
质量提高了,产量也要提高。这个小组提高产量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习了连胎造型法。过去工人冲环的时候,不论大环小环,一律用单胎造型。女工小组成立以后,车间提出要采用连胎造型的先进方法。过去单胎造型,一次只能打出半个环的砂型,而连胎造型一次能做出两个半环的砂型,生产效率提高很多。女工们掌握了这一先进造型法以后,像蛟龙得水一般的活跃起来了。开头她们只敢在25粍的环上使用连胎造型,后来越干越胆大,28粍、30粍的环也用连胎造型。最近她们又研究成功做34粍的环也用连胎造型。这使得这一先进经验的使用范围更加扩大了,生产效率也迅速地提高了。34粍的锚链环过去用单胎造型,一天只能做1根半,现在用连胎造型,一天能做出3根。因此去年女工小组的生产定额虽然提高了38%,但是每个月都能超额完成任务。
女工小组原来一天只能出3架、4架活,后来逐渐提高到9架。现在她们订的竞赛条件保证每天出10架。在质量方面她们订的竞赛指标,质量是要达到98%。


第2版()
专栏:

新采煤法的诞生
本报记者 金雨困 一
抚顺老虎台煤矿的领导人在总结1955年度工作的时候,发现在全矿22个采煤班中,同在80公尺大的工作面上,有的班月产煤可达2万多吨,有的班只达到7,000多吨;而且产量高的班,大都超过了所规定的进度,违反了原订的“保安规程”,但是生产很安全;产量低的班,生产也并不安全。采煤工人庞观祥所在的采煤班,是全矿生产较好的单位,也是全矿安全较好的单位。
这是什么原因呢?
早在1954年末,庞观祥就考虑过一个问题:每次采煤的时候,打眼不过半小时,而架棚子、放炮就得花二三小时。不管眼打得浅还是深,都是架一次棚子、放一次炮。那末,如果把眼打得深些,炸出来的煤就多一些,这不是可以出更多的煤了吗?于是,他就把打眼的深度由原来的1.1公尺提高到1.7公尺。在1955年度中,这个班就这样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提前58天完成了国家计划。
庞观祥知道这样做是对的,但是不能把眼打得更深一些。因为操作规程规定,打眼不得超过1.6公尺,超过了就是“违法”,矿上立刻就停止你的工作!眼打得深了,需要的火药就要超过保安规程上规定的,这又是“违法”!即使眼打得深了,火药多装了,采煤的高度必须相应地超过规定的1.8—2.2公尺,不然,火药的力量就施展不开,但是这也是“违法”。想多多出煤的庞观祥被旧的规程制度束缚住了。 二
1955年12月21日早晨,庞观祥在井下钻眼的时候,就被叫到工会去了。
工会的房间里坐满了人。个子又粗又高的庞观祥一进门就引起大家的注意。当他知道是工会召集先进生产者座谈,讨论如何提前完成五年计划的时候,他兴奋极了,还没有坐下,就抢着说:“我看,要多出煤,非打破不合理的陈规不可,拿我们的班来说,现在的劲儿还没有使出一半来呢!我们被圈在旧规程的圈子里,左一个限制,右一个限制,怎能多出煤呢?”
主持座谈会的抚顺矿区工会董主席乐了。他轻轻地对旁边的精明的小个子技术员周广瑞说:“看,这个小伙子不光是干活有劲,说起话来也有股劲儿”。说着便问道:
“老庞,你准备怎么办呢?”
“主要的,是把煤矿上的清规戒律,打倒,要多出煤,第一要深打眼,第二要多装火药,第三要提高采高的高度……”
董主席还问了一些细节,回头就征询周广瑞的意见。周广瑞也早就考虑过这个问题,也曾进行过试验。现在,听到老庞的办法,真是不谋而合。他马上从理论上把这个改革的可能性讲了一遍。
董主席热情地嘱咐老周:
“那就太好了,就由你来负责帮助老庞,一定要使这个改革实现,预祝你们胜利!” 三
不了解抚顺矿区历史的人,是很难了解这个即将出现的改革有着多么深刻的意义。
1950年,抚顺矿区制定了一个保安规程。随着采煤技术的提高和其它条件的改变,这个规程早就过时了,但是保守主义者把它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工人们说:宪法可以修改,党章也可以修改,独有我们的规程不能修改!30多年的老矿工、七采区区长丁义山,早在1953年就改革沿用了40年的架棚方法,既可保证安全,又可节约三分之一坑木。但是,这个极重要的改革,被领导上认为是“违反了规程”,连当天生产出来的煤都被拒绝验收。抚顺矿区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挫伤。
现在,周广瑞和庞观祥又站了起来,他们决心向矿区的陈规旧律发起攻势。 四
经过五个夜晚的考虑,周广瑞终于写成了改革方案。实现这个方案,就可使每个采煤工人平均日产量将由过去的4吨提高到9.7吨,本来2年半才可以采完的一个采区,只要1年半就行了,仅材料管理费用就可节省140万元。
党委会马上讨论这个改革方案。党委委员们以极大的兴趣听取了周广瑞的详细介绍,立即决定1月5日就开始试验。党委会为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又作了三项决定:党委副书记尹加胜负责思想动员;党委委员、工会主席负责组织工作;党委委员、调度室主任负责解决物资设备问题。
人们满以为事情会一帆风顺了。 五
1955年12月30日上午,副矿长王振海躲在休养所里写总结。刚刚动笔,周广瑞就来电话,说工人情绪高极了,要求提前进行试验。王矿长决定亲自去鼓励鼓励他们。
一到区上,就碰上局里来的两位技术员,他们也正来这里了解这个改革的情况。当王矿长和老周谈到空顶距离将超过5.6公尺的时候,那位姓江的技术员马上提出一连串的疑问:“空顶距离这么大,恐怕不行吧?”“采高太高了,恐怕会发生问题吧?”“一次开帮40公尺,恐怕不安全吧?”“炸药太多要打翻棚子吧?”一句话,就是顾虑百出,不愿意打破过了时的规程。
这两位技术员在矿上转了转就回到局里去了。
王矿长一看苗头有点不对,就对老周说:
“恐怕事情要增加麻烦了。看他们这么多的‘怀疑’和‘忧虑’,谁知道他们回去汇报些什么呢!算了吧,还是咱们主动点,直接到局里去汇报”。
在矿务局总工程师办公室里,副矿长王振海、矿总工程师周永发和技术员周广瑞参加了一个由矿务局副总工程师主持的会议。周广瑞十分紧张地答辩着各种问题。采高的争论刚刚平息,新的问题又不断提出。
“现在进度大了,顶板压力增加,发生冒顶事故怎么办?”
“这个问题并不存在!我们将相应地改进架棚方法,而且把本来放炮后架棚子,改为放炮前就架好。这样,实际上空顶距离并没有增加,只能比过去更加安全。”
可是,那个姓江的技术员又问了:“火药用量增加了,炸翻棚子怎么办?”
“我们也找到了解决的办法。第一是把打眼角度改为直的,这样爆破力就向上下扩散,不易震翻棚子;第二,眼的位置选择在两条腿的中间;第三,用沙子口袋代替黄泥。有了这样三个措施,既能保证安全,又充分发挥爆炸威力。”
“翻不翻棚子,恐怕没有个准吧?”姓江的仍然追着问道。
“我们提出的办法,是有事实根据的,因为我们早就试验过。”
会场上出现短时间的沉默。周广瑞脸上身上都流着汗。王矿长端杯开水给他,要他休息休息,冷静一下再说下去。
不一会,又有一个技术员问:“每个眼1.1公尺的距离,不合乎计算要求,恐怕崩不开煤来吧?”
“是的,我也曾用你的公式算过,也是算不通。可是工人在现场就是用这个距离崩开了煤层。当然,我们应该更加相信群众实践的经验。”庞观祥答道。
这时,因其它事开始时没有参加讨论的矿务局总工程师费广泰,也参加进来发言了。他感触地说:“在我们抚顺矿区,多少年来保守思想一直是合理合法的。因为我们的规程制度过时了,谁不保守谁就‘违法’。现在,我希望是改变这种不合理情况的时候了。”
听了老工程师的话,周广瑞紧张的心情突然轻松起来了。
大家就等着抚顺矿区国家技术安全监察局代表表示态度了。可是这位代表什么意见也不表示,只是说“要回去研究,研究。”
根据过去经验,谁都知道所谓“研究研究”,准是十有九不成。
王矿长站起来,态度有些激动:“我认为对工人新的创造进行认真讨论是必要的,但是绝不能前怕狼后怕虎。当然,一项重大的改革能够越完善越好,但是未经实践的东西,往往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既然你们认为需要继续研究,那我们就不回去了,下午就研究。这样,有不清楚的地方也好问我们。”
王矿长的意见是没法拒绝的。因为大家估计下午的情况会更复杂,便商定由王矿长去抚顺矿区党委会,请求支持,总工程师和周广瑞先去参加监察局的会议。最后,终于取得监察局的同意。 六
1月5日下午两点钟,试验新的采煤方法。
像一条黑色的望不到头的长弄堂一样,一排一排的棚子像整齐的房架一般。在掌子面的一端,庞观祥提着电钻的把手,高大壮实的身子往前倾着,一股劲儿把电钻的钎子往前推移。清脆的节奏震动在掌面上,像长蛇似的钎子迅速地钻进了坚硬乌黑的煤层中去,被钎子研碎的煤屑从小孔中喷射出来。矿灯闪闪地照着乌亮的煤壁。庞观祥忘记了疲劳,脸上不住地流着汗,钻了一个眼接着又钻一个眼。他还不时地去帮助伙伴们选择打眼的位置。
5点多钟,第一批100多个炮眼已钻好。庞观祥等又转到另一段进行工作了。随后,就响起了闷雷似的爆炸声音——爆破队的作业开始了。
庞观祥一听到哗啦啦煤层崩裂的声音,心再也按不住了,把电钻交给了伙伴,就跑去观察爆破的情况。这时在掌子面上到处奔走的周广瑞也赶到了。一看,煤都崩下来了,顶板非常整齐,棚子情况很好,这个改革已经受过了第一个严重的考验。庞观祥像天真的孩子一般,边跑边喊地去向伙伴们报喜。
煤,像黑色的溪流,沿着皮带不断地往前方流送出去……煤出得太多了!一下子所有的车皮装满了,简直来不及运送了。一下子储煤仓库也塞满了。接着,数百公尺长的皮带运输机也堵住了,刮板运输机也满了,运输系统全部堵塞了。到晚上11时半升井的时候,共出了724吨(平时500吨左右)。第二天,他们采了949吨,而且是在一半矸石一半煤的恶劣的条件下达到的。现在他们正在争取日产量达到1,800吨。在采煤方面统治了多少年的规程和制度,终于被冲破了,新的采煤方法冲破层层障碍诞生了!


返回顶部